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 中西文论

斯皮瓦克论 “行星 ”

□ 李国栋

【摘要】 斯皮瓦克阐扬了 “行星” 这一 概 念, 提 议 用 “行 星” “行 星 性” 替 代

“全球”“全球化” 等概念,试图构建新的归属观念和他者想象方式 。她对 “行星”

进行了精神分析学的解读 ,将其 “诡秘” 体验转换成了 “昔日人类的家园”,论证

了这一概念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斯皮瓦克 的 行 星 理 念 将 后 殖 民 性 介 入 到 当 代 文 化

观念之中,为比较文学提供了新的学 科 构 想 , 拓 宽 了 后 殖 民 理 论 的 实 践 场 域 , 推

动了当代文化批评的 “行星转向”。但是,由于 “行星” 还存在着创生期较短 、 理

论难度较大和内部思想矛盾突出等 问 题 ,所 以 “行 星 转 向” 这 一 命 题 尚 还 处 于 预

测的阶段。

【关键词】 斯皮瓦克;行星;异质性;后殖民主义;比较文学

盖娅特里·斯皮瓦克 (
Gaya
tri
 C.
Spvak) 的 “行 星” (
i pl t) 概 念 在 当 代 西
ane

方人文学界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理 论 关 键 词 。艾 米 · 埃 利 亚 斯 (
Amy 
J.El
ias) 和 克

里斯蒂安·莫拉鲁 (
Chr
ist
ian 
Mor
aru) 在 《行星转向:二十 一 世 纪 的 关 系 性 与 地

缘美学》 中指出: “为 了 回 应 21 世 纪 的 世 界 以 及 后 现 代 理 论 对 其 解 释 力 的 下 降 ,

行星话语将其自身呈现为一种新的意 识 结 构 , 一 种 具 有 文 化 剧 烈 扩 张 的 、 行 星 性

211
·第四辑·

特 征 的、 地 缘 主 题 学 (geo
thema
tis) 的 方 法 性 接 受 能 力 (me
c thod
ica


ecep
tiv
ity)。”① 行星话语之所以在当代具有 如 此 强 烈 的 阐 释 张 力 ,与 斯 皮 瓦 克 对

这一概念的阐扬密不 可 分 ② 。 在 后 殖 民 主 义 的 立 场 上 , 斯 皮 瓦 克 将 “行 星” 作 为

“全球”(
globe) 的替代性概念来回应当今世 界 的 文 化 关 系 问 题 , 以 自 身 的 批 判 立

场走向了更为宽广的第三世界历史和文 化 空 间 。 她 所 提 出 的 具 体 实 践 方 案 是 重 建

一门 “行 星 性 ” (
plane
tar
ity) 的 “新 比 较 文 学 ” (
the New Compa
rat
ive


ite
rat
ure),以摆脱长久以来的 “比 较 文 学 危 机 论 ” 话 语, 同 时 也 使 “行 星 ” 的

后殖民性能借助这种文本策略发挥更广 泛 的 文 化 作 用 。 但 鉴 于 斯 皮 瓦 克 的 晦 涩 表

述和理论难度,学界对 “行星” 概念的 含 义、 译 法 和 论 证 逻 辑 仍 存 在 着 不 少 误 译

与误释之处。本文 即 试 图 厘 清 “行 星” 的 基 本 含 义, 梳 理 这 一 概 念 的 论 证 逻 辑 ,

阐释其复杂的文化意涵 ,以期进一步地反 思 斯 皮 瓦 克 的 文 化 批 判 观 念 和 当 代 行 星

话语等问题。

一 、“行星 ” 及其相关概念译释

斯皮瓦克的 “行星” 首先潜在地 依 托 了 其 词 源 学 含 义 , 在 此 基 础 上, 她 又 进

一步添加了更为丰富的含义 ,并重新阐 释 了 其 文 化 意 义 。 斯 皮 瓦 克 特 别 强 调 的 是

“行星” 与 “全球” 的对立:要定义 “行星” 的内涵,就要从 “全球” 的对立 面 出

发。与此类似, “行 星 性” 与 “行 星 主 义” (
plane
tar
ism) 等 衍 生 概 念, 也 要 从

“全球化” (
globa
liz
aton) 与 “全 球 主 义” (
i globa
lism) 等 概 念 的 对 立 面 进 行 转 化

①Amy J.El
ias, Chr
ist
ian Mo r
aru, eds., The Plane
tary Turn: Re
lat
ional
ity and
Ge
oae
sthe
tic
s i
n t
he 
Twent
y-Firs
t Ce
nt ,
ury Evans t :
on No rthwest
ern Un
ive
rsi
t Pr
y  ess,2015,p.

i.
② 斯皮 瓦 克 对 “行 星” 的 阐 释 主 要 集 中 于 《必 须 重 新 想 象 “行 星”》 ( 1999) 与 《一 门 学
科之 死》(
2003) 这 两 本 书 中 。前 者 后 来 又 被 收 录 于 《全 球 化 时 代 的 美 学 教 育》(2011) 一 书 , 原
文 略 有 改 动 , 参 见 : Gaya
tri
 C.
Spvak,Impe
i rat
ive
s t
o Re-Imagi
ne 
the 
Pl t/
ane Impe
rat
ive 
zur
Neuer
findung des Pl
aneten, Wi l
li Goe
sts
chel,ed.,Vi enna:Passagen,1999.Gayat
riC.
  Spvak,

“Imperat
ive
 to Re-Imagi
ne t
 he Plane ”,
t i n An Ae
sthe
tic Educ
ati
on  i
n t
he Era 
of Gl
obali
zat
io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
ity,2011,pp. 335-350.

212
◎ 中西文论

和理解。斯皮瓦克的最终目的是用 “行星” “行 星 性” 代 替 “全 球” “全 球 化” 等

概念,以此重建我们的归属观念和他者想象方式 。

“行星” 在词源学上 可 以 追 溯 到 古 希 腊 时 期 , 那 时 人 们 把 天 上 “流 动 的 星 ”


wande
ring 
sta
rs) 与 “固定的星” (
fixed 
sta
rs) 区 分 开 来, 把 前 者 称 之 为 “
πλ

ν
ητε
στρ
ε”,或简称为 “
πλα ι”,这 一 词 形 即 为 “
ν τα pl t” 的 前 身 ① 。 因 为 当
ane

时还普遍流行着 “地心说”,所以,“流 动 的 星” 被 看 作 围 绕 着 地 球 这 一 “固 定 的

星” 转动。到 了 18 世 纪, 当 哥 白 尼、 伽 利 略 和 开 普 勒 的 日 心 模 型 说 流 行 开 来 ,

“行星” 则表示为 围 绕 着 太 阳 转 动 的 星 体 , 地 球 也 被 列 入 行 星 的 名 单 。 此 后, 随

着现代天文学 的 发 展 , 新 发 现 的 直 接 围 绕 太 阳 运 行 的 星 体 都 被 科 学 界 列 为 “行

星”,其数量因此大增 。由此可见,“行 星” 与 “地 球” 这 两 个 概 念 的 差 别 就 在 于

何者为旋转的中心 。“行星” 概念的现代 发 现 不 仅 在 科 学 层 面 上 具 有 重 大 的 意 义 ,

在思想层面上也贯穿着旧世纪宗教神学 的 解 体 和 现 代 哲 学 观 念 兴 起 的 主 线 。 在 现

代技术的观测中 ,科学家们发现太阳也 有 自 身 运 行 的 轨 道 , 在 严 格 意 义 上 也 不 是

“固定的” 星体,因此现今的 “行星” 概念更凸显了其有限性和非中心化思想 。


plane
tar
ity” 是斯皮瓦克发 明 的 新 词 , 从 英 语 的 一 般 构 词 法 来 讲 , 它 的 前 身
应该是 “
plane
tay”。因为词缀 “-i
r ty” 就是将形容词所描述的状态 、属性 或 质 量
名词化,所以 “
plane
tar
ity” 的 正 确 译 法 应 该 是 “行 星 性”。 译 为 “星 球 性” 也 颇
为不妥,因为 “
plane
tar
ity” 从 构 成 上 来 看 不 包 含 “球 体 ” 之 类 的 含 义, 而 且

plane
tar
ity” 与 “
globe”/ “
globa
liz
aton” (地 球/全 球 化) 是 作 为 对 立 的 概 念 出

现的,前者的目的就是要纠正后者的技术同质化想象 。

表述 “地球” 概念的英文词汇有 “
globe” 和 “
Ear
th”, 这 两 个 词 在 汉 语 中 往

往都会翻译为 “地球”, 但 两 者 的 词 义 其 实 是 有 差 别 的。 单 词 “
globe” 从 拉 丁 语

globus” 而来,原义为 “圆形物体或团块”(
a r
ound 
body 
or 
mas), 后 来 延 伸 出

多 重含义,包括 “地球”。但这一含义往往出现于特指中 (“
the 
globe”),其标准

① H. G.
Lidde
ll,R.
Sco
tt,A 
Gre
ek –Engl
ish 
Lexi
con (
nin
th 
edi
tion),Ox
fod:Cl
r arendon
Pr
ess,1940,p.
1411.

213
·第四辑·

拼 写为 “
the 
gl o
obe f(
the)e
arh,o
t f t
he 
wor
ld;t
hee
 ar
thl
y o
r t
err
est
ria
l l
gobe”① ,

其中显然有对球体特性的强调 。而单词 “
Ear
th” 的词义从一开始 就 指 涉 我 们 所 寓

居的世界。在 古 英 语 (约 450—1150 年) 中, 它 多 拼 写 为 “
eor
e”, 主 要 含 义 有

“土地”(
the 
ground)、“陆地”(
dry
 land)、 “人 类 世 界” (
the 
human 
wor
ld)、 “地

壳表面” (
the
 su
rfa
ce 
oft
 he 
wor
ldi
 nc
lud
ing
 the
 sa) 等。 在 现 代 英 语 中, 随 着


ear
th” 的首字母变为大写 ,它便特指我们 所 居 住 的 “地 球”,与 “土 地” “泥 土”

等含义区别开来 ② 。需要注意的是, “
Ear
th” 从 词 源 上 看 没 有 描 述 其 球 体 特 征 的

语义,它的核心要 义 是 “人 类 的 寓 居 世 界 ”, 所 以 在 中 文 语 义 上 似 乎 更 偏 向 于

“大地” 一词。仔细看来,汉语中的 “地球” 一词恰巧是 “大 地” (


Ear
th) 和 “球

体”(
globe) 的组合拼 法, 巧 妙 地 联 结 了 这 两 个 词 的 词 义; 但 是, 这 样 的 简 拼 却

容易忽略掉它们的英文差异 。


globa
liz
aton” 的中译也带来了这样的问题 。“
i globa
liz
aton” 是 在 近 代 才 出 现

的词汇,它明显是由名词 “
gl l” 和 动 词 “
oba globa
lie” 衍 生 出 来 的, 我 们 将 其 翻

译为 “全球化”,其 含 义 更 倾 向 于 世 界 的 整 体 化、 统 一 化 和 普 遍 化 , 但 就 其 词 根

构成来看,它原可直 译 为 “球 体 化”, 强 调 的 是 一 个 以 物 理 概 念 为 导 向 的 球 状 空

间,其中,人类文化被现代技术体系高 度 同 质 化 , 共 同 构 成 了 没 有 褶 皱 和 差 别 的

命运共同体。随着 “全球化” 成为流行 的 现 代 用 语 , 这 一 概 念 已 经 成 了 当 代 主 导

性的世界想象方式 ,并具有强烈的西方 中 心 主 义 色 彩 , 因 为 它 是 西 方 资 本 主 义 体

系和技术网络对世界各地方的经济体 系 、 文 化 价 值 和 政 治 局 势 的 重 构 , 各 地 方 不

得不依附于这一强势的全球化体系 。诚如金惠敏所说 :“‘全球化’不是主体间性的

交互全球化,而是主体对他者的全球化,是现代认识论的全球化,是强势力量的全球

化……现代性就是帝国主义,或者换言之,全球化是现代性的帝国主义阶段。
”③

① R.W.Bur
chf
ied, ed.
l , The Oxf
ord Engl
ish Di
ctonary (Ⅵ ), London: Ox
i for

Un
ive
rsi
t Pr
y  e
ss,1989,p.582.
② R.W.Bur chfi
el ,
d ed., The Oxf
ord Engl
ish Di
ctonary (Ⅴ ), London: Ox
i for

Un
ive
rsi
t Pr
y  e
s , ,
s 1989 pp.27-28.
③ 金 惠 敏 :《全 球 对 话 主 义 :21 世 纪 的 文 化 政 治 学》,新 星 出 版 社 ,2013 年 ,第 34 页 。

214
◎ 中西文论

在批判全球化的立场上 ,斯皮瓦克试 图 利 用 “行 星” 这 一 概 念 体 系 来 颠 覆 全

球化观念。她认为,“行星” 与 “全球” 所带来的文化想象是对立的 ,前者必须 要

覆盖后者:

我建议用 “行 星” 重 写 “全 球”。 全 球 化 就 是 将 相 同 的 交 换 系 统 强 加 到

所有地方。在电子资本的网格中 ,我们 已 经 实 现 了 用 经 度 和 纬 度 覆 盖 在 这 抽

象的球体上,用虚拟的线条将其 切 割 ; 它 曾 经 由 赤 道 和 热 带 地 区 切 割 , 现 在

则是在地理信息系统的需求下绘图 。未 经 检 验 的 环 境 主 义 指 向 了 一 个 未 经 切

分的 “自然” 空间而不是一个差异 化 了 的 政 治 空 间 , 以 此 来 谈 论 行 星 话 题 可

以在如此这般的抽 象 模 型 中 为 全 球 化 作 出 贡 献 。 (与 此 相 关 的 是 我 一 直 坚 持

这样的观点:将南半球文学转换为一个 英 语 的 未 经 差 异 化 的 空 间 而 不 是 一 个

差异化了的政治空间) 所谓的 “全 球” 就 是 我 们 的 计 算 机 。 没 有 人 居 住 在 那

里。它会让我们去想着以控制它 为 目 的 。 行 星 则 是 在 他 异 性 的 物 种 之 中 , 从

属于另外 的 体 系。 我 们 至 今 寓 居 其 中, 但 却 是 借 住。 它 不 愿 意 与 全 球 相 比

较。我不会说:“另一方面,行星……” 当我激活了 “行星” 的时候,我想 到

的是我们需要付诸努力 ,从而将这一 未 被 剥 夺 的 直 觉 下 的 (不) 可 能 性 形 象

化 (
fi
gue)。①

如果说 “全球” 是资本论、技术 论 和 控 制 论 的 派 生 词 , 那 么 “行 星” 则 是 自

然论、生态论和异质论的派生词 。在对 待 他 者 的 态 度 上 , 前 者 运 用 的 是 同 一 性 的

理性逻辑,僭越他者的边界 ;而后者则 存 留 了 他 者 的 异 质 性 , 努 力 靠 近 他 者 的 不

可确定性和不可抵达性 。相比之下, “全 球” 与 “全 球 化” 的 概 念 内 涵 清 晰 易 懂 ,

而 “行星” 与 “行星性” 则矛盾重 重: 确 定 那 不 可 确 定 的 他 者 形 象 , 抵 达 那 不 可

抵达的他者领域 。这类施行语 (
per
forma
tive 
utt
er e) 冲突是解构主义者的偏好
anc

① Gayat
riC.
  Sp
ivak, De
ath 
of 
a Di
scipl
ine, New Yo
rk: Co
lumb
ia Un
ive
rsi
ty Pr
ess,
2003,p.
72.

215
·第四辑·

之一,其目的不 在 于 再 现 或 复 活 他 者 , 而 在 于 追 踪 他 者 的 踪 迹 或 召 唤 他 者 的 幽

灵 ① 。因此,我们唯一能够确定和抵达的就是一种基于他者异质 性 的 否 定 性 经 验 。

正如巴特·穆尔 - 吉 尔 伯 特 (
Bar
t Moo
re-Gi
lbe
rt) 所 说: “不 是 像 德 里 达 批 评 的

那样明确地以 ‘承认’ 他者来同化它,或 是 用 福 柯 和 德 勒 兹 的 方 式 ‘仁 慈 地’ 来

确定它的身份,在斯皮瓦克看来实际上 更 好 的 办 法 是 将 属 下 的 经 历 保 留 为 ‘涉 及

不到的空白’(
ina
cce
ssi
ble 
blankne
ss),以用于揭示西方知识的范围和极限 。”② 这

也就是说,“行星” 是一种超越了身份的 “设定” 或 “承认” 的对抗性话语,它 既

不是同质化的身份想象 ,也不是肤浅的 多 元 文 化 论 , 而 是 将 他 者 转 换 为 一 种 异 质

性的 “绝对他者”(
who
ll o
y t r)。
he

在 《必须重新想象 “行星”》 中,斯皮瓦 克 就 认 为 “行 星 性” 乃 是 作 为 “绝

对他者”(
who
ll o
y t r) 的 呼 唤 而 存 在 的, 因 此 “行 星” 就 变 成 了 想 象 他 者 异 质
he

性形象的方式 ③ 。在这种想象中,“我们” 不再是具有主体权力 的 少 数 的 “我 们”,

而是囊括了所有他者在内的 、全体的 “我们”,这样的 “我们” 才是 “行星主体”。

在 《一门学科之死 中》 中, 斯 皮 瓦 克 解 释 道: “如 果 我 们 把 自 己 想 象 成 行 星 主 体


plane
tar
y sub
jec
ts) 而 非 全 球 代 理 (g
loba
l agen
ts), 行 星 造 物 (p
lane
tar


rea
tur
es) 而非全球实体 (
globa
l en
tit
ies),他 异 性 就 会 完 好 地 存 留 于 我 们 ; 这 不

是辩证法式的否定 (
dia
lec
tic
alnega
  tion),它涵盖了我们,但程度却等 同 于 它 对 我

们的舍弃。”④ 因此,“行星” 是一个既包容了 “我们”,又 舍 弃 了 “我 们” 的 归 属

形式,因为它不论 “我” 是 “谁”,都将 “我” 平等地视作异质性的主体 ,也 就 是

“我们” 中的一 员; 但 这 种 主 体 的 异 质 性 也 同 时 表 明 “我” 不 会 被 “我 们 ” 所 化

较为典型的例子是德里达 (
① Jac
ques De
rrda) 喜 欢 玩 弄 的 亚 里 士 多 德 的 那 句 话 “哦 , 我

的 朋友们 ,朋 友是不存在的 !”(
O my
 fr
i ,
ends there
 is 
nof
 rend!),并 将 之 作 为 《友 谊 的 政 治 学》

的 主 旋 律 。J
acque
s De
rrda,Po
i lit
ics 
of 
Fri
ends
hip,t
r ,Geo
ans. rge 
Col
lins,New 
York:Ve
rso,
2005.
② [英] 巴 特 · 穆 尔 - 吉 尔 伯 特 :《后 殖 民 理 论 : 语 境   实 践   政 治》, 陈 仲 丹 译 , 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07 年 ,第 81 页 。
③Gayatr
i C.Spivak, “
Impera
tive
 to 
Re-Imagi
ne the 
Pl t”,i
ane n An 
Aes
the
tic 
Educ
ati
on 
in

he 
Era 
of Globali
za t
i ,
on pp.348-349.
④ Gaya tr
i C.Spivak,Deat
h of a 
Disc
ipline,p.73.

216
◎ 中西文论

约,所以 “我” 也 拒 绝 成 为 “我 们 ” 的 奴 隶。 在 互 为 异 质 性 的 行 星 想 象 之 下 ,

“看” 与 “被看”、“支配” 与 “被支配”、“输出” 与 “被输出” 的全球化意 识 形 态

或控制体系就可以被超越和重构 ,从 而 建 立 起 一 种 非 冲 突 、 非 对 抗、 非 侵 占 的 平

等对话关系。

二 、“行星 ” 的诡秘体验与形象转换

“行星” 作为一个新颖的理论术语 , 必 然 会 引 起 新 异 的 情 感 体 验 与 形 象 表 达 。

用西方形式主义诗学来讲 ,“行星” 具有 “陌生化” 的诗学效果,间离了我们习以

为常的全球化思 维 模 式 , 引 起 了 陌 生 的 情 感 反 应 。 “恐 惧” 就 是 陌 生 化 效 果 下 的

情感反应之一。斯皮瓦克预料到了读者 对 “行 星” 的 恐 惧 与 抵 触, 因 此 对 它 进 行

了精神分析学的阐释 ,将情感上的 这 种 “诡 秘” ( anny)① 转 换 成 了 “昔 日 人


unc

类的家园”, 刷 新 了 我 们 对 它 的 理 论 认 知, 从 而 论 证 了 这 一 概 念 的 合 理 性 和 可

行性。

斯皮瓦克的设问是 :“(行星) 会令我们的家园变得诡秘吗 ?”② 为了审视这种

“诡 秘 ” 之 感, 斯 皮 瓦 克 追 溯 到 了 “诡 秘 ” 的 一 个 来 源, 那 就 是 弗 洛 伊 德


Sigmund 
Freud) 所使用 的 德 语 单 词 “
unhe
iml
ich”。 弗 洛 伊 德 在 《诡 秘》 中 对 单

词 “
unhe
iml
ich” 进行了考查,结果发现 它 与 单 词 “
heiml
ich” 中 的 含 义 重 叠, 两

者竟不是一对 反 义 词 , 而 是 同 义 词: “单 词 ‘
heiml
ich’ 的 词 义 演 进 方 向 是 含 混

的,直到走向了它的反义词 ——— ‘
unhe
iml
ich’。 ‘
unhe
iml
ich’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可 以

看作是 ‘
heiml
ich’ 的 种 属 (
sub-s
pec
ies)。”③ 接 着, 他 用 精 神 分 析 学 的 方 式 来 解

释 “
heiml
ich” 异化为 “
unhe
iml
ich” 的原因: “诡 秘 在 现 实 中 并 不 是 什 么 新 鲜 或

① “uncanny” 的 中 译 有 “诡 异”“奇 异”“恐 怖”“恐 惧”“神 秘” 等 ,笔 者 在 这 里 将 之 译 为


“诡 秘”,以 涵 盖 其 “诡 异” 与 “神 秘” 这 两 重 含 义 。
② Gaya
tri
 C.Spvak,De
i ath 
of a Di
scipl
ine,2003,p.73.
③ S
igmund Fr
e ,“
ud Th ‘
e Uncanny’” ,tran ,
s. Jame
s S
tra
chy,i
e n Th
e Comp
let
e Ps
ycho
log
ica

Wo
rks 
of 
Sigmund 
Frud,London:Vi
e nta
ge 
Cla
ssi
cs,2001,p.
3679.
 

217
·第四辑·

异域 (
alen) 之物,而是在我们的 心 灵 中 熟 悉 并 早 已 建 立 的 东 西 ; 但 它 却 通 过 压

抑的过程走向了疏离 (
ali
ena
ted) 的 状 态。 参 照 这 一 压 抑 的 因 素 , 我 们 可 以 进 一

步地理解谢林对 ‘诡秘’ 的定义:本该一直隐藏的东西却 浮 现 了 出 来 。”① 为 了 更

进一步地说明 “
unhe
iml
ich” 与 “
heiml
ich” 的同源 现 象, 斯 皮 瓦 克 引 用 了 弗 洛 伊

德曾在 《诡秘》 中阐述的一个案例 :

我将联系到一个精神分析的例 子 。 这 个 例 子 不 是 巧 合 , 而 是 对 诡 秘 理 论

的极佳证明。神经质的男人 (
neu
rot
i men) 会宣称女人的性器官有一种 诡 秘
c 

感。然而,这个 “
unhe
iml
ich” 的 地 方 却 是 人 类 “He home, 家 园) 的
im” (

入口。有一句有趣的谚语 :“爱是怀乡病 (
home-s
ickne
ss)。” 当一个男人向 往

着一个地方或家乡 的 时 候 , 他 其 实 在 做 梦。 这 时, 他 会 对 自 己 说: “这 个 地

方我很熟悉,我以 前 来 过 这 里。” 这 时, 我 们 可 以 用 其 母 亲 的 性 器 官 或 者 她

的身 体 来 解 释 这 个 地 方 。 这 个 例 子 也 说 明 了 “
unhe
iml
ich” 曾 经 一 度 是


heiml
i un” 是压抑的象征。②
ch”,前缀 “

因此, “诡 秘” 实 际 上 含 有 一 个 精 神 分 析 学 问 题 , 即 对 所 熟 悉 之 物 的 病 态 压

抑。为了重回家园、克服诡秘感,弗洛 伊 德 会 用 一 贯 的 精 神 分 析 法 进 行 治 疗 。 这

里尤其要注意,“ anny” 是 由 詹 姆 斯 · 斯 特 雷 奇 (
unc Jame
s S
tra ys) 从 弗 洛 伊
che

德的 德 语 文 本 中 翻 译 过 来 的 , 它 与 “
canny” 的 关 系 并 不 像 “
unhe
iml
ich” 与


heiml
ich” 的关系那样在词义上受到了 前 缀 的 影 响 。 斯 皮 瓦 克 察 觉 到 了 詹 姆 斯 ·

斯特雷奇所带来的这一翻译问题 ,并认 为 对 这 种 翻 译 问 题 的 反 思 正 是 “新 比 较 文

学” 的任务之一。这提醒我们,如果我们 以 “新 比 较 文 学” 的 方 法 论 来 处 理 这 一

词汇,即释放翻译所带来的语言压抑而找到语言的始源 ,也即从 “ anny” 还 原


unc

到 “
unhe
iml
ich” 进而还原到 “
heiml
ich”, 我 们 就 能 从 词 语 的 联 系 中 发 现 情 感 转

换的张力,这种 “还 原” 其 实 就 是 一 种 对 压 抑 的 精 神 分 析 治 疗 。 持 此 以 论, “行

星” 所带来的诡秘感可能正是我们通 向 家 园 的 入 口 , 但 问 题 的 关 键 是, 我 们 需 要

① S
igmund 
Freud,The “ anny”,t
Unc r ,J
ans. ame
s S
trchey,p.
a 3691.
② S
igmund 
Freud,The “ anny”,t
Unc r ,J
ans. ame
s S
trchey,p.
a 3694.

218
◎ 中西文论

一种进入入口的正确方法 ,这种转换才具有实践上的可能性 。

虽然斯皮瓦克在论述 “诡秘” 时援 引 了 弗 洛 伊 德 的 观 点 , 但 她 仍 然 没 有 放 松

对精神分析法 的 警 惕 。 在 对 露 西 · 伊 利 格 瑞 (
Luc
e I
riga
ray) 《他 者 女 人 的 窥 镜》


Spe
cul
um 
of 
the 
Othe
r Woman) 的反 思 中, 斯 皮 瓦 克 认 为 精 神 分 析 的 目 的 是 使

主体加强其 “代理”( t), 从 而 利 用 心 理 装 置 来 “恢 复” (


agen res
toe) 社 会 生 存

能力。伊利格瑞为了与精神分析的观 点 保 持 一 致 , 成 为 了 一 个 调 节 者 , 而 非 进 入

到对象的内部进行分析 ① 。所 以 斯 皮 瓦 克 放 弃 了 精 神 分 析 的 方 式 , 转 而 寻 求 一 种

真正进入他异性之中的语言工具 ,这就要 求 我 们 在 现 有 的 体 制 中 找 到 那 种 能 够 担

负精严的语言训 练 的 学 科 ———区 域 研 究 (Ar


ea 
Stud
ies)。 在 《一 门 学 科 之 死》 的

第一章中,斯皮瓦克试 图 通 过 利 用 区 域 研 究 中 的 语 言 学 习 优 势 来 增 补 比 较 文 学 ,

从而将两门学科融合成一门 “新比较文学”。在 这 种 语 言 方 法 论 的 介 入 之 下 , “行

星” ———某种 “诡秘” 之物———在 “新比较文 学” 中 就 能 够 得 到 形 象 的 颠 转: 从


unhe
iml
ich” 到 “
heiml
ich”,从 “女 人 的 性 器 官 ” 到 “人 类 家 园 的 入 口 ”, 从 诡

秘的他者到异质性的行星形象 。

为了揭示这种行星形象 ,斯皮瓦克运 用 了 “文 本 细 读” 和 “症 候 阅 读” 等 极

其细微的方法进行了文学批评 ,传递 出 多 部 小 说 中 的 异 质 性 经 验 。 例 如, 她 将 约

瑟夫·康拉德 (
Jos
eph 
Con
rad)《黑 暗 的 心》 (He
art 
of 
Darkn
ess) 中 的 诡 秘 描 写

视作一种呈现他异 性 经 验 的 诗 学 方 法 : “从 黑 暗 的 心 的 结 构 性 再 现 中 , 我 们 是 能

够学会掌管 ‘人类昔日的家园’ 的,它不仅仅是一个洞 穴 , 还 是 阴 道 之 口。”② 然

后她注意到了能够体现 “黑暗的心” 这 一 意 象 的 典 型 人 物 , 即 一 个 处 于 凝 视 状 态

的女性黑人,她诡秘的形象仿佛蕴藏着 旺 盛 而 神 秘 的 生 命 力 , 其 凝 视 代 表 着 一 种

灵魂 的 深 度 考 量, 而 非 传 统 视 角 中 的 无 知 黑 人。 又 如 在 对 塔 依 卜 · 萨 利 赫


Tayeb 
Sal
ih)《移居北方的时节》(
Sea
son 
of 
Migra
tion 
to 
the 
Nor
th) 的 解 读 中,

斯皮瓦克将叙事者 “我” 跳入河水中的 举 动 视 作 “诡 秘 时 间 的 空 间 化 ”, 从 “我”

① Gaya
tri
 C.
Spvak,De
i ath 
of 
a Di
scipl
ine,p.
75.
② Gaya
tri
 C.
Spi ,
vak De
ath 
of 
a Di
scipl
ine,p.
78.
 

219
·第四辑·

呼喊的古阿拉伯语 “救命” (
neda) 中 解 读 出 了 后 殖 民 批 判 的 主 题, 这 种 诡 秘 的

死亡体验于是 具 有 了 呼 唤 行 星 主 体 的 反 讽 蕴 意 ① 。 再 如 在 对 玛 哈 丝 维 塔 · 黛 薇

(Maha
swe
ta  i)《翼手龙、普兰 · 萨 赫 和 皮 尔 萨》 (
Dev Pte
roda
ctl,Puran 
y Sahay

and 
Pir
tha) 的解读中,她把 “翼手龙” 这一 诡 秘 形 象 视 作 超 越 历 史 叙 事 的 主 体,

它先于大陆思 维 而 存 在 , 而 且 可 以 反 过 来 把 整 个 地 球 称 作 自 己 的 他 者 。 这 样 一

来,殖民主体与被殖民主体 都 不 过 是 翼 手 龙 面 前 渺 小 而 平 等 的 行 星 成 员 ② 。 通 过

斯皮瓦克的行星 性 解 读 , 原 本 处 于 认 知 暴 力 中 被 压 制 的 他 者 得 到 了 陌 生 化 的 重

现,映射出了他者形象背后的复杂文化 心 理 和 后 殖 民 异 质 性 经 验 , 这 种 后 殖 民 性

因此也就成了行 星 主 体 的 话 语 特 征 。 但 需 要 注 意 的 是, “行 星” 概 念 的 后 殖 民 意

涵与以往的后殖民理论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

三 、“行星 ” 概念的后殖民意涵

斯皮瓦克将 “行星” 视为对 “全 球” 的 抵 制、 批 判 与 置 换, 其 目 的 就 是 利 用

这一概念将后殖 民 性 介 入 到 当 代 文 化 观 念 之 中 。 因 此, “行 星” 可 以 看 作 是 后 殖

民理论的演绎,它既吸纳了后殖民理论 中 的 异 质 性 思 想 , 又 创 造 性 地 提 高 了 后 殖

民理论的实践能力 。后殖民理论在不同 的 历 史 政 治 局 势 下 会 遇 到 不 同 的 困 境 , 其

中最为普遍的就是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 的 对 抗 。 这 容 易 让 后 殖 民 主 义 局 限 于 陈 旧

的历史化对抗思维 之 内 , 难 以 脱 离 “身 份 政 治 ” 的 思 维 模 式。 斯 皮 瓦 克 反 复 强

调: “身 份 政 治 既 不 明 智 , 又 无 益 处。 与 区 域 研 究 相 系 的 比 较 文 学 却 反 而 走 向 了

他者。”③ 这就是说,身份政治其实是一种难以走向他者的归属 幻 想 , 作 为 行 星 理

念实践场域的 “新比较文学” 更具有 重 塑 集 体 性 的 想 象 能 力 , 从 而 抵 消 作 为 “通

① Gaya
tri
 C.
Spvak,De
i ath 
of 
a Di
scipl
ine,p.
79.
② Gaya
tri
 C.
Spi ,
vak De
ath 
of 
a Di
scipl
i ,
ne p.
80.
③ Gaya
tri
 C.
Spvak,De
i ath 
of 
a Di
scipl
ine,p.
84.
 

220
◎ 中西文论

过重新记忆建构起来 的 集 体 想 象 的 产 物”① 的 民 族 主 义。 因 此 “行 星” 其 实 也 就

是 “新比较文学” 的研究理念,这对于当 今 深 陷 于 各 类 “主 义” 中 的 比 较 文 学 观

念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 义 , 正 如 斯 皮 瓦 克 所 说 : “今 天, 我 们 需 要 不 断 地 想 象 行 星

性并用它来置换历史的托词 。我将这一 乌 托 邦 理 念 作 为 思 考 的 基 要 任 务 , 因 为 如

果不这样做的话,我们 ‘重组’(
ref
ormed) 的比较文 学 仍 然 会 陷 于 五 花 八 门 的 文

化多元主义、镜像式的他异性和赛博化的仁爱之中 。”②

“行星” 概念的后 殖 民 性 主 要 表 现 在 以 下 两 个 问 题 重 心 的 调 整 中 , 这 也 同 时

是 “新比较文学” 重构的契机。其一,文 化 研 究 与 种 族 研 究 的 重 心 从 美 国 移 民 群

体向少数族裔 (如古老的非裔、亚裔、 西 班 牙 裔) 偏 移, 形 成 了 新 的 行 星 性 后 殖

民主体,这一主体正是重建 “新比较文学” 的基础。斯皮瓦克谈道:“在新移民群

体中,文化研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 。在 我 看 来, 行 星 的 比 较 文 学 必 须 要 尝 试 转 移

这一基础。”③ 这一转移势必 超 越 比 较 文 学 的 语 言 学 习 局 限 (如 主 流 的 英 语、 法

语、德语),从 而 获 取 更 加 丰 富 的 少 数 民 族 语 言 和 边 缘 群 体 的 文 化 内 容 。 其 二,

后殖民主义的地缘 政 治 格 局 需 要 重 新 厘 定 和 划 分 , 传 统 政 治 单 位 向 更 加 精 细 化 、

差异化和地方化的区域转移 ,以此颠覆 现 代 性 叙 事 的 历 史 坐 标 , 进 入 到 异 质 性 他

者的历史眼光之中 。这一地缘视野的 调 整 和 深 拓 会 成 为 “新 比 较 文 学” 的 历 史 叙

事坐标。斯皮瓦克谈道:“不仅是 中 国, 亚 太 地 区 还 包 括 东 南 亚 、 密 克 罗 尼 西 亚、

波里尼西亚、新西兰,也许还包括 澳 大 利 亚 、 夏 威 夷、 加 利 福 尼 亚, 其 中 每 个 地

区都拥有不同的权力的历史 。在此之下,那 些 亚 裔 美 国 人 以 及 新 老 移 民 的 相 异 与

多样的故事,必须要经过想象的修补 , 以 此 建 立 一 门 强 健 的 比 较 文 学 。 建 构 某 种

薄弱的历史性 ‘理论’ 并用伪心理分析 术 语 来 描 绘 移 民 的 情 感 世 界 , 已 经 成 为 过

时的做法了。”④ 在斯皮瓦 克 眼 里, “新 比 较 文 学” 是 一 种 “去 时 代 化” 的 历 史 叙

① [美] 佳 亚 特 里 · 斯 皮 瓦 克 : 《民 族 主 义 与 想 象 》, 生 安 锋 译 , 《文 艺 研 究 》2007 年 第 2
期 ,第 7 页 。
② Gaya
tri
 C.
Spvak,De
i ath 
of 
a Di
scipl
ine,p.
81.
③ Gaya
tri
 C.
Spi ,
vak De
ath 
of 
a Di
scipl
ine,p.
84.
④ Gaya
tri
 C.
Spvak,De
i ath 
of 
a Di
scipl
ine,pp.
84-85.

221
·第四辑·

事,因此阻断了现代性历史的叙事策略 与 帝 国 意 识 形 态 路 线 , 从 而 在 前 历 史 和 前

现代化想象中 修 正 历 史 记 录 , 尤 其 是 “修 正 比 较 文 学 那 表 面 上 的 欧 洲 起 源 的 记

录”① 。在 “行星性比较文学” 对 “全球化比较文学” 的置 换 中, 帝 国 主 义 的 地 缘

政治和历史主体观念受到了严厉的批判 ,异 质 性 经 验 得 到 了 新 的 表 达 方 式 与 归 属

形式,被长期困于 “危机论” 中的比较文学因此得到了范式重构的可能 。

在 “行星” 概念的话语建构中 ,一些 可 资 借 鉴 的 第 三 世 界 后 殖 民 理 论 也 需 要

进行概念上的调整 与 转 换 。 斯 皮 瓦 克 选 取 了 两 个 代 表 性 人 物 来 演 示 了 这 种 转 换 :

著名的古巴诗人、民族英雄何塞·马蒂 (
Jos
éMa
rtí) 和美国泛非运动的 创 始 人 杜

波依斯 (W.
E.B.
Du 
Bos)。对于何塞·马蒂,斯皮瓦克进行了理 论 关 键 词 的 转 换 :

从 “乡村左翼人文主义” 到 “大地” 再到 “行星”。对于杜波依斯,斯皮瓦克转 换

的是他对泛非洲主义的异质性问题 、非裔 族 群 中 的 阶 级 问 题 及 民 族 主 义 问 题 的 后

殖 民 思 考。 例 如, 杜 波 依 斯 的 “原 始 人” (
the 
primi
tive) 被 斯 皮 瓦 克 看 作 是 与

“属民” (
suba
ltrn) 相 对 应 的 概 念, 进 而 将 “原 始 人” 看 作 是 属 民 文 化 与 历 史 的

行星性想象。这种转换性的、强制性的 阅 读, 实 际 上 就 是 斯 皮 瓦 克 所 谓 的 “远 志

诗术” (
tel
eopo
ies
is)② 。 在 《一 门 学 科 之 死》 中, 斯 皮 瓦 克 表 明 她 曾 经 删 掉 了 论

述何塞·马蒂和杜波依斯的部分 ,但她 后 来 又 保 留 了 下 来 , 因 为 这 些 论 述 可 以 作

为 “远志诗术” 的范例 ③ 。“远志诗术” 是斯皮瓦克对德里达 《友 谊 的 政 治 学》 中

的 “
tél
éiopo
ièe” 的翻译。斯皮瓦克重新划分了该词的 音 节 , 将 字 母 “
s o” 凸 显 了

出来,使得英译与法语的音节位置相近 。 其 中, “诗 术” (
poi
ess) 的 概 念 来 自 于

古希腊语 “
ποησ
ι”,其含义为 “制 作、 生 成” (
t make), 现 代 哲 学 一 般 将 其 理
o 

解为 “将以前不 存 在 的 东 西 使 存 在 (
bri
ngs
 some
thi
ngi
 nt
o be
ing) 的 活 动”④ 。 前

①Gaya
tri
 C.
Spvak,De
i a
th of 
a Di
scipl
ine,p.
87.
②Gaya
tri
 C.
Spvak,De
i a
th of 
a Di
scipl
i 31. “远 志 诗 术 ” 是 笔 者 对 “
ne,p. t
eleopo
ies
is”
的 意 译 ,其 中 的 “志” 为 笔 者 所 添 ,引 自 “诗 者 ,志 之 所 之 也” 或 “在 心 为 志 ,发 言 为 诗”(《毛
诗 序》) 中 的 “志”,指 某 种 抱 负 、心 愿 ,在 这 里 可 以 表 示 德 里 达/斯 皮 瓦 克 式 的 他 者 化 意 愿 。
③ Gaya
tri
 C.
Spvak,De
i ath 
of 
a Di
scipl
ine,pp.
91-97.
④Donal
d E.Po
lki
ngho
rne.Prac
tice 
and the Human Sc
ienc
es:The Cas
e o
fr 
a Judgme
nt-
Ba
sed 
Practi
ce 
of  e,New 
Car rk:S
Yo t
ate Un
ivers
it o
y f 
New York 
Pre
ss,2004,p.
115.

222
◎ 中西文论

缀 “
tee- ” (遥 远) 则 是 德 里 达 的 语 词 游 戏 。 德 里 达 用 “距 离” 增 补 了 “诗 学”

的概念,旨在提醒我们,距离无时无刻 不 影 响 着 诗 学 , 如 果 我 们 愿 意 改 变 自 我 与

他者之间的想象距离 ,那么诗学就会变成一种 “弥赛亚式的结 构”① , 反 过 来 重 塑

我们的集体性观 念 。 对 于 斯 皮 瓦 克 而 言 , “行 星 性” 其 实 就 表 征 着 能 够 抵 达 他 者

的不可抵达性的距离 ,它时刻保持着施 行 语 的 冲 突 , 所 以 能 够 让 我 们 驻 留 于 他 者

的异质性经验, 也 即 “真 正 地 进 入 他 者”。 因 此, 斯 皮 瓦 克 将 “远 志 诗 术 ” 当 作

“新比较文学” 的重要阅读方法之一 ,即 以 行 星 化 的 诗 学 解 读 来 重 构 集 体 性 观 念 ,

以此重塑我们的行星性归属形式 。

四、结 语

斯皮瓦克 作 为 “行 星 ” 概 念 最 重 要 的 阐 扬 者 之 一 , 推 动 了 当 代 文 化 批 评 的

“行星转向”(
plane
tar
y t
urn)。埃利亚斯、 莫 拉 鲁 指 出: “就 像 之 前 其 他 的 批 判 性

‘转向’ ———后殖民的、后现 代 的 或 全 球 的———这 里 被 观 察 到 的 ‘转 向 ’ 与 艺 术

家和批评家对我们这个世界的新推测有 关 ,这 种 推 测 似 乎 正 在 超 越 现 代 性 主 导 的

社会学、美学和政治—经济学体系。”② 斯皮瓦克为这一 “转向” 进 行 了 反 全 球 化

的后殖民意涵的延伸 ,并同时也提出了 各 种 补 救 措 施 , 如 重 新 评 估 地 方 及 其 语 言

的思维 模 式, 重 塑 他 异 性 的 伦 理 关 系 , 改 造 “比 较 文 学 ” 的 研 究 范 式 等 等。 大

卫·菲里 斯 (Dav
id 
Fer
ris)、 艾 米 丽 · 艾 普 特 (
Emi
l Ap
y  t
er)、 马 特 · 瓦 格 纳

(Ma
tt  r) 等人都表示,“一门学科之死” 中的 “一门学科” 不仅指 “比较
Waggone

① J
acque
s De
rrida,Po
lit
ics 
of 
Fri
endship,tr ,Geo
ans. r
ge  Co
llns,p.
i 37.
② Amy J.Elia ,
s Chr i
sti
an Morar , ,
u eds. The Pl
anet :
ary Turn Relat
iona
lit
y and
Ge
oae
sthe
tic
s i
n t
he 
Twe
nty-Fi
rst 
Cen
tury,p.
xi.
 

223
·第四辑·

文学”,它也指向了所有面临着危机话语的晚近人文学科 ① 。可见 斯 皮 瓦 克 的 “行

星” 在当代具有较为深远的回应能力 。

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回 应 仍 然 不 够 充 分 , 埃 利 亚 斯 和 莫 拉 鲁 也 指 出: “到 目

前为止,行星性还不够系统 ,在文化 和 形 式 上 还 没 有 达 到 理 想 效 果 。 因 此, 它 还

没有产生一个定 义 明 确 的 世 界 文 化 , 也 没 有 形 成 一 个 能 构 成 这 种 地 缘 文 化 集 团


geo
cul
tur
alc
 ong
lome
rae) 的与 地 方 主 义 (
t loc
alsm) 相 关 的 连 贯 模 式。”② 这 种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或许并非偶然 ,它 可 能 是 由 于 以 下 问 题 造 成 的 : 首 先, 作 为 一

个创生期较短的 文 化 概 念 , “行 星” 还 未 引 起 更 多 批 评 家 的 关 注 , 仍 有 待 更 长 时

间的沉淀和回应 ;其次,斯皮瓦克晦涩的写 作 风 格 使 这 一 概 念 具 有 较 高 的 理 论 难

度,也由此引起了不少的歧义和误读 , 从 而 使 其 缺 乏 广 泛 的 传 播 力 和 影 响 力 。 再

次, “行 星” 概 念 本 身 也 存 在 着 突 出 的 内 部 思 想 矛 盾 , 它 对 异 质 性 的 过 度 强 调 可

能会阻碍主 体—他 者 之 间 认 同 关 系 的 形 成 , 从 而 制 造 更 多 的 交 流 障 碍 和 文 化 冲

突。因此, “行 星 转 向” 这 一 命 题 目 前 看 来 还 处 在 预 测 的 阶 段 , 它 对 当 今 的 文 化

批评究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仍有待我们的进一步实践与观察 。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① Dav
id 
Fer
ris, “
Ind
isc
ipl
ine”,i
n Haun 
Saus
sy,ed.
,Compara
tive 
Lit
era
tur
e i
n an 
Age
of Gl
obali
zation.Baltimoe:J
r ohns 
Hopki
ns Unive
rsi
t Pr
y  e
ss,2006,pp.89-92.Emi
ly Ap
ter,

After
li
fe of
 a Di
cil
pine”,i Compara
n  ti
ve Li
tera
ture,Vo 57,No.
l. 3,2005,pp.
201-206.Matt
r,“
Waggone Deat
h of 
a Di
scipl
ine”,i
n Journa
l o
s 
fr 
Cul
tura
l and 
Rel
igi
ous 
The
ory,Vo
l.6,No.
, ,
2 2005 pp.
130-141.
②Amy J.Eli
as, Chr
ist
ian Mo ra
ru, eds.
, The Pl
ane
tary Turn: Re
lat
iona
lit
y and
Ge
oae
sthe
tic
s i
n t
he 
Twen
ty-Fir
st Ce
ntury,p.
xii.

22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