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中国史 2 周朝封建体制的兴衰

2.1 商朝的灭亡与周朝封建制度的建立(西周)
• 公元前 11 世纪中期,因纣王的暴行,武王姬发联合其他部落,起兵伐商纣。
• 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hào)京,史称西周。
• 他把王畿(天子直辖区域)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这是第一次分封
• 武王灭商后不久就去世,幼主成王即位,由叔父周公旦辅政,引发三监之乱。周公平乱后,实行
第二次分封。

2.2 周朝的政治
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
• 西周封建制度,社会分为贵族、平民与奴隶三个阶层,其中贵族包含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
各阶级身份世代相袭,社会流动不易。
• 封建制度又与宗法及礼乐制度配合,形成稳定的社会秩序。
• 分封基本上有两个条件:
一,土地的再分割。由王室将部分土地分给诸侯,诸侯再分给卿大夫。
二,权力的分化。每一级的受封者要对上级称臣,并履行义务,而在封地内形成类似独立的行
政,造就了层次分明的阶级。
• 全国的土地和人们都属于周天子,而天子将土地封于诸侯,诸侯有为天子镇守疆土、朝觐述职、
缴纳贡税和随从作战的义务。
• 西周通过分封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 然而,后来随着诸侯势力的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逐渐遭到破坏。

宗法制度
• 宗法制是按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与名分的一种制度。
•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辅相成,巩固西周统治的两大支柱。
• 宗法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与余子分封制度,嫡长子为族中大宗,其余是小宗。从周天子、诸
侯、卿大夫到士,嫡长子是法定的继承人。
• 因此,宗法制以族权强化君权,可团结同姓,又可透过婚姻关系拉拢异性。
• 此外,宗法制解决了王室、诸侯内部矛盾,维护和加强了周王室和各级诸侯的统治。

礼乐制度
• 分封制和宗法制,皆须依据礼乐制度。
• 礼乐制依照不同阶级的社会活动,如祭祀、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 制礼乐是为了制定符合身份的礼仪,使上尊下卑关系得以确立,防止僭(jiàn)越行为的产生。
• 同时也可以教化万民,达到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

井田制度
• 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为井田制。周王朝靠井田制的税收和赋役维持开支。
• 井田制规定,天下土地一律归周天子所有,天子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臣下,诸侯臣下将封底分成小
块份地,配分给农民耕种。
• 农民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土地拥有权,农民要将每年所获定期向上级缴纳粮布,并服劳役。
2.3 从尊王攘夷到强国兼并(东周— 春秋与战国时期)
东周建立
•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来自西方的犬戎(róng)部落攻陷镐京。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 公元前 770 年,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分成春秋与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代
• 东迁以后,周王室日渐衰微,所控制的土地大为减少,周天子已无能力对诸侯的内乱和兼并进行
制裁。诸侯不再向周天子朝聘和纳贡,周天子反而经济贫困时向诸侯国“求金”。封建秩序与宗
法伦理为之动摇。
• 由于诸侯内战,混乱不已,西北少数民族入侵中原,于是有了强大诸侯出来代替周天子执行安内
攘(rǎng)外的任务,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打着尊重周王室的旗号,号令诸侯团结抵抗
外族的入侵。最后一些强大诸侯成为霸主。
• 春秋时代著名的霸主有齐桓(huán)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史称“春秋五
霸”。

战国时代
• 春秋末期,诸侯国中的卿大夫篡夺政权称王,兼并战争激烈,纷战中形成七个强国,即是“韩、
赵、魏、燕、楚、齐、秦”史称,“战国七雄”。
• 就战争形态而言,春秋时代战争规模不大,目的在于屈服敌人;战国时代,战争规模庞大且惨
烈,目的是歼灭敌人。
• 此外,铁器的出现和冶铁技术的突破,使到铁制武器普遍,步卒骑兵取代了战车,军事专家相继
出现加速了强国兼并战争的推展。
• 各国诸侯不满足自己的封号,纷纷改称“王”。

战国时代各国的改革
• 富国强兵是当时各国取得优势的首要任务。
• “富国”,是发展农业,增加生产;“强兵”是发展军事,提升武力,实行强权政治。
• 如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奖励国人从事耕织;抑制商业;取消旧贵族特权,采
取依军功分配爵位;把镇、乡合并为县,编立户籍;加重刑罚,整顿吏治,迁都咸阳巩固国家的
统治。商鞅变法取得显著成效,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