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97 98 思想 第31期

為香港人 史意識的 界線3 然而,香港的 史意識到底是怎樣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4
形 及呈現出來,則尚待更深入的討論 見及 , 文希望嘗試
過 討香港自1960 的初中中國 史 科書及 地社會對 中
1960年代以來初中中國歷史教科書與社會論述的轉變 國 的論述,說明在不斷轉變的 治環境 , 地的 中國 是文
民族的 史意識,而非國家 權觀念,從而保護 土利益
同時, 文也 在揭示香港文 民族 中國 觀背後的香港
朱維理 治文 轉變 回 後的中 港關 香港的文 民族 中國 觀在
過渡期一度被中央領導人肯定為 愛國 的表現, 安撫社會的信
心危機 及後, 種觀念在 九民 期間轉 為 間中國 香港
引言 保住香港 的 土意識 然而,由 中央在香港回 後 定義
愛國為跟從 權的 史實 及論述,故在中 港高 融合的矛盾 ,
1
2014 香港 生了長 79日的雨 動後 ,中 港關 再次 文 民族 中國 觀轉 為守護香港利益 突顯香港主體性 及表
為 地社會,甚 是國 的熱門 題,更進而 為學術研討會的主 治訴求的 地 語,從而抗衡中國的 朝主義論述,反映香港
2
題 同時,雨 動再次喚起 地社會對 史意識的關注和討論, 治文 的轉變 中港 史意識的差 及 治 的矛盾
故 , 文將 簡述 關 史記憶的理論作為討論框架,然後
1 各界對於是次運動的稱呼各有不同,有雨傘革命 雨傘運動 占領
追溯1960 中國 史 科書出 的背 及後, 文將 錢穆校
行動 占中 和平占中 遮打運動 遮打革命 顏色革命等,不一
而足 本文採以雨傘作為行動象徵的 雨傘運動 事件源於2014
年8月3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對香港2017年普選 3 例子如黃國鉅, 雨傘下的香港主體 , 評台 網站,2014年11
的方案,香港專上學生聯會及學民思潮為抗議這 831方案 ,遂 月 24 日 網 址 : http://www.pentoy.hk/%E6%96%87%E5%8C%96/
於9月22日至26日發動罷課活動 9月28日學民思潮與學聯宣岄包圍 mpforum2013/2014/11/24/%E9%BB%83%E5%9C%8B%E9%89%85
政府總部,戴耀廷被迫宣岄提早啟動 愛與和平占領中環 運動後, %EF%BC%9A%E9%9B%A8%E5%82%98%E4%B8%8B%E7%9A%
示威者遭警察投擲大量催淚彈驅散,占領行動遂先後擴散至尖沙 84%E9%A6%99%E6%B8%AF%E4%B8%BB%E9%AB%94/ 瀏覽
咀 旺角 銅鑼灣等地 日期:2015年5月20日
2 新加坡國立大學先後舉行了兩場學術研討會討論香港的雨傘運 4 陸鴻基曾撰寫文章探討中國元素在戰後香港課程中的角色,並提出
動 亞洲研究中心首先於2015年3月12至13日舉辦的Mob Politics in 了 虛無的中國認同 的觀點 羴參Bernard Luk Hung Kay, “Chinese
Asia研討會中,第一天的三場討論都以香港的雨傘運動為主題 其 culture in the Hong Kong curriculum: Heritage and colonialism,” in
後法學院亞洲法律研究所在5月14至15日舉辦的Occupy Central for Curriculum, Learning and Assessment: The Hong Kong Experience, ed.
Universal Suffrage: Co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Reform in Phillip Stimpson et al. Hong Kong: Open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研討會則應是全球首個以香港雨傘運動為題的研討會 Press, 2003 , 5-28.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99 100 思想 第31期

訂 孫國 編寫 人人書局 出的初中中國 史課 中國 史 人在群體中 記憶維繫關 ,同時在群體中深 記憶8


作為個案研究5, 點 討編著者如何將個人的 文 民族中國 史 故 ,集體記憶需要文獻記錄及文 保存, 增 群體的 史
觀寫進 科書 後, 文將 論述 種 文 民族 中國觀在 感和投入感 王明珂指出,由 文字既可 載和更 要的群體記
1960 後香港社會的展現,並 說明 史 育 科書在同 憶,文獻因而 為人類保存經驗和記憶的常見載體,故參觀博物館
時期的轉變,從而嘗試解釋現 香港 中國 史意識的淵源 閱讀 史書等均可建構和凝聚相關論述及記憶 在 象形 指
9
中國 府在相關 語的差 和中 港矛盾 形聲為主體的中國文字社會尤甚
就 ,皮耶 諾哈 出lieux de mémoire 記憶場所 史書
集體記憶與歷史課本 寫及集體意識互動的概念 他建 霍 瓦克的心理學角度,在
編輯的 冊法國大革 集體記憶鉅著中 文物 文 儀式為 ,
集體記憶理論開創者霍 瓦克指出,集體記憶是 過定期活動 指出 不論是物質或非物質, 記憶場所 是根據人 的意願或時
6 10
更 群體記憶,從而凝聚和團結群體的展示 當 記憶失去 和 間的流逝 為群體中 標 性的記憶遺產 故 , 記憶場所
更 的 台時便會被 失憶 ,由另一集體記憶所取 因 ,集 可 是地方 建築,甚或是文字 皮耶 諾哈進而 為 史書寫
體記憶不單是記憶 失憶互相 的過程7,也是社 的產物 history 集體記憶是對立的——集體記憶是 人類面對現實生
活的 體現象 ,是隨時 轉變的 而 史書寫則是國家或 權利
用史 讚頌自 的 建史 目,是牢固的 由 史書寫會
5 本文採用的版本為孫國棟編,錢穆校訂, 中國歷史 香港:人
破 群體自 構 的記憶,故 史書寫 集體記憶是 元對立的11
人書局有限公司,1962 ,第六冊 1964年之版本為再版,內容上
並無大改動,故本文以原版為宗 中國歷史 占據當時教科書七
八成的岃場,具有研究和參考的價值 羴參李玉梅, 六十至七十
年代香港初中中國歷史教育:孫國棟編, 中國歷史 教科書為研 8 Maurice Halbwachs, On Collective Memory, trans. Lewis A. Coser
究個案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課程碩士論文,2005 ,頁15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 p. 110.
直至1970年代後期,這套教材依然是坊間最受歡迎的中史課本,占 9 王明珂,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 當代 ,91期 1993 ,
據七成岃場 見游黎麗玲 陸鴻基, 香港初中中史科和社會科課 頁10
本裡的性別角色研究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研究所,1988 , 10 Pierre Nora, “From Lieux de mémoire to Realms of Memory,” in Realms
頁7 of Memory: Rethinking the French Past, ed. Pierre Nora, trans. Arthur
6 Maurice Halbwachs, The Collective Memory, trans. Francis J. Ditter, Jr., Goldhammer, vol. 1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
and Vida Yazdi Ditter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0 , pp. 31, 48. xvii.
7 Jan Assmann, Cultural Memory and Early Civilization: Writing, 11 Pierre Nora, “Between History and History,” in Realms of Memory:
Remembrance, and Political Imagination Cambridge; New York: Rethinking the French Past, ed. Pierre Nora, trans. Arthur Goldhamme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1 , p. 23. vol. 1, 3.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01 102 思想 第31期

縱使 種將集體記憶 史書寫對立的觀點為人詬病,但皮耶 諾 查,營 社會需要 , 為 府 社會 的權威知識 價值觀18


哈 出集體記憶可 塑 史書寫, 史書寫可 改寫記憶的 課 中 被記憶的 史 在特定的社會及 史語境 ,被賦予 的
19 20
史 記憶現象 ,說明了集體記憶和 史書寫的互動關 , 及 時 意義 ,在經過時間 積後建構 社會的 史記憶 因 ,
12
語結構背後的權力表現 雖然 史 科書 含濃厚的 權意識,但 社會的流 又改變及
據 , 史記載 研究 及 科書便是建構集體記憶的媒 之 豐富了相關的觀點,是為皮耶 諾哈 史書寫 集體記憶互動的現
一 由 文字保存的史料只能記錄 過去史實 的很小部 ,故 象
它 都是經過篩選 組織 及 被創 的過去,是根據社會現實 值得指出的是, 史文 建構的論述 所衍生的集體記憶,
13
所詮釋及調 由 演, 史研究並非對過去 實的 原,而 來都是著述者個人的 史記憶 他 過著書立說,在篩選的
是在特定的社會情況 對過去史實的 組 建14 因 , 史論 史 入個人觀點,創 個人的 史 及 史記憶 21
在社
15
述是另一種集體記憶的創 , 過 構過去 解釋當 同樣地, 會群體對某一 件抱 共同觀念,並 過書 在社會流 後, 種
在制訂 科書編寫準則時, 府大多會限制 科書的 容和觀點, 論述 終便演 為 群體的集體記憶 種文 一 性在經過 史
22
合現實社會對學習相關 容的需要,故 容也是根據現實情 書寫的修 後,慢慢便 為牢固的 史詮釋 ,背後 揭示相關論
形而編寫及詮釋的16,課 記載的 史因而 為 被記憶的 史 述的 語權
17
remembered history 更 要的是, 科書的 容經過 府審 括而言, 如 他 史論述一樣, 史 科書由 受到 府

18 Elie Podeh,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in Israeli History Textbooks,


1948-2000 New York: Bergin and Garvey, 2000 , p. 67; Michael W.
12 Wulf Kansteiner, “Finding Meaning in Memory: A Methodological Apple, Education and Power Boston: ARK Paperbacks, 1985 , p. 29.
Critique of Collective Memory Studies,” History and Theory 41 2002 : 19 Jan Assmann, “Collective Memo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New German
183. Critique 65 1995 : 130.
13 Peter Burke, “History as Social Memory,” in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20 James Fentress and Chris Wickham, Social Memory Oxford, UK:
Mind, ed. Thomas Butler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9 , 98. Blackwell, 1992 , pp. 11-12. 論者更指出,歷史教科書中建構的價
14 王明珂, 歷史事實 歷史記憶與歷史心性 , 歷史研究 ,5 值觀,除了會即時影響社會的觀點,更會隨着時間流逝和反覆申述
期 2001 ,頁4 不斷增強,構成社會對羳史事論述的共同記憶 羴參Bentley上引
15 王明珂,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頁11 Harold Silver, Education and the Social Condition London: Methuen,
16 J. Berkeley Bentley, “Political Textbooks in a Political World: A 1980 , p. 18.
Case-study of an Estonian History Textbook.” M. A. Thesis: Eberly 21 Iwona Irwin-Zarecka, Frames of Remembrance: the Dynamics of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s at West Virginia University, 2011 , 2 Collective Memory New Brunswick [N.J.]: Transaction Publishers,
王明珂, 集體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 ,頁11 1994 , p. 4.
17 Assmann, Cultural Memory and Early Civilization, p. 38 22 Wulf Kansteiner, “Finding Meaning in Memory,” p. 193.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03 104 思想 第31期

學及社會需要的限制,只能選擇符合 者的需要濃縮 不過,國民黨銳意在香港 育 務 擴展勢力 國民黨香港


故 , 史課 便 為 府和社會共建過去 創 集體 史記憶的 部主委李大超便 申,破 共產黨在港勢力 一中國 增
23 26
大眾 記憶 ,並根據當時的價值觀決定史 的意義及詮 國民黨對香港青 的影響力是在港黨員的首要目標 1946 11
釋 史書寫 集體論述就某一史 互相建構 影響,建構 集體 ,行 局 員羅文錦便向港府報告,指 國民黨背 的香港 民
記憶的論述,並在社會 得到延續 主義青 會 行 款活動,目的是 慶 蔣 石生 之名為香
港 民 募 育經 羅氏 為 治權 另建主權 的手段將
中國歷史 出版的政治及教育背景 制香港的 育制度,故建 府考慮立法規管團體的辦學27,
見國民黨嘗試在港擴張 1948 3 , 地 科書委員會指出, 地
中國 史 的編寫 戰後國共 黨對香港 育 務的積極滲 學校使用由國民黨編寫的 史和地理課 中,傳 極端的民族主義
28
甚 關 戰結束後,中國瞬即 入 面 戰,港英 府便制 和排外思想,必須就 作出修訂 同時, 親國民黨的老師及國
訂了對國 共 黨 的方針── 治中立 1948 ,港督葛 民 府僑務委員會組 的華僑 育會 Overseas Chinese Educational
洪在呈 予外 部的 治報告中 申,為保護英國在華的商業利 Association 向香港的中文中學頒 課程 考試及中國大學的入學
益,英國 香港殖民 府將不會支持國 共任何一方24 1950 , 準則,意圖操縱香港中文中學的 作29 雖然,國民黨在港勢力
30
他更在立法局的演說中表示,絕不能容許香港 為 黨意識形態鬥 1949 後 漸 滑 ,但仍 過所操縱着的250所中學 播 中國的
25
爭的戰場 , 力遠 國 共 黨爭鬥 極端民族主義,因而被 育司署監視31

26 黨員通訊:特大號:中國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第一次黨員代表大
23 皮耶.諾哈編,戴麗娟譯, 記憶所繫之處 台北:行人文化實 會特輯 香港:中國國民黨駐港澳總支部,1947 ,期9及10 合
驗室,2012 ,卷二,頁63 刊 ,頁26-27
24 “Political Summary No. 8 for December 1948,” FO 371/75788, 27 “M.K. Lo to the Colonial Secretary,” HKRS 41-4-1791-46, 9-11-1946.
12-1-1948. 實際上,對中國政治採取政治中立的政策非由葛量洪首 28 “Minutes of Meetings of the Board of Education,” HKRS 41-1-3878,
創,而是由1895-1902年擔任香港輔政司的駱克 Sir James Haldane 25-3-1948.
Stewart Lockhart 1897年,駱克在處理孫中山申請入境香港的要 29 “From Grantham to Creech-Jones,” FO 371/75806, 24-2-1949.
求時,為免得失滿清政府,因而決定將香港成為政治中立的地方, 30 例如蔣 石的肖像本在香港大多數中文中學中掛上,但是在1949年
並拒絕孫氏入境 “Letter from J. H. Stewart Lockhart to Sun Yat-sen,” 以後便很少被掛上,而關於孫中山思想的讀書會也逐漸減少,成為
CO 129/283, 4-10-1897. 這種保持政治中立 避免捲入中國政爭的處 港英政府評估國民黨勢力衰減的證據 “From Grantham to Creech-
理手法,遂成為港英政府處理中國政治事件的基本方針 Jones,” FO 371/75806, 9-8-1949.
25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Hong Kong Hansard Hong Kong: 31 “From Grantham to Creech-Jones,” FO 371/75806, 24-2-1949; “From
Hong Kong Legislative Council, 1950 , p. 41. Grantham to Creech-Jones,” FO 371/75806, 9-8-1949. 有學者指出,當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05 106 思想 第31期

另一方面,中共在港的 育 作也對港英 府構 威脅 育 為隔絕 黨對香港 育 務的滲 ,港英 府 行一連串改


司羅威爾 Thomas Richmond Rowell,又 作柳 露 在檢討學校 革,更 制訂 史 科書的編寫及使用 是 , 育司署決定設
的 建 作時,指出中共為 界 學校 供的 建資源比港府更豐 立課程暨課 委員會,負責設計課程大綱 評審和建 科書的使
32 38
富,對港英 府構 威脅 1948 ,葛 洪更 德貞女子中學的 用, 及 動 地出 社 行適用的 科書 外,課程暨課
開幕 禮中,譴責中共利用 地華人對 育的殷 需求進行 治宣 委員會 又設中文科目委員會 Chinese Studies Committee ,檢討
39
傳 作,並 申 府絕不容忍中共 法西 主義 育般的邪 行為 現行中國語文 中國文學 及 史科的課程和課 ,並在1953
33
1949 1 ,葛 洪向外 部建 取締中共開辦的學校, 防中 報告, 為 後 史科 包括中國 史科 制訂課程和編寫課
34
共招募學生參 共軍的游擊隊 ,並就關閉 共產黨中心 德學 的 準則 港英 府自始直接制訂課程及審批 科書
尋求殖民地部及外 部的批示35 後,港英 府 為 校校長 中文科目委員會報告 對 史 育的課程 科書及目標
陳 瑗在共產黨 預學校活動後立即 任,是中共利用學校作 治 方面進行檢討 課程方面,委員會 為高中的 科書傳 了視中國
36 37
活動的證據 ,因而註銷 德學 的辦學資格 為古 一帝國的 觀 中國是世界中心的 中國觀 等
40
」續) 治觀點,課程的 治 不符理想的 育理念 外,委員會 為
時Thomas Megarry 的評估誇大了國 共兩黨在報刊 勞工 教育等
中國的 史 育一直 過 科書中的仇外論述, 養學生的愛國情
範疇上的勢力,國民黨在香港得到的只是 虛無 的支持,而共產
41
黨更是沒有考慮威脅港英政權 因此,兩黨在港的活動充其言只是 緒 極端民族主義及種族主義 由 香港學校沿用相關的課程和
潛在威脅 見Steve Tsang, Democracy Shelved: Great Britain,
China and Attempts at Constitutional Reform in Hong Kong, 1949-1952 」續)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 pp. 50-56, 89. 371/75788, 12-3-1949. 另見 青山達德學院被取銷註冊 利用學校作
32 “T.R. Rowell to Chief Financial Adviser,” HKRS 170-1-170, 6-12-1945. 政治活動 , 香港工商日報 ,1949年2月24日,頁5
33 “Political Propaganda in Hong Kong Schools Will Not be Tolerated 37 有關達德學院被關閉的羴細經過,羴參劉智鵬, 香港達德學院:
Says the Governor,” The Hong Kong Telegraph, 15-12-1948, 5. 中國知識分子的追求與命運 香港:中華書局 香港 有限公司,
34 “Political Summary No. 8 for December 1948,” FO 371/75788, 2011 ,頁148-159
12-1-1948. 值得留意的是報告的發送日子應羳有誤,此因這份報告 38 Hong Kong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by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是對1948年12月的香港政治環境的概要,在1948年 撰寫完成並不 for the Financial Year 1953-54.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合理 因此,筆者推斷此報告的發送日期為1949年1月中旬 Printer, 1954 , 27.
35 “Hong Kong Political Summary No. 9 for January, 1949,” FO 371/ 39 當時香港的歷史課程融合中國歷史和世界史兩部分,中一 二為中
75788, 12-1-1948. 這份報告的發送日期與上一個月的報告一樣,應 國史部分,中三則為世界史部分 高中的課程中,則中國史和世界
為錯誤 而綜觀羳系列的政治報告,都是在下一個月份的中旬撰 史部分各占一半 羴參Hong Kong Chinese Studies Committee, Report
寫,繼而發送至外交部 依此推論,筆者估計羳報告的發送日期可 of the Chinese Studies Committee, p. 14.
能為1949年2月中旬 40 同上註,pp. 14-15.
36 “Hong Kong Political Summary No. 10 for February, 1949,” FO 41 同上註,p. 31.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07 108 思想 第31期

46
課 ,故委員會建 育司署監管 史科的課程和課 , 免相關 五 政府須主導 促進及審查本地歷史教科書的編寫 》
意識形態的 播42 同時,委員會 為改革後的 史 育應 在訓
練學生 史角度 析 務的能力,並 養 一 的 史意識, 委員會 出 後 科書 文 民族等範 為主的原則,改變
43
使他 察覺到 治宣傳的偏見 謬誤 在課程方面,委員會指出 過去由中國傳入的 科書強調 治史的論述 因 , 史課 改去
中國史課程中誇大中國在世界 史中的地位等,須予 修 因 , 治 強調中華民族 中國文 便 為 史 科書為編寫 點,
委員會建 課程的架構應為 中學首 宜 修讀中國 史,中 從而 學生欣賞中國的思想 史和文 ,並建立對中國 史和傳
47
四研習世界 史,中五 則為課題 究,並在適當部 入 文 的 同感,拉遠學生 現實 治的關 由是之故, 助
44
香港史的 容, 課程更為完 委員會針對當時流行 社會的 港英 府穩定管治可謂是 中國 史 的出 緣由
治宣傳,將 史 育定性為訓練思考的科目, 抗衡國 共 黨
的 治滲 錢穆 孫國棟的思想與 中國歷史 的 中國 觀
另外, 育司署 指出,國民黨編寫的 史課 治理由
45
不能再繼續使用,而且是 需要 編寫的課 之一 委員會 孫國 在訪談中表示,港英 府在 編寫 科書時 大
申 觀點後,對 後的 史課 出五大編寫原則 的 預,故他在不 反官方的編寫準則 ,得 將個人思想融入課
48
容 編著者的史觀由是對 科書的 容和觀點 足 故
一 採取沒有政治偏見的本地角度;》 ,疏理錢 孫 人 關中國及民族的思想, 助理解 中國 史
二 論述重點應在社會文化史 民族史和經濟史,不在政治 的 中國 觀念
史;》 大體而言,錢 孫 人均 為國家 民族 文 者是密不可
49
三 編著者宜言簡意賅,不應冗贅敘事;》 的 ,並 觀點闡釋 中國 錢穆 過比較中西文 系 ,
四 敘事必須保持中立,鴉片戰爭 八國聯軍等中外關係的 指出中國自西周 來 許多源 中央 封制度所衍生的 國家 ,
課題中,不能加入仇外情緒,並將受到嚴格審查;》

46 Hong Kong Chinese Studies Committee, Report of the Chinese Studies


42 同上註,p. 19. Committee, p. 31.
43 同上註,pp. 32-33. 47 同上註,頁17
44 同上註,p. 29. 48 李玉梅, 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初中中國歷史教育——孫國棟編 中
45 Hong Kong Annual Departmental Report by the Director of Education 國歷史 教科書為研究個案 ,頁95
for the Financial Year 1952-3. Hong Kong: Hong Kong Government 49 錢穆, 晚明諸儒之學術及其精神 ,載氏著 中國歷史精神 台
Printer, 1953 , p. 57. 北:聯經出版公司,1995 ,頁216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09 110 思想 第31期

60
西周時 封的各個 國家 如獨立城 ,但它 必須得到王室的 觀,抑且無堅強的國家觀 ,抱 的只是 人文 精 如果在
即使在秦漢 後,封建制演變為郡縣制,地方必須受中央 相關概念 偏 偏 ,便會 誘起 心之種種衝突 雖然錢
和授權的 質 更改 故 ,從 治角度而言,它 只是一種 氏也 為民族主義隨社會的轉變 為 的思想潮流,中國文 也需
50 51 61
治組織 從文 角度而言,它 便是中國傳 文 的呈現 在 要 調 但是,他依然 為民族主義不能側 民族或是文
傳 家 國 合為一的觀念 , 便是中國文 人 任何一方,並指出 保種保國乃存續文 傳 大 所繫 ,否則便
52
文精 的展現 ,中國由是 為 中華文 為 而存在的 文 會 置, 僅為國家民族之當前遭遇而忽忘了文 大傳
53
機體 可是,錢氏 進一 解釋中國是由何種程度的文 所 錢氏而言,明 反清 晚清 國 及維 動便是 忽忘了
構 ,建構出來的 中國 體的文 意涵 不過,錢穆肯定 文 大傳 的顯例,只 辛 革 不失傳 文 精 的做法才是
地指出 民族 國家都只為文 而存在 ,因 民族即是國家,國 民族主義的真 實踐62 故 ,他反對現 西方國家 民族和國家
54
家即是民族, 者的 礎是 人 ,並帶領着中國文 的演進 觀念互相鬥爭和競 的做法,並指出 中國 的 ,國家將會
55 63
故在中國 史中,不管是治 亂 亡,人都是 要的角色 覆滅,民族將會解體,文 傳 將不可保
56
因 ,民族的意義無異 人 ,人便是民族之 孫國 可謂是繼 及深 了錢穆的想法 孫氏 過闡述 亞校
然而,錢穆 為中國自古 來是沒 民族主義 他指出 文 歌的意義,指出中國 是一精 條件所組 , 深度 質 的國家 ,
57
由民族所創 ,民族 由文 而融凝 , 者並無 之 ,自 而非如現 治學般只講究人民 土地 主權 國家必 的要
58
古 來也 不 民族界線 國家 域為人文演進之終極理想 素,並指出
民族 國家的觀念不應是追求人類終極理想和文 展的 礙 相
反,它 應 是過程59 因 ,中國自古 來 不僅無鮮明的民族 中國有壯麗的河山,有可歌可泣的歷史,有使人仰慕的聖哲,
有驚天地泣鬼的豪傑行誼,有數不盡優雅動人的文學藝術,有
極豐富璀壤的文物,尤其重要的是有一貫串於歷史 人物 山
50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 ,頁9-10
51 同上註,頁33 河 藝術 文物中之道德精神的文化統緒……所以中國是由歷
52 錢穆, 民族與文化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頁5 史 文物 山河 藝術 文學 文物所綴合而成的一有機體 64
53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 ,頁25
54 同上註,頁25-26
55 錢穆, 中國文化與中國人 ,載氏著 中國歷史精神 ,頁175 60 同上註,頁5
56 錢穆, 中國文化史導論 ,頁40 61 同上註,頁22
57 錢穆, 民族與文化 ,頁1 62 同上註,頁23
58 同上註,頁6 63 同上註,頁22
59 同上註,頁22 64 孫國棟, 珍重珍重——我對新亞校歌的體會 , 新亞生活月刊 ,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11 112 思想 第31期

由 可見,孫國 充實和豐富了錢穆對 中國 的詮釋── 更 體的 容,完善了相關觀點


中國擁 數千 來的文 素質,當中 山河 文物,也 人民和 體而言,孫國 繼 了錢穆對中國和民族主義的觀
史, 都 含着豐富的中國文 意義 因 ,孫氏 為國家是一種 點 他 同樣從民族文 角度,定義中國為一個文 實體,並強調
文 實體的名稱,而中國便是 華夏文 為中心,超越 權 主權 民族 文 國家之間是環環相扣的關 因 , 中國 是一個
而存在的文 實體, 些都是現 不少國家缺乏的特點65 由 可 中華文 為中心的民族 稱, 任何 權無關 所 ,錢 孫
見,孫氏繼 和深 了錢穆對中國的解釋,並 現 治學理論 人撰寫 科書是為了 深青 的民族感 ,讓 青人明 民
70
闡述 中國為一文 機體 的觀點,突顯 中國 西方國家理念 族情感 史知識 是一而 , 而一的 故 ,郭少
71
之不同 稱之為 文 民族史觀
孫國 對民族主義的觀點也 錢穆的同出一轍 孫氏強調狹隘 在港英 府給予的自由度 ,錢穆 孫國 便 文 民族中
的民族主義只是短時間 喚起種族的情緒抵抗外力,無法 社群進 國 概念為綱,寫 中國 史 套課 錢穆在弁言中便出
66
因 ,孫氏 為真 的民族主義不單包含文字 風俗等文
表徵,而是講究思想 精 性格 價值觀等的 在文 精 他 故學 中國 歷史,又必兼通地理與民族……循此以往,乃有
進一 指出,民族主義應 民族 體利益為依 ,是民族長期奮鬥 政治制度 社會背景 經濟活動 學術派別 思想流變 宗教
的 動── 過理性思考及 識自身民族的文 精 和問題後,引 信仰 藝術創造諸端,此皆與歷史有關,並於歷史中亦占重要
67 72
導群眾改良 文 由是之故,孫氏 為中國的民族主義 動, 地位,然性質較專門,內容較複雜
只 國 動 洋務 動 日維 辛 革 抗日戰爭五
次68,而五四 動則只是一場反民族文 抵抗外力為目標的 動 錢穆 為 中國 之源在 民族,並 概括一 活動和 展
69
,不可視為一場真 的民族主義 動 孫氏將錢氏 僅為國家民 由是之故, 中國 史 說明 中華民族確是在中國 土長 ,
族之當前遭遇 的論說 類為種族主義,並對民族主義的 涵賦予
」續)
31卷1期 2003年9月 ,頁26 70 錢穆, 從歷史文化看時事筆答錄 ,載氏著 歷史與文化論叢
65 同上註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1998 ,頁88
66 孫國棟, 民族主義與民族文化——兼談中國近代一百五十年來的 71 此即以宣傳中國文化為主的史學觀點,繼承了1930-40年代國學研
民族主義運動 ,載氏著 慕稼軒文崊 香港:科華圖書出版有 究和考據訓詁的史學風氣和方法,當中又隱含對冷戰所引發的中華
限公司,2006 ,頁57 文化承傳的峤機意識 羴參郭少棠, 文化的衝擊與超越:當代香
67 同上註,頁58 港史學 , 歷史研究 ,2003年第1期,頁120-121
68 同上註,頁61-65 72 孫國棟編,錢穆校訂, 中國歷史 香港:人人書局有限公司,
69 同上註,頁64 1962 ,第一冊,弁言頁1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13 114 思想 第31期

73
中國的文 也是在黃河流域 岸自 慢慢 展而來 ,即中國 在 述抗日戰爭的史 時, 中國 史 開宗明義指出抗日戰爭是
78
史乃中華民族形 而起始 民族 來生存獨立的關鍵 ,將戰爭 民族存亡構 關
因 , 中國 是一個文 名詞 在 述商 甲骨文 業 不單如 ,課 更 民族取 國家作為論述中心 在 國在極
畜牧 貨幣等 展概況後,編者便形容 中國在 千多 前 劣的環境 ,英勇抗戰,屢挫強 ,各國對 民族開始 確的
74
樣高度的文 及後講述秦 的 一 措 時,編者指出它 識 一語中79,編者開首雖 國家為主體,表 抗戰的表現,但
使 國的法度文物和 都趨 一 ,由是 所謂中國和中 後又 民族將之取 ,即國家是民族之意,而非任何 權 更
75
國人,從秦開始,都大體樹立了 處錢 孫 文 角度,直 要的是,編者 述由 人民英勇抗日, 是中國 來 各國所
接 出 中國人 的概念是 相同文 的人群,而 中國 則是 訂的不 等條約, 部 …… 中國 來的恥 ,
80
他 生活的地方 乃完 湔雪 ,抗戰的 越戰 和 體利益都是 中華民族之
過 匈奴 西域 及蒙古的文 比較, 中國 史 把 中 編者 後 中華民族 大的不幸 形容抗日後的 戰81,
國 塑 為一個文 符號 編者稱匈奴為 中國 方的一種游牧民 述的主體直接轉為中華民族 由 可見,課 中 中國 的定義
族 ,自秦 來 時常侵略中國 邊 , 中國崇尚和 追 超越主權或是 權,而是一個文 和民族結合的 文 中國 概
求文 的民族特徵迥然不同,故漢 帝 伐 個 為禍歐洲的民族 念, 是編者 文 民族中國 史觀的投射
76
是 值得後人稱 的 另外,西域 雖然是東起 甘肅省的河 體而言, 中國 史 呈現給學生的 中國 是一個文 和
西走廊,西迄中亞和西亞諸地 ,遠不在 中國 的範圍之 但 民族的象徵 編著者強調 中國 起源 中華民族,國家制度 經
在張騫出使西域和把 中國的 繒大 西去 後, 中國的勢力遂 濟活動等都只是由民族生活的經驗中演 而來的,當中又 漢族為
77
越蔥嶺而西 編者在 強調 中國 的擴展是文 傳播產生的 中心82 而且, 過 外族的比較和 寫中國勢力的擴展,編者不
結果,而不是領土 主權 的 服, 是孫國 中國超越 權 單強調中國文 的優越性,更指出不 納中國文 的都不是 中
主權而存在 的觀點 國 , 中國文 的地方才是 中國 , 文 定義 中國
在論述近 中國 史時, 中國 更 為中華民族的 名詞
78 孫國棟編,錢穆校訂, 中國歷史 香港:人人書局有限公司,
1962 ,第六冊,頁90
73 同上註,頁5 79 同上註,頁94
74 同上註,頁26-27 80 同上註,頁94-95
75 孫國棟編,錢穆校訂, 中國歷史 香港:人人書局有限公司, 81 同上註,頁95
1962 ,第二冊,頁2,5 82 Flora Lai-fong Kan,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76 同上註,頁26,28 1945: Politics and Identit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77 同上註,頁29,31 2007 , p. 68-69.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15 116 思想 第31期

87
在論及近 外力侵略中國的 件中, 中國 史 強調受 奮鬥 要 受香港人的批評 輿論壓力,嚴 者更可能導 治危機
和被褒 的都是生活在 土地 的中華民族 因 , 中國 史 孫氏所估計的群眾反應或 地民眾對港英 權的不滿 關,甚
中的 中國 是一個不屬 任何 黨 權或主權的民族文 象徵 誇張 份,但 中國 史 的 出 占據七 的 場比率,
或也顯示了 中國 史 的價值觀在 治 社會的 受程度
文化民族 中國 觀與1960年代以後的香港社會 果葛 洪 孫國 之言屬 個人觀察的 ,那麼1970 的
保釣 動 便應是民間抱 文 民族中國 的 體呈現 1969
雖然1950 1960 國 共 黨依然 過報章製 利自 的 ,美國決定將琉球群島 釣魚台一併 予日 ,引起中 台 港
88
輿論,不過香港的民情反而 符合港英 府 治中立 的 中國 地 泛不滿 1971 ,香港學生專 聯會 香港保衛釣魚台聯
史 更接近 葛 洪在 回憶錄中指出,1950 不少香港華人 合 線 香港保衛釣魚台行動委員會 九一 件為契機,
83
都是因中共 權而南來, 對中共不存好感, 中共 香港的邊 起抵制日貨 動和簽名 動 香港保衛釣魚台聯合 線在 行示威
界衝突,社會泛起恐共的心態 同時,他 也痛恨國民黨的 無 中更 表七點宣言,如 要求 世界中國人民團結,保衛國土完
84
能,甚 不 迎 戰後南來的國民黨士 在 地大部 華人都 籲 港同胞保衛國土 , 及 強烈反對香港殖民 權壓制保
89
關注自身溫 問題的社會情勢 ,即使關心時 者也 批 態度看 釣 動 ,吸引不少 青學生支持和參 會方又印製 出 及
85 86
待國共 黨 ,故 黨一直 能得到大部 群眾支持 故 ,孫 派 大 專論性文章及宣傳單張, 顯示 港專 同學的強烈民族
90
國 在訪談中便指出,他所撰寫的課 當時香港的民情 意識,及愛國的熱誠 1972 5 ,在 得到警方的批准 ,香
緊,並 為如港英 府要修改及阻礙 套課 出 的 , 便肯定 港學生專 聯會再次組織示威,示威者大 釣魚台是 的 的

87 李玉梅, 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初中中國歷史教育——孫國棟編 中
83 根據統計,1948-1953年共有255,656的內地移民人口,1954-1956年 國歷史 教科書為研究個案 ,頁94
也有237,045人,占約50%的本地人口增長 羴參Fan Shuh Ching, The 88 日本政府停式進行在釣魚台附近開採石油計劃 , 華僑日報 ,
Population of Hong Kong Paris: Committee for International 1971年4月11日,第一張頁1; 舉國一致維護釣魚台主權 , 華
Coordination of National Research in Demography, 1974 , p. 3. 僑日報 ,1971年4月11日,第一張頁2
84 Alexander Grantham, Via Ports: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 89 保釣 九 一八 多項運動》 維園示威抵制日貨》 徵求簽名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 p. 141. 放標語汽球》在日貨商店前勸人不買日本貨 , 香港工商日報 ,
85 “Draft Letter for I. H. Harris to A. Montgomery-Cuninghame,” CO 1971年9月13日,頁12
1030/326, 21-10-1954. 90 學生保釣運動短期內難再舉》 大多數同學認為過去之行動 能表
86 陸鴻基, 殖民地教育與所謂政治冷感 , 明報 ,1996年8月9 達學界意見》 再繼續下去 無多大作用》 且因學生團體人事變更亦
日,頁C9 無法再組織行動 , 華僑日報 ,1972年10月7日,第四張頁2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17 118 思想 第31期

口號,並表示 愛 的國家及民族,方會 日之保土衛國 所奮鬥的 中國 均 國民黨 共產黨 個 表 中國 的 權無


91
行動 關的 反之,他 強調的是保留中國 史的完 ,民族 國家是合
一群香港大學學生在得悉是次示威將會 行後,在報章 刊 為一,脫 權 同時,示威 動也包含反對港英 府制 他
開聲明,明言當時保釣 動的精 表 訴求, 及拘捕和起訴示威者的意義 因 ,保釣 動呈現的
香港民族 中國 觀不單 反殖和反日意義,甚 開啟了當 人
93
保釣運動之目的──我們一致贊同保釣是有其正面的價值和意 關 香港 何處去 香港人是誰 等大問題的思考 在土生
義:這是一個承繼五四抗議精神的一個愛國回歸運動……我們 土長的青少 不再 尋 他地方為家 ,而是 香港為根的情況
94
都可以看到單憑我們的力量是不足以把釣魚台直接從日本手中 , 脫 權而立的民族觀點 體現了香港獨 的 中國想像
奪回,但至少海外的華人 也 盡了自 對國家民族的一切 及 1980 , 中國 史 的 史書寫 社會的 史記憶互
努力,這運動我們是衷心支持的 》 相參照和滲 , 地的 文 民族 中國觀念更豐富 1982 ,
日 府擬修改 史 科書中 關 戰的侵華史實,激起 港文
不過, 聲明並不 同激進的示威活動 育 聞 影視界的不滿 些團體更 對 日 府篡改
史 科書一 予 強烈譴責 ,並 表聯合聲明
衝突顯然是可以避免的,我們實在不明白為甚麼為了呈遞一封
抗議書之便利,便要犧牲這個一向被人讚賞的 用和平合法 歷史是人類活動的真實紀錄,從其源流 演變 發展的軌跡中,
的途徑 》 可以鑑往,可以知來……當年日本軍閥發動的侵華戰爭,並蔓
這運動有一套國家民族的理想…… 希望 能夠暫時壓抑一下 延東南亞各國,為禍之烈,自古罕見……記憶猶新……永遠銘
92 95
澎湃的愛國熱誠與情緒 刻世人心中
聲明 為只要訴諸史實,即可 現日 府修改 科書的 動
顯然易見,大學生對應 保持和 理性,或是 取衝擊手段表
訴求是意見 的 不過,他 同樣 保衛民族國家尊嚴為宗 ,
93 羅永生, 勇士凱旋,反思保釣 ,載氏著, 殖民家國外 香
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4 ,頁206-208
91 在警方極度容忍下保釣示威幸無意外》實際參加者僅得數百人 中 94 “Hong Kong: A Review of Principal Developments. Governor of Hong
區示威 被警方攝影作證 可能用傳票方式提出控告 , 香港工 Kong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FCO 40/103,
商日報 ,1972年5月14日,頁12 15-12-1966.
92 香港大學一羣學生: 示威必須和平合法 一羣港大學生發表意 95 文化團體與大專院校發表聯合聲明 譴責日本篡改侵華史實 ,
見 , 香港工商日報 ,1972年5月12日,頁9 香港工商日報 ,1982年8月15日,頁6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19 120 思想 第31期

是 用心,仍醉心 軍國主義 的 更 要的是,聯合聲明指 民族 的中國觀念 變更 次大戰方面, 學 示


96
出日 侵華 始 九一 一 七七 , 中 也建 講授 國共合作抗日,經 抗戰取得 後勝利…… 次世
國 史 所選取的 件一樣 者的論述始見一 界大戰期間,列強 中國之不 等條約 後 ,戰後,中國之
97 101
及後, 香港 商日報 在是 的 紀念日報導 ,表示 國 地位大為 高 的 容 然而,根據 課程編寫的課 首次
香港的中國人需要 結第 次大戰 史 並 向日 出嚴 抗 增添 南 大屠殺 的 容,如在四海 育編輯委員會編的 中國
, 及 勿忘香港 零 個 的慘痛經 ,從而 保持 史 中便指出
98
身的民族尊嚴 追溯史實 為 地社會反駁日 修改 科書侵
華史 維護中華民族的根據 由 可見,香港社會雖然同樣反對 正當中日和戰未定時,日軍五萬人在十二月占領了南京,肆意
日 修改 史課 ,但 點在 守護中華民族的尊嚴,而非強調 搶殺姦淫,一共殺了十多萬人,這便是 南京大屠殺 日軍
102
國家仇恨 香港社會在殖民地時 反而塑 了獨特的 中國觀 的獸行給外國目擊者認為是現代史上最野蠻的行為
99
及民族意識
同 ,港英 府改革中國 史科課程,日 次大戰責任的論 外,由人人書局 限 司編著 助 師 課的 編中國
述被 入課 的編寫之中 在課程綱要中,中國 史 育仍 引 史 師手冊 ,也首次摘錄了 關南 大屠殺的補充史 手
100
導學生 識中國固 文 傳 及民族生活特色 作為目標 , 文 冊 中首 述南 大屠殺是 南 駐軍浴血死守, 部壯烈犧牲,
日軍進入南 後獸性大 ,姦淫擄 ,無所不為, 軍民被殘殺的
96 同上註
萬人 在引述東 日日 聞 對日軍殺人競賽的報
97 重光紀念日本原名光復紀念日 1946年,港英政府定每年的8月30
日為紀念香港在日本治下的 三年八個月 的黑暗歲月,以及追悼 導 經 件的西方記者 授等自述後, 手冊 指出 中國人
因此捐軀的英軍的公眾假期 是日官方不會慶祝以示尊重,政府部 民將永遠不會忘記 筆血海深仇 ,並是 中華民族不可欺侮的明
門 銀行 學校等均需休假 有關紀念日的羴情可見 香港光復紀 103
證 在反對日 修改課 容的社會情勢 , 史課 入
念》 機關洋行學校放假 , 華僑日報 ,1949年8月30日,第二
張頁1 1968年,紀念日改為8月最後的一個星期一和之前的星期 關南 大屠殺的記載及史 , 回應日 修改侵華 容的行徑 由
六,並易名為重光紀念日
98 〈毋忘三年零八個月黑色歲月 重光卅七周年舉行悼念儀式 三軍司
令向殉難者獻花致敬 , 華僑日報 ,1982年8月31日,第二張 101 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編, 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 中一至中三適
頁1 用 ,頁22
99 楊儒賓, 1949與新儒家 ,載氏著, 1949禮讚 台北:聯經 102 四海教育編輯委員會編, 中國歷史 香港:四海教育社有限公
出版公司,2015 ,頁63 司,1983 ,第六冊,頁153
100 香港課程發展委員會編, 中國歷史科課程綱要 中一至中三適用 103 新編中國歷史教師手冊 香港:香港人人書局有限公司,1987 ,
香港:香港政府峣務局,1982 ,頁6 頁144,146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21 122 思想 第31期

107
是可見, 史書寫 社會 史記憶趨向一 構 史 記憶現 的社會主義制度,只要求他們愛祖國,愛香港
象 ,而文 民族 中國 觀融合了殖民論述 反日元素後, 為
地社會界定自 民族 身 的社會論述,並 民族觀點擺脫了 如張炳良所言,當時的香港響 中國 ,但又對 治現實
104
國共的史觀 的中國 抱 懷疑,既 同回 ,又怕失去自由, 是出現民主抗
108
同 ,中英 國就香港的前途 式展開談 ,民族中國的觀念 共 防共的心態 故 鄧小 開表示愛民族即愛國,迎合香
被用作 治用語 由 中英談 屢傳出 消息, 香港人 能參 港抗共但對 中國 感情的文 民族中國觀 由是之故,民族 中
中,導 地社會的信心危機 香港股 易氣氛在沉寂一段 國 觀 1980 可謂 為了穩定香港民心的 治論調
時間後掀起拋 潮,在港匯 跌 及長實 九倉等大型地產股被大 在 九 四 件中,民族中國的觀念又轉 批評中國 府 保
幅拋 ,恆生指數 一度跌破950點,人心及投資氣氛跌 谷底 護香港的 語 華僑日報 在 安門 件翌日刊 社評,指出 國
105
故 ,行 立法 局非官守 員鍾士元 鄧蓮如及利國偉 1984 家都是建立 人民之支持 效 礎 的 ,雖然在中共治 自
6 22日 會見中共領導人鄧小 , 坦誠反映港人對前途的意 由 民主是不易爭取的 ,但是 中國人 是 犧牲和貢獻的,
願和憂慮 ,並 一份中 共 英和香港居民 方面均 因 安門死 者 不僅表現了他 個人的 現時中國人民之決
利的香港前途良好決 作出貢獻 為目標106 鄧小 便在會見 人 心 精 ,更主要的是 了中華民族之精 109
因 ,在 混
表團時,表示尊 香港獨特的愛國觀,而一國 制便是照顧香港 亂的局勢 ,香港人更應保持冷靜,洞悉 香港的處境 中國 好
的 史和現實所制訂 些不同 ,避免 部矛盾, 盡可能 減少時局 對香港不利影
110
響 同時, 大 報 的社論首次 右派報章站在同一 線批
港人治港有個界線和標準,就是必須由以愛國者為主體的港人
來治理香港……愛國者的標準是,尊重自 民族,誠心誠意擁
107 鄧小平,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載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編:
護祖國恢復行使對香港的主權,不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只
鄧小平文選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卷3,頁61 值得
要具備這些條件,不管他們相信資本主義,還是相信封建主義, 指出的是,無論左派或是右派的報章都沒有摘錄 尊重自 民族
甚至相信奴隸主義,都是愛國者 我們不要求他們都贊成中國 一句 羴參 鄧小平告北訪三大工商團體》九月草簽年底協議》 愛
國者 方准治港 , 香港工商日報 ,1984年6月23日,頁1; 九
七年後香港政府應以愛國者為主體》 凡尊重自 民族贊成收回主權
104 楊儒賓, 歷史災難與歷史機會 ,載氏著, 1949禮讚 ,頁55 即是愛國者 , 大公報 ,1984年6月24日,頁1
105 港股岃賣家拋售突增晉》 做價低跌稍轉急速 , 華僑日報 , 108 四代.人.對話 , 明報 ,2008年2月4日,頁D4
1983年9月6日,第五張頁3 109 哀悼北京死難岃民 , 華僑日報 ,1989年6月5日,頁2
106 鍾士元等三議員抵平談話代表兩局反映民意 會晤鄧小平商 110 停止提款鞏固經濟——現在是香港人冷靜思考的時候 , 華僑
談 , 香港工商日報 ,1984年6月22日,頁1 日報 ,1989年6月6日,頁2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23 124 思想 第31期

115
評中共,並把香港 土的利益說得更清楚,表示 一 熱愛中國 史的 來面目 同時, 地社會需要跟從 共產黨領導 的
熱愛香港的人,在 後變動裡,務必要把香港穩住 故 ,雖然 抗日史實 的愛國 育方針, 養香港人 尤 是青少 學生
116
罷 罷課 罷 的行為 會引起居民生活的一些不便, 但 應 的愛國思想 由 可見,回 後的香港 共產黨愛國愛黨的 治
111
得到諒解 ,為 國家前途 民族 作出更大貢獻 民族 愛 中 國論取 了香港原 的民族愛國論, 中國 的概念自
中國 的概念首次 為香港社會表 治訴求的 語,批評中共 變為 現 權為宗,壓 了香港原 的 中國想像 ,象徵了中
鎮壓學生 動 及民主 的裹足不前,同時也漸漸 為捍衛 地利 港 地 史意識的差
益 中 港 地的 語 由是之故,民族 中國 的概念也 同時,回 後香港的 史 育也注 國家的觀念 由 在回
了香港 土意識論述的構 部 後 不 入 屬中國 情繫中華民族 的課程宗 目標 無法
然而, 民族 中國論在回 後便被 朝主義的愛國愛黨論述 適應回 後香港 的 治形勢117,故 在香港回 中國的趨勢 ,
否定 中國自1990 起出現大 的香港研究著作,將香港的 史 課程需要 養學生對中國的 同感 ,從而 養學生的國家 屬
118
展置 中國的 史 語之中 七 香港的蓬勃 展和欣欣 感 因 ,1997 出的 中國 史科 中一 中 的課程綱
112
向榮是中國大 改革開 策的關懷和照顧所 種 中國 要便明確指出 史 學的 中一 目標是讓學生 過對民族文
朝主義 ,不單強調了中國對香港行使主權和治權的 性和合法 及國家 史的 識,建立對民族 國家的 同感及 屬感,
113 114 119
性 ,更 改變香港 史論述的 治意義 故 ,香港的 戰紀 民族團結的目的 是,中國 史 科書 漸改 中國人民
念論述便在回 後首 被改寫── 紀念被解釋為 殖民色彩的 取 使用的 中華民族 ,並不再 中國 史 民族
120
用詞 ,而紀念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英勇 蹟則 為 香港 角度 寫 戰,改 寫南 大屠殺 激 起中國人民的憤怒

115 出席西貢紀念抗戰勝利53周年活動 特首向抗日烈士碑獻花》 新


華分社外交部民建聯代表及老戰士參加 , 大公報 ,1998年8
111 穩住香港 有利同胞 , 大公報 ,1989年6月6日,頁1 月18日,頁A12
112 王宏志, 歷史的沉重:從香港看中國大陸的香港史論述 香港: 116 毋忘抗日烈士功績 珍重香港歷史教材 , 大公報 ,1998年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0 ,頁76 10月31日,頁B3
113 同上註,頁41 117 梁慶樂, 緣河沉淪——香港中學中國歷史課程研究 1990-2005
114 陳冠中, 中國天朝主義與香港 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2 , 香港:教研室出版社,2009 ,頁111
頁111 根據強世功的文章, 中國天朝主義 意指中國並非現代 118 Kan,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 p. 113.
西方意義的民族國家或帝國,而是 傳統中國政治遺產 的繼承者, 119 香港課程發展議會編, 中國歷史科 中一至中三 香港:香
故他強調中 港之間是中心與邊疆的政治道德關係,體現 天下 港教育署,1997 ,頁7
的觀念 羴參強世功, 中國香港:文化與政治的視野 香港: 120 周佳榮編, 新世紀中國歷史3 香港:香港教育圖書公司,2000 ,
牛津大學出版社,2008 ,頁149-153 頁127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25 126 思想 第31期

可見,中國 史 科書在 應回 後的 治形勢 ,減少使用中華 中國人的 名詞 中港 地高 融合使香港人再次意識到 地社會


121 125 126
民族一語,反映1997 後國家為中心的 治意識的 起 的 ,並反思血 論 種族同源論等觀念 在意識到 地的
因 ,文 民族 中國 觀在回 初期 一度沉寂 時 地 中國人 及 中國 意識的差 後,論者 為 很多大 人不是
社會對中國的 治愛國觀都 負面的影響,對中央 府的支持度 中國人 ,並強調 香港人 是 後留守華夏文 的真 中
甚 高 特 府122 不過如吳康民指出,在一國 制 ,雖然中 國人 127
文 民族 中國 觀在回 後不再用 維護民族尊嚴,
港 地同樣肩負着 中國人 的身 ,但是香港的資 主義 自由 或是確定自 中國人 的身 ,而是在中港融合時 地 香
生活方式卻受到了中國的社會主義所規範, 體呈現 香港的 港 中國人 的 要指標, 及香港保留傳 中國文 精粹的思想
123
選 意識, 及中國民主集中制的 改爭 中 吳氏之言暗示了 資源 保持香港人的 養, 的價值, 的文 語言 因
中 港 地不同的 中國 生活方式,而一國 制則是香港保持既 而 為了香港人的目標128,反照了中港矛盾日深的現實 治狀況
生活經驗的根據 故 , 果日報 結2005 的社論中指出 種保留傳 中國文 的 中國 觀念更 為 香港民族 自
從種種跡象看來, 治影響只會日趨明顯 ,香港 被大 立的根據 陳雲指出,在中共 斷 , 中國人 被詮釋 為
同 的趨勢,故 緊守香港自由和法治的獨特環境 是香港人 國 和 治意義的名詞, 文 中國 的觀念在現實中得不到肯
來的首要任務124 雖然 地社會 注意到香港 被中國的價值觀同 定 故 ,他主張 中華 取 中國人,並 為香港人說的粵語
,失去自身特性,但仍 將問題指向 中國 觀念的差異 及寫的 體字,便是中國傳 文 的精粹,證明了香港的 中華
129
不過,2011 起的反蝗行動使香港獨特的 中國 觀 為保護 身 是,陳雲 出 法 中國華夏文明的 觀
130
地利益和價值觀的 語 自2003 實 自由行 策後, 地旅客 為 礎的香港城邦論 , 保存中華文
大 訪港,文 差異 經濟利益 民生狀況等問題叢生 香港高
討論 的蝗蟲論更 蝗蟲 形容不文明 不 德的 地旅客, 香港城邦自治並非去中國化,而是恢復中華,再造中華……香
及來港 奪 地社福資源的國 人士 蝗蟲 因而 為 劣質 港是華夏的遺民社會,保崊了中華風俗 正體漢崉和粵語讀

121 Kan, Hong Kong’s Chinese History Curriculum from 1945, pp.
125-126. 125 中港共融 , 日校園 ,158期 2012年1月 ,頁47
122 岃民對中央信任高於港府 , 信報 ,2001年12月18日,頁8 126 陳雲, 香港遺民論 香港:次文代堂,2013 ,頁141
123 吳康民, 政治爭議何時了 , 明報 ,2005年12月30日,頁 127 同上註,頁5
A6 128 本是同根生 , 日校園 ,158期 2012年1月 ,頁6
124 李兆富, 歷史會怎樣看05年的香港 , 蘋果日報 ,2005年12 129 陳雲, 香港遺民論 ,頁6,40
月31日,頁A8 130 同上註,頁37,58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27 128 思想 第31期

131
音……香港也必須努力保崊華夏文化 一,但他 同 文 中國 的觀念定位香港, 比 現實 中
國更 中國 性質 的傾向 因 ,文 民族 中國 觀
雖然陳雲 為 文 中國 一詞的意義 被中共 斷及扭曲, 在中港矛盾 及香港利益被侵占 ,轉 為維護 地利益 從 地
132
應改稱 中華文 ,但是 論點在 說明香港是一個繼 中國 出 的 地 語,更 為標榜 中華文 保存者的根據 不
傳 文 的地方,故必須 文 性的 中國 自居 國界 中國的觀點 是孫國 中國 史 對 中國 的追求135,
即使 學苑 中主張香港民族自決的文章,也 文 中國 及余英時 在那裡,那裡就是中國 的觀點136
說明香港的特性 及 2014 經 雨 動後,文 民族 中國 更 為香港
土意識的構 部 如引言指出, 派批評 占中 是一場 徹
137
本來和中國的割裂只是在政治上,但是經過長期的分離和共產 頭徹尾的 顏色革 ,而矛頭對準的是 一國 制 和中央 ,
138
黨對中國文化的摧殘,香港人再難找到與 現實 中國連結的 形 外部勢力結合的 港獨 思潮和勢力 不過,一篇 結雨
133
文化紐帶 動的文章中便明言

雖然 篇文章 為香港 為一個獨立民族,並應 民族自 歷史上,中共只透過中國本位去理解香港,沒有感受其獨特的


治權利,彷 將香港對立 中國,但是作者強調香港 中國的 隔, 人文精神,也一廂情願地認為港人對內地的 祖國情意結 勝
在 中共對 中國文 的摧殘 ,而香港則是保留粵語和繁體字等 過一切,以致其後的一國大於兩制 事實上,港人對中國的情
134 139
傳 的文 中國元素 ,文 性質的 中國 觀念 為香港 為另 感則多建基於1949年前的中國,或者說其長遠的歷史文化
一民族的理據 由是可見,即使城邦自治論 民族自決論的目標不
135 孫國棟曾指出, 一個代表中國的政權,除尊重法制之外更應有文
化統緒的意識,應以承傳 發展及豐富中國文化為指導精神 羴
131 同上註,頁58 參李玉梅, 六十至七十年代香港初中中國歷史教育——孫國棟編
132 同上註,頁36 中國歷史 教科書為研究個案 ,頁62
133 張士齊, 香港應否有民族自決的權利? , 學苑 ,2014年2 136 整段原話是 我在那裡,那裡就是中國 為甚麼要到某一個土地才
月號,頁36 叫中國?那個土地反而沒有中國 羴見香港電台電視部, 傑出
134 黃仲鳴指出,廣東話發揮的中華文化特質在於其 雅 他以 們 華人系列——余英時 香港:香港電台電視部,2008
與 的 兩崉為例,指出普通話 我手寫我口 的情況下,詞句顯 137 擊潰 顏色革命 港人最大成功 , 大公報 ,2014年12月31
得非常累贅,但廣東話則可以減省不必要的文詞 故此,他認為 保 日,頁K3
留中華文化,粵語功不可沒 羴見黃仲鳴, 推粵推普:打通任 138 反對 港獨 才能維護國家安全 , 大公報 ,2015年1月21
督二脈 ,載彭志銘 鄭志恆, 香港粵語頂硬上 香港:次文 日,頁A2
化堂,2014 ,頁76 139 趙家輝, 中國因素對香港政改運動的影響與策略:以雨傘運動為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29 130 思想 第31期

篇文章一語 出中 港 地在 中國 觀念的 ──香港 了自1949 後香港在獨特文 環境 , 展 中國大


142
的文 民族 地的 治 權中國 言之,香港人反對被 治 主體性的地方
的 中國 觀念, 揭示了香港社會不欲被國的價值觀同 ,
中 港之間的矛盾 為了秉持 種香港的特 觀念,香港人必須 結論:香港應走怎樣的路?
種想法抗衡一種由中共 中港英,由既得利益者,一種由 而
140
所賦予而 經批 的 香港 保留既 的文 民族 中國 文 過解構香港 中國 觀念的建構過程,說明香港的 中
觀演變為香港社會對抗中共 朝主義 港英殖民講述的 語, 被 國 觀是屬 一種文 民族的 史想像 由 戰後的香港深受國
視為香港人尋 確立身 同的 要思想來源 共 黨的滋擾,港英 意隔絕,而且社會對 個黨派不存好感,
由 可見, 中國 史 傳 的文 民族 中國 觀念隨着香 香港 個中國 權的距 越來越遠 中國 史 的出 ,一方
港社會面對不同的 題而轉 ,從而保護 地社會的利益 1970 面確立了中史課 文 民族史觀的編寫方向,另一方面在1970
1980 初面對日 侵犯中華民族的利益時,文 民族 中國 的保釣 動 及1982 日 修改 史 科書中的侵華史實中, 地
觀 為 地社會定義和維護中華民族身 的理據 及 前途談 社會便 觀念捍衛中華民族的尊嚴 中國 史 的 史書寫由
時,社會民心不穩,香港特 的 中國想像 便 為中共領導人穩 是 社會的集體記憶結合,並 使1982 中國 史 科書增添南
定民心的 治 語 縱然文 民族 中國 觀在回 初期一度沉寂, 大屠殺的 容,顯示如皮耶 諾哈所言的 史 記憶現象 在
但在香港既 利益面臨被侵占之 , 種觀念轉 為保護 地社會 史書寫 社會集體論述結合 ,香港社會 是 養了捍衛中華民
利益和標 香港特色的 要資源 了表明中 港 地的差異 維 族身 的文 民族 中國 觀
護一國 制及 索香港的身 外,同時體現了中 港 地的 史意 不過,回 帶來的 治轉變, 使原 的民族 中國 觀念轉
識和思想差異 治矛盾 故文 民族 中國 觀可謂從 中國 為抵抗中國 朝主義的 地 語 九民 時,民族文 中
史 的課 論述,在 治現實的轉變 蛻變為守護 地利益 確立 國 觀念 用 批評中共 府的殘暴不仁, 為穩定香港民心 守
香港身 同 史記憶的象徵和依據 因 ,香港文 民族 中 住香港 的 語,初 見證 土意識的 起 回 後,原在前途談
國 觀的意義轉變,印證了香港尚在尋 身 的過程141,並說明 期間被 可的文 民族 中國 觀念,瞬即被跟從中共 權的 史
實 和愛國觀念所取 及 中港融合產生的中港矛盾 , 一度
」續)
軸 , 學聯報 ,2015年1月號 雨傘運動專題 ,頁24 」續)
140 同上註,頁27 2012 , 139.
141 Tze-ki Hon, “A Rock, a Text and a Tablet: Making the Song Emperor’s 142 楊儒賓指出,1949年為香港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文化內涵,形成了文
Terrace a Lieu De Memoire,” in Places of Memory in Modern China: 化傳統與現代制度結合而成的生活方式,逐漸成為了 新香港
History, Politics, and Identity, ed. Marc Andre Matten Leiden: Brill, 楊儒賓, 歷史災難與歷史機會 ,頁61,64
香港的 中國 歷史意識 131

沉寂的文 民族 中國 觀用 中 港 地的 中國人 ,標
示了香港 中國 文 為主的 土特色, 治意義 的中
國 因 ,文 民族 中國 觀從回 前確立中華民族身 ,轉變
為凸顯香港主體性 守護 地利益及 土意識的 語,既印證了香
港 治環境的轉變,也說明了中 港在 史意識 的差異 治矛

故 , 如很多香港人疑惑 香港 那處去?尤 在雨 動
後,缺乏互信 史意識不一的中 港 地,應如何共處?香港能
否 為 文 接中華或華夏, 治意識 謀求某種意義 的獨
143
立 的 小中華 呢 ?否決 改方案將會為香港及中港關 帶來
甚麼影響?筆者並非預言家,不能解答 的問題 不過,1970
保釣 動 2014 的雨 動中對和 表 訴求 衝擊的討論
1989 四爆 後強調 穩住香港的 土意識, 近 四紀念出
現 地 展為 的觀念,又 似 相識的感覺,彷 史 在說
因 ,筆者希望 篇文章可 拋磚引玉,讓關心香港的人士
及香港人從 史 育 史意識的角度審視香港問題,為解決現
的困局帶來 思維和 方向

朱維理,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碩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香港殖民
史 香港歷史教育及香港漫畫史 著作有 1960年代以來香港初中
中國歷史及歷史課本與二戰歷史記憶 ,及“More than a Potential
Threat: PRC’s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Double Tenth Incident.”

143 小中華 的概念出自練乙錚, 捉妖天師拷問港獨 分離意識愈


烤愈熟 , 信報 ,2015年4月23日,頁A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