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

2005年3月 四,.1外语学院擘提 Mar.,2005

第21卷第2期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V01.21 No.2

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祝朝伟
(四川外语学院教务处,重庆400031)

提要: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后殖民的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判策略,以及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是后殖民
主义理论的主要理论理据。在全球化与多元共生的语境中,后殖民主义理论为我国译学建设的诸多问题提供了诸
多理论层面的启迪。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译学建设;文化帝国主义;失语症;边缘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5)02—0089—05

Contributions of Postcolonial Theori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ZHU Chao.wei

Abstract:Orientalism and cultural imperialism,posteolonial text analysis and cultural・political criticism strategy,periph—

cry and aphasia are the major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s to posteolonialism.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plurality,post-

colonial theories can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 in China.

Key words:postcolonialism;construction of translation studies;cultural imperialism;aphasia;periphery

东方是一个西方想像出来的地方,其目的在于界定
一、后殖民主义思潮的主要理论理据
一种有利于自己的权力话语和全球性关系。东方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熔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 的贫弱只是验证西方强大神话的工具,是文化霸权
评方法于一炉的集合性话语,主要研究殖民时期之 的产物,是对西方理性文化的补充。西方话语感兴
“后”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文化话语权力的关系,以 趣的是被扭曲、被肢解的“想像性东方”。他们把东
及有关种族主义、文化帝国主义等新问题,其代表 方作为验证西方自身的“他者”,将一种“虚构的东
人物有萨义德(Edward W.Said)、斯皮瓦克(Gay— 方”形象强加于东方,使东方纳入西方中心的权力
atri C.Spivak)和巴巴(Homi Bhabha)等。这些理 结构,从而完成文化上被殖民的过程。¨¨Ⅲ从文化
论研究者们多采用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 形态上来说,世界的“话语/权力”结构决定了西方
义的方法,通过消解中心、消解权威、倡导多元文化 宗主国与边缘国政治文化的二元对立。在强势与
研究对中心进行解构,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的 弱势、先进与落后、文明与蒙昧的二元对立中,西方
文化霸权,探讨“后”殖民时期东西方之间由对抗到 第一世界掌握着文化输出的主导权,他们将自己的
对话的新型关系,同时从意识形态和文化政治批判 意识形态当作一种占绝对优势的世界性价值,通过
人手,对20世纪上半叶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进行 文化媒体把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意识强制地灌输
反拨,从而产生新的理论研究策略,挖掘出更广阔 给第三世界国家,而处于文化边缘地位的第三世界
的文化视域。【1](P414)大致说来,后殖民主义的主要理 文化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使自己的文化传统面临
论理据可以归纳如下: 威胁,自己的意识形态受到冲击而逐渐嬗变。帝国
1.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 主义在文化领域里攫取第三世界的宝贵资源,并进
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萨义德理论 行政治、意识形态、经济、文化殖民主义活动,甚至
体系的核心。他运用福柯关于知W权力的理论, 通过文化刊物、旅行考察和学术讲座等方式征服后
认为东方主义不是一个知识的问题,而是一个权力 殖民地人民。¨1因此,在萨义德看来,东西方文化冲
的问题,是“一种根据东方在欧洲西方经验中的位 突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互渗和强权对话的理解过程。
置而处理、协调东方的方式”【2 J。东方主义的核心 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思想是西方帝国主义
是西方的权力H J。在以西方为中心的话语体系中, 全球扩张的工具,他们打着西方文化普遍性的旗

89

万方数据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帜,用这一标准想像东方,构建东方,把东方纳入其 形态权力)背后妇女自己的声音和言说权力的丧
权力话语,达到文化殖民的最终目的。 失,从另一个方面揭示了第三世界的失语与文化对
2.后殖民的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判策略 话中的缺席和不在场。
萨义德的文本与文化政治批评理论在其论文
二、后殖民主义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集《世界・文本・批评家》中得到了全面的阐述。他
首先对文本的物质性和自足性产生了怀疑,认为文 后殖民主义理论是继后现代批评以后又一声
本总是处于一定的时空和社会关系之中,受到法 势强大的批评话语,最先由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学
律、经济和社会的制约,同时受到各种历史和意识 者提出,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从根本上实现了从
形态氛围的影响。萨义德认为,文字表面上只是写 边缘重建中心的理论运动轨迹。如果结合后殖民
作的文字,好像看不到社会政治控制,其实它与欲 各主要理论理据对我国的翻译研究进行考察,其对
望和权力有着很深的联系,写作本身就是把控制者 我国译学的建设启示颇多。
与受控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系统地转换为纯粹的文 1.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对我国译学
字。种族中心主义和人对权力的欲望,正是文本与 的启示

世界联系的根本内容。同时,文本与文化批评具有 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学说揭露了西方帝国主义
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萨义德看来,批评也是一个文 国家对其后殖民国家进行文化帝国主义渗透的实
本事件,它更接近于~个必定未完成的、无限趋于 质,从中透视了西方与东方、宗主国与边缘国之间
判断和评价的过程,后殖民理论研究者应以批评家 的二元对立,指出“东方主义是西方控制东方所设
的文章为中心“位置”,分析文本的介入时问和意 定的出来的政治镜像”…㈣”’。对于东方与西方,在
识、文本的内在矛盾、文本的不可更改性与偶然性 萨义德看来,人们通常存在三种不同的态度。其一
和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批评家 是持第一世界(西方)立场的学者们,他们坚持西方
更富有社会创造性,更能发现和揭示本来隐匿在虔 中心主义,是制造“看”东方或使东方“被看”的权力
诚、疏忽的常规之下的事物,提供一个使文本在社 话语的操作者;其二是第三世界的民族主义者,他
会政治王国中不同于其它策略的方法。…∽砌“22’ 们强烈的民族情绪日益强化东西方文化冲突论,并
3.边缘性与失语症话语 以此作为东方形象和东方作为西方“他者”存在的
后殖民主义理论注重从边缘到中心实现对中 理由;其三是像萨义德、斯皮瓦克、巴巴等这样的外
心的消解,边缘性是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一大特色。 黄里白的“香蕉人”或“夹缝人”,他们是第一世界
在西方人的眼里,受欧洲中心主义的影响,西方的 文化圈中的白领或教授,处于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
文化及文明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处于中心的地 的中间夹层,在东西冲突中处境尴尬,他们在西方
位,应该给人类带去现代化的福音,这就为西方人 处于失语的状态,但在面临东方时又具有西方人的
如何去提高处于边缘的东方提供了理论指南,形成 优越感。…㈣”’作为第三类人的萨义德指出,我们应
了主导全球的“东方如何以及东方应该如何”的权 该消除对东方的误读,超越东西方的传统观念,超越
力话语和理论研究范畴。这种边缘性还可以从后 那种非此即彼的僵硬的二元对立的东西文化冲突模
殖民主义主要理论家尴尬的学术与政治地位窥见 式,走向新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第三条道路。以
一斑,萨义德、斯皮瓦克、巴巴等人的经历无不极好 这种对待文化帝国主义超前的态度反观中国近年来
地诠释了这一点。 有关译学建设的大讨论,虽然我们并不是一个殖民国
与边缘性相对应的是第三世界话语权的丧失。 家,但我们仍然可以获得许多新的启迪。
由于第一世界的西方掌握着话语的主动权和文化 我国有关译学建设的讨论始自董秋斯先生有
的输出权,第三世界的非西方就患上了失语的症 关译界学人学科意识的呼唤,后得到谭载喜、杨自
候。第一世界的西方操持着第一世界“英语”(Eng. 俭等学者的响应,加上译界学人的纷纷参与,经《中
1ish),而第三世界的批评家或者后殖民地批评家使 国翻译》和《外语与外语教学》两家权威杂志的专题
用的则是带有当地语音和语法特征的第三世界“英 讨论,人们对于建设翻译学似乎达成了共识,但对
语”(english),因此第三世界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 于建设什么样的翻译学却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
成为一个“沉默的他者”。无言的状态或失语状态 观点。部分学者认为,由于中西文化传统、思维方
说明“言说者的缺席或被另一种力量强行置之于盲 式以及民族审美取向等方面具有极大的差异,而中
点之中”…㈣“。印裔学者斯皮瓦克则通过女权主 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中国的翻译理论建
义的批评话语揭示了殖民地妇女所遭受的深重压 设应该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立足本民族的语
抑,看到了文本暴政(即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和意识 言,着眼于中国的文学、艺术、哲学、美等传统及当

万方数据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下的文化现实,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 实对话,以更开放的心态、多元并存的态度、共生互
论的主张。16儿71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翻译作为人 补的策略面对东方和西方的文化差异。””J(”。’只
类共有的文化交流活动,存在着许多共性的东西, 有本着这样的胸襟和兼蓄并收的学术态度,中国的
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等口号,有可能使 翻译建设才能谱写新的篇章。
我们的译学研究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泥沼而难 东方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的理论还可以为我
以自拔,更何况,中国根本不存在严格的理论研究; 国有关归化和异化的讨论予以方法论的启示。国
在他们看来,西方的翻译理论领先于中国译论,值 内对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多没有跳出传统的研究方
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主张把西方的翻译理论请进 法,大多固定在对文本的语言学认识范畴,进行单
来,然后“走出去,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交流,共同 向的规定性研究。而国际有关归化/异化的研究已
构建世界翻译学”【8儿刘‘1…。 不再停留在语言的内部,从语言、文体、风格等进行
很显然,这两种不同的声音实际上形成了非你 翻译技巧的规定性或指导性探讨,而是拓展到翻译
即我、非此即彼的东西方二元对立,是“不是东风压 的外部,如翻译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等大文化如
倒西方,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僵化对立模式的延 何发生互动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研究。因此,归化/
续,与人们对东方主义与文化帝国主义的态度有诸 异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后结构主义、尤其是后殖民主
多共同之处。萨义德指出,我们纠正对东方主义的 义的重要研究课题。从方法论上说,为了了解西方
误读,就是要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的僵化模式,打 或者外国的文化,译者的天职在于忠实地在译文中
破西方中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探寻一条新的 再现原文,这已是不争的共识,从方法论上进行探
对话机制。其x,i-西方中心主义的解构,不是要使某 讨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将归似异化的问题
种“边缘”成为新的中心,而是要取消中心达到多元 置之于后殖民的研究视角,影响翻译方法的就不仅
共生,其消除西方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就是要超 是语言的内部因素,而是更广阔的文化、政治、经济
越东西方对抗的基本立场,解构这种权力话语神 与意识形态的图景。翻译理论家列费维尔指出:
话,从而使东方和西方成为对话、互渗、共生的新型 “研究翻译的卓有成效的方法究其本质只能是从社
关系构成。Ll J(P417)
会/历史角度去研究。研究的重点不是纸上字词的
反观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我们一方面不能否 对应,而是字词为什么以这种方式对应,是出于什
认,中国的翻译建设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践和文化 么社会、文学、意识形态上的考虑使得译者这样翻
现实,必须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同时也不能否 译?译者这样翻译是想达到什么目的?怎样判断
认西方的翻译理论建设走在了我们的前面。因此, 他们已经达到或没有达到目的?”¨21换句话说,翻译
立足本国的文化与传统的实际,同时借鉴西方翻译 问题归根结底不完全是两种不同语言的信息传递
理论先进和值得学习的地方,将中国的翻译理论建 问题,而是不同语言国家、民族的意识形态的转换、
设置身于多元共生的全球语境之下,这是我国翻译 传递和融合的问题。在新的世纪刚刚露出曙光的
理论建设的~条可取但决不是折衷主义的道路。 日子里,中国的翻译理论工作者和建设者们面对是
以色列学者佐哈尔指出:“任何多元系统,都是一个 全球化和知识多元化的语境,他们肩负着让世界知
较大的多元系统,即整体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它 道中国、同时也让中国了解世界的双重重任。要让
又可能与其它文化中的对应系统共同组成一个‘大 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了解中国的文化,中国的学
多元系统’……任何一个多元系统里面的现象,都 者们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角度多
不能孤立地看待,而必须与整体文化甚至于世界文 视角地审视归似异化的问题,不要一味地归化或
化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大的多元系统中的现象联系 者异化,而要本着多元共生、3c-'比互补的原则,采取
起来研究。”¨¨ 灵活的翻译策略,使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翻译理论
王岳川先生也认为:“后殖民主义的意义不仅 走向世界、参与对话、繁荣世界文化和世界翻译理
是理论上的,更重要的是实践上的,尤其是中国如 论的大系统而做出贡献。
何面对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学 2.后殖民的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判策略给
者关注的焦点。…‘处在东方主义语境中而不坠入 我国翻译研究的启示
‘殖民文化’的危险,则必须打破二元对峙的东西方 要理解后殖民的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判策
理论,以一种深宏的全球历史性发展眼光看人类文 略对我国译学研究的启示,我们有必要先对我国翻
化的总体格局,从而使‘世界性’消弭民族性和现代 译研究的特点和发展历程做一个简单的回溯。我
性、西方中心和东方中心的二元对立,解除一方压 国传统的翻译研究模式,与中国传统的文艺美学和
倒或取代另一方的紧张关系,倡导东西方之间的真 词章美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典型的语文学式

9l
万方数据
四JIl;,l-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的研究。在这种模式里,翻译着重于字词的理解, 放的。其次,结构主义拒斥主体,将语言研究静置
翻译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译者的灵感。语 于孤立的语言系统之中,排除语境对语言意义的影
文学式的翻译研究模式完全排除翻译客体(即原 响。
文)的重要作用,翻译的实现完全取决于翻译主体 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翻译模式其弱点和缺限在
(译者)的主官能动性,译者的主官直觉反映的是翻 西方盛行一时之后很快便被人们所发现,受俄国形
译主体的灵感与体悟,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译文的 式主义与布拉格结构主义的影响,以读者x,l-文本的
成功与否,取决于译者的素质与修为。在这种模式 解读为中心的接受反应论异军突起。读者反应理
中,不存在什么翻译的理论研究,名家的体会心得 论解构了作者意图,宣布了作者的死亡,打破了原
便是翻译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翻译的技巧也只是 文文本对一致性的诉求,使文本的解读由封闭走向
译家对某些灵感突然闪现的捕捉。这样的研究模 开放,而后殖民的文本理论和文化政治批判策略则
式充满了人本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色彩,同时给翻译 使文本的解读由语言的内部层面走向了更为广阔
研究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20世纪80年代以 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视域。萨义德强调,
来,随着西方的翻译理论大量引介到我国,我国翻 只重视对文本的解读是不够的,“作家身上具有一
译理论的研究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这是西方理 种渴望揭示本源的意图,这一意图涵摄并折射出社
性主义传统对东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一次冲击,其结 会的文化政治宗教力量,是一种使作家与其自身世
果与对我国翻译研究的影响是深远的。80年代中 界的诸种力量难以逃逸的网络。其具体的方法则
期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引进,使得结构主义语言学的 是将关注点集中在作为写作的文本上,而非作为阅
翻译研究模式一跃而成为我国翻译研究的主流。Ll” 读的文本上”[1](M’。由此可以看出,作为读者的译
结构主义给人们带来的首先是对客体的重视。中 者,不仅要重视作为阅读的文本的解读,更要重视
国传统的翻译研究重视灵感与个人感悟,这实际上 作为写作的文本的阅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揭示放
是x,l-翻译主体的过分重视和对翻译客体进行5-J"析 映在作家身上的“社会的文化政治宗教力量”,揭示
性研究的拒斥,而结构主义对符号秩序的关注就使 贯穿在文本之间的权力之网和社会、政治、文化、宗
“结构主义站到了反对个人主义乃至人道主义的立 教话语。
场上”。“在很多场合里,结构主义者都提到了‘主 本着这种对写作的文本进行阅读的策略,斯皮
体的消亡’,这表明他们已经对本质主义抱有了强 瓦克在《简爱》中读出了小说中的帝国主义意识形
烈的偏见,在某种程度上否定了人类的整体存在, 态。在传统的作为阅读的文本解读中,简爱一直被
认为它只是呆板僵化的系统中存在着的一种变换 看作是女性实现自身价值、争取平等权利的一个象
不定、可以替代的形式”。¨41而且,翻译过程本身是 征,但斯氏从小说中几处关于罗彻斯特夫人伯莎・
由客体经过主体再还原到客体的过程,对客体的重 梅森的描述,从“髭狗”、“野兽”和“吸血鬼”等外貌
视意味着精确性、分析性、科学性等西方思维方式 特征的勾勒,联系梅森的出生地西印度群岛为英属
的重视,必然使使翻译研究进入重分析、重精确的 殖民地等事实,得出人们之所以认为梅森应该遭到
新阶段。结构主义重视分析的方法使人们重视对 抛弃,简爱从一个反家庭的位置到拥有一个合法家
客体的分析,其结果有助于人们认识翻译客体内部 庭的位置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是因为作为白人的
的微观层次和整体结构,进而更好地把握人们认识 作者具有潜在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这一结论。¨纠因
的对象,关注语言的使用规律与文本本身的生成结 此,后殖民主义的文本研究策略与解读策略可以为
构,使我国的译学研究摆脱了语文学研究模式的神 翻译者对诸多经典文本的解读提供新的思路。用
秘性和不可知性,使我国的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 这种思路反观严复对《天演论》的翻译,严复为什么
的领域。 将赫胥黎的《进化、伦理与其它》(Evolution and Eth.

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西方现 ics and Other Essays)一书略去有关伦理(Ethics)的


代翻译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以美国的奈达、英国的 章节而只强调“物竞天择”的天演论思想?这其中
卡特福德、德国的威尔斯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翻译 反映的就是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深层的原因。
理论家试图从语言的规律着眼,研究语言之间与符 另一点值得重视的是,萨义德不同意福柯关于
号之间的转换规律,成绩斐然。但是,以结构主义 “主体死了”的命题,而是强调恢复“人”的范畴,并
语言学为基础的西方现代翻译理论其本身的局限 认为“个人经验在提供理论和政治基础方面具有有
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结构主义语言学参照下的 效性”[1](P419)。萨义德关于个体的特殊性的“人”的
语言系统是静止的、封闭的,而我们实际使用的语 范畴给我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处在西方强势语境
言则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同时语言系统又是开 的学者个体,应怎样保持个性而不被西方观念所牵

万方数据
四Jll夕l-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制?同样,反观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处于中国重 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了解世
视翻译主体性的译学研究模式中,中国学人应该怎 界,是中国参与世界性话语并破除“文化霸权”话语
样保持个性而不被西方的观念所牵制?在萨义德 的基本前提。L4儿㈣
看来,处在第一世界文化领域的第三世界学者只有 这就要求中国的翻译研究者和学者要有广阔
通过个体经验才能有效地选择境遇并改变个体乃 的学术胸襟和深重的历史使命感。中国的学者要
至群体的命运,那么在中国这一现实的语境下,中 使翻译翻译尽快地走出边缘的位置,参与世界多元
国学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实在是一个值得 系统的交流与对话,一方面要努力构建自己的学术
研究的课题。这就涉及下面这一问题。 框架和学术话语,因此,就“对话”而言,当代中国学
3.走出边缘,言说自己 者面临自身传统文化变革和重新书写的工作及中
不可否认,与西方的翻译理论相比,我国的译 国学术文化重建的重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
论建设已经落后了。应该承认,西方的翻译理论目 失语的尴尬,因为我们现在的学术话语都是从西方
前处于中心的地位,而我国的本土翻译建设则处于 引进的“舶来品”,是在用他人的话语表述自己;另
边缘的地位。正如张南峰先生所说,中国目前的翻 一方面,后殖民主义等西方理论话语的渗入或对话
译研究“仍然局限于应用研究,关键词仍然是‘对 直接取决于本土知识话语运作者的选择,知识者的
等’、‘忠实’之类,仍然处于学术研究的边缘;再加 眼光和胸襟在此变得殊为重要。后殖民主义理论
上中国文化处于世界文化多元体系的边缘这个更 对东方和西方之问殖民性文化关系的揭示,将有助
大的因素,所以中国翻译研究系统只能在世界翻译 于中国知识界、文论界和翻译界对现实语境的再认
研究多元系统中占据边缘位置”¨…。 识,并将对中国文化价值重建和定位保持清醒的头
那么,面对中国翻译研究系统边缘化的局面, 脑。我们可以运用后殖民思潮中关于东方主义和
我们应该如何自处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从事 文化霸权、文本研究与文化政治批判以及边缘性与
学术研究,不能被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本土文化保护 失语理论,“去检视殖民主义与后殖民主义的区别
主义的民族情结所干扰,要正视中国翻译研究尤其 和联系,弄清‘非边缘化’和‘重建中心’的可能性和
是纯理论研究所处的边缘位置这一学术现实,不要 现实性,分析仇外敌外情绪与传统流失和失语的尴
被后殖民主义中的第三世界本土情绪所羁绊;其 尬处境,寻找自我的文化身份和在世界多元文化中
次,要敢于学习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中值得借鉴的东 的当代位置”L4 J(…,然后踏踏实实地做些工作,相信
西。国内近20年来引进了不少西方翻译理论的研 中国的翻译研究很快就能走出边缘的位置,尽早参
究模式,但并没有将翻译研究带到与其它学科研究 与世界文化及翻译研究系统的对话。
平等或中心的位置,而重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
三、结语
权力话语研究的后殖民研究风靡西方世界、很快从
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历程应该给我国的翻译研究 后殖民主义理论从理论层面阐释殖民者与被
提供学科研究领域与范畴的启示。同时,我们不能 殖民者之间此起彼伏的权力消解和转换,揭示硬权
把西方的理论作为一个孤立的中心系统予以看待, 力与软权力之间的话语斗争模式,其关于东方主义
奉行后殖民主义看待东方的第一世界态度,而应把 与西方主义问题、文化霸权与文化身份、文化认同
它看成世界多元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放人中 与阐释焦虑等问题的阐述可以为我国翻译学建设
国的研究语境中,互相借鉴,平等对话,多元共生。 和翻译研究提供很多有益的借鉴。我们对其研究
王岳川先生指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过 领域和研究策略进行反思,无疑会拓展我国翻译研
程,没有一种文化可以作为判断另一种文化的尺 究的视域,获得诸多方法论的启迪。
度。那种在文化转型问题上,认为只有走向西方才
是唯一出路,才是走向了现代文化的看法,应该深 参考文献:

加质疑。文化的现代转型是一切文化发展的必然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轨迹。西方文化先于其它文化一步进入现代社会, 版社,2002.
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发展模式连同这种西方模式的 [2]爱德华・萨义德.东方学[M].王宇根译.北京:生活・
精神生产、价值观念、艺术趣味乃至人格心灵都成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2.

为唯一正确并值得夸耀的目的。历史已经证明,文 [3]张法.论后殖民理论[J].教学与研究,1999,(1):37—

化的衰落对每一种文化都是一种永恒的威胁,没有 42.

一种文化模式可以永远处于先进地位。在民族文 [4]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
化形态之间不存在优劣,只存在文化问的交流和互 教育出版社,1999. (下转第115页)

93
万方数据
四)ll夕l-语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

“chiefprosecutor”才是。 龄歧视”也)。如今不分青红皂白,反而拿“terror—
48.“豆制品”,给译成“bean product”了! ism”的错误汉译“恐怖主义”立目而以“terrorism”译
“product”未必是“食品”,而“豆制品”却是食品呀 其名了。我辈岂能让错误牵着鼻子瞎跑?(参见
——当年是要凭“副食品”卡供应的!自应正译为 《“恐怖主义”及懒汉翻译论》,载山东人民出版社
“bean food”或“soyfood”才是。 《法学家茶座》第一辑。)
49.“寿星”,给误译成“elderly or sometimes mid- 执笔至此,忽意识到字数已达极限,必须就此
die-aged person whose birth-day is being celebrated”。 打住,就不再深入分析了。但有一点必须指出:上
按这种译法,“中年以下”的人绝对不能称“寿星” 述种种外语,多可追溯到2004年版《新时代汉语大
了。太武断了!青年乃至儿童也可以为神寿,也可 词典》,甚至可追溯到开国以来的第一部汉英词典,
当“寿星”的(又不是“寿公”、“寿婆”)。“寿星”之 即1978年商务版《汉英词典》。可见其差错已形成
正译,乃“birthday person”是也。 系列了。如此萧规曹随,代代相传,积重难返,知错
50.“恐怖主义”译作“terrorism”——此译差矣! 不改,遗患无穷了。
从问题的实质来说,到目前为至,根本还没有形成
“恐怖主义”(也许以后会有)呢:谁是创始人?有什 收稿日期:2004—02—16

么专37一点儿也没有!有的,是“恐怖主义”这个 作者简介:陈忠诚,男,上海大学法学院终身教授,汉英词书

词,一个词而已——而且连这个词都是错误的产 好读者、好译者。

物,是见到风就是雨,见到“一ism”,就译“……主 责任编校:陈宁
义”,这是望文生义生造出来的。“terrorism”乃“恐
怖行动”而已(犹“ageism”非“年龄主义”也,乃“年

(上搔第93页) 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译学研究的反思[J].外国语,
[5]Said,Edward.Culture and Imperialism[M].London: 2002,(5):48—54.
Roufledge,1993.292. [14]斯特罗克.结构主义以来[M].渠东,李康,李猛译.沈
[6]刘宓庆.论中国翻译理论基本模式[J].中国翻译,1987, 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6.
(1). [15]罗刚,裴亚莉.种族、性别和文本的政治——后殖民女
[7]张柏然,姜秋霞.对建立中国翻译学的一些思考[J].中 性主义的理论与批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
国翻译,1997,(2). 文社会科学版),2000,(1):100—108.
[8]朱纯深.走出误区,踏进世界[J].中国翻译[J],2000, [16]张南峰.从边缘走向中心(?)——从多元系统论的角度
(1):2—9. 看中国翻译研究的过去与未来[J].外国语,2001,(4):
[9]张南峰.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 61—69.

[J].中国翻译,2000,(5).
[10]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
误区[J].中国翻译,2001,(4). 收稿日期:2003—03—10
[11]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多元系统论[J].张南峰译.中国 作者简介:祝朝伟,男,四川岳池人,四川外语学院副教授,博
翻译,2002,(4):19—25. 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翻译教学、英汉对比等方面的研究。
[12]Lefevere,And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A Source
责任编校:陈宁
Book[M].London:Routledge,1992.47.
[13]吕俊.翻译学应该从结构主义那里学些什么——对九

115
万方数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