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跨文化身份构建

——基于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

□ 王李霞
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

2020 年 6 月 (总第 124 期)


[摘 要] 在全球化浪潮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根据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重新审视
跨文化身份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混杂文化理论打破了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禁锢,文化
身份不再是静止和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协商和交换中形成新旧文化身份的转换更替。在
混杂理论的指导下,混杂文化身份的构建其实就是一场话语权的博弈过程。
[关键词] 跨文化身份;霍米·巴巴;混杂理论
Abstract: Under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rethinking in-

英语广场
tercultural identit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ybridity by Homi Bhabha is becoming an in-
creasingly urgent and indispensable issue. Hybrid cultural identity breaks down the stereo-
type of binarism on either- or. Actually cultural identity is no longer static and unchange-
able, it infinitely change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ident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Hybridi-
ty,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cultural identity is actually a boundary game on discourse power.
Key words: intercultural identity; Homi Bhahba; Hybridity
[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167 (2020) 16-073-04 73
DOI:10.16723/j.cnki.yygc.2020.16.020

在全球化浪潮和“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 因此,人不能离开身份而存在。身份是区分一
下,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起着越来越重 个人与他人的标签,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磨灭
要的作用。全球化模糊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界 不掉的胎记。对自我和民族身份的不断追寻是
限,加剧了非西方国家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
在国际舞台上,跨文化交流者应该以怎样的身 后殖民主义理论开创者萨义德 (1978) 指
份去争取平等的国际规则话语权和弘扬中华民 出 西 方 人 所 表 达 的 “ 东 方 学 ”(Orientalism)
族灿烂文化呢?事实上,只有当文化传播者争 是建立在他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准则之上的,
取到了正当的话语身份才能抵制西方文化的霸 东方的本来面目已在西方人的过滤中被遮蔽
权。本文基于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试图探 了。西方人用殖民历史中的二元论——文明与
讨混杂文化的身份构建问题。 野蛮、进步与堕落、白人与黑人等二元对立的
参照系来界定自我和他者身份。
1 身份 (identity) 的定义
为了维护殖民权威,西方人以野蛮、堕
谁需要身份 (identity)?一个人若没有了 落、其他肤色来杜撰“东方”身份,同时也以
身份就如同浮萍一样四处漂流,没有归属感, 理性、文明、进步来构建高高在上的霸权主义

作者简介:王李霞,南澳大利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英语 TESOL 专业),讲师。 收稿日期:2020-4-15


的“西方”自我身份。身份决定了挥舞权棒的 以生存的基础,他旗帜鲜明地反对非此即彼
大小和话语的权威性。西方话语霸权不断地生 (either-or) 的二元论,提倡文化共生 (cultur-
产和再生产出关于东方的知识,对东方的文化 al symbiosis)。霍米·巴巴 (1994) 认为只有
加以扭曲,迫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萨义德, 打破泾渭分明的二元对立身份的禁锢才能呈现
1978)。东方人不能界定自我身份,也就不能 真实的东方面貌,才能真正建立人人生而平等
言说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东方”身份。东方是 的和谐世界。
西方殖民话语中沉默的他者,是没有主体性的
2 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与混杂文化身份
被规训的对象 (萨义德,1978)。“西方”与
“东方”对立身份的划分,制造了种族与人 霍米·巴巴 (Homi K. Bhahba) 是当代著
种、地域与文化的等级神话,其目的是维护西 名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大师,他与萨义德、斯皮
方的利益。 瓦克被誉为后殖民理论的“三剑客”,现任美
权力与身份的关系就如同连体双胞胎,两 国哈佛大学英美文学与语言讲座教授。霍米·
者是紧密相连的。身份的形成离不开权力的参 巴巴从后殖民文化批评的角度对二元对立的空
与;社会身份存在于权力关系中,权力的行使 间体系发起了猛烈的抨击。混杂理论是霍米·
又体现社会身份上。“西方”身份赋予了西方 巴巴后殖民批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
主宰和统治东方的正当身份,给予了西方行使 个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
权力霸权的合法性,有利于维护他们的殖民权 分。
威和达到文化帝国主义的目的。正是通过所谓 混杂 (hybrid) 一词源于生物学,本指两
的合法“西方”身份,西方国家在政治、经 个物种通过嫁接或交叉授粉而产生的杂交品
种。在殖民话语中,混杂体 (hybridity) 是指
74 济、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弱势国家
实行文化霸权和强权政治。西方自我授权以征 不同种族、文化、语言、意识形态和政治等方
服他人的正当性,从而维护中心与边缘的统治 面相互混合所形成的一个新混合体。霍米·巴
ENGLISH SQUARE

模式。 巴混杂理论的实质就是要通过混杂策略使殖民
Jenkins (1996) 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并非 话语从内部开始瓦解,使之带有杂质而变得不
生而固有的,而是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 纯,进而消解和颠覆其固有的权威性。
及政治环境中被建构出来的,它依赖于社会中 霍米·巴巴 (1994) 认为,体现身份特征
的权势分配。身份不仅仅是被建构出来的,而 的并不在于该身份本身,而是在不同文化相交
esteachers@163.com Tel027-87158992 87156909

且还依赖于他者构建。离开了他者,主体就无 的“居间”(in-between) 或“疆界”(border-


法行使权力,也就无法体现其霸权身份。长期 line) 上。“居间”类似于连接上楼梯与下楼梯
以来,国际话语体系一直为西方发达国家所主 的楼梯井 (Stairwell)。在楼梯井地带,身份划
导。西方与东方的对立身份关系其实就是一种 分不再以“西方”与“东方 ”或“上等”与
权力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下等”等两极化区分。被压迫的群体置身于
谁需要身份?回答这个问题前,请先回答 文化的“居间”,受到霸权话语的压制。一方
谁不需要身份?人不能离开身份而存在。对权 面困惑于自己的身份,面临民族身份危机;另
贵身份的觊觎是人类贪婪的本性。统治阶级更 一方面又不情愿接受主体对自己身份的界定和
是离不开身份来维护其统治地位。然而,二元 强加。在两难时刻,简单地接受或拒斥都不能
对立的身份划分只会加剧社会等级矛盾。萨义 解决身份问题。
德 (1978) 指出二元对立正是文化帝国主义赖 在霍米·巴巴 (1994) 看来,既然民族的
混杂性不可避免,那么文化身份的认同也就不 认为混杂性是殖民权力生产力的标志,它标志
例外了。因此霍米·巴巴拒绝始源性 (origi- 着被歧视与被压迫文化的必然改变和解构。这
nality) 的、稳固的文化身份认同,而宁愿选 个边界不清的区域动摇了西方帝国的文化霸权
择模棱两可的、协商的双重身份即混杂文化身 地 位 。 混 杂 化 (hybridization) 的 “ 第 三 空
份。混杂文化身份打破了非此即彼的身份二元 间”跨越了二元对立的临界线,开始寻求新的
对立局面,新的文化身份产生于矛盾和混杂地 身份构建和话语权力的临界点。
带。霍米·巴巴所言的文化“居间”其实就是
3 混杂文化身份构建

2020 年 6 月 (总第 124 期)


“第三空间”(the Third Space)。但他强调这个
“居间”不是阻隔彼此的鸿沟,而是一种临界 文化身份是一个文化群体成员对其自身文
(criticality)、模棱两可 (ambivalence)、边缘 化归属的认同感。文化身份的建构不是一蹴而
化他者的区域。在这个临界的“居间”,文化 就,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身份代表着跨
上的差异得到了衔接 (articulate),所产生的 文化交流者话语的权威性,直接影响着跨文化
结果便是新的权力话语与多元身份得以构建。 传播的成功与否。在全球化和“一带一路”建
在这个区域,人们原本清晰的身份在这里发生 设背景下,依据霍米·巴巴的混杂理论重新审
视跨文化身份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

英语广场
了改变,变得模糊 (ambivalence) 起来,同时
一个新的跨文化杂糅身份正在被熔铸成形。 西方大国正在对弱势国家进行嚣张的文化渗
霍米·巴巴的理论比较晦涩难懂,正如他 透、扩张和侵蚀,迫使发展中国家接受西方价
自己本人所言,这个“居间”本身是无法被表 值观和意识形态,进而达到影响和控制全球格
征的。概括地说,身份的动态性、重塑性和混 局、实现文化帝国主义最终目的。弱势国家如
杂性是混杂身份的重要属性。英国文化理论 果仅靠恪守自己文化的本源 (originality),是
家、当代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
(1996) 就指出身份问题从来就不是恒定、单
不可能在中心统治权力的边缘获得平等的话语
权的。
75
一、显而易见的。身份不是静止、固定不变 身份是在特定的环境或语境中建构出来
的,而是需要在不断地协商、交换中形成新的 的,边缘受压迫群体就要去挑战和重新协商强
身份认同。可见,身份不再被固定化,其静止 加于他们的身份。被压迫者若是一味地选择做
性已被打破。作为一个不断动态变化的因素, 沉默的羔羊,就会慢慢丧失自己的文化身份。
文化身份在其他身份因素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下 边缘身份者需要拿起多种武器去重塑自己的民
发生调整改变,实现新旧文化身份的无限转换 族身份。混杂文化身份的构建是一个永不停
更替。斯图亚特·霍尔 (1996) 认为,身份是 息、不断协商、不断改变与转化的艰难历程。
一种建构,一个永远未完成的过程——总是在 模拟 (mimicry) 和文化翻译 (cultural transla-
建构中,因为身份是处于话语权力控制下的主 tion) 是抵制殖民权威和建构话语身份的有力
体不断与话语权力斗争、妥协的产物。 工具 (霍米·巴巴,1994)。霍米巴巴将模拟
混杂性是用来瓦解二元对立身份的一个具 称为一种抵制殖民策略,被殖民者借助挪用
有杀伤力的武器。任何新的身份构建都要受到 (appropriate)、误用 (catachresis) 策略来抵制
宗主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和影响,但混 殖民权威和重塑自己的民族身份,这是反殖民
杂性能对二元对立构成威胁和挑战。正因为不 策略中不易被察觉但又具有破坏性的一种反抗
同文化身份的混杂,才会产生出一个具有协商 方式。被压迫者表面上佯装顺从,不张扬自己
性和动态性的发声空间。霍米·巴巴 (1994) 的真实意图,然后借助戏剧表演等形式模仿宗
主国生活情景,从而瓦解其殖民权威。 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在文化
模仿动摇了殖民主体的身份,也就动摇了 “居间”,人却不得不在同一时间身处两处。在
殖民者与被殖民者间的权力关系。既然是模 文化的“居间”,跨文化交际者只有同时拥有
仿,那么在主体与他者之间就产生了模糊不清 双重身份才能在文化冲突中创造民族身份认
的混杂身份。混杂身份摇摆于妥协与抵制之 同,从而抵制文化霸权和争取平等话语权。
间,对殖民文化产生界限不明的破坏性效果。
4 结语
这种破坏性效果就像一面变形的镜子,扭曲并
撕裂了殖民主体的身份。当然,被殖民者通过 混杂文化身份的构建其实就是一场话语权
模仿能够学到宗主国优秀的文化和价值观等。 的博弈。混杂文化身份打破了非此即彼的身份
但对殖民者来说,模拟犹如一把双刃剑:殖民 二元对立的禁锢,为多元文化下的身份建构提
者会压制本土文化的超越和对其主体身份的颠 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身份不再是静止、固定
覆;统治者自然不会愿意失去供其奴役的臣 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协商、交换中形成新旧
民。 文化身份的转换更替。当今世界,全球化的影
在“第三空间”里,文化翻译侧重的不是 响日益加深,地区冲突不断加剧,只有当“西
纯语言符号间的编码转换,而是运用翻译策略 方”和“东方”身份边界变得模糊起来,各国
去传播文化、去理解世界。霍米·巴巴反对回 才能平等享有国际规则话语权,才能共同构筑
归原始性的翻译,也拒绝对主体身份进行无尽 和谐的多元文化。如何将霍米·巴巴后殖民主
地分裂。翻译有时要与元语言、文化保持一定 义理论中抵制殖民权威的模拟和文化翻译策略
的距离才能够在文化“居间”内弥合文化断裂 具体用于跨文化教学和实践,这是专家学者下
一步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76 和摆脱边缘身份。通过文化翻译,彼此原有固
定的身份变得模糊起来。模糊与对抗总是伴随
————————————————————
着文化翻译过程而产生的。由此可见,文化翻
参考文献
ENGLISH SQUARE

译已打破传统翻译要忠实于原文的要求,已成
[1] BHABHA H K. The location of culture[M]. Lon-
为跨越边界、协商文化差异的一场战斗。文化 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4.
翻译俨然已成为一场民族身份认同的斗争。 [2] HALL S. Who needs identity in questions of cul-
模拟和文化翻译在殖民统治控制的二元对 tural identity[C]//Hall S, DUGAY P, eds. Lon-
立身份中撕开了一处裂缝,它打破了文化身份 don:Sage Publication,1996.
esteachers@163.com Tel027-87158992 87156909

的稳固性和静态性。混杂文化身份模糊了身份 [3] JENKINS R. Social identity[M]. London and New


边界,使身份边界不断地被划界、被越界,从 York:Routledge,1996.

而实现新旧文化身份的无限转换更替。同样混 [4] SAID E. Orientalism[M]. New York: Random

杂文化身份的构建消解了身份认同的单一性和 House,1978.

始源性,使身份认同兼具多重性和非单一化。 (责任编辑:赵雪纯 张媛媛)

只有当身份认同变得多重性,才能使人们摆脱
对文化认同单一的束缚,从而使跨文化交流真
正走向多元化。
混杂文化身份打破了非此即彼的身份二元
对立局面,为多元文化下的身份建构提供了一
个崭新的视角。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