You are on page 1of 51

— — — — — — — — — — — — — —

东北地区离婚率影响因素研究
— — — — — — — — — — — — — —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作者姓名:高成骅

专业名称:人口学

指导教师:李雨潼 副教授

学位类别:法学硕士

答辩日期:2015 年 5 月 15 日
摘 要
东北地区离婚率影响因素研究

在经济大发展、社会大变革的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选择,离
婚率的增高是必然趋势。然而,结合粗离婚率和离结比这两项指标来看,东北地
区的离婚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的离婚率多年来
在全国排名始终靠前。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该地区的离婚率居高不下,值得人们
探究。
本文在分析当前东北地区的离婚率特征以及回顾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选取
2002-2013 年东北三省各自的城镇人口比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
值占 GDP 的比重、家庭户均人数、人口出生率、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总
抚养比、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人口流动系数这
10 个指标,将东北地区离婚率的影响因素概括为经济因素、家庭人口因素、受
教育程度以及人口流动性这四个方面,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
东北地区高离婚率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本文建立模型所用的数据主要来自辽宁
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各年的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局网站、统计公报。
通过研究,发现东北地区高离婚率与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极低生育率、
居民受教育程度较高以及移民文化包容性强有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东北
地区的离婚率多年来在全国始终排名靠前,居高不下。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针
对东北地区高离婚率的几点建议,主要包括:采取措施提高东北地区人口出生率,
以增加婚姻家庭的稳定性;父母应着力培养子女的家庭责任感,教育子女以平和
包容的心态面对个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选择;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媒介,形成有
利于降低离婚率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
离婚率,东北地区,影响因素

I
Abstract
Research 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is social transition period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reforms,
people are faced with increasingly more choices, so the rise of divorce rate is an
inevitable trend. However, the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average if we combine the crude divorce rate with the ratio of
divorces and marriages. The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ranks in the front for
several years compared with other districts in China. It is worth studying what factors
lead to the high divorce rate in this area.
In this thesis, it first analyzes the change features of the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Then it chooses ten indexes based on a literature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which are the proportion of urban population in the three provinces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2002 to 2013, GDP per capita, the proportion of tertiary industry added
value in GDP, family household average, birth rate, the sex ratio of people above the
age of 15, total dependency ratio, illiteracy rate of people above the age of 15, the
proportion of college degree or above and population flow coefficient. It summari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into four elements which are
economic factor, family demographic factor, education degree and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analyzes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high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b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data needed to
establish model in this thesis mainly comes from th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Liaoning,
Jilin and Heilongjiang as well as the website of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and
Statistical Bulletin.
Through researches, it finds out that the high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is
related to the high urbanization level of the region, the extremely low birth rate, the
high education level and strong immigrant culture inclusiveness. The combined action
of these elements contributes to the high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On this
II
basis, it proposes several suggestions aiming at the high divorce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which mainly include taking measures to raise the birth rate in Northeast China,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marriage and family; parents should strive to
cultivate children’s sense of family responsibility, and cultivate children with more
gentle and tolerant attitude to face diverse life styles of their family members;
promoting social atmosphere of decreasing divorce rate through various means and
media.

Key words:
divorce rate, Northeast China, influence factor

III
目 录

第 1 章 绪论..............................................................................................1

1.1 问题的提出................................................................................. 1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

1.3 研究综述..................................................................................... 2

1.3.1 国外研究综述................................................................... 2

1.3.2 国内研究综述................................................................... 4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6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7

2.1 概念界定..................................................................................... 7

2.1.1 离婚................................................................................... 7

2.1.2 离婚率............................................................................... 7

2.2 理论基础..................................................................................... 8

2.2.1 离婚交换论....................................................................... 8

2.2.2 社会资源理论................................................................... 8

2.2.3 社会冲突理论................................................................... 9

2.2.4 其他理论........................................................................... 9

第 3 章 东北地区离婚率的特征及分析............................................... 10

3.1 东北地区历年离婚率的变化特征........................................... 10

3.1.1 粗离婚率的变化特征..................................................... 10

3.1.2 离结比的变化特征......................................................... 12

3.2 国内各地区离婚率对比分析................................................... 13

IV
第 4 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6

4.1 变量选取................................................................................... 16

4.1.1 经济因素......................................................................... 16

4.1.2 家庭人口因素................................................................. 17

4.1.3 受教育程度..................................................................... 17

4.1.4 人口流动性..................................................................... 18

4.2 模型选择与基本原理............................................................... 19

4.2.1 模型选择......................................................................... 19

4.2.2 基本原理......................................................................... 20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21

5.1 模型结果................................................................................... 21

5.1.1 辽宁省模型结果............................................................. 21

5.1.2 吉林省模型结果............................................................. 24

5.1.3 黑龙江省模型结果......................................................... 27

5.2 模型结果分析........................................................................... 30

第 6 章 结论和建议............................................................................... 34

6.1 结论........................................................................................... 34

6.2 建议........................................................................................... 34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35

注 释........................................................................................................37

参考文献....................................................................................................40

致 谢........................................................................................................43

V
第 1 章 绪论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婚姻家庭是社会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个传统话题,因为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
单位,在生产和生育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自从 1978 年实施改革开放
[1]

政策以来,在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不断变革的背景下,婚姻在维系家庭关系中所
起的纽带作用越来越弱,我国的离婚率不断上升。民政部发布的 2013 年社会服
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 年依法办理离婚手续的共有 350.0 万对,比上年增
长 12.8%,粗离婚率为 2.6‰,比上年增加 0.3 个千分点。从总体趋势看,我国
的离婚率在不断上升,但在不同的地区是存在较大差异的,东北地区(本文中的
东北地区指的是东北三省)的离婚率始终名列前茅,而经济强省如浙江、广东等
省的离婚率排名反倒靠后,与人们一贯认为的“经济越发达,离婚率越高”不相
符。
从国内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来看,关于离婚率的定性研究已经十分成熟,对
离婚率的定量研究较少。从地域的划分上看,有专门研究全国离婚率影响因素的,
有专门针对某一特定地区的,如新疆、广西等某一个省份或者拉萨市、北京市等
某一个城市,而专门来研究东北地区离婚率问题的则较少。因此,本文的重心放
在对东北地区离婚率宏观可量化因素的分析上,把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
综合起来对影响东北地区离婚率的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发现这些因素对离婚率的
影响程度和方式,为深入了解影响东北地区离婚率变动的因素做出一些探索。

1.2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无论是在传统社会还是在现代社会,婚姻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因为“婚
姻对人类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
“它不仅直接影响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存质量、
[2]

生活质量及生命质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健康、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 [2]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的婚姻变得

1
第 1 章 绪论

越来越脆弱。民政部 2014 年 3 季度全国社会服务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 218.7


万对夫妇选择了登记离婚,平均每天有 8000 多个家庭破裂,离婚已经悄然走进
了人们的生活。
虽然离婚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可以帮助缓解家庭成员间由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不同带来的矛盾,为人们重新组建家庭、寻找新的幸福提供便利,但是离婚率过
高会对人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和谐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东北地区的离婚率多年来
始终排名靠前,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理解东北地区高离婚率的成因做出一
些贡献,并从理性的角度为人们对待婚姻的态度以及婚姻行为的选择提出一些建
议。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上世纪 60 年代中期到 80 年代初国外的离婚率持续且大幅上升,学者们


对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学者们研究的角度着眼于社会学、经济学等
学科,产生了较多的理论文献,对现今的学术研究依然有很大的影响力。
学者们认为,社会关系、经济结构、宗教信仰、种族、初婚年龄、妇女就业、
司法判决、性别比等因素都对离婚率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第一,社会关系:Breault 和 Kposowar 通过研究发现,如果一个社会中人
们的价值观念比较接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较和睦,有利于促进夫妻婚姻关系的
稳定,降低离婚水平;如果人们的价值观念差异很大,社会聚合力较弱,将会导
致离婚率的上升 。 [3]

第二,经济结构:不同地区间离婚水平的差异,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
低有密切关系。如 Glick 发现,当经济环境萧条的时候离婚率会下降,而当经济
形势较好的时候离婚率就会随之上升 。South 认为在就业压力较大的地区,人
[4]

们的离婚率也比较高 。 [5]

第三,宗教信仰与种族:Glenn 发现在美国,虔诚信仰天主教的教徒离婚率
比较低,原因是他们固守刻板的生活习惯而且恪守天主教教义。在美国,由于黑

2
第 1 章 绪论

人相比其他种族经济地位较低,再加上黑人特有的文化以及他们的生理条件,黑
人的离婚率要高于其他族裔 。 [6]

第四,初婚年龄:Weed 重点考虑了初婚年龄这一因素对离婚率的影响,分
层次研究结婚年龄这一变量与离婚率地区差异之间的关系,他发现:如果人们选
择在 15 岁至 19 岁之间结婚,与选择在 20 岁至 24 岁之间结婚的人口的离婚率相
比,前者要显著高于后者。一般来讲夫妻的婚姻稳定性与初婚年龄成正比,初婚
年龄越大,越倾向不离婚。实际上年轻夫妇刚刚结婚后的最初几年时间,婚姻破
裂的可能性最大。初婚年龄变量是预测夫妻婚后几年家庭是否稳定最具参考价值
的因素之一。
第五,妇女就业:对于妇女就业情况与离婚率的关系,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
点。一种观点认为,妇女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的参与越来越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
取报酬,在物质上实现了独立,极大地提高了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这会增加离
婚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妇女就业降低了离婚的可能性。Rogers 和
DeBoer 用 1047 名已婚人士的面板数据,研究了已婚妇女收入与离婚风险等的关
系。研究发现“妇女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对离婚的影响并不显著,然而从
研究参数上来看,如果妇女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提高,这会显著降低夫
妻离婚的可能性并且他们对婚姻的幸福程度会有显著提高” 。 [7]

第六,司法判决:Nakonezny 对美国的 50 个州的离婚率差异进行了分析,


认为 20 世纪 60、70 年代各州对“无过错婚姻法”的执行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
了离婚率的州际差异 。[8]

第七,性别比:Katherine 通过研究发现,性别比与离婚率之间存在着负向
关系 。但其他学者也有不同的研究结论,认为人口性别比与离婚率之间的关系
[9]

是不稳定的,二者表现出的相关方向因地区而异。比如 Lester 发现,性别比与


离婚率在瑞士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在美国,二者则呈正相关关系 。 [10]

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离婚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也存
在不足,这些研究大多侧重于微观研究,往往侧重于某一地区、某一特定时间段,
跨地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较少。

3
第 1 章 绪论

1.3.2 国内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离婚率也在持续攀升,针对这一现象,学者们从法
学、伦理学、经济学、人口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角度来进行探析。
从法学的角度出发,李萍、孔燕、常进锋、陆卫群等认为我国婚姻法的立法
变化,使离婚的现实可能性变得更大。如 2003 年实施的新《婚姻登记条例》规
定,“符合离婚条件的当天即可办理离婚手续,不再需要单位开具证明,只需支
付少量的工本费” 。离婚程序的简易化不仅减轻了人们办理离婚时的经济费用,
[11]

还使离婚完全成为了个人的隐私。
付红梅、李湘妹、赵鑫、姚晓燕等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析导致离婚的原因,认
为社会及家庭伦理关系的变化、传统文化中道德约束的变迁,以及婚姻主体的多
元化价值取向冲突等伦理道德因素,都与近年来我国离婚现象的增多有关。
叶文振、张峻荣、朱海忠、蔡砚秋、王胜析、向月波、廖海亚等从经济学的
视角对离婚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经济与婚姻的关系,用离婚成本、收入水平、
失业率等变量来解释离婚现象增多的原因。
从人口学的视角来看,张敏杰、张翼等学者认为人口结构(包括性别、年龄、
受教育程度等结构)、人口流动(外出就业)以及妇女更多地参与劳动力市场就
业等人口要素,与我国离婚现象的增多有密切的关系。
还有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离婚率上升的原因进行解释。如孟秋丽、张
学见、苏玫瑰、张必春、夏吟兰、陈雯等分别从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阶层、社
会聚合力、两性关系等角度出发,认为随着社会转型以及我国社会阶层划分标准
的转变,婚姻基础的稳定性受到影响,导致目前社会离婚率不断上升。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是采取多角度、跨学科的方法来探究影响离婚率的因素,
如徐安琪、叶文振提出了包括社会聚合力、人口结构等 5 个变量 ,运用多元回
[12]

归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的结果表明,“由城市化水平、人口流动系数等指标组
成的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复合变量与离婚率呈显著相关,家庭结构尤其是子女对父
母婚姻关系的稳定作用最大” 。[13]

从研究的地域划分,有研究全国范围的离婚率影响因素的,如程明明运用多
元回归、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分城乡、性别对我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进行

4
第 1 章 绪论

研究;有研究某一个省的,如艾尼瓦尔·聂吉木对新疆维吾尔族人口的离婚率进
行研究,马晓娟和高石钢对宁夏农村回族离婚问题进行研究,胡剑冰、屈思敏等
人对广西省的离婚状况进行分析与探究,使人们对这一区域的婚姻家庭问题有了
一定的了解;还有针对某一个城市的,如高颖、张秀兰等着眼于北京市,对近年
来北京市的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进行了研究。
具体到本文,针对东北地区的婚姻家庭问题,也有一些学者进行了探究。张
冰、林梓用四普数据对东北地区婚姻家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析;赵英兰
则对晚清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婚姻状况进行了探析,使人们对当时东北地区人口的
婚姻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张翼认为东北三省离婚问题显化,“可能的原因是:
第一,东北三省每年登记结婚的人数在下降,其下降速度快于其他省、市。第二,
东北的年度离婚事件在上升,即每年的离婚对数在增加。这两个因素在同时发生
作用” 。 卢守亭对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状况的变动
[14]

进行了分析;李雨潼、杨竹在对东北地区的离婚率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
该地区高离婚率“除了与全国其他地区相类似的社会、经济等原因外,还与东北
地区特有的城市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区域文化、民族构成、人口流动规模等密
切相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孙鑫则从冲
[15]

突理论等视角详尽解读了东北地区高离婚率的主要成因:从宏观影响因素看,主
要来自于“社会阶层的分化、法律制度变革、婚姻观念嬗变和网络社会崛起的影
响” ;从微观影响因素看,主要来自“家庭功能弱化、婚姻生活的高期待和生
[16]

活方式多样化的影响” 。 [16]

综观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分析,不难看出离婚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已经
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他们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
是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在研究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分析的较少,
大多数学者都只用某一种方法如描述或者回归分析等进行研究;其次,对离婚原
因的分析,大多数还停留在理论层次,缺乏实证研究,个人原因的分析多是针对
离婚者进行的事后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对上述问题进行弥
补。

5
第 1 章 绪论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在参考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了城镇人口比例、人均国内生产总
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家庭户均人数、人口出生率、15 岁及以上
人口的性别比、总抚养比、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
人口流动系数这 10 个指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即主成分回
归分析建立模型。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主成分,再与因变量离婚率进
行回归分析,得出各因素对离婚率影响作用的大小,最后根据模型运算得到的结
果,得出本文的结论,并给出一定的对策建议。本文所用的数据源于中国统计局
网站、统计公报,以及辽宁省、吉林省以及黑龙江省各年的统计年鉴和三省统计
局的官网,还有中国各年的统计年鉴,还有部分数据来源于中经网。

6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离婚

离婚是一种婚姻状态,它是指“夫妻双方通过协议或诉讼的方式解除婚姻关
系,终止夫妻间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行为” 。按照我国《婚姻法》的规定,如“夫
[17]

妻双方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应准予离婚” 。离婚的“途径有登记离婚和
[17]

诉讼离婚两种,夫妻双方协商一致,即可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登记离婚,如果不
能协商一致,只能去法院起诉离婚,由法院裁决是否准予离婚” 。本文提到的 [17]

离婚就是指夫妻双方按照法律程序将已成立的婚姻关系加以解除的法律行为。

2.1.2 离婚率

离婚率指“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按照特定的基数来计算的离婚数比例” 。 [18]

目前在国际上通用的离婚率计算方法主要有 3 种:粗离婚率、一般离婚率和离结
比。
粗离婚率,是指某一年离婚总对数除以该年总人口数 。这一计算方法是有
[19]

一定的缺陷的,它的准确程度在反映离婚水平高低的过程中受人口结构的影响较
大,但是由于数据比较容易采集,因此这种方法也是现在中国国家统计局计算离
婚率统一采用的方法。
一般离婚率,是指某一年的离婚总对数除以该年中已婚夫妇总对数 。这是 [19]

计算离婚率最科学的方式,它把丧偶、成年独居以及青少年儿童等不具备离婚条
件的人群排除在外,以特定地区的已婚人口为计算基数,这样得出的数据可以比
较准确的反映某一特定地区某段时间内实际的离婚比率。然而,此项数据除了人
口普查的年份外均难以获得,因为已婚夫妇对数这一数据只有在人口普查的年份
才可以获得。

7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离结比,指的是“当年的离婚数与结婚数这两项的比值,它比较容易获得,
排除了不具备离婚风险的人口,但由于以当年结婚人口为分母,该指标受结婚水
平的影响较大” 。[20]

本文所指的离婚率是粗离婚率。但是在对不同省份离婚率做比较时,综合考
察粗离婚率和离结比,避免单一指标衡量时因固有缺陷造成的偏差。

2.2 理论基础

学者们关于离婚理论的研究,主要有离婚交换论、社会资源论、社会冲突论
等,代表人物有莱温格、古德、贝克尔、米尔斯等。

2.2.1 离婚交换论

莱温格最先提出了离婚交换理论,指出该理论是研究婚姻家庭稳定性的最佳
理论。他认为,
“婚姻继续的阻力或成本(即离婚所付出的代价)、婚姻代替的吸
引力以及婚姻当事人双方的内在吸引力等三大要素,与婚姻家庭的稳定密切相
关” 。例如,夫妻双方由于经济联姻组成的家庭,即使婚姻出现危机,夫妻双
[21]

方通常会相互妥协而非离婚,一旦离婚,不仅导致经济上的合作互补出现障碍,
也会影响双方的财富。

2.2.2 社会资源理论

该理论由古德提出,认为“在家庭中夫妻两人对家庭贡献越多的一方,不仅
在家庭中掌握的决定权和话语权越多,而且可以依靠家庭系统获取比弱势一方更
多的资源。与成员对社会资源贡献越大其对社会运行的控制力越强是同样的道
理。对家庭贡献少的一方,如果不能增加对家庭的供养,又不满足自身所处的弱
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一系列的家庭冲突在所难免,离婚率势必增加” 。 [22]

8
第 2 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2.3 社会冲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是无法避免冲突的,在婚姻生活中同样
如此。只要利益、压力、预期的不平衡在婚姻生活中存在,夫妻之间的冲突就无
法避免,这种冲突在激化的时候往往会以家庭暴力或冷暴力的形式出现,由于夫
妻关系的排他性、隐秘性,他人的干预和调节作用十分有限。长此以往,这种家
庭内部的冲突会对婚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破坏作用。

2.2.4 其他理论

除了上述理论之外,贝克尔和米尔斯也提出了不同的离婚理论。
贝克尔结合经济学原则建立了一种离婚理论,把“确定性”、
“不确定性”以
及“效用最大化”原则用于婚姻市场的分析中。该理论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来
逻辑推断,从中得出夫妻在婚姻中的期望收益越大,离婚的可能性就越小,离婚
的概率就越低的结论 。 [23]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用“私人困扰”和“公众问题”这两个概念对由于各种
原因造成的婚姻家庭问题进行分类。如果一个社会中极少数人家庭不和谐、婚姻
破裂,有可能是当事家庭夫妻双方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的,这就属于“私人困扰”,
它与个体自身的性格、能力、生理特点以及个体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
而“公众问题”的产生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大环境密切相关,超越了个人所处的局
部环境和主观意识。结合实际情况,东北地区多年来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表明离婚
问题已经突破了“私人困扰”的范畴,进入到了“公众问题”的范畴。

9
第 3 章 东北地区离婚率的特征及分析

第3章 东北地区离婚率的特征及分析

3.1 东北地区历年离婚率的变化特征

为了全面了解东北地区的离婚率变化特征,避免单一指标衡量造成的偏差,
本文综合考察了该地区的粗离婚率和离结比这两项指标。

3.1.1 粗离婚率的变化特征

通过查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中国统计年鉴,可以得到东北地区及
全国 1985-2013 年的粗离婚率(见表 3.1),可以发现:辽宁省的离婚率从 1985
年的 0.24‰增长到 2013 年的 3.47‰,增长了 13.46 倍;吉林省的离婚率从最初
的 0.39‰增长到 2013 年的 4.51‰,增长了 10.56 倍;黑龙江省的离婚率从 1985
年的 1.17‰增长到 4.65‰,增长了 2.97 倍;而全国平均粗离婚率则从 0.44‰
增长到 2.57‰,增长了 4.84 倍。

表 3.1 东北地区及全国 1985-2013 年的粗离婚率(‰)

年份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全国

1985 0.24 0.39 1.17 0.44

1990 0.63 0.72 1.53 0.69

1995 0.74 0.87 2.00 0.88

2000 0.86 0.97 1.97 0.96

2005 1.90 1.97 2.51 1.37

2010 2.94 3.43 3.6 2.00

2013 3.47 4.51 4.65 2.5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4》、《辽宁省统计年鉴 2014》、


《吉林省统计年鉴 1986~2014》
、《黑龙

江省统计年鉴 2014》数据计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0
第 3 章 东北地区离婚率的特征及分析

值得注意的是辽宁省的粗离婚率在 1985-2001 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从


2002 年至今,均高于全国平均的粗离婚率。从 1985 年到 2013 年,辽宁省的粗
离婚率增长最快,吉林省次之,排在最后的是黑龙江省。可是黑龙江省的粗离婚
率初始数值较大,所以黑龙江省的粗离婚率在 2013 年依然是东北三省中最高的。
需要注意的是,《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2014》中的离婚率以离婚对数乘以 2 作为分
子,所以该统计年鉴上的离婚率数值为表 3.1 所列该省粗离婚率的 2 倍。
从图 3.1 可以非常明显地观察到,辽宁省、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粗离婚率均
是在曲折中上升,而且在近 10 年的时间三个省份的数值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从 1985 年到 2001 年,吉林省的粗离婚率与全国的曲线几乎重合,从 2002
年以后吉林省的粗离婚率数值迅速增大,两条曲线才逐渐分开;从 1985 年到 2008
年,黑龙江省的粗离婚率始终远远高于其他两个省份及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的
数值在 1985 年是低于全国水平的,在以后的时间里增速逐渐加快,在 2002 年辽
宁省的粗离婚率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总体的变化趋势上看,吉林省和辽宁
省的粗离婚率变化比较相似,都是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缓慢上升之后,在 2004
年增速突然加快,并在此基础上继续上升。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从 2009 年到
2013 年,吉林省的粗离婚率逐渐趋近黑龙江省,而辽宁省的粗离婚率依然保持
缓慢上升的趋势。

图 3.1 1985-2013 年东北地区及全国的粗离婚率(‰)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4》、《辽宁省统计年鉴 2014》、
《吉林省统计年鉴 1986~2014》
、《黑龙

江省统计年鉴 2014》数据计算绘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1
第 3 章 东北地区离婚率的特征及分析

3.1.2 离结比的变化特征

由于粗离婚率的分母是总人口,包含了没有离婚风险的未成年人和未婚人
口,为了更加全面地反映东北地区的离婚水平,本文同时对东北地区的离婚数与
结婚数之比也就是离结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从表 3.2 可以看到:1985 年,辽
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的离结比分别是 2.14%、3.83%、13.78%;到了 2013
年,三省的离结比分别为 41.16%、48.81%和 47.33%,与 1985 年相比分别增加了
18.23 倍、11.74 倍、2.43 倍。把东北地区的离结比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1985 年辽宁省离结比还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可是到了 2013 年
却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15.17 个百分点,同年吉林省、黑龙江省的比值分别高出全
国平均水平 22.82、21.34 个百分点。

表 3.2 东北地区及全国 1985-2013 年的离婚数与结婚数之比(%)

年份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全国

1985 2.14 3.83 13.78 5.51

1990 6.37 7.63 19.08 8.41

1995 9.72 10.15 27.67 11.30

2000 12.95 14.01 34.39 14.29

2005 31.00 30.78 42.05 21.69

2010 39.75 42.15 44.66 21.58

2013 41.16 48.81 47.33 25.99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4》、《辽宁省统计年鉴 2014》、


《吉林省统计年鉴 1986~2014》
、《黑龙

江省统计年鉴 2014》数据计算。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 1985 年到 2013 年,东北地区及全国平均的离结比曲线总体上看都呈现上


升趋势(见图 3.2)。黑龙江省的离结比在这一时期的绝大部分年份是远远高于
辽宁、吉林两省及全国平均水平的。在最初的一段时期里,辽宁省和吉林省的离
结比的数值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增加的速度比较快,两个省份的离结比

12
第 3 章 东北地区离婚率的特征及分析

数值从 2001 年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后,便一直保持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辽宁


省和吉林省的变化曲线都呈现波形,只是吉林省的波动较大,甚至在 2004 年超
过了黑龙江省的离结比,而且在 2012 年和 2013 年又连续两年超过了黑龙江省的
数值。

图 3.2 1985-2013 年东北地区及全国的离婚数与结婚数之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2014》、《辽宁省统计年鉴 2014》、
《吉林省统计年鉴 1986~2014》
、《黑龙

江省统计年鉴 2014》数据计算绘制。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结合粗离婚率和离结比这两项指标,不难看出近些年来东北地区的离婚率明
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3.2 国内各地区离婚率对比分析

将东北地区的粗离婚率与全国其他地区进行对比(见表 3.3),可以很明显
地看出:新疆、东北三省以及北京、上海和重庆这三个直辖市的粗离婚率排名相
对稳定,在全国排名始终靠前;海南和西藏自治区的粗离婚率始终排在全国末位;
东北地区粗离婚率的排名十分稳定,在全国居于前列;而新疆的粗离婚率一直在
全国居于领先水平。

13
第 3 章 东北地区离婚率的特征及分析

表 3.3 1998-2013 年全国各地区粗离婚率数值及其排序(‰)

排 1998 年 2003 年 2008 年 2013 年

序 省份 粗离婚率 省份 粗离婚率 省份 粗离婚率 省份 粗离婚率

1 新疆 3.34 新疆 3.07 新疆 4.08 新疆 4.82

2 黑龙江 2.03 北京 2.15 重庆 3.24 黑龙江 4.65

3 上海 2.02 黑龙江 2.02 吉林 3.07 吉林 4.51

4 吉林 2.00 上海 1.98 黑龙江 3.06 重庆 4.50

5 辽宁 1.97 辽宁 1.97 辽宁 2.83 辽宁 3.47

6 北京 1.91 重庆 1.67 上海 2.44 四川 3.31

7 青海 1.50 吉林 1.59 四川 2.29 内蒙古 3.23

8 重庆 1.48 天津 1.39 北京 2.24 天津 3.07

9 内蒙古 1.38 青海 1.32 内蒙古 2.07 北京 3.06

10 天津 1.31 内蒙古 1.26 天津 2.04 上海 2.88

11 四川 1.14 四川 1.23 湖南 1.90 江苏 2.73

12 宁夏 1.04 浙江 1.20 浙江 1.89 湖北 2.60

13 陕西 0.96 福建 1.12 湖北 1.82 安徽 2.59

14 浙江 0.89 宁夏 1.04 宁夏 1.78 湖南 2.50

15 湖南 0.88 江苏 0.93 江苏 1.77 贵州 2.45

16 湖北 0.82 陕西 0.92 河北 1.60 河北 2.44

17 云南 0.82 云南 0.90 山东 1.48 宁夏 2.43

18 河北 0.81 湖南 0.89 陕西 1.44 浙江 2.41

19 甘肃 0.78 湖北 0.88 青海 1.44 山东 2.31

20 江苏 0.76 河北 0.86 福建 1.39 河南 2.23

21 贵州 0.75 广东 0.76 安徽 1.34 福建 2.19

22 河南 0.75 山东 0.75 贵州 1.34 陕西 2.14

23 山西 0.68 甘肃 0.73 江西 1.27 广西 1.97

24 山东 0.66 贵州 0.73 河南 1.25 云南 1.95

25 广东 0.62 山西 0.70 广西 1.23 江西 1.90

14
第 3 章 东北地区离婚率的特征及分析

续表 表 3.3 1998-2013 年全国各地区粗离婚率数值及其排序(‰)

排 1998 年 2003 年 2008 年 2013 年

序 省份 粗离婚率 省份 粗离婚率 省份 粗离婚率 省份 粗离婚率

26 福建 0.59 河南 0.70 云南 1.23 青海 1.87

27 广西 0.58 江西 0.68 广东 1.11 山西 1.68

28 安徽 0.58 广西 0.68 山西 0.97 广东 1.66

29 江西 0.52 安徽 0.67 甘肃 0.91 甘肃 1.49

30 海南 0.43 海南 0.50 海南 0.82 海南 1.47

31 西藏 0.37 西藏 0.37 西藏 0.35 西藏 0.5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99》、《中国统计年鉴 2004》、《中国统计年鉴 2009》、《中国统计年鉴

2014》中数据整理。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由于西藏自治区的民族婚姻习俗差异,再加上婚姻登记制度还不够健全,而
统计年鉴中的结婚人口数和离婚人口数都指的是法律意义上的结婚与离婚,所以
虽然本文计算出西藏地区粗离婚率的数值很低,但是并不能得出西藏地区离婚率
在全国最低的定论。然而本文是针对东北地区的离婚率进行分析,所以其他地区
粗离婚率偏高或者偏低并不影响本文的研究。

15
第 4 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第4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由表 3.3 可以看到,近年来全国各地区的粗离婚率都在升高,这不是东北地
区独有的现象,但是东北三省的离婚率始终在全国居于前列,究竟是什么因素造
成的这一现象值得探讨。因此,本文依据已有的文献,选取 2002-2013 年东北三
省各自的城镇人口比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家
庭户均人数、人口出生率、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总抚养比、15 岁及以上
人口的文盲率、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人口流动系数这 10 个指标,将东北地
区离婚率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通过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法,构
造出影响各省离婚率的主成分,然后分别与因变量即各省份的离婚率进行回归,
得到各省份的回归方程并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对东北地区离婚率偏高的原因进行
探析。

4.1 变量选取

为了使实证分析更具有意义,变量的选取更加合理,本文根据学者们的研究
成果和已有的文献,把东北地区离婚率的影响因素概括为:经济因素、家庭人口
因素、受教育程度以及人口流动性这四个方面,用城镇人口比例、人口出生率、
人口流动系数等 10 个指标来表示(见表 4.1),分别介绍其影响离婚率的作用机
理。

4.1.1 经济因素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人们所生活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包括城镇化水平、现
代化进程等指标对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包括婚姻观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假
设:如果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社会较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会
相对开放和多元化,再受到职业和地域频繁的流动等,从而使夫妻分手变得更加
容易进而导致较高的离婚率。徐安琪、叶文振在 2002 年的研究中选取了城镇人

16
第 4 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7 个变量来反映经济结构的变化所导致
的社会聚合力指数。在本文中,该地区的经济因素用城镇人口比例(X1)、人均
国内生产总值(X2)、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X3)来表示。

4.1.2 家庭人口因素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家庭结构对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重要的影响,
它在一定程度上对婚姻的离散趋势发挥作用。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的
家庭观念和责任感比较强烈,这也深深影响着人们的婚姻取向,使家庭人口因素
更具解释力。本文假设,家庭结构越稳定,离婚率越低。参考 Katherine 在 1989
年、Lester 在 1999 年以及叶文振、徐安琪在 2002 年的研究,用家庭户均人数
(X4)、人口出生率(X5)、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X6)、总抚养比(X7)这四
个变量来表示家庭人口因素。家庭结构的核心化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将削弱
家庭的凝聚力,从而增加夫妻婚姻破裂的风险。而总抚养比在反映人口年龄结构
的同时,也反映了家庭扶老携幼的负荷,该项指数的值越高,说明老年人口和儿
童人口所占的比重越高,家庭发挥的羁绊作用越强,有离婚的意向的人口越少。
近几年我国人口性别结构失调的现象比较严重,但是东北地区三个省份的 15 岁
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多年来比较稳定,变动幅度不大。因此,本文假设东北地区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或许会对离婚率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的程度及方向
有待于后面的讨论。

4.1.3 受教育程度

随着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种转
变体现在经济独立性、婚姻自由等方方面面,因此,当婚姻中的感情基础不存在
时,人们更倾向于结束婚姻。王有智、彭飞在 2003 年的研究中认为西安市碑林
区夫妻婚姻存续时间的长短与夫妻文化程度有关。王胜析通过研究发现“受教育
水平低的人数与离婚率存在一定的关系,文盲比例越高,离婚率越低” ,但是 [24]

“高文化人群比例的提高并不对离婚率产生影响” 。而李雨潼、杨竹则认为“东
[24]

17
第 4 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北地区的离婚率偏高与其受教育程度有关,尤其是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
区的女性文盲率低,因此在婚姻名存实亡的情况下,她们提出离婚的可能性要高
于其他地区” 。因此,本文中用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X8)、大专以上学
[14]

历所占比例(X9)这两个变量来表示该地区的受教育程度,其对离婚率的影响程
度及方向有待于后面的讨论。

4.1.4 人口流动性

东北地区原来是满族聚居的地方,大规模的移民在近代以来进入到该地区。
“朝鲜向东北地区的移民从清朝末年开始,在民国时期达到高潮并最终形成了中
国的朝鲜族聚居区” 。俄罗斯以及蒙古等东北亚国家也向中国东北地区进行小
[25]

规模移民,给该地区带来了重要的影响。在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向东北地区进行
移民侵略,尽管大部分的日本移民在战争结束之后返回了日本,然而这次移民侵
略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了长远和多方面的影响。满族人口在清朝时期从这片土地
大规模迁出,更多的汉人又“闯关东”迁入这片土地,各种移民文化碰撞融合,
最终形成了东北地区多元性、开放性、兼容性的移民文化。
多次的移民使东北地区成为一个多民族混居区,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高。民
族之间通婚与涉外婚姻所占的比例很高,这种婚姻的稳定性一般较差,不如同民
族人口的婚姻稳定。而且自 1978 年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一直是大规模的劳
动力输出地区,造成很多已婚夫妇长期两地分居,夫妻之间的矛盾不断增加,最
终选择离婚的可能性增大。因此,本文用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不在本乡、
镇、街道的人除以总人口,即人口流动系数(X10)来表示人口流动性,分析人口
流动与离婚率之间的关系。

18
第 4 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表 4.1 解释变量分类表

变量层次 所包含的变量

城镇人口比例(X1)

经济因素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X2)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X3)

家庭户均人数(X4)

家庭人口因素 人口出生率(X5)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X6)

总抚养比(X7)

受教育程度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X8)

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X9)

人口流动性 人口流动系数(X10)

4.2 模型选择与基本原理

4.2.1 模型选择

在本文中,为了更好地研究东北地区离婚率的影响因素,选取了 10 项有关
的自变量。但是某些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强,变量的数量太多不仅给计算增加
了复杂性,也增加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困难。因此,首先需要对回归方程中的变
量进行共线性判断,利用相关性对这些变量加以“改造”,用为数较少的新变量
来反映原变量的大部分信息,通过对新变量的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而主成分分析是通过构造原变量的线性组合来产生一系列互不相关的新变
量,从中选出少数几个新变量并使它们含有尽可能多的原变量带有的信息,从而
使得用这几个新变量代替原变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可能。因此,首先利用
主成分分析方法解决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之后用提取的主成分与因变
量离婚率(Y)进行回归分析,所以本文采用的是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模型。

19
第 4 章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4.2.2 基本原理

主成分回归的原理就是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所提取的主成分与因变量回归建
模。由于各主成分之间具有不相关性,并且能较好的反映原来众多相关性指标的
综合信息,因此,用提取的主成分作为新的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使得回归方程及
参数估计更加可信。
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具体步骤为:
首先,“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 P 个自变量(经标准化处理)构成的数据表做
分析,得到 P 个主成分 F1,F2,…,FP 。根据选定的累计贡献率,选取前 m 个主
成分” 。
[26]

其次,“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做前 m 个主成分 F1,F2,…,FP 对因变量 Y


的多元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模型 Y=β0+β1F1+β2F2+…+βMFM ” 。
[26]

最后,
“由于每个主成分 F1,F2,…,Fm 均是自变量 X1,X2,…XP 的线性组合,
因此,经转化可以得到最终线性回归模型 Y=α1X1+α2X2+…+αpXp ” 。 [26]

20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第5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5.1 模型结果

在选取变量和模型之后,利用 STATA 11.0 和 SPSS 21.0 对东北地区三个省


份分别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三个省份各自的最终线性回归模型。

5.1.1 辽宁省模型结果

首先,利用统计分析软件 STATA 对因变量(Y)与所有的自变量 X1-X10 做相


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表(见表 5.1)。除了自变量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
比(X6),因变量离婚率与其他 9 个自变量的相关性都比较强,所以,可以建立
因变量离婚率与 10 个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具有合理性。

表 5.1 辽宁省相关系数表

Y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Y 1

X1 0.937 1

X2 0.943 0.984 1

X3 -0.510 -0.523 -0.480 1

X4 -0.921 -0.962 -0.927 0.692 1

X5 -0.854 -0.822 -0.779 0.657 0.866 1

X6 0.476 0.544 0.590 -0.126 -0.442 -0.201 1

X7 -0.880 -0.910 -0.936 0.310 0.814 0.630 -0.693 1

X8 -0.905 -0.893 -0.940 0.538 0.846 0.762 -0.631 0.896 1

X9 0.860 0.936 0.940 -0.342 -0.836 -0.723 0.484 -0.917 -0.861 1 1

X10 0.639 0.788 0.774 -0.174 -0.705 -0.396 0.647 -0.794 -0.649 0.723 1

21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其次,由于自变量的个数有 10 个,数量比较多,由表 5.1 也可以看出自变


量之间的相关性比较显著,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共线性。选择
利用统计分析软件 STATA 对因变量 Y 与自变量 X1-X10 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
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多重共线性是否存在(见表 5.2)。除了 X6 的方差膨胀
因子小于 10,其他 9 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大于 10,平均的方差膨胀因子
是 150,表明多重共线性严重存在。自变量之间存在的这种严重的多重共线性会
影响最小二乘估计,可以先采取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提取新的变量,再建立回归模
型从而消除多重共线性。

表 5.2 辽宁省方差膨胀因子
变量 方差膨胀因子 1/VIF

X1 790.19 0.001266

X2 401.76 0.002489

X8 93.16 0.010734

X4 78.35 0.012763

X9 45.02 0.022214

X5 38.81 0.025765

X7 19.32 0.051771

X10 15.34 0.0652

X3 12.82 0.077988

X6 7.46 0.134036

平均方差膨胀因子 150.22

运用 SPSS 21.0 对自变量 X1-X10 进行主成分分析(见表 5.3)


。依据主成分个
数的提取原则,应该提取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 1 的前 m 个主成分,通过表
5.3 可知,提取前 2 个主成分可以反映原来 10 个指标 87.756%的信息,即 m=2。

22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表 5.3 辽宁省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成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分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1 7.449 74.491 74.491 7.449 74.491 74.491

2 1.327 13.265 87.756 1.327 13.265 87.756

3 0.561 5.614 93.370

4 0.340 3.404 96.774

5 0.154 1.541 98.315

6 0.077 0.773 99.089

7 0.047 0.473 99.562

8 0.036 0.357 99.918

9 0.007 0.074 99.992

10 0.001 0.008 100.000

提取的前两个主成分与表达式分别为:
F1=0.362ZX1+0.362ZX2-0.208ZX3-0.348ZX4-0.295ZX5+0.226ZX6-0.343ZX7
-0.346ZX8+0.34ZX9+0.288ZX10
F2=-0.029ZX1+0.028ZX2+0.581ZX3+0.202ZX4+0.421ZX5+0.501ZX6-0.222ZX7
+0.008ZX8+0.064ZX9+0.372ZX10
其中,ZXi(i=1,2,……10)为 Xi 相应的标准化之后的自变量,用 ZYi(i=1,
2,3)表示标准化后的因变量。以 F1、F2 为自变量,ZY1 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
性回归分析,得到表 5.4(由于常数项的值非常小,对结果影响不大,所以删去,
吉林省与黑龙江省的结果同样方法处理),建立回归模型为:
ZY1=0.344F1-0.101F2

23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表 5.4 辽宁省回归结果分析
(1) (2)

ZY1 , ZY1
*** ***
F1 0.344 0.344

(8.64) (9.11)

F2 -0.101 -0.101

(-1.07) (-1.13)

常数项 0.0000833

(0.00)

N 12 12
* ** ***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p < 0.05, p < 0.01, p < 0.001

从回归结果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 0.8727,意味着模型总体拟合效果较
好,且能通过 F 检验(F=42.13)与 t 检验,说明模型的设定有意义。
结合提取的前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得到用标准化自变量表示的回归方
程:
ZY1=0.127ZX1+0.122ZX2-0.13ZX3-0.14ZX4-0.144ZX5+0.027ZX6-0.096ZX7
-0.12ZX8+0.11ZX9+0.062ZX10

5.1.2 吉林省模型结果

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对吉林省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共线性诊断,如表
5.5、表 5.6 所示,所有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大于 10,平均的方差膨胀因
子接近 130,多重共线性严重。接下来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前两个主成分(见
表 5.7),其表达式为:
F3=0.341ZX1+0.382ZX2-0.155ZX3-0.366ZX4-0.311ZX5+0.301ZX6-0.284ZX7
-0.29ZX8+0.355ZX9+0.319ZX10
F4=0.283ZX1+0.014ZX2+0.708ZX3-0.2ZX4+0.024ZX5+0.38ZX6+0.062ZX7
+0.475ZX8+0.006ZX9-0.062ZX10

24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表 5.5 吉林省相关系数表

Y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Y 1

X1 0.905 1

X2 0.980 0.855 1

X3 -0.316 -0.042 -0.389 1

X4 -0.943 -0.927 -0.947 0.156 1

X5 -0.780 -0.726 -0.820 0.408 0.718 1

X6 0.849 0.786 0.813 0.068 -0.821 -0.680 1

X7 -0.723 -0.745 -0.675 0.276 0.653 0.499 -0.355 1

X8 -0.684 -0.439 -0.739 0.792 0.551 0.606 -0.347 0.590 1

X9 0.912 0.782 0.904 -0.379 -0.886 -0.633 0.763 -0.592 -0.699 1

X10 0.790 0.642 0.833 -0.374 -0.829 -0.475 0.543 -0.604 -0.615 0.761 1

表 5.6 吉林省方差膨胀因子
变量 方差膨胀因子 1/VIF

X2 532.51 0.001878

X4 421 0.002375

X6 92.95 0.010759

X1 87.58 0.011418

X3 41.65 0.024011

X9 30.14 0.033178

X7 29.96 0.033376

X10 18.97 0.052727

X5 14.14 0.070708

X8 12.99 0.076973

平均方差膨胀因子 128.19

25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表 5.7 吉林省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成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分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1 6.734 67.340 67.340 6.734 67.340 67.340

2 1.565 15.655 82.995 1.565 15.655 82.995

3 0.679 6.792 89.787

4 0.537 5.372 95.159

5 0.241 2.410 97.569

6 0.129 1.289 98.858

7 0.068 0.680 99.537

8 0.036 0.359 99.896

9 0.009 0.095 99.991

10 0.001 0.009 100.000

表 5.8 吉林省回归结果分析
(1) (2)

ZY2 ZY2

F3 0.379*** 0.379***

(20.38) (21.49)

F4 0.0807 0.0807

(2.09) (2.20)

常数项 0.00000758

(0.00)

N 12 12
* ** ***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p < 0.05, p < 0.01, p < 0.001

用 ZY2 与 F3、F4 建立回归模型:


ZY2=0.379F3+0.0807F4
从回归结果(见表 5.8)看,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 0.9748,意味着模型总体

26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拟合效果较好,且能通过 F 检验(F=233.23)与 t 检验,设定的模型有一定的意


义。
结合提取的前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得到用标准化自变量表示的回归方
程:
ZY2=0.152ZX1+0.146ZX2-0.002ZX3-0.155ZX4-0.116ZX5+0.145ZX6-0.103ZX7
-0.072ZX8+0.135ZX9+0.116ZX10

5.1.3 黑龙江省模型结果

用同样的方法和步骤对黑龙江省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共线性诊断,如表
5.9、表 5.10 所示,除了总抚养比(X7)外,其余的 9 个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
都比 10 大,平均的方差膨胀因子大于 35,意味着多重共线性严重。

表 5.9 黑龙江省相关系数表

Y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Y 1

X1 0.971 1

X2 0.988 0.976 1

X3 0.876 0.898 0.873 1

X4 -0.926 -0.913 -0.918 -0.844 1

X5 -0.710 -0.614 -0.692 -0.467 0.467 1

X6 -0.160 -0.095 -0.154 0.111 0.352 0.159 1

X7 -0.800 -0.757 -0.786 -0.550 0.727 0.780 0.441 1

X8 -0.879 -0.873 -0.892 -0.684 0.774 0.723 0.177 0.841 1

X9 0.945 0.897 0.949 0.855 -0.839 -0.708 -0.038 -0.698 -0.809 1

X10 0.890 0.848 0.908 0.760 -0.867 -0.650 -0.292 -0.768 -0.819 0.936 1

27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表 5.10 黑龙江省方差膨胀因子

变量 方差膨胀因子 1/VIF

X2 103.97 0.009618

X9 79.43 0.01259

X1 46.74 0.021393

X4 38.82 0.025761

X10 33.01 0.030292

X3 14.17 0.070575

X8 11.32 0.088354

X5 11.04 0.090606

X6 10.84 0.092255

X7 8.85 0.112962

平均方差膨胀因子 35.82

接下来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前两个主成分(见表 5.11),其表达式为:
F5=0.353ZX1+0.363ZX2+0.313ZX3-0.337ZX4-0.273ZX5-0.083ZX6-0.314ZX7
-0.336ZX8+0.348ZX9+0.345ZX10
F6=0.14ZX1+0.082ZX2+0.363ZX3+0.044ZX4+0.132ZX5+0.826ZX6+0.324ZX7
+0.038ZX8+0.172ZX9-0.055ZX10
用 ZY3 与 F5、F6 建立回归模型:
ZY3=0.362F5+0.0722F6
从回归结果看(见表 5.12),调整后的判定系数为 0.9703,意味着模型总体
拟合效果较好,且能通过 t 检验与 F 检验(F=197.3),设定的模型有一定的意义。
结合提取的前两个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得到用标准化自变量表示的回归方
程:
ZY3=0.138ZX1+0.137ZX2+0.14ZX3-0.119ZX4-0.089ZX5+0.03ZX6-0.09ZX7
-0.119ZX8+0.138ZX9+0.121ZX10

28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表 5.11 黑龙江省方差分解主成分提取分析表
成 初始特征值 提取平方和载入

分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合计 方差的% 累积%

1 7.389 73.888 73.888 7.389 73.888 73.888

2 1.254 12.537 86.425 1.254 12.537 86.425

3 0.732 7.318 93.743

4 0.264 2.644 96.387

5 0.174 1.736 98.123

6 0.097 0.969 99.092

7 0.050 0.496 99.588

8 0.026 0.256 99.843

9 0.010 0.100 99.944

10 0.006 0.056 100.000

表 5.12 黑龙江省回归结果分析
(1) (2)
,
ZY3 ZY3

F5 0.362*** 0.362***

(18.78) (19.80)

F6 0.0722 0.0722

(1.54) (1.63)

常数项 -0.0000664

(-0.00)

N 12 12
* ** ***
t statistics in parentheses p < 0.05, p < 0.01, p < 0.001

29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5.2 模型结果分析

将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用标准化自变量表示的回归方程联立,进行
比较:
ZY1=0.127ZX1+0.122ZX2-0.13ZX3-0.14ZX4-0.144ZX5+0.027ZX6-0.096ZX7
-0.12ZX8 +0.11ZX9+0.062ZX10
ZY2=0.152ZX1+0.146ZX2-0.002ZX3-0.155ZX4-0.116ZX5+0.145ZX6-0.103ZX7
-0.072ZX8+0.135ZX9+0.116ZX10
ZY3=0.138ZX1+0.137ZX2+0.14ZX3-0.119ZX4-0.089ZX5+0.03ZX6-0.09ZX7
-0.119ZX8+0.138ZX9+0.121ZX10
从主成分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对于三个省份来讲,城镇人口比例(X1)、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X2)、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X6)、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
(X9)、人口流动系数(X10)对离婚率(Y)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家庭户均人数
(X4)、人口出生率(X5)、总抚养比(X7)、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X8)对离
婚率具有反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X3)在辽宁
省、吉林省对离婚率具有反向作用,而在黑龙江省对离婚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分省来看:对于辽宁省来讲,将对离婚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 5 个指标按照
系数大小进行排序,分别是城镇人口比例、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专以上学历所
占比例、人口流动系数、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对离婚率具有反向作用的 5
个指标里,人口出生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家庭户均人数、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总抚养比影响最小。对于吉林省来讲,对
离婚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 5 个指标里,城镇人口比例影响最大,之后依次是人
均国内生产总值、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最后是
人口流动系数;对离婚率具有反向作用的 5 个指标里,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户均人
数,其次是人口出生率、总抚养比、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影响最小的是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对于黑龙江省来讲,对离婚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的 6 个指标里,影响最大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其次是系数相同的
城镇人口比例和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接下来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流动
系数,影响最小的是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对离婚率具有反向作用的 4 个

30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指标里,影响最大的是具有相同系数的家庭户均人数和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
率,其次是人口出生率,影响最小的是总抚养比。
如果将得到的主成分回归方程与前文在经济因素、家庭人口因素、受教育程
度以及人口流动性这四个方面的假设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如下现象:
对于所在地区经济因素,可以看到城镇人口比例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两个
变量在这三个省份中系数都为正,说明城镇人口比例越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
高,离婚率也越高。而且在辽宁省、吉林省城镇人口比例这一变量的数值都最大,
说明在这两个省份中,城镇人口比例这一变量对离婚率所起的正向促进作用最
大。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这一变量在辽宁省和吉林省系数
分别为-0.13 和-0.002,说明这两个省份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越大,
离婚率越低,且在辽宁省对离婚率起的反向作用更大一些。对于黑龙江省,情况
则刚好相反。这一变量在黑龙江省系数为正,且数值最大,说明在黑龙江省,第
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越大,离婚率越高,而且这一变量对离婚率起的正向
促进作用最大。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城镇人口比例这一变量对离婚率的影响。城镇人口比例通
常用来反映该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对于东北地区来讲,经济开发较晚,城镇的数
量和规模直到清朝后期才有所发展。从沙皇俄国动工修筑中东铁路的 1898 年开
始,到 1945 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长期的殖民统治客观上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
不断提高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口流向城镇,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数量不断增多,出现了一批近代城市 。由于东北地区原有工业基础比较雄厚,
[27]

再加上物产资源丰富,所以 1949 年建国以后国家在东北地区建设了一批重点项


目,城镇人口增长迅速,城镇的规模也在迅速向外扩张,又新发展了一批城镇。
所以说,“东北地区的城镇化起点是比较高的” 。从 2000 年至 2013 年,辽宁
[28]

省城镇人口比重从 46%增加到 66.45%,增加了 20.45 个百分点;同期吉林省从


49.66%增加到 54.20%,增加了 4.54 个百分点;黑龙江省城镇人口比重从 48%增
加到 57.39%,增加了 9.39 个百分点;全国平均水平从 36.22%增加到 53.73%,
增加了 17.51 个百分点。虽然东北地区城镇化率的增长速度正逐年变慢,但是东
北地区城镇化水平依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学者研究认为,一个地区的城镇化
水平与该区的离婚率有密切的关联性,城镇化水平升高几年之后必然导致离婚率

31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升高。孟秋丽在 2000 年的研究中发现“非农产业人口比重提高,离婚率也随之


提高,有三年的停滞;离婚率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也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离婚率也一并提高,大概有五年的停滞” ,这也支持了该结论。
[29]

由于东北三省的城镇化水平一直较高,城镇人口众多这一因素对东北地区的高离
婚率起着很大的作用,城镇人口越多,离婚率就越高。
对于所在地区的家庭人口因素,可以看到在三个省份中,家庭户均人数、人
口出生率、总抚养比这三个变量的系数都为负,说明家庭户均人数越多、人口出
生率越高、总抚养比指数越大,离婚率越低。对于辽宁省来讲,人口出生率对离
婚率所起的反向作用最大;对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来讲,家庭户均人数对这两个
省份的离婚率起着最大的反向作用。这与前面的假设相一致,家庭的羁绊作用越
强,离婚的可能性越小。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这一变量在三个省份中系数
都为正,说明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越高,离婚率越高,而且在吉林省对离
婚率的正向促进作用比其他两个省份大。
家庭的最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生育,如果该项功能弱化,个人的后代延续和人
类种族的繁衍都会受到影响。千百年来对于家庭来说赡养老人和抚养儿童是义不
容辞的责任,抚养儿童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是为了人类的繁衍,养儿防
老的观念深入人心。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养老靠社会靠国家,养儿防老不
再是家庭的必然选择。而东北地区又是移民为主的地区,多种文化混杂,受宗族
观念影响较小;且东北地区以重工业为传统支柱,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村对
劳动力的需求量不大;加之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情况较好,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
东北地区的生育率偏低。2010 年,东北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均在 1.0 左右,远低
于全国水平 1.5,属于极低生育率地区。这表明在东北地区,家庭因素对婚姻的
羁绊作用正在变弱,人们在选择离婚时对家庭的顾虑越来越小。值得注意的是对
于性别比与离婚率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研究发现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越
高,离婚率越高,对吉林省的离婚率所起的正向促进作用比其他两个省份要显著。
对于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可以看到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这一变量在
三个省份中的系数都为负,说明 15 岁及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人口越多,该地区的
离婚率越低,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这一变量对离婚率的反向作用在辽宁省更加显
著一些。而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这一变量在三个省份中的系数都为正,说明大

32
第 5 章 模型结果与分析

专以上学历人口越多,该地区的离婚率越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这一变量对离
婚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黑龙江省更加显著一些。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东北三省的文盲率比较低。辽宁省、吉林
省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都为 2.18%,仅次于最低水平的北京(1.86%),居
全国第二位,黑龙江省为 2.34%,仅次于天津(2.33%),居全国第四位,而全国
15 岁及以上人口的文盲率是 4.88%;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15 岁及以上女性
人口的文盲率分别为 3.27%、3.03%、3.31%,排在最低水平的北京(3.00%)之
后,分别居全国第三、第二、第四位,而全国 15 岁及以上女性人口的文盲率是
7.29%。这说明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居民的受教育程度较高。随着受
教育程度的提高,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得到增强,从而个人生活和偏好的变异
性也在加强,使得这部分人更可能地和更主动地去追求自己认为的幸福,这样的
结果是导致了更多的人挣脱不幸福婚姻的枷锁。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教育程度的
普遍提高,社会环境更加宽容,能以正常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离婚,为离婚现象
的增多提供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受教育程度这一因素对黑龙江省的离婚率起着不
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大专以上学历所占比例这一变量对离婚率的正向促进作用
最大,因为接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高,追求
高质量的婚姻生活,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更容易否定和贬低对方,从而分
道扬镳、造成婚姻的瓦解。
至于人口流动性这一因素,可以看到人口流动系数这一变量在三个省份中都
为正,说明人口流动越频繁,人口流动量越大,离婚率越高,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这一变量对离婚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在黑龙江省更显著一些。这一点与前文的假设
相一致,人口流动性越强,两地分居带来的家庭矛盾越多,离婚率也随之上升。
这与该地区的移民文化包容性强有密切的关系。清朝末年移民者一个人或者是以
家庭为单位“闯关东”涌入东北地区,接触各个不同的民族和陌生的文化思想观
念,这就使得东北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较小,宗族观念比较淡薄,推崇实用主义
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选择离婚时家庭所起的干预作用较小,整个社会对离婚这
一行为包容度很强。

33
第 6 章 结论和建议

第6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为了解释东北三省始终居高不下的离婚率,本文对一些宏观可量化的因素进
行定量分析,得到如下几项结论:
首先,对于所在地区经济情况,就东北地区来讲,随着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的
上升,离婚率随之上升表现的非常显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离婚率成正比关系,
第三产业增加值在黑龙江省与离婚率成显著的正比关系,在辽宁省、吉林省成反
比关系。
其次,对于家庭人口因素,家庭户均人数、人口出生率与离婚率成显著的反
比关系,家庭中的人口数越多,人口的出生率越高,离婚的倾向性越低。15 岁
及以上人口的性别比与离婚率成正比关系,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性别
比越平衡,越有利于降低离婚率。总抚养比与离婚率成反比关系,说明老人与孩
子越多,家庭对婚姻的羁绊作用越强,离婚的可能性越小。
再次,在受教育程度方面,15 岁及以上文盲人口越多,离婚率越低,二者
成反比关系;而大专以上学历人口越多,离婚率越高,说明在东北地区,文化程
度越高,离婚的可能性越大。
最后,在人口流动性方面,人口流动系数与离婚率成正比关系,说明在东北
地区,人口流动越频繁、变动性越强,对婚姻家庭的稳定性挑战越大,越有可能
走向离婚。这与该地区的移民文化包容性强有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极低的生育率、居民受教育水平较
高以及移民文化包容性强,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最终使东北地区的离婚率多年来
领先全国其他地区,在全国排名靠前。

6.2 建议

根据本文得到的结论,尝试从增强区域婚姻稳定性的角度给出如下几点建

34
第 6 章 结论和建议

议:
首先,采取措施提高东北地区人口出生率,以增加婚姻家庭的稳定性。本文
分析得到人口的出生率越高,离婚的倾向性越低的结论,因而认为如果能在“单
独二孩”的基础上,进一步适当调整目前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扭转东北地区极
低生育率的现状,可能有助于降低东北地区的离婚率。虽然在 2014 年东北三省
已经开始实施了“单独二孩”政策,但是要想在短时间内扭转东北地区极低生育
率现状,增强家庭因素对婚姻的羁绊作用,并非易事。
其次,父母应着力培养子女的家庭责任感,教育子女以平和包容的心态面对
个人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选择。由于东北地区家庭中大部分是小型化家庭,小家庭
尤其是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大多比较溺爱,这些孩子从小就养
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对其他人的感受很少考虑,组成家庭开始独立生活之
后,容易因为不能体谅对方的感受、缺乏包容心而导致婚姻的破裂。“社会转型
期的东北地区,个人生活方式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变的更加多样性,使家庭
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 。因此,家长要注重培养子女的理性和包容
[30]

意识,以平和宽容的心态接受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方式,同时培养他们在婚姻生
活中应有的责任意识。
再次,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和媒介,形成有利于降低离婚率的社会氛围。进一
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在不违背公民自由意志的大前提下,降低整个社会的离婚
率。如为离婚手续的办理设置合理的缓冲期,或设置合理的心理疏导以及专家咨
询机制,以减少冲动离婚。设置适合我国国情的监督机制,有效的执行法律制度,
对损害他人利益的离婚行为加以限制和制裁,出台合理的政策保障婚姻家庭的稳
定。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本文在数据收集、分析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
第一,数据收集方面。由于东北地区自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
所占比例较大,如果来自不同民族的双方组成家庭,生活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35
第 6 章 结论和建议

对待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更容易产生分歧,从而对婚姻造成冲击,最终造成婚姻的
破裂。在探究影响东北地区离婚率的因素时,应该把民族特征加入到模型中,但
是由于该项数据缺失非常严重,只有某几年的数据,所以不得不舍弃掉这一因素。
第二,分析方面。在黑龙江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这一变量系数
为正,与离婚率成正比关系,而且对离婚率所起的正向促进作用最大,但是在辽
宁省、吉林省情况则相反,这一变量与离婚率成反比关系。至于为什么会是这样
的结果,在本文中没有进行更深一步的探析。
第三,结论方面。受水平的限制,本文在结论方面的解释有待进一步的补充
和完善。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到,将来在该领域可以进行的研究还有很多。比如
把民族特征这一因素引入解释变量,探讨非单一民族家庭户对离婚率的影响,或
者可以将婚姻法的变迁引入进来,还可以深入探究东北地区的气候、酗酒等与离
婚率之间的关系。
总之,东北地区离婚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仍然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在数据
收集、变量设置以及对模型结果的解释等方面要进行完善和改进,最终形成适合
东北地区婚姻市场趋势的理论模型,使人们更加理性客观的看待东北地区高离婚
率问题,从而对居民的婚姻选择、婚姻态度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建议。

36
注 释

注 释
[1]王胜今. 人口社会学[M]. 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8.
[2]刘爽,郭志刚. 北京市大龄未婚问题的研究 [J]. 人口与经济,1999,
04:14-20.
[3]Breault,K. D. and A. J . Kposowa. Explaining divorce in the United
States: a study of 3111 counties, 1980[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7.
[4]Glick,P. et al. Recent changes in divorce and remarriage[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6.
[5]South,R. et al.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the divorce rate[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5.
[6]T.Y.S.Lama Gangchen;Lama Healer;环境教育是新纪元的最佳投资[A];透
过互联经济体系创造财富——第 12 届世界生产力大会北京阶段会议文集[C],
2001.
[7]Stacy J. Rogers and Danelle D. DeBoer. Changes in Wives’ Income:
Effects on Marital Happiness,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the Risk of
Divorce[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2001.
[8]Nakonezny,et al. The effect of No-fault divorce law on the divorce
rate across the 50 states and its relation to income, education, and
religiosity[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95,57:477~488.
[9]Katherine Trent and Scott J. South. Structural determinants of the
divorce rate: Across–societal analysi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1989,51:391~404.
[10]Lester,David.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divorce rates: a preliminary
study[J]. Journal of divorce and Remarriage,1999.
[11]常进锋,陆卫群. “80 后”青年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J]. 青年探索,
2013,05:78-82.
[12]徐安琪,叶文振. 中国离婚率的地区差异分析[J]. 人口研究,2002,04:
28-35.

37
注 释

[13]勾学玲.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的离婚影响因素分析[D].黑龙江省社会科学
院,2008.
[14]张翼. 中国当前的婚姻态势及变化趋势[J]. 河北学刊,2008,03:6-12.
[15]李雨潼,杨竹. 东北地区离婚率特征分析及原因思考[J]. 人口学刊,2011,
03:47-52.
[16]孙鑫. 社会转型期东北地区高离婚率的成因及影响研究[D]. 黑龙江省社会
科学院,2012.
[17]http://baike.baidu.com/link?url=p81ZlzI7fp3iSVUZlZyqv0_2dNFqJfGjP
M1USU9mo02FofmNBskfts1zYNj1fYsn6Cc9dMWNbrc2U2WUvrS7ha_rekUsX2zm1hc_U_
FD6gq
[18]谭向北. 离婚率研究[J]. 现代法学,1982,(1):34-37.
[19]曾毅,吴德清.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J]. 中
国社会科学,1995,(6):71-82.
[20]方敏. 关于离婚率的几种含义[J]. 南开大学法政学院学术论丛,1999.
[21]野野山久也. 美国的离婚再婚和同居[M]. 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22]W 古德. 家庭[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
[23]埃什尔曼. 家庭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4]王胜析. 离婚率的合理运算及经济分析[J]. 中国城市经济,2011,17:
196+198.
[25]衣保中. 近代朝鲜移民与东北地区水田开发史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26]李毛侠. 安徽省消费需求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回归分析[J]. 现代物业(中旬
刊),2010,02:48-51.
[27]张奎燕,陈玉梅. 日俄侵略时期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 社会
科学战线,2005,05:88-92.
[28]陈玉梅,张奎燕,金潮. 改革开放前东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形成及特点[J]. 社
会科学辑刊,2006,01:76-80.
[29]孟秋丽. 中国的离婚率与社会结构变化分析[J]. 人口学刊,2000,04:
52-54+58.

38
注 释

[30]刘频频. 当前我国农民养老问题研究[D]. 武汉科技大学,2006.

39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A.普通图书
[1]郭志刚. 社会统计分析方法——SPSS 软件应用[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5.
[2]曾毅. 中国八十年代离婚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Lawrence Hamilton. 应用 STATA 做统计分析[M]. 郭志刚,等译. 重庆:重
庆大学出版社,2008.

D.学位论文
[1]陈讯. 婚姻价值变革:山河乡离婚现象研究(1978-2012)[D]. 华中科技大
学,2013.
[2]程明明. 我国离婚率影响因素研究[D]. 清华大学,2010.
[3]顾萍. 当前我国离婚问题的伦理思考[D]. 江西师范大学,2007.
[4]胡巧娅.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口的离婚态势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2006.
[5]栾海珠. 社会转型时期离婚问题的研究[D]. 吉林大学,2010.
[6]解志山.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离婚问题研究[D]. 吉林农业大学,2011.
[7]赵文科. 当代中国离婚和丧偶状态变化趋势的模型分析和预测[D]. 天津财
经大学,2012.

G.期刊中析出的文献
[1]曹胜华. 对我市 210 例离婚案的调查与思考[J]. 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88,
06:28-31.
[2]李萍. 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2011,05:
17-20.
[3]杜凤莲. 中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10,05:105-112.
[4]冯荣娜. 对当前离婚问题的几点思考[J]. 中国民政,1998,03:20-21.
[5]付红梅. 当代中国离婚问题研究概述[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0:
51-53.

40
参考文献

[6]高梦滔. 农村离婚率与外出就业:基于中国 2003~2009 年村庄面板数据的研


究[J]. 世界经济,2011,10:55-69.
[7]高颖,张秀兰,祝维龙. 北京市近年离婚水平与年龄分布的变动趋势分析[J].
北京社会科学,2012,04:34-42.
[8]胡卫. 离婚率计算探讨[J]. 中国统计,2006,10:40-41.
[9]孔燕. “80 后”高离婚率原因及对策探讨[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7:
17-18.
[10]李中昕. 解读现代婚姻高离婚率问题[J]. 新余学院学报,2011,04:36-38.
[11]刘嘉殷. 中国离婚问题的回归分析[J]. 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0,04:
64-69.
[12]刘易平. 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背景下高离婚率的社会学分析[J]. 四川理工学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3-17.
[13]鲁刚宁. 离婚率年年攀升原因探析[J].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02:49-52.
[14]卢守亭. 城市化进程中东北少数民族人口婚姻家庭状况变动分析[J]. 辽东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46-50.
[15]祁洁,曲文勇. 我国离婚率攀高的社会因素分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
学学报,2014,02:40-42.
[16]汪国华.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城市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透视[J]. 新
疆社会科学,2006,05:99-104.
[17]王敏. 中国高离婚率背后的婚姻困境[J]. 社会观察,2011,03:34-37.
[18]王有智,彭飞. 婚姻存续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对 4429 宗协议离婚案的实
证分析[J]. 青年研究,2003,06:42-49.
[19]王正勇. 引起离婚的原因分析[J]. 新西部,2010,05:81+74.
[20]王智. 国内离婚问题研究综述[J]. 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04:32-34.
[21]徐安琪,王友竹,田晓虹. 离婚诉讼中女性原告多的社会心理因素试析[J].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01:116-123.
[22]张冰,林梓. 试析东北区婚姻家庭的特点和发展趋势[J]. 人口学刊,1993,
04:12-19.

41
参考文献

[23]张峻荣. 经济与婚姻——10 省、市离婚率水平实证分析[J]. 法制与社会,


2008,22:358.
[24]张敏杰. 中国当前的离婚态势[J]. 人口研究,1997,06:26-31.
[25]赵英兰. 晚清东北地区人口婚姻状况探析[J]. 人口学刊,2007,03:18-22.

42
致 谢

致 谢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李雨潼老师。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李老师给予了我很大
的鼓舞与帮助,从论文的选题、框架安排以及后续的修改都离不开她辛勤的指导。
因此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我不断学习的过程,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谦和的待
人态度让我受益匪浅。
感谢吉林大学,我在这里度过了难忘的学习时光。感谢曾经教导过我的老师,
因为有你们的谆谆教导才有我今日的成绩。感谢同学们给予我的帮助和鼓励,让
我认识到团结的力量。
感谢所有在这次毕业论文中给予过我帮助的人,特此致谢。

4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