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2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样
态文化的融合。中国文化自源头起,即呈现出多样的发展样态,其
创生地不仅仅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是多元一体。黄河中下游地
区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内蒙古的红山文化,甘肃的大地湾文
化,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和巴蜀文化,浙江的河姆渡文化,共同构成
了中国传统文化初创期的灿烂星河。其次,汉代的匈奴、两晋南北
朝的五胡、两宋时期的契 qì 丹和女真、唐代渤海国的靺鞨 mòhé,
元代的蒙古、建立清的满族,这些民族都曾经创造出自己的文化也
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他们的政权消亡了,但文化却已融汇到中国传
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再次,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之间相互融合、互相渗透,而且与外部世
界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先后与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
文化、阿拉伯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等相互交汇。外域文化系统也在接
触中汲取了中华文化众多的营养。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人民群众的不断实践和思想家
们的概括提炼中不断形成的。对于这些优秀传统或基本精神有着许
多概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变易会通。这其中也有
部分落后腐朽的一面,即使在优秀传统中也还有消极的内涵。其中
较为积极的部分依然对今天的社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下面将对这
些部分进行简要介绍。

一、 天人合一
这一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中国古人曾提出过天人相通
的观点,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认为自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应根据
自然的变化来调整并规范自己的言行。这种天人协调的思想用现代
语言来表达,就是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发挥人的
主观能动性。天人合一思想不仅影响制约着政治,同时也影响了当
时的社会生活,因而它是古代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也是中国
传统文化精神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 以人为本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为
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中国传统文
化的发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人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人为贵。具
体而言,它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基本政治思想,关注百姓
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政治上
的君臣关系,家庭中的父子、夫妇、兄弟关系以及社会上的朋友关
系,构成“五伦”。这五种伦常道德关系各有其特定的道德规范,
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敬妇从,兄友弟恭。每个人都处在五伦
的关系网络中,同时又处于整个社会、国家一体的宗法政治关系网
络之中。
三、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里一直贯穿着刚柔、动静、有为与无为等一系列
相互对立又相辅相成,有着深邃辩证精神的范畴。这些范畴的对立
与统一,一方面成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博大精深,另一
方面也使人们在对传统文化进行考察时因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严重的
分歧。刚健有为是人们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的总原则,是
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的集中理论概括。
中国人常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明天体运行,
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是效法天的,所以应当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易传》还说:“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顺乎人。”
“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又要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中正,即刚
健而不过刚,不枉行,不走极端,能够坚持原则,以“中正”的态
度立身行事。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刚健有为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
蓬勃发展的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根源、文化命
脉。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来进行系统研究都让研究
者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儒家
作为一个民族的内在精神,中国人仍离不开先代哲人们开辟的
思路轨迹。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阶层,仍离不开儒、道两家
所设置的精神。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这里,我们介绍
一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直接而深刻的儒家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并同时影响及
流传至其他周遭东亚地区国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谈到儒家,
首先要提到孔子。

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人们都尊敬地称他
为“孔夫子”“夫子”。
公元前 551 年,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的一个没
落贵族家庭。孔子 3 岁时,他的父亲就死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
孔子的少年时代是贫困的,他管 理
过仓库,也看管过牛羊,这些工 作
他做得都十分出色。他很喜欢读 书 ,
为了将来能为国家出力,他认真 地
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 艺 。
孔子学习刻苦而又虚心,有不懂 的
事情就向别人请教。他学习礼, 就
到很远的洛邑(今洛阳),请教学问很大的老子。他在齐国听到古
代音乐的演奏,就专心学习,竟然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
这样,孔子逐渐成为学问广博的学者。那时候,很多读书人愿拜孔
子作老师,于是,孔子就创办了私学。
孔子 50 岁时在鲁国做了官。他当官时间不长,却把鲁国治理
得非常好,表现出较好的政治才能。不久,孔子对昏庸的鲁国国君
十分失望,就不做官了,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各个诸侯国,宣传他的
政治主张,希望各国的国君能采用他的意见。可是,他辛辛苦苦奔
走了十几年,各国国君都不用他,他只好又回到鲁国,那时他已经
68 岁了。
孔子晚年仍不停地工作,一方面继续讲学,一方面整理古书。
据说,他整理了《诗经》《尚书》等几部书,还对鲁国史书《春
秋》作了修订。孔子整理古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保存和传播做出
了贡献。
公元前 479 年,73 岁的孔子死在鲁国。他死后第二年,鲁国国
君把孔子的家改建成庙,这就是孔庙。孔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孔子的
地方。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为后代留下了非常
丰富的文化思想财富,使他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
重要的位置。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被称为封建时代的大圣
人。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构成封建时代中国文化的核心,对中华
民族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是其他任何思想都不能与之相比
的。儒家思想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中国人民的观念、行为、习俗、
信仰、情感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

二、儒家思想

儒家又称儒学、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所谓“儒”,最早是在
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后来,这些人在社
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有的为诸侯执掌礼仪,成文“君
子儒”;有的则只能替人办理丧葬祭礼,成为“小人儒”。由于这
些人熟悉“诗书礼乐”,待人温文尔雅,其学问和道德都高于常人。
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
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后经孟子、荀子等人
继承和发展,成为春秋战国时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到汉武帝时
代,儒学被推上独尊地位,指导中国社会生活达数千年。至今仍是
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
孔子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成
为他的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集中体现了孔
子的政治、审美、伦理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孔子的中心思想实
际上是一个“仁”字,“仁”的意义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孔子说:
“仁者爱人”,即人与人之间要彼此相爱。用什么方法去“爱人”?
就是“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把自己想要得的好处也给予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一个
具备了“仁”的人,必须“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
忠信,行笃敬”。如果能做到这些,“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这样,一个人就具备了理想的人格。在这里,孔
子表现出对人的平等和尊重以及对完善的道德人格的追求,是“人
本主义思想”的明确体现。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孝顺父母,顺
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爱人要推己及人,就是从爱自己,到爱
父母兄弟,爱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会,由社会而国家,即由小
到大,由内及外。孔子的政治思想,首先是主张“正名”,即按照
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
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措手足。”其次是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又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出发,孔子主张用道德教
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他说:“导之以政,
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
有许多精辟的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有继承的巨大价值。“因材施
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奋忘食,乐以忘忧”“知之为知
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等,这些都是对今人有教育意义的。
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第二位儒学大师是孟子。孟子,名轲,
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
家、教育家,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一生不
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定的
《孟子》一书中。《孟子》成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于他对儒学
的巨大贡献,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学”或“孔孟之道”。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因为性善,所以
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是人与生俱
来的良知良能。他认为,一个人所以不能成为善人,是因为他不去
培养和扩充自己的善端。为此,孟子重视主观精神的修养,提出要
“养浩然之气”,以达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的那种境界。在“仁学”理论方面,孟子补充提出了“义”,
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如他所说:“仁,人心也;
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在孔子“杀身成
仁”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舍生取义”。这就使儒家所主张的道
德观更加完备。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
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他在这里
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同时,
他还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
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
具体措施。孟子的“性善论”和“仁政”学说,无疑对后世的儒学
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是荀子。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
曾任齐“稷下学官”(齐国学府)的祭酒,后到楚国任兰陵令,据
说也曾回过赵国,去过秦国。他的门人弟子不少,其中就有秦国政
治家李斯。其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一书。
荀子和孔孟一样提倡“礼仪”,但其出发点却大不相同。孟子
强调“性善”,荀子强调“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
也”,即“善”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因为人性恶,所
以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师
法”,即通过教化。在政治思想方面,他与孟子也有所不同。孟子
主张贵民轻君,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君者,
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还有一个突出
的贡献,是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
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
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
儒家文化虽几经沉浮,但其强大的生命力始终没有减弱和停息
过。原因就是儒家文化以德行的完善,人的道德价值的实现为追求
目标,所以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词汇

1. 融合 róng hé hòa hợ p, dung hợ p

2. 渗透 shèn tòu thẩ m thấ u, ngấ m vào

3. 腐朽 fǔ xiǔ mụ c nát, thố i nát

4. 贯穿 guàn chuān xâu chuỗ i, nố i liền, quán


xuyến

5. 深邃 shēn suì sâu sắ c, sâu xa

6. 范畴 fàn chóu phạ m trù, loạ i hình

7. 分歧 fēn qí bấ t đồ ng, chia rẻ

8. 纯粹 chún cuì tinh khiết, đơn thuầ n

9. 蓬勃 péng pó mạ nh mẽ, hừ ng hự c, phồ n


vinh

10. 命脉 mìng mài mạ ch máu

11. 轨迹 guǐ jì quỹ đạ o

12. 周遭 zhōu zāo bố n bề, xung quanh

13. 昏庸 hūn yōng ngu đầ n, dố t nát

14. 祭祀 jì sì thờ cúng, tế tự


15. 掌管 zhǎng guǎn quả n lý, chủ trì

16. 纲纪 gang jì kỉ cương

17. 诲 Huì khuyên bả o, dạ y dỗ

18. 精辟 jīng pì sâu sắ c, thấ u triệt

19. 恻隐 cè yǐn trắ c ẩ n, cả m thông

20. 羞恶 xiū wù xấ u hổ và că m giậ n

21. 辞让 cí rang khướ c từ , khiêm tố n từ


chố i

22. 浩然 hào rán cương trự c, chính trự c

23. 淫 Yín phóng túng, bừ a bãi

24. 威武 wēi wǔ vũ lự c, quyền thế

25. 屈 Qū khuấ t phụ c

26. 社稷 shè jì xã tắ c

27. 沉浮 chén fú chìm nổ i, trôi giạ t, thịnh


suy
28. 减弱 jiǎn ruò yếu đi, yếu thế

29. 仰韶文化 yǎng sháo wén vă n hóa ngưỡ ng thiều (vă n


huà hóa thờ i đạ i đá mớ i ở lưu
vự c sông hoàng hà, trung
quố c)

30. 大 汶 口 文 dà wèn kǒu vă n hóa đạ i vấ n khẩ u


化 wén huà

31. 巴蜀文化 bā shǔ wén vă n hóa ba thụ c


huà

32. 契丹 qì dān khiết đan (dân tộ c thiểu


số thờ i xưa củ a trung
quố c)

33. 女真 nǚ zhēn nữ chân (dân tộ c thiểu


số thờ i cổ , tổ tiên củ a
dân tộ c mãn, cư trú ở
vùng cát lâm, hắ c long
giang, trung quố c)

34. 靺鞨 mò hé dân tộ c mô-hơ (dân tộ c


thiểu số thờ i xa xưa ở
miền đông bắ c trung quố c)

35. 先秦 xiān qín tiên tầ n (giai đoạ n lịch


sử củ a trung quố c trướ c
khi nhà tầ n thố ng nhấ t)

36. 尧 Yáo vua nghiêu (tên vị vua


trong truyền thuyết thờ i
xưa)

37. 桀 Jié vua kiệt (cuố i triều hạ ở


trung quố c, tương truyền
là mộ t tên bạ o chúa)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