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第 30 卷第 6 期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Vo

l.30No.6
2019 年 12 月   Tong
jiUn
  i
ver
sit
y Jou
rna
l Soc
ial
 Sc
ience 
Sec
tion Dec.2019

符腾堡公国“
时代史”
与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陈郁忠
(中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州 510275)

   摘   要:荷尔德林虽然是一位哲学诗人,但他的诗歌创作同时扎根在现实土壤 之 中。1800 年 前 后 符 腾 堡
公国的“时代史”是荷尔德林诗歌创作的 重 要 动 力 来 源。 然 而,荷 尔 德 林 并 不 直 接 在 诗 歌 中 表 现 “时 代 史 ”,而
是借用古希腊的希波战争作为 诗 歌 意 象,以 “借 古 喻 今 ”的 方 式 来 展 现 拿 破 仑 战 争 时 期 符 腾 堡 公 国 的 政 治 现
实,并表达当时德意志人的民族情 感 和 他 对 德 意 志 未 来 的 憧 憬 。 这 一 手 法 在 他 1800 年 写 就 的 长 诗 《爱 琴 海 》
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关键词:荷尔德林;符腾堡公国;时代史;希波战争;《爱琴海》
中图分类号:
I521.
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3060(
2019)
06 0032 10

一 、引   言

众多 哲 学 家 的 参 与 是 荷 尔 德 林 研 究 的 一 个 特 点 。20 世 纪 以 来 ,海 德 格 尔 、亨 利 希 ① 、弗 兰 茨 ② 等
人 的 研 究 甚 至 一 定 程 度 上 引 导 了 荷 尔 德 林 研 究 的 方 向 。 在 他 们 的 研 究 中 ,荷 尔 德 林 被 描 绘 成 “不 谈
国事”、只 专 注 于 晦 涩 诗 歌 创 作 或 者 哲 学 问 题 思 考 的 案 头 知 识 分 子 形 象 。 诚 然 ,荷 尔 德 林 的 诗 歌 ,特
别 是 他 1800 年 前 后 的 创 作(包 括 一 些 理 论 文 章 的 残 篇),包 含 作 者 对 哲 学 与 神 学 问 题 的 思 考 ,探 讨 的
深 度 也 超 过 同 时 代 作 家 。 但 事 实 上 ,在 荷 尔 德 林 精 神 失 常 之 前 ,符 腾 堡 ③ 公 国 的 政 治 现 实 、法 国 大 革
命 以 及 拿 破 仑 战 争 等“时 代 史 ”(
Zei
tge
sch
ich
te)是 其 诗 歌 创 作 的 另 一 重 大 背 景 和 重 要 维 度 。④ 他 的 一
些 重 要 诗 作 除 了 含 有 哲 学 思 想 外 ,很 大 程 度 上 也 是 对 当 时 政 治 时 局 的 回 应 和 诗 化 再 现 。“时 代 史 ”虽
然 是 荷 尔 德 林 诗 歌 创 作 的 外 在 动 力 来 源 ,但 他 在 诗 作 中 并 不 直 接 表 现 “时 代 史 ”,而 是 继 承 始 自 人 文
主 义 时 期(Human
ismus)的 文 学 传 统 ,将 现 实 中 的 德 意 志 投 射 到 古 希 腊 的 历 史 中 去 :荷 尔 德 林 诗 歌 中
描绘 的 古 希 腊 ,其 实 是 现 实 中 或 他 愿 景 中 的 德 意 志 。 在 古 希 腊 的 意 象 里 ,荷 尔 德 林 完 成 了 他 对 德 意

收稿日期:2019 09 07
作者简介:陈郁忠,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助理教授。
① 迪特尔·亨利希(
Die
ter 
Hen
rich):德国当代哲学 家,慕 尼 黑 大 学 哲 学 教 授,以 对 德 意 志 唯 心 主 义 哲 学 (
Deu
tsche

Ide
alsmus)的研究闻名,他 关 于 荷 尔 德 林 的 作 品 有 《意 识 之 基:荷 尔 德 林 思 想 研 究 (
i 1794—1795)》[
Der 
Grund 
im
Bewusst
sen:Un
i ter
suchungen 
zu 
Hlde
rli
ns  en (
Denk 1794/1795)2.Au
flage,Kl
ett 
Cot
ta,1992]。
② 米歇埃尔·弗兰茨( Micha
elFr
  z):曾任德国图宾根大学 哲 学 系 教 授,他 关 于 荷 尔 德 林 的 著 作 有 《图 宾 根 的 柏 拉
an
图 主 义 》(
Tübinger 
Pla
tonismus.Die geme
ins
amen 
phi
los
oph
is Anfangsgründe 
chen  von 
Hlde
rln,Sche
i lli
ng und
l,Fr
Hege ancke 
Verag,2012)。

③ 1806 年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之 前,公 国 实 际 称 “维 腾 堡”(Wi
rtembe
rg),“符 腾 堡”(Wü
rtt
embe
rg)是 大 公 加 冕 为 国
王( Kn
ig)后的称呼。参见 Ge or Ecke
g  t,?Po
r l
it
ik zwis
chen au
fgek
lr
tem Abso
lut
ismus  und Mode
rner 
Staat
lichke
itim
 
Exempel:Vom 
Her
zog
tum 
Wir
tember zum 
g  Knir
geich Wür
ttembeg,
r in:Hlder
lin-Jahr 38,2012(
buch  13),S.115
140,hi
e S.115。为了方便起见,本文统称“符腾堡”。
r 
④ 专门的研究有 P i
err
e Be
rtaux,H
lde
rli
n und 
die 
Franz
sis
che 
Revo
lut
ion,Suhrkamp,1967,此人的观点不甚可
靠;Chri
stoph Prign
itz,Fri
edri
ch Hlder
lin.Die En
twi
ckl
ung 
sei
nes 
pol
iti
schen 
Denken
s unter dem Einflus
s de

Franz
sis
chen Revolut
i ,
on Helmut 
Buske 
Verl ,
ag 1976。国内学者的研究 如 李 双 志:《荷 尔 德 林 与 德 国 人 的 民 族 情 结》,
载《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
2013 年第 6 期,第 127 130 页。
第6期 陈郁忠:符腾堡公国“时代史”与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33

志 历 史 现 实 的 理 解 。 所 以 ,荷 尔 德 林 以 古 希 腊 世 界 为 内 容 的 诗 歌 既 有 历 史 哲 学 的 底 色 ,也 有 高 度 的
政 治 现 实 性 。 长 诗 《爱 琴 海 》(
Der 
Arc
hipe
l s,
agu 1800 年 )是 体 现 这 一 手 法 的 典 范 之 作 ,这 既 体 现 在
符 腾 堡 公 国 的“时 代 史”是 该 诗 写 作 的 外 部 动 因 ,也 体 现 在 诗 中 描 写 希 波 战 争 的 部 分 暗 含 荷 尔 德 林 对
德意 志 及 其 未 来 的 看 法 。 鉴 于 这 一 文 学 手 法 在 国 内 尚 少 有 介 绍 ,本 文 将 首 先 梳 理 德 语 文 学 中 借 希 腊
之“古”喻 德 意 志 之“今”的 文 学 传 统 。 而 后 ,本 文 将 概 述 18 世 纪 末 符 腾 堡 公 国 在 拿 破 仑 战 争 中 的 政
治历 史 ,揭 示 德 意 志 的“时 代 史”与 希 波 战 争 时 期 古 希 腊 之 间 的 可 类 比 性 。 最 后 ,本 文 将 重 点 分 析 《爱
琴 海》中 描 写 希 波 战 争 的 部 分 ,解 析 荷 尔 德 林 如 何 通 过 古 希 腊 的 过 去 来 表 现 和 理 解 德 意 志 的 现 实 与
未来。

二 、德意志与古希腊

用古希腊来类比德意志,并不是荷 尔 德 林 的 发 明。 德 意 志 与 古 希 腊 之 间 的 紧 密 联 系,也 不 是 从 温
克尔曼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 1755 年)中将古希腊的艺术特征描述为“高
贵的单纯”(
eine
 ed
le 
Ein
fat)、“静穆的伟大”(
l eine
 st
il
le 
Grsse)① ,并大力呼吁模仿古希腊 艺 术 时 才 开
始。② 事实上,两者之间的渊源始于人 文 主 义 时 期。 这 一 点 不 仅 体 现 在 人 文 主 义 者 对 希 腊 文 化 的 推 崇
与研究上,更体现在这一文化现象背后的政治因素,即民族主义的推动力中。
中世纪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以古罗马继承者(
trans
lat
ioimpe
  rii  i)自居,皇 位 传 承 一 般 都
Roman
要经过罗马教皇加冕。在这一政治身份认同中,与德意志对举的不是古希腊,而是古罗马。 到了 15 世
纪哈布斯堡王朝弗里德里希三世( Fri
edr
ich Ⅲ )治下,由 于 皇 权 衰 落、疆 域 缩 小,帝 国 不 得 不 改 称 “德 意
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He
il
ige
s Rmi
sches 
Reich 
Deu
tsche
r Na
tion,第一次出现于 1474 年 ③)。从他
的儿子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Max
imi
lian
 I)起,帝 国 统 治 者 不 再 到 罗 马 加 冕,帝 国 与 罗 马 的 联 系 名 存 实
亡,④ 成为一个单纯的德意志国家。 此时的人文主义者、马克西米利安一世的御用诗人康拉德·蔡尔提
斯(
Konr
ad 
Cel
tis)依然把皇帝比成奥古斯都,把自己比成古罗马第一伟大的民族诗人维吉尔,⑤ 与其说

① J
ohann 
Joa
chim 
Wi lmann,? Gedankenübe
nke r d
ie 
Nachahmung 
der 
Gri
ech
ischen 
Wer
kei
 n 
der 
Mah
ler
ey 
und
Bil
dhaue
r-Kuns
t,in:des.,Kl
r eine 
Schr
ift
en.Vo
rr twürfe,2.Au
eden.En fl.Hr
sg.v.Wa l
t he
r Rehm,De 
Gruy
ter,
, ,
2002 S.27 59 h i
e S.43.汉语译文见朱光潜: 西方美学史》 人民文学出版社,
r  《 , 2002 年,第 295 页。
② 在2017 年翻译出版的英国 学 者 巴 特 勒(
Eli
za 
Mar
ian 
But
le 1885  1959)的 旧 著《希 腊 对 德 意 志 的 暴 政 :论 希 腊
r,
艺术与诗歌对德意志伟大作家的影响》(林国荣译,社会 科 学 文 献 出 版 社, 2017 年)中,作 者 就 把 古 希 腊 对 德 意 志 文 化 影
响的始端放到了 18 世纪,大致以温克尔曼“发现 古 希 腊 ”为 标 志。 该 书 的 一 些 材 料 和 认 识 较 为 陈 旧,但 视 角 独 特,提 出
的一些观点依然有探讨价值。张向荣在对该书的书评《古希腊是如何对德意志施以暴政的》(见 2018 年 4 月 17 日《上海
书评》)中认为:巴特勒的这部著作出版于纳粹德国举办奥运会(
1936 年)的前一年,在该届奥运会 上,纳 粹 德 国 的 运 动 员
以古希腊的传人自居,“展示壮美身姿与健康体魄”;而巴特勒正是看到了 纳 粹 德 国 倚 仗 古 希 腊 的 政 治 目 的 才 写 下 此 书 ,
此书当即被纳粹政府所禁。其实,德意志对古希腊的热爱从来都带有浓厚的政治目的性,这在下文中还将谈到。
③ 弗里德里希时帝国亦称 He
il
ige
s Re
ich 
und 
Deu
tsche 
Nat
ion,后被 He
il
ige
s Rmi
sche
s Re
ich 
Deu
tsche
r Na
tion 所
替代,见 Re
inha
rd 
St r,?Na
aube tiona
lismus 
vor
 dem 
Nat
iona
lismus?E
ine 
Bes
tands
auf
nahme 
der 
For
s zu ,
chung  Nat
ion
und ,
Nat
iona
lismus
in 
der 
Frühen 
Neu
zei
t,i
n:Wi
ssen
schaft 
und 
Unt
err
ich
t 47,He
ft3,1996,S.139 165,h
  ier 
S.
143。
④ 参见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赵秉莹等译,商务印书馆,
1998 年,第 315 316 页。
⑤ 参见 Ma
rkus 
Hien,Al
tes 
Rei
ch 
und 
neue 
Dich
tung.Li
terar
isch-po
lit
ische
s Re
ich
sdenk
en 
zwi
s 1740 1830,
chen 
De 
Gruy
ter,2015,S.293;另可参见 J
r Robe
g  rt,Konrad 
Cel
tis 
und 
das 
Pro
jek
t de
r deu
tschen 
Dic
htung:S
tud
ien 
zur
human
ist
isc
hen 
Kon
sti
tut
ion 
von 
Poe
tik,Ph
ilo
soph
ie,Na
tio
n und 
Ich,Max 
Nieme
yer 
Ver
lag,2003,S.83 104u.S.345
439。
3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0 卷

这是他仰慕古罗马与奥古斯都的伟业,倒不如说是德意志民族 意 识 的 最 初 觉 醒 ① :
1500 年,蔡 尔 提 斯 校
订出古罗马史家塔西佗(
Tac
itus)表现古代日耳曼部族生活的著作《日耳曼尼亚》(
German
ia)② ,其政治
动机不言自明。
然而,奥古斯都治下的罗马帝国强 大 统 一,此 时 的 神 圣 罗 马 帝 国 则 皇 权 旁 落,诸 侯 国 林 立,不 可 与
之同日而语。于是,人文主义者在不 舍 弃 古 罗 马 的 同 时,想 起 了 与 自 身 更 为 相 似 的 古 希 腊———政 治 上
城邦林立、仅靠语言与文化维系统 一 的 另 一 古 代 国 度。 正 是 在 帝 国 与 古 罗 马 皇 冠 撇 清 关 系 之 后,德 意
志人文主义者在思想上用古希腊取 代 了 古 罗 马,将 其 与 自 己 的 帝 国 对 举:两 个 国 度 都 存 在 于 政 治 上 的
“多”和文化、民族上的“一”的张 力 之 中。 德 意 志 与 古 希 腊 的 渊 源 从 一 开 始 就 充 满 了 政 治 意 味,是 德 意
志民族觉醒的产物。同时,古希腊也 为 德 意 志 人 理 解 自 身 提 供 了 一 面 镜 子。 在 这 一 动 力 的 助 推 之 下,
德意志人文主义者研究古希腊的语言与文化,甚至在德语与希腊语之间建立人为的联系。 蔡尔提斯认
为,其故乡维尔兹堡(Wür zburg,来自 He rbipo
lis,即草之城)的词源并不是拉丁文的 he rba(草),而是希
ebos(厄瑞波 斯 ),即 希 腊 神 话 中 的 黑 暗 之 神。 另 一 位 人 文 主 义 者 菲 利 普·施 瓦 茨 艾 尔 德
腊语的 Er ③

(Ph
ili
pp Schwa
rtz
erd)将自 己 的 姓 按 字 面 意 义 译 成 希 腊 语,就 是 闻 名 后 世 的 梅 兰 希 通 (Me
lanch
ton,

chwartz= melan = 黑色,erd = ch
ton = 土地) 。在帝国的最后几个世纪里,与其说它是德意志民

族的神圣罗马帝国,倒不如称之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希腊帝国”。⑤ 可以想见,包括温克尔曼在内的德
意志文人在研究、赞叹古希腊时,意识中浮现出的是现实中的德意志。⑥ 赫尔德在著作《人类历史的哲
学理念》(
1784—1791)中甚至认为,正是政治上的不统一才造就了古希腊文化的高峰,⑦ 言下之意即:文
化上,德意志将成为下一个希腊( Nova 
Gra
eca)。⑧ 当德意志的知识分子对自己“帝国”的政治与文化现

实 不 满,而 对 其 未 来 又 充 满 期 待 时,他 们 就 会 想 起 古 希 腊。 古 希 腊 成 了 德 意 志 知 识 分 子 的 理 想 与 乌
托邦。⑨
德意志与古希腊之间的特殊联系 逐 渐 体 现 为 一 种 强 大 的 文 学 传 统。 犹 如 我 国 唐 朝 人 说 本 朝 事 不
言“唐”而言“汉”,
18 世纪的德国作家在写德意志本土故事时,也经常将其发生地设置在古希腊,维兰德
的《阿加通的故事》(
Ges
chi
cht
e de
s Aga
t 1776/1777)即是一例。⑩ 在法国入侵德意志之际,维兰德想
hon,
起了古希腊的希波战争,认为希腊 各 城 邦 摒 弃 前 嫌,同 仇 敌 忾,才 赢 得 了 战 争 的 胜 利。


其弦外之音不
言而喻:德意志虽是邦国林立,但 只 要 同 操 一 种 语 言,同 属 一 种 文 化、一 个 民 族,就 有 联 合 的 基 础 与 力
量,不至于成为法国人的阶下囚。 可 见,“德 意 志—希 腊”这 一 文 学 传 统 体 现 的 是 德 意 志 文 人 的 政 治 诉

① 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人文主义者的文化活动有 关,马 克 西 米 利 安 一 世 就 是 人 文 运 动 的 推 动 者 ,见 Re
inha
rd
St
auber,?Nati
onal
ismus 
vordem 
  Nat
iona
lismus?E
ine 
Bes
tand
sau
fna
hme 
der 
For
schung 
zu,
Nat
i und ,
on Nat
ion
ali
smu
si

de
r Fr
ühen Neuze
it ,
 S.144 145。
② Rudo
lf 
Pfe
iff
er,Hi
sto
ry 
of 
Cla
ssi
cal 
Scho
lar
ship.Fr
om 
1300t
o 1850,Cl
arendon 
Pre
ss,1976,p.64.
③ 见赫西俄德《神谱》第 123 125 行。
④ 梅兰希通精通古典语言,曾协助路德翻译《圣经》。他编纂的大量教科书涉及古典语言、修辞学、地理、历 史、占 星
术等领域,影响甚大,被誉为“德意志的教师”(
Pra
ecep
tor 
German
iae)。
⑤ Wa
lthe
r Rehm,Gr
iechen
tum 
und 
Goe
the
zei
t.Ge
sch
ich
te 

ine
s Gl
aub
ens,Fr
anke 
Ver
lag,1952,S.16.
⑥ ⑩ 参见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二卷),译林出版社,
2006 年,第 199 页;第 186 页。
⑦ J
ohann 
Got
tfr
ied 
Her
der,Ide
en 
zur 
Phi
los
oph
ie 
der 
Ges
chi
cht
e de
r Men
schhe
it,Band 
2,Au
fbau 
Ver
lag,1965,
S.102.
⑧ Ma
rkus 
Hien,Al
tes 
Rei
ch 
und 
neue 
Dich
tung.Li
terar
isch-po
lit
ische
s Re
ich
sdenk
en 
zwi
s 1740  1830,S.
chen 
297.
⑨ J
ochen 
Schmi
dt,?Gr
iechen
land 
als
 Ide
alund 
  Utop
ie 
bei 
Wi lmann,Goe
nke the 
und 
Hl
der
lin,i
n:H
lde
rli
n-
Jahr 28 (
buch  1992/1993),S.94 110,h
ie S.95.席勒的《散步》一诗即以“荷马的太 阳,也 对 着 我 们 微 笑”(钱 春 绮 译
r 
文)结尾,见张玉书主编:《席勒文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 年,第 85 页。
瑡 Ma

瑏 rku
s Hi
en,Al
tes 
Re
ich 
und 
neu
e Di
cht
ung.Li
ter
ari
sch-po
lit
isc
hes 
Rei
chsde
nke
n zwi
sch
e 1740 1830,S.296.
n 
第6期 陈郁忠:符腾堡公国“时代史”与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35

求。这一政治诉求在荷尔德林的诗作中往往被其对古希腊文化的狂热所掩盖 ,但如果我们把这种热爱
放到上述文学传统中考量,则不难发现:民族情绪越为高涨之时,他对古希腊也越为狂热。① 这说明,荷
尔德林对于古希腊的兴趣不仅来自 从 小 接 受 的 古 典 教 育,也 源 自 对 18 世 纪 末 德 意 志 和 符 腾 堡 公 国 所
处多重政治困境的观察。他在诗歌中以古希腊为意象排遣其民族情绪,并在古希腊的意象中从历史哲
学角度理解公国和德意志的现实。 符 腾 堡 公 国 的“时 代 史”不 但 是 荷 尔 德 林 在 诗 歌 中 描 写 古 希 腊 希 波
战争的政治动因,更是他在诗歌中采用“借古喻今”这一手法的指归所在。

三 、符腾堡公国的 “时代史 ”

18 世纪末的符腾堡公国 大 致 以 斯 图 加 特 为 中 心,南 起 图 宾 根 上 游 的 内 卡 河,北 到 海 尔 布 隆 (He


i-

bronn),东至雷姆斯塔尔(
Rems
tal),西抵黑森林之中,② 面积约九千六百平方公里,人口约 六 十 五 万,③
是神圣罗马帝国版图中一个中等大小的公国。与其他德意志公国不同的是,自 16 世纪起,符腾堡就不
是大公一人的天下,而是处于大公与公国议会( Land
tag)的共同治理下。18 世纪末,公国处于内外政治
危机之中,其“时代史”可以用“二元政体”与“双重危机”来概括。
要说明符 腾 堡 公 国 18 世 纪 末 的 政 治 状 况,就 要 从 1514 年 签 订 的 《图 宾 根 条 约 》(Tüb
inge

Ve
rtag)谈起。16 世纪初,大公 乌 尔 里 希 (He
r rzog 
Ulr
ich)因 债 台 高 筑 而 大 举 征 税,符 腾 堡 民 不 聊 生。
1514 年农民起义四处蔓延,公国民众 中 被 称 为 “可 敬 者”(
die 
Ehrba
rke
it)的 特 权 阶 层 准 备 推 翻 大 公 的
统治。“可敬者”阶层由法官、医生、公 务 员、富 裕 乡 绅 和 神 职 人 员 组 成,占 据 公 国 行 政 机 关 和 教 会 中 的
重要职位,在公国议会中占有绝大多数席位,还通过世袭联姻、垄断神职人员教育系统来巩固自身的政
治力量,势力极大。④ 有 鉴 于 此,大 公 顾 问 康 拉 德·布 罗 伊 宁 (
Konr
ad 
Breun
ing)在 图 宾 根 召 开 公 国 议
会,与议会代表(
Lands
tnde,
Lands
cha
ft)于 1514 年 7 月 8 日签订《图宾根条约》:议会代表为大公解决
债务问题,大公则承认议会代表有批准税收、同意宣战等权力,但大公保留召开公国议会的权力。 影响
符腾堡近三百年的“二元政体”自此形成。⑤
《图宾根条约》具有初步的君主立宪性 质,因 而 被 称 为 公 国 的 “基 本 法”,⑥ 甚 至 被 誉 为 公 国 的 《大 宪
章》(Magna 
Cha
rta)。⑦ 受其约束的“二元体制”虽然有民主进步的一面,却也暗藏危机。 正是该条约使
公国在 18 世纪末陷入内外 双 重 的 政 治、军 事 斗 争 之 中。 事 实 上,在 《图 宾 根 条 约 》签 订 后 的 近 三 百 年
里,代表政府的大公与代表民众的“可敬者”阶层一直处于斗争状态。 该政体没有很好地起到制衡权力
的作用,反而因双方之间的敌对状态造成公国行政效率过于低下 。⑧ 但这一体制一定程度上又照顾到了
公国多方面的利益,因而一直存在 至 18 世 纪。 所 以,当 公 国 外 的 政 治 形 势 发 生 翻 天 覆 地 变 化 之 时,符
腾堡内部难以施行实质性的政治改革以应对时局变化。“二元政体”的这些缺点在战事频发的 18 世纪

① J
ochen 
Schmi
dt,?Gr
iechen
land 
als
 Ide
alund 
  Utop
ie 
bei 
Wi lmann,Goe
nke the 
und 
Hl
der
lin,S.95.
② Pe
ter 
Lahns
ten,?H
i lde
rli
ns 
Heima
tst
ad,i
t n:H
lde
rli
n-Jahr 18 (
buch  1973/1974),S.49 61,h
ier 
S.49.
③ Erwi
n H
lze,Da
s a
lte 
Rech
t und 
die 
Revo
lut
ion.Ei
ne 
pol
iti
sche 
Ges
chi
cht
e Wür
ttemb
ergs 
in 
der 
Revo
lut
ion
sze
it
1789—1805,Ve r
lag 
von R.Oldenbu
rg,1931,S.3.
④ Ulr
ich 
Gair(
e e
t l.),H
a lder
lin 
Text
uren,Band 
1.1,H
lde
rli
n-Ge
sel
lscha
ft,S.96
f.;Ge
or Ecke
g  rt,Po
lit
ik
zwi
schen aufge
klrt
em  Ab
sol
uti
smus 
und 
Mode
rne
r St
aat
lichk
eit 
im  l:Vom  
Exempe Herzogt
um  
Wir
temb
erg 
zum
Knigre
ich Würt
temberg,S.118.
⑤ 在其他邦国,拥有政治权力的还有骑士与贵族阶层。《图 宾 根 条 约》签 订 以 后,符 腾 堡 的 这 两 个 阶 层 被 排 除 在 公
国政治生活之外。
⑥ Er
nst 
Mar
qua
rt,Ge
sch
ich
te 
Wür
ttemb
ergs,zwe
ite,du
rchge
sehene 
Aul.,Me
f tzl
er,1962,S.76 77.
⑦ ⑧ Erwi
n H
lze,Da
s a
lte 
Rech
t und 
die 
Revo
lut
ion.Ei
ne 
pol
iti
sche 
Ges
chi
cht
e Wür
ttemb
ergs 
in 
der 
Revo
lu-

ion
sze
i 1789—1805,S.
t  4;S.
39 40.
3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0 卷

末尤为突出。此时,公国内看似死水一潭,实则暗流涌动;公国外则已处于大革命的前夜。
从1770 年荷尔德林出生到他精神失常,在这三十多年里,公国实际上完成了由“二 元 政 体”向 君 主
集权制的转变。就在 荷 尔 德 林 出 生 的 这 一 年,大 公 卡 尔·欧 根 (Ka
r Eugen)与 议 会 签 订 《继 承 协 约 》
l 

Erbve
rgl
eich),重申《图宾根条约》权力划分的有效性,① 这 是 以“可 敬 者”阶 层 为 代 表 的 民 众 最 后 一 次
在政治上战胜大公。在 18 世纪的最后三十年里,公国 的 职 能 部 门 和 教 会 越 来 越 需 要 受 过 专 业 教 育 的
人员,而“可敬者”阶层中的大多 数 都 没 有 专 业 知 识,根 本 无 法 满 足 公 国 事 务 的 需 要。② 卡 尔 大 公 应 势
于 1781 年开办卡尔学校(
Kar
l-Schu
le),培 养 有 专 业 知 识 的 年 轻 人,诗 人 席 勒 就 是 卡 尔 学 校 毕 业 的 学
生。③ 此外,大公还出资在图宾根 神 学 院 (
Tüb
inge
r S
tit)培 养 牧 师,荷 尔 德 林 就 是 受 大 公 的 资 助 来 到

图宾根学习神学。④ 这样,“可敬者”阶层的政治基础及其在公共事务中的垄断地位被动 摇 了。1806 年
神圣罗马帝国解体之时,符腾堡公 国 水 到 渠 成,升 级 为 君 主 专 制 的 符 腾 堡 王 国。 大 公 对 民 众 的 胜 利、
对《图宾根条约》的突破,说到底是对“可敬者”阶层政治垄 断 的 胜 利。⑤ 总 之,从 1770 年 到 1806 年,符
腾堡公国处于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等的巨大变革时 期。 在 此 期 间,虽 然 公 国 政 治 总 的 趋 势 是 大 公 的 势
力越来越强,但在公国议会政治影响 力 不 断 削 弱 的 同 时 ,特 别 是 在 法 国 大 革 命 爆 发 之 后,民 众 中 反 对
大公的民主力量也不断产生。符腾堡 公 国 这 段 以 二 元 对 抗 为 特 征 的 “时 代 史 ”,是 荷 尔 德 林 诗 歌 创 作
的重要背景。⑥ 可以想见,在荷尔德林 的 意 识 中,公 国 的 “时 代 史”与 古 代 希 腊 城 邦 之 间 的 力 量 斗 争 已
经类比起来了。
符腾堡内部的政治斗争也折射在公国的对外政策上。18 世纪末,法国与奥地利在德意志西南地区
皆有不小势力。⑦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公国陷入两者的利益矛盾与军事冲突之中。 作为 1770 年代以来
公国内部斗争的利益既得者,卡尔大 公 为 了 保 全 统 治 地 位,不 惜 一 切 代 价 避 免 革 命 之 火 燃 烧 到 公 国 本
土。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他在对外政策 上 左 顾 右 盼。 起 初,大 公 向 法 国 暗 送 秋 波,容 忍 法 军 于 1792 年
占领公国莱茵河左岸的蒙贝利亚尔(Mmpe
l rd,Mon
ga tbé
lird)。但在法奥(即第一次 反 法 同 盟)开 战

后,大公的亲法态度在神圣罗马帝国 内 部 遭 到 孤 立,他 便 立 即 向 奥 地 利(即 帝 国 皇 冠 的 持 有 者)献 出 四
千名援兵,并宣称此举没有任何政治意图。⑧ 在公 国 议 会 中,有 代 表 表 现 出 对 法 国 大 革 命 的 好 感 而 抵 制
大公的政策,⑨ 公国的民主人士更是不满大公的统治。荷尔德林称其为“暴君”,期望通过法国大革命将
其推翻。他在 1792 年 6 月给妹妹的信 中 说:“亲 爱 的 妹 妹,相 信 我,如 果 奥 地 利 人 赢 了,我 们 的 日 子 会
很难过。诸侯们会滥用暴力,甚是可怕。相信我!为法国人———人类权利的捍卫者祈祷吧。”

1793 年卡尔大公逝 世,他 的 两 个 弟 弟 分 别 于 1793 年 和 1795 年 继 位,但 继 位 不 久 便 相 继 死 去。

① Er
nst 
Mar
qua
rt,Ge
sch
ich
te 
Wür
ttemb
ergs,S.209.
② Ge
or Ecke
g  rt,? Po
lit
ik zwi
schen au
fgek
lr
tem Abs
olu
tismus und Mode
rne
r S
taa
tli
chke
it l:Vom
 im Exempe
He
rzog
tum 
Wir
tembe
r zum 
g  Kn
igr
eich 
Wür
ttembe
rg,S.124 125.
③ 详见范大灿: 《德国文学史》(第二卷),第 287 289 页。
④ Va
lér
ie 
Lawi
tschka,? Kl
ost
er-S
tif
t-Be
ru,i
f n:H
lde
rli
n Handbuch.Le
ben-We rkung,hr
rk-Wi sg.v.J
ohann
Kr
euz
er,Me
tzl
er,2002,S.20 30,h
ie S.21.荷尔德林出生于一个没落无权的“可敬者”阶层 家 庭,这 些 家 庭 也 受 到
r 
大公笼络。
⑤ 1805 年 12 月,议会被解散,见 Er
nst 
Mar
qua
rt,Ge
sch
ich
te 
Wür
ttemb
ergs,S.246。
⑥ Chr
ist
oph 
Pri
gni
tz,Fr
iedr
ich 
Hlde
rli
n.Di
e En
twi
ckl
ung 
sei
nes 
pol
iti
schen 
Denk
ens 
unt
er 
dem 
Einfl
uss 
der
Franz
sis Revo
chen  lut
ion,S.11.
⑦ ⑧ Erwi
n Hle,Da
z s 
alt
e Re
cht 
und 
die 
Revo
lut
ion.Ei
ne 
pol
iti
s Ge
che  s
chi
cht
e Wür
ttemb
ergs 
in 
der 
Revo
lu-

ion
szei
t 1789—1805,S.35;S. 99 102.
⑨ Ma nf
red 
Ot ,
t Sab
ine 
Ott,Hlder
lin 
und 
revo
lut
ionr
e Be
str
ebungen 
in 
Wür
ttemb
erg 
unt
er 
dem 
Einfl
ude

Franz
sis
chen Revol
ution,Pahl-Rugens
tei
n Verlag,1979,S.37 38.
瑠 F

瑏 ried
rich Hlder
lin,Smtl
iche Werk
e und Br
iefe,Bd.2,hrsg.v.Mi
cha
e Knaup,Ca
l  rl 
Hans
er 
Ver
lag,1992,
S.489.
第6期 陈郁忠:符腾堡公国“时代史”与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37

1797 年,卡尔之侄弗里德里希二世登上大公宝座。在 宝 座 更 迭 的 几 年 里,大 公 与 议 会 间 的 斗 争 从 未 停


止。议会通过控制税收权与大公对抗,公国税收不利,无力抵御外来侵略。1796 年,以奥地利为首的反
法同盟战败。同年 6 月,法国人莫罗(Mo
reau)率军侵入符腾堡。翌年,双方签订《坎波·福尔米奥和约》

Fri
eden 
von 
Campo 
Fo o),规定奥地利将莱茵河左岸大部分地区割让给法国,领土受损的德意志公
rmi
国可以 得 到 一 定 补 偿。 为 了 协 商 具 体 的 割 让 与 赔 偿 事 宜,各 方 于 1798 年 12 月 召 开 拉 施 塔 特 ① 会 议

Ras
tat
ter 
Kong
res)。对符腾堡公国来说,由于莱茵河左岸的 蒙 贝 利 亚 尔 早 在《坎 波·福 尔 米 奥 和 约》

签订之前就已在法国人治下,这次 能 否 得 到 相 应 赔 偿 成 了 未 知 数。 荷 尔 德 林 受 好 友 辛 克 莱(
Iss
ak 
von

inc
lar)的邀请,于 1798 年 11 月 21 日前往拉 施 塔 特,并 逗 留 至 12 月 初。 令 他 失 望 的 是,本 来 的 协 商

会议成了各方利益的角逐场:② 法国为了顺利得到德意志的莱茵河左岸地区,通过支持符腾堡的民主人
士给大公施加压力;而公国在外交困 难 面 前,非 但 没 有 团 结 一 心,反 而 派 出 两 个 代 表 团 与 会,分 别 代 表
大公与议会。会议召开之际,拿破仑远征埃及,欧洲各国见势发起第二次反法同盟,位于奥地利与法国
之间的符腾堡战事不可避免。1799 年春,奥军进入符腾堡,拉施塔特会议被迫解散,两位法国代表在出
城时被杀。法军继而侵入符腾堡,自西向东一路抢掠。1800 年,公国实际已由法国控制,并被迫缴纳军
税、为法军提供补给。③ 第二次反法战争依然以奥地利的战败而告终,奥法于 1801 年 2 月签订《吕内维
尔和约》(
Fri
eden 
von 
Lunév
ile)④ 。该《和约》可 能 是 荷 尔 德 林 精 神 失 常 之 前 最 为 重 要 的 政 治 事 件 ,荷

尔德林为此创作了著名的《太平休日》( Fr
ieden
sfe
ier,1802/1803)⑤ 。
可见,荷尔德林在精神失常之前从未停止关心公 国 的 时 局 与 命 运。18 世 纪 末 的 “时 代 史”,特 别 是
拉施塔特会议的召开,对荷尔德林 1800 年前后的文学创作具有决定性影响,⑥ 使其创作既有对符 腾 堡
和德意志现实的批判,也有对自由 的 呼 唤,以 及 对 一 个 乌 托 邦 式 德 意 志 的 憧 憬。 此 时 的 荷 尔 德 林 以 古
希腊为“鉴”,从历史哲学的角度 理 解 公 国 的 内 忧 外 患,并 有 意 识 地 将 创 作 融 入“德 意 志—古 希 腊”文 学
传统中。比如,在他的书信体小 说 《许 佩 里 翁》和 悲 剧 《安 培 多 克 勒 》中,同 名 主 人 公 都 生 活 在 一 个 “季
世”。⑦ 他们两人,一个在小说的结尾处以希腊人的身份来到德意志,在看到德意志社 会 的“野 蛮”(
bar-
ba
rich)之后离开;另一个则在对希腊社会现实的绝望中纵身跃入埃特纳火山 。⑧ 与其将这些情节看作

荷尔德林文学创作脱离现实、一味拟 古 的 证 据,倒 不 如 将 其 理 解 为 他 对 公 国 内 外 政 治 形 势 不 满 与 批 判
的诗化再现。当法军大举入侵公国、在符腾堡胡作非为之时,荷尔德林的创作主题由“批判”转为对“自
由”的呼唤和对未来德意志的憧 憬。 在 他 的 长 诗《爱 琴 海》中,荷 尔 德 林 选 取 了 古 希 腊 的 希 波 战 争 作 为
诗歌意象,将拿破仑战争的“时代史”与之类比,借希腊之“古”喻德意志之“今”。

① 拉施塔特在今德国巴登符腾堡州西北,离卡尔斯鲁厄不远。
② 荷尔德林的好友辛克莱参加拉施塔特会议是为了代表洪堡伯爵(
Landg
raf
 von 
Hes
sen-Hombu
rg)与 法 国 进 行 秘
密谈判,见 Va
lér
ie 
Lawi
tschka,?Epo ,i
che n:H
lde
rli
n Handbuch.Le
ben-We rkung,S.14 19,h
rk-Wi ie S.16。
r 
③ Ul
rich 
Gai
er(
eta
 l.),H
lde
rli
n Text
uren,Band 
4.1,S.131;Ge
or Ecke
g  rt,?Po
lit
ik 
zwi
schen 
auf
gek
lr
tem
Abs
olu
tismus 
und 
Mode
rne
r S
taa
tli
chke
itim 
  l:Vom 
Exempe Her
zog
tum 
Wir
tembe
r zum 
g  Kn
igr
eich 
Wür
ttembe
rg,S.
121.
④ 该条约内容除“议和”以外,主要是敦促奥地利履行《坎波·福尔米奥和约》。
⑤ 译名从刘皓明先生,见《荷尔德林后期诗歌》(评 注 卷 下 ),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出 版 社,
2009 年,第 581 页。 关 于 《吕 内
维尔和 约 》与 《太 平 休 日 》之 间 的 关 系 可 参 见 J
ochen Schmi
dt,? H
lde
rli
ns En
twu
rf de
r Zukun
ft,i
n:H
lde
rli
n-
Jahr 16 (
buch  1969/70),S.110 122,h i
er  f.。
S.119
⑥ Ulr
ich Gai
er( e
t l.),H
a lde
rli
n Text en,Band 
ur 4.1,S.99.
⑦ Chr
ist
oph 
Pri
gni
tz,Fr
iedr
ich 
Hlde
rli
n.Di
e En
twi
ckl
ung 
sei
nes 
pol
iti
schen 
Denk
ens 
unt
er 
dem 
Einfl
uss 
der
Franzs
ischen Revo
luton,S.282.

⑧ 有关《许 佩 里 翁》和 《安 培 多 克 勒》中 对 德 意 志 现 实 的 影 射 可 参 见 Me i
nhard 
Pri
ll,Bürgerl
iche Al
ltagswe
lt 
und
pie
tis
tis
ches D
 enkeni
 m W
 er
k H
 l
der
lin
s .ZurK
 ri
tikd
 es Hl
der
linB
- i
lde
s v
 onG
 eor L
g uka
cs, Max Ni
em e
yer Ver
lag 83,
,19
S.21 52。
38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0 卷

四 、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希腊历史上两个划时代的政治事件。荷尔德林选取前者作为诗歌意
象,并将符腾堡的“时代史”与之类比,原因有三:第一,在希波战争中,古希腊民族第一次共同抵御外敌并
取得胜利,它是古希 腊 人 集 体 记 忆 中 的 民 族 解 放 战 争,甚 至 可 以 被 称 为 古 希 腊 民 族 的 诞 生 神 话,① 这 与
1800 年前后德意志的政治现状,特别是符腾堡公国面临的侵略危机有诸多相似之处;而伯罗奔尼撒战争
是古希腊世界的内战,是一个民族的“分裂”,不应是德意志的历史发展方向。第二,自古希腊起,希波战争
在文学中总是与“自由”这一主题联系在一起,② 这里的自由不仅指抵抗外来侵略,也意味着在此之后建立
并维护理想的国家政治秩序;③ 而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利益争夺”④ 战,类似公国和整个德意志的现状,这正
是荷尔德林所反对的。第三,希波战争,特别是公元前 480 年萨拉米斯 ⑤ 海战的胜利,开启了古希腊历史上
“古典时期”的序幕,雅典民主制形成,文学、艺术达到高峰,为哲学的集大成奠定了基础,荷尔德林说“希腊
人此时处在了他们伟大的巅峰”⑥ ,这也是荷尔德林对未来德意志的期望;而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之时(公
元前 404 年),希腊两大城邦雅典与斯巴达已两败俱伤,是古希腊衰落的开始。因此,以希波战争作为诗歌
意象,既体现了 18 世纪末德意志的民族情绪,也符合荷尔德林对德意志未来的憧憬。
希波战争中有三场战役最为著名,它 们 按 时 间 顺 序 分 别 为 马 拉 松 战 役(公 元 前 490 年)、温 泉 关 战
役(公元前 480 年)和萨拉米斯海 战(公 元 前 480 年)。这 三 场 战 役 在 荷 尔 德 林 的 诗 作《爱 琴 海》中 得 到
了不同程度的描写,共同构成一幅 希 波 战 争 高 潮 时 期 的 历 史 画 卷。 此 诗 的 写 作 动 机 正 是 1800 年 法 军
对符腾堡公国的大举入侵。当时荷尔德林 虽 身 处 洪 堡 (Hombur
g v.H.,位 于 现 黑 森 州),却 也 有 切 肤
之痛,无法排遣的民族情感在笔端 流 露 为 他 毕 生 最 长 的 一 首 诗 作 (
296 行)。⑦ 本 文 下 面 将 以 该 诗 为 讨
论对象,具体分析其中对希波战争 的 描 写。 鉴 于 萨 拉 米 斯 海 战 是 该 诗 的 主 体 部 分,也 是 诗 中 提 到 的 第
一场战役,本文的分析也以诗歌中战役的先后为序。
萨拉米斯海战是《爱琴海》的重头戏,
荷尔德林用了5
0行(第8
6—1
35行)的篇幅来描写。历史上,
这场海
战是希波战争的转折点,
在战役中,
希腊人大败庞大的波斯军队,
波斯皇帝薛西斯(
Xer
xes)仓皇逃回亚洲。如
果我们把《爱琴海》中对萨拉米斯海战的描写放到 1
800 年德意志和符腾堡公国的“时代史”中理解,就不难发
现,
该诗的描写并不完全反映德意志的具体历史细节。荷尔德林的用意在于将希波战争时期的希腊民族塑
这一共同体是他对未来符腾堡公国和整个德意志的乌托邦式想象。⑧
造成一个理想的政治共同体,
荷尔德林采用古典史诗的方式描绘萨拉米斯海战,⑨ 其叙述有史诗般的厚重感。 作者先用一个“荷
马式的比喻”,将薛西斯帅军侵入雅典时的情景比成埃特纳火山喷发时燃烧的岩浆涌入山谷的景象 (第
91—96 行):瑏

① Ra
imund 
Schu
lz,Di
e Pe
rse
rkr
iege,De 
Gruy
ter,2017,S.172.
② 埃斯库罗斯表现萨拉米斯海战的悲剧《波斯 人》中 有 一 句 台 词 是“来,希 腊 人 的 儿 子 们,还 父 国 家 邦 以 自 由”(
402
403 行),见 Aes
chyl
i 
trago
edi
ae,ed.Ma r
tin 
Wet,T
s eubn
er,1998,S.25。
③ Raimund 
Schu
lz,Die 
Per
ser
krege,S.173.

④ 即希腊文的 。
⑤ 萨拉米斯(
Sal s)为雅典附近一岛屿,遥对雅典卫城入口。
ami
⑥ 见荷尔德林于图宾根神学院作的毕业论文《
希腊人的美术史》
,转引自刘皓明: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
(评注卷上)
,第3
68页。
⑦ 对于本诗的一些 其 他 具 体 情 况 可 以 参 看 拙 文 :?Di
e S
til
le 
des 
Arch
ipe
lagus,i
n:Li
tera
tur
strae.Ch
ine
sis
ch-
deu
tsche 
Zeit
schrift 
für Sprach-Li
terat
urwiss
enschaft,Band 
20,Hef
t 1(2019),S.189 200,hie S.189 193。
r 
⑧ Jochen Schmid ,?
t Gr iechen
land 
als
 Idea
l und Ut
opi
e be
i Wi
nke ,
lmann Goethe 
und H
lde
rli ,
n S.107f.
⑨ 《爱琴海》的格律就是荷马史诗的六音步格。
瑠 这一比喻可能受 到 品 达 的 启 发 ,见 荷 尔 德 林 的 品 达 译 作 《皮 提 亚 赞 歌 》(

瑏 Pyt
his Ode):Fr
che  ied
rich 
Hl
der
lin,
Smt
liche 
Werk
e und 
Brefe,Bd.2,S.202。正是在这首诗中,品达提到提丰被压在埃特纳火山下。

第6期 陈郁忠:符腾堡公国“时代史”与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39

他轻松而迅速地发了令,如着火的山泉,
从沸腾的埃特纳向四周可怖地涌溅,
把城邑和绽放的花园埋在紫流里,
直到燃烧的大川在神圣的海中冷却,
这正像那波斯王,从以哥巴塔那 ① 冲来
他辉煌的喧腾,用火毁坏了城邑;②
在希腊神话中,埃特纳火山下压着反叛宙斯的提丰(
Typhon);在本诗中,薛西斯(第 91 行中的“他”)
俨然是提丰的化身,代表邪恶的破坏力量,如岩浆埋没“城邑”,摧毁“绽放的花园”。这里的“城邑”与“花
园”显然暗指现实中德意志的城邑与花园,它们在法军压境之时如当年的阿提卡地区一般惨遭蹂躏。这
样,相距 2280 年的两段历史由一个荷马式比喻联系起来。不过,这一荷马式比喻并未再现历史事件的真
实情景,而是作者对法军横扫符腾堡时惨状的神话式想象。诗中的“波斯人”影射历史上的薛西斯,但诗中
并没有出现他的名字。所以,与其说“波斯人”暗指某个法军首领(比如拿破仑),倒不如说它是侵略意志的
人格化表征。在荷马式比喻之后,诗歌接下来说:
“悲哀啊,雄伟的雅典娜倒下去了”(第 97 行)。女神雅典
娜象征雅典这座城(在这里同时暗指德意志),她在薛西斯的邪恶力量面前倒了下去。荷尔德林不说“雅
典”,而说“雅典娜”,③意在指出雅典代表与薛西斯对抗的神圣力量,同时也说明德意志和符腾堡公国在荷
尔德林心中的神圣地位。此时的雅典,
“神庙冒着浓烟”(第 99 行),“死亡笼罩着山谷”(第 101 行),而“那
个波斯人带着猎物,横行境内,继续掠夺”(第 101—102 行),这俨然是 1800 年法国军队劫掠德意志西南地
区的图景。雅典的陷落一来影射符腾堡公国已在法军铁蹄之下的事实;二来体现荷尔德林的历史哲学:一
个国家的兴盛必定以其衰败为前提,④希波战争之后古希腊的强盛是最好的例证。
在描述完波斯人侵入雅典城的情景之后,作为理想政治共同体的雅典人出场。 接下来三段 ⑤ 是《爱
琴海》对萨拉米斯海战的具体描写,荷 尔 德 林 依 旧 采 用 史 诗 的 方 式 加 以 表 现。 诗 中 战 斗 画 面 的 背 景 是
雅典妇女手抱儿童、等待战争开始的场面(第 105—106 行)。在荷尔德林的观念里,作为理想政治共同
体的雅典不仅囊括可以战斗的成 年 男 性,同 时 也 包 含 妇 女 和 儿 童。 战 争 打 响 之 后,荷 尔 德 林 运 用 一 个
荷马史诗中常见的意 象,侧 面 描 写 雅 典 成 年 男 性 的 战 斗:在 海 面 上,“天 上 的 众 神 观 瞻 着 向 下 衡 量 裁
判”⑥(第 108—109 行)。战争的胜负由神而定,薛西斯在诗中已被称为“亵渎者”(第 103 行),必定得不
到神的相助。⑦ 作为理想共同 体 的 一 部 分,希 腊 的 战 士 被 称 为 “英 雄 的 子 孙”(第 113 行 )、“神 的 宠 儿 ”
(第 114 行),他们英勇奋战,“蔑视死亡”(第 116 行),神已“裁定”(第 115 行)他们的胜利。 对于战争的
描写,荷尔德林把大部分笔墨用在波 斯 军 队 身 上,通 过 波 斯 人 的 步 步 败 退 侧 面 体 现 希 腊 人 的 坚 定 与 团
结。⑧ 首先,荷尔德林将“镜头”拉近,用一 个 荷 马 式 比 喻 把 即 将 溃 败 的 波 斯 军 比 作 “从 血 泊 中 站 立 起 来
的野兽”(第 117—118 行),纵然可以“将 猎 人 惊 吓”(第 119 行),但 也 只 是 困 兽 犹 斗 罢 了。 海 面 上 战 斗
愈打愈烈,双方不断有船沉 入 海 里。 而 后,荷 尔 德 林 将 “镜 头 ”聚 焦 到 薛 西 斯 本 人 身 上:他 已 预 感 到 失
败,所以“眩晕”(第 125 行)、“邪 笑”(第 126 行),并“火 速 派 出 使 者”(第 127 行)察 看 战 况,希 望 有 挽 回

① 以哥巴塔那(
Ekba
tana)是古代波斯皇帝行宫所在地。
② 参考刘皓明译文:《荷尔德林后期诗歌》(文本卷),第 108 109 页,有改动。
③ 荷尔德林可能从品达那里 学 到 将 城 市 拟 人 化 的 手 法,参 见 J
ochen 
Schmi
dt,H
lde
rli
ns ?Br
ot 
und 
Wen“.Di
i e
En
twi
ckl de
ung  s 
hymn
ischen 
Sti
ls 
in 
der e
legi
schen Dichung,De 
t Gruy
ter,1968,S.105。
④ 见荷尔德林的理论文 章 残 篇: ?Das 
unte
rgehende Vat
erl
and,in:Fri
edr
ich 
Hl
der
lin,Smt
lic
he 
Wer
ke 
und 
Brefe,

Bd.2,S.72
f.。再可参见 J
ür Pe
g  t
er 
Wal
ser,H
lde
rli
ns 
Arc
hipe
l s,At
agu lan
tis-Ve
rlg,1962,S.108 149。

⑤ 按本文引用的慕尼黑版《荷尔德林全集》分段,其他版本分段可能不同。
⑥ 参考刘皓明译文:《荷尔德林后期诗歌》(文本卷),第 109 页,稍有改动。
⑦ 可参看《伊利亚特》第 8 卷第 69 72 行。
⑧ 埃斯库罗斯的悲剧《波斯人》也是从波斯人的角度来表现希腊人的胜利。
40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 30 卷

失败的余地,却没有一个使者安然归来。最后,波斯军四散,薛西斯的生命也受到威胁,被“裹挟入逃亡
的人群中”(第 132 行),此时追 赶 他 的 不 是 雅 典 人,而 是“神”(第 133—134 行)。 神 追 赶 薛 西 斯 既 是 神
话史诗的笔法,也表明了波斯人侵 略 希 腊 的 彻 底 失 败。 在 荷 尔 德 林 看 来,一 个 理 想 政 治 共 同 体 除 了 有
人的层面,还应有神的层面。薛西斯正是在一个人神共同体的反击之下,成了“弱者”(第 135 行)。
为了暗示萨拉米斯海战与符腾堡“时代史”之间的关系,荷尔德林从头至尾都用现在时来叙述这场
战争;但其中的史诗与神话特征又 让《爱 琴 海》与 德 意 志 现 实 产 生 较 大 距 离。 这 其 间 的 张 力 说 明,荷 尔
德林通过战争描写言说的是对古希腊与德意志都适用的历史观,即如此重大的胜利是一个国家或者民
族历史上升期的开始,这当然也是他对德意志未来的期望。所以,在雅典人战胜波斯大军之后,荷尔德
林不忘再用一节描写战后伯里克利( Peri
kls)带领雅典人重建雅典城的情景 (第 179—199 行)。① 新的

雅典城也由人与神的共同体建 成,所 以 它“稳 如 星 辰”(第 180—181 行)。如 果 说 萨 拉 米 斯 海 战 暗 示 的
是符腾堡公国在拿破仑战争期间的 历 史,那 么 重 建 雅 典 体 现 的 则 是 荷 尔 德 林 对 公 国 的 政 治 期 望:公 国
应在走出战争泥潭之后在内部建立 起 行 之 有 效 的 民 主 政 治 秩 序,让 公 民 获 得 自 由,建 立 一 个 如 雅 典 般
伟大的城邦(国家),所以荷尔德林也用现在时来叙述雅典重建的过程。
荷尔德林在《爱琴海》结尾处才提到马拉松战役和温泉关战役。 与萨拉米斯海战不同的是,荷尔德
林并未对这两场战役加以细致描写,而是仅以回忆的方式加以概括叙述。 叙述者与古代历史之间的时
间距离被拉开,说明在叙述这两场战役时,荷尔德林关心的并不是它们与“时代史”之间的对应关系,而
是通过“发思古之幽情”呼唤德意志历史上升期的到来:
月桂林呀,用你们常绿的树叶,给那些为你们而死
的人的坟冢戴上桂冠,那些男孩儿在马拉松胜利了,
却死去了 ……
……奔腾的水呀,
请从那山上,从厄奥他的山巅,日日哀怨地
唱着命运的悲歌,冲进当年战斗的山谷!(第 281—287 行 ②)
马拉松战役是希波战争中希腊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按希罗多德《历史》(第 6 卷第 117 节)的记
载,当时波斯人阵亡约六千 四 百 人,而 雅 典 人 仅 为 一 百 九 十 二 人,③ 这 极 大 地 振 奋 了 希 腊 各 城 邦。④ 其
实,希罗多德的记载并不可信,但说明从希罗多德起,希腊人就开始将马拉松战役的胜利英雄化。 荷尔
德林可能从英国考古学家理查德·钱德勒(
Richa
rd 
Chand
ler)的《希腊游记》(
Rei
sen 
in 
Gri
echen
land)一
书中读到,雅典人阵亡后被同葬于高高的墓冢之中,以显示他们的英勇气概。⑤ 荷尔德林在诗中说阵亡
者都是“男孩儿”,这是他对马拉松战役的英雄化,并不符合史实。 在荷尔德林看来,马拉松战役之所以
伟大,或者说之所以“悲怆”(《爱 琴 海》,第 280 行 ),正 是 在 于 少 年 参 战,虽 胜 而 捐 躯,因 而 诗 中 说 他 们
“胜利了,却死去了”⑥ 。月桂树应为阵 亡 者 带 上 桂 冠,这 不 仅 表 明 阵 亡 者 被 埋 在 月 桂 树 之 间,更 说 明 他
们为民族的自由捐躯,理应得到胜利者的“桂冠”。荷尔德林对马拉松战役胜利的英雄化可以看成他对
符腾堡公国的呼吁:公国虽 小 虽 弱,但 不 可 没 有 战 胜 强 大 侵 略 者 和 保 卫 自 身 独 立、自 由 的 信 心。 早 在
1799 年 1 月,他就在给弟弟的信中说:“如果黑暗的帝国要以暴力的方式来临,那我们就把笔扔到桌下,

① 可 与《面包与葡萄酒》(第一稿)第 95 98 行对比阅读,见 Fr


ied
rich 
Hl
der
lin,Smt
liche 
Werk
e und 
Brefe,Bd.

1,S.378。
② Fr
ied
rich 
Hl
der
lin,Smt
liche 
Werk
e und 
Brefe,Bd.1,S.303
i f.
③ 参见希罗多德:《历史》(下册),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第 451 页。
④ Ra
imund 
Schu
lz,Di
e Pe
rse
rkr
iege,S.92.
⑤ Ri
cha
rd 
Chand
ler,Re
isen 
in 
Gri
echen
land,Le
ipz
ig,1777 (
Nachd
ruck 
Hil
de im/ New 
she Yor
k 1985),S.233
f.
⑥ 德文为“
Siegend 
sta
rben”。这里其实是荷尔德林用德文表现希腊 文 的 结 构,分 词 s
iegend 要 做 让 步 状 语 解 为 “虽
然胜利了”。用德文表现希腊文的结构是荷尔德林后期诗歌中常见的手法。
第6期 陈郁忠:符腾堡公国“时代史”与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 41

并以上帝的名义到最困苦、最需要我们的地方去。”①“黑暗的帝国”显然指以武力压境的法国,荷尔德林
的这几句话显示了他在公国危急时刻的愤慨和投笔从戎的意愿 。
荷尔德林的民族情感在接下来的温泉关战役中升华为英雄主义情绪。温泉关战役因斯巴达三百勇
士的故事而闻名。据希罗多德《历史》第七卷记载,斯巴 达 首 领 列 奥 尼 达 斯 (
Leon
i s)率 领 勇 士 于 厄 奥
da
他山谷(
Oea)抵御数倍于自身的波斯军队,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依然死守,最后一齐阵亡。 列奥尼达

斯的英雄主义行为使温泉关战役自 18 世纪至纳粹德国时期都是德意志人“爱国主义教育”的范例。② 在
《爱琴海》中,温泉关战役虽是一曲“悲歌”,但也是一曲“悲壮之歌”,值得“日日”吟唱。 荷尔德林在长诗
结束时提到温泉关战役,其用意不言自明:只要山巅之水还唱着这首悲歌冲入厄奥他谷底,那么在温泉
关战死的勇士将会永远被纪念;正如在巨大的牺牲之后一个民族与国家的巅峰时代会到来一样,德意志
在赶走法国人后也会迎来光明的未来。这一点是荷尔德林在 1800 年之后的诗歌中反复强调的。③
荷尔德林笔下的希波战争深植于 源 自 人 文 主 义 时 期 的 “德 意 志—古 希 腊”这 一 思 想 传 统 之 中。 德
意志和符腾堡公国 18 世纪末的内政外交危机,即其“时代史”,是他在《爱琴海》中描写希波战争的动力
来源;他在对希波战争的描写中影射德意志和符腾堡的历史现实,说明“时代史”是荷尔德林采用“借古
喻今”手法的指归所在。在对萨拉米 斯 海 战 的 描 述 中,荷 尔 德 林 寄 托 了 对 符 腾 堡 公 国 和 德 意 志 未 来 的
期望:他希冀德意志民族能成为一个理想的政治共同体,从而取得反侵略战的胜利;而战争的胜利将成
为公国和德意志从孱弱状态发展为 如 同 雅 典 一 般 伟 大 之 邦 国 的 契 机。 诗 中 对 马 拉 松 和 温 泉 关 战 役 的
回忆是荷尔德林民族情绪的抒发,也是对德意志民族抵抗外来侵略的呼吁,因为战争胜利、取得政治上
的自由是实现上述期望的前提。总之,荷尔德林对于古希腊希波战争的描写深深扎根于德意志现实的
土壤中。

Wü
rtt
emb
erg’
s Cont
emporaneou
s Hi
sto
r and
y   the 
Per
sian
Wa r
s in 
Hlde
rln’
i s 
Poems
CHEN  Yuzhong

Scho
ol 
of 
For
eign 
Language ,
s Sun Ya
t-s
en Unive
rsi
ty,Guangzhou 
510275,Ch
ina)
Abst
ract:Although H
lde
rli
n i
s o
ften 
consi
dered
 to be
 a ph
ilosophic
al  t,t
poe he
 rel
evancet
 o hi
story

s a
lso 
a dimensi
on o
f h
i poe
s  tr
y.Wür ttember
gs’ contemporaneous hi
stor (
y Ze
itge
schich
t )
e a round
1800was,for 
Hlde
rln,t
i he most
 import
ants
 timu
lus
 fo
r his
 li
tera
ry wr
iti
ng.Howeve r,ins
tead of
dir
ect
l pr
y  e
sent
ing
 the h
ist
o r
ical
 re
ali
tie
s o
f h
is t ,
ime Hlde
rlin 
approa
chedt
 he 
his
tor
y by por
trayi
ng

he Pe
rsi
an Wa
rs i
n Gr
eek an
tiqu
ity,t
hrough wh
ich
 the po
lit
ics
 of
 the Wür
ttembe
rg,t
he
contempor na
aneous  ti
onal
ism of
 the 
Ge rmans
 and hi
s own 
hope o
f a new 
Germany 
were 
depic
ted
 in 

suggest
ive way.De r 
Archipe
lagus( 1800),H lde
rlin’
s mos
t extensi poem,i
ve  sexemp
  la
ry of
 thi

poe
tics
 tl
ye.
Key wors:H
d l
der
lin; Wür
ttembe
rg; Ze
itge
sch
ich
te; Pe
rsi
an 
Was; De
r r Ar
chipe
lagu

(责任编辑:方红玫)

① Fr
ied
rich 
Hl
der
lin,Smt
liche 
Werk
e und 
Brefe,Bd.2,S.729 730.

② Mi
scha 
Mei
er,? Di
e The
rmopy
len — ,Wande
rer,komms
t ch Spa(
 du na rta)
,i
n:Di
e gr
iech
ische 
Wet:

Er
inne
rungs
ort
e de
r An
tie,hr
k sg.v.Ka
rl-J
oach
im 
Hl
keskamp/ El
ke 
Ste
in-H
lke f,Be
skamp ck,2010,S.98  113,

ier 
S.107.
③ 最为经典的例子是他的作品《日耳曼尼亚》(
German
ien,1801/180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