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皇仁書院

2021-22 年度上學期中一級中國歷史科名詞解釋
1. 三監之亂:武王分封,將紂王之子武庚封於殷地,讓他繼續統治商遺民,又分封三個弟弟
(即管叔、蔡叔、霍叔)於其外圍以作監視,是為三監。武王分封後回到鎬京,不久病逝,
其子成王作幼登位,遺命由周公旦監國,惹其三監猜忌。武庚乘機煽惑,遂爆發了叛亂,
周公東征,三年後平定亂事,史稱「三監之亂」。
2. 封建制度:即「封邦建國」之意。天子將土地及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給諸侯管治,諸侯則負
守土、拱衞王室、納貢、從征等責任。周代的封建制,還存在有次級分封,即天子分封其
王族兄弟為諸侯,諸侯再分封其宗族兄弟為卿大夫,卿大夫又分封其家族兄弟為士。
3. 宗法制度:為周公所創。規定各級封建主只有嫡長子才有繼承權,其他兒子則進行次級分
封。繼位的嫡長子是為大宗,其他次庶子便是小宗,小宗必須服從大宗,也只有大宗才擁
有對其宗族祖先的祭祀權,目的是要確立繼承權以免出現爭位現象,同時又制定等級尊卑
的觀念,以鞏固王權。
4. 井田制度:各級封建主把自己直轄的土地,每九百畝劃成「井」形,中間一百畝為公田,
由八家人共耕,收成作地租繳交;四周八區則為私田,各家農戶在完成公田工作後再耕,
收穫歸農民私有。
5. 春秋霸政:平王東遷後,實力不如一個強藩,地位一落千丈,無力維繫封建秩序,諸侯國
不斷互相兼併,外族亦乘機入侵,秩序大亂。一些強大的諸侯起來爭當霸主,提出「尊王
攘夷」口號,召開大會,取得各國支持及天子認可,訂立盟誓,代天子行事。
6. 商鞅變法:戰國時期,為了富國強兵,各國均招攬國外人才,推行變法。秦孝公即位,亦
欲圖強,起用衞國貴族商鞅,實行大規模變法,大肆削弱貴族力量,建立法治,又開放井
田阡陌,獎勵生產,國家走向富強,為秦統一奠定基礎。
6. 中央集權:天子不再進行分封,將國土除京畿所在外,劃分出不同的行政區域進行分治,
地方事務由中央派出官員代行管理。地方官員須執行中央所頒布的各種政策,定期向中央
匯報工作,其任免調遷均由中央安排。
7. 無為而治:漢初因經歷楚漢相爭,社會經濟殘破。自高祖起,經歷惠帝、文帝到景帝,基
本上的都是根據黃老思想的主張,採取清靜節儉政策,國家少有大規模建設,外交亦採取
和平路線,一方面扶助農耕,一方面則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使社會經濟得以復蘇。
8. 儒表法裏: 漢武帝雖獨尊儒術,但又運用了法家的君主集權與重法等策略治國,包括統
一思想以維繫國家一統,重用酷吏以整頓吏治和壓抑地方豪強勢力,對違法
臣民治以重罰等。故不少學者認為漢武帝只是表面提倡仁義忠孝,實際施行
卻是「儒表法裏」。
9. 察舉制:漢武帝為了崇儒及壓抑貴族功臣的政治力量,除令三公九卿、列侯舉薦人才外,
還確立了一套選拔官員的制度。方法是規定郡太守有察舉人才之責,每年舉薦孝
子、廉吏各一名,保送中央加以考核,然後委任為郎官,分派到不同部門任職。
自此察舉制成為漢代入仕的主要途徑。
10.州牧割據:漢武帝為了加強監察地方官吏,除京畿外,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稱為
「州」,設刺史一人,負責巡察、監督郡縣。到了東漢末年,爆發黃巾之亂,政
府一時難以平定,決定在相關州郡,加設州牧,派中央大員出任,同時提升其
他州刺史的權力,讓他們掌控一州的軍政大權,方便調動兵員物資平亂。亂平
後未有恢復舊制,州牧逐漸坐大,最後割據一方,不聽朝廷號令,甚至互相攻
伐,演變成三國召面。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