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中国史 3 周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3.1 社会经济的变迁
社会方面
• 随着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贵族没落、平民兴起,是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变迁的重要现象。
• 各国国君为了争霸称雄,启用贤才,实行尚贤政治,对不同学说采取兼而礼之的态度。
• 平民中的才能之士,受到国君的擢(zhuó)用,加速了布衣卿相的局面,有文士如苏秦、范睢等,
将军有孙膑、廉颇等。

经济方面
• 春秋末年发明的冶炼生铁技术,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牛耕的出现,加上灌溉与施肥技术的进步,
农业产量大大提高。
• 各国注意水利工程的兴修,保护农业的发展,如秦国郑国渠和都江堰等。
• 加上水路交通发达,各地物产可透过贸易获得,商业经营日益重要,因此出现了许多大商人,如
春秋时代的范蠡,战国时代的白圭、吕不韦等。
• 随着商业的发展,货币流通广泛,人口激增,战国时代兴起了一些大城市,如齐国的临淄、赵国
邯郸、秦国咸阳等。

3.2 先秦的思想
3.2.1 三代的天命观
• 进入农耕社会化的夏人对自然界产生了各种现象,十分畏惧,认为一切由天命所控制,只能听天
由命;有能力与天沟通的巫师,具有领袖的地位。
• 商人相信天神(也称天帝)主宰天地万物,并能操纵人的福祸,因此统治者特别重视祭祀和占
卜,凡事都要占卜并记录结果,祭祀的对象有天神、地祇(qí)与祖先。尤其商人相信已逝的祖
先灵魂仍在四周,祖先会影响天神赐福与降祸,所以对祖先的祭祀特变重视。商人敬天畏祖成为
中国祭拜祖先的渊源。
• 周朝认为天命并非无条件地支持与庇护统治者,而是根据统治者的行为和品德表现决定,因此产
生了“天命靡常、以德配天”的观念。
• 因此提出了“尊礼尚德”、“以刑辅德”的主张。“礼”不仅是祭祀鬼神、还用于规范人的行
为;“德”则是一种思想规范,包括对天帝的敬重,以及对个人品德和行为的自觉要求。
• 夏商周三代的敬天意识,成为中华人文精神的根本。
• 成书于周初期的《易经》(又称“周易”),记载“太极”、“阴阳”、“三才”(天地人)、
“八卦”等概念,阐述了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规律,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
体,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文化思想之源。

1
3.2.2 诸子百家思想
兴起的背景
•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封建制度崩溃,过去世代典守文献载籍的史官流散各地,官府藏书也流入民
间,促成学术的普及化。
• 另一方面,大多数贵族沦落为平民后,为了生计便以教书为业,无形中加速了教育的普及与学术
的发达。至此,私学取代了官学,凡知识渊博或成一家之言,皆能广招学生,学术不再为少数贵
族所垄断。
• 此外,国君为了加强对国家的统治,争相招贤纳士,布衣可以为卿相的局面逐渐形成,给予平民
极大的鼓励。
• 虽然战乱频繁,经济贸易仍蓬勃发展,养士之风兴起,许多研究学问提出新学说的人士可以投靠
到养士的诸侯门下。社会动乱也让学者相继提出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试图对当时的纷乱社会
做出合理的解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 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趋向简化,竹、帛等材料普及,知识传播更方便,书籍数量增加。当时的环
境允许思想言论自由,国君兼听各家的主张,学者也可以自由言论无所顾忌,这都有利于学术文
化的发展。
• 最具代表性的诸子百家思想中有十家,其中有儒、道、墨、法的思想对后代产生较大的影响。

儒家
• 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
• 孔子的学说是以仁为中心,主张国君应行仁政。他认为天下无道,因此提出“礼治”的政治学说
来矫正时弊。“礼”是严格遵守周礼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
• 要实现“礼治”必须强调“仁”。“仁”是一种强调内心修养的功夫,与“礼”一致,所谓“克
己复礼是为仁”。“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 孔子首开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

•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行王道反对霸道。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 主张“性善论”,认为“是非、羞恶、恻隐、恭敬”,是天生就有的。
• 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被称为亚圣,儒家思想也比称为“孔孟之道”。

• 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性恶是社会秩序的乱源,所以他主张以“礼”和“法”去除恶性。
• 荀子主张重君,认为国君是一国元首,应受到尊重。

道家
• 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人物,并称“老庄”。
• “老庄”不喜欢受到当权者的约束,把功名利禄看做是对自己的伤害,以终身不仕求得精神上的
自由。
• 老子反对一切人为的文饰技巧,而恢复宇宙自然本来面目,即“道”。
• 他认为乱世的发生是由于人们追求过多的欲望,主张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提倡“小国寡民”,
“无为而治”的和谐理想境界。
• 庄子擅长以寓言故事表达自由旷达的生活态度,提出“逍遥”的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成败、
得失、毁誉都是相对的,人应该顺其自然,自得其乐。
2
墨家
• 以墨子为代表。
• 思想方面,主张“兼爱”,强调广泛的爱人;反对战争,主张“非攻”。
• 认为人类生活只要维持基本需求即可,提出“节用”“薄葬”,敢反对“久丧”“厚葬”。
• 主张“尚贤”,认为应该由贤者领导国家。
• 达到没有贫富、贵贱区别及仇视争夺的“尚同”的理想社会。

法家
• 李俚、商鞅、李斯、韩非等人为代表人物。
• 讲究实际、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家。
• 强调“刑、“赏”,为了要信赏必罚,必须提高国君的威势。
• 发展出“重法”、“重术”、“重势”三个流派。
• “法”是指着法律条文,应以严刑重赏来贯彻实行;“术”则国君应有驾驭臣民的手段和方法;
“势”是指着国君应该将所有权力集中,提高威望以服众人。
• 韩非系统地将三个流派结合起来,形成更全面的法治理论,使他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成为日
后中国君主统治国家的理论依据。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