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第四章 中国教育

教育在一个国家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国民素质的提高,
关系到科学、文化及整个社会的发展,所以,各个国家各个时代的政府,一般都重
视教育。中国的教育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不但从教育学的角度上值得研究,而且
也是认识中国所需要了解的一个方面。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
一、官学
官学建立于西周时期,是指政府开办和管理的学校 ,分作“国学”、“乡
学”两种。“国学”设在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国都,是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大
学”和“小学”之分。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大学则设在国都的南郊。“乡学”
设在地方。
在商代,贵族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礼(礼仪)乐(音乐),教师由国家公务人
员担任,是官办学校的雏型。西周时,教学内容发展到礼、乐、射(射箭)、御(驾
车)、书(书写)、数(数学)等各个方面。
秦代以后,几乎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有专门担任教师的
官吏,以儒家著作作为基本教材。不过,由于从隋代以后中国实行了科举制度,即
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所以,后来的官学完全服从于科举制度,成了当官的阶梯。科
举制度在体现社会公正的同时,对教育本身的发展带来了长期的消极的影响。
二、私学
西周以前,只有官学,没有私学,所以大多数普通家庭的孩子受教育的机会
不多。进入春秋时代,儒学的创始人孔子首开个人讲学之风,提出“有教无类”的
主张,不分贵族平民都可以入学。孔子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中国文化、中国教育
的宝贵财富,据说弟子达三千人。于是,中国古代产生了新的办学形式——私学。
这种新的办学形式,以教师为中心,平等地对待学生,传播本学派的思想,
在教学和学生管理的方面,相对开放和自由,受到大家的欢迎,并且对以后中国的
教育思想、教育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书院
书院是中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历时一千余年,其管理制度及教学方
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书院有点相当于
今天的私立大学,是从古代的“精舍”“精庐”“学馆”发展来的。书院开始于唐
代,盛行于宋代,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和载体”,有官办和私办
两种。
书院的教学内容与历代官学并没有多大的
不同,但因为书院的发达与宋代的理学有密切
的关系,所以历代书院都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
根本,也可以说,书院与理学是互为表里。其
基本教材仍是“四书五经”,辅助教材和参考读物则是理学家们的著作和语录,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程颐的《伊川语录》、朱熹的《朱子语录》、王守仁的
《传习录》、湛若水的《心性图说》等。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书院教育形成了独
特的学风:强调学术研究、身心修养,提倡自由讲学、百家争鸣,学术研究与教学
活动紧密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个人钻研、相互问
答、导师讲解三者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钻研精神。进入书院学习的学生,一般不
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而是为了向知名学者求学问道。
唐代的官办书院是校对、印刷、收藏经典著作的场所;私人书院则是读书人
自己治学的地方。书院教育是高级形式的私学教育。比起传统的私学,书院在机构、
制度、教学上,都比较正规、完善。书院曾经推动过当时的学术研究,但是也有很
多变成准备科举考试的场所。

第二节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及受中国影响的日本、朝鲜、越
南等国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从开创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举行最后一
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 1919
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科举制度的
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
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
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 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通常分为地方上的乡试、中央的省试与殿试。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中央省试为“省元”,殿试第
一名为“状元”。
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
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
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
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
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
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
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
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
乡试:又称为大比、秋闱,每三年一次。乡试三场,
分别在八月初九、十二日、十五日。明清乡试录取举人
名额由中央规定下达,各省按人口多少分别为数十名到
一百数十名不等,全国录取总额为一千人至一千二三百
人。由于考取举人即具备做官资格,乡试可说是明清科
举最重要也最艰巨的一关。乡试之榜明清时称乙榜,乡
试则称乙科,与进士会试的甲榜、甲科相对。举人第一
名称为解元。
会试:乡试后次年的二月初九至十五日举行于京师礼
部,又称春闱、礼闱。会试三场的内容与乡试一样,明
清每科会试录取进士约二三百人。明清会试正榜以外一
般还有副榜。录入副榜的举人虽不算进士,但可以授予
学校教官或其他较低级官职,或吸收入国子监为监生,
获得国家一定的俸禄。
殿试:明清科举的最后一级考试,在会试后一个月即
三月十五日举行。殿试内容试时务策一道,试题由内阁
大臣预拟数种,临时呈皇帝圈定。明清殿试一律不黜落,
只排定名次。状元、榜眼、探花等前三名列为一甲,算
是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人,算是进士出身;第三甲又
若干名,算是同进士出身。三月二十五日,新进士和殿
试官员在礼部享受御赐“恩荣宴”。宴后陆续进入封官
任用阶段。一甲的三名进士一般授予翰林院编修等清要
之职,其余进士往往还要进行一次馆选或朝考,然后结
合殿试名次,分别授予官职,优者亦进入翰林院。 

秀才举人进士傻傻分不清楚 看完这篇文章全明白
中国最能考的省份:曾经碾压江浙,经常包揽前三
中国为何从来不缺“翟天临”?

 
科举制度的概述图(2 张)

词汇
1. 忽视 hū shì xem nhẹ, lơ là; không chú ý

2. 承袭 chéng xí kế thừa, thừa hưởng

3. 国学 guó xué trường học do nhà nước xây dựng, như


Thái học, Quốc tử giám

4. 乡学 xiāng xué trường học do địa phương xây dựng

5. 雏型 chú xíng mô hình đầu tiên

6. 奴隶社会 nú lì shè huì xã hội nô lệ

7. 射箭 shè jiàn bắn tên, môn bắn cung

8. 御 Yù đánh xe, điều khiển xe


9. 隋代 suí dài triều đại nhà Tùy

10. 学风 xué fēng phong cách học tập

11. 科举考试 kē jǔ kǎo shì chế độ khoa cử (chế độ tuyển hiền tài
cấp hoàng gia bằng hình thức khảo thí)

12. 辛亥革命 xīn hài gé mìng Cách mạng Tân Hợi năm 191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