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6

2010 年第 1 期 政 治 思 想 史 总第 1 期

Vol.
1 No. 1 Journa
l of
 the Hi
story 
of 
Pol
it
ica
l Thought Sum 
No. 1

西方政治思想史

“语境 ”中的“语境主义 ”:
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孔新峰

摘   要:“剑桥学 派”虽 以 “历 史 语 境 主 义”为 其 鲜 明 的 方 法 论 标 识,


但其由以孕育、出 生 及 至 壮 大 的 “语 境”本 身,及 其 方 法 论 背 后 的 现 实 政
治意图,却较少为汉语学 界 论 及。 本 文 拟 以 其 代 表 人 物 昆 廷·斯 金 纳 为
例,力图阐明两方 面 的 问 题:“语 境 主 义”兴 起 的 “语 境”是 什 么? 以 斯 金
纳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具有怎样的现实政治指向性?
关键词:剑桥学派;昆廷·斯金纳;语境主义;共和主义

一 、引   言

在当前西方的政治思想史研究领域,以昆廷·斯金纳(
Quen
tin 
Ski
n-
r)为代表的“剑桥 学 派”(
ne the Cambridge 
School)蔚 为 兴 盛。 一 位 英 国
学者断言,“对 于 政 治 思 想 史 的 晚 近 研 究 始 于 上 世 纪 40 年 代 的 剑 桥 大
学”。① 甘阳也曾写道:“就目前西方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而言,大概可以说
已经逐渐成为两大学派的天下,一是以波考克(
J.G.A.Pocock)和斯金

   作者简介:孔新峰,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教研部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政治学理论。
   ① “
The
 re
cen
t s
tudy 
oft
 he 
his
tor
y o
f po
lit
ica
l t
hough
t began
 in 
Cambr
idge
 in
 the
 la
te
1940s…,”参 见 J.C.D.C
lark,“
Bar
bar
ism,Re
lii
gon 
and
 the 
His
tor
y o
f Po
lit
ica

t,”i
Though n D.N.DeLun
a d.,Th
e e Po
lit
ica
l Imag
ina
tio
n i
n Hi
stry:Es
o say
s Co
nce
rn-

ng 
J.G.A.Po
cok,Ba
c lt
imo
re:Ar
cha l,2006,p.211,注意引文句首的定冠词“
ngu the”。

32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纳为代表的所谓‘剑桥学派’或‘共和主义史学’派,另 一 就 是 施 特 劳 斯 学
派。……就西方学术界内的地位而言,
‘剑桥学派’明显具有体制上的优势
……是主流学界内的显学”。① 该学派在当今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被芬兰
学者帕罗内(
Kar
i Pa
lon
en)称为政治思想研究中的“斯金纳式革命”。② 由其
引领的智识运动渊源有自, 影响深广,迄今已持续逾半个世纪之久,在激发西
近年来也逐渐引起汉语学界日益浓厚的研究兴趣。
方学界热烈讨论之余,
然而颇具反讽意味的是,“剑桥学派”虽以“历史语境 主 义”为 其 鲜 明
的方法论标识,但其得以孕育、出生及至壮大的“历史语 境”本 身,及 其 方
法论的现实政治意 涵,却 较 少 为 汉 语 学 界 论 及。 本 文 拟 以 斯 金 纳 为 例,
力图阐明两方面问题:
1.“语境主义”兴起的“语境”是什 么?2.以 斯 金 纳
为代表的剑桥学派具有怎样的现实政治指向性?
在进入正式讨论之前,首先有必要简单澄清几个问题。
(一)何谓“剑桥学派”?
梁启超先生在《先 秦 政 治 思 想 史》中 曾 将 政 治 思 想 研 究 法 分 为 三 大
类,亦即“问题的研究法”、“时代的研究法”与“宗派的研究法”。③ “宗派”
一词往往会给人以严 苛 的 门 户 之 别、党 同 伐 异 的 观 感,甚 至 在 某 种 程 度
上会令人产生“宗教派别”、“秘传心法”之类的联想。而“学派”大 约 可 以
视为“宗派”较为 平 实、较 少 歧 义 的 同 义 词,指 称 由 具 有 大 致 相 同 的 理 论
观点、在学术界 互 相 呼 应 甚 至 有 一 定 师 承 关 系 的 学 者 构 成 的 学 术 共 同
体。依笔者之见,这也更为接近“剑桥学派”的真实面貌。 毕 竟 就“问 题”
而言,该学派分享了对 20 世 纪 中 叶 政 治 理 论 与 政 治 思 想 史 研 究 现 状 的
不满,并从方法论的 角 度 掀 起 了 破 旧 立 新 的 浪 潮,包 括 斯 金 纳 和 波 考 克
在内的代表人 物,深 受 他 们 私 淑 之 史 家 柯 林 武 德 (
R.G.Co
llngwood,

1889—1943)“问答逻辑”的 影 响,反 对 观 念 史 中 存 在 所 谓 “永 恒 的 问 题 ”
(per
enni
alque
  s
tions)。④ 就“时代”而言,该学 派 是 不 折 不 扣 的 “当 代”现

① 甘阳:
《政治哲人施特劳斯:
古典保守主义政治哲学的复兴》(
《列奥·施特劳斯政治哲学选
刊》导言),
载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
彭刚译, 三联书店, 203年,
0 第29-30页。
② 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 史·政 治·修 辞》,李 宏 图、胡 传 胜 译,华 东 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第 3 页。
③ 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东方出版社, 1996 年,第 12-14 页。
④ Se
e Te
renc
e Bal,“
l His
tor
y a
nd t
 heI
 nte
rpr
etat
ion 
of 
Texs,
t ”in Ge
rald 
Gausa
 nd Ch
andr
an
Kuka
thas
 eds.,Handb
ook 
of Pol
iti
cal 
Theory,London:Sa
ge Pub
lic
ati
ons,2004,p.27.

33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象,它滥觞于上世纪 40—50 年 代,并 以 60 年 代 的 几 篇 檄 文 性 质 的 方 法


论检讨文章为诞生标志,① 近 几 十 年 来 蔚 为 大 观。 我 们 得 以 亲 见 这 一 学
派的发展壮大,但目前很难对其进行盖棺定论式的 评 判。 就 其 代 表 人 物
而言,大 致 可 以 将 赫 伯 特·巴 特 菲 尔 德 (He
rbe
rt Bu
tte
rfi
eld,
1900—
1979)与彼得·拉 斯 莱 特 (
Pet
er 
Lasl
et 1915—2001)视 为 该 学 派 的 开 山
t,
祖师,将 波 考 克、斯 金 纳 及 邓 恩 (
John Dunn)视 为 “第 一 代 ”学 人,将
马克·戈尔迪 (Mark  Gol
die )、 詹姆斯·塔利 (J ames  Tu
lly) 和
理查德·塔克(Ri
cha
rd Tuck)等 人 视 为 “第 二 代 ”,贾 斯 廷·钱 平 (
Jus
tin
Champ
ion)与约翰·马歇尔(
John 
Mar
sha
ll)等人视为“第三代”。②
对上述学术共同体,西方学界往往冠之以诸多不同的称呼。大体可
以分为如下几类:
1.“根据地说”。称其为“剑桥学派”③ 或“盎格鲁 - 澳大拉西亚学派”

Ang
lo-Aus
tra
las
i l),强调其主要代表人物与剑桥大学之间的
an④ Schoo
密切关系,他们或在剑桥受业,或在该校常年进行研 究 与 教 学;而 该 学 派
的主要成果,往往也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⑤ 另一方面,该学派主要代

① 尤其是 J.G.A.Po
cok,“
c The 
His
tor
y o
f Po
li
ti
cal  t:a 
Though Met
hodo
loi
gca
l Enqu
iry,


n Pe
ter La
sle
tta
 nd 
W.G.Run c
iman,e
ds.,Phi
losophy,Po
lit
ics 
and So
cie
ty,2nd Ser
ies,
Oxfo
r :
d B l
ackwel, ;
l 1962 John  ,“
Dunn The I
dent
ity o
f t
he 
His
tory o
f Id
ea ,”
s Phil os
ophy
43,1968,pp.85-104(以上两文的中译文收入许 纪 霖 主 编:《启 蒙 的 遗 产 与 反 思》[《知
识分子论丛》第 9 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年);Qu
ent
in 
Ski
nnr,“Me
e a
ning 
and Und
er-

tandi
ngi
 nt
 he 
Hist
or o
y fI
 de
as,”Hi
stor and 
y  Theo
ry 8,1969,pp.3-53。
② See
 J.C.D.C la
r ,“
k Ba rbar
i ,
sm Re
lii
gon 
andt
 he 
His
tor
y of 
Pol
it
ica
l  t,
Though ”p.211.
③ 在笔者查检的诸多文献中,这种称呼最为常见,本文亦从众。
④ 澳大拉西亚(
Aus
tra
las
ia)指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 兰 在 内 的 大 洋 洲 及 南 部 太 平 洋 诸 岛 ,
尤其是指其中有过英国殖民经历者,参见 Quent
in 
Skinner,“The Ris
e of,Chal
lenget
 o
and 
Prospect
s f
or a Col
lingwood
ian Approach t
o the Hi
story o
f Po
lit
ica
l  t,”i
Though n
Dari
o Cast
igl
ionea ndIai

      p Ham she
r -Monk ,Hist
o r o
y f Pol
iti
calT
  hou h
t i

g    Nati
on-

l Con
text,Cambridge Uni
vers
it Pr
y  e
ss,2001,p.176;也有称“盎格鲁—新西兰学派”
(Anglo-New 
Zea
land School)的,参 见 J.C.D.C lark,“Ba
rba
rism,Re
lii
gon 
and
 the
Hi
sto
r o
y f 
Pol
it
ica
l  t,”p.215。
Though
⑤ 其中最富盛名者当属两套丛书,一是由该学派(或延请相关领域翘楚)精 心 编 修 的“政 治
思想史剑桥文本系列”(
Camb
ridg
e T
ext
s i
n t
he 
His
tor
y of 
Po l
it
ica
l  t)百余种;二是
Though
该学派学人的政治思想史专著“语境中的观念系列”( Ide
a s
 in Cont
ext)七十余部。斯金纳
现任剑桥大学校长助理,对 大 学 出 版 社 有 不 小 的 影 响 力,参 见 Ke
ith  s,“
Thoma Pol
it
ics:
Lo
oki
ngf
 or 
Lib
ery,
t ”Th
e New 
Yor
k Re
view 
of 
Boo
ks,Ma
y 26,2005,p.47。

34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表人物波考克以及格伦·伯吉斯(
Glenn 
Bur
ges)等人曾在新西兰求学和

任教有年,而以其柯林武 德 研 究 对 青 年 斯 金 纳 产 生 过 很 大 影 响 的 约 翰·
帕斯莫尔( John 
Pas
smo
r 1914—2004)① 则是澳大利亚人。
e,
2.“学科背景说”。 称 其 为 “从 业 史 家”(Pr
act
ici
ng 
His
tor
ians)② ,强
调该学派代表学人 的 学 科 出 身。 为 其 提 供 理 论 渊 源 的 柯 林 武 德 和 巴 特
菲尔德(一定程度上还包 括 奥 克 肖 特 ③ )都 属 英 国 唯 心 主 义 史 学 一 脉,拉
斯莱特、波考克、斯金纳等人都是史学而非政治学或 哲 学 出 身,斯 金 纳 在
1996 年获任剑桥大学钦定历史学教授更成为该学派鼎盛的标志性事件 。
波考克尤其强调历史研究对于“真实性”的追求,认为观念 史 家 应 当 首 先
是个职 业 的 “匠 人 ”,应 当 在 人 文 主 义 研 习 中 秉 持 一 种 技 术 中 心 主 义

technoc
ent
ric)理念。④ 在 1994 年 从 约 翰·霍 普 金 斯 大 学 荣 休 的 《告 别
演说》中,波考克讲到:

① Se
e J
ohn Passmore,“The
 Ide
a o
f a 
His
tor
y o
f Ph
ilo
sophy,”Hi
sto
ry 
and 
The
ory,
Be
ihef
t  , ,
5 1965 pp.8-13. 帕斯莫尔主要代表作有中译本《 哲学百年·新近哲学家》 ,
陈波译,商务印书馆,
1996 年。
② 尤其是波考克,更是一直以“从业史家”自诩,参 见 Po c
ock,“Int
roduct
ion:the 
Sta
te 
of

he 
Ar ,”
t Vir
t ,
ue Comme
rce 
and 
His
to ,
ry Cambr
idge Un
ive
rsi
ty Pr
ess,1985;也可参
见 Glenn Burge
s s,“Pocck’
o s 
His
tor
y o
f Po
lit
ical 
Thought,the Anc
ien
t Const
itu
tion,
and 
Earl S
y tuart Eng
l ,”
and in D.N.DeLuna  ,
ed. The Pol
iti
cal 
Imaginat
ion 
in His-

ory:Es
says 
Conc
ern
ing 
J.G.A.Po
cock,pp.175-208。
③ 关于柯林武德及奥克肖特的重要性,这里有 个 很 有 意 思 的 佐 证:台 湾 大 学 陈 思 贤 教 授
是波考克的弟子之一,在陈氏所著《西洋 政 治 思 想 史》系 列 的 第 四 卷 《现 代 英 国 篇》(台
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2006 年),全书所研究的仅 有 的 两 位 现 代 英 国 思 想 家 正 是 柯 林
武德与奥克肖特。当然,斯金纳曾在多个场合盛赞柯林武德对自己研究取 向 的 启 迪 作
用,有时甚至将“剑桥学派”称为“柯林武 德 研 究 路 径”,然 而 却 对 奥 克 肖 特 持 有 保 留 乃
至颇为负面的态度。斯金纳断言,奥克肖特的哲学著作对剑桥学派“全无 影 响”。 尽 管
奥克肖特被很多人认为是霍布斯研究专家,但 在 斯 金 纳 看 来,他 的 有 关 著 作 并 没 有 太
大的阅读价值。斯金纳推崇布莱恩·巴里(
Bri
an 
Bar
ry)在《政治论辩》(
Pol
iti
cal 
Argu-
t)一书中对奥氏的批评,反感奥氏的 政 治 保 守 主 义 与 反 理 性 主 义。 虽 然 他 对 奥 氏
men
的为人赞赏有加,却极为厌恶撒切尔执政时 期 神 化 奥 克 肖 特 的 做 法,并 认 为 奥 氏 的 哲
学在今天被人们过高 估 计 了,参 见 Quen t
in Sk
inner,“The Ri
se f,Cha
o llenge
 to 
and
Pr
ospe
cts
 fo
r a 
Col
lingwood
ian 
App
roa
ch to
 the His
tor
y o
f Pol
it
ical 
Thought”;Petr

Ko
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
mk On 
Enc
oun
ter
ing
 the 
Pas
t-I
nte
rvi
ew 
wit
h Quen
tin
Sk
i r,”Fi
nne nni
sh 
Yearb
ook of Pol
iti
cal 
Though 6,2002,pp.64-65。
t 
④ D.N.DeLunaed.,The 
  Po
lit
ical 
Imagina
tion 
in Hi
stry:Es
o s
ays 
Conc
ern
ing 
J.G.
A.Po
cock,p.4.

35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我们是一 个 同 业 公 会 (
gui
ld)的 成 员,实 践 着 一 项 伟 大 的 技 艺

gre
ata
 rt),并对那些入 门 学 徒 予 以 培 训。 不 管 你 将 这 项 伟 大 的 技
艺界定为何物,它都是我们的忠诚所向。①
3.“历史编 纂 学 影 响 说 ”,称 其 为 “共 和 修 正 派 ”( Republ
ican Revi-

ion
iss)、“新史家”(
t New  Histo
rians)② ,强 调 该 学 派 引 发 的 研 究 范 式 转
型对于传统西方政治思想史(尤其是所谓“辉格史观”及其引 领 下 的 英 美
洛克式自由主义发展 图 景)的 修 正 作 用,而 波 考 克 与 伯 纳 德·贝 林 (
Ber-
na
rd 
Bai
lyn)、戈登·伍 德 (
Go Wood)一 道,对 传 统 美 国 立 国 与 制 宪
rdon 
时期的历史编纂学 ③ 发 起 了 强 有 力 的 挑 战,④ 直 接 提 供 了 一 套 关 于 现 代
英美政治思想源流的对抗性阐释。
4.“核心方法论说”,称其为“语境主义学派”(
Con
tex
tua
lis
t  l)。
Schoo
回顾该学派发轫之际的三篇重要方法论文章,其共性在 于 凸 显 政 治 思 想
史乃至一般观念史研究的“历史性”( hi
stor
ici
ty),鼓吹政治思想史有别于
实证主义政治科 学 或 “正 典”(
canon)式 哲 学 诠 释 的 独 特 定 位,力 主 将 文
本置于当时的历史语 境 之 中,以 还 原 作 者 的 真 实 意 图(
int
ent
ion)。 虽 然
波考克与斯金纳的方法论观点其后各有发展,与更为关 注 作 者 意 图 的 能
动作用———尤其是从“言 语—行 为”(
spe
ech-a
ct)理 论 出 发 将 政 治 撰 述 视
同政治行动———的斯金纳 相 比,波 考 克 更 为 看 重 不 同 时 代 之 不 同 “政 治
语言”(
pol
it
ica
l l s)对人们思维 的 限 制 性 力 量,具 有 更 强 的 “结 构
anguage

① Poc
ock,“The Owl Reviews 
His 
Feathe
rs,”in J.G.A.Po c
ock’s 
Va l
edict
ory Lec-

ur :
e Pr
esen
ted 
at 
the Johns 
Hopkin
s Unive
rsi
t , ,
y 1994 Ba
ltimoe:Ar
r changul,2006,
pp.20-21.就此点而言,“剑桥学派”更少 宗 派 气 味 而 重 学 术 研 究 的 严 谨 性 。 笔 者 曾
听业师李强教授讲起 他 在 有 多 位 剑 桥 学 人 与 会 的 “剑 桥 时 刻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The
Cambr
idge  t:Vi
Momen rtue,Hi
sto
r and 
y  Pub
lic 
Phi
loophy,日 本:千 叶 大 学,
s 2005 年
12 月)上的一段见闻:当时邓 恩 教 授 讲 到,包 括 自 己 在 内 的 剑 桥 学 人 其 实 算 不 上 多 么
严格的“学派”,只是一群“好的 史 学 家 ”( good 
his
tor
ians)。 这 也 是 本 文 使 用 带 引 号 的
“剑桥学派”的初衷。
② Te
renc
e Ba
ll,“Hi
sto
r and
y   the
 In
ter
pre
tat
ion 
of 
Tex
ts,”p.27.
③ 传统观点突出体现在路易斯·哈茨的著 作 中,参 见 哈 茨:《美 国 的 自 由 主 义 传 统》,张 敏
谦译,金灿荣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④ Se
e Berna
rd 
Bai
lyn,The 
Ideo
logi
cal 
Origi
ns 
of 
the 
Amer
ican 
Revol
ution,Cambridge:
Harva
rd Uni
ver
sit
y Pr
ess,1967;Gor S.Wood,The 
don  Creat
ion 
of 
the Ame
rican Re-
pub
lic:1776-1787,Chape
l Hi
ll:Un
ive
rsi
t o
y f 
Nor
th 
Car
oli
na 
Pre
ss,1969.

36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主义”特征。① 但两者殊途 同 归,都 强 调“语 境”的 至 关 重 要 性,如 波 考 克


所言———“语境至上”(
Con
tex
t i
s k
ing)② ;或如斯金纳所言:“倘若非得让
我来描述一下自己的 话,那 我 就 是 一 个 在 研 究 方 法 上 跨 文 本 的、语 境 主
义的(
int
ert
ext
ual,con
tex
tua
lit)历史学家”。③

(二)何谓“语境”及“语境主义”?
那么,什么才是 “剑 桥 学 派”倚 重 的 “语 境 主 义”方 法? 这 要 先 从 “语
境”一词即现代英文中的“
con
t t”讲起,根据《美国传统词典》的解法,该
ex
词由前 缀 “
con”(表 示 “一 起、共 同 ”,即 英 文 中 的 “
toge
t r”)与 中 心 词
he

t t”(来自“纺 织 ”即 “
ex to 
weave”的 隐 喻 用 法 )连 缀 而 成,源 自 拉 丁 语

con
texe
re”(“织在一起”,拉丁语“ texe
re”表示“纺织”)。“ texe
re”由最早
的“纺织”动作,逐渐 演 生 出 “纺 织 体”—“文 章”的 语 义。④ 而 “
con
texe
re”
的名 词 形 式 “ c
ont
ext
us”一 词 也 渐 渐 获 得 “织 在 一 起 ”—“连 接 ”
(“
conne
cton”)—“上下文”—“环境”或“背景”之类的语义。⑤ 质言之,现

代英文中的“ con
t t”一词大 约 具 有 两 重 含 义,一 是 指 某 一 文 本 的 “上 下
ex
文”或“文脉”;二是指某一事件或行动所处的特定“环境”或“背 景”。“剑

①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 Sk
n  inne ,”
r p.59.
② Po
cock,“ Founda
t i
ons and 
Moments,”in AnnabelBr
  et
t and J
ames Tul
ly with Ho
lly
Hamil
ton-Ble
akley  ,
eds. Re
thi
nki
ng the Foundat
ions 
of  Modern 
Pol
iti
cal Thought,
Cambr
idge Un
ivers
ity Pres,2006,p.37;Se
s ea
 lso,Po
cock,“Quenti
n Sk
inner:The
His
tor
y of 
Pol
iti
cs and
  t
he Po
lit
ics 
of 
His
tor ,”
y Common  Knowl
edge 10 2004,pp.

532-550.斯金纳与波考克方法论的异同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题目,留待日后他文完成。
③ 玛丽亚·露西亚·帕 拉 蕾 丝—伯 克 编:《新 史 学:自 白 与 对 话 》,彭 刚 译,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2006 年,第 271 页(译文略有改动)。
④ 这很类似汉语中的“文”、“章”等词,起 初 都 有“刺 绣”、“纺 织”之 类 的 意 味,如《周 礼·考
工记》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论 语·公 冶 长》:“吾 党 之 小 子 狂 简,斐 然 成
章,不知所以裁之”。
⑤ 与“剑桥学派”约略同时并相互 呼 应 的 德 国“概 念 史”(
Begr
iffsge
sch
ich
te)学 派 宗 师 科
塞勒克(Re
inha
rt 
Kos
ell
eck)主编的煌煌八大卷《历史基本概念—德国政治社 会 语 言 历
史辞典 》(
Ges
chi
cht
liche 
Grundb
egr
iffe.Hi
sto
ris
che
s Lexi
kon 
zur 
pol
iti
sch-s
ozi
alen
Sprache 
in 
Deu
tsch
land,1972/97)并 未 收 录 “
con
t t”词 条。 然 而,当 代 英 国 史 家 彼
ex
得·伯克曾有专文详尽探讨该词自古罗马至今的语义学嬗变 ,尤其讨论了晚近以来“语
境主义”在人类学、社会学、法 学 及 至 观 念 史 等 诸 多 领 域 由 以 兴 盛 的 “语 境 ”(“剑 桥 学
派”自然功不可没),参 见 Pe t
e Burke,“
r  Con
tex
t i
n Con
t t,”i
ex n Common 
Knowl
edge
8,2002,pp.152-177。

37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桥学派”深受柯林武德“问答逻辑”以及语言哲学“言语 - 行为”理 论 的 影
响,认为没有“永恒 的 问 题”及 其 解 答,只 有 各 个 时 代 不 同 的 问 题 序 列 及
其不同解答;另一方面,“言 语(文 本)也 即 行 为”。 这 就 使 “
con
t t”一 词
ex
的第二层含义转 而 具 有 了 “某 一 言 语 (文 本)—行 为 所 处 的 特 定 环 境”的
意涵。因此,以“语境”移译“
con
t t”的 译 法 较 之 “文 脉”、“脉 络”等 似 乎
ex
更为切题。而“
con
tex
tua
lism”作为“剑 桥 学 派”观 念 史 研 究 的 独 门 方 法,
自然更宜译作“语境主义”,而非“情境主义”与“脉络主义”。
按照斯金纳的看法,这种“语境”既包括“语言的语境”,也包括“社会与
政治的语境”。经由“跨文本”的方式,不仅考察所谓的“正典”文本与思想
史上的“大腕”,还要考察传统思想史撰述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理解当
时的语言 常 规(

ingu
ist
icc
 onv
ent
ion);辅之以对彼时彼地政治史与社会史
(当然也包括思想家个人的传记、书信等足以传达其心智发展与智识渊源的
资料)的考察,
进而对前人发表某种学说或言论时的意图达成真正的理解。①
当我们试图“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探讨斯金纳 思 想 的“语 境”
时,在理解其“语言 的 语 境”方 面 并 不 存 在 太 大 的 难 点,语 词 的 含 义 在 近
半个世纪里并未发生格外深刻显明的变化。因此,本 文 更 多 地 试 图 还 原
斯金纳著述的社会政治语境及其个人的智识语境。
本文之所以选择斯 金 纳 作 为 研 究 对 象,一 是 鉴 于 斯 金 纳 在 “剑 桥 学
派”中的重要地位:他基本上全程参与了该学派的发生 发 展,并 且 是 该 学
派事业自觉而有力的 推 动 者 及 公 认 的 代 表 人 物;他 博 学 多 识,其 论 述 横
跨多个知识领域,帕罗内甚至称其“和韦伯一样,是个人 文 科 学 里 的 十 项
全能选手”(
dec
ath
let
e o
f human 
sci
enc
es),② 至少有着“史学家”和“政治
理论家”的双重身份,而此两者间的张力颇值得我们思考。③ 二是与波考

① Se
e J
ame
s Tu
lly,“
The 
Pen
 is
 a 
Migh
t Swo
y  rd:Quen
tin 
Ski r’
nne s 
Ana
lys
is 
of 
Pol
i-

ics,”i
n J
ame s 
Tul
l ed.,Me
y  aning 
and Con
text:Quen
tin 
Ski
nne
r and 
His 
Cri
tis,

London:Pol
it P
y re
ss,1988,pp.3-2 5.
② 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第 172 页。
③ 波考克和邓恩虽然同样学养深厚,但其研究 旨 趣 似 乎 与 本 文 尝 试 思 考 的 “政 治 思 想 史
研究的现实政治相关性”关联较小。对波考 克 与 邓 恩 治 学 路 径 的 一 项 对 比 研 究,参 见
Chen(陈思 贤):“
Sy-shyan  Poli
tica
l language
s over
 time andt
 hecunn
  ing 
ofunr
  eaon:

Pocock’s mak
ing 
sens
e o
f hi
story and Dunn’s making 
sense 
ofpo
  li
tis,”约翰·邓 恩 教

授荣退国际学术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
2007 年 12 月)会议论文。

38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克和邓恩等人相比,他 的 写 作 风 格 更 为 平 实 晓 畅,除 部 分 方 法 论 论 文 之
外,大多数著述较易理解;而就本文关心的问题而言,学 术 界 相 关 论 述 较
多,这就为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

二 、“语境 ”中的斯金纳

笔者试图将斯金纳同时放在两种语境(智识语境与社会政治语境)中
加以考察,进而揭示其学术进路中的两条线索(其一,整合英国唯心主义史
观与语言哲学理论,对抗辉格史观、“正典”诠释以及马克思主义史学将政
治观念视为社会“边缘现象”的倾向;其二,在大英帝国崩溃、基督教社会影
响力衰颓及当代自由主义政治冷漠病症的语境中,提出以共和主义作为正
当性的替代资源),① 及与其相对应的双重身份(修正史学家与政治理论家)。
(一)智识语境
斯金纳生于 1940 年,父母均系苏格兰人,其 父 与 邓 恩 的 父 亲 一 样 曾
供职于英国在尼 日 利 亚 的 殖 民 政 府。 斯 金 纳 在 英 格 兰 一 所 著 名 公 学 接
受早 期 教 育,并 在 校 长 引 导 下,很 早 就 熟 读 了 《乌 托 邦》及 《利 维 坦》等 政
治论著。② 在备考剑桥大学期间,喜读威尔登《政治的 语 汇》③ 、柯 林 武 德
《历史的观念》和《自传》以及罗素的《西方哲学史》等著作,尤其 激 赏 罗 素
作为伟大哲人对历史的高度重视。随后考入凯斯学 院,自 此 开 始 了 自 己
漫长而光荣的剑桥生涯。
他在 剑 桥 的 老 师 包 括 约 翰·巴 罗 (
John Bur
row)、邓 肯·福 布 斯

Dunc
an 
Fo s)以 及 拉 斯 莱 特 等 人。 用 斯 金 纳 的 说 法,他 非 常 幸 运,
rbe
“属于在拿到博士学位之前乃至没有博士学位仍有望得到 大 学 终 身 教 职
的那代人”,本科 毕 业 后 以 弱 冠 之 年 留 校 任 教。 在 斯 金 纳 开 始 其 学 术 道
路时,研究规范政治 理 论 被 认 为 是 老 套 乃 至 有 些 荒 谬 的 事 情,观 念 史 研
究的学术氛围非常淡薄。斯金纳此时深受分析哲学 家 威 尔 登 的 影 响,认

① Se
e Emi
le 
Per
reau-Saus
sine,“Quen
tin 
Ski
nne
r i
n Con
t t,”The 
ex Rev
iew 
of 
Pol
iti
cs
69,2007,pp.106-122.
② 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67-270 页。
③ T.D.We ldon,The 
Voc
a b
ular of 
y  Po
lit
ics:An Enqu
iry 
int
o t
he  Us
e and 
Abu
se of 
Lan-
guage 
in 
the Mak
ing 
of Pol
iti
cal 
Theo
ries,Harmondswor
th:Pe ngui
n Bo s,1953.
ok

39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为哲学家不应试图给人们以政治与道德的教诲,人们必 须 学 会 掌 握 一 定
的“政治语汇”。此后他一直保持了这种怀疑主义的态 度,不 愿 轻 易 赋 予
“权利”这样的语汇以多么神圣的色彩,而是将其看作披着 普 遍 性 外 衣 的
狭隘的意识形态实践,甚 至 举 凡 自 由、平 等、正 义 等 观 念,都 不 能 脱 离 具
体的文化语境加以理解。① 另 一 方 面,强 调 事 实 与 价 值 分 立 的 实 证 主 义
倾向在英美哲学界占据主流,认为唯有去除价值判断才 有 可 能 达 成 真 正
纯粹的“政治科学”。而此种对于所谓“经验理论”的追求,不 过 是 用 更 为
抽象的术语重述现存的政治实践。这种倾向的市场 如 此 之 大,以 至 于 斯
金纳在 20 世纪 60 年代早期不得不拿出大量时间对 其 进 行 研 究,并 写 下
了充满敌意的一篇批判文章。②
就观念史研究本身 而 言,当 时 存 在 两 种 主 流 意 见,即 “正 典”诠 释 途
径与 “附 带 现 象 ”的 诠 释 途 径 (
the
 canon
ica
l and
 the
 ep
iphenomena

app
roa s)。前者认为,包括政治思想史在内的思想史均由一系列经典
che
文本或“正典”构成,以“普遍观念”的形式充斥着“永恒的智 慧”。 很 多 学
者深信,由于这些经 典 包 含 了 永 恒 的 智 慧,也 就 永 远 具 有 某 种 现 实 相 关
性,研习它们可以直接对现实产生裨益。观念史的写 法 越 来 越 丧 失 其 历
史性;而深究经典文 本 赖 以 产 生 之 社 会 条 件 与 智 识 语 境 的 做 法,在 当 时
看来不啻为左 道 旁 门,必 然 会 丢 失 具 有 现 实 相 关 性 的、宝 贵 的 “永 恒 智
慧”。后者则主要是 由 于 马 克 思 主 义 (作 为 一 种 历 史 方 法 论 而 非 实 质 上
的历史哲学)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将观念视为边缘或 附 带 现 象,表 现 为
年鉴学派(
the 
Anna
les  l)的全盛。知识界充斥着布罗代尔式的“地
Schoo
理环境决定经济,经济决定社会与政治生活”的图示,观念领域只作为一种
附带现象而存在。其 代 表 作 品 当 属 麦 克 弗 森(
C.B.Ma
cphe
rson,
1911—
1987)的《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该书认为:“从霍布斯到洛克”,无
不在对一个蔚然兴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做意识形态的事后论证工作。③
对于上述两种意见,斯 金 纳 均 深 表 失 望,遂 将 自 己 学 术 生 涯 的 开 端

① Pe
tri 
Koikkal
ai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r,”p.55.
② “
The 
Emp
iri
cal 
Theo
ris
ts o
f Demo
cra
cy and
 the
ir Cr
iti
cs:A P
lague on Bo
th The
ir
Houss,”Po
e li
tica
l Theo
ry 1,1973,pp.287-306.
③ The 
Poli
tica
l Theory 
of Po
sse
ssi
ve 
Indi
vidua
lism :Hob
bes 

o Lo
cke,Ox
for
d Un
ive
rsi-

y Pr
ess,1962.

40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一年放在对于 此 种 “世 界 秩 序 ”的 猛 烈 攻 击 之 上,他 甚 至 将 自 己 发 表 于
1969 年的檄文性文章《观念史中的意涵与理解》① 称作“一 次 恐 怖 主 义 袭
击”( a
 te
rro
ris
t a
ttck)!② 有 趣 的 是,这 篇 充 满 战 斗 色 彩 的 文 章 实 际 上

早在 1966—1967 年之间便已写成,原是一篇题 名 为“质 疑 伟 大 文 本 的 重
要性”(
The 
Unimpo
rtanc
e o
f t
he 
Great 
Texts)的 研 讨 会 论 文,但 出 于 种
种原因屡遭拒 稿,迟 至 1969 年 才 在 著 名 的 《历 史 与 理 论 》杂 志 上 发 表。
斯金纳后来毫不讳言,在将其收入《政治的视界》(
Vis
ion
s of 
Pol
iti
cs)文
集时,为弱化当年的 论 战 锋 芒,竟 然 删 减 了 将 近 一 半 的 篇 幅。 而 邓 恩 在
同年出版的《洛克的政治思想》一书的“导论”中,也对当时政 治 思 想 史 的
现状进行了反思和针砭,与斯金纳的论文一道构成了剑 桥 学 派 发 轫 的 标
志性文本(尽管邓恩的行文要温和许多)。③
斯金纳早期的方法论著述可谓渊源有自。 首 先,前 文 论 及 的 英 国 唯
心主义史家(尤其是巴特菲尔德与柯林武德)对其影响极大。④ 巴特菲尔
德让其秉承了对进 步 主 义、乐 观 主 义 的 辉 格 式 “史 家 心 态”的 批 判 态 度,
进而声讨那种不尊重历史事实的“选择性节略”和将历史 人 物 脸 谱 化、随
意臧否的判官心态。⑤ 拉斯莱特对洛克《政府论》写作语境与意图的重新
勘定,为辉格史 观 批 判 提 供 了 一 个 有 力 的 例 证。⑥ 斯 金 纳 则 将 “史 家 心
态”(
psycho
l o
ogy fh
 is
tor
ians)予以细化,将 其 归 纳 为 历 史 撰 述 中 的 若 干

① “Me
ani
ng 
and 
Unde
rst
and
ing
 in
 the 
His
tor
y o
f I
des,”Hi
a sto
ry 
and 
The
o 8,1969,
ry 
pp.3-53.
②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 ,”
r p.56.
③ 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74 页。
④ 实际上,这种重视历史语境的政治思想史研究传统,在剑桥还可以向前追溯到约翰·菲
吉斯( John Nev
ill
e Fi
ggis),并经其上溯到 德 国 历 史 主 义 传 统 ,参 见 Dav id Boucherand
 
Pau
l Kel
l e
y d .,Pol
iti
calT
  h
inke
rs:From Soc
rat
estoth
    e Pre
sen
t ,Oxf
o r
d  Unive
rsit

Pr
ess,2003,p.4。此外,有学者开始重视当代语境主义诠释的德国右派思想渊源 ,参
见J ohn 
Traau,“
l Lev
iahan,t
t he 
Bea
sto
 f 
Myh:Medus
t a,Di
onys
os,and
 the 
Ridd
le 
of
s’
Hobbe s 
Sove
rei
gn 
Mons
ter,”i
n Pa
tri
cia 
Spr
ingbo
rg,ed.,The 
Camb
ridge 
Compan-

on 
to Hobbs’
e s 
Levi
athan,Cambri
dge 
Univer
sit Pr
y  ess,2007,p.67。
⑤ Herber
t But
ter
fie
ld,The Whig 
Inte
rpr
eta
tion of Hi
story,Ha rmondswo
rth:Pengu
in
Books,1931.在该书中,巴特菲尔德甚至已经多次提及“历 史 语 境”(散 见 于 p.23、 p.
46 等处)。
⑥ 参见彼得·拉斯莱特:《洛克〈政府论〉导论》,冯克利译,三联书店,
2007 年。

41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神话”并予以批判,或斥其为“披着历史伪装的宣传”。① 另一方面,由于
柯林 伍 德 的 影 响,斯 金 纳 对 “永 恒 问 题”心 存 疑 虑,注 重“问 答 逻 辑”在 观
念史研究中的重要意 义:要 想 理 解 某 一 文 本 或 行 动,我 们 不 能 只 是 将 其
看成历史上发生过的某一事件,更应把它看成解决某一 特 定 问 题 的 特 定
努力。循此,观念史家的职责便是还原某一特定答案(文 本 或 行 动)所 意
图解决的特定问题。②
另一种理论灵感 来 自 于 分 析 哲 学 学 派。 斯 金 纳 与 当 时 其 他 剑 桥 学
子一样,对维特根斯坦顶礼膜拜,在 1958 年《哲学研究》甫 一 出 版 便 买 来
仔细研读。斯金纳 认 为 这 是 一 部 关 于 “意 涵”(
mean
ing)理 论 的 著 作,该
书影响了自己此后的多篇方法论著述。这些影响包 括:不 应 该 去 追 问 语
词所谓的涵义,而应 该 追 问 其 用 途,尤 其 应 当 探 询 特 定 言 语 游 戏 中 以 特
定方式对语词的使用,探询不同生活形式之下使用 语 词 的 不 同 意 图。 斯
金纳当时认为,语言 的 使 用 具 有 公 共 性 而 非 私 人 性,因 而 不 需 要 深 入 到
过去的当事人的头脑之中,只需认真观察他们行事的诸 种 生 活 形 式 即 可
达到理解的目的。而且,另一时空下人们的生活形式 恐 怕 与 我 们 的 全 然
不同。③ 尽管斯金 纳 后 来 开 始 反 省 当 年 这 种 概 念 相 对 主 义 (
conc
ept
ual

ela
tiv
ism)的问题,④ 然而毋庸讳言,维特根 斯 坦 的《哲 学 研 究》对 早 期 斯
金纳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同 时,斯 金 纳 也 激 赏 英 国 分 析 哲 学 家 约 翰·奥
斯丁(J.L.Aus
tin)的 遗 著 《如 何 以 言 行 事 》(How 
To 
Do 
Thi
ngs 
wit

rds)中的语言哲学,并将其视为柯林武德与维特根斯坦学说的自然延
Wo
伸。在斯金纳看来,奥斯丁的“以言行事”可谓深得柯林 武 德 问 答 逻 辑 的
精髓。⑤ 同时,斯金纳觉得奥斯丁的哲学乃是维特根斯坦的“补遗”,而格
莱斯(
Pau
l Gr
ice)的哲学又是奥斯丁的“补 遗”。 在 上 世 纪 60—70 年 代,

① Qu
ent
in 
Ski
nnr,“Me
e ani
ng 
and 
Und
ers
tand
ing
 in
 th
e Hi
sto
r o
y fI
 de
as”;S
eea
 lo “Hi
s sto
ry

nd I
d e
ologyi
 n t
he Engl
ish Revo
lut
ion,”The His
tor
ica
l Jou
r na
l 8,1965,p.178.
② Quenti
n Skinner,“The Ri s
e of,Cha l
lenge t
o and Prospect
s f
or a Co
lli
ngwood
ian
Approach
  t
o the His
tory o
f Poli
tic
al 
Thought.”
③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r,”p.62.
④ e“
Se A Repl
y t
o my Cr
iti
cs”i Mean
n  ing 
and 
Context,pp.235-259.
⑤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r
jmki,“On Encount
eri
ng t
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
tin 
Ski r,”p.63.
nne

42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他发表了多篇关于意涵与言语行为的论文。①
在方法论批判之余,斯金纳开始从事政治 思 想 史 本 身 的 研 究。 其 早
期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事件,便是选择霍布斯作为自己初 入 学 术 殿 堂 的 研
究对象。其原因有二:首 先,斯 金 纳 毫 不 讳 言 自 己 也 深 受 “正 典”思 维 之
影响:作为英国学者,霍 布 斯 与 洛 克 分 别 作 为 国 家 理 论 与 人 民 主 权 理 论
的深刻阐发者备受 重 视。 斯 金 纳 与 其 同 仁 邓 恩 便 分 别 选 择 二 人 作 为 研
究对象。其次,则是出于对 当 时 霍 布 斯 研 究 的 一 种 不 满。② 麦 克 弗 森 的
著作恰好出版于斯金 纳 走 上 学 术 道 路 的 1962 年,该 书 进 一 步 推 进 了 克
里斯托弗·希尔(
Chr
ist
ophe
r Hi
ll)等具有马克思主义色彩的英国内战史
家的工作,其霍布斯 诠 释 具 有 强 烈 的 化 约 主 义 色 彩。 另 一 方 面,当 时 霍
布斯研究的主流仍然沿袭了伟大“正典”的文本主义态度,力 图 从 中 找 寻
具有永恒智慧和现实相关性的成分,最为突出的表现莫过于 对《利 维 坦》
进行一种政治义务本 位 的 诠 释,将 霍 布 斯 视 为 功 利 主 义 者 的 原 型,由 个
人私利的计算推导出政治义务的基础。然而在 1957 年,霍华德·沃伦德
(Howa
rd 
War
render)的著作对此提出了挑战,认为霍布斯的义务理论具
有一种非本体论( deont
olog
icl)的形式,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应该服从

国家,实 际 上 是 出 于 服 从 上 帝 律 则 的 体 认。 而 1964 年 胡 德 (
F.C.
Hood)的著作进一步发展了这项 命 题,认 为 霍 布 斯 在 上 帝 意 旨 的 基 础 上
发展出一套基督教政治 学 理 论。③ 斯 金 纳 对 两 种 诠 释 途 径 (马 克 思 主 义
的与圣经解经学 的)均 不 满 意,并 于 1964 年 撰 写 了 一 篇 批 评 性 文 章。④

① “
Conven
tions
 and
 the 
Unde
rst
and
ing 
ofSpe
  ech 
Acs,”The 
t Phi
los
oph
ica
l Quar
ter
ly
20,1970,pp.118-38;“On Pe rfo
rmi ng 
and 
Expla
ining Li
ngui
sti
c Act
ions,”The
Phi
los
ophica
l Quar
ter
l 2
y 1,1971,pp .1-2 1;“‘
Soc
ialM
  ean
ing’and   xp
theE lana
tion
ofSo
  ci
al Acton,”
i i Ph
n  il
osophy,Po l
iti
cs and 
Socie
ty,4th 
ser,Pet
e r 
Lasl
ett,W.G.
Runciman and Quenti
n  Sk
inner,eds.,Ox ford:Bla
ckwel,1972,pp.136-157;“Mo-


ives,Intent
ions and the In
terr
petat
ion of Texs,”New 
t Li
terary His
tory 3,1972,
pp.393-408.
②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r,”pp.58-59;参见《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82-283 页。
③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r,”p.59.
④ “Hobb
es’
s Le
via
thn,
a ”Th
e Hi
sto
ric
al 
Jou
rna
l 7,1964,pp.321-333;Se
e a
lso“Wa
rre
n-

era
 nd 
Ski
nne
r on 
Hobb
es:A 
Rel
py,
”Po
lit
ica
l S
tud
ie 36,1988,pp.692-695.
s 

43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在他看来,麦克弗森以及沃伦德等人的解读对只关注霍布斯文本的人不乏
吸引力,却难以符合史学的标准。斯金纳对麦克弗森的批评在于:若想理
解霍布斯的政治义务理论,不能仅仅关注其时代的一般经济特征,而应该
关注查理 一 世 被 处 死 以 及 当 时 英 格 兰 共 和 政 府 面 临 的 “宣 誓 服 从”争 议

oat
h o
f e
nga
geme
ntc
 on
trov
ery),因为正是这一政治语境使得权威服从与

义务问题变得具有政治上的重要性。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政治正当性危机,
霍布斯才会强调服从与保护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力图提出一条危机的和平
解决之道。这才是对霍布斯著作真正的历史性理解所应具备的样态。基
于同样的理由,斯金纳也批评沃伦德与胡德的霍布斯研究,指出霍布斯的
意图更多地是基于务实的考量,若把立论奠基在基督教自然法基础上,无
论霍布斯理论的动机抑或其接受情况,都将变得难以理解。
与此同时,斯金纳对于“正典”研究取向的怀 疑 态 度 更 趋 坚 定。 这 无
疑受到拉斯 莱 特 编 辑 《政 府 论 》并 重 勘 其 撰 述 时 间 (及 意 图 )的 莫 大 影
响。① 拉斯莱特的考订工作将《政府论》的写作时间较传统看法提前了十
年,并认为这一文本实际上服务于莎夫茨伯里党人对查 理 二 世 的 现 实 政
治斗争,无异于一 部 “政 党 政 治 的 小 册 子”。 这 便 打 压 了 洛 克 的 身 价,降
低了其作为“经典作家”神话般的地位,也就间接地对“正典”思 维 构 成 了
尖锐的挑战。而斯金 纳 试 图 举 一 反 三,推 而 广 之,将 此 种 “语 境 化”方 法
运用于其他政治 思 想 史 文 本 的 研 习 之 中。 再 加 上 前 述 柯 林 武 德 《自 传》
中所言的“问答逻辑”对“永恒问题及其解答”的质疑,以及波 考 克 博 士 论
文的深刻影响,② 斯金纳坚定了采取此种“语境主义”研究途径的信心,而
其直接后果便是激 起 了 他 按 照 拉 斯 莱 特 的 洛 克 研 究 方 法 从 事 崭 新 的 霍
布斯研究的雄心。当 然,斯 金 纳 在 一 次 访 谈 中 曾 经 坦 承,拉 斯 莱 特 的 洛
克研究乃是“划时代的”,自 己 的 上 述 宏 愿 迄 至 今 日 仍 未 能 够 实 现。③ 尽
管如此,我们仍然可 以 借 此 理 解 斯 金 纳 致 力 于 霍 布 斯 研 究 的 原 因 所 在,
也能进一步加深对 其 相 关 研 究 的 了 解,或 许 可 以 用 “霍 布 斯 政 治 思 想 的

① 关于拉斯莱特对斯金纳的重大 影 响,可 以 参 见 拉 氏 去 世 后 斯 金 纳 发 表 在 《卫 报 》上 的
“讣告”:“
Obi
tua
r o
y f 
Pet
er 
Las
let,”Quen
t tin 
Ski
nne
r and 
Tony 
Wri
gley,The 
Guardi-
an,Sa
tur
day 
Novembe
r 17,2001。
② 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史·政治·修辞》,第 15 页。
③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r,”p.61.

44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意识形态语境”概括斯金纳多年来的研究进路。①
1965 年,斯金纳获任剑桥大 学 政 治 思 想 史 讲 师,开 始 负 责 文 艺 复 兴
时期政治思想课程,迫 使 他 由 17 世 纪 回 溯,深 入 研 究 16 世 纪 的 政 治 思
想。这种机缘使他发 现 两 个 时 段 具 有 迥 异 的 特 色。② 16 世 纪 鲜 少 讨 论
政治义务与反抗 等 问 题,更 缺 乏 对 于 “国 家 ”概 念 抑 或 “权 利 ”观 念 的 讨
论。这也构成了文艺 复 兴 时 期 政 治 思 想 直 到 相 当 晚 近 都 被 人 忽 视 的 原
因,并驱使斯金纳对 马 基 雅 维 利 展 开 持 久 的 研 究,尤 其 是 在 尚 未 出 现 现
代“权利”观念的背景下探讨政治自由的可能意涵,彰显被 自 由 主 义 传 统
压制了的新罗马( New Roman)自由传统。③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他受到福柯解构主义的“知 识 考 古 学”的 很
大影响———“正典”是 如 何 形 成 的? 谁 有 权 力 或 资 格 从 浩 如 烟 海 的 历 史
文本中遴选出“正典”,并使之成为可以教授与信赖的“知 识”?这 恐 怕 与
社会权力有着莫大的关联。于是,斯金纳进一步坚定 了 某 种 方 法 论 上 的
自信。人们开始更为广泛地认识到意识形态的能动 作 用,而 并 非 纯 粹 的
边缘现象;诸多哲学 史 与 政 治 思 想 史 教 科 书 也 日 渐 重 视 历 史 的 维 度 ,读
来更像是“真正的历史”。不过斯金纳也承认,与先前相 比,自 己 对 于“正
典”的看法有所松动,变 得 不 排 斥 西 方 政 治 思 想 史 存 在 某 些 具 有 历 时 价
值的“普遍”问题 的 可 能,自 己 虽 然 反 对 “学 说 的 神 话”,不 太 相 信 霍 布 斯

① 值得重视的是,斯金纳实现(或趋近)此一宏愿的努力从未止步, 2008 年他又出版了新的


霍布斯研究专著( Hobb
es 
and 
Repub
lic
an 
Lib
ert ,
y Cambr
idg
e Uni
v er
sit
y Press,2008)。
② Pe
tri 
Koi
kka
lai
nen 
and Sami
 Syrmk
j ,“
i On Encoun
ter
ing the Past-I
ntervi
ew with
Quen
tin 
Ski r,”p.62.
nne
③ See
 The Foundat
ions 
of Modern Pol
iti
cal  t,Vo
Though lume I:The Renai
ssance,
Cambr
idge Unive
rsi
ty Pre
ss,1 978; Mach
iavel
li, Oxf
ord Unive
rsi
ty Pre
ss, 1981;
“Ma
chi
ave
ll
i on
 the 
Mai
ntenanc
e o
f L
ibe
rty,”Po
lit
ic 18,1983,pp.3-15;“
s  The
 I-
de
a of 
Negat
ive 
Libe
rty:Phi
los
oph i
cal
 and Histo
ric
alPe
  rspect
ives,”in Phi
los
ophy 
in
His
tory,eds.Richa
rd Ro
rty,J .B. Schneewi
nd and
    Quent
in Ski
n ne
r ,Cambri
d e
g  U-

ive
rsi
t Pr
y  e
ss,1984,pp.193-221;“Ms.Ma
chi
ave
li,”The 
l New 
York 
Rev
iew 
of
Books,14 Ma
rch 1985,pp.29-30;“ Int
roduc
tion”to Ni
cco
lò Machi
aveli,The

Pri e,eds.Quen
nc ti
n Sk
inne
r and 
Rus
sel
l Pri
ce,Cambri
dge Uni
ver
sit
y Pres,1988,

pp.i
x-xx
iv;“Ma
chi
ave
li’
l s
 Di
sco
rsi 
and
 the 
Pre-Human
ist 
Ori
gins 
of 
Repub
lic
anI
 de-
as,”i
n Machi
avel
li 
and Republ
icansm ,eds.Gi
i sel
a  ck,Quen
Bo t
in 
Skinne
r and Maur-

zio 
Viro
li,Cambri
dge Unive
rsi
ty Pre
ss,1990,pp.121-141;“Machi
avel
li’s 
Pol
iti
cal
Mo
ral
ity,”Eur
opean 
Rev
i 6,1998,pp.321-325.
ew 

45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在回答历史语 境 提 出 的 特 殊 问 题 之 外 还 有 着 前 后 一 致 的 谨 严 理 论 “体
系”,但一样也曾出版过霍布斯研究的专著。①
另外,鉴于自己在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领域批评者的不断涌现,②
斯金纳也日益察觉到 自 己 的 某 些 理 论 困 境 并 予 以 修 正。③ 首先,他不再
能够再像以前那样确定自己已然辨识出某文本的历史意涵,甚至不再乐于
采用这种提法了。斯金纳越来越认同伽达默尔的看法,即我们只能从研习
的文本中看到我们所处文化允许我们所见的东西,以及我们所处文化固有
的某些先入之见。随着我们自身所处时代与社会的变化,我们所研习文本
及其重要之处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诠释也就变成了一种可能永远都无法
中止的过程。其次,由于解构主义的攻击,斯金纳不再像从前那样确信文
本作者可以确凿无疑地掌控自己的文本,使文本可以向读者准确无误地传
达自己所欲达成的意图,这便使斯金纳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花费大量的
时间研究古典与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术(
art
 of
 rhe
tor
ic)。④ 同时,斯金纳
开始强调自己的方法只适用于那些有志于发现哲学文本之历史性质的人
士,对文本的所有读者来说,并不都具有借鉴的价值,自己无意亦无力压制
阅读的多元主义。总之,他早年的雄心似乎“过于乐观”了。⑤
(二)社会与政治语境
前述斯金纳的治 学 理 路,主 要 是 从 其 智 识 语 境 入 手。 之 所 以 如 此,

①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 ,”
r p.65.
② 最具权威性 的 一 部 批 评 与 回 应 文 集,参 见 J
ame
s Tu
ll ed.,Me
y  ani
ng 
and 
Con
text:
Quent
in 
Ski
nne
r and 
His 
Cri
tis,London:Po
c lit
y Pr
ess,1988。
③ 例如在收录了诸 多 此 前 发 表 过 的 论 文 的 三 卷 本 文 集 《政 治 的 视 界》(
Vis
ion
s of 
Pol
i-

ics)中,几乎每章都曾被“修改”、“缩减和多处改动”或“大幅修正与更新”。
④ “Thoma s Hobbes:Rh e
toric
 and
 the 
Constr
ucti
on of Mor
ali
ty,”Pr oc
eedings 
of 
the Bri
tish
Academy 76,1990,pp.1-61;“ Sc
ien
tia c
ivi
li
s i

   Class
ica
l  Rhe
tori
c andint
       yh
e Ea
rl
Hobb s,
e ”in Pol
iti
cal Dis
cours
e in Ear
ly-modern Bri
tain,e ds.Ni c
hola
s Phi
ll
ipson and
Qu e
ntin 
Skinner,Camb ri
dge Univ
ers
it Pr
y  ess,1993,pp.67-93;“Mo ra
l Ambigui
ty and

he 
Ren
ais
san
ce 
Art
 of 
Elo
que
nce,
”Es
say
s i
n Cr
iti
ci 44,1994,pp.267-292;Re
sm  aso

and 
Rhe
tori
c i
n th
e Phil
osophy 
of Ho
bbs,Camb
e r
idg
e  Un
ive
rsi
ty Pr
ess,1996;“Rhe
tor
ic
and 
Conc
eptua
l Cha e,
ng ”The 
Fi
nni
sh 
Year
boo
k of 
Pol
iti
cal 
Though
t 3,1999,pp.60-73.
⑤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r,”p.68.

46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是因为在其早期方法论论述中,斯金纳致力于消解政治 思 想 史 对 于 现 实
政治的相关性。在《马基雅维利》一书的结尾,他曾作出这样的论断:
   历史学家的职责理应是要做一个记录天 使,而 非 一 个 动 辄 处 人
极刑的法官。因此,我 所 致 力 以 求 的 一 切,是 重 视 历 史 并 把 它 呈 现
于现在,而不试图用任何现代的难免具有偏狭 和 局 限 性 的 标 准 褒 贬
前人往事。①
斯金纳也毫不讳 言 自 己 是 个 “温 和 的 相 对 主 义 者”,“因 为 不 是 从 我
们的观点来研究过去,而被指控为企图将对于政治理论 的 研 究 弄 成 不 过
是一桩把玩古物的(
ant
iqua
rian)营生”。②
然而,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早 期 近 乎 原 教 旨 主 义 式 的
对“正典”与“边缘现象”政治思想史写作方式的猛烈批判相 比,斯 金 纳 的
观点可谓“与时俱 进”,特 别 是 逐 渐 变 得 温 和。 另 一 方 面,在 其 本 身 的 政
治思想史研究(特别是霍布斯及文艺复兴时期政治思想研 究)中,斯 金 纳
也在自觉或不自 觉 地 营 造 出 新 的 “学 说 的 神 话”或 “融 贯 性 的 神 话”。他
认为“我们的 价 值 观 应 该 在 我 们 作 为 学 者 的 动 机 的 层 面 上 得 以 表 现 出
来”。③ 换言之,在力主政治思想史研究“历史性”的史家,与试图思考所处
时代社会政治问题的政治理论家双重身份之间,存在一种深刻的张力。
的确,政治思想史的从业者自然不是生活在纯 粹 的 政 治 真 空 和 淡 漠
之中。相反,由于其志业的特殊,他们可能更为关 注 政 治 共 同 体 的 命 运,
对现实社会政治问题有更敏锐的感触和更浓厚的 焦 虑。 同 样,依 据 斯 金
纳视政治写作为政 治 行 动 本 身 的 观 点,无 论 其 一 般 观 念 史 方 法 论 著 作,
抑或专门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莫不传达出一定的政 治 意 图。 何 况 斯 金 纳
年纪轻轻便表现出一个“政治人”的特质:大英帝国崩溃过 程 中 的 一 大 重
要事件———苏 伊 士 运 河 危 机———爆 发 后,时 年 16 岁 的 斯 金 纳 强 烈 反 对
艾登政府的举措,并 就 英 国 殖 民 政 策 问 题 与 其 父 产 生 过 激 烈 的 争 吵。④

① 昆廷·斯金纳:《马基雅维里》,王锐生、张阳译,工人出版社,
1985 年,第 166 页。
② 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
《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70 页,第 295-296 页。
③ 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86 页。
④ 帕罗内与斯金纳的通信,转引自凯瑞·帕罗内:《昆廷·斯金纳思想研究:历 史·政 治·修
辞》,第 11 页。

47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由此观之,阐明斯金纳所处时代的社会与政治语境尤显重要。①
在巴特菲尔德《历 史 的 辉 格 式 诠 释 》初 版 的 1931 年,英 国 仍 然 足 够
强大,不会轻易放弃辉格史观这一国家神话。然而到 了 斯 金 纳 从 剑 桥 毕
业之际的上世纪 60 年代早期,经历了长时段的经济 衰 退、两 次 耗 竭 国 力
的大战、帝国的解体 以 及 英 格 兰 国 教 会 控 制 力 的 衰 微,英 国 已 经 从 全 盛
时期的世界霸主沦为一个区域性强权,辉格史观已经丧 失 了 大 半 赖 以 维
持的政治资本。对于生活在学院中的知识分子而言,这 种 幻 灭 感 体 现 得
更为明显。另外,蓬勃崛起的苏联本来给英国一些左 翼 知 识 分 子 提 供 了
一种“帝国”与“教 会”的 替 代 物,然 而 自 1956 年 赫 鲁 晓 夫 全 面 清 算 斯 大
林、尤其是武装占 领 布 达 佩 斯 之 后,对 这 种 替 代 物 的 迷 梦 也 告 破 裂。 斯
金纳早年对于“正典”思维以及马克思主义编史学的清算,似 乎 应 当 与 上
述两种神话的幻灭联系起来。毕竟,无论是辉格史观 对 私 人 领 域 的 竭 力
讴歌抑或苏式共产主义对其的大力抨击,都无法为斯金 纳 这 一 代 青 年 知
识分子提供安身立命之道。之所以强调“语境”,恰恰是 因 为 这 种 历 史 主
义与“疑古主义”的 做 法 可 以 使 人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与 新 旧 版 本 的 政 治 神 话
保持距离。当然,这种 聚 焦 于 “语 境”的 做 法,将 一 切 传 统 上 被 视 为 伟 大
经典的政治撰述除魅,将 一 部 政 治 思 想 史 转 为 政 治 意 识 形 态 史,在 破 除
种种政治神话、戳穿其神圣面纱的同时,很有可能陷 入 相 对 主 义,付 出 使
政治思想史丧失现实相关性的代价。或许正是出于 对 此 种 危 险 的 警 觉,
斯金纳与邓恩 等 剑 桥 学 人 开 始 重 新 寻 找 政 治 思 想 史 中 具 有 “现 实 相 关
性”的因素,正如后 者 一 篇 论 文 的 题 目 所 称,应 当 寻 找 政 治 思 想 史 中 “什
么还存活,什么已死寂”。②
另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语境则是二战之后两大阵 营 之 间 长 期 的 “冷

① 与智识语境相比,斯金纳本人不太谈及社会 政 治 语 境 与 其 本 人 思 想 之 间 的 互 动 ,尤 其
是极少谈及其著述的政治意图何在。这便使 得 本 文 接 下 来 的 讨 论 更 多 地 属 于 推 断 的
性质,而欠缺真正信实的佐证。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 探 讨,可 参 见 Emi
le 
Per
reau-Sau-
ss
ine,“Quen
tin Sk
inneri
 n Cont t,”笔者从该文受益良多。
ex
② SeeJ
  Dunn,“Wha
ohn  t
 Is Liv
ing and What I
s Dead i
n t
he  Po
lit
ica
l Theor o
y fJ
 ohn
Locke?”i
n hi In
s terpr
eting Poli
tica
l Responsi
bil
ity:Es s
ays 1981 - 1989,Cam-
br
idge:Po
lit
y Pr
ess,pp.9-25;Se
e a
lso 
Richa
r Tuck,“
d  The 
Con
tri
but
ion 
of 
His
to-
ry,”in 
Robe
rt 
Good
in 
and Ph
ili
p Pe
tti
t eds.,A 
Compan
ion 
to 
Con
tempo
rary 
Pol
iti
cal
Theory,Oxf
ord:Bl
ackwel,1993,pp.85-86.

48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战”局面。基于对极 权 主 义 苦 难 的 深 刻 戒 惧,欧 美 学 界 倾 向 于 打 压 民 族
国家、张扬个人主义 的 原 则,强 调 极 权 主 义 运 动 的 根 源 在 于 国 家 对 于 私
人领域的侵吞。以赛亚·伯林经典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两分法
由以产生。在日渐去 帝 国 化、教 会 力 量 式 微 的 英 国,撒 切 尔 夫 人 执 政 通
过古典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保守主义的社会文化政策 以 及 较 为 强 势 的
对外政策(如马岛 战 争),似 乎 让 人 依 稀 看 到 往 昔 的 大 英 帝 国 荣 光,不 过
这种局面并未持续 长 远。 即 使 在 苏 东 剧 变、冷 战 时 代 结 束 之 后,英 美 国
家的社会政治 病 症 非 但 没 有 结 束,公 共 生 活 的 衰 落 反 而 有 愈 演 愈 烈 之
势。大约自 20 世 纪 60—70 年 代 始,美 国 出 现 了 由 汉 娜·阿 伦 特 等 人 倡
导的共和主义理论的 复 兴 运 动,他 们 认 为 纳 粹 主 义 之 所 以 兴 起,其 根 源
不在于政治参 与 的 兴 盛,而 恰 恰 在 于 政 治 参 与 的 衰 颓 与 政 治 冷 漠 的 流
行。① 斯金纳不满足于(如 波 考 克)仅 仅 描 绘 共 和 主 义 的 思 想 史 图 景,他
更注重从共和主义思想传统中汲取理论资源,试图通过 发 掘 和 改 造 共 和
主义这一古老传统,重 振 自 由 理 想,以 便 与 以 自 由 主 义 为 中 心 的 当 代 政
治理论展开有效的对话,从而在政治思想史研究和规范 政 治 理 论 之 间 形
成良性的互动。
所谓“新罗马式”自由观,正是针对伯林的两 种 自 由 分 类 提 出 的。 斯
金纳与伯林自由观的核心区别在于:可能 存 在 这 样 一 种 情 况———一 个 人
可能享有免于他人干涉(
int
erf
er e)的自由亦即伯林的“消极 自 由”,但
enc
却没有免于 对 他 人 依 附 ( e)的 自 由。 这 方 面 一 个 极 端 的 例 子
dependenc
是,某一臣民可以在 从 不 干 涉 其 自 由 的 专 制 者 治 下 度 日,但 他 对 专 制 者
意志的依赖却使 我 们 不 能 将 其 生 活 状 态 以 “自 由”称 之。 斯 金 纳 认 为 自
己所谓“新罗马式”自由观念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具备指 导 政 治 实 践 的
价值。② 它汇入当代共和主义政治理论,具有某种针砭时弊的作用,指出
单纯建立在权利、利 益、抽 象 的 理 性 或 是 权 宜 之 计 基 础 上 的 共 识 概 念 都
不太可能为自由社 会 提 供 适 当 的 保 护。 我 们 仍 然 需 要 一 定 程 度 的 公 民

① Se
e Andre
as Hes,Ame
s r
ican 
Socia
l and 
Pol
iti
cal  t:A 
Though Conc
ise 
Int
roduc
tion,
Edi
nbur
gh  Un
ive
rsi
t Pr
y  ess,2000,pp.28-36.
② No
l O’
Sul
livan,Eur
opean 
Pol
iti
cal 
Though
t s
inc
e 1945,Pa
lgr
ave 
Macmi
llan,2004,
pp.30-31.

49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情操(
civ
ics
 en
t t)。据说,英国新 工 党 政 府 的 “第 三 条 道 路”,其 意 识
imen
形态渊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①
另外,斯金纳 的 “新 罗 马 式 ”自 由 观 还 具 有 颇 为 激 进 的 现 实 政 治 指
向。为了防范专断的权力(
arb
itr
ar r),为了免于他人的恣意支配,
powe
y 
必须学会自治(
sef-gove
l t),这便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单纯的(
rnmen sim-

pe-minded)民 主:民 有、民 治 的 政 府。 斯 金 纳 曾 明 确 表 示:“我 是 权 力 下
放 (devolu
tion)与 更 小 的 政 治 可 问 责 性 单 元 (un i
ts o
f poli
tica


ccoun
tab
ili
ty)的益友”。② 其次,他提醒人们,对于恣意行为与行政专权
要时刻心存戒惧,做 好 与 其 对 抗 的 准 备。 联 系 英 国 国 内 政 治 来 看,斯 金
纳指出自己的理论构 建 具 有 如 下 的 一 些 现 实 指 向:首 先,上 议 院 改 革 问
题近年来一直都是英国政治的热点,斯金纳认为共和主 义 政 治 理 论 势 必
反对魏克厄姆报 告 (Wakeham 
Repo
rt),要 求 包 括 上 议 院 的 彻 底 改 革 在
内的宪政变革,特别是支持上院议员全部由选举产 生 的 方 案。 斯 金 纳 还
主张英国应当拥有自己的一部成文宪法,至少应当具备 成 文 的 公 民 诸 权
利法案(
wri
tten 
Bil
l o
f Ri
ghs)。③ 他曾经指出:

   (英国人民)现 在 发 现 自 己 正 日 甚 一 日 地 生 活 在 有 权 者 和 无 权
者之间不平衡的 关 系 之 中。 自 由 市 场 的 胜 利 以 及 与 之 伴 生 的 工 联
运动的衰落,已经使 历 届 政 府 先 后 横 遭 跨 国 公 司 的 勒 索,却 使 劳 动
力孤苦伶仃地仰赖雇主鼻息。同时,英国人 民 仍 然 缺 少 一 部 成 文 宪
法,因此也就无法享有行政当局本无权决定剥夺的诸种自由。④

① O’Su
llvan,Eur
i opean Po
lit
ica
l Thought 
sinc
e 1945,pp.104-105.
② “Aga
instS
 er
vit
u de,”CSD I
nterv
iew,in CSD  u
B ll
eti
n 7,2000,pp.10-13.约翰·基
恩(
John 
Keane)和米尔顿·托斯托(Mi
lton 
Tos
t 2000 年 5 月 对 斯 金 纳 教 授 进 行 长 篇
o)
访谈,此系登载于《民主研究中心通讯》上的节略稿。
③ “
Aga
ins
t Se
rvi
tude,”p.13.Cf.Br
uc rman,“Me
Acke
e  rit
ocr
ac v.Demo
y  cra
cy:Br
uce
Acke
rman on t
he Hous
e o
f Lo
rds,”London Revi
ew of 
Books,Mar.8,2007.
④ Quent
in 
Skinner,“S
tat
esand
  t
 he 
Fre
edom of Ci
tiens,”
z i St
n  at
es 
and 
Ci
tiz
ens:Hi
sto-
ry,Thery,Pr
o o
spe
cts,eds.,Sk
inne
r and 
Bo 
Str
th,Cambr
idge 
Uni
ver
sit
y Pr
ess,
2003,p.25.

50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三 、讲 “政治 ”的政治思想史研究

包括斯金纳在内的 “剑 桥 学 派”学 人 引 发 了 政 治 思 想 史 研 究 领 域 的
一场剧烈革命。拉斯莱特重勘洛克《政府论》写作之语 境 的 努 力,可 谓 发
此革命之先声;而回顾整个学派的发展史,这一贡献 几 乎 是 无 与 伦 比 的。
不过,拉斯莱特仍 然 承 认 政 治 思 想 史 “正 典”的 存 在,他 所 做 的 工 作 只 是
将洛克“开除出列”而已。但是到了他的弟子斯金纳那 里,则 更 具 勃 勃 雄
心,甚至希望将 同 样 的 工 作 用 在 以 理 论 纯 粹 与 缜 密 性 著 称 的 霍 布 斯 身
上,并推而广之,证明“任何政治理论的论著都是由某种 有 待 人 们 去 揭 示
的直接的政治语 境 所 促 动 和 引 发 的”。 与 乃 师 相 比,斯 金 纳 的 做 法 显 然
更趋彻底与激进,哪怕此举可能会冒犯自己“所敬重的老师”。①
不过,斯金纳目前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还远 不 足 与 其 高 远 目 标 相
匹配。更重要的 是,尽 管 他 一 直 试 图 展 示 自 己 理 论 发 展 一 以 贯 之 的 进
路,② 我们仍然可以看出其“修 正 史 学 家”及“政 治 理 论 家”双 重 身 份 之 间
的某种张力。他曾经 认 为,思 想 史 并 不 能 给 今 人 提 供 任 何 教 训,要 想 从
研究过去之中得到 对 于 我 们 当 前 问 题 的 解 决 之 道,不 仅 是 “方 法 论 上 的
失误而且也是道德上的过错”。然而在今天的斯金纳看 来,它“不 仅 言 过
其实,而且与我近来提出 的 某 些 观 点 相 矛 盾”。③ 可 见,在 强 调 历 史 之 非
连续性(或陌生性)的 斯 金 纳 与 强 调 历 史 连 续 性 (或 现 实 相 关 性)的 斯 金
纳之间,存在着 一 个 较 为 显 著 的 转 型。 笔 者 认 为,大 致 可 以 将 1978 年
《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的出版看成这一转型的 开 启,将 1997 年《自
由主义之前的自由》视为转型完成的标志。
实际上,《现代政治 思 想 的 基 础》书 名 中 的 “基 础”本 身,便 构 成 了 一
种对其早年坚持之方法论的反讽。斯金纳声称自己一向 都 是 一 个“反 基
础主义 者 ”(
ant
i-f
ounda
tiona
lit),甚 至 早 在 此 术 语 出 现 之 前 的 上 世 纪

① 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83 页。
②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n 
Skinner,”p.52.
③ 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95 页。

51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60 年代便抱有这样的理论 观 点。① 他 反 对 实 证 主 义 政 治 科 学,② 也 反 对


观念史研究中过于哲学化的倾向,③ 与社群主义等反基础主义者一道,反
思和批判当代规范政治理论的启蒙运 动 式 的 倨 傲(
hubr
is)。④ 他 强 调 书
名中的定冠词“
the”,恰恰是为了指称书中所论者正是当代西方自由主义
民主政治思想的“基础”,而 并 不 具 有 超 越 时 代 与 种 族 的 普 世 价 值。⑤ 当
然,这种辩称似有诡辩之嫌,而且斯金纳也承认,“基础”这 一 隐 喻 免 不 了
会让人产生某种目的论式的联想,⑥ 使用“基础”、“演进”、“渊源”、“发展”
之类的语汇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诱惑”。但这也说明,在 政 治 思 想 史 研 究
与现实政治关注之间保持泾渭分明的关系,这种信 条 的 确 有 悖 常 理。 笔
者认为,看重历史而 并 不 唯 历 史 是 从,也 就 是 说 力 图 找 出 具 有 当 下 启 迪
意义的东西,而不是堕入一种纯粹的好古心理,⑦ 这恰恰是以斯金纳为代
表的“剑桥学派”学者的可贵之处。
即令在斯金纳早年方法论突进的阶段,严苛的“语 境 主 义”方 法 仍 然
具有重大的现实政治意涵。根据这种方法,政治思想 史 的 研 究 首 先 要 打
破对经典著作的过分 崇 拜,放 弃 从 中 追 寻 永 恒 主 题 的 幻 想;承 认 政 治 理

① Pe
tri 
Koikka
lai
nen and Sami
 Sy
rj i,“On Enc
mk oun
ter
ing
 the Pa
st-I
nte
rvi
ew wi
th
Quent
i Sk
n  inne ,”
r p.70.
② 斯 金纳 1978 年发表在《纽约书评》上的一篇文章即以“逃离实证主义”为题(“
The 
Fl
igh


rom 
Pos
it
ivsm,
i ”Th
e New 
Yor
k Re
view 
of 
Boo
ks,15J
une
 1978,pp.26-28)。
③ 斯金纳颇为欣赏罗蒂对柏拉图以来西方哲学传统中本质主义的攻击 ,并与 罗 蒂 在 观 念
史研究领域多有合作。罗蒂的名著《哲学与自然之镜》问世不久,他便在《纽 约 书 评》上
撰文盛赞,并冠以“哲学的终结”这样醒目的题目(“ The End 
of 
Phi
losophy?”The 
New
York 
Rev
iew 
of 
Book ,
s 19 Ma
rch  ,
1981 pp.46-48)。根据前引 斯 金 纳 访 谈,很 有 意
思的一段公案在于,斯 氏 是 在 普 林 斯 顿 大 学 做 访 问 学 者 时 (
1974—1979 年 )撰 写 《基
础》一书的,而当时的普林斯顿可以说云集 了 大 批 从 各 种 学 科 角 度 抨 击 本 质 主 义 的 学
者,除了斯金纳与罗蒂之外,竟然还包括托马斯·库 恩 (
Thoma
s Kuhn)以 及 克 利 福 德·
吉尔兹(
Cli
ffo
rd 
Gee
rtz)等人。
④ Paul 
Kely,“
l Po
lit
ica
l Theo
ryi
 n Retret?Con
a t
emporar
y Pol
it
ica
l Theory and
 the 
His-
to
rica
l Or r,”i
de n Noel O’Sull
ivan ed.,Po
lit
ica
l Theo
ry in Trans
ition,London:
Rou
tledge,2000,p.225.
⑤ 斯金纳在访谈中举唐纳德·凯利( Donal
d Ke
lly)研究历史法学派兴起的名著《现代历史
学问的诸基础》(
Founda
tion
s of 
Mode
rn Hi
stori
cal 
Scho
lar
ship)为 例,言 及 凯 利 在 书
名中有意地略去了“诸基础”前的定冠词。
⑥ 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96 页。
⑦ 昆廷·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
2003 年,第 75 页。

52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论家的行为,包括经 典 作 者 的 行 为,无 非 是 在 通 过 写 作 取 得 同 个 人 有 关
的政治支持,同 现 代 政 客 拉 选 票 的 行 为 大 同 小 异,并 无 特 别 高 尚 之 处。
重视思想史研究 的 “历 史 性 ”,强 调 政 治 文 本 作 者 “以 言 行 事 ”的 政 治 意
图,将看似高贵的政治思想史“解构”成意识形态史。正 是 这 种 反 对 赋 予
历史以“方向”的“温 和 的 相 对 主 义”或 “反 基 础 主 义”,竟 然 也 四 面 树 敌:
既包括自由主义的 辉 格 史 观 与 马 克 思 主 义 史 观 (两 者 毋 宁 都 是 “进 步 主
义”或“向前看”的),也包括施特劳斯学派等看重“正典”与“永恒问 题”的
哲学化诠释方式 (其 对 西 方 历 史 的 看 法 毋 宁 是 “守 成 主 义 ”或 “向 后 看 ”
的)。另外,斯金纳的霍布斯及马基雅维利研究,也恰 恰 陷 入 了 与 上 述 三
个学派(均可视为一种“基础主义”的历史—哲学观点)激烈的争夺战。①
在《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中,斯金纳考察了英国 内 战 时 期 哈 林 顿 等
“新罗马作家”与霍布 斯 (“哥 特 式 自 由”雄 辩 的 理 论 阐 发 者)关 于 自 由 的

①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剑桥学派”与施特劳 斯 学 派 之 间 的 微 妙 关 系。 施 特 劳 斯 主 张 回 归
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古典理性 主 义,认 为 古 今 政 治 境 遇 和 哲 学 思 想 有 着 根 本 上 的 类 似
性,所谓太阳底下并没有什么新鲜事。施特劳斯意义上的“政治哲学”所追 寻 者 乃 是 整
全的问题和“永恒的问题”;而斯金纳继承柯林武德的看法,认为并不存在所 谓“永 恒 的
问题”,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家其实面临着各个不同的问题 。
因此,斯金纳视施特劳斯为传统的文本 主 义 诠 释 方 法 的 代 表 人 物 ,曾 在 多 个 场 合
对后者做出批评。他钟意和再三强调的乃是所谓“现代早期”,又与施特劳 斯 重 新 挑 起
古今之争进而进行现代性批判的着力点不期而遇 ,马基雅维利是斯金纳眼 中 古 典 共 和
主义发展的巅峰,而在施特劳斯眼中则是现 代 性 的 始 作 俑 者,这 就 造 成 了 两 大 学 派 彼
此攻讦的焦灼点。
不过,斯金纳对施特劳斯的批判恐怕也 有 失 公 允 ,虽 然 施 特 劳 斯 对 历 史 主 义 (
his-

ori
cism)极 尽 抨 击 之 能 事,但 毋 庸 置 疑,施 氏 对 于 西 方 大 哲 及 其 经 典 的 诠 释 并 不 缺 乏
历史感。他也反 复 强 调 诠 释 者 应 当 “像 作 者 理 解 自 己 那 样 理 解 作 者 ”(斯 金 纳 则 说

see
ing
 th
ings
 the
i way”),并考察文 本 作 者 的 生 平、时 代、写 作 对 象、撰 述 传 统 等 “语
r 
境性”的问题。而施派的独门功夫“迫害下 写 作 的 艺 术”着 力 厘 清 经 典 文 本 中 的 “隐 微
教诲”与“显白教 诲 ”,以 “哲 学 社 会 学 ”(
soc
iol
ogy 
ofph
  i
loophy)称 之 恐 怕 并 不 为 过 。

两人都关心“用过去的可能性帮助我们克服今天的困境”。甚至有论者指 出,斯 金 纳 式
的共和主义与施特劳斯都强调某种对古 典 的 回 归,分 享 着 某 种 “新 保 守 主 义”特 征,参
见 Ra
fae
l Ma
jor,“
The 
Cambr
idge 
Schoo
l and 
Leo 
Str s:Tex
aus tsand 
  Con
tex
t o
f A-
meri
can 
Poli
tic
alSc
  ience,”Poli
tica
l Quar
terly 58,2005,pp.477-485;S t
eve P
in-
cus,“Ne
ither Mach
i ave
ll
ian 
Momen tno
  r Po
ss e
s s
ive
 Ind
ivi
dua
lism:Comme
rci
alSo
  ci
e-

y and
 the 
Def
ende
rs 
oft
 he 
Eng
lish 
Commonwe
alh,”Ame
t rican 
His
tor
ica
l Rev
iew
103,1998,pp.710-711。

53
政治思想史 2010 年 3 月

著名争论。实际上,这场 争 论 不 仅 发 生 在 17 世 纪,还 发 生 在 20 世 纪 的
当下;不仅发生在“新 罗 马 作 家”与 霍 布 斯 之 间,而 且 正 在 发 生 于 斯 金 纳
等新共和主义 者 与 包 括 伯 林、罗 尔 斯 等 人 在 内 的 诸 多 当 代 政 治 哲 学 家
(斯金纳称其为“新哥特理 论 家”)之 间。“新 罗 马”与 “(新)哥 特”之 间 的
张力存在于逝去的历史中,又切实发生在当代政治 争 论 之 中。 而 称 职 的
思想史家,则应该凭 借 对 现 实 问 题 的 敏 感 把 握,努 力 发 掘 湮 没 于 故 纸 堆
中具有历史真实性的政治论说。
另外,“语境主义”方 法 虽 然 未 必 导 向 历 史 主 义,但 的 确 具 有 相 对 主
义和反基础主义的特征。对于想要寻求普世性“政治理 论”的 人 士 而 言,
该学派自然缺少规范性的理论创建。然而,相对于诸 多 西 方 中 心 论 的 政
治理论而言,“语境 主 义”方 法 又 有 助 于 我 们 认 清 其 文 化 和 地 域 的 局 限。
时下流行的民主观念,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主义 民 主 理 论 已 陷 入
概念危机。而这些时髦的理论正是诞生在斯金纳所称的 “理 论 建 设 的 哥
特时代”。“剑桥学 派”的 兴 起,或 可 视 作 对 美 国 “新 哥 特 式”自 由 主 义 民
主理论的解毒剂。一位中国学者敏锐地观察到:
   近几十年来,
欧洲政治思想界和史学界出现了打击哥特式民主理
论的三支劲旅。一支是从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传承下来的剑桥新政治思
以昆廷·斯金纳为领军人物。二是法国的解构运动,以雅克·德里
想史,
达为核心。三是德国的“概念历史”(
die 
Ber
gif
fse
gsc
hic
hte)。其代表人
物是中国人不大熟悉的莱因哈特·科塞勒克(
Rei
nha
rt 
Kos
ell
eck),哲学
家海德格尔的学生。值得注意的是,
法、德、
英三国的学术传统和治学思
互不相容。今日西欧三大国的政治思想史大
路在历史上长期各立门户,
师在理念上趋于一致,
并同时造成轰动影响的现象实属罕见。这说明了
西欧的知识精英在民主理论上的反思之旅已经开始。三个学派有一个
共同点,
都以维特根斯坦的“话语即行为”为座右铭,对多有自称是普世
的、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抽象政治概念都要问个
为什么。在这场对哥特式民主理论的全面挑战之中,美式民主理论,即
以个人的“绝对”权利为基础的自由民主概念成为首要的攻击目标。①

① 相蓝欣:《传 统 与 对 外 关 系———兼 评 中 美 关 系 的 意 识 形 态 背 景》,三 联 书 店,


2007 年,第
79 页。

54
孔新峰:“语境”中的“语境主义”:昆廷·斯金纳政治思想史研究发微

斯金纳曾经批判那种“把 地 方 的 狭 隘 观 念 普 遍 化 的 神 话 学”,① 并 且
承认“我根本不相信欧洲传统代表了某种足资效法的 成 就 …… 我 比 之 我
以往所以为的更其是一个地方性的历史学家。……我的问题是有关 15、
17 世纪欧洲 的 问 题”。② “剑 桥 学 派”的 方 法 论 革 命 在 构 成 了 对 辉 格
16、
史观、“正典”观念 等 历 史 编 纂 学 对 抗 模 式 之 际,的 确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促 成
了西方中心主义神话的消解。
总之,政治思 想 史 的 语 境 主 义 解 读 方 法,或 可 归 纳 为 这 样 的 信 条:
“一切政治论述皆为政治行为”。而政治思想史的编纂 与 研 究 本 身,如 斯
金纳本人的方法论 与 政 治 思 想 (家)研 究 著 述,无 疑 也 属 政 治 论 述 之 列,
自然也就承载了特 定 的 政 治 意 图。 由 斯 金 纳 就 任 剑 桥 大 学 钦 定 近 代 史
教授的演说稿出版的《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一书,其扉页 引 用 了 他 的 两
位前任之间的通信(
F.W.梅 特 兰 致 阿 克 顿 勋 爵):“在 30 岁 之 前,我 很
少看历史———当然哲 学 史 是 不 作 数 的 (
don’
t  t)”。 有 理 由 认 为,斯
coun
金纳多年来致力的目标正是使哲学史成为“作数的”历史。

(责任编辑   刘训练)

① Quen
tin 
Ski r,“Me
nne ani
ng 
and 
Unde
rst
and
ing
 in
 the 
His
tor
y o
f I
des,”p.14.

② 玛丽亚·露西亚·帕拉蕾丝—伯克编:《新史学:自白与对话》,第 297 页。

55
ABSTRACTS

Ch
inese 
Trad
it
iona
l Po
li
ti
cal
 Though
t as 
a Po
li
ti
cal
 Di
sci
pli
ne

Da
tong 
XU

Abst
ract:Thi pape
s  r argues t
hatt
  hecha
  ra
cter
i s
tic
s ofpo
  l
iti
cal
 sc
iencea
 sa 
  di
sci-

pine
 should beempha
  s
ized in t
he st
udy  of 
Chinese po
lit
ica
l t
hought.Diffe
rentf
 rom

he We s
tern,the his
torians of 
Chinese pol
it
ica
l t
hough tde
  al wi
tht
 he un
ique 
object,
wh ich cou ld 
be  te
rmed  as
 the pol
it
ic s  o
f administra
tion ort
 he r
p axs-o
i riented polit
ics.
Ba sed on the  description of t
he ou tl
i ne and clues of Chines
e intel
lectual tradit
ion in
politicalh
 istory,t he paper proves t hat tradi
tionalpo
  l
it
ical
 thinking is featured with
spec i
a l
 empha s es on ag r
iculture
 and  peasant,un i
ficat
ion,ha rmony,sub e
jct and  mo-
rali
t y.The  i
nt ense conne c
tion with po li
tical 
practi
ce ist
 he most impo rtantf
  e
a t
ure of
traditional Chi nese polit
ical
 though t.
Key  Words: history ofpo
  lit
ical though t;po li
tic
a l
 sc
ience;the  way of governmen t

Be
tween
 In
tel
lec
tua
l H
ist
or and
y   the 
His
tor
y o
f Eve
ryday 
Lif

———Some 
Ref
lec
tions
 on
 the 
Study 
oft
 he 
May 
Four
th 
Movemen

Fans
en 
WANG

Abstract:In
telle
ctualh
 isto
ry and  the hist
ory  o
f  everyday li
fe have  a
lway s been
viewed a s
 two d ist
inct r
ealms.I n r ea
l i
ty,howe ver,ma jor intel
lectual movemen ts
such as the May  Fourth Movemen t spu r
red deep transforma ti
ons in the l
ives of h
is-
tori
cal contempo rar
ies.Th is
 art
icle delvesi
 nto t
his aspe c
t of the May  Fourth  Move-
men t
 fro m th
   e vanta e
g  oint
p    of me t
h odology to ex lore ho
    p       y  w the M a Fourth  Move-
men t r
ga duall
y exerted
 in
fluenceo
 n t
  he da
ilyl
 iveso
 f  May Fo urthi
 ntel
lectualsa
 n d
 the
youth,chang ingt
  he
ir wor
ld outl
oo k an d
 li
festl
ye in profound a
  ndf
 arr
- eachi
n g ways.
Key  Words:May  Fourth Movemen t;intel
lectual h
i s
tory;h istor o
y  f
 everyday li
fe

The 
Con
tex
t o
f Con
tex
tua
lism:t
he 
Case 
of 
Quen
tin 
Ski
nne

Xi
nfeng 
KONG

Abstr t:Wh
ac ile hi
storic
al c
ontextua
lism i
s the unique methodol
ogical
 app r
oach of

he t
 hri
ving ‘Cambridge School’in the
 fie
ld of
  t
he  hi
story ofpo
  li
tica
l thought,the
‘cont t’o
ex f
 it
s r
ising a
s  wel
l as
 it
s pol
iti
cali
 ntentions andimp
  l
ica
tionsi
 s to al
 ar
ge
198
extent over
looked  or under
valued in  Chines
e  ac
ademi cc
  ommun ity.Ba sed on at
 hor-
ough revi
ew of one of t
he Schol’
o s leading schol
ar,Qu e
ntin Skinn
er’ sa
 cademic ca
reer,
thi
s papert
 ri
es to answertwo 
  ques
tion s:( 1)Wh a
t is
 thei
 deolog
ical
 and in
tell
e c
tual
 con-
tex
t o
 f Contex
t ua
lism?a nd (
2)Wh at is t
he poli
ti
cali
 nten
tions of
 the s
chool?
Key Wo rds:the Cambri
dge Sc
ho ol;Qu ent
i n 
Skinner;Contextua
lism;Re public
ani
sm

Con
sti
tut
iona
lism 
inJames 
  Mad
ison:
Beyond 
Libe
ral
ism 
and 
Repub
lic
ani
sm

Fu
jian 
ZHANG

Abs t
ract:Mad ison is one of t
 he  mo s
t significant founde r
s o f Ame rican  Constitu-
tion.The r
 e ve r
ence conferred is derived from h is 
o r
iginal i
nsigh ti
  ntot
 he fact that due
to the diversities of opinon,f
i aith and  in
t erest,f acti
ons  are ine vi
table
  in a popu lar
gove rnmen t.To  preven tc
 lash o f
 factions and ty r
anny  of majo r
ity,we  can no t
  s
imp ly
rely on rel
igi ous or mo ral
 remons trations,and  enlightened state smen  a
r e not alway s
available.The  po ss
ibly best s o
l ut
ion  i
s dev i
sing  a wor kable and  susta
inab le po l
it
i ca

sy s
tem  the subs tanti
a t
ion of wh ich is the theo ry of extensive repub li
c.Bu t  Mad ison
did no t
 simp ly t
 ake it as a key  conc ept of his politi
cal doctrine  without  mak ing his
own  interpret at
ive transforma tion and  e
labo ra
t i
on.And  i
t wou ld a l
so be errone ous to
ignor et
 he pl urali
ty and originality of hist
  hough t by de s
ignating  him as  a proponen t
of either Ma rx i
sm  or l
iberalsm,o
i r even repub lic
an ism.
Key  Wo r ds:Jame s Mad i
s on;The Fede
  ralist No.10;L iber alsm;Repub
i l
icanism

Ca
rlSchmi
  tt’
s Theo
r o
y fLa
  r
ge 
Space

We
i CHEN

Abstract: Large Spac ea
 rti
culated by  Carl Schmi tt
 is a unit betwe en  mode rn na-

ion-st a
te and  global commun ity.Ca rlSchmi
  t t’s theor o
y f large space  wa s presented

n an  age of po s
t  nat
ion-stateand
   it was  re
lated  to Carl
 Schmi tt’s discus sion  o
f the
concep t o
f the  po l
iti
cal.Aga i
nst universali
stic  wo r
ds spoken  by  some  impe r
iali
s s,

Carl Schmi t
t cl a
imed  thatl
 argespa
  c ea
 imed  to defend thet
  r
ad i
tion of Eu rope an ci
v i
li-

a t
ion.Fr om  the  di
alogue between Carl Schmi tt and Alexand re Kojeve on  the topic of
theend 
  of hi
s tory,we  can al
so se
e  Carl
  Schmi tt’s phi
losophy  of hist
o ry.
Key  Wor ds: Carl
 Schmitt;Large Spae;un
c iversal
ism;t hee
  nd 
of h
 ist
or y;t he pol
itica

On 
Car
l Schmi
tt’
s Concep
t o
f t
he 
Pol
it
ica
l and
 It
s Se
riou
snes


ianhong 
CHEN

Abs
tr t:
ac I
n o
rde
r t
o exp
lor
e t
he 
prope
r me
ani
ng 
of 
Car
l Schmi
tt’
s c
onc
ept
 of
 the

199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