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DOI :1

0.1
362
4/j.
cnki .
j gupss .
20
03.
05.
02
2
第25卷 第5期 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10月
V ol.
25 N o.
5 Journal of Guangx i U 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Oct .,
2003

一部探寻中日文化交流走向巅峰之路的力作
——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印象

韦 江
( 广西大学 文化与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摘 要] 李寅生博士著、 巴蜀书社出版的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书,是 “中国古


典文献学研究丛书” 之一,是该丛书中唯一把视角对准中外文化交流的学术著作。 该著作具有鲜
明的特点: 首先,作者站在学科研究的制高点,选取一个与众不同的新角度,把视野锁定在唐代
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这个问题上,阐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领先于世界数千年,对
世界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出了贡献。 其次,作者通过对比的方法论述了唐、 日文化各处的背景
和发展轨迹,揭示出了中国文化交流这一重大文化现象与特定历史条件的密切关系,透析出唐文
化 “流” 向日本的本质原因。 再次,以翔实的史料作为全方位研究的基础,纵横捭阖地勾画出唐
代文化对日本文化传承的历史画卷。 总之,该著作是一部探寻中日文化交流走向巅峰之路的不可
多得的力作。
[关键词] 唐代文化;日本文化;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
-8182 (2003) 05
-0106
-03

李寅生博士著、 巴蜀书社出版的 《论唐代文化 前强盛,为其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一书,是 “中国古典文献学研 积极友好的对外开放政策,又为文化的交流创造了
究丛书” 之一,是该丛书中把视角对准中外文化交 充分的条件。 遍观世界各国,受惠唐代中华文化最
流的唯一著作。 这部著作,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古 多且对其后来的社会生活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自
代中日政治思想文化及其相互之间联系的成果。 读 然是非日本莫属。 从唐贞观四年 (630年) 至唐乾宁
罢此书,深感其视角新颖、 思路开阔、 内容丰富、 史 元年 (894年) 264年时间里,日本共任命了19次
料翔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 遣唐使。 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正式派遣到唐朝的
首先,视角新颖。 所谓视角新颖,就是说作者 只有13次。 每次人数均在120人以上,后期则多达
研究唐代的文化,站得高,看得远,选取了一个与 五六百人。 为了解、 学习中国文化,日本派遣到中
众不同的新角度,把视野锁定在唐代文化对日本文 国学习的留学生约有120余名。 他们在中国学习的
化的影响这个问题上。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 时间并不短,有的读完书则干脆留在中国生活、 创
深,领先世界数千年,她不仅为本国经济社会的发 业,一住几十年。 他们对中国文化深为仰慕,如痴
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且为世界 如醉地从中汲取营养,以致大多数人在其所学的领
上许多国家所借鉴和吸收,极大地推动了这些国家 域中颇有建树。 归国时,大多数人表现出依恋和不
的发展进程。 可以说,中国文化对世界精神文明和 舍之情。 唐时,中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 教育乃
物质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文化的对外 至风俗习惯、 衣着饮食等多为日本所仿效。 直至今
交流和传播,在唐代处于巅峰时期。 唐朝国力的空 日,仍留有相当明显的痕迹,这在世界历史上是极

⒇ 收稿日期: 2003 01 25
作者简介: 韦 江 (1974 ) ,男 ( 壮族) ,广西都安县人,广西大学文传院2003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 106 —
为罕见的。 研究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在两 书·地理志》。 作者正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论述了唐、
国文化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但我国学者对这 日文化各处的背景和发展轨迹,揭示出了中日文化
方面的研究,多把视角放在本国文化自身的形成、发 交流这一重大文化现象与特定历史条件的密切关
展、 繁荣、 衰微等问题上,偏重对 “施” 者的研究, 系,将唐文化 “流” 向日本的本质原因透析出来。
而对 “受” 者即日本的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 再次,内容丰富,史料翔实。 以翔实的史料作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把揭示两国文化 为全方位研究的基础,纵横捭阖地勾画出唐代文化
交流的内在联系和实质作为主题,探求唐代中国文 对日本文化传承的历史画卷。 作者对中日文化交流
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深刻地剖析了中国文化的精 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年从事关于日本学者对中国文
深和奥妙,挖掘了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所 化研究的论文的翻译工作,加之查阅了大量的相关
在,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个性和它对人类文明的 文献,收集了大量的资料。 作者从日本的土器文化、
独到贡献。 这就是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 绳纹文化、 弥生文化时期的考古发现及邪马台国到
响》 一书视角新颖之所在。 大和政权历史演化遗留的史料入手,“史” “理” 结
其次,思路开阔。 以对比的方式探究文化传播 合地论述了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形成的影响,嵌有
的流向,层次分明地展示出唐代文化泽被东瀛的本 “中国影子” 生存方式、 思维方式、 价值理论和审美
质内涵。 不同文化的传播,是一个相互渗透、 相互 情趣表现出来,为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全面影响找到
吸收的过程。 相对处于劣势的文化,总是不断被优 了历史源头。 充足的史实资料结合着浑厚的文学功
势文化所演变。 在比较中,具有优势的文化,在传 底,让作者游刃有余地驾驶了 “文化影响” 这一思
播中同样具有主导性的优势。 作者开篇,不是直接 想深刻、 牵涉面广的主题。 “文化” 是在人类发展历
对两国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展开论述,而是运用横 史长河中不断演化而又不断影响人类进程的民族积
向对比的思维方式,用前两章分别对唐朝、 日本的 淀,“文化影响” 也涵盖了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的方
社会气象、 政治与经济的情况、 历史演变过程作了 方面面。 作者以政治、 哲学、 宗教、 科技、 文学艺
详实的论述。 规模空前的统一和强盛,气派空前的 术、 风俗习惯等组成全书的骨架,以时间流变梳理
宽容和摄取,构筑了唐代文化的璀璨辉煌,不论从 全书的脉络,以遣唐使、 遣唐留学生和学问僧在中
其 物质基础还是从其社会形态都表现出 “优势文 日之间的流动丰富全书的血肉。 上至国家的行政制
化” 兼容并包的大气派。 正是由于强大的文化力度, 度、 律令法规,下至黎明百姓的生产方式、 生活习
使得唐代中国成为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文化辐射的源 俗;大到中央集权,“儒” “佛” 结合地管理国家,小
地。 在作者看来,中日文化交流之所以在唐代达到 到一条律令和年号的制定;宽到老百姓的衣、食、住、
空前的繁盛,首先是唐代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文化的 行,细到音乐、 书画、 服饰、 茶道的微小变化;内
绚丽多彩,对世界特别是东亚地区诸国形成巨大吸 包鉴真师徒为了给日本传授佛法而流离颠沛,备偿
引力。 其次,日本自身具有吸收唐代文化的有利条 艰辛,出生入死地东渡扶桑,外含以阿倍仲麻侣为
件,该国由于受地理和人文条件的限制,相对缺乏 代表的日本留学生漂洋过海,无一不吸取、 采撷盛
文明的创造力,社会发展的进度与隔海相望的中国 唐光辉灿烂的文化。作者就是这样充分地运用历史、
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 当中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 地理、 宗教、 考古、 文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向读者
社会转变时,日本尚处于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中 娓娓道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发展的巨大影响和贡
国封建社会已处于高度发展时期时,日本出现封建 献。
制度萌芽。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体 体例严谨是《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的
现,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经济及 又一亮点。 众所周知,一部好的著作既要有鲜明的
物质条件在同一时期的差距,直接导致了文化方面 观点和充足的材料,又要对它们进行有效的加工、编
的差异。唐代文化之所以能如此深刻地影响日本,除 排;既要对史料的旁征博引,又要对观点进行充分
了 “优势文化” 的传承流变之外,还在于日本民族 而严密地论证。 如果一味地追求新颖独特的角度而
有着强烈的学习和务实精神,善于学习、 消化、 吸 主次不分,观点缺乏严密的论证和逻辑的推理,一
收外域先进文化,为其所用。 况且,中日两国是邻 味地追求全面综合的材料而对所占有的史料进行胡
近友邦,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类似,文化交流有着 乱地堆砌,忽视了对著作的编写格式进行仔细推敲
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东汉班固的 《汉 和系统安排,势必影响著作的整体布局,降低了著
— 107 —
作的价值和可读性。 正如上好的原料交到蹩脚的建 国的交往过程中,从中国学习了大量先进的文化和
筑师手中一样,搭起来的楼房既不美观也不牢固,令 技术,使得国家的经济文化实力渐渐增强,无意再
人望而却步。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应 俯首称臣。 圣德太子主政时,实行外交上自主、 平
该说作者是既善思又善构的。 仅用五章的篇幅把中 等的态度,交给隋帝的三次国书中都流露了与中国
日文化交流这一文化现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面 分庭抗礼之意,到了唐朝亦是如此,虽然唐朝政府
前。 第一章从唐代中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入手,着 仍以藩国的态度对待它,但日本私下并不认同,为
重介绍唐代中国文化的蓬勃发展和万邦来朝的盛大 避礼节上的争执,遣唐使谒见唐皇帝时不再递交国
景象,为下文作者叙述了同时代的日本政治、 经济、 书。 唐朝皇帝赐给日本天皇的书函,日本史书一概
文化的相对落后作出了衬托和唐文化最终 “流” 向 不录。 遣唐使和留学生在中国也处处显示出其国家
日本作了铺垫。 第二章利用对比的思维方式,叙述 的威严和体面。唐朝政府也给予他们很高的礼遇。日
唐代以前日本国家的形成历史和当时日本的各方面 本对唐代文化的学习是有选择的。 这种选择,并非
情况以及与中国历朝政府的关系,给中 ( 唐代) 日 随心所欲,而是出于自身的需要和遴选的标准。 如
文化的交往提供了依据。 第三章作者用了很大的篇 宦官制度、 妇女的缠足陋习等,就为其所摈弃;而
幅,详细叙述了唐代中日文化交往的具体情况,起 对于中国的一些先进工艺技术,则采取拿来主义,毫
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四章真正触及著作的主题,充 不犹豫地学习、 研究、 借鉴、 运用,并不断地总结、
分向读者阐述了唐代文化对日本有哪些影响,如何 完善、 提高。 使得某些工艺水平超过了中国。 总之,
影响以及影响的后果,是整部著作的精华所在。 第 整部书作者都力求言之有据,分析入理,令人信服。
五章是著作的点晴之笔,不仅点明了唐代文化对日 唐代中国文化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
本的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珠。 她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她是中国现代文明基石
还对本来处于优势地位的唐文化在与日本交流过程 的一部分,还在于她给以日本为主的同时代的亚欧
中,有些工艺技术反而落后于日本的情况作出了反 各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范本和支持,这早已引起国
思。 通观全书,布局错落有致,均衡合理。 作者通 内外学者的注意和兴趣。 先进文化是植根于雄厚的
过对中日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以 “唐文化对日本 经济基础,又反过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她是一
文化的影响” 为主线贯穿全文,辅以翔实的史料,使 个民族兴旺发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我
唐代中日文化交流这一文化现象的文化史意义得以 们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在为实现小
更清晰地凸显出来。 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奋斗。 时代呼唤高品位的精神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 粮。 《论唐代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的出版,不仅
影响》 一书,在史料运用与史实考证上,作者一丝 有利于增进对中日两国文化渊源的了解,而且还有
不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同时,这本
力求做到准确、 缜密、 周详,反复推敲,慎重抉择。 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中华民族的著作,还给予善于学
例如,作者利用大量确凿的史料,针对过去史料记 习世界先进文化的中华民族极大的启迪: 只要是先
载不详、 错漏及讹传的诸多问题,详细考证了记载 进的、 并为人类的文明发展有所贡献的科学文化知
有关中国事情和古代日唐关系重要文献的 《入唐求 识,不管她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是当今的还是古
法巡礼行记》、唐代日本派遣过的遣唐使的具体次数 代的,也不管她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还是资本主义国
和大概人数等疑难问题。 对某些事实的历史渊源和 家的,都不应排斥。 而应抱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文化意义的说明,作者力求做到准确到位。 比如,关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善待善学善取善用,要
于日本学习中国文化的态度问题,作者中肯地指出, 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的目光
日本对中国文化并不是盲目的模仿和崇拜,而是本 和襟怀,解决好改革开放现实无可回避的文化冲突
着明智和实用的态度,东汉时期,国力强盛,日本 与文化选择的问题,铸就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
主动来进贡称臣。 南北朝末期,中国国内战乱不断, 化。
国力衰微,日本即停止进贡。 到了隋唐,日本见中 ( 责任编辑: 陆桂生)
国实力进一步增强,又主动与中国交流。 日本同中

— 108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