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JOURNAL OF NAN,lING UNIVEI晦ITY

l垡!!竺塑生:!!苎!坐竺!型墅型皇兰!兰2坠!:!!坐

・翻译学研究・

后殖民之后:翻译研究再思+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张柏然,秦文华
(南京太学外国语学院.南京2'10093)

摘要:后殖民王又珲论“其文化政治批判的策略引导翻译研究从语言的内部层面走向7广
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意{只形态语境.由此给予翻详以深刻而其现实意义的揭示。我国翻译研
究青t甚萼仝面反思中外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不同,找出一一条既值根干本民旅优秀文化又借鉴到
西方先进理论的研究路向 中国的翻译研究应当在走出边缘、争取自身话语权的同时谨防陷入非
此即彼的二元对正摸武,力图寻求与西方话语的真正对话,选至多元共生,互动互补,从而获得研
究视野的开拓和方法论的聘地

关键词:翻译研究;后殖民主义理1仑;文化背罱
中图分类号:11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278{2004)Ol一0111—07

同顾翻译学近20多年以来所走过的道路,几条发展脉络澄然而现,循之则可见翻译研究已
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rh一元论到多元论以及由单纯的文本解读到置之于社会历史文化大背景
中去的复杂变化;具体的研究方法也从传统的语文学范式,历经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发展到建构
主义.途中必然是融合了诸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其斐然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如今翻译研究已不
再局限在文书内部,而是转向了对更为广阔的社会,文化,历史,政治大语境的考察,研究范畴进
一步扩展到哲学、美学、文岂学、历史学、传播’学、文化学、政治学等相关领域。作为人文社会学科
的.个重要分支领域,翻译研究的发展‘j变化必然与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紧紧地联
系在一起,后殖民理论由此理所当然地进入了翻译研究者的视界,这对于打开翻译领域的理论视
角,拓宽研究人员的思考路向,无疑是大有裨益的,更为突出的是,后殖民理沦的介入能给予翻泽
本质以深刻和现实的揭示。

一、我国翻译研究的基本走向:学科互涉,多元共生
谈到我国的学术走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的确,
在短短的二j十年里中同的学术经历r西方差不多半个世纪甚而是将近一个世纪的进程。翻译
理论研究作为其Ifl的一个特殊学科也同样如此。追溯我凹的翻译历史,自佛经翻译、晚清文学翻
译、五四时期大量译介外同各方作品等历次翻译高潮以来,对翻译活动的讨论也是热热闹闹地延
续了数百甚至L千年,但人多所讨论内容只足关i丰灵感、悟性、祟赋、天资等,因此总缺乏~定的
系统性与客观性,原因就在于传统的翻译理沦只是将研究的目光停留在语文学范式的研究阶段。

・收稿日期:2。f13一lJ一02
作者简介:张柏然(1943一),男,江苏武进人.南京上学外吲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秦文华(1969一).女.江苏泰州
人,南京大学外闷l等,≯院博|研究生。

万方数据
直到加世纪70—80年代,翻泽学的研究爿‘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以语言学研究范式为基点
的结构主义理论在翻译界所刮起的劲风持续吹r将近20年之久,在此过程中.翻译的实践与理
论都冲破r原先的主舰主义、直觉主义甚而冲秘宅义的迷宫,步向了科学的、客观的、分析的思维
框架。然而结构主义翻译理论在走向极盛的同时,也慢慢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翻译研究者开始
认识到这种理论模式的不足之处。与此同时,哲学、美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歧治
学等学科的突飞猛进也给翻译领域带来新鲜的空气‘j养分,人们开始走出单纯的语言与文本的
藩篱,意识到翻泽原本就含而有之的社会性、人文性、多元性等特点。在经历了一段短暂的沉寂
期后,翻译研究的转刑条什行将成熟,翻译研究者的视界亦已打开,尤为令人欣喜的是西方解构
主义风潮夹裹着崛起f西方翻泽理论界的文化学派、操控学派、目的学派。诠释学派、多元学派等
翻译研究的新的冲.k波很快延伸到国内翻译研究领域,翻译与其他众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彼

南京大学 报一哲学.人更科学.社套科学_) 此介入、互为观照的趋势亦愈来愈显,一时间,翻译界呈现出一片多元共生、学科互涉的热闹景


观。随着文艺美学和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纷涌而进,符号。、#、解释学、接受理论、女权主义、后现
代主义、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等文艺批评的方法也广泛被翻译研究者所瞩目,翻译研究也因此
而进入丁更为宏阔的政治文化大视野。如果况凄者反应理论解构了作者意图,宣布了作者的死
亡,打破了豫文文本对~致性的诉求,使文本的解滇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话,后殖民主义的文本理
论和文化政治批判策略则使文本的解读由语占的内部层面走向了广袤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
二00四年第朗
形态视域。作为读者的泽者.不仪要重视作为阅读的文本的解渎,更要重视贯穿在文本之问的权
力之网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宗教、性别等话语。
翻译理论家列费维尔指出:“研究翻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究其本质只能是从社会一历史角
度去研究。研究的重中之承不是在纸上字词的对应,而是为何字词以这种方式对应.是由于何种
社会、文学、意识形态上的考虑使得译者如此去译?译者如此去译是想达到何种目的?如何判断
他们已经达到或没有达到的目的?为什么?”“”…这段话事实上涵盖了翻译研究的一个走向,
那就是翻泽研究在当今的多元化语境下应加强与其他学科问的互动互涉。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不
完全是两种小同浯言的信息传递问题,析是不列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的转换、传递和融合的问
题。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文化,翻译工作者必然要本着多元共生、文化互补的
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多蓖视角全面审视诸如归化一异化等翻译领域的相关问
题,借助于灵活的翻译策略,使中国的文化及其翻译理论走向世界、参与对话。
世界格局的冷战已过,当今的国际政治问题不再主要聚焦于军备竞赛、政治对抗以及意识形
态的显性冲突.而是转向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极化的探讨与研究。翻译研究在此大背景之下必
然从后殖民主义理沦的相关之处打开缺口,真正走向学科互涉,多元共生。

二、后殖民理论介入翻译领域:启迪与反思

后殖民理论(Pastcolonial 3,lqeory)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作为
一种文艺思潮和一种文化批评活语,学界一般认为其发萌于19世纪后半叶,在印度独立之后逐
渐演变成一种崭新的意识,然后揉合葛兰西(Antonio Gramsci)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法依(Frantz
Fatnon)的反殖民主义写作理沦,最后发展为声势浩大的文化批评话语。其理论的成熟以萨义德
(Edward W.Said)的《东方主义》出版为标志,主要代表人物有萨义德、斯皮瓦克(Gayatri C.Spi—

vak)和霍米.巴巴(Homi Bhahha)等,事实上,后殖民主义与殖民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二者都属
于作为强势群体的西方对所渭弱势群体的东方的一种操控。而后殖民文化批评理沦将着眼点放
在r对现行西方文明的主流话语进行改写的目标J:,这在我们看来具有相当大的革命性意义。
该主义的诸种理论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后”宗主国1j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及
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研究者们多采用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方

万方数据
法,在后现代主义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研究的潮流中,从边缘到中心对中心进行解
构,一方面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文化霸权,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对话
的新型关系,另一方面从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判性人手,纠正了20世纪中叶的纯文本形式
研究的偏颇,从而产生了新的理论研究策略.挖掘出更广阔的文化视域和研究策略。2 J(F,,414/
由于历史、经济等原因.两方文化处于一种中心地位,西方的叙事话语占据着某种主导地位,
“两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1在西方话语看来,东方的贫
弱只是验证西方强大神话的工具,“东方充满原始的神秘色彩,这正是阿方人所没有,所感兴趣
的。于是这种被扭曲、被肢解的‘想像性东方’,成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并将一种‘虚构的
◇张柏然秦文华后殖民之后
东方’形象反过来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j二被殖民的
过程。”””””因此,萨义德认为东西方文化冲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互渗和强权对话的理解过程。 翻

我们今天在谈文学、谈文本、谈翻泽的时候,再也不能从狭隘的一・般性语言和文本角度左谈, 研

必须联系到与其相关的政治经济、阶级阶层、权力话语、民族同家、性别差异等因素,惟有如此才 再

能使翻译研究具备更广阔的文化视域和更有力的话语生命力。翻译活动总是与历史、政治、意识
形态、权力话语等后殖民理论中的关键词有着密切的关联。“人类学家为自己制定的任务就是
文化之间的翻译,即把一种文化翻译成另~种文化能够理解的术语”,这就等于宣布了一个结
论:“真正的翻译只能是文化的翻译”。”””“”翻译的话语深处暗藏着…个潜文本,该文本与文化
取向、文化态度有着某种契合关系。后殖民主义翻译观要求改造旧有的父权至上,也就是说欧洲
至上的等级观念。持后殖民主义翻译观的学者们认为,贵欧洲原文文本,而贱译人国语言的翻译
实际上是一种轻视译者身份的行径。巴西和加拿大等国家涌现出的新的翻译理论所要宣扬的观
点就是“凸显译者的角色,超越译者的‘本分’……巴西的学者以翻泽来维护巴西人民重新解释、
重新拥有欧洲经典文学的权利,加拿大女性学者则通过翻译来反对以男一理性为中心的价值观。
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提出了后殖民主义的翻译观,与陈旧的帝围主义观点对抗。”‘“”…’激进的
巴西翻译理论家坎波斯曾打了一个“吃肉吸血”的比喻来凸显翻译及翻译者的地位,他说“翻译
就是输液——输血液“,也就是说,翻译是吸血,是要吃掉原文而不是吃透原文;这种魔鬼行径,
“目的是抹去源头,毁灭原文”。”“”…
那么在作为话语霸权代表的美国,后殖民主义翻泽研究的成果义是如何后来居上的呢?当
前在美国崭露头角的翻译理论家劳伦斯・文努迪在对英美国家的翻译状况进行了深刻而精辟的
分析后,指出意【只形态对翻译的操控。他认为英美翻译人士在翻译过程中强行将译入语社会的
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加入到原文中去,把原文语境里的语言与文化差异弱化甚至抹
掉,这种“归化”的翻译策略背后实际上隐藏了一种变相的文化侵略。另一位翻译研究者安德鲁
・琼斯在分析沈从文的作品《边城》在英美国家广受欢迎的原因的时候也提及这种文化侵略及
其影响。这J些研究成果一致反映了在翻泽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其
中一个具体的表现就是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在翻译语言走向上的差异。文努迪发现强势文化译
入母语(主要指英语)的外语作品远远不如自身作品译成外语的作品多;反之,弱势文化译入母
语的外语作品大大超过强势文化译入母语的外语作品;与此同时充满异国情凋的弱势文化作品
更为普遍地为强势文化的读者所接受,因此译人量较多,这也导致r部分弱势文化艺术家为了迎
合英美读者u味而进行创作的不争事实。译者在此过程中受到强势文化与强势经济的双重挤兑
与盘剥,自动隐身而成了透明人。翻译也由此被卷入不同的社会文化与意识形态语境中,有时甚
至会“按阶级、性别、性取向、种族、国家等,把这些意识形态排列等级”。译者采取这种“透明”译
法的结果是一种流畅的译文,为此所付出的代价是隐去自身。译者在译人语语境的价值观、思想
观、意识形态的牵引F,对原文进行改写,从而完成了“一项文化移入的工作,把外语文本归化,使
译语读者不但明了熟识文章意义,并且从中满足自恋情怀.在他方文化中认出自己的文化。这

万方数据
样,~场帝国主义扩张活剧又在上演着,他方的意识形态通过‘透明’法扩张了它的版图,进入了
另一个文化领域里去。此外,流畅译法既能大大提高译文的可读性,使之在书籍市场上卖得更
好,有助于这些书籍成为赚钱的商品,继而促进了译浯出版商的文化与经济霸权。”’““1…’
由是观之,将后殖民主义理论介入翻泽研究,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揭示潜藏在翻译背后
的话语霸权。当然揭示只是~种开端,一个过程,并非我们的最终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
揭示的基础L改善西方话语霸权所导致的不平等、不对称关系,改善目前翻译界面临的一些不甚
合理的现状和亟待摆脱的窘境,让翻泽研究向着更为积极、更为健康的方向发展。我认为,作为
第三世界的翻译研究者.首先应当坚持自身思想能动性,强化自己的主体意识,分辨中西方历史
传统与文化政治的差别,全面反思中西方的文化大背景,在关注西方最新理论成果的同时谨防亦
步亦趋地跟着西方走。翻译理论研究包含了对中西方的全面的文化反思、学术反思和理i仑反思,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后殖民主义理论这样一个具有建设性、积极性的理论中汲取应得的营养,使
南京大学 报一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一
翻译研究的视域更加宏观广阔,翻译研究的态势更加兼容开放。

三、后殖民之后的翻译研究:面向宏观视域,走向兼容开放
1.走出边缘.言说自己
后殖民理论揭示出西方第一世界对文化输出主导权的掌控,他们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当作一
二oo四年第一期
种占绝对优势地位的世界性价值,并通过文化媒体强制灌输给第三世界国家。在第一世界文化
霸权主义的影响下,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文化则只能被动接受,失去了话语主动权.患
上了失语症,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在这种语境之下,中国的翻译研究应如何应答呢?有关学
者认为由于“中国文化处于世界文化大多元体系边缘这个因素,所以中国翻泽研究系统只能在世
界翻译研究多元系统中占据边缘位置””“一…。的确,我们不能否认,西方的翻译理论建设走在
了我们的前面。一方面我们当然要坚信中国的翻译建没必须立足于本国的现实语境和文化背
景,必须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同时我们也不能拒斥对西方先进翻译理论的学习和借鉴。应当
说将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置身于多元共生的全球语境下是一条可取但决不是折衷主义的道路。
以色列学者佐哈尔指出:“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较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同
时,它又可能与其他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多元系统’……任何~个多元系统里面
的现象,都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于世界文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
中的现象联系起来研究。””“-”’王岳川先生也认为,“后殖民主义的意义不仅是理论上的,更重
要的是实践上的,尤其是中国如何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关注的焦
点”;“处在东方主义语境中而不坠人‘殖民文化’的危险,则必须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理论,以
一种深宏的全球历史性发展眼光看人类文化的总体格局,从而使‘世界性’消弭民族性和现代性,
西方中心和东方中心的二元对立,解除一方压倒或取代另一方的紧张关系,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
实对话.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生互补的策略面对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
因此我们不能周守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土文化保护主义情结,要正视中国翻译研究尤其是纯理
论研究所处的边缘位置这一学术现实,不要被后殖民主义中的第三世界本土情绪所羁绊。此外
我们还要敢于并善于学习西方翻译理沦中值得借鉴的东西。只有本着兼收并蓄的气度胸襟和学
术态度.中国的翻泽建设才能谱写出新的篇章,才能真正走出边缘.言说自己。
“婴儿之所以弱小是为了让他的族类强大。是大自然这样安排,使他有求知的欲望,要让他
学习语言。”1 9](p.87)这是涉及语言发展的一个辩证逻辑。在语言翻译以及文化翻译的过程中,又
何尝不隐含着这种辩证逻辑呢?当某一所谓弱势的文学处于边缘位置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它
们是以外国的、强势的文学为楷模的。在这种情形之下,翻译就承担了把先进的文学形式引进本
国的使命,就此为本国的语言和文学带来有利改革的契机,提供另类选择的源泉,这时候弱势文

lm

万方数据
学就需要通过引进外国文学、文化来图强求变,以壮大日后的文学、文化事业。所以在特殊时期、
特殊背景下,翻译充当了一种革新的力量,成为塑造文学的主要力量。历史已经证明,文明的衰
落对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在民族文化
形态之间不存在优劣,只存在文化间的交流和互补。41””语育、翻译、文化、权力这些因素向来
是密切相关的。中世纪曾经出现过拉丁语热,现在是英语热,或许今后汉语也会热起来。这就要
求中国的翻译研究者和学者要有开阔的学术胸襟、深重的历史使命感和乐观的瞻前心态,担负起
分解西方话语霸权,争取自身言说权利的人文重任,惟有如此才能使翻译尽快地走出边缘的位
置.参与世界多元系统的交流与对话。
◇张柏然秦文华后殖民之后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目前在我国学术界所遭遇的“失语症”并非完
全是西方话语霸权造成的,观其变,究其因,主要有如下两个制约因素。学界人士一方面无法有 翻

效地吸取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又无法自创话语来抵制西方话语霸权的扩张,因而 研

感到“失语”之痛。所以真正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应当在复活传统话语的同时,在传统的基础 再

上寻回自己的理论话语,摆脱受西方话语笼罩的困境,力争取得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机会。但同时
我们也要警惕一种急功近利的目标.谨防陷入重温东方主义旧梦的过激心态中去。要知道没有
一种文化可以作为判断另一种文化的尺度。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是
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并破除“文化霸权”话语的基本前提。”““。
中国的当代学者面f临自身传统文化变革的重大际遇,身负中国文化重新书写以及中国学术
重新建构的重任。一方面真正具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学术框架和学术话语需要用心构建,只有这
样,才能避免失语的尴尬,须知目前的学术话语大都是西方引进的“舶来品”,也就是说,我们在
用他人的话语表述自己;另一方面,后殖民主义等西方理论话语的渗入或对话直接取决于本土知
识话语运作者的选择,知识者的眼光和胸襟在此显得殊为重要。后殖民主义理论对东方和西方
之间殖民性文化关系的揭示,将有助于中国知识界、文论界和翻译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识.在保
持清醒头脑的前提下对中国文化价值进行重额定位和建立。我们可以运用后殖民思潮中关于东
方主义和文化霸权、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判以及边缘性与失语理论,“去检视殖民主义与后殖
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弄清‘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现实性,分析仇外敌外情绪与
传统流失和失语的尴尬处境,寻找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当代位置”””…,然
后踏踏实实地做些工作,相信中国的翻译研究很快就能走出边缘的位置,尽早参与世界文化及翻
译研究系统的对话。现阶段,我国的翻译研究适逢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在多元文化互涉共生的
宏观语境下,翻译研究完全可以从根本上摆脱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实现东西方话语之
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
2.摆脱二元对立,实现真正对话
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介入将我们的目光从只注重内部研究转向了对外部语境的观照,引导翻
译研究走向一种开放式的研究范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后殖民理论帮助我们对翻译进行了抽
筋析髓式的揭示,使得人们对翻译的一些看法发生了完全的改变。我们清醒地意识到,翻译研究
要走在世界的前沿,就必须与西方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并且具备全新水准的对话。而要做到能真
正建立一个平等合理的对话环境,建立民族与文化之间的互动共存关系,就必须超越那种非此即
彼的僵硬的、二元对立的东西文化冲突模式,走向新的你中有我戒中有你的第三条道路。
在我国翻译界,对于建设翻译学似乎达成了共识,但对于建设什么样的翻译学却形成了两
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部分学者认为,中西文化传统、思维方式以及民族审美取向等方面具有极大
的差异,而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既博大且精深,所以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应该根植于中国的文
化土壤,立足于本民族的语言事实,着眼于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美等传统及当下的文化现实,
据此他们提出r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的主张。““…1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翻泽作为

万方数据
南 人类共有的文化交流活动,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如果独然提出建立具有巾国特色的翻译学等

大 口号,就有可能使我们的泽学研究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泥沼而难以自拔,更何况,中同根本不存

学 在严格的理论研究;在他们看来,两方的翻译理论领先T-@L亘泽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主张把

两方的翻译理论请进来,然后“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交流,共同构建世界翻译
哲 ,磐”】2 J 13 14]
十c

很显然,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明显的非你即我、非此即彼的东西方二元对


文 市,是“不是东风压倒西方,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僵化的对立模式的延续,与人们对东方主义与史

学 化帝剧主义的态度有诸多异曲同t之处。萨义德指出,我们纠正对东方主义的误读,就是要超越

社 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僵化模式,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探寻一条新的对话机制。对
会 西方中心主义的解构,并不是要使某种“边缘”成为新的中心,而是要取消中心达到多元并生;同

学 时,对两方形而h学本质主义的消除,是要超越东西方对抗的基本立场,解构某种权力话语神话,
从而使东方和西方成为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关系构成。””4”’
o 纵观巾外翻译史实,可以看出,在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中,东西方的语言与文化的相互碰撞

四 ‘j渗透有时能产乍并非势不相容,彼此对立而是某种积极有利的效果。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四

时期不仪是政治、文学领域的重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翻泽界的盛世年华。其时曾出现过以鲁迅

——
等为代表的“直译”与以梁实秋为代表的“意译”之争。鲁迅在这场争辩中凸现了自己的“真心模

仿翻泽观”,在当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这种翻译观自有其现实的、积极的一面。用我们现在
的术语概括之,鲁迅所坚持的这种翻泽观其实是一种“异化”的翻泽观点,亦有人从中总结出一种
由中国文化中心沦向西方文化中心沦的转变。在其时的中国历史背景下,这种转变应该说是有
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的,对于摆脱当时的闭关自守、自以为中心的封建大国心态是有所补益的。
而在莎士比亚的戏剧精品被泽介到中国来的过程中却又是经历了与之相反的历程。在翻译莎士
比亚剧作的过程中,作者会难以抗拒地受泽者所在文化背景的影响,而使文本向所植入的中国文
化“归化”。这种处理方法无疑使得中国的作者成功地逾越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障碍,达到了
交流与理解的目的。因此“归化”与“异化”有时候是特殊背景之下的某种特殊的权宜之计。换
句话说,我们并非要将每一个翻译策略都置于一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张力中去生拉硬扯。巴
特在淡到文本阅读经验的时候曾提出两种阅读感受“快乐”和“极乐”。其实对于文本翻译或译
本阅读而.i,也会产生类似的情形。作为“快乐”的原文文本或译文文本解读是一种文化融洽的
状况,而作为“极乐”的原语或译人语文本解读则是一种经受文化煎熬之后获得新生般的“极乐”
感受,这种获得极乐感受的过程就包含了一种积极的、创意性的对文本、文化的理解。有时候翻
译并币是为』,通过某一手段用异族语言表现什么,而仅仅是用另一语言产生某种审美效果,这就
是目的本身,仅此而已。
德里达在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时候,其主要出发点并不是要使某一边缘重新成为中心+而
足要取消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以达致多元共生;我们将后殖民理论植入翻译研究.出发点自
然也不是要址东风强过西风。在翻译领域,无论是考察翻译实践,还是探讨翻译理论;无论是进
入语言内部研究.还是面向外部诸多成囡;无论是立足本土,还是对外开放,最终结果是要消弭东
西方的对抗,建立一一种东、西方的多元对话、互动共生的新型关系。因此,要走出我与他、主与奴、
优oj劣、上帝与魔鬼、东方与西方、强盛与落后等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我们自身首先必须要持一
种反观的心态,抱一种平衡的心理。钱钟书先生曾经说过,中西交往,人我关系,如同鸟之双翼,
剪之双仞,缺一不可。面对国力的日渐强盛,我们应当保持健康平稳的民族心态,丽作为知识分
子巾的一元,作为传播中外文学、文化的翻译界学者,更应该坚守客观的立场.适当发挥知识分子
所应当具备的“理性阀门”的节制功能。

Im

万方数据
后殖民主义理论阐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此起彼伏的权力消解和转换,揭示硬权力与软
权力之间的话语斗争模式,其关于东方主义与两方主义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与
阐释焦虑等问题的阐述可以为我国翻译学建没和翻译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我们对其研究
领域和研究策略进行反思,无疑会拓展我国翻译研究的视域,获得诸多方法论的启迪。

参考文献:
[1]AndlPkrevere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 Book【M].London:Routledge,1992.
【2]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犬学Hi版}{.1997
◇张柏然秦文华一后殖民之后
[3]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辑.1999
【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5]张京嫒.后殖民理'仑与文化批评【C北京:J匕泉大学出版社.1999.
[6】陈德鸿,张南峰.两方翻译理论精选[C]香港:香港城市夫学出版社.2000
[7]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兀系统沦的角度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求来[JJ.外国i吾.2001,(4)
翻译研究再悬
[8]伊塔屿・埃文-佐哈尔多兀系统沦【J].中【q翻译,2002,(4)
[9]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0j刘宓庆论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lj].中旧翻译,1996,(1).
[Ijj张柏然,姜袱霞.时建立中国翻洋学的一些思考[Jj中国翻译,1997,(2).
[12】朱纯深走出误区,踏进世界【J1.中国翻译,2000,(1)
【13]张南峰.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Jj.中国翻洋,2000,(5).
【14]谢天振国内翻泽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j中国翻译,2001.(4).

Rethinking upon Translation Studies Enlightened

by Postcolonial Theory

ZHANG Bo—ran,QIN Wen—hua


(School矿Fore咿Studies,Nanjin8 Univers灯,Na叫ng 210093.China)

Abstract:Enlightened by posteolonial theory.translation studies hold the promise to step OUt

of the former level of pure language into a much more profound and extensive realm in which a varie—

ty of discourses concerning politics.society,economy,and ideology alE:interacting influentially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y. studies in today j Chinese euhura 1 context should


on the perspective
e of a,Translation
w e
penetrating into the contrast
perceptioni v between
e China's b
culture tradi—

tion as well as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at of the West.It iS rational and requisite for Chinese re・

searchers 10 keep eyes simultaneously on both the endowments from Chinese tradition and the extrae’

tions from Western theory.However,it is of great importance that translation studies have access to

a real dialogue while discarding the thinking paradigm of dualism.On the foundation of pluralistie

interaction and disciplinary complementing,the new century will witness the broadening of vision

and the multiplying of methodology.

Key words:translation studies;postcolonial theory;cultural background

(责任编辑赵枫)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