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中国史 6 魏晋南北朝

6.1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6.1.1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

• 为镇压黄巾起事,朝廷授予地方州郡长官军政大权,造成郡守、州牧拥兵自重。
• 乱世平定后,中原地区几乎被豪强割据,汉朝中央集权体系逐渐瓦解。
• 汉献帝在洛阳被曹操挟制,曹操迁汉献帝于许昌,从此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最大。

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

• 208 年,曹操欲统一天下,率军南征。结果在赤壁被刘备联合孙权,联军打败,这就是史上著名的
“赤壁之战”
• 曹操统一天下的野心破灭,天下逐渐成三分之势。
•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称帝,废汉建“曹魏”,定都洛阳;
• 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任命诸葛亮为相,以复兴汉室、经营西南为主。263 年,被魏国消灭。
• 孙权江南建业(南京)称帝,建“孙吴”,对东南积极开发,通过沿海交通便利与日本、中印半
岛等国关系密切。

三国鼎立的结束

• 三国之中,曹魏的实力最强。但最终司马懿父子得势专政。
• 266 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西晋)。是为晋武帝。
• 280 年,晋武帝派兵南下灭吴,三国时代至此结束,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局面。

6.1.2 西晋的短暂统一
• 西晋立国后,君主与朝臣皆染上奢靡之恶习,晋宗室诸王为争权而互相残杀。朝政迅速落败。
(“八王之乱”)
• 日渐内徙的游牧民族纷纷称王起兵,酿成了“永嘉之祸”。
• 316 年,晋君主率中原汉族难渡江南。定都建康(建业),建立东晋,西晋灭亡。

6.1.3 五胡十六国与东晋
五胡十六国

• 西晋初年,胡人继续内迁和归化,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定居,胡汉文化相互影响渗透。
• 永嘉之乱后,北方长期陷入分裂。从 304 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前赵,直到 439 年北魏统一北方,
先后建立了十几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十六国”,期间仅有前秦短暂统一北方。

1
东晋偏安

• 晋王室南迁建康,司马睿虽然是东晋皇帝,军政大权掌握在世族(士族)琅琊望族王导等人手中,
开创出“王与马共天下”的世族和皇权结合统治的局面。
• 东晋曾于淝水之战打败来犯的前秦。但是君臣皆胸无大志,满足于偏安的政局。420 年,将军刘裕
掌握实权后,废晋帝自立,东晋灭亡。

6.1.4 南北朝的对峙
北朝的政治发展

• 386 年,鲜卑人拓跋珪建魏,定都平城,史称北魏。太武帝完成统一,结束北方十六国混乱的局
面。孝文帝时期大力推动汉化政策,导致中原鲜卑人汉化渐深,与北方鲜卑人矛盾而分裂为东魏
和西魏。后期,再分裂为北齐北周。北周灭了北齐,统一北方。

南朝的政治发展

• 南朝方面,东晋灭亡后,南方政权更替频繁。前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朝代,史称南朝。四
朝当中,梁朝开国君主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历代最久。

南北朝的结束与隋朝的一统

• 从东晋到南朝,无法收复故国疆土,更因为皇位更迭频繁,宫廷淫乱和宗室骨肉相残而消耗国
力。
• 北朝具有强烈和南朝竞争的企图心,无论和平往来或者战争,北朝都有优势,形成了“北强南
弱”。
• 最后北朝的杨坚于 589 年灭了陈朝,结束了一百六十多年的南北朝对峙局面。

6.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特色
6.2.1 社会发展
世族门阀之形成与发展

• 东汉以后逐渐出现的世家大族,加上曹魏“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家世逐渐成为进入官场的唯一
品评标准。
• 两晋南北朝沿袭此制度,世族门阀形成,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
• 社会上,占田制和荫客制的推行,保障了世族门阀的土地和荫客的数目,还可以占山封泽,享有
租税、徭役的豁免权。西晋在法制上正式承认世族门阀的地位,给予种种优待。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族子弟依靠门第可步入仕途,世代为官,成
为特权阶层。
• 世族门阀掌握经济优势,豪华奢侈之风甚为普遍。
• 促成“士庶天隔”社会之形成。为了严格区别世族与庶民,世族门阀透过家谱的建立来标榜郡
望。借由婚姻维系门第,世族本身因门第高低不同而等级分明。这样“士庶天隔”连帝王也无力
改变。
• 南朝以后,由于各代帝室出身寒微,与东晋司马氏有别,自是不愿与世族共治,纷纷采取强化军
权、抑制门阀权力。世族政治渐渐式微,庶人寒门迅速崛起。

2
胡汉互化
胡人汉化

• 五胡十六国开始,北方胡人积极推动汉化。帝王不仅好读汉人的经史,也多用汉族士人推行儒术
治国。北魏是推动汉化的典型。

汉化政策:
1)建国之初,除了设立太学与五经博士外,还大量征引汉族士人。
2)到了孝文帝的时候推动更具规模。为了达到全面汉化及摆脱旧贵族势力的束缚,下令迁都至经济
丰厚坚实、文化沉淀深厚的洛阳。
3)孝文帝进行如禁胡服、断北语、改鲜卑复姓为汉姓、以及奖励胡汉通婚等汉化政策。
4)进行官制改革,下令修筑孔庙祭孔。

汉人胡化
 汉民族也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而胡化。胡化的范围包括饮食、音乐、舞蹈、服装、娱乐和习俗等
皆产生变化,也包括妇女地位的改变。

结果/影响
 经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胡汉的学习与调适,展现了“涵化”的成果,到北朝末年,胡汉差异基本
消失,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

*涵化:指着两种或以上不同文化的人民,在不断接触中产生文化改变的现象。

文化的南迁
• 西晋灭亡后,中原世族大举难渡,衣冠文物也随着南移,不但使汉人正统政权能够在江南延续,
中原的汉化也传播到长江至珠江流域。

6.2.2 经济发展
• 三国时代,孙吴平定山越,奠定江南开发奠定基础。因为交通建设和造船业的发达,促成商业与
海外贸易,特别是对日本丝绸贸易。
• 十六国时期,中原因长期战乱,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相反,南朝在江南建立政权后,社会稳
定,北方士人纷纷南迁,为南方带来水利灌溉系统与技术,及庞大的商品与劳动力等资源。商业
城市纷纷兴起,商品经济与手工业,南方经济渐渐发展起来。
• 南贫北富的局面转变。到了唐朝,全国财富之最,以扬州居首。唐朝韩愈称“当今赋出天下,而江
南居十九”。南方逐渐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6.2.2 宗教与学术文化
道教的兴起与发展
•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渊源是东汉晚期的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早期道教是民间巫术和黄老思想
的结合。魏晋以后,道教逐渐与老庄、儒家和佛学思想结合,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代表人物由晋
朝的葛洪、南朝的陆修静与陶弘景。
• 葛洪注重个人炼丹,著有《抱朴子》一书。倡导修炼成仙的方法,影响上层士大夫和统治阶层的道
教信仰。南北朝时期,获得官方的重视,一度成为北魏的国教,在北方流行。
• 大抵来说,统治阶层和知识份子以服食丹药追求长生不老为主,一般庶民所崇奉的道教,是道士
作法祈福和用符箓驱鬼的道教。

3
清谈与玄学
• 魏晋以后,社会上流行清谈风尚,内容以玄学为主。当中以何晏、王弼为开端。学说源自老庄,
崇尚虚无。
• 面对政权频繁交替所造成的混乱,许多士人进一步提出个性解放的主张,强调“自然”和“情”
的价值。魏晋名士逍遥山林,不遵礼教,竹林七贤为代表。
• 也有士人陷入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如田园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山林。
• 主要谈论《周易》、《老子》和《庄子》,合称“三玄”。
• 东晋以后,佛学融入其中,清谈风气所及,知识分子趋向消极,逃避现实,造成萎靡颓废的风
气。

文史与绘画
文学:魏晋南北朝,注重文辞典雅和引用典故的骈(pián )体文体盛行。
史学:晋代陈寿《三国志》、南朝范晔《后汉书》
地理: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了一千二百多条大小河流相关事迹,以及河流所经过的地貌、矿
物和动植物等,是一部综合的地理著作。
绘画:因魏晋南北朝战乱流离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士人的个性张扬,促使文化艺术能飞跃发展。出
现如东晋顾恺之等画家,带动了绘画理论的研究。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