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

新闻学与传播学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讲好中国故事 ”: 国家立场 、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

■ 陈先红 宋发枝

【内容摘要】 从国家叙事学的视角,诠释“中国”及其“故事”,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的实践应把握好“中国观”“故事观”“传播观”三个重要问题。基于中西方“中国观”的差异,实践中应建
立基于传统中国文化故事、现代中国发展故事和全球中国开放故事的三大类中国故事体系; 而从叙事观
的视角,实践中应从“故事—话语—语境”三个维度建立清晰而明确的中国叙事观; 从战略与策略的视
角,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巧传播战略,应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基
本世界观,形构中国“文化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政治性国际话语权—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文
化的感召力、创造力、公信力。
【关键词】 中国故事; 国际话语权; 文化软实力

从国家叙事学的视角,诠释“中国”及其“故事”,

的、在历史互动中生成的中国形象。 帝国叙事和国家
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性叙事,若以欧洲的帝国—民族国 叙事及其衍生形式从不同方面建立了各自的中国观,这
家作为理论框架,“中国”的内涵就会面临词不达意的 种充满了混杂性、想象性和建构性的“中国 / 西方”二元

窘境 。不同于欧洲“一个上帝,多个国家”的列国体 叙事,
常常带来中国认同危机,比如康有为、陈寅恪等曾

制,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民族国家” 。在对外传 经用“混杂性的中国观”解构西方中心主义和民族—国
播的语境中,面对“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以及“台 家叙事,
以期形成“包容性”的中国认同,但在当时收效
湾问题”等一系列备受关注的国际议题,“中国”与“中 甚微。事实上,由于客观上中西方文化、历史传统的巨
国故事”并不是一个内涵明晰的语义域,“讲好中国故 大差异和历史上中国长期的封闭、保守,主观上近代以
事”不仅涉及到“多元脉络”的中国观,更涉及中国故 前西方长期对中国和整个东方的歧视、偏见、无知,冷战
事的叙事观和对外传播的战略观。如何在跨文化语境 时期的故意歪曲和妖魔化,
以及现代中国的崛起给西方
中去解读这些概念,目前鲜有系统全面的论述,本文将 带来的恐慌、
警觉与失落,使得中西方在“中国观”的理
从以上三个维度探讨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立场、话语 解上存在很大差异和隔膜,
从而影响了当前中国故事的
策略和传播战略。 讲述效果。因此,
我们不得不回溯历史,
通过厘清东西方
视野笼罩下的不同中国观,
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历史
一、讲好中国故事的中国观 文化维度的理论支撑和实践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概念的提出及其相关研究是在“全 ( 一) 西方的中国观
球化”语境中展开的,中西方面临着“中国观”的巨大 西方话语中的“中国”概念,是建立在“想象的异
差异。何谓中国? 何谓中华民族? 何谓中国故事? 这 邦”基础之上的。正如萨义德 ( Edward Said) 所说,中
些有关国家与民族认同的问题,长期以来并非不言自 国可能只是在学院中被研究、在博物馆中被展览、在各
明。比如在 17 世纪以降的东亚,日本许多思想家认为 种关于人类和宇宙的学术著作中被理论表述出来的一
“中国”一词指称日本,而中国被称为“支那”,因为他 个想象的“中国”,而 且 关 于 这 种“中 国”的 知 识 还 是

们认为日本国才得孔子之道与《春秋》之精神。 而在 “或多或少建立在高高在上的西方意识”基础上的。⑥
台湾地区,“中国”概念则显示了“文化中国”与“政治 西方世界知识体系中的“中国”仿佛是一个缺席者,空

中国”的撕裂及其辩证关系。 如果再用西方的帝国— 出来的那 个 座 位 总 是 有 异 邦 人 在 李 代 桃 僵 地 对“中
民族国家二分法来分析,“中国”这一自然的和自明的

国”进行叙述。 起初,外国( 主要是西方人) 对中国的

概念就会处于瓦解之中,而与之相伴的是一种混杂性 认识是以商业活动和传教为滥解的。 希腊罗马均称

*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与文化软实力研究”( 项目编号: 17JZD038)


的研究成果。
40 现代传播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282 期)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新闻学与传播学

中国为“丝 绸 之 国”,对 这 个 东 方 文 明 古 国 充 满 了 向 化,具有三 重 意 涵: 第 一,“中 国”是 地 理 上 的 中 央 之


往。13 世纪“世界一大奇书”《马可·波罗游记》问世, 国,如《诗经 · 大雅 · 民 劳》中 的“惠 此 中 国,以 绥 四
里程碑式地向整个西方打开了认识中国之门,它是人 方”,认为中国是世界地理的中心,中国以外的东西南
类史上第一部西方人描写东方的著作,在 18 世纪最初 北四方 则 是 边 陲,是 未 开 化 之 所,被 称 为“蛮”“夷”
十年间,欧洲出版了几百部关于中国的著作,但真正到 “戎”“狄”,古代地理版图上的中国又包括: 以中原为
过中国的作者却寥寥无几。总体而言,西方“中国观” 主体,包括蒙古、中亚以及“丝路”所及之地的“陆路的
大体经历了五个时期的曲折变迁: “遍地黄金的东方乐 中国”,和以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东南亚及欧美华人
土”( 18 世纪以前) 、“停滞的帝国”( 18 世纪中期—19 社会为主的“海路的中国”。第二,“中国”是政治上的
世纪中期) 、“沉睡的雄狮”( 19 世纪中期—20 世纪中 天朝王权之国,润泽以礼文,提高其精神,是“伦理学与
期) 、“革命的堡垒”( 新中国成立—冷战结束前) 、“崛 政治学终之为同一学问”的国家,是实行“德治主义”
起的大国”( 20 世纪 90 年代至今) 。 进入 21 世纪后,

“礼治主义”的王政施行的区域,中国以外的区域在王
在崛起的 大 国 观 下,“西 方 中 国 观”又 经 历 了 四 次 转 政之外,是顽凶之居所。 第三,“中国”是文化上的文


换: “半 敌 半 友 期 ”( 2000—2005) 、“亦 敌 亦 友 期 ” 明之国,代表文化水平最高之地域,是文明世界的中


( 2005—2009) 、“实敌虚友期”( 2010—2016) “强敌对 心。《战国策· 赵 策》云: “中 国 者,聪 明 睿 智 之 所 居
手期”( 2017 年至今) 。 进入 2017 年,新一轮的“中国

也,
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
威胁论”又卷土重来,世界形势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 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观赴
局”,充满了不确定性。美国智库欧亚集团把“中国崛 也,蛮夷之所义行也。”这段话中的“中国”一词既指政
起”列为“全球十大风险”之首,美国智库国家民主基 治意义中作为“天朝”的中国,又指文化意义中中华文
金会也抛出“锐实力”的概念,指责中国利用文化传播 化的原乡,可以说是中国“自我形象”最鲜明的表达。
在近现代以前东亚世界的政治秩序中,“中国”概



等方式在西方国家进行政治渗透。 特朗普政府发布
的战略报告把中国定性为“修正主义国家”和美国主 念中的“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是合二为一的。罗
要的“战略竞争对手” ,而一向开放、自由民主的美国



梦册在《中国论》一书中提出,中国有“天下性”的一



学术界也开始讨论所谓的“内嵌的修正主义”和“修昔 面,也有“国家性”的一面,所以中国是“天下国”。 一
底德陷阱”,美国政府和精英阶层的“中国观”全面走 个民族自治其族者,是为民族国家即族国; 一个民族统
向负面。由此可见,当今世界的“中国观”来自以美国 治其他民族者,是为帝国; 而一个民族领袖其他民族以
为首的欧美发达国家决策层和舆论精英对于中国的话 求共治者,为天下国,天下国超族国而反帝国,是国家



语实践。 之进步的形式,也或许是最进步的形式。 在中国的近
与此相反,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现代思想史上,许多思想家也认为,中国不是一个普通
主张 正 逐 步 得 到 普 遍 认 同,经 济 合 作 与 发 展 组 织 类型的国家,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国家,曰“超国家类
( OECD) 秘书长安吉尔 · 古里亚认为,当历史学家们 型”,从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到李大钊、毛泽东、习近
进一步放开历史视野时,他们将看到中国不是一个崛 平,都既是民族主义者,又有解放全人类的世界主义情
怀。在国际上,“三个中国观”一直是研究者们研究中



起,而是一个复兴。 当代中国作为一个成功的国家治
理典范,正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和称赞。整个世 国、国际受众理解中国的有效视角。“三个中国”的提
界正在以 超 乎 想 象 的 速 度 站 位 与 重 组,而“敌 人”与 法由来已久,且内涵各异,比较有影响力的一是来自梁
“朋友”的概念不再完全对立或割裂。“中国”的自我 启超《中 国 史 叙 论》中 提 出 的 历 史 维 度 上 的 三 个 中
认识与世界认识也在发生深刻蜕变,面对中西方文化 国———中国的中国、亚洲的中国和世界的中国。二是
的差异以及中国的崛起给西方带来的战略性警惕,消 来自美国华人学者杜维明提出的文化维度上的三个中
除中西方“世界观”和“中国观”的隔膜成为讲好中国 国文化圈: 第一中国文化圈是由两岸四地和新加坡组
故事的核心问题。 成的华人社会; 第二中国文化圈是指北美和东南亚的
( 二) 中国观的界定 少数华人社区; 第三中国文化圈则无关乎血统,是了解
所谓“中国”或“中国观”,其实是相当复杂的“概



中国文化,热爱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友人。 三是中
念丛”。“中国”这 个 概 念 的 雏 形 可 以 上 溯 到 殷 商 时 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提出的“三个中
国”: 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



代,甲骨卜辞中有“五方”之说,其中“中商”一词或系
“中国”一词之概念上的渊源。


据统计,有 53 种先秦 概言之,什么是中国? 本文认为,中国是一个由历
典籍中出现过“中国”一词 ,多半指涉地理、政治或文



史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逐渐形成的具有文化共
现代传播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282 期) 41
新闻学与传播学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同体特质的主权国家。新的中国观应该是传统中国、 科学知识,并不天然具有正当性; 其合法化的过程是一


现代中国和全球中国的合一,“传统中国”是以“文明 个修辞的过程,必须诉诸某种宏大叙事。大叙事又称
国家”为想象,以文化这个“意义之网”为纽带的中华 “元叙事”,是指在每一个时代占据主导地位的、具有
古老文明性国 家; “现 代 中 国”是 以“民 族 国 家”为 想 合法化功能的宏大叙事,多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政
象,以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独立为核心的实现五个现代 治博弈、社会变迁等角度出发。而小叙事是指着眼于
化的现代性国家; “全球中国”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些具体的、多样性的、日常生活化的微观叙事,多从



为想象,以融入全球化、参与全球治理和摆脱全球化困 人伦、亲情、离愁、性格、人性角度出发。 讲好中国故
境为发展目标的全球性国家。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 事,在内容维度上要聚焦于大叙事—中叙事—小叙事
好全球化时代中华古老文明复兴、转型和创新的故事, 三个叙述层次,形成多元并存的叙事内容体系。大叙
在全球化背景 下,我 们 应 以“文 化 中 国”“现 代 中 国” 事是指讲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繁荣富强的 故
“全球中国”为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定位和核心叙事,针 事,包括传统中国文明复兴与转型的文化故事,现代中
对不同的国际受众和话语空间,制定提升中国国家话 国实现五个现代化的发展故事,全球中国参与全球治
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故事化传播战略。中国正迈进中 理的开放故事; 中叙事是指讲述中国城市、乡村发展以
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统中国、现代中国和全球中 及中国人在各行各业创新的故事; 小叙事是讲述中国
国的历史视阈正发生前所未有的融合,“中国故事”也 老百姓各个年龄层美好生活的故事。只有从宏观到中
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内涵。从传统中国文明复兴与转 观、微观,从政府到组织、个体,从精英到草根,形成多
型的文化故事中传播中国感召力,从现代中国的现代 元并存的叙事格局,才能向世界讲述全面、立体、真实
化发展故事中传播中国创造力,从全球中国的开放故 的中国故事。
事中传播中国公信力,成为中国讲好国家故事、提升国 ( 二) 建立话语维度的受众叙事观
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策略。 讲好中国故事的首要目的是建构中国特色的话语
体系,为当代中华文明的全球传播提供一个范畴系统,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观 为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提供一个具有
波尔津霍恩( Donald E. Polkinghorne) 认为,人类存 可供性的语义域。当前我国面临着“中国故事很精彩,
在嵌入在 三 个 等 级 的 现 实 结 构 中———物 质、生 命、意 中国话语很贫乏”的尴尬现实,面对西方国家强大的话
识,而叙事则涉及最高领域的意义运作。“叙事是一种 语霸权欺凌,我国尚未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话语体系。
图式,人类通过这种图式赋予他们的时间经验和个人 如何根据目标受众差异,构建不同叙事的中国话语体
行动以意义” ,讲故事是人类最古老、最简单、最有效



系,尚缺少 实 质 性、一 贯 性、系 统 性 的“中 国 话 语”研
的话语实践,是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源头之一。叙事乃 究。在新媒体背景下,存在着多重话语空间、公共话语
认知建构,具 有 不 变 的 意 义 核 心 ,人 是 讲 故 事 的 动



空间,如官方话语空间、民间话语空间,不同话语空间



物,人会死去,但是故事会活下来 。故事是终极“信 的话语性质、立场、旨趣和叙述风格各不相同,因而其
息技术”,故事化沟通是传递信息最有力的形式,因为 “赋意后赋权”的话语实践也特色各异。


从叙事学的
故事最适合人类心智,伟大的故事有力量改变人们对 故事—话语理论模型来看,从故事走向话语的语义转
化不是取决于叙事模式,而是取决于阅读模式 ,换句



现实的认知,故事化的真理建立了数亿人追随的文明



和信仰。 尤其在对外宣传中,人们或许会排斥观点, 话说,来自受众的阅读习惯和解释模式,决定了故事话
但绝不会拒绝好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这一重大战略 语的渗透发散和话语权力的生长提升。因此,应针对
需要围绕“叙述者”( 谁讲故事) 、“文本”( 什么故事) 国际社会官方—公共—民间三重话语空间,构建不同
以及“接受者”( 谁听故事) 三个核心逻辑环节,基于以 叙事的中国故事话语体系,以改变中国故事讲述的“洋
葱”意象 : 中心在那,却是空的。



上传统—现代—全球中国三大类故事体系,建立清晰
而明确的中国叙事观,以此形成国家叙事活动操作化 1. 针对国际民间话语空间,构建文化伦理共同体
的行动指南。 的文明中国话语体系
( 一) 建立故事维度的内容叙事观 中国是一个由家国天下连续体构成的文化伦理共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故事内容资源 同体,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上
丰富,但并非所有故事都能够展示最真实的中国,并非 下五千年,从无中断,是当之无愧的东方文明代表。传
所有元素都能够转化为向世界讲述中国的好故事。因 统中国是一个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帝国,虽然血统上
为资源不是资本,它不会自己说话,文化资源只是一种 以汉族为主,但国家认同却是超越种族的文化中心主
42 现代传播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282 期)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新闻学与传播学

义。 晚清杨度在《金铁主义说》中指出: “中华之名词,


 瑤


世俗文化而建构的。 现代中国的现代性萌芽源自清
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 朝,关于中国的认同在清朝发生了一个微妙的变化,文
化之 族 名 …… 华 之 所 以 为 华,以 文 化 言,不 以 血 统 化的正统性淡出,疆域的主权性凸显,“清帝国与其说



言。” 中国文化是复数的文化,不是单数的文化,所谓 是一个文化单位,倒不如说是一个有着明确疆域范围
的政治实体” ; 来自西方的民族主权意识开始觉醒,



“夷狄而中国,则中国之; 中国而夷狄,则夷狄之”。梁
漱溟将之看作是一种“超国家主义”,“它不是国家至 满人建立的清王朝,不仅持续了 275 年,而且奠定了现
上,种族至上,而是文化至上”。在“天下兴亡,匹夫有 代中国的基本版图,近现代中国是一个“国家”重新发
责”这一理念中,“每个人负责要保卫的,既不是国家, 现、也是一个“国族”重新发现的中国。 在中国从传统


也不是种族,却是一种文化”。英国哲学家罗素( Rus- 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观念


sell) 当年在中国上海演讲时也曾提及“中国实为一文 开始出现。1902 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
化体而非国家”,美国社会学家派克( Park) 亦言中国不 之大势》一 文 中,最 先 提 出 作 为 一 个 整 体 民 族 的“中
华”和“中华民族”,梁启超、杨度等立宪派开始倡导汉



是一个国家而实为一大文化社会。
与西方的宗教型文化类型不同,中华文化的基因 满蒙藏回的五族共和的大中华国族主义。之后经过了
密码是“有伦理,不宗教”,用梁漱溟的话说就是在中 辛亥革命,中国人第一次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共和
国“伦理有宗教之用”,中国是以伦理代宗教。不同于 国,孙中山先生借鉴“国民”“民国”等概念,把新成立
西方的“上帝观”,中国从孔孟之道到宋明理学所建构 的国家叫作“中华民国”。1919 年“五四”运动正式揭
的儒释道三位一体的“新儒学”,都以儒家伦理道德为 开了中国现代史的篇章,西方的各种文化思想纷纷传
主干、以道佛为支撑,伦理道德在中华文明体系中不是 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成立并提出了“人民共和国”的概
一般意义上的人伦建构和德行建构,而是建构了个体 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政府改变了国民党“亲
和民族的精神世界,包括个体使命秩序和社会生活秩 美”政策,“一边倒”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极大刺激了美



序,因而具有特殊的文明意义。 中国作为文化伦理共 国朝野反思“谁失去了中国”。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现
同体的文明古国,既具有制度典章的政治连续性,更具 代化进程,面临着内部融合和外部融合的双重使命,一



有宗教、语言、礼乐、风俗的文明一贯性。 古往今来, 方面是建立 56 个民族大融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另一
伦理本位的文化中国都是所有中国内涵中最核心的国 方面是发展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全球化经济
家认同和民族认同。中华文明不仅如梁漱溟所说是一 体。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不同于西方现代国家
种早熟的文明,更是一种具有自觉、自信和自立的人类 诞生的基本逻辑。作为法律—政治 共 同 体 的 西 方 国
文明范型,与西方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历经三千年一直 家,其形成逻辑是先有国家后有政党,国家地位优先于
都是世界文明的高地,只是在鸦片战争爆发后的近百 政党地位,其强调的是一个“法的共同体”,一个“程序
年里才发生根本动摇。但迄今为止,具有文化异质性 共和国”; 而中国则是在天下国家秩序瓦解、主权破碎
和交流友好性的文化中国仍然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 环境下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党领导革命胜利后再建
中国形象,尤其对一般民众,更具有神秘的东方吸引力 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现代中国是一
和道德感召力。与西方的以出世超越为轴心的宗教型 个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的命运紧密相连
文化类型相比,中华文明是以入世超越为轴心的伦理 的命运共同体。
型文化,这两种形态好似精神的阴阳两级和文化的两 基于张佛泉对梁启超关于 nationalism 这一概念的
种性别,在人类精神世界的生命共同体中辩证互动,交 详细考订,梁启超先后提出并同时用过三个译名: 国家
织出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之火。我们需要在世界文明 主义、国民主义和民族主义。本文认为,建立在中国特
的大背景中去思考中国的问题,以“家国天下”“团结 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基础之上的现代中
包容”“公平公正”“天人合一”等文化伦理共同体理念 国,是具有文化性的中华民族、政治性的全体人民和国
为中国文化价值认同,进行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和话语 家性的中国共产党三重内涵的政治文明共同体。现代
体系的重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拾中华民族 中国,既是一个以人民为核心的政治共同体,也是一个
自信心,重塑中国文明新形象。 以中华民族为根基的文化共同体,还是一个以党领导
2. 针对国际官方话语空间,构建政治文明共同体 国家为灵魂的政治文明共同体。人民、中华民族和中
的现代中国话语体系 国共产党构成了现代中国观的一体三面。作为中华民
正如盖尔纳指出的,民族国家是西方现代性的产 族共同体的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提供了文化共同体的
物,是主权国家为适应工业社会的同质性和规范化的 独特形式,中国人民提供了政治共同体的主要内容,中
现代传播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282 期) 43
新闻学与传播学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国共产党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的根本保障。 等一系列严峻挑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在这
新时代的中国,拥有党领导国家的政治机制体制,可能 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
代表着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种独特 家,中国应扮演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
道路,也是国际官方话语空间最感兴趣、最关注的政治 发展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维护者的角色。
议题。正如哈佛燕京学社裴宜理所言: 中国问题研究 以上三种中国图景代表了构成中国形象的三原
有可能从一个单纯的学术“消费领域”,逐渐成长为一 色,是讲好中国故事、提高中国国家话语权和文化软实



个“生产领域”。 所以围绕农业、工业、科技、国防和国 力的三把钥匙,许多中国故事都要由这三种底色搭配
家治理五个现代化的发展内容来展开现代中国话语体 而来。我们要根据国际民间话语空间—国际官方话语
系的建构,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焦点和主攻方向。 空间和国际治理公共话语空间,制定不同的中国故事
3. 针对国际公共治理话语空间,构建人类命运共 主题和框架,其中,中国文化价值观是构建中国国际民
同体的全球中国话语体系 间话语体系的核心话语,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共同
当代全球化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的传播密切相关, 体是提升中国国际官方话语体系的本位话语,共建人
随着 20 世纪末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全球化成为资本 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中国国际治理话语的时代话语,
主义通过市场转移和资金流动来渡过其周期性生存危 建构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文化伦理共同体—政治文
机的战略手段。1978 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全球经 明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位一体话语体系,是讲
济开始了一场 40 年的中国盛宴,中国市场( 而不是中 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的关键性
国文化) 成为外国人与中国人接触的最大动力。全球 和基础性工作。
化的网络化、广泛化和集约化特征在全球环境中创造 ( 三) 建立语境维度的共享叙事观
了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从而改变了权力的流通和国际 德国语言学家威格纳( Wegener) 于 1885 年最早提
治理格局。在全球治理的公共话语空间,全球中国的 出“语境”概念,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
形象地位至关重要,正如中国学专家费正清教授指出 产生的,也只有根据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语境才
的,“中国太弱了,它不能征服世界,但是它又太大了, 能确定。讲好中国故事正是在中国软硬“实力逆差”
世界不能吃掉它,所以中国在世界的最后地位,特别是 和“全球化”语境中展开的,应该围绕“中国故事世界”
美国和中国的关系,在人类生存的议事日程中就显得 这个核心隐喻,从内部和外部两种语境的关系视角来



非常重要” 。在日益两极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要关 描述中国叙事文本的存在模式,建立语境—价值观二
心的不仅是如何在这个时代自处,如何建立民族自信 分法的共享叙事观,所谓“共享”包含共享语境和共享
心,如何寻找民族文化的本原性、独特性、差异性,而且 价值观两层涵义: 第一是共享语境 ( share-context) ,可
还要关心如何为人类的全球化进程做出独特贡献。 以有效整合国内外语境之间的“通达性”( accessibili-
2013 年习近 平 总 书 记 关 于“构 建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ty) ,一个世界能够“看透”另一个世界,不同的可能世
体”的重要论述,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 界之间能够接触和对话。在全球化时代,从“内外有
重要组成部分,于 2018 年两会期间写入宪法,再次向 别”高低语境观转变为“内外一致”的共享语境观,这
世界表达了中国“以和邦国”“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学者詹姆逊在《时间的种子》一书
的新世界主义“天下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中提到的“乌托邦叙事想象”,籍此打开关于未来世界
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 的景观,彰 显 中 国 的 核 心 地 位。第 二 是 共 享 价 值 观
这一时代之问,契合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要求,彰显了中 ( shared values) ,即不是突出中国价值观,也不是强调
国看世界、看自身的独特视角,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 西方价值观,更不是追捧“普世”价值观,而是追求能
方案和中国力量。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人类 够对话的人类共享价值观,如“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是天然的命运共同体,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 价值观。
全球中国观,是与传统的“天下主义”观、现代的改革开 在共享叙 事 观 视 野 下,“中 国 故 事”是 一 个 关 于
放精神,
以及当前的“一带一路”倡议一脉相承的,既是 “故事世界”( Storyworld) 的隐喻。当代叙事理论家瑞
对传统中国天下观的创新传承,也是对现代中国改革开 安认为,故事世界是一个认知和本体论概念,“世界”
放精神的发扬光大,
更是对“一带一路”全球倡议的责任 这个隐喻用来描述文本所投射的语义域,“故事世界是
担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深刻回答了关于“人 历经全面变化的想象的时空总体,故事是该世界里发



类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如何到那里去”的哲学命题, 生的状态变化即事件,而叙事则是故事的文本化” 。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地球气候变暖、人工智能超人类 根据共享叙事观,可以把中国故事世界分为四个等级:
44 现代传播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282 期)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新闻学与传播学

“一级中国故事”是在国内外语境中弘扬共享价 读者。从对外传播视角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一种
值观的中国故事,通常是一个文本对应多个世界,是具 提高中国国际传播能力的“传播术”,更是提升中国国
有共时性和同一性的世界好故事。如《流浪地球》所 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巧战略”。讲好中国故事是
表达的“家国情怀、故土情节以及集体主义救援方式” 中国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连接体和居间者,具有
弘扬了“地球是每个人的家园”的共享价值观。“二级 整合中国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巧实力”特征: 一方面,讲
中国故事”是指在国内外语境中彰显中国价值观的中 好中国故事可以为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接地气的
国故事,是具有元叙事功能的中国好故事,如 BBC 纪 话语内容; 另一方面,又可以为中国文化软实力提供共
录片《中国新年: 全球最大的庆典》,一改传统带有意 享性的国际价值观话语。因此我们应把“讲好中国故
识偏见的精英口吻,以较为客观、中立的“第三者”视 事”从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战术层面,
角全景式呈现了中国春节图景,还有中国电影《战狼》 提升到“中国巧战略”层面,为理论研究提供“巧视角”,
系列、《红海行动》等都属此类。“三级中国故事”是指 为应用研究和政策咨询建议提供“巧思路”。
在国内外语境中表现西方价值观并含有中国元素的故 ( 一) 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战略传播世界观
事,是具有融合视角的西方好故事。如迪士尼动画片 在中国逐渐融入全球经济大背景和移动互联网、
《花木兰》,虽沿用了中国故事框架,运用了大量中国 社 会 化 媒 体 迅 猛 发 展 的 背 景 下,针 对 当 前 国 际 社 会
元素,然而在深层文化上却表现“女权主义”“个人英 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强烈兴趣与需求,针对西
雄主义”的西方价值观。这种故事虽然也是中国故事, 强我弱的国际舆论“话语权逆差”以及当前中国文化
但并不能称其为“中国好故事”,而是提升西方文化软 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之间的“实力逆差”,“讲好中国
实力的“西方好故事”。“四级中国故事”是指在国内 故事”应以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知识体系贡
外语境中歪曲、丑化中国价值观的反叙事操作故事,属 献“中 国 话 语”“中 国 智 慧”为 学 术 追 求,把 共 建、共
于不合格的中国故事,或曰“中国坏故事”,这也是西 治、共 享 人 类 命 运 共 同 体 作 为 讲 好 中 国 故 事 与 构 建
方社会黑化中国形象的惯用伎俩。如 20 世纪西方大 中国国际话语体系的世界观,重点围绕“讲故事—话
众媒介和流行文化中先后塑造的“傅满洲”和“陈 查 语权—软实力”三者 之 间 的 作 用 机 理 进 行 跨 学 科 的



理”两个中国人物形象 。此类型的中国故事也有很 理论探索和应用创新。
多,如中国电影《天注定》虽获多个国际奖项,但影片 ( 二) 以国 际—民 间—公 共 三 重 话 语 空 间 为 战 略
通过极端暴力事件,勾勒令人绝望的灰色人生,看似 传播对象
是充满正义地“为 底 层 发 声”,实 则 是 在 渲 染 底 层 爆 目前中国的话语实践存在着“话语权落差”,既有
发的非理性 暴 力,在 价 值 观 上 已 经 走 向 偏 激 ,并 不



中国国际传播能力之间的落差,如“想讲”与“想听”之
适合对外 传 播,不 利 于 国 家 形 象 塑 造。我 们 必 须 警 间的落差,“应讲”与“能讲”之间的落差,传播方式与
惕和防止这种“中国坏故事”的“逆火效应”,多生产 接受方式之间的落差,传播活动与传播效果之间的落
和输送反映人间真善美、正义、勇气与爱等积极价值 差; 也有政治经济国际话语权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落
观的“中国好故事”。 差。因此,要以国际—民间—公共三重话语空间为传
根据当代叙事学家瑞安的叙事性模式理论,所有 播对象,针对线上线下的国际官方受众、国际民间受
叙事都是模糊的集合,将叙事性或曰故事性视为一个 众、国际公共组织受众展开调查,以解决“我们想说的
分级属性,根据空间、时间、心理、形式与语用的叙事性 故事”与“国际社会想听的故事”之间的故事—话语落
条件满足程度,以及在这四个维度的相对突出性,来评 差,重点解决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的问题,增强中
价中国好故事的跨文化有效性,这不仅为讲好中国故 国国际舆论话语权。
事提供一个文本叙事性程度的决定标准,还为中国故 ( 三) 以传统中国的文化故事为切入点,探讨提升
事的叙事文本提供了语义类型学的基础。讲述中国故 中国文化价值观国际话语权和文化感召力的传播战略
事必须在全球化的语境中激活中国传统叙事资源,并 文化中国的形象与故事在对外传播中是最具有文
寻找到其中“变化的动因和恒久的因素”,才能让每一 化吸引力的中国故事,我们要以文明国家理论、文化价
个中国故事都种在人类灵魂深处。 值观话语权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等为指导思想,构建中
华文化传统故事母题库、话语库、案例库,制定以“中国
三、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观 文化价值观国际话语权提升”为传播内容的整合传播
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传播工具的革命,重构了 战略,尤其把中国文化感召力作为国际共享价值观进
传播格局,地球村的公民都成为中国故事的讲述者和 行叙事推广。
现代传播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282 期) 45
新闻学与传播学 陈先红 宋发枝: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

( 四) 以现代中国的发展故事为切入点,探讨提升 升中国国家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所在。习近平
中国政治性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创造力的传播战略 总书记在 2013 年 12 月 30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
现代化发展故事是现代中国的主旋律和核心叙 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增强对外话语的感召力、创造
事,是抵御西方话语霸权、建立中国政治话语体系的生 力、公信力”,这为我们衡量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效果
动案例。我们要以“民族国家”理论、现代性理论、国 指明了 方 向。“文 化 感 召 力、文 化 创 造 力、文 化 公 信
际政治传播理论、文化创意产业理论、议程设置理论、 力”是共享性的国际话语具有的特点,能够在国际社会
框架理论等为指导思想,建立“现代中国发展故事”的 引起广泛认同,据此,要以“传统中国古老文明的文化
母题库、话语库、案例库,围绕政治性国际话语权的核 感召力,现代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创造力,和
心争辩点,如民主形式、政党制度、民族宗教、经济制 全球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文化公信力”为评价指标,积
度、国家结构、国际关系等重大论题,建构以中国文化 极主动地构建中国好故事传播指数战略。
创造力为传播框架的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和传播战略。 总之,
讲好中国故事的“巧战略”传播观是以习总书
( 五) 以讲好全球中国“一带一路”故事为切入点, 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为世界观,

探讨提升中国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和文化公信力的传 “传统 / 现代 / 全球”三类中国故事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
播战略 “讲故事—话语权—软实力”三个核心概念之间的逻辑
以国家共同体理论、国际传播理论、国际政治与国 关系和演化机制,
以此作为整个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分析
际关系理论、文化公信力理论为指导思想,运用计算传 模型; 通过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三级议题设置,选择“文
播学、大数据技术、案例研究法等,制定提升中国在全 化五元故事—五个现代化发展故事—‘一带一路’开放
球治理体系中的国际话语权与文化公信力的传播战 故事”作为代表性故事样本,
构建中国好故事母题库; 分
略,重点制定“全球中国故事、全球治理国际话语权与 别调查“国际官方受众—国际民间受众—国际公共组织
文化公信力的互文叙事”“讲好全球中国故事的三级 受众”对这些故事母题的“认知—情感—态度”,筛选出
议题设置”“全球中国故事中的国际公共 话 语 生 产” 最大公约数进行话语框架规范,以此建构中国国际话语
“中国国际公共话语的框架规范与全球治理国际话语 体系; 通过整合传播战略规划,进一步形构“文化价值观
权”等国家传播战略。 国际话语权—政治性国际话语权—全球治理国际话语
( 六) 以共享性的国际话语为传播效果评估指标 权”,
重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共享的三个文化软实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增强核心 力“文化感召力—文化创造力—文化公信力”; 在此基础
价值观的对外传播信度与效度,寻求能被国际社会所 上进一步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为国际提供理论话语、
共同理解的世界共享话语,是做到讲好中国故事与提 成功案例、
中国好故事等国际公共产品。

注释:
① 许纪霖: 《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19 页。
②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9 年第 4 期,第 2 页。
③ [日]宇野哲人: 《中国文明记》,张学锋译,光明日报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194 页。
④ 黄俊杰: 《论中国经典中“中国”概念的涵义及其在近世日本和现代台湾的转化》,《开放时代》, 2010 年第 9 期,第 58 页。
⑤ 汪晖: 《现代中国思想的兴起( 上卷第一部理与物) 》,三联书店 2015 年版,第 21 页。
⑥ [美]爱德华·W·萨义德: 《东方学》,王宇根译,三联书店 1999 年版,第 10 页。
⑦ 葛兆光: 《缺席的中国》,《开放时代》, 2000 年第 1 期,第 126 页。
⑧ 黄泽存: 《一个足以警醒中国人的国际课题———从西方中国观的变迁看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山东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4 期,
第 55 页。
⑨ 孙霞: 《西方“中国观”的变迁与中国软实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9 年第 6 期,第 5 页。
⑩ 吴旭: 《西方“中国观”在新世纪的三次转换》,《对外传播》, 2014 年第 12 期,第 44 页。
瑡 卢静: 《当前美国对华认知新态势与中国对美传播》,《对外传播》,

瑏 2019 年第 2 期,第 5 页。
瑢 左凤荣: 《普京开启第四任期与俄罗斯面临的挑战》,《当代世界》,

瑏 2018 年第 4 期,第 41 页。
瑣 田如柱、金辉: 《尊重经济规律才能成功驾驭宏观经济》,《经济参考报》,

瑏 2011 年 6 月 28 日,第 8 版。
瑤 胡厚宣: 《论五方观念与中国称谓之起源》,载胡厚宣: 《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 1944 年版,第 2 册,第


87 页。
瑥 王尔敏: 《“中国”名称溯源及其近代诠释》,载王尔敏: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王尔敏自印 1977 年版,第 451 页。


瑦 张隆溪: 《庐山面目: 论研究视野和模式的重要性》,《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瑏 2007 年第 9 期,第 14 页。
瑧 罗梦册: 《中国论》,商务印书馆 1943 年版,第 18 页。


瑨 梁溟漱: 《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0 页。


瑩 郭齐勇、郑文龙主编,《杜维明文集·编序》( 第一卷) ,武汉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168 页。


瑠 王义桅: 《中国故事的传播之道》,《对外传播》,

瑐 2015 年第 3 期,第 52 页。
瑡 Donald E. Polkinghorne.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瑐 1988,p. 11
( 下转第 52 页)
46 现代传播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282 期)
新闻学与传播学 张淑华: 政策网络视角下我国农村政策传播的效能问题研究
瑡 Raymond Williams. The Country and the City,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瑏 1973. pp. 3 - 5.
瑢 徐行、陈永国: 《主体性困境: 农村协商民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长白学刊》,

瑏 2016 年第 2 期,第 18 页。
瑣 季丽新: 《中国特色农村民主协商治理机制: 农村治理方式变革的基本方向》,《行政论坛》,

瑏 2017 年第 2 期,第 27 页。
瑤 Leinhardt S. Social Networks: A Developing Paradig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p. 13.




瑥瑨
瑏 瑩 [美]约翰·斯科特、彼得·J. 卡林顿: 《社会网络分析手册》,刘军、刘辉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导论,第 5 - 8、472 -

508、 293 页。
瑦 Kenis P. ,Volker S.‘Policy networks and policy analysis: Scrutinizing a new analytical toolbox’,in Bernd Marin and Renate Mayntz( eds) . Poli-


cy Networks: Empirical Evidence and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Boulder / Frankfurt: Campus / Westview Press. 1991. pp. 25 - 62.
瑧 Knoke,D. Changing Organizations: Business Networks in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Boulder,CO: Westview. 2001. pp. 63 - 64.


瑠 李飞龙: 《建国初期农村传播媒介述论》,《古今农业》,

瑐 2009 年第 1 期,第 2 页。
瑡 谭英: 《中国乡村传播实证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13 页。


瑢 Watts D J. 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 New York: W. W. Norton. 2003. p. 294.


瑤 张涛甫: 《中部农村地区信息传播与农民观念、交往状况变迁———以安徽六安农村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瑐 2009
年第 8 期,第 98 页。
瑥 张学波、马相彬、张利利、郭琴: 《嵌入与行动者网络: 精准扶贫语境下扶贫信息传播再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

瑐 2018 年第 9 期,第
30 页。
瑦 刘红祥: 《秸秆禁焚政策实施中村干部对人情网络的利用》,《现代农村科技》,

瑐 2018 年第 12 期,第 14 页。
瑧 宫世能、韩舒立: 《乡村政策执行逻辑———一项基于 Y 镇包村干部角色的分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瑐 2013 年第 1 期,第 41 页。
瑨 Carpenter D. Esterling K. and Lazer D. The strength of strong ties: A model of contact - making in policy networks with evidence from U. S. health


politics. Rationality and Society,vol. 15,No. 4. 2003. p. 433.
瑩 陈伟明: 《应用控制理论研究农村政策》,《决策探索》,

瑐 1988 年第 5 期,第 14 页。
瑠 唐莉莉、蒋旭峰: 《政策传播中的村干部角色: 权威消解、重构与政策协商———基于对 JD 市农村的调查研究》,《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


术学院学报》, 2011 年第 1 期,第 22 页。
瑡 邱新有、肖荣春、熊芳芳: 《国家农村政策传播过程中信息缺失现象的探析》,《江西社会科学》,

瑑 2005 年第 10 期,第 203 页。
瑢 王怡红: 《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兼论人际交流研究的主要对象问题》,《新闻与传播研究》,

瑑 2006 年第 2 期,第 21 页。
瑣 郎劲松、樊攀: 《政府认同差异化: 对农政策传播的新困境———基于湖北省 S 市实地调研的研究》,《现代传播》,2016 年第 11 期,第


38 页。
瑤 马志浩、吴玫: 《通话中的农村与手机网络通讯的城市: 移动传播与社会资本的基层图景》,《新闻大学》,

瑑 2018 年第 1 期,第 100 页。
瑥 牛耀红: 《建构乡村内生秩序的数字“社区公共领域”———一个西部乡村的移动互联网实践》,《新闻与传播研究》,

瑑 2018 年第 4 期,第
39 页。
瑦 方晓红、牛耀红: 《网络公共空间与乡土公共性再生产》,《编辑之友》,

瑑 2017 年第 3 期,第 5 页。
瑧 Knoke,D.‘The socio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olicy domains’,in Christian H. C. A. Henning and Christian Melbeck( eds) ,Interdiszipli-


nare Sozialforschung: Theorie and empirische Anwendungen. Frankfurt: Campus Verlag. 2004. p. 93.
(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 张毓强】


( 上接第 46 页)
瑢 [美]玛丽 - 劳尔·瑞安著: 《故事的变身》,张新军译,译林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82 页。


瑣 Fisher. W. R. 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 Toward a philosophy of reason,value,and action. Columbia,SC: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Press. 1987. p. 23.
瑤 [美]罗伯特·麦基、托马斯·格雷斯: 《故事经济学》,陶曚译,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12 页。


瑥 何元俭: 《也谈大叙事和小叙事》,《语文知识》,

瑐 2016 年第 10 期,第 69 页。
瑦 何舟、陈先红: 《双重话语空间: 公共危机传播中的中国官方与非官方话语互动模式研究》,《国际新闻界》,

瑐 2010 年第 8 期,第 26 页。
瑧 翟恒兴: 《走向历史诗学—海登·怀特的故事解释与话语转义理论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第 182 页。


瑨 洋葱概念来自后结构主义学者巴尔特的“没有内核的文本洋葱”,见傅延修: 《文本学: 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7 页。
瑩 张军: 《全球化视域下的国家认同及其建构》,《青海社会科学》,

瑐 2012 年第 3 期,第 7 页。
瑠 柏贵喜: 《民族认同与中华民族认同浅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瑑 2011 年第 11 期,第 35 页。
瑡 张光芒: 《论梁漱溟东方文化观的理性内核》,《东方丛刊》,

瑑 2003 年第 3 辑,第 94 页。
瑢 樊浩: 《伦理道德: 如何造就现代文明的“中国精神哲学形态”》,《江海学刊》,

瑑 2018 年第 5 期,第 59 页。
瑣 许纪霖: 《国家认同与家国天下》,《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瑑 2014 年第 7 期,第 29 页。
瑤 陈林侠: 《孝: 中国电影的文化个性与构建国家形象的可能———基于儒家文化关键词的一种思路》,《人文杂志》,

瑑 2011 年第 11 期,第
62 页。
瑥 许纪霖: 《天下主义 / 夷夏之辨及其变异———兼论近代中国的国族认同》,《近代思想史研究( 第 10 辑) 》,

瑑 2013 年第 12 期,第 14 页。
瑦 许纪霖: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何时形成》,《文史哲》,

瑑 2013 年第 5 期,第 133 页。
瑧 许纪霖: 《从国民共同体到民族共同体———现代中国的自由民族主义思潮》,《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 2003


年度学术年会文集》, 2003 年,第 243 页。
瑨 Elizabeth Perry,Partners at Fifty: American China Studies and PRC ,Washington: Papers for Conference on Trends in China Watching,

瑑 1999. p.
5.
瑩 何飞、郭文亮: 《历史·范式与意义: 战后美国中国学研究省思》,《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瑑 2018 年第 11 期,第 126 页。
瑠 玛丽 - 劳拉·瑞安: 《文本、世界、故事: 作为认知和本体概念的故事世界》,杨晓霖译,《叙事理论与批评的纵深之路》,

瑒 2015 年第 1 期,
第 33 页。
瑡 常江: 《从“傅满洲”到“陈查理”: 20 世纪西方流行媒介上的中国与中国人》,《新闻与传播研究》,

瑒 2017 年第 2 期,第 78 页。
瑢 陈林侠: 《天注定: 走向偏激的“底层发声”》,《社会观察》,

瑒 2014 年第 8 期,第 72 页。
( 作者陈先红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宋发枝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博士
研究生)
【责任编辑: 张毓强】
52 现代传播 2020 年第 1 期( 总第 282 期)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