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4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課題

西周封建制度經過二百七十多年後,在後期漸漸難以維持,而最嚴重的危機發
生在周幽王在位時。周幽王寵愛妃子褒姒(音煲似)及其子伯服,廢申后並欲殺太子
宜臼。申后之父申侯保護宜臼,幽王發兵討伐申國,申侯於是聯同西北犬戎,合力
攻陷鎬京。犬戎殺死幽王,大掠而去。宜臼由申、許、鄭等國擁立為平王,繼位後
遷都於洛邑。平王東遷後,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代,大約相當於史書所稱的春秋 戰
國時代。

春秋 戰國時期長達五百五十年,其間周室力量日漸衰微,地位一落千丈,所謂
「天下共主」已徒具虛名,再無力維持西周時的封建秩序,故這個時期的政治、社會
都發生急劇的變動。春秋時期,王命不行,兼併、篡弒頻生,諸侯霸政興起,封建
制度開始解體。至戰國時期,主要剩下七國爭雄,變法運動迭起,封建制度亦全面
崩潰,郡縣制度逐漸形成。此外,西周封建下的社會、文化秩序亦大為動搖,當時
禮崩樂壞,各國開始頒行刑法以代替禮制。而隨着貴族沒落,士和平民階層相繼興
起,列國中平民出身的卿相人數越來越多,呈現階級流動的情形,打開了全新的社
會局面。

另一方面,在春秋 戰國時期,貴族因戰亂淪為平民,原來由官府掌握的知識隨
之流入民間,使平民獲得教育的機會,有利思想家的培育;加上當時天下大亂,各
國諸侯互相競爭,延攬人才,積極尋求治國、救時的方法,故當時各家學說蜂起,
學術界出現了諸子百家爭鳴的局面。

考評分析
1 . 從 2012 至 17 年間,本課有隔年考問的趨勢(2012、14、16 年),其中 2014 和 16 年
更結合課題 1 考問,故此課應結合課題 1 一併研習,不宜偏廢。
2 . 在文憑試中,本課常以春秋戰國的政治和社會變動為切入點,考問其成因(2014、16
年),或其對大一統局面的影響(2012 年)。因此,熟悉春秋戰國的政治和社會變動

只是研習本課的基本功,學生還須深入思考這些變動與當時不同歷史現象間的因果關
係,並能融匯貫通,才能在文憑試中得心應手,解答各種形形色色的提問。
1 春秋霸政、戰國爭雄的歷史背景與概況 評核年份 2012、2014
2 西周與春秋時期在政治、社會兩方面的不同 評核年份 2014、2016
3 春秋與戰國時期在政治、社會兩方面的不同 評核年份 2012、2014、2016
4 春秋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3 . 除了春秋戰國的種種政治和社會變動外,諸子百家爭鳴成因也屬考試範疇,學生宜有
一定認識;諸子百家學說內容則非考核範圍,理論上可不讀,但因儒、法兩家學說與
下一單元秦皇、漢武的治國思想密切相關,有一併考問的可能,故亦建議學生略為温
習,涉獵有關知識。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33
教節建議 探究前哨
講授本課前,可着學生完成本預
全課題 12 教節(約 9 . 5 小時)
習,從中瞭解︰周平王的為人行
第1章 3 教節(約 2 . 5 小時) 事,導致王權衰微、天子不受諸
第2章 3 教節(約 2 小時) 侯敬重,令周室政局漸呈不穩,
可說是影響春秋戰國歷史發展的
第3章 3 教節(約 2 . 5 小時)
關鍵人物。
第4章 3 教節(約 2 . 5 小時)
周平王的事跡
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資 料 一 「平王繼位」事件 現代史著
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兒子,他被幽王廢
掉太子之位後,便逃到舅家申國,並
不念父子之情,聽任申侯、犬戎攻陷
鎬京,殺害幽王,繼而自立為王。其
時,幽王另一位王子余臣,也在虢公翰
(虢音隙)等諸侯的支持下即天子位,
出現「周二王並立」之局。平王為穩固
王位,竟不顧兄弟情誼,以黃河西岸之
地為條件,命晉文侯起兵殺余臣。這一
連串的舉措,都為魯國等東方諸侯所不
齒。
王子余臣 周平王
改寫自錢穆《國史大綱》和黎東方《先秦史》

資 料 二 「周鄭交質」事件 現代史著
鄭國的武公、莊公都做過周平王的卿士,在王室很有權柄。後來平王大約為了鄭國太
強橫的緣故,想把鄭莊公掌握的周室政權分一半給虢國。鄭莊公知道了,大不高興。
平王安慰他說:「哪有這件事呢!」不久他和鄭國交換質子:王子狐到鄭國去,鄭國
公子忽也到周朝來,交換做押品。
童書業《春秋史》

1 根據資料一,周平王身為共主,為甚麼會令東方諸侯不齒?試加以說明。 理解 分析

2 根據資料二,西周時期天子與諸侯間的尊卑關係,可否從「周鄭交質」事件中體現出來?
試略加解釋。 分析

3 綜合上述資料,你認為周平王以後很可能出現下列哪兩種情況?(加 3 號)試加以推斷。
分析

王命不受諸侯重視 周室討伐跋扈諸侯

華夏夷狄和諧共處 篡弒事件日漸頻仍

探究前哨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5。

34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教具錦囊
教師可利用以下教具輔助本課題

1
教學:

第 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概述
• 教學簡報光碟
• 文憑試題庫光碟
• 温習筆記(上載於學科網站)
史學家普遍把西周以後約五百年的歷史,劃分為春 • 模擬試卷(上載於學科網站)
• 課本資料題練習 200 題(上載
秋、戰國兩個時代。其箇中原因是甚麼?又這種劃 於學科網站)
• 高中歷史技能訓練工作紙
分方式是否合理? • 歷代發展教學資料集(甲部課
程)

第 1節 春秋戰國時期的開始 煲 似
教學策略
1 . 本 章 建 議 教 節:3 教 節( 約

1.1 西周結束,東周開始 西周 幽王時,十分寵愛妃子褒姒,故不 2 . 5 小時)


2 . 本章作為全課引子,着重介
紹由西周至東周的政局變
惜違反宗法制規定,廢掉申后和太子宜臼,改以褒姒為王后、 化,讓學生瞭解封建秩序和
周幽王十一年
其子伯服為太子。申后父親申侯極為不滿,乃於公元前 771 年聯 禮樂制度崩壞的由來,進而
概述春秋戰國的歷史發展。
合犬戎攻陷鎬京,令幽王 3 . 利 用 本 章 39 頁「 學 史 基 本
法」,向學生講解「認識史料
被殺,西周結束。宜臼繼 分類: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此歷史研習方法。
位,是為周平王。次年,
參考資料
平王鑑於鎬京仍受犬戎威
平王東遷 周幽王寵愛褒姒,被
脅,便把首都東遷至洛 廢的申后及太子宜臼出奔,回到
父親申侯處。申侯怒幽王廢后,
邑。平王遷都後的周朝, 便聯合繒國及西北犬戎攻陷鎬
周平王元年 京,殺幽王於驪山下,西周滅
史稱東周(公元前 770 年至 亡。申侯及諸侯共擁宜臼為帝,
周赧王五十九年 是為平王。平王鑑於鎬京遭兵禍
前 256 年)。 ▲ 洛陽東周王城遺址 摧殘,又懼怕犬戎入侵威脅,便
在公元前 770 年,由晉、鄭、秦
等諸侯護送下東遷洛邑。平王為
1.2 春秋戰國分期 史學家把平王東遷至秦統一中國這段歷史, 酬謝這些諸侯,便把原有王畿之
地分賜他們。周室王畿大削,眾
稱為春秋 戰國時代,其中又劃分為兩個時期:前半期稱春秋時 諸侯恃擁立有功,亦逐漸輕視周
天子。《左傳》中就有「周之東
期 1,後半期稱戰國時期 2。春秋時期由平王東遷起,至周天子 遷,晉、鄭焉依」之句。
周平王元年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冊封三晉 3 止(公元前 770 年至前 403 年);戰國時期由周天子冊 秦之興起 周平王東遷時,將為
犬戎所佔據而殘破不堪的岐山、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封三晉起,至秦滅六國止(公元前 403 年至前 221 年)。 豐鎬地方,封賜予擁戴有功之秦
穆公,並許諾秦若能驅逐犬戎,
便可領有其地。秦人經過二三十
年的奮鬥,終於達到目的,再經
兩百多年的養精蓄銳,便憑藉關
中之地,進而問鼎中原,締造其
1「春秋」的名字源自孔子刪定的魯國國史《春秋》,該書記事年份由公元前 722 年至前 481 年(周平 統一的偉業。
王四十九年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共二百四十二年。許多史學家從政治局勢着眼,認為周平王東 戰國起源 春秋以降,齊、楚、
燕、韓、趙、魏、秦七大諸侯國
遷後,周室衰微已成定局,所以把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元年)視為春秋時代開始的年份。
連年戰爭,當時人們就稱呼這七
2「戰國」的名字源自西漢 劉向整理的《戰國策》,該書記事年份由公元前 480 年至前 221 年後(周敬 大國為「戰國」。《戰國策》記載
王四十年至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後)。對於戰國時代開始的年份,歷來有三種說法:(1)公元前 480 蘇代說:「凡天下之戰國七,而
年(周敬王四十年),即《戰國策》開始記事那一年;(2)公元前 453 年(周貞定王十六年),即 燕處弱焉。」可見當時七大諸侯
國都有戰國的稱呼。西漢初年,
「三家分晉」發生那一年;(3)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即周天子冊封韓、趙、魏三家
「戰國」這個名詞的含義還沒有
為諸侯那一年。本書認為,第一說未與歷史事實結合,不可取;第二、第三說比較,天子冊封篡 變化。到西漢末年劉向編輯《戰
位者,自壞封建制度,可視為封建秩序(西周的特徵)沒落的重要標誌,所以依從第三說。 國策》一書時,才開始把「戰國」
3 三晉即戰國時代韓、趙、魏三國。這三國的開國君主原是晉國卿大夫,並經由瓜分晉國土地而 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名稱。
來,故被後世史學家合稱為三晉。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35
教學指引
從地圖學歷史:利用 41 頁「春
第 2節 春秋戰國歷史的發展脈絡
秋霸政形勢圖」,向學生指出平
王東遷後周室王畿只局限於洛邑
一帶。 史學家 蕭璠(音凡)說東周天子「威命不行,王綱解
紐」,這是否春秋 戰國紛亂政局的核心根源?
參考資料
周室實力削弱 西周時,王畿包 平王東遷後,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天下權力重心由天子下移
括西畿和東畿。西畿以周最初的
都城豐、鎬二京(今陝西境內) 到諸侯。各諸侯國內則篡弒頻仍,外則爭相兼併;四方夷狄亦乘
為中心,東畿以後建的都城洛邑
為中心。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 機入侵,令中原地區一片混亂,先後促成春秋霸政、戰國爭雄的
里以上,王畿以強大的經濟、軍
事力量,成為控制全國的基地。 局面。春秋 戰國歷史的發展脈絡大致如下:
平王東遷後,西土為秦國所有,
王畿還有約方六百里。後來有的
賜給立功諸侯,有的被諸侯侵 2.1 王命不行 西周王畿方千里,天子擁有的土地、資源遠超各諸
奪,有的被戎族佔據,最後所餘
無幾。周室局處在約方一二百里 侯;當時「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子是封建秩序的維持者、華
的一隅之地,地盤還在一天天縮
小。 夏文明的守護者。但平王東遷後,王畿範圍限於洛邑一帶,並不
諸侯定期的朝聘貢獻是王室的重
要收入,王室東遷以後失去了
斷縮減 4,以致周室人口銳減,兵源短缺,財力、軍力都不如諸

這個收入。按照《春秋》所記,
242 年中魯君朝王僅三次,魯大
侯 5,無力維持封建秩序和守護華夏文明。再者,平王有弒父嫌
夫聘周僅四次。魯是周公的後
代,與王室最親近,朝貢幾乎全
疑,嚴重損害共主威信,王命不再受諸侯重視。
廢,其他諸侯的朝貢自然不會比
魯多。與此相反,天子卻經常向
諸侯進行聘問,周桓王在位二十 史事源流
多年,五聘於魯。東周天子地小
貢少,在經濟上不得不依附於強
諸侯不尊周室 東周以後,天子權威大為下降,諸侯不尊王室之事屢見。按照西周禮
大諸侯,王室經濟日見困窘,如
周平王繼位後,因籌劃不出桓王 制,諸侯死後,其繼承人必須親赴王都「受命」,即受天子之命任為諸侯,才算是合法
的喪葬費,被迫向魯國求乞。
繼位。但平王東遷後,此禮制漸無法維持,很多諸侯不再親往王都「受命」,而只派一
教參指南 位使者到王都「請命」,即請求天子另派人送上冊命,承認新任諸侯的合法地位;有些
1 . 參考度: 諸侯如魯桓公甚至自行繼位,至死也沒有派人向周天子請命,可見周朝自平王起,王命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36
已不再受諸侯重視。
頁「2 . 1 王命不行」的課文,
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
高,假如教師課時不足,可 平王死後,周室更公然受到諸侯侵凌,權威進一步淪落。周桓王時,鄭國已發展成
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強國,鄭莊公愈益輕視周室。公元前 715 年(周桓王四年),桓王以虢公為右卿士,以

參考資料 分莊公之權;莊公不滿,便派兵到王畿搶奪穀物。後來他索性不再朝見桓王,並於公
元前 707 年(周桓王十三年)與桓王的軍隊交戰,結果桓王大敗,更被鄭將用箭射中肩
鄭莊公挑戰王權 鄭莊公是鄭武
公的兒子,繼承他父親桓公在王 部。如此大逆不道的行為,竟沒有受到其他諸侯譴責、制裁,可知此時周天子的威望,
朝為卿士的職位。鄭莊公狡詐跋
扈,他將大權獨攬,周平王想任 已大不如西周時期了。
命虢公為右卿士以抵銷他的影
響。這事被鄭莊公探聽到,他立
即去質問周平王。周平王卻矢口
否認,平王怕得罪鄭莊公,於是
4 平王東遷後,王畿約有六百餘里,但他為酬謝秦國護送周室、驅逐犬戎之功,便把歧西之地賞
提出交換兒子作為「人質」以取
信。周平王死後,他的孫繼位為 賜給它;不久又把酒泉之地賜虢、虎牢之地賜鄭、黃河以北大片土地賜晉,以致王畿日蹙(音
周桓王。桓王對鄭莊公的專橫, 促),只餘下約一、二百里。
採取強硬態度,準備讓虢公為王 5 隨着王畿日削,人口銳減,周室收入亦不斷減少,財政困頓不堪,須向諸侯求取經濟援助。如平
(續見 37 頁) 王死後,繼位的桓王無力治喪,須向魯國乞求殮葬費才能完事。同時,周室亦無法抽調足夠的壯
丁組建六軍,它最多只能組成一軍,即相當於封建制度下子、男國的軍隊人數。

36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教參指南
史事解碼
1 . 參考度:
平王的弒父嫌疑及其結果 周平王沒有親手殺死父親幽王,但平王有沒有借犬戎之手殺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36
頁「2 . 1 王命不行」的課文,
父?沒有人知道。但肯定的是,幽王之死直接因平王而起;而平王身為人子,未有盡一 其內容曾於 2014 年文憑試考
切努力去阻止父親被殺,這情況在周人價值觀念中,與親手弒父的罪行無異,令宗法制 問,故建議教師預留課時講
授此素材,讓學生掌握相關
下「親親」、「尊尊」的精神蕩然無存。結果,平王東遷後,魯國作為王室最親近的兄弟 知識。
之國,也未有表示支持,此後更很少向周天子朝覲,終春秋之世,魯君朝覲天子不過三
朝卿士,以分鄭莊公的大權。
次,魯大夫聘周不過四次,周天子的宗主地位遂日益動搖。更重要的是,全國各階層亦 這事又被鄭莊公知道,鄭莊公於
是在周平王死後的次月就去掄割
無視尊卑倫理,僭越犯上;列國君主、大夫也不再按照血緣親疏關係授予權位,打破了 周人的麥子,同年秋天又去掄劫
西周以來政治權位世襲的格局。 周的穀子。周桓王不為所動,鄭
莊公從此不到王朝理政,也不朝
見周王。周桓王十三年(前 707

2.2 華夏內憂外患 由於王命不行,諸侯不再遵守封建制度對領地 1


的約束,隨便擴張國土、侵佔他國,以致諸侯之間互相兼併,以 王命不行引致的後果
錢穆《國史大綱》:周
大吞小,形成混戰局面;諸侯國內亦篡弒頻仍,子弒父、臣弒 室東遷,引起的第一個
君 6 等篡權奪位之事屢見不鮮,全國綱紀蕩然無存。就在華夏族 現象,是共主衰微,王
命 不 行 …… 王 命 不 行
處於內憂之際,四方夷狄乘機入侵,如北方戎、狄屢屢南下,侵 下引起的第一個現象,
記 如
擾燕、邢、衞、鄭等國;南方楚國亦自稱蠻夷 7,覬覦中原,攻 則為列國內亂……王命
不行下引起的第二個現
滅漢水流域的姬姓封國,華夏諸國面臨存亡威脅。 象,則為諸侯兼併……
又自列國內亂、諸侯兼
6 子弒父的例子有楚穆王弒楚成王、蔡靈侯弒蔡景侯等;臣弒君的例子有宋國 華督弒殤公(殤音 併下引起一現象,則為
傷)、齊國 田恒弒景公、晉國 曲沃莊伯弒孝侯等。 戎狄橫行。
7 雖然楚國被周室封為諸侯,但歷來不受華夏諸國禮遇,被稱為「楚蠻」。至西周 夷王時,楚國君
主熊渠更明言「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即不再承認楚國是周朝的諸侯。
年),就率領王室軍隊和衞國、
陳國、蔡國的軍隊,去討伐鄭莊
公。鄭莊公也開着軍隊與王師對
平王東遷與封建秩序崩潰關係圖 陣。結果周王的軍隊大敗,鄭國
大夫祝聃更瞄準周桓王射出一
箭,射中他的肩頭。作為地處中
西周 東周 原諸侯,且又是與王室十分親近
的鄭國,公然以軍隊對抗王師,
王畿範圍 王畿範圍 並射傷周天子,應被稱為「大逆
不道」的行為。但當時並未有一
王畿千里,天子所 天子王畿漸減,局
夷狄 位諸侯站出來對這一行為表示譴
擁資源遠超諸侯。 限於洛邑一帶。 責,支持天子。
入侵
軍隊力量 軍隊力量
篡弒 示意圖運用
頻生 平王東遷與封建秩序崩潰關係圖
天子掌六軍,諸侯
掌三軍或以下。
天子兵源短缺,軍
力不如諸侯。
王命 運用本示意圖,引導學生瞭解西

不行 周至東周政治變化的因果關係:
1 . 平王東遷是西周至東周天子
禮崩 實力變化的分界線。
天子威信 天子威信 樂壞 2 . 東周天子實力低落導致王命
天子極具威望,維 平王有弒父之嫌, 不 行, 由 此 衍 生 出 夷 狄 入
諸侯 侵、篡弒頻生、禮崩樂壞、
持封建秩序。 天子威信盡失。
兼併 諸侯兼併的後果。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37
歷史小論壇
1 . 教師可利用此環節,講授「周代推行分封能否鞏固自
身統治?」此論題的不同立場與背後理據,引導學生
吸取相關史觀,提升其評論史事的能力。
多角度思考環節

周代推行分封能否鞏固自身統治?
引子 《左傳》載述周公「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即透過廣封親戚來保衞周室。但史學家
許倬雲卻說「分封越多,宗周越弱;時間越久,親情越疏」,認為分封不利周室管治。試
看正、反兩方對此論題的不同意見。
2 . 本 論 壇 正、 反 雙 方 的
論點可歸納如下:
正方論點:
1 封建制藉親緣鞏固 論者甲(正方立場)


統治,諸侯樂意屏
藩周室 【以親緣鞏固統治】周室把家族關係和封建制度結合起來,廣封姬姓宗室
2 封建制下天子實力
和異姓姻親為諸侯。由於諸侯大多與周天子有血緣或親屬關係,所以都
雄厚,能控馭地方
3 周室衰弱源於平王 樂意屏藩周室。
有弒父之嫌
反方論點:
1 諸侯不斷開疆拓
土,勢力漸趕上天 論者乙(正方立場)



2 天子與諸侯的血緣 【天子實力雄厚】是啊!在封建制度下,天子領地方千里,軍力達七萬五
關係日益淡薄 千人,具有控馭地方的強大實力。周朝國祚長達八百年,與推行分封不
無密切關係。

論者丙(反方立場)


【諸侯勢力漸大】我認為周天子沒你想像般強勢。據封建制度規定,諸侯
的領地、置軍確實遜於天子,但事實上諸侯在封國內的自主權頗大,史
學家周書燦指出,齊、晉等諸侯就常常自行開疆拓土,擴張勢力,大有
趕上天子之勢!

論者丁(反方立場)
【天子、諸侯關係日益疏離】沒錯!況且隨着時間流逝,天子與諸侯的血
緣關係日益淡薄,勢必無法維繫諸侯對周室的向心力。東周以後諸侯不
再尊重周室,並互相攻伐,令政局動盪,是周初廣封宗室的長遠惡果。

論者戊(正方立場)


【平王弒父之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認為東周之所以政局動盪,是
由於平王有弒殺父親幽王的嫌疑。從此天子威信盡失,封建階級秩序崩
潰,才出現列國不尊周室、兼併戰爭激烈的亂局。你把周室衰弱完全歸
咎於分封,似有以偏概全之嫌呢!

反思 通過正、反雙方的論述,你對上述論題有甚麼看法呢?

38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學史基本法
教師可利用此環節,講授「認識史料分類:

認識史料分類: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
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此主題,讓學生掌握
相關的史學方法,這有助他們提升探究歷史
理論篇 的能力,並應付文憑試 40 分歷史資料題(必
答題)對史學能力的考問。
史料可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兩大類,相信同學已在初中階段學習過,不會感到陌
生。一手史料又稱「原始史料」,指接近或在史事發生時所產生的史料,包括遺址、文物、政府公
文、時人載述的史事等。一般來說,一手史料的產生時間距史事最近,理應最能反映事件真相,
較為可信;但也有些一手史料是時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偽造出來,如 1931 年日軍為了向中國進
軍,便炸毀南滿鐵路;然後把鐵路枕木、中國士兵的步槍放在一起攝影,以「證明」事件是中方所
為。因此,同學亦不可盲信一手史料,須運用邏輯判斷其可信性。二手史料指後人通過一手史料
研究、詮釋史事,繼而撰寫的歷史著作。這類史料經後人組織、整理,內容較易理解;但因夾雜
研究者的主觀看法,故真確性可能及不上一手史料。

實戰篇
同學試運用上述「理論篇」所學,完成下列歷史資料題練習。

資料一 河南鄭王陵遺址簡介 文
文物物

出土
2002 年 3 月
時間

• 墓主人以一個內棺、三個外棺下葬。
出土 • 設有南、北兩條墓道。(按周禮,諸侯墓葬
發現 不能設墓道。)
• 陪葬品包括九鼎、八簋(音鬼)、金器等。

資料二 現代史著
周桓王時,鄭莊公派士兵搶收成周(洛邑)的莊稼。桓王十三年(公元前 707 年),桓王罷
免鄭莊公的王室卿士之職,鄭便與周兵戎相見,戰鬥中鄭軍「射王中肩」。
張豈之主編《先秦史》

1 資料一和資料二分別屬於哪一類型史料?(加 3 號)試加以解釋。 應用 (4 分)

資料一: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   解釋:

資料二: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   解釋:

2 承上題,資料一和資料二對理解「東周時期,鄭國不尊
重周室」的說法有甚麼作用?試從兩則資料的性質,加 「2018 年建議樣本試題」內含有
分辨一手、二手史料的提問。
以分析。 分析 (6 分)

學史基本法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5。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39
1 2.3 春秋霸政興起 在這亂局下,周天子無力維持華夏秩序,各國
齊桓、晉文「尊王攘夷」 都期望有新共主出現,以領導各國,穩定政局。其時,諸侯中已
朱熹《論語 ‧ 憲問集
出現實力強大的國家,它們遂乘時崛起,代替周天子領導華夏諸
注 》 古籍 : 晉 文 公 ,
名重耳。齊桓公,名 國,成為「霸主」8,形成霸政局面。這些霸主表面上仍維持封建

小白。……二公皆諸 制度,提出「尊王攘夷」9,維持周天子的共主地位,並代行其職
侯盟主,攘夷狄以尊
周室者也。 責;又通過「會盟」bk 形式,主持征伐事宜,以維持天下秩序。
解說: 春秋霸主中,吳王
夫差、越王勾踐徒以「尊
春秋初期,齊桓公得管仲的輔助,首創霸業。他提倡「尊王
王攘夷」之名號令天下, 攘夷」,平定周室和宋國內亂;又討伐山戎、白狄和楚國,解救
楚莊王出身蠻夷,向周室
問鼎,不具備「尊王攘夷」 燕、邢、衞等華夏各國的危難,成為了春秋時代的首任霸主。不
的條件。故實際上只有齊 久,晉文公再度高舉「尊王攘夷」大旗,他平定周室內亂,又外
桓公、晉文公二人能做到
「尊王攘夷」,稱霸中原。 抗楚國入侵,解宋國之危,成為繼齊桓公之後的著名霸主。晉文
教參指南 公死後,秦穆公稱霸西方,楚莊王問鼎中原,吳、越兩國繼起爭
1 . 參考度: 霸。最後,越王 勾踐滅掉吳國,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故勾踐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40
頁「2 . 3 春 秋 霸 政 興 起 」的 死後,春秋霸政局面亦隨之結束,中國漸過渡至戰國七雄競爭的
課文,頗有機會在文憑試考
問,故建議教師預留課時講 時代。
授此素材,讓學生掌握相關
知識。

史事解碼
春秋時期,霸主實力已 春秋霸政的評價 平王東遷後,天子權威一落千丈,封建制度趨於瓦解;列國篡弒、兼
凌駕周天子,為甚麼他
併頻生,四夷乘機入侵,全國秩序大亂。春秋霸主提倡「尊周室」,維護天子的共主地
們仍要尊重周室,維持
日趨崩潰的封建制度? 位;又代天子執行共主任務,出兵討伐各國的篡權者,抵抗夷狄的入侵,某程度上維持
分析 了封建制度下的政治秩序。故史學家樊樹志指春秋霸政「避免了無中心(中央)後的大
(1)當時周天子仍是精神領 混亂」,得出「爭霸並非壞事,而是好事」的結論。此外,夷狄在與華夏族的戰爭中,
袖,霸主尊重周室可穩定
人心,並團結忠於天子的諸 或被征服,或被同化,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使華夏族不斷擴大。
侯。(2)霸主可通過尊重周
室得到天子承認,確立其地 然而,春秋霸主代替天子統領諸侯、維持中原秩序的同時,亦不斷展開兼併戰爭,
位。 吞滅小國。據《荀子》、《韓非子》等古籍記載,「齊桓公併國三十五」、「楚莊王併國二

參考資料 十六」、「秦穆公滅國二十」,加速封建制度崩潰。故春秋霸政對周室長遠的統治,亦未
必有利。
春秋時期的盟會 春秋時期,大
國對小國,不是攻伐,便是迫令
貢獻財物。晉文公稱霸時,指示
諸侯要向晉國三年一聘,五年一
朝,有大事便召開盟會。《春秋》 8 按史學界通行說法,春秋初期和中期的霸主中,齊桓公、宋襄公(襄音相)、晉文公、秦穆公(穆
一書所載,二百四十二年內,各
音目)、楚莊王合稱「春秋五霸」。另外,因宋襄公圖霸不遂,秦穆公只稱霸西戎,故也有一說把
國「軍事行動」四百八十三次,
朝聘盟會四百五十次。一等強 春秋後期繼起的吳王 夫差、越王 勾踐等列入五霸之內,取代宋襄公、秦穆公。
國(霸主)召開盟會,二、三等 9「尊王攘夷」是「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弒、抑兼併」的簡稱,是春秋霸主的重要職責。其中「尊
強國參與,小國不得參與盟會, 周室」即尊重周天子,「攘夷狄」即抵抗戎狄對中原的侵犯,「禁篡弒」即制止諸侯國內篡位、弒君
只能夠成為強國的附庸。朝聘時
的事件,「抑兼併」即禁止各國互相攻伐。
小國要向霸主貢獻財物,必須的
貢品是鹿皮、虎豹皮、絲織物、 bk 會盟指諸侯間的聚會、訂盟,通常由霸主主持盟會,有時也請天子列席。通過盟會,諸侯簽訂盟
馬、玉,及珍異特產。 約,並決定共同征伐等事宜。

40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參考資料
齊桓公(40 頁) 姓姜,名小白。
他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國
力富強。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
召, 公 元 前 664 年 北 伐 山 戎 以 救
燕;又於公元前 662 年、前 660 年
黃 河 山戎 兩度伐狄,存邢救衞,威信大振。
公元前 656 年聯合中原魯、齊等八

中山
渤 海 國軍隊討伐不向周室納貢的楚國,
和楚會盟於召陵;還安定東周王室
齊 萊夷 的內亂。前 651 年,齊桓公於葵丘
赤狄 圖 例
召開會盟,周天子亦派人參加,正
(齊桓公) 東周首都
式承認了桓公的霸主地位。
晉 莒 稱霸國名
(晉文公) 魯 東 - 稱霸次序 1 . 疆土面積遠比周室和其他諸
犬戎 衞 侯國遼闊。
洛邑 霸主尊號
宋 (宋襄公) 邊疆民族
2 . 長江流域。春秋後期中原各
秦 周 鄭 海
渭水 國已歷經長期爭戰,國力耗
(秦穆公) 淮夷 列國疆界
損,失去稱霸條件,位處長
水 江流域的楚、吳、越三國遂
淮 吳
楚 (吳王夫差)
能乘時崛起,北上稱霸。
(楚莊王) 1 根據地圖,春秋時期稱霸中原的諸侯
長 江 越 國(宋、秦除外),其疆土面積有何
(越王勾踐) 共通點?
東夷 2 春秋後期稱霸中原的楚、吳、越三
濮夷
國,均位處哪一條河的流域地區?試
春秋霸政形勢圖(公元前 770- 前 403 年) 分析此現象的原因。

示意圖運用 春秋諸侯爭霸示意圖

吳王夫差
宋襄公

秦穆公

春秋諸侯爭霸示意圖
運用本示意圖,引導學
生瞭解春秋霸主的事
跡,以及他們爭霸的時
間和先後次序。

( 前 650 ─前 637 年 ) ( 前 659 ─前 621 年 ) ( 前 495 ─前 473 年 )


平齊國內亂,意圖繼承齊桓 與晉國爭霸中原失敗, 俘擄越王,擊敗齊
平王 公的霸業,但為楚所敗而未 後轉向西發展,稱霸西 國,繼而北上與晉
東遷 能成事。 戎。 爭霸。

770 750 700 650 600 550 500 450


公元前
越王勾踐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 前 685 ─前 643 年 ) ( 前 636 ─前 628 年 ) ( 前 613 ─前 591 年 ) ( 前 497 ─前 465 年 )


提倡「尊王攘夷」,助燕、衞等國 再度高舉尊王攘夷大旗,助 不尊周室,曾詢問 臥薪嘗膽二十年,
擊退山戎、白狄,並助周襄王平 周襄王平定內亂;後於城濮 九鼎重量;後於邲 最終成功滅吳,稱
王子帶之亂,成為春秋首位霸主。 之戰中敗楚救宋,成功稱霸。 之戰敗晉稱霸。 霸中原。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41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參考資料 2.4 戰國七雄競爭 公元前 403 年,周天子冊封晉國 韓、趙、魏三
晉 文 公(40 頁 ) 姓 姬, 名 重
耳。因晉國內亂,他被迫在外流
家卿大夫為諸侯,標誌着戰國時代開始。戰國時期,霸政式微,
亡 19 年,後由秦送回即位。繼 小國被吞併,主要剩下韓、趙、魏、楚、燕、齊、秦七國爭雄。
位後任用趙衰、狐偃等賢才,使
國力強盛起來。他聯合諸侯平定 七國一方面延攬人才,變法圖強;一方面積極擴軍,發動大規模
王子帶之亂,迎周襄王還朝,號
召各諸侯尊崇周王。前 632 年率 的戰爭,以求消滅對方,統一全國。
軍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軍,並在
踐土大會諸侯,周天子亦派人參
加,封文公為侯伯,成為霸主。 戰國初期,魏國首先強大起來,稱雄中原;後來齊國居上,
秦 穆 公(40 頁 ) 姓 嬴, 名 任
好。在位 39 年,他企圖向東發 屢敗魏國,成為東方的強國。戰國中期,秦國用商鞅變法,實力
展,爭霸中原。晉文公死後,他
伺機發兵攻打鄭國,回軍至殽山 驟增,不斷向東、南方拓展疆土,成了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雖
時,為晉軍截擊,全軍覆沒。因
東進受阻,轉而向西擴張,攻滅
然趙國在戰國後期進行軍事改革 bl,可與秦國匹敵,但可惜在長
十二國,開闢國土千餘里,遂稱
霸西戎。
平之戰中為秦所敗,四十萬趙軍被坑殺。從此六國再無力抗秦,
楚莊王(40 頁) 任用孫叔敖為
相,整頓內政,使楚強盛起來。
秦國統一只是時間問題。
他曾陳兵周郊,派人詢問象徵王
權的周鼎輕重。前 597 年在邲大
敗晉軍。又出兵圍宋達九個月之
戰國時期列國推行變法概況表
久。宋向晉告急,晉畏楚不敢出
兵。從此各國紛紛背晉向楚,遂 國家 改革內容
使楚成為代晉而起的霸主,而形
李悝(音灰)受魏文侯之命變法,他廢除世卿世祿制、施行「平糴法」
成晉、楚並霸之局。 魏
越王勾踐(40 頁) 越國被吳王 (糴音笛),以及推行法治等,使魏成為戰國初年最強大的國家。
夫差打敗後,他派人向吳國求
和,得到夫差允許。不久,他到 吳起受楚悼王之命變法,其間他大力打擊貴族,集權中央,厲行法治,

吳國做了三年人質。回國後,時 使楚足以「卻三晉,西伐秦」。
刻不忘失敗恥辱,臥薪嘗膽,立
志報仇。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 齊 齊威王任鄒忌(鄒音周)為相,推行變法,整頓吏治,鼓勵臣民進諫。
訓,終於使越國由弱轉強,滅亡
吳國。此後,他又在徐州與諸侯
韓 申不害受韓昭侯之命變法,強調君主以「術」治國,加強中央集權。
會盟,成為中原霸主。
燕 樂毅被燕昭王任命為相,進行變法,主張依法治國。
表解運用 趙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提升軍隊戰鬥力。
戰國時期列國推行變法概況表 商鞅受秦孝公之命變法,他制定連坐法、實行軍功爵制、獎勵墾荒、全
1 . 指出各國變法的重點,不外 秦
面推行縣制等,使秦國勢驟強,成為戰國中、後期的超級大國。
乎富國強兵,厲行法治,強
化君權。
2 . 與學生討論秦國變法如何較 bl 趙武靈王為了加強軍力,便實行「胡服騎射」,即令士兵改穿匈奴的胡服,學習騎馬射箭,軍隊
六國全面,從而瞭解它統一
以精銳的騎兵為主力,可與秦軍匹敵。
天下的原因。

長平之戰意想圖 長平之戰中,秦、趙兩軍的參
戰人數共百多萬,規模空前龐大。此圖描繪當時秦
軍(上方軍隊)大敗趙軍 ( 下方軍隊 ) 的情形。

42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教參指南
史事源流
1 . 參考度:
合縱、連橫 戰國時期七雄競爭,戰爭激烈。但各國實力發展存有差異,故列國間同時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42
頁「2 . 4 戰 國 七 雄 競 爭 」的
出現不同的結盟方式,以求自保和抗敵。其中,多個弱國結盟以對付強國的方式,稱為 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
「合縱」,主催者以蘇秦為代表,他成功遊說了燕、趙、韓、魏、齊、楚六國聯合對抗 能性不高,假如教師課時不
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強秦;至於強國拉攏弱國依附,以孤立其他國家的方式,稱為「連橫」,主催者以張儀
為代表,他慫恿東方 參考資料
六國個別與秦結盟, 魏國變法(42 頁) 戰國初期,
以破壞六國的「合 魏文侯即位後,廣納賢才,任用
李悝為相,主持變法。廢止貴族
縱」陣線。合縱、連 世襲爵祿制,實行「食有勞而祿
有功」政策。又積極發展農業,
橫的國家經常變化, 鼓勵耕作,以「盡地力之教」;
各國在不同的結盟方 同時行平抑糧價的措施,使經
聯盟 濟大盛。對外擊敗秦國,佔有西
式中,維持短期的勢 對抗 河,東越趙境,攻克中山國,成
合縱 連橫 為戰國時代的首強。
力平衡。
楚國變法(42 頁) 戰國時期,
楚國積弱。楚悼王立志改革,下
令求賢。是時,衞國人吳起去魏
至楚。悼王任為宛令尹,主
持變法。吳起明法申令,對
宗室、貴族子孫,三世而收
其爵祿;裁汰冗濫之官,供
黃 養幹練之士;並加強軍隊訓
河 燕 練,嚴格賞罰制度。變法使
薊 楚國富強。
渤海
趙 胡服騎射(42 頁) 趙武靈
中山 圖 例 王 即 位 之 時, 趙 國 處 於 東

東周首都 胡、匈奴、林胡、樓煩等遊
邯鄲
臨淄 東 牧民族包圍之中,深感「無
秦 七雄名稱
魏 衞魯 強兵之救,是亡社稷」的威
大梁 列國都城 脅,決心學習胡人騎兵,進
洛邑 宋
咸陽 水 列國疆界 行軍事改革。趙武靈王命軍

隊穿胡服短裝,束皮帶,穿
鄭 淮 皮靴,訓練馬上射箭技術。
韓 海
五年後,又命將軍、大夫、
楚 嫡子、代吏等均穿胡服。胡
郢 服騎射增強了趙國的軍事實

力,從此趙稱強諸侯。

長 參考本頁和 41 頁的地
圖,戰國七雄是否大致
由春秋稱霸的諸侯國發
展而來?試加以解釋。
戰國時期形勢略圖(約公元前 403- 前 221 年)
是。戰國七雄中,齊、楚、
秦 諸 國 曾 於 春 秋 時 稱 霸,
秦始皇帝元年 韓、趙、魏三國則由春秋時
2.5 秦統一天下 公元前 246 年,秦王 嬴政(即後來的秦始皇)即 稱霸最久的晉國發展而來。
屈 聊 秦始皇帝十七年
位,重用尉繚、李斯等謀臣,加緊進行統一事業。公元前 230 至
秦始皇帝二十六年
前 221 年,秦王 嬴政依次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
一全國,戰國時代結束。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43

2 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動
教學策略
1 . 本章建議教節:3 教節(約 2
史學家杜維運指「春秋 戰國同屬於一個變的時
小時) 代」,這個「變」如何從當時的政治反映出來?
2 . 本章着重介紹春秋和戰國時
期的政治變化和差異,包括
周天子地位的轉變、封建階 春秋、戰國兩個時期的政治和社會形態,有着顯著的不同。
級秩序的瓦解、戰爭規模的
擴大、各諸侯國的政治變革 總的來說,春秋初期的變化較緩慢、溫和,到戰國時代轉而為快
及郡縣制度的推行。
3 . 利 用 本 章 49 頁「 資 料 題 訓 速、激烈。下面將集中分析春秋與戰國時期政治方面的差異:
練」,與學生探討「春秋戰國
時期政治現象探究」此一主
題。 2.1 周室地位淪落 西周時期,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權,可維
持封建秩序的穩定。平王東遷後,周室衰微,再無力宰制政局,
參考資料
周室不如諸侯 根據《春秋》記
形成「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霸政局面;但由於霸主仍以「尊王」
載的二百四十二年間,魯國向周
室朝三次、聘四次,但向齊朝十
作號召,新諸侯國建立後也要求周室批准,故天子雖然喪失了政
一次、聘十六次,向晉朝二十
次、聘二十四次。
治領導地位,但仍能在表面上維持共主名份。到戰國時期,天子
東周滅亡 周赧王五十九年(前 地位進一步淪落,各國君主視之如無物,甚至僭越其位,相繼稱
256 年 ), 秦 興 兵 伐 韓, 取 陽
城、 負 黍, 又 伐 趙, 取 二 十 餘 王,使周室與其他諸侯國無異,最後更為秦國所滅。
城。這時周室王畿四周,都遭受
到秦師的蹂躪,周赧王恐懼,暗
中與諸侯聯絡,欲合力抗秦,以
謀自保。秦人發現赧王之圖謀
後,遂進兵攻周。周赧王惶恐,
入朝於秦,盡獻其邑三十六。獻
地不久,赧王死去。史家多以赧
王之死為周朝結束,東周自平王
東遷,至赧王去世,共歷五百一
十五年而亡。
諸 侯 兼 併(45 頁 ) 平 王 東 遷
後,王室失去控制諸侯的能力,
諸侯間展開了頻密的兼併戰爭,
大國陸續出現。據說西周初有諸
侯八百個,到了春秋初只剩下了 ▲ 周天子九鼎 鼎為周代顯示等級地位的禮器,九鼎代表周天子。春秋時期,霸主楚莊王
一百七十多個。史書記載說: 曾向周定王「問鼎」,反映周天子地位大不如前。
「齊桓公併國三十五」,「晉獻公
併國十七」,「楚莊王併國二十
六」,「秦穆公滅國二十」。 史事解碼
教參指南 魏齊「會徐州相王」 戰國時期,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

1 . 參考度: 魏、齊「會徐州相王」,被史學家錢穆視為「戰國驚人一大事」,因這是「諸侯稱王之初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44 步」。此事發生前,只有不遵周朝禮制的楚、吳等國家才稱王,但它們都被中原諸侯視
頁「2 . 1 周 室 地 位 淪 落 」的
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 為蠻夷,不獲承認為周朝諸侯。故吳王 夫差北上爭霸時,晉國要求吳國放棄稱王,作
能性不高,假如教師課時不
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為稱霸條件;夫差亦只得去掉王號,改以「吳公」之名號與華夏諸國會盟。但戰國時代
的魏、齊兩國都是中原諸侯,他們互尊為王,無異否定周天子的共主地位,結果,周天
子不但在實力上遜於諸侯,名號上亦只能和諸侯一致;秦、趙等其他諸侯也紛起效尤,
僭越稱王。可見魏、齊相王確是戰國時代的驚人大事。

44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2.2 列國篡弒頻生 西周時期,天子、諸侯、卿大夫等各階級 2
尊卑分明,挑戰上級是嚴重罪行。春秋時期,封建、宗法制 春秋篡弒頻生
司馬遷《史記 ‧ 周本紀》
度趨於瓦解,不但諸侯侵害王室之事屢見,其國家內部亦不
正史 :《春秋》之中,弒君
安寧,部分諸侯國的卿大夫十分強橫,操控國政,與國君對 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
立,魯、晉諸國都曾發生卿大夫挑戰國君之事。然而,這些 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
數。
卿大夫尚未有取而代之,自為諸侯。到戰國時期,情況發生 譯文:《春秋》一書記錄了三十六
變化,列國出現卿大夫篡奪諸侯政權的事件,其中以「三家 個殺死國君的事件,五十二個亡
國事件,諸侯四出求助但仍保不
分晉」和「田氏代齊」最有代表性。 住國土者不計其數。
教參指南 解45頁「2.2 列國篡弒頻生」的課文,
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如

史事源流 1 . 參考度: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
教師課時不足,可考慮
不講授此素材。 3
封建秩序動搖
春秋戰國間卿大夫專橫 春秋時期,封建、宗法制度日漸崩壞,卿大夫越級犯上
劉向《戰國策 ‧ 序》古籍 :
之事屢見不鮮。以魯國為例,政權操控在孟孫、叔孫、季孫三家卿大夫之手,其
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
中以季孫氏勢力最強。魯昭公不滿季孫氏專政,乃出兵討伐,但反被擊敗,自己 德 大 廢 ( 敗 壞 ), 上 下 失
也因而流亡國外至死。季孫氏另立定公,繼續把持朝政。晉國也有類似情況,朝 序 …… 篡 盜 之 人 , 列 為 侯
政由韓、趙、魏、智、范、中行六卿控制,國君成為傀儡。後來韓、趙、魏、智 王 ( 諸 侯 ); 詐 譎 ( 詭 詐 )
之國,興立為強(興起強
四卿滅范氏、中行氏,更為專橫跋扈。晉出公欲出兵討伐四卿,但被四卿先發制
大)……遂相吞滅,併大兼
人,出公在出逃期間被殺,四卿專斷國政的情況如故。 小(兼併大小國家)。
春秋末年,部分強橫的卿大夫更篡奪諸侯之位,並請求獲周天子承認,使封
建秩序進一步淪落。公元前 403 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天子冊命韓、趙、
魏三卿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標誌戰國時代開始。至公元前 386 年(周安王 韓、趙、魏、田等卿大夫都違
反封建制度的規定,他們為何
十六年),周天子又冊命齊大夫田和為諸侯,但國號不變,史稱「田氏代齊」。
仍獲得天子承認? 分析
這些篡位的卿大夫都有強大實力,
周天子沒有能力制裁他們的違法行
2.3 諸侯兼併,國數日少 西周時期,列 為,只有承認現實。
國疆土大小由天子明定,少有改變。
平王東遷後,王權衰微,財力、軍力
銳減,無力維持封建秩序,以致諸侯
不再受到約束,開始四出兼併領土,
擴張勢力,漸出現國土連綿千里的大
諸侯國,諸侯國數目亦隨之減少。春
秋初年,諸侯國數目大約有一百七十
多個,經過三百多年兼併後,到戰國
初年,只餘下約二十國,其中以韓、
趙、魏、楚、燕、齊、秦七國實力最 ▲ 戰國戰車復原圖 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相展開兼併戰爭,擴張
自身勢力。
強,史稱戰國七雄。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45
2 2.4 戰爭愈益激烈 春秋時代的戰爭雖多,但戰期較短,大多不過
步戰、騎戰盛行原因 數天;又以車戰模式為主,兵數限於數千至數萬,故當時戰爭規

許倬雲《萬古江河》:
模較小,戰況不算慘烈。如晉 楚 城濮之戰中,晉國投入戰車七百
周代封建制度下,作戰
的主力是駕車的武士, 乘、兵力五萬多人,前後只和楚軍交戰三天 bm。及至戰國時代,
步卒只能擔任輔助的
任務。但是,戰車行動
盛行以步兵輔助騎兵作戰,加以鐵兵器普遍使用,故殺傷力頗
受地形限制。隨着戰爭 大。其時戰爭之目的是消滅敵國,故投放之兵員數以十萬計,戰
範圍的擴大,中國的列
國,為了在山林與沼澤
事非短時間內能結束。如秦 趙 長平之戰歷時三年,涉及的兵員總
等黃土平原以外地區作 數超過百萬 bn,戰況極為慘烈。
戰,步卒的重要性遂漸
漸增加。戰國時代,為 2.5 變法更全面深入 春秋以後,周室日益衰落,強大的諸侯皆起
了北方作戰的需要,列
國又發展了騎兵。 而爭奪霸主之位,以取代周天子的領導地位。他們為求爭霸成

參考資料
功,便進行內政改革,率先壯大自身實力。如齊桓公以管仲為
戰國時列國變法內容 戰國時
相,振興經濟,加強軍力;楚莊王遏制貴族權力,從平民中選拔
期,各國的改革都集中在田制、
官制和兵制這數方面。在田制方
賢才任官,使國家日治。
面,井田制被廢除,為土地私
有制所取代。如魏國實行「盡地 戰國時,許多小國被吞併,大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劇,以消
力之教」;秦商鞅廢井田,開阡
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在官制 滅對方為目標。各國為自保圖存,以至爭雄,皆推行大規模的變
改革方面,各國繼續春秋時代變
世卿世祿制為官僚制的趨勢, 法運動,其內容大體離不開中央集權、發展農業、編練軍隊等,
深化改革,韓國「見功而與賞,
因能而授官」;秦國建立 20 等軍 在深度、廣度上均遠勝春秋時期。當中秦國 商鞅變法最全面、深
功爵制,「勞大者其祿厚,功多
者其爵尊」。各國通過改革中央 刻和持久,故秦國國力發展最快,奠定日後統一基礎。
行政體制,廢除了貴族世襲的世
卿世祿制,確立按才能任官的制
度。而郡縣制的建立,是戰國時 史事源流
期地方行政中最為關鍵的變革。
在兵制方面,各國都積極增強軍 秦國的商鞅變法 秦孝公時,任用衞人商鞅主持變法,其主要內容包括:
事實力。趙武靈王實行的「胡服
(1)編定戶籍,按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的方式編組起來,互相監視。
騎射」和商鞅的獎勵軍功,都是
卓有成效的兵制改革。 (2)以軍功授爵位,國家按軍功大小,授予不同爵級,有爵位才有當官資格。又廢除世
卿世祿制,宗室成員無軍功者不得列入貴族,以裁抑貴族勢力。
(3)獎勵耕織,發展經濟,努力耕織、生產量多的農戶可免除勞役。
(4)建立縣制,全國共建三十一個縣,設縣令治理,由國君任免。
教參指南
(5)廢除井田制度,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買賣,又鼓勵農民墾荒。
1 . 參考度: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46 商鞅變法的成效十分顯著,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變法後秦國「道不拾遺,
頁「2 . 5 變法更全面深入」的
課文,其內容曾於「2016 年 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可見秦國經濟富裕,士兵
樣本試題」中提問,故建議 戰鬥力強。而孝公之後的君主,都繼續推行商鞅制定的措施,以致秦國的變法較六國徹
教師預留課時講授此素材,
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底、成功,秦卒能蕩平六國,統一天下,與此不無關係。

bm 據史書記載,晉軍於公元前 632 年(周襄王二十年)四月初四在莘北擺好陣勢,準備與楚軍交


戰,但到四月初八已戰勝楚軍,可班師回國。
bn 在長平之戰中,趙軍士卒約四十五萬,秦軍士卒約六十五萬,合共約一百一十萬。

46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參考資料
郡縣制 春秋初年,秦、楚二國
在新佔領土的地方設縣。其後,
晉、齊二國也開始設縣。春秋末
年,縣的建置十分普遍,各國並
開始在邊境地區設郡。郡和縣起
初沒有從屬關係,它們最大的分
別在於離國都的遠近。縣較近國
▲ 商鞅銅方升 商鞅監製的量器。器壁鑄有「十八年,大 都,比較富庶;郡離國都較遠,
比較荒僻。郡縣制與封建制的不
良造鞅,爰積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為升」銘文,
同之處,在於郡縣的長官由國君
可見此器製於秦孝公十八年(前 344 年)。升是古代容 任免,不能世襲,從而可加強中
積單位,秦國一升約合現今公制二百毫升。 央集權。及至戰國時期,各國的
邊境地區逐漸繁榮起來,國君因
而就在郡之下再分設縣,形成了
商鞅畫像

郡縣二級制的地方行政組織。

2.6 郡縣制逐漸普及「縣」原來指國都以外的郊野地帶,在西周至 4
春秋晉國郡縣
春秋初期仍保留着封建性質 bo。春秋中期起,爭霸戰爭激烈,封 《左傳 ‧ 哀公二年》
國領地日廣;加上卿大夫勢力不斷膨脹,威脅諸侯權位,故列國 史籍 :( 趙 )簡 子 誓
曰:「克敵者上大夫受
陸續在地方設縣,另派官員治理,使分封制度進一步瓦解。春秋
縣,下大夫受郡,士
後期,國君派將領守衞邊地,設立「郡」,但此時郡、縣之間並 田十萬。」
譯文: 晉卿趙簡子立誓
無統屬關係。
說:「戰勝敵人的,上大夫
到戰國時期,列國縣制全面普及,郡亦開始成為比縣高一級 賞給縣,下大夫賞給郡,
士賞給田十萬畝。」
的行政單位,漸形成郡、縣兩級行政制度。郡、縣長官分別是郡
春秋時郡、縣哪一者的
守、縣令,俱由國君任免,不得世襲,直接聽命中央;並須每年 地位較高?試據上述史
料加以分析。
向國君報告政績,上繳賦稅,稱為「上計」。 縣的地位較高。春秋時晉國
克敵立功的上大夫可獲賞
史事解碼 縣,而下大夫卻只得郡,反
映當時縣的地位比郡高。
縣制萌芽與封建制崩潰的互動關係 縣制萌芽是封建制崩潰的結果。春秋時期,封建秩
教參指南
序瓦解,秦、晉、楚等國相率展開兼併戰爭,並把新領土改設為縣,如楚國滅申國、陳
1 . 參考度:
國後,便設立申縣、陳縣;秦國打敗冀戎後,設立冀縣。另一方面,封建秩序崩潰後, 2 . 此課文補充「縣制萌芽與封
部分卿大夫憑藉其封地(即采邑)建立強大的經濟、軍事力量,繼而僭越犯上,篡奪國 建制崩潰的互動關係」有助
學生理解 47 頁「2 . 6 郡縣制
君權位。如晉穆侯庶子姬成師被封於曲沃後,苦心經營曲沃,勢力日漸凌駕晉侯,終在 逐漸普及」的課文,頗有機
會在文憑試考問,故建議教
其孫時成功篡奪晉侯之位,即晉武公(晉文公祖父)。由於分封采邑易對諸侯君位構成
師預留課時講授此素材,讓
威脅,故列國以縣制來代替封建制;而縣制的推廣和普及,又反過來加速了封建制的崩 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潰,可見縣制萌芽與封建制崩潰,存在着互為因果的關係。
教參指南
以郡統縣的形成 春秋末年,開始出現郡的組織。郡最初設於邊地,其面積較縣大;但 1 . 參考度:
2 . 此 課 文 補 充「 以 郡 統 縣 的
由於土地荒蕪,經濟落後,故地位比縣低。大體來說,當時的縣設於諸侯國內地,以民
形 成 」有 助 學 生 理 解 47 頁
政為主;郡設於邊地,以軍事為主,兩者沒有統屬關係。戰國時,邊地日益繁榮,國君 「2 . 6 郡 縣 制 逐 漸 普 及 」的
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
遂在郡之下設縣,郡、縣二級制的地方組織亦漸次形成。 能性不高,假如教師課時不
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bo「縣」是由「寰」字演變而來,指在國都四周郊野之地增設的居邑。春秋中期以前,縣與卿大夫的
采邑沒太大分別,其長官之位可世襲相承。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47
郡縣制形成示意圖
天 子 國 君
國 君

封國 縣 郡 縣 郡
封國
郡 郡
封國 封國 縣
縣 郡
縣 縣
西周 戰國

春秋
示意圖運用
郡縣制形成示意圖
運用本示意圖,引導學生瞭解郡
縣制的形成過程:
1 . 西周時期,實行封建制度, 2.7 官僚制漸取代世卿世祿制 西周和春秋初期,周室和諸侯國的
國君在地方設立封國。
2 . 春秋時期,國君在新兼併的
官員都由貴族擔任,他們的權位世襲,並累世獲得土地作報酬,
土地設縣,在邊地置郡。
3 . 戰國時期,因郡處於邊地,
稱為世卿世祿制。但世卿世祿助長卿大夫勢力膨脹,對國君構成
面積較大,故在郡之下再分
設縣,郡縣兩級制逐漸形成。
威脅,故春秋末年起,一些諸侯國開始改行俸祿制度,即不再對
官員賜與土地,改以糧食 bp 替代。戰國時,列國君主普遍採用俸
祿制,並廣泛從平民中選拔人才任官,使貴族失去世代任官的特
權,世卿世祿制完全被官僚制取代。
官僚制其中一個特點,
是實行文官、武官系統分途,
各以「相」、「將」為首長,這
既使國家事務交由合適人才處
理,還有助分散官員權力,避
免他們獨攬大權,威脅君主權
▲ 戰國國君玉印 戰國時期,列國君主向官僚發佈
位。春秋 戰國以來中央集權的 政令時,往往在竹簡文書的封泥上蓋印,以作憑
信,這是當時中央集權格局形成的反映。
格局,也隨之形成。

bp 例如,孔子任魯國司寇(掌管刑獄的官員)時,魯國君主便以粟(小米)來支付其俸祿。

48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資料題訓練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現象探究 講授上一部分「第 2 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
動」課文後,可着學生完成本練習,從中瞭解春
秋戰國時兼併戰爭激烈、變法盛行兩個現象的因
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果關係,並探究當時郡縣制、官僚制、俸祿制的
確立,如何奠定秦、漢大一統局面出現。

資料一 現代史著
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進行變法。李悝鼓勵農民積極生產,並以有效的方法耕種,
使一畝增產三斗糧食,藉而增加國家稅收;又建立名為「武卒」的常備軍隊,並嚴
格選拔,凡當上武卒者就給予上等田宅,免其全家賦役。魏文侯按照他的辦法去
做,國家日益富強起來,對外戰無不勝,如他派兵討伐秦國,就奪得秦國五座城
邑。
改寫自汪受寬《二十五史新編 ‧ 史記》

資料二 圖像資料

西周 春秋 戰國
西周時期
800 個諸侯國
春秋時期
170 餘個諸侯國
戰國時期
10 餘個諸侯國
整理自白壽彝《中國通史》

資料三 現代史著
總之,春秋 戰國時期世卿的消滅,官僚制、俸祿制、郡縣制的建立,被學者概括稱
為「從封建到郡縣」,這不僅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大變革,也是秦、漢大一統政府出
現的先聲。
高明士主編《中國通史》

1 (a) 根據資料一,魏國 李悝變法的重點是甚麼?成效怎樣? 理解 分析 (4 分)

(b) 承上題,除了魏國外,其餘的戰國七雄也有推行變法。試舉一例,略加說明。 應用
(2 分)
2 資料二反映春秋以來的甚麼政治現象?這個現象如何促使戰國時期變法盛行? 分析
(4 分)
3 試援引史實,析論資料三的說法。 分析 (15 分)

宜講述官僚制、俸祿制、郡縣制的出現如何改變上古以來世卿、世祿的政治格局,加強中央集
權,從而印證這是中國歷史的大變革、秦漢大一統出現的先聲。

資料題訓練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5 -A 6。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49
教學策略 3 . 利 用 本 章 56 - 57 頁「 文 憑 試 題 分 析:
2012 年文憑試題」,與學生講解該年文
1 . 本章建議教節:3教節(約2.5小時) 憑試題的題旨,從中分析其作答方向。


3 章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
2 . 本章內容上承第 2 章,重點介紹春
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探討封建
崩潰對社會各個階層的影響,
以及土地制度、戶籍制度、商
業發展的變遷,從而讓學生比
西周的貴族階級,在春秋 戰國時期出現甚麼變化?
較春秋和戰國社會的不同。

3 封建制度和禮樂制度,締造了階級森嚴的西周社會。步入春
貴族、平民此消彼長 秋時代,封建制度開始解體,各階級的地位亦隨之變化,出現前
李定一《中華史綱》:
卿大夫既然用人唯才,
所未有的社會流動現象。
於是平民中的佼佼者,
紛紛被收攬,用以增 3.1 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西周前期,貴族可世襲封地和爵祿,控
加勢力,這些人,成為 制國政,與平民之間尊卑分明。春秋 戰國時期,兼併戰爭劇烈,
「家臣」。有才幹的家
臣,隨着「主人」權勢 許多小國被吞滅;加上當時篡弒頻仍,故大批貴族淪為平民,喪

的擴張,逐漸在政治上 失原來的特權和地位,貴族、平民間的界線漸漸泯滅。隨着貴族
取得重要地位,一般依
賴宗法關係而有特權的 沒落,過去官府所壟斷的學術也流入民間,他們興辦私學,使平
貴族,自然遭受無情的 民獲得接受教育的機會,漸從社會底層中崛起。
淘汰。
此外,春秋時期宗法制趨於鬆弛,親親、貴貴的用人標準漸
被摒棄,加上各國展開改革,國君開始起用能幹的平民為官員,
春秋戰國時期的國君,
打破了貴族操縱國政的局面,如齊桓公用商人管仲、楚莊王用工
為甚麼喜歡起用平民為
官員? 分析 匠孫叔敖等。到戰國時期,列國普遍推行改革,廢除貴族世襲的
論 灰
貴族的權位非由國君授予,
平民則由國君提拔,比較忠
特權,並大量重用平民為官,如趙國的藺相如,魏國的李悝,楚
心。部分貴族養尊處優,才 國的吳起等。至此各國官員出身貴族的人數不多,貴族對政局已
能也不及平民。
失去影響力。
戰國時期部分將相出身和事跡簡表
出身 重要事跡
從右表可見,春秋戰國的 姬姓後代,但家道中落, 助 齊 桓 公 主 持 變 法 , 並 提 出 「 尊 王 攘
管仲
著名將相出身卑微,但列 曾經商謀生。 夷」,助齊稱霸。
國國君不問出身,委以重 受習於儒者子夏,為士階 助魏文侯進行變法,其所編著的《法經》
任,反映當時的封建階級 李悝
層出身。 為中國第一部刑法典,被視為法家鼻祖。
觀念已日趨淡薄。
生於衞國富足家庭,後財 仕魏時曾屢次破秦,後往楚國助楚悼王
吳起
參考資料
富散盡。 進行變法。
衞國國君後代,淪落為士 助秦孝公主持變法,令秦國力大增。
周代的貴族階級 西周的官員 商鞅
選拔採用「世卿世祿制」。西周 階層。
時,貴族是國家的統治者。在西
周的政治體制中,周王由嫡長 趙國宦官繆賢的門客。 奉趙惠文王之命攜「和氏璧」使秦,以
子繼承,以周天子為首的王室位 換取十五座城池;後發現秦王無換璧誠
藺相如
於統治階級之最高層。其他子弟 意,便把和氏璧送還趙國,避免趙國蒙
封為公侯伯子男,建立諸侯國,
(續見 51 頁)
受損失。

50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教參指南
1 . 參考度: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50 頁「3 . 1 貴族沒落,平
乃是僅次於王室的第二等級;諸
民崛起」的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
觀點角度 如教師課時不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侯也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子弟封
為卿大夫,建立家邑,卿大夫乃
春秋與戰國的卿相比較 許倬雲〈春秋戰國的社會變動〉指出,春秋時的卿相大多在職 從屬於諸侯的下級貴族;卿大夫
同樣由嫡長子繼承,其他子弟均
終身,戰國時的卿相既不是終身職,而且更替頻繁。其次,春秋時的卿相大都是強宗巨 為士,享有祿田,士由嫡長子繼
室,如魯國卿相之職長期被季孫、孟孫、叔孫三個家族壟斷。戰國時的卿相,強宗巨室 承,其他子弟則為平民,即國
人。從諸侯到士,根據出身的高
絕跡,若不是國君親近的子弟姻親,就是平民出身。以秦國為例,由秦孝公起至秦始 低貴賤來兼任政府職務,世代為
官。這種世卿世祿制,與後代的
皇,曾出任秦國宰相者有商鞅、張儀、范睢(音須)、呂不韋等十八人,當中只有一位 「選賢任能」的選士制度相距甚
公子、兩位王室親戚,以及兩位異國公子,其餘的人背景差異很大,登進方式也不同。 遠。及至春秋戰國,時代大變,
競爭劇烈,貴族世臣雖非盡屬不
可見戰國時平民仕進的情況,遠比春秋時普及。 肖,但賢才畢竟有限,大多缺乏
應世的能力,國君不得不起用新
人以行改革。
平民地位上升(50 頁) 春秋以
3.2 士的演變與興起 西周時期,士是最低層的貴族,他們擁有食 降,各國競爭激烈,國君用人唯
才。由於知識普及,平民之中不
邑,作為替上層貴族工作的報酬;並接受過貴族教育,有一定的 乏才智之士,國君加以擢用,遂
開「布衣卿相」之局。尤其戰國
文化知識,與平民之間界限森嚴。至春秋 戰國時代,上層貴族 之世,國君變法圖強,貴族勢
盛,常阻礙新法之推行,於是國
在戰亂中下降為士或平民;而隨着私學興起,部分平民亦透過教 君致力裁抑貴族與公室。例如
商鞅在秦、吳起在楚,推行新政
育成為有識之士。士階層處於貴族與平民之間,是各社會階層上 時採中央集權,原有的貴族特權
多遭廢除。此外,從事工商業致
下流動的交匯處,其性質因而起了變化,從此士不再專指下層貴 富的人,又往往受到國君的禮遇
或重用,這是平民崛起的另一原
族,而是泛指社會上擁有知識或特殊技能的人 bq。他們期望得到 因。春秋時代,平民崛起已開其
端;戰國時代,寒微出身的將
當權者重用,新興權貴亦需要有才能的士為他們服務,如戰國時 相更多。例如申不害以「故鄭賤

代的「四公子」br,喜歡蓄養食客,他們之中就包括各式各樣的 臣」而相韓;蘇秦、張儀、范睢
等,都曾貧困潦倒,而貴為卿
士。 相;孫臏、樂毅、廉頗、白起、
王翦等,也都是平民而成為一國
的名將。
春秋戰國社會階層變動示意圖
不可世襲
卿相之位
貴族 卿相 示意圖運用
春秋戰國社會階層變動示意圖
利用本示意圖,輔助說明當時貴
族地位下移、士和平民地位上升
受當權 的現象:
者重用
社會階層上下流
士 動的交匯處,人
因兼併、篡弒 數大增
而淪為平民;
當中有才者可 平民教 1 . 貴族:世襲卿相之路斷絕,
不少更因戰亂而淪落為士或
成為士 育興起
平民。
2 . 士和平民:獲向上流動的機
平民 會,部分更晉身至卿相高位。
3 . 隨着貴族沒落、平民崛興,
士階層人數大為增加。

bq 當時的士包括學者、文士、遊士、說客和謀士等等。
br 戰國四公子包括齊 孟嘗君 田文、魏 信陵君 魏無忌、趙 平原君 趙勝、楚 春申君 黃歇,他們都以養
士而聞名於世。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51
教學指引 教參指南
課堂討論:可着學生討論:在西 1 . 參考度:
周、春秋、戰國三個時期,士的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51 頁「3 . 2 士的演變與興起」
社會地位有甚麼改變? 的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如教師課時
史事源流 不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參考資料 春秋戰國的養士風氣 戰國時代,列國為了逐鹿中原,統一全國,競相加強自身的經
士(51 頁) 原指商、西周、春 濟、軍事實力,對人才有龐大的需求。因此,列國君主和卿大夫皆積極豢養(豢音幻)
秋時最低級的貴族。周初的士佔
有土地和奴隸。春秋的士在軍事 有才之士,形成養士的風氣。早在春秋晚期,齊大夫田恆便以養士著稱。及至戰國,養
上是軍隊的主力,政治上任卿大
士風氣更盛,如魏文侯尊賢禮士,他
夫的家臣,經濟上或有食田,或
有俸祿。春秋戰國期間,由於社 身邊常圍繞着一大批知識分子;齊威
會經濟的變動,士逐漸失去了貴
族特權,同時在武士之外出現了 王、宣王設稷下學宮,招徠天下文人
大批專門以思想、教育為職業的 學士,讓他們專心講學和著書立說。
文士,他們集中精力探討學術問
題。過去的士沒有人身自由,按 但當中藉養士而名滿天下的,還是齊
宗法制規定,士必須隸屬於大
夫。此時期的士有了一定的人身 國 孟嘗君、魏國 信陵君、趙國 平原君
自由,出現了「邦無定交,士無 和楚國 春申君四人,他們養士數千,
定主」的情況。他們宣傳自己的
政見,周遊列國,可以選擇對自 其食客各有不同技能,如信陵君門客 ▲ 馮諼焚券圖 馮諼是孟嘗君的食客,為人足智多
己政見相投的國君效勞。
戰國四公子養士 1 孟嘗君田
朱亥力大無窮、孟嘗君門客馮諼(音 謀。據載孟嘗君曾着他代為向薛地百姓討債,豈
料馮諼在薛地百姓面前把債券焚毀,為孟嘗君「買
文,是齊宣王的庶姪。田文動 圈)能言善辯等,故這四人被後世稱為
用所有家產,招攬天下之士, 義」。後來孟嘗君失勢,被迫往薛地避難,結果他
最多的時候,他門下擁有數千名 「養士四公子」。 就因為馮諼「焚券市義」之舉,而獲得薛地百姓的
食客。孟嘗君按賓客才能,把他 夾道歡迎。
們分成三等,享有不同的生活待
遇。但無論是哪一等食客,孟嘗
君都能平等相待。孟嘗君禮賢重

5 3.3 商業發達,商人興起 西周時期,商人只為貴族服務 bs,活動


國君與商人盟誓 範圍很小。到了春秋時期,貴族沒落,商人不再受官府約束,商
《左傳 ‧ 昭公十六年》
業活動遂得以在民間開展。其時農業、手工業發達,物質基礎豐
史籍 :爾無我叛,我
無強賈,毋或奪,爾 厚,加上列國推行有利營商的政策,故各國商業日益蓬勃,如鄭
有利市寶賄,我勿與 桓公曾與商人盟誓,表明保護他們的利益。
知。
譯 文 :( 鄭 桓 公 與 商 人 盟 戰國時,商業活動更加發達,貨幣使用日益普及。春秋時
誓)你們不要背叛我,我
不強行買你們的貨物,不
雖然已經出現貨幣,但仍以實物交換為主。到戰國時期,大量銅

掠奪,你們有賺錢的生意 製貨幣流通市面,如刀、布、圜錢、銅貝等,大大便利了商品貿
和珍貴的物品,我也不會
加以過問。 易。其時燕、齊的漁鹽,楚國的金屬、木材,中原的紡織品,都
上述盟誓反映當時商人 由商人販賣至各地。
的勢力怎樣?
國君為爭取商人支持,自降 隨着商業日益繁榮,不少商人累積了大量財富,社會地位迅
身分與商人盟誓,反映商人
勢力甚為強大。 速提高,如春秋商人子貢(孔子弟子)與諸侯、卿大夫會晤時,
士, 故 聲 名 顯 赫, 先 後 被 秦、
總獲得他們的禮待;有些商人甚至涉足政壇,形成極具影響力的
齊、魏三國任為國相。
2 平原君趙勝,是趙惠文王的
新興階層。如戰國富商呂不韋憑財富及謀略,在秦國位居丞相,
弟弟,喜歡結交賢能,養士多的 對秦國政治發展有重大影響。
時候有千餘人,少的時候也有數
百人。平原君大量養士,令他在
趙國具有很大的政治影響力,曾
bs《國語 ‧ 晉語》中有「工商食官」之說,大意是手工業者和商人為官府服務,所以他們在衣、食、
經三次出任趙相。
(續見 53 頁) 住、行等各方面生活俱由官府提供。

52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教參指南 3 信陵君魏無忌,是魏安釐王
的異母弟。他為人寬厚尚賢,
1 . 參考度: 「仁而下士」,只要是有一技之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52 頁「3 . 3 商業發達,商人 長的士人,不分等級,他都能以
興起」的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如教 禮相待。因此士人爭相歸附,一
史事源流 師課時不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時門下食客多達三千人。
4 春申君黃歇,楚考烈王時被
呂不韋參政 呂不韋,戰國末年的韓國商人。他在趙國時,結交了秦在趙國的質子子 委以相印輔政。黃歇出身並不高
楚。子楚的父親是秦昭王之子安國君,呂不韋花了大量財寶,才能面見安國君寵妃華陽 貴,能夠登上相位是與他用心招
賢納士分不開的。最多的時候,
夫人,並遊說她納子楚為子。安國君繼位後,子楚被立為太子。安國君死,子楚繼位, 春申君有三千多名食客雲集門
下。儒家重要代表人物荀子,也
就是秦莊襄王。莊襄王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莊襄王在位三年而死,其子嬴政
一度成為春申君的座上客。
繼位,即後來的秦始皇。當時,朝政大事全由呂不韋決斷,號稱「仲父」。
參考資料
鄭桓公與商人盟誓(52 頁) 據
《左傳》記載,公元前 525 年,
晉國派韓起出使鄭國。韓起知道
鄭國一個珠寶商處有一隻名貴的
玉環,就向珠寶商購買。講好了
價錢後,珠寶商突然提出要向國
君和執政報告。韓起很不高興,
找執政子產質問。子產答道:
布幣 「在 200 多年前周幽王時,鄭桓
公率其民東遷黃河以南重新建
國,商人們在過程中起了很大作
布幣 用。桓公就同商人訂立盟誓:商
人不能背叛國君,國君不強買和
奪取商人的貨物,不干預商人的
財產和營業。鄭國世世代代都遵
守。今天,您卻要我國背棄盟
誓,這恐怕是不可以的。」韓起
刀幣 布幣 於是打消了購買玉環的念頭。

史家評論
許 倬 雲〈 春 秋 戰 國 間 的 社 會 變
▲ 呂不韋畫像 動〉:以政治活動言之,在春秋
刀幣 圜錢 戰國期間,公子集團由樞紐位
布幣 置衰落,讓位給勢力逐漸膨脹的
大夫集團,更集中於少數大家族
▲ 戰國時期的貨幣 手中。等到實至名歸,權力和名
義再度同屬於一人時,新的君主
就產生了。同時,貴族的人數在
自相殘殺的過程中必然銳減。大
夫集團及大家族數字的減少又正
和士的興起相配合。春秋時士為
小組討論 家臣為武士;戰國的士即產生了
不少大臣和將領。可是這些新型
的大臣和將軍並未像春秋的大夫
1 2 3 4 一樣構成傳襲的階級。整個戰國
時代幾乎未見有春秋時代的那種
巨室。若新貴沒有填補舊有貴族
的社會地位,而且連可以對應的
家族也找不着,本文似可說,新
的社會結構已經取代了舊有的秩
序。

你認為春秋 戰國間的周天子、諸侯、平民和商人,其地位變化可分別以上列 1
至 4 哪一張示意圖來代表?為甚麼?試分四人一組討論,完成後向全班匯報討
論結果。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53
教學指引 3.4 禮制漸被刑法取代 西周規定各級貴族享受尊卑不同的禮
辯論: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以「法
治較禮治更適合國君統治」為題,進
制,僭越者會受到處罰,以鞏固社會秩序;對平民和奴隸則用
行辯論。 刑法 bt 來管治,此即所謂「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到春秋
參考資料 時期,封建秩序動搖,不少貴族無視禮樂制度的規定,做出僭
子產鑄刑鼎 春秋時期,封建制度 越犯上的行為 ck。在禮樂崩壞的情況下,部分國君放棄禮制,
逐漸瓦解,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
面。各諸侯國之間不斷發生兼併戰 改以刑法來治國,建立新的社會秩序。春秋時鄭國 子產鑄刑
爭,在各諸侯國內之貴族亦乘時而
起,作奸犯科。為了限制貴族的不 書,向人民公佈,是以刑法代禮制治國的先河。戰國時,以刑
法行為,一些諸侯國開始公佈刑法
條文的具體內容,作為治理國家之 法代禮制的情況更普遍,其中秦國 商鞅修明律令,要求上下一
用。公元前 536 年,鄭國執政者子
產作刑書,並把內容鑄在鼎上,向 體遵從,成了列國的典範。

4 3.5 土地私有漸盛行 春秋初期,土地公有制尚能維持。但隨着


春秋稅制改變促成土地私有 鐵器農具出現和牛耕等農業技術改良,人們有餘力開墾更多荒
錢穆《國史新論》:現在 地,增加農產量,結果他們漸專注私田工作,怠於共耕公田,
( 春 秋 時 代 )稅 收 制 度 改
了,貴族容許農民量力增 促成土地公有制瓦解。春秋後期,貴族為增加賦稅收入,便鼓
辟耕地,又不執行受田還
勵農民開墾土地,並取消公田,改徵農民收成作租稅。如魯國
田手續,貴族只按畝收
租。循而久之,那土地所 「初稅畝」便按照農民的佔田數徵稅,變相承認土地私有。
有權卻無形中轉落到農民
手裏去。……只是一種稅 到了戰國時期,各國進行變法,一些國君更明確承認土地
收制度變了,逐漸社會上
私有,准許自由買賣。如秦國 商鞅廢除土地公有制,開放田地
的觀念也變了,遂成為耕 千 默
者有其地的形態……土地 之間的阡陌和界限,以法令形式承認人民的土地所有權,標誌
所有權轉歸給農民了。
着土地私有制正式形成。
大眾公佈,這就是「刑鼎」,中國最
早的成文法。「刑鼎」中的「刑」,就 bt 西周確定了五種刑罰,包括在臉上刺字(墨)、割掉鼻子(劓,音義)、砍掉腳(刖,音月)、
是指「法」或法律條文的意思。刑鼎
閹割(宮)、死刑(大辟)等。
將成文法公諸於世,打破了貴族壟
斷法律,對人民任意生殺予奪的局 ck 當時的諸侯、卿大夫會越級使用本來天子獨有的禮制、儀式。例如,封建制度規定天子掌六
面,因而遭到貴族們的激烈反對。 軍,諸侯最多只掌三軍。但據史書記載,晉國在西周後期,已擴至四軍、五軍,幾與天子看
商鞅修明秦律 戰國初年,魏國李 齊。此外,西周禮制對祭祀規定:天子祭天下的名山大川,卿大夫只祭家廟。但魯國專權卿
悝制定了《法經》六篇,集春秋以來
大夫季孫氏,竟然拜祭泰山。
成文法之大成。商鞅攜《法經》入
秦,面陳孝公力主變法,並參照《法
經》制定了秦國的法律。商鞅頒佈
新法後,遭到許多貴族的反對。當
時太子駟觸犯了法令,商鞅因太子
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用刑,乃建
議:「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
不可黥,黥其傅師。」就處罰太子的
兩個師傅公子虔、公孫賈。從此以
後,再也沒人敢違抗新法了。

以戰國時代秦國

「廢井田,開阡
陌」為題的圖刻

54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3.6 戶籍制度漸確立 春秋時期盛行車戰,參戰士兵數目
通常不超過五萬,兵源來自士階層。戰國時期,戰爭方
式以步兵為主、騎兵為輔,士兵數目經常以十萬計,全
國農民都成了徵兵的對象。各國為求掌握準確的人口數
字,遂加強戶口的清查,戶籍制度因而逐步確立起來。

3.7 華夷民族融和 西周以來,蠻、夷、戎、狄長期生活 5


春秋戰國是中華民族形成的重要時期
在華夏周邊。平王東遷後,夷狄乘周室衰微、無力保護 張豈之主編《先秦史》:中華民族在
諸侯之際入侵中原,與華夏諸國發生衝突。但隨着春秋 先秦歷史上的發展過程分為兩大階
段。第一階段是夏、商、西周,發
霸政興起,這些夷狄漸為中原強大的諸侯吞滅,如西戎 展結果形成了華夏族;第二階段是
為秦所滅,諸狄為晉所滅、萊夷為齊所滅等。至戰國時 春秋、戰國,發展結果完成了中華
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在戰國
期,戎狄大都被華夏征服及同化,華夷差別漸漸消失; 時期,秦、楚認同於華夏,中原諸
而南方蠻夷地帶的楚、越等國,也因為長期吸收華夏文 國也承認了秦、楚是華夏族的組成
部分,與齊、燕、趙、魏、韓並稱
化,而成為華夏一分子,中原地區遂呈現出民族融和的 七雄,形成七個地區性統一的多民
景象。 族國家。

參考資料
土地私有制的出現(54 頁) 據
小組討論 歷史學家童書業的考察,至少在
春秋時代,人們已有私有田地。
同學試分四人為一組,完成下列兩項: 春秋中期以後,這種情形更為
顯著。因為自春秋初年以來,
1 同學試就本課第 1 至 3 章的內容,完成下列「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政治與社 各國努力開闢疆土,新開發的農
會變化表」,以總結所學。 土必定很多,舊有的田疇也日加
封殖,下層的農民乘機佔有田土
西周 春秋 戰國 也是有可能的。加上各國為富國
強兵,竭力獎勵「耕戰之士」。
權 衰 微, 共 主 各 國 視 天 子 如 無
天子受諸侯尊崇, 王 例如吳起任魏國西河守時,為了
周天子地位 之位僅賴霸主「尊 物,天子失去共主 攻克秦的小亭,曾懸賞「有能先
政 權位定於一尊 王」而維持 地位
登者,仕之國大夫,賜之上田上
七國並立爭雄,沒
治 政局由強大諸侯 宅」。這些受賞得到的土地,就
政局特點 政局由天子主導 有單一的政治主導 逐漸成為私有化的土地。
變 (霸主)主導
力量 魯 國「 初 稅 畝 」(54 頁 ) 春 秋
化 推行封建制,上級 封建制漸趨崩潰,
郡縣制全面普及, 時,魯國為了解決井田制度敗壞
政權體制 郡守、縣令由國君 帶來的問題,也為了增強魯國的
把土地授與下級 列國始行郡縣制
任免 經濟力量,以對付齊國的威脅,
貴族日漸沒落,平 貴族對政局失去影 進行了徵稅制度的改革。魯宣公
社 貴族、平民 貴族世代為統治階 民開始獲仕進的機 響力,大量平民獲 十五年(前 594 年),魯國開始
會 地位 層,平民永為下層 會 重用為官 實行按田畝數量徵稅的新制度,
變 推行禮樂制度,以 禮樂制度名存實
列國普遍以刑代
歷史上稱為「初稅畝」。農民按

化 禮法綱紀 亡,部分國君開始
禮,厲行法治
耕種田畝的數量,向政府交納實
禮為行為規範 以刑法治國 物稅。田地不再區分為公田與私
田。政府只按田畝數量徵稅,也
2 承上題,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政治與社會劇烈變動,其主因是甚麼?試加 就正式承認了農民對田畝的土地
私有權。
以討論,完成後匯報討論結果。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55
(本書所引用的香港中學文憑試試題,承蒙香港考試
及評核局准予使用,特此致謝。)

2012 年文憑試題
資料一
西周時期 春秋時期
王畿方千里。 王畿局限於洛邑一帶。
諸侯定期向天子朝覲。 諸侯不定期向天子朝覲。
改自傅樂成《中國通史》及白壽彝編《中國通史》

資料二
公元前 664 年,山戎入侵燕國。
公元前 660 年,狄入侵衞國。
改寫自錢穆《國史大綱》

(a) 資料一和資料二分別反映春秋時期出現哪兩個現象?為甚麼出現這兩個現
象?(6 分)

(b) 承上題,分別援例說明春秋霸主如何應對這兩個現象。(4 分)

(c) 有人認為戰國時期政治和社會的劇烈變動,促進大一統局面的出現。你同意
嗎?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15 分)

題目剖析
題 (a):題目要求指出資料一和資料二反映的兩個春秋時期現象,並解釋其出現原
因,同學應緊扣資料作答,毋用提及其他與資料無關的春秋現象。

題 (b):題目要求「援例說明」春秋霸主如何應對資料反映的現象,故同學只須直接
舉出相關例子,即可回應題目。

題 (c):題目要求評論戰國時期政治和社會的劇烈變動,是否促進了大一統局面出
現。同學可思考有關變動對大一統局面出現,究竟是動力抑或是阻力,從而決定對
論題的立場,援引史實析論。

56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題 (a)、題(b)─作答流程:

步驟一:釐清提問內容 題 (a) 關鍵詞:春秋時期 兩個現象 為甚麼


題 (b) 關鍵詞:援例 春秋霸主 應對 現象

步驟二:構思、回應提問
資料一 資料二

現象:周天子地位衰落。 現象:邊疆民族入侵。
原因:周平王東遷令王畿減少, 原因:周室東遷後實力大減,
題(a)
加上他有弒父之嫌,故不受諸侯 喪失守護華夏的實力,夷狄遂
尊重。 乘機入侵。

霸主應對例子:號召諸侯「尊 霸主應對例子:號召諸侯「攘
題(b) 王」,如齊桓公多次會盟諸侯,維 夷 」, 如 齊 桓 公 出 兵 助 燕 救
持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衞,抵禦戎狄入侵。

題 (c) ─作答流程:

步驟一:釐清提問內容 關鍵詞:戰國 政治和社會變動 大一統

步驟二:構思作答內容 可先點列戰國時期有哪些政治和社會變動
(註:不要和春秋時期混淆),然後逐一分析
步驟三:撰寫論文 它們是有利,抑或是有礙統一局面出現。

表明立場 同意 不同意

1.【政治變動】各國進行變 1.【政治變動】周室衰微:各
法:列國變法圖強,促成 國不尊周室,紛紛據地稱
各國互相兼併,走向統一。 王,有礙統一。
提出正面論 2.【政治變動】郡縣制普及: 2.【社會變動】士階層興起:
點,支持上 郡縣長官由國君任免,加 列國起用能幹之士,各自
述立場 強中央集權,有利統一。 為政,不利統一。
3.【社會變動】商業發展:商 3.【社會變動】禮樂崩壞:列
人希望廢除列國關卡及徵 國不受禮制約束,令戰爭
稅,有助推動大一統。 四起,全國陷於分裂。

就反方論點 兼併戰爭雖使全國呈現分裂 列國變法雖以統一為目標,


而論,加以 狀態,但長遠可令國家數目 但結果卻令列國同時強大,
反駁 減少,走向統一。 彼此對峙混戰,不利統一。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57

4
教學策略
章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爭鳴局面
1 . 本 章 建 議 教 節:3 教 節( 約
2 . 5 小時) 春秋 戰國的政治、社會變動,如何刺激當時學術思
2 . 本章以前述春秋戰國的政治
及社會變化為背景,讓學生
想的發展?
認識先秦百家爭鳴局面形成

1節 諸子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的原因和概況,並概述儒、
墨、道、法四家的學說及影
響。 第
3 . 利 用 本 章 68 頁「 資 料 題 訓
練 」, 與 學 生 探 討「 春 秋 戰
國的法家學說最有利君主統
春秋 戰國時期,封建制度崩解,政局極為動盪:政治上,
治?」此一主題。
列國篡弒頻生,兼併戰爭激烈;社會上,宗法、禮樂制度失效,
參考資料 社會秩序大亂,道德風氣敗壞。在這環境下,學術思想卻空前蓬
周代禮樂文化 禮,廣義而言包 勃,諸子學說蜂起,呈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春秋 戰國諸子百家爭
括一切的典章制度,狹義的僅指
禮俗而言。目前只有《儀禮》和 鳴局面的成因,可從下列幾方面解釋。
《禮記》二書,保留部分周禮材
料。大體而言,禮分為吉、凶、

1 社會方面
軍、賓、嘉五禮,每一種禮都有
一定儀節和用具,並輔以樂舞。
周公的制禮作樂,實際上就是建

6 1.1 華夏文化根基深厚 古今中外,所有新學說、新思想都


先秦諸子與華夏文明積累的關係 是在過去文化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而不是憑空產生。
呂思勉《中國通史》:先秦諸子 故春秋 戰國學術思想蓬勃,也是上古以來華夏文明積累
的學術,有兩個來源:其(一,)
從古代的宗教哲學中,蛻化而 的結果。遠自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已有初步的根基。此
出。其(二,)從各個專門的官守
後,華夏文化不斷發展,至商代已有完備的文字;周代繼
中,孕育而成……先秦諸子,關
於政治社會方面的意見,是各有 承夏、商的文化成果,發展出一套禮樂文化,貴族以「六
所本的……(如儒家)是綜合自上
古至西周的政治經驗所發生的思
藝」cl 教育子弟。華夏文化根基深厚,是春秋 戰國學術 cm
想。 發展的前提條件。
立周代的一系列制度,它涉及政
治、經濟、宗法、禮儀、祭祀、
教育等制度及樂舞活動。在孔子
看來,夏、商、周三代之禮一脈
相承,而周禮集其大成。他說:
「 殷 因 於 夏 禮, 所 損 益, 可 知
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
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
也。」通過周公制禮作樂,中國
古代的禮樂文化傳統最終得以定
型和成熟。
六藝 周代教育貴族子弟的六種
科目。「藝」為「藝能」之意,即 ▲ 戰國時期的御車拓印「御」
(駕馭)是周代六藝的課目之一。
禮、 樂、 射、 御、 書、 數。 禮
包含政治、道德、行為習慣等
內容;樂包含音樂、舞蹈、詩歌 cl 六藝是貴族教育的六種課目,包括禮儀制度(禮)、舉行禮儀時的詩歌樂舞(樂)、射箭(射)、駕
等內容;射是射箭技術的訓練; 馭戰車(御)、典籍文誥(音告)(書)和算術(數)。
御是駕馭戰車技術的培養;書是 cm 由石器時代起,人類漸漸有各種發明創造,並從生活中不斷積累經驗。人類歷史上積累起來的生
識字教育;數包含數學等自然科 活經驗和發明成果,稱為文化。文化成果中,有些形成了系統的知識,例如宗教、哲學、史學、
學技術及宗教的傳授。其萌芽
文學、藝術、天文、地理、科學技術等,這些知識又總稱為學術。
(續見 59 頁)
58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1.2 平民教育興起 西周社會,學在官府,知識壟斷在貴族手中。
春秋時期,封建制度瓦解,貴族隨國家變亂而沒落,本來負責管 平民掌握知識後,學術
思想會有怎樣的轉變?
理典籍的官員失去權位,把典籍和學問帶到民間,於是掌握知識 分析
的人數增加。加上春秋末期以來,私人講學漸成風氣,平民教育 平民從民間眼光出發,可提
出與貴族階級不同的主張,
興起。私學中培養出大批的文士,也推動了學術的發展。 令學術思想發展多元化。

在夏代,經商代至周而逐步完
史事源流 善。六藝教育的特點是文、武
並 重, 知 能 兼 求, 六 藝 中 禮、
私學興起和平民教育 由夏、商至西周,只有貴族才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學校由官府開 樂、射、御,稱為「大藝」,是
貴族從政必具之術;書與數稱為
辦,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學在官府」,那個時代是沒有私學的。私學興起於春秋後期,
「小藝」,是民生日用之所需。
當時官學崩潰,許多掌管教育的官員和貴族流落四方,這些官員和貴族擁有知識,熟悉 當時,庶民子弟只給予小藝的教
育,唯貴族子弟始能受到六藝的
典籍,於是他們招收學生,傳授知識,收取學生的財物作為報酬,私學和職業教師由此 完整教育。
產生。
參考資料
孔子是最早開辦私學的教師之
學在官府 商周時期學校最明顯
一,孔子晚年招收弟子,以教學為 的特徵是「學在官府」,即學校
孔子 設在官府之中,表現為政教合
生。他說自己「有教無類」,即不問出 一:(1)學校均由國家開設,是
身和地位,凡來求學而交納學費者, 國家機關的組成部分,教育行政
由太宰、大司徒等官員直接領
一概接受,使大批平民子弟有受教育 導,學校既是從事教育的地方,
也是政府活動的場所;(2)教師
的機會。當時孔門人才濟濟,有「弟 又是官吏,師官不分,國家、鄉
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之稱,故被後 學中的教師都由官吏兼任;(3)
教育內容由官府規定;(4)學生
世尊為「萬世師表」。 畢業後的出路是出仕,學校畢業
與選官相銜接。西周是官學發展
《杏壇禮樂圖》

的鼎盛時期,逮至春秋,官學開
始衰落,私人講學便逐漸興起。
教參指南 「1 . 2 平民教育興起」的課文,其 王官失守 隨着公室衰敗,許多
內容曾於 2016 年文憑試考問,故 原依附於王公貴族、諸侯大夫門
2 政治方面 1 . 參考度: 建議教師預留課時講授此素材,
2 . 此 課 文 補 充 有 助 學 生 理 解 59 頁 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
下的文化人,不得不流落民間。
據《論語 ‧ 微子》記載,原在周
王 宮 中 司 禮、 司 樂 的 摯、 干、
2.1 政局劇變激發新思想 春秋 戰國時代,封建制度解體,政局動 繚、缺、方叔等人作鳥獸散,移
居齊、楚、蔡、秦等國。同時,
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篡弒成風,社會結構改變,出現各 藏於宮廷秘室的圖書典籍也散落
民間,「天子失官,學在四夷」
種從未遇上的問題。舊思想不能解決新問題,於是激發學者努力 已是大勢所趨。
私學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
鑽研學問,探究政局動盪的成因,並尋找解救時弊的良方,這就 的規模已經相當可觀。孔子「以
詩、 書、 樂、 禮 教, 弟 子 蓋 三
促使各派學術思想的興起。 千焉」;孟子「後車數十乘,從
者數百人」;田駢在齊,「徒百
2.2 列國變法求才 春秋 戰國時期,列國競爭激烈,各諸侯為求國 人」。在教學內容方面,各家私
學自有側重,如儒家重視政治思
富兵強,紛紛展開變法,延攬大量人才,對各種新思想持開放態 想、道德規範的灌輸,墨家重
視生產實踐,講求科學、邏輯
度;有識之士為求獲得諸侯重用,也乘時而起,四出遊說,提出 知識,法家「以法為教,以吏為
師」。總括來看,包含了政治學
各種匡時濟世之策,以應諸侯所需。這些士子的學說主張,便是 說、文化知識、勞動技能等多方
面的內容,較之殷商西周時代的
所謂的「百家之學」。可見列國變法求才,也是先秦學術思想勃 官學,要豐富實用得多。

興的重要因素。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59
教學指引 2.3 禮樂文化失去影響力 西周以禮樂文化為主導,平王東遷後,
角色扮演:着學生針對春秋戰國 禮崩樂壞,禮樂文化受到沉重打擊,對學術的影響力大減,有利
亂世,思考平亂之策,在課堂上
扮演有識之士,向扮演君主的學 新思想的孕育。在這情況下,各派學者都樂於發表己見,令學術
生遊說,採納其主張。
界出現罕見的自由氣氛。

史事解碼
教參指南 先秦諸子思想自由 春秋 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競相爭雄。他們為使國家富強,在亂世
1 . 參考度: 中自保圖存,便極力聽從各方的治國意見,藉以總結其施政得失,制定合適的統治政
2 . 此兩則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
策。在這情況下,他們都禮待各派學者,允許思想言論自由,營造寬鬆的學術氛圍。如
解59頁「2.2 列國變法求才」
的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 戰國時齊國雖然倡導黃 老之學,但對各派學者仍兼容並包,未有加以排擠、打擊,所
可能性不高,假如教師課時
不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有學者均可以自由講學、著書立說、議論政事。故儒家學者孟子的政見與齊宣王不同,
但仍獲得高爵祿;後來齊宣王意欲伐燕,也先向孟子徵詢意見。由此可見,春秋 戰國
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是列國對學術思想採取寬容政策的結果。

概念解說
文化霸權 古代的專制君主,往往引用某一派學術思想來為自己的統治服務。這派學術
思想成為官方正統,排斥和打擊其他不同觀點的學派,擁有所謂「文化霸權」。例如,
西周奉行禮樂文化,秦朝奉行法家思想,西漢初推崇黃 老思想、中期後獨尊儒術,歐
洲中世紀基督教神學獨尊等。

參考資料 3 經濟方面
《 呂 氏 春 秋 》《 呂 氏 春 秋 》一
書,是呂不韋的門客按照呂不韋
3.1 經濟富裕 春秋 戰國時代,農業生產力提高,工商業發達,
的意旨所著的,全書分八覽、六
論、十二紀,共二十六卷,二十
不少人累積得大量財富。他們能因應自己所需,支持一部分人脫

餘萬言,是一部自成系統的雜家
代表作。《呂氏春秋》想把各家
離生產,專注於學術研究。如齊國君主為學者設「稷下學宮」、
的不同學說統一起來,《漢書 ‧ 秦相呂不韋招聚三千門客編寫《呂氏春秋》,便是其中的例子。
藝文志》把它列在「雜家者流」,
說它「兼儒、墨,合名、法」。 此外,隨着工商業的
稷下學宮 戰國時期齊國的高等 滋 寒
學府,為齊桓公所立。因地址在 蓬勃發展,臨淄、邯
齊國都城臨淄的稷門外,故稱 單
「稷下學宮」。學宮規模宏大,齊 鄲、咸陽等大都巿也
威王和齊宣王時,儒、法、道、
陰陽等各家學者到此論學授徒的 相繼興起,漸成為文
很多,有孟子、荀子、鄒衍、田
駢、慎到、宋鈃、淳于髡、魯仲 化中心,人才薈萃,
連等。據《史記》載,齊王對這
些「不治而議論」的學者隆禮有 促進學術思想的交流。
加,曾授予七十六人以上大夫的
官爵,各派弟子有數百千人,齊
湣王時多至數萬人,是戰國中後
期最大的學術活動中心。

▲ 齊稷下學宮意想圖 顯示學宮中學者雲集的情形。

60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教參指南
1 . 參考度: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60 頁「3 . 1 經濟富裕」的
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如教師課
參考資料
史事源流
時不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交通發達 春秋戰國諸侯之間頻
政府推動學術 戰國初期,田齊 桓公曾在都城臨淄的稷下設立學宮,招攬四方名士研 繁的聘問會盟及軍事行動,打破
了從前那種小國寡民的格局。列
究學問,議論政治,充當國君的智囊。學者不必幹實事,只埋首學術,即可得到酬勞。 國為了政治、軍事需要,把開闢
其後稷下學宮盛極一時,各派的思想家經常在那裏聚會,自由講論。曾到宮中講學的名 道路作為大事,設置專官管理。
《戰國策》記載,張儀對魏王的
人有慎到、鄒衍(音周演)、魯仲連等,孟子、荀子亦曾遊學於此。 贊語是:「魏地方不至千里……
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
戰國末年,呂不韋任秦相十三年,招聚門客論學,東方遊士紛紛投靠呂氏,人數達 大川之阻。從鄭至梁,不過百
里;從陳至梁,二百餘里。馬馳
三千人。呂不韋組織門客博覽群書,綜合諸子百家有利於統一和治國的思想,編成《呂 人趨,不待倦而至梁」。陸路以
氏春秋》。 外,又有邗溝、鴻溝等運河之開
鑿和天然河道之利用,水上交通
也日臻完備。

4 交通方面 史家評論
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
4.1 交通發達 春秋 戰國時代,列國之間戰爭頻仍,商業活動興 大勢》中總括春秋戰國學術繁榮
的七個原因:蘊蓄之宏富、社會
旺,故各國都開闢了很多道路、河渠,令交通大為改善。道路網 之變遷、思想言論之自由、交通
之頻繁、人材之見重、文字之趨
絡的暢通,有助思想家往來不同地域,交流思想;並周遊列國, 簡,講學之風盛。

向國君提出自己的主張,推動了學術思想的蓬勃發展。 教學指引
小組討論:着學生分組討論「春
秋戰國學術思想發達的首要原
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發達原因示意圖 因」,然後匯報討論結果。

社會因素 政治因素 交通因素 經濟因素

華夏文化根基 禮樂文化失去影
深厚 響力

貴族沒落, 兼併戰爭激烈
把學問帶到
民間
列國渴求人才, 方便學者 道路、河渠被開 農業、工商業發
平民教育興起 以利開展變法 四出遊說 闢,交通便利 達,經濟富裕

學術風氣自 有識之士提出 學者提出救 學者專注學


由開放 富強之道 時良方 術研究

示意圖運用

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發達 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發達原因
示意圖
利 用 本 示 意 圖, 與 學 生 總
結:春秋戰國學術思想發達
的 原 因, 可 從 社 會、 政 治、
交通、經濟四方面解釋。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61
2節 諸子百家爭鳴局面的概況
參考資料
九流十家 或謂「十家」中的小

說家只能成「家」並不入「流」,
春秋 戰國時期,很多學派先後興起,統稱「九流十家」cn。
6
九流十家
「九流」指儒、墨、道、法、名、陰陽、縱橫、雜、農九派,這九
班固《漢書 ‧ 藝文志》 流再加小說家便稱為「十家」。「九流十家」中,以儒、墨、道、
正史 :諸子十家,其
法四家最重要,四家的思想奠定了中國二千年學術文化的基礎。
可觀者九家而已。皆
起於王道既微,諸侯 下面簡介四家的代表人物及他們的政治思想。
力政,時君世主,好
惡殊方,是以九家之 2.1 儒家 儒家是由孔子 co 創立。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
術,蜂出並作,各引
教育家,他的思想以「仁」、「義」、「禮」為主要觀念。他死後孔
一端,崇其所善,以
此馳說,取合諸侯。 門弟子宣揚其思想,逐漸發展出儒家學派,當中以孟子和荀子最
譯文: 先秦十個學派只有 為傑出,他們與孔子並為儒家的代表人物。儒家的政治思想,主
九個可觀。他們都是在周
室衰弱,諸侯發展國力時 要包括:
興起。諸侯好惡不同,九 儒家代表人物
個學派並起,以他們認為
正確的思想,去遊說取悅
諸侯。
孔子
此因其無學說主張,亦無系統的
(春秋時期)
理論,只採「街談巷議,道聽途
說」之言,故不為世所重。
仁 孔子作為禮制的核心而提
出來的「仁」,是春秋時代的新
名 詞。《 論 語 》中「 仁 」字 出 現
一百次以上。「仁」既具有倫理
含義,又具有政治含義,是包
羅眾德的最高觀念。孔子竭力
用「仁」這一範疇解決廣泛的問
孟子
題。 所 謂「 仁 」即「 愛 人 」, 所 (戰國初年)
謂「泛愛眾而親仁」。在這仁愛
的對象「人」與「眾」中,包括了
荀子
不分階級,也無論等級的所有之 (戰國末年)
人。由此出發,孔子在政治上提
倡「博施於民而能濟眾」,在道
德上提倡「修己以安人」,在教
育上提倡「有教無類」。因此,
在孔子「仁」的思想中包含着進
步的人文精神。孔子把「仁」作
為儒學的基本範疇,探討人的價
值。早期儒學也因此而可稱為
「仁學」。
禮 「禮」的原意是人通過敬神
以求享福,後來發展為貴族等級
制度的親疏、尊卑、貴賤、上下 cn 西漢初年,司馬談最早把先秦諸子歸納為六家:儒、墨、法、名、道德、陰陽。東漢 班固作《漢
的嚴格劃分。「禮」的內容十分 書 ‧ 藝文志》,承襲西漢 劉歆(音陰)的分類原則,把先秦諸子正式分為「九流十家」,並列舉
廣 泛, 包 括 祭 禮、 喪 禮、 外 交 「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後人簡稱為「諸子百家」。
禮、作戰禮、婚嫁禮等等,實際
co 孔子(約公元前 551 至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魯國 曲阜人。他的先世是宋國貴族,祖父輩
上包括社會關係與典章制度。它
是維護社會秩序的禮節儀式和道 時已沒落,遷居魯國。孔子曾在魯國做官,但因政治主張與魯國權臣不合,遂離開魯國。孔子
德規範。 約於五十五歲起周遊列國,以仁政遊說諸侯,但不獲重用。最後他返回魯國,專心講學和整理
(續見 63 頁)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七十三歲時逝世。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論編集成
《論語》一書。

62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1) 恢復封建秩序: 儒家呼籲人們守禮,遵守「君君、臣臣、父 孔子對禮很重視,無論在朝還是
在家,一言一行都嚴格按照禮
父、子子」的原則,按照自己的社會角色遵守相應的規矩, 的規定辦。比如《論語 ‧ 八佾》
說,子貢不遵守周禮的規定,
克盡本分,藉以重建社會秩序。 認為每月初一告祭祖廟的活羊可
以不用,孔子表示反對,認為你
愛那隻羊,而我愛周禮的規定。
(2) 主張賢人執政:儒家認為執政者必須有高尚品德,周文王、武 然而孔子對歷代的禮,又有改良
的眼光。他對夏、商、周三代的
王是孔子、孟子和荀子一致推崇的古代賢君。 禮作了比較以後,認為周禮比較
完善,因為它參考了夏、商兩代
(3) 提倡德治、仁政:儒家提出「德治」,認為統治者應施行仁政, 的禮。所以孔子說:「周監於二
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以德服民;孟子更在此基礎上,反對暴政,認為國君殘害人 孟 子 主 張 行 仁 政 孟 子 的「 仁
政」學說,在政治關係方面是一
民,人民便可以誅殺他。 種道德政治的理想,也叫做「王
道」,暴力政治被稱為「霸道」。
孟子主張王道,反對霸道,着眼
(4) 支持義戰:儒家反對不義之戰,但支持正義之戰。孟子認為夏 於爭取民心,目的在於「保民而
王」。一國的君主行仁政,鄰國
桀、商紂雖然是共主,但殘暴不仁,故商湯、周武王討伐他 的百姓就會像對待父母一樣愛慕
們,都可視為正義戰爭。 他。如果鄰國的君主要強迫人民
來攻打他,就像要兒女來攻打自
己的父母一樣,沒有不失敗的。
(5) 重視教化: 孔、孟二人重視教化,誘發人類善性,使民風淳 所以,行仁政的君主是無敵於天
下的。
厚,不會犯上作亂。荀子認為教化有助人們克制欲望,利於 荀子主張禮、法並重 荀子認為
禮是治國安民之本,說:「禮之
維持社會秩序。 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 於正國家也,如權衡之於輕重
教參指南 也,如繩墨之於曲直也。故人
如教師課時不足,可考慮不講授
1 . 參考度: 此素材。 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
禮不寧。」荀子除主張禮治,同
概念解說 2. 此兩則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時又主張行法。他常常把禮、法
62 - 63 頁「2 . 1 儒家」的課文,但
並提。荀子認為,法要以禮為
「仁」、「義」、「禮」「仁」、「義」、「禮」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則, 根據。他指出,「禮者,法之大
也是一切善良品德的概括,簡單來說就是要「愛人」,其具體表現則是「推己及人」、 兮,類之綱紀也」。「類」是指法
的律例,「故非禮,是無法也」。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統治者的施政若能體現出「愛人(愛護人民)」的思想, 荀子又認為,嚴於執法是絕對必
要的,但是政治不能只賴於法,
就被稱為「仁政」了。「義」是正當、合理的意思,是一切行為的是非標準。若有些事情
法不是萬能的,在施法之前還必
應該要做,而人們又能切實去做,他們的行徑就可被形容為「義」。「禮」是儀式、制度 須先進行教育。教育同樣不是萬
能的,又必須補之以法,教育中
的總稱,是對人類行為作出的外在規範。孔子認為通過「禮」,人們便可自動自覺養成 還包括對法律的宣傳,要讓每個
人都知道法,力求自覺地守法。
良好的習慣,而無須依靠懲罰、恫嚇等威脅性手段。

史家評論
史事解碼
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儒家
儒家思想的影響 儒家思想對中國政 的「禮」和後來法家的「法」同是
社會國家的一種裁制力,其中卻
治、社會有着重要影響。漢武帝獨尊 有一些分別。第一,禮偏重積極
儒術,儒家思想成為治國的指導思 的規矩,法偏重消極的禁制;
禮教人應該做甚麼,應該不做甚
想,歷久不衰。德治、仁政、王道等 麼;法教人甚麼事是不許做的,
做了是要受罰的。第二,違法的
觀念,成為歷代衡量君主施政得失的
有刑罰的處分,違禮的至多不
重要標準。漢代以後,儒家重視的 過受「君子」的譏評,社會的笑
罵,卻不受刑罰的處分。第三,
仁、義、禮、孝等觀念,成為中國人 禮與法施行的區域不同。《禮記》
倫理道德的主要內容。這些價值觀念 說:「 禮 不 下 庶 人, 刑 不 上 大
夫」,禮是為上級社會設的,法
延續二千年之久。 ▲ 漢代皇帝祭孔圖 是為下等社會設的。禮與法雖有
這三種區別,但根本上同為個人
社會一切行為的裁制力。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63
參考資料 2.2 墨家 墨家的創始人是墨子 cp。墨子有救世的情懷,在春秋時
兼愛 所謂「兼愛」,就是反對
強欺弱、富欺貧、智欺愚的不
代的動亂局勢中,有志重建社會秩序。他擅長技藝和守城之術,
道德行為,要求人們「兼相愛, 有很多低下層民眾追隨。墨家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
交相利」,主張「有力者疾以助
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
以教人」。儒家的「仁」強調「親 (1) 兼愛、非攻:兼愛指人與人之間應不分親疏,彼此相愛;非攻
親、尊尊、長長」的區別,是主
張愛有差等的。墨子主張的「兼 即反對任何形式、目的的戰爭。
愛」卻是一種普遍的愛,是理想
化了的人與人之間一種平等關 (2) 節用、節葬、非禮、非樂: 墨家反對奢侈浪費,提倡節用;喪
係。所以,孟子批評墨家的「兼
愛」是「愛無差等」。 葬、禮樂等東西耗財而無用,故墨家亦主張節葬、非禮和非
非攻 所謂「非攻」,是以「兼
愛」思想為出發點,反對諸侯間 樂。
的非正義戰爭,主要指大國為了
掠奪土地和人口而攻伐「無罪之
國」。據說有一次,墨子聽說楚
(3) 尚賢、尚同: 推選賢能的人做國君,是為尚賢;在任何情況
國造雲梯準備攻打宋國,便從魯
國出發,步行十天十夜趕往楚國
下,都義無反顧服從上級的命令,是為尚同。
郢都,加以勸止,避免了一場戰
爭。 (4) 天志、明鬼:墨家認為天意絕對正確,鬼神能賞善罰惡,故君

教參指南 主施政及百姓行事都應依循天意和鬼神的旨意,否則必受懲
1 . 參考度: 罰。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64
頁「2 . 2 墨家」的課文,但在
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
假如教師課時不足,可考慮 史事解碼
不講授此素材。
墨家思想的影響 墨家學說在戰國時十分盛行,與儒家並稱「顯學」,但墨子死後,其
參考資料 學派便漸漸式微。不過,墨子的尚賢、尚同思想,被法家學說吸納,作為建立絕對君權
尚賢 墨子主張「尚賢」,認為 的理論根據。此外,墨家認為有利於世的事,即使赴湯蹈火,都奮力而為,這種作風後
政治地位的獲得必須要有才能,
沒有才能不能做官。他反對世襲 來發展成為一種行俠仗義的精神。影響所及,春秋以後,任俠風氣盛行,而俠義精神,
制度,提出:「官無常貴,而民 一直被中國人視為優秀的品質。
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
之。」做官的不能永久都保持高
貴的地位,而民眾不能永久都處
於卑賤的地位。只要有才能就應
該推舉出來當官,而沒有才能的
官吏則應該降級或罷免。雖然是
農民與工匠,只要有才能,都可
以推舉出來做官。
尚同 墨子主張「尚同」,認為
由於意見不能統一,各人有各人
的是非標準,因而天下大亂。所
以,他主張選舉天下的賢德、人
格高尚而又有智慧的人立為天
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
然後,天子又選擇賢者來任「三
公、諸侯、國君」與各級的「正
長」,以幫助天子統一人民的思
想。這樣做就是尚同於天的意
志,因為天的意志是「兼愛」。 ▲ 明代《墨子》刻本 墨子的弟子將其言論編成《墨子》一書。

▲ 墨子畫像

cp 墨子(約公元前 468 至前 376 年)名翟(音敵),宋國人,生於春秋後期,稍後於孔子。

64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參考資料

2.3 道家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 cq 和莊子 cr。道家的政治思想, 無為而治 老子從「道」的學說


出發,提出「無為而治」的政治
主要包括: 思想。老子說:「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效
法自然,天、地、人效法道,所
(1) 崇尚自然:道家認為宇宙萬物皆由「道」(自然)孕育而成,是 以,天、地、人也都效法自然。
統治者的作為不干擾人民而順乎
天地萬物的根源,故人們應該順應自然行事,無須對事情有 人民的需要,少施政教、法令,
才合乎自然。這是老子的理想
所執着。 政治。在老子看來,「有為」政
治帶來的禍害非常嚴重。他說:
(2) 無為而治: 崇尚自然在政治上的具體表現,就是「無為而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民之
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
治」,即執政者不要太有作為,反應減少干預人民,任由人民 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
難治」。統治者越是強作妄為,
自謀生計;莊子甚至提出取消國家,以及一切政治制度,回 人民越是難以管理。理想的統治
者應該從這種過錯中解脫出來,
到上古渾沌的時代。 順 任 萬 物 自 然 發 展 而 不 要「 有
為」。
(3) 否定仁義,反對教化: 道家認為所有文化、道德都是人為束
教參指南
縛,有違順應自然之「道」,故否定儒家的仁義、禮樂,主張
1 . 參考度:
「絕聖棄智」、「絕仁棄義」。 2 . 此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65
頁「2 . 3 道家」的課文,但在
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
假如教師課時不足,可考慮
史事解碼 不講授此素材。
道家思想的影響 西漢初年,統治者吸取黃 老「無為而治」思想,實施與民休息政策,
參考資料
令經濟得以迅速恢復。東漢末年,道家思想中的道、神仙、養生等學說與民間信仰合
反對仁義教化 莊子推崇人類的
流,形成為道教,老子被尊崇為教主,《老子》被奉為道教經典。魏、晉時期,政局動 自然性,是對禮樂仁義的否定。
盪,老、莊思想中厭棄政治、否定文化、追求精神自由等觀念,發展為玄學,成為當時 他說:「毀道德以為仁義,聖人
之過也。」這裏所說的「道德」
學術思想的主流。 即事物和人類的自然性,人的
自然性中並沒有禮樂仁義。「聖
人」出現以後,違背自然而推行
禮樂仁義,使得人類本性迷亂,
社會分崩離析。仁義破壞了「道
德」,禮樂毀棄了人性,這些都
是對自然性的破壞。
在莊子看來,仁義破壞了素樸的
人性,仁義是虛偽、爭奪以及種
種社會弊端的根源。他說:「愛
利出乎仁義,捐仁義者寡,利仁
義者眾。夫仁義之行,唯且無
誠,且假乎禽貪者器。」因為仁
義能帶來愛利,所以人們都不能
忘懷仁義,競相爭為仁義。行仁
義的那些人目的在於求得名利,
虛偽而不誠實。仁義便成了他們
貪求名利的工具。
玄學 魏晉時期的主要學術思
潮。 所 謂「 玄 」, 出 自《 老 子 》
▲ 老莊畫像 清代任熊繪,畫中於空中翱翔者為莊子,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語。
▲ 莊子畫像 明代《三才圖繪》刻本。 下方屋內老者為老子,表現「莊生遊逍遙(追求精神自 魏 晉 時, 玄 學 家 奉 儒 家 的《 周
由),老子守元默(沉靜無為)的意境。老、莊雖非同 易》與道家的《老子》、《莊子》
一時代,但思想相近,故此畫家把兩人共處畫中。 為經典,合稱「三玄」。又因他
們討論的理論深奧、玄虛,故後
世稱為「玄學」。玄學以老莊思
cq 老子是春秋時楚國 苦縣人,曾任周朝史官,相傳孔子曾向他問禮,著有《老子》一書。
想解釋儒家經典,「援道入儒」,
cr 莊子(約公元前 369 至前 286 年)是戰國時宋國 蒙人,約與孟子同時,曾為蒙地漆園吏,著有《莊 是對先秦道家學說的發展。
子》一書。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65
參考資料
前期法家 1 商鞅:商鞅提出
「壹刑」、「壹賞」,嚴明賞罰,
按軍功的大小,封給爵位,為

7 2.4 法家 法家的重要人物都是秦國或三晉的執政者,包括李悝、
法家學說有利君主統治 商鞅、申不害、慎到等。戰國末年,韓非 cs 集其大成,系統地歸
傅樂成《中國通史》:
納此前法家學說的內容。法家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
法家論政,總是站在君
主的一邊……這是法家 (1) 法、術、勢兼用:「法」即法令,要求人民嚴格遵守;「術」即君
思想與其他諸家的基本
不同之處。……(法家) 主駕馭臣下的權術,可使臣下不敢為非;「勢」即加強君主的
認為君主只要威權在
威勢,足以鎮懾全國臣民。只要法、術、勢三者互相配合施
手,中才之主便可以為
治;即使桀紂一類的暴 行,便可鞏固君主權位,收到最佳的統治效果。
主,只要有權,臣民也
得效忠而不容違抗或批 (2) 教化不及刑法:法家認為人性本惡,人類只會唯利是圖,沒有
評。總之,君主是絕對
仁愛可言,故否定教化作用,只以法令、刑罰來約束臣民。
的統治者,無論他的行
為如何,臣民是必須服 (3) 重兵重農:
法家重視一切有益國家的事功,當中尤以發展農
從的。
私鬥的,分別輕重處罰。太子 業、發動戰爭最重要:前者可使國家富裕,後者有助國家開
犯法,也要受處分,刑其師傅
來代替。在法律面前,無論貴 疆拓土,擴張勢力。正因如此,法家亦最重視士兵和農夫,
賤, 都 是 一 樣 的。 2 申 不 害:
申不害於前 355 年相韓,進行變 認為他們是國家富強的根本。
法運動。他提出「聖君任法不任
智,任數不任說」,要憑藉政令 (4) 中央集權:法家認為歷史不斷進化,世事不會一成不變,君主
來進行統治,這就是「術」。申
不害說:「術者,因任而授官, 須因時制宜,適時變更治國方略、制度;又從君主個人利益
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而課
群臣之能者也」。生殺之柄掌握 出發,提倡加強君權,故主張廢封建、行郡縣,建立中央集
在國君的手中,就能夠駕馭群
臣, 進 行 統 治。 3 慎 到: 慎 到 權政府。
是趙國人,於前 302 年到齊國,
賜第為上大夫,和申不害是同時
期人。照慎到的看法,制定法律
的目的,在於「一人心」,而法
律的制定,政令的推行,要由天
子來執行,「在於一人之心」。
這是中央集權的思想。由於人君
站在臣民的上面,臣民受他所蓄
養,就握有了權勢。慎到很強調
「勢」,《韓非子》嘗引慎到的話
說:「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
而桀為天子,能亂天下。」
法、 術、 勢 並 重 韓 非 對 法、
術、勢三者同時並重。「法者,
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
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姦令者
也。」法 以 獎 懲 為 手 段, 應 當
明示天下,無論貴賤,有功則 ▲ 韓非畫像
賞,有罪即罰,而且要重賞、重
罰,這樣人民不敢違犯法禁。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
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
者也。」術是君主駕馭臣屬的手 ▲《韓非子》書影
段,既包括知人善任、因事責功
等合理的因素,也包括試探虛
實、玩弄權術的一套。「勢者,
勝眾之資也」,即君主所據以為
君主、治臣民的地位權勢。在韓 cs 韓非(約公元前 280 至前 233 年)是戰國末年韓國的公子,但不受韓王重用。他與李斯同為荀子的
(續見 67 頁) 弟子,秦國攻韓時,韓王派韓非出使秦國,被李斯陷害,死於獄中。他有《韓非子》一書傳世。

66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教參指南
1 . 參考度:
2 . 此兩則課文補充有助學生理解 66 頁「2 . 4 法家」的
非看來,人臣秉法以治政,君主
課文,但在文憑試考問的可能性不高,假如教師課
史事解碼 時不足,可考慮不講授此素材。
執術以馭臣,法、術、勢三者,
相依而相存,相輔則相成。如果
法家的「法」與君主兩者孰輕孰重? 法家重「法」,認為法令一旦頒佈,就須做到「官 君主不能施行法與術,會失去威
勢,就不能保住自己的權柄。但
不私親,法不遺愛」,這是否意味君主也受法令約束?答案是否定的。法家指出,全國 如果沒有君主之勢,也根本談不
中只有君主才有權立法,故商鞅曾說「人主為法於上」,韓非也有「君之立法」、「聖王 上法與術的施行了。

之立法」之說。換言之,法令不過是「帝王之具」,便利他管治臣民。另一方面,在法 教學指引
家眼中,法令要順利執行,亦有賴君主有沒有足夠的威勢。在這情況下,君主權勢必須
1 . 分組討論:着學生分組討論
凌駕法令之上,人民才會嚴格遵守法令,令國家秩序井然。由此可知,法家的「法」只 「儒、法兩家政治思想的不同
及兩者治國的優劣」,然後匯
能附屬於君主,而不可約束君主;即使君主違反「法」的規定,也無須受到制裁。 報討論結果。
2 . 角色扮演:着學生分別扮演
法家思想的影響 秦國自商鞅變法起,一直以法家思想治國,此舉有助秦國迅速強大, 儒、墨、道、法四派遊士,
就四家政治學說進行比較,
最後消滅六國。秦統一天下後,法家思想成為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理論根據。秦亡後, 以證明本派學說最優。
法家思想並未消失,它轉化成一種統治權術。漢武帝獨尊儒術,實際上儒法兼用。法家
的權術,長期被歷代統治者採用。 參考資料
重 兵 重 農(66 頁 ) 富 國 強 兵
是法家的一貫理想,也是韓非
法治思想追求的目標。為了富
示意圖運用 法家政治思想示意圖 國強兵,主要政治經濟措施便
法家政治思想示意圖 是 提 倡「 耕 戰 」。 他 認 為「 耕
利用本示意圖,讓學生瞭解法家學說中法、
術、勢三者相互的關係:
法 戰」是富強之本,凡不利於「耕
戰」的政策都是亂亡之道。所
1 .「法」的制訂,可讓君主有法可依、循名責 以他要求提高從事耕戰者的社
實,從而有助「術」的施行; 會地位,而把不從事耕戰的人
2 .「術」的施行,可令官員臣服於君主,提高 一律斥之為社會害蟲。《五蠹》
君主威權,從而有助「勢」的建立; 篇把「學者」、「言古者」、「帶
3 .「勢」的建立,可提升君主威望,從而有助 劍 者 」、「 患 禦 者 」( 逃 避 兵 役
於「法」的頒佈和執行。 的人)和「工商之民」稱為「邦
之五蠹」,說:「不除此五蠹之
民,不養耿介之士,則海內雖
有破亡之國、削滅之朝,亦勿
怪矣。」

君主利用權術,
君主權勢高漲, 君主有法可依,
有助運用法令。
有助法令頒佈。 賞罰分明。

鞏固君權

權勢高漲,加強君主權術。
勢 術

駕馭臣下,提高君主權勢。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67
資料題訓練

春秋戰國的法家學說最有利君主統治? 講授上一部分「2 . 4 法家」課文後,


可着學生完成本練習,從中瞭解春
秋戰國儒、墨、道、法四家學說的
重點,並運用所學,評論當中是否
閱讀下列資料,然後回答問題。 以法家學說最切合君主的統治需
要,利於政權的穩定和發展。
資料一 表格資料
春秋戰國學派 政治主張
A 主張無為而治,減少勞役黎民百姓。
B 主張國君以道德、仁義治理天下,感化人民。
C 主張兼愛,反對奢侈浪費。
D 主張中央集權、君主專制,耕戰並重。

資料二 歷史讀物
公元前 589 年(周定王十八年),陳國大夫夏徵舒弒殺陳靈公,並自立為陳國君主。
楚莊王以此為藉口出兵,消滅了陳國,把它併為楚國的一個縣。
改寫自盧延光《百帝圖》

1 根據資料一,寫出 A、B、C、D 所代表的春秋 戰國學派名稱。 理解 (4 分)

2 資料二中楚莊王討伐夏徵舒、併陳國為楚縣的做法,會獲得儒、墨、道、法哪一家的贊
同,哪三家的反對?試略加解釋。 應用 分析 (6 分)

3 有人認為春秋 戰國的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最切合君主的統治需要,利於國家長治久
安。你同意嗎?試參考上述資料,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 評鑑 (15 分)

論點 1: 法、術、勢兼用有效鞏固君權,行郡縣亦有助集權中央
同意

同學可先思考春秋戰國時 (立論)
代君主的統治需要,繼而 論點 2: 重兵重農可使國家富裕強大(立論)
分析法家的政治主張(如 論點 3: 儒家思想不及法家思想切合君主統治需要(駁論)
君主專制、中央集權、重
兵重農等)能否滿足上述 論點 1: 法家主張的中央集權容易助長君主獨裁,出現昏庸或殘
需要,有利國家長治久
不同意

暴的皇帝,促使國家滅亡(立論)
安;並比較春秋戰國其他
論點 2: 法家主張的嚴刑峻法容易引起百姓反感,導致禍亂頻生
學派的政治主張,從而判
(立論)
斷法家思想是否最利於君
論點 3: 儒家主張行仁政,與任法重刑的法家相比,較能收攬民
主統治。
心,更有利國家長治久安(駁論)
資料題訓練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6 -A 7。

68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課題圖解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概述
春秋戰國時期 幽王被殺,平王 春秋由平王東遷起,至周天子冊封三晉止;
的開始 東遷,東周開始 戰國由周天子冊封三晉起,至秦滅六國止

此後

春秋戰國歷史 • 王命不行 春秋霸政 戰國七雄 秦統一


的發展脈絡 • 華夏內憂外患 興起 競爭 天下

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動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動
周室地位淪落 貴族沒落,平民崛起
春秋:霸主宰制政局,但仍以「尊王」作號召 春秋:貴族淪為平民,彼此界線漸漸泯滅
戰國:各國君主視天子如無物 戰國:列國重用平民,貴族失政治影響力

列國篡弒頻生 士的演變與興起
春秋:卿大夫操控國政,但尚未取代諸侯地位 春秋:貴族下降為士或平民,平民上升為士
戰國:卿大夫篡奪諸侯政權 戰國:士指有知識或特殊技能者

諸侯兼併,國數日少 商業發達,商人興起
春秋:諸侯國約有一百七十個 春秋:各國商業日益蓬勃
戰國:諸侯國只餘下約二十個 戰國:商業更加發達,商人社會地位迅速提高

戰爭愈益激烈 禮制漸被刑法取代
春秋:戰期短、戰爭規模較小 春秋:部分國君改以刑法治國
戰國:戰期長、戰爭規模較大 戰國:以刑代禮的情況更普遍

變法更全面深入 土地私有漸盛行
春秋:各國進行改革,壯大實力,以圖爭霸 春秋:鼓勵開墾、取消公田,改徵農民收成作
戰國:列國競爭加劇,改革深、廣度遠勝春秋 田租
戰國:明確承認土地私有
郡縣制逐漸普及
春秋:列國在地方設縣、郡,分封制瓦解
戶籍制度漸確立
戰國:漸形成郡、縣兩級行政制度 春秋:戶籍制度並未確立
戰國:逐步確立戶籍制度
官僚制漸取代世卿世祿制
春秋:列國開始改行俸祿制,不再對官員賜地
華夷民族融和
戰國:列 國廣泛選拔平民任官,貴族失任官 春秋:夷狄漸為強大中原諸侯吞滅
特權 戰國:戎狄被華夏征服或同化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69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的爭鳴局面
諸子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 華夏文化根基深厚: • 政局劇變激發新思想:
周代繼承夏、商的文化成 封建制度解體,政局動盪不安,激發學
果,發展出禮樂文化,奠定 者尋找解救時弊的良方。
日後新學說、新思想的發展 • 列國變法求才:
基礎。 各諸侯國紛紛展開變法,有識之士提出
• 平民教育興起: 各種學說主張。
貴族階層沒落,知識流入民 • 禮樂文化失去影響力:
間;平民教育興起,推動學 平王東遷後,禮樂文化受沉重打擊,有
術發展。
社會 政治 利孕育新思想。
方面 方面
交通 經濟
• 交通發達:
方面 方面 • 經濟富裕:
春秋戰國時代交通發達,有
一些商人如呂不韋等累積得大量財富,
助思想家往來不同地域,交
能支持學者專注學術研究。
流思想。

諸子百家爭鳴局面的概況
學派 代表人物 政治主張

孔子 • 恢復封建秩序 • 支持義戰
儒 孟子 • 主張賢人執政 • 重視教化
荀子 • 提倡德治、仁政

• 兼愛、非攻 • 尚賢、尚同
墨 墨子
• 節用、節葬、非禮、非樂 • 天志、明鬼

老子 • 崇尚自然 • 否定仁義,反對教化
道 莊子 • 無為而治

• 法、術、勢兼用 • 重兵重農
法 韓非
• 教化不及刑法 • 中央集權

70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一 歷史資料題(必答題)
(為切合文憑試的評核要求,本歷史資料題(必答題)的考問範圍同時涵蓋乙部內容。按照《中國歷史科課程及評
估指引(中四至中六)》,教師可先教授近現代史,繼而上溯古代史,逐漸呈現中國歷史的全貌。若同學已在此前
修習乙部課程,應能完成本題練習;若未修習,則宜遵從教師指示,在適當的學習階段作答本題,以期達致「進
展性評估」中「促進學習」的目標。)

1 資料一 現代史著
周代第二次封建計劃,一是為了 X ,以商丘一帶土地及商遺民,封紂王的庶
兄微子啟於宋,以存商祀。二是為了 Y ,建立了曹、滕、息、蔣等姬姓諸侯
國,以環繞宋境。
改寫自梁沛錦《國史提綱》

資料二 史 籍
周人推行封建並非聖人的本意,而是由「勢」所促成的啊!
意譯自柳宗元《封建論》

資料三 現代史著
周之亡,其實就是制度之亡。
改寫自易中天《帝國的終結》

資料四 清末德國人繪製的明信片 明信片

在城頭上以赤手
空拳對抗西方大
炮的中國人!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71
資料五 2011 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部撰寫的教科書課文 教科書
義和團的英勇行為,表現出中華民族的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義和團運動沉重
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粉碎了其瓜分中國的計劃;義和團運動促使民族覺醒,對
民主革命的勝利起到了推動作用。

a (i) 根據資料一,周代推行第二次封建有甚麼目的?試寫出 X 及 Y 所代表的目的。


(4 分)理解 分析

(ii) 試選出一項最能詮釋資料二中「勢」的意思,把正確答案的數字寫出來。(1 分)
理解 分析

1 封建是最優良的政治制度

2 封建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

3 封建是周天子親自設計的制度

4 封建是歷史悠久的制度

(iii) 承上題,周代第二次封建如何由「勢」促成?試參考資料一,從屏藩周室和擴展勢
力兩方面,加以分析。(4 分)分析

(iv) 資料三的「制度」是指封建制度和下列哪一者?試把正確答案的英文字母寫出來。
(1 分)理解

A. 郡縣制度     B. 宗法制度     C. 戶籍制度

(v) 承上題,試分析這兩項制度崩潰如何導致周朝滅亡。(6 分)分析

•封建制崩潰:可從天子再無法維持優於諸侯的資源和軍力來分析。


•宗法制崩潰:可從
• 「親親」、「尊尊」觀念淡薄促成僭越犯上的現象來分析。

(vi) 有人與資料三的看法不同,認為周之亡是天子失去威信所致。試援引史實,解釋這
個說法。(4 分)應用

 可從周平王弒殺父親幽王的嫌疑,分析為何周朝衰亡。

b (i) 資料四與下列哪一場戰爭有關?試把正確答案的英文字母寫出來。(1 分) 觀察
應用

A. 英 法聯軍之役     B. 甲午戰爭     C. 八國聯軍之役

72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ii) 上述戰爭在以下哪一個時段發生?試把正確答案的數字寫出來。(1 分)理解

時段 1 時段 2 時段 3
1856 年 1885 年 1898 年 1905 年

(iii) 資料四和資料五分別屬於以下哪一類型史料?試加以解釋。(4 分)分析

A. 一手史料       B. 二手史料

(iv) 資料四和資料五對義和團反抗列強侵略,有甚麼不同的評價?試加以分析。(6 分)
比較 分析

(v) 有人認為資料四和資料五對義和團事件的記述和刻劃,均不夠全面客觀,試從兩則
資料的性質和相關史實,加以解釋。(8 分)分析

•資料性質:可思考外國明信片、中國內地教科書這兩類資料,對義和團事件的記述

 和刻劃有沒有偏頗不公允之嫌。
•相關史實:可思考單憑資料四和資料五,是否足以完全瞭解義和團事件的細節。

應試練習(進展性評估)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7 -A 11。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73
二 論述題(選答題)
1 資料一 春秋霸政形勢圖(公元前 770- 前 403 年) 地 圖

河 白狄

赤狄
A
C
犬戎
秦 宋
洛邑 水


B

E D
圖例:

江 東周首都
諸侯國名
東夷 邊疆民族

註:A、B、C、D、E 稱霸時都不斷兼併小國,開拓了大量疆土。

資料二 正史、現代史著
晉昭侯元年,把曲沃一地分封給叔父姬成師作其采邑。此後,姬成師祖孫三代
不斷派兵伐晉,先後弒殺了昭侯、孝侯、哀侯等五位君主。周僖王沒能力阻
止,只好任命姬成師之孫姬稱為晉侯,是為晉武公。
改寫自司馬遷《史記 ‧ 晉世家》及童書業《春秋史》

a 資料一的 A、B、C、D 和 E 分別是春秋時代哪些稱霸的諸侯國?試把答案連同代表的


英文字母寫出來。(5 分)理解

b (i) 資料二反映春秋時期的甚麼現象?這種現象和周室衰落有甚麼關係?(4 分)分析

(ii)試解釋資料一和資料二的歷史現象如何促使郡縣制興起。(6 分)分析

•資料一:可思考霸主兼併小國後,如何管治新得來的土地。


•資料二:可思考郡縣制的推行如何能避免資料二的現象。

74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c 有人認為春秋 戰國是自由開放的時代,亦有人認為它是黑暗混亂的時代。你較同意哪
個觀點?試援引史實加以析論。(10 分)評鑑

論點 1: 平民可有向上流動的機會(立論)

自由開放
同學可從政治、 論點 2: 人們可自由提出學說主張和見解,出現百家爭鳴之局
社會、經濟、學 (立論)
術等各方面入
論點 3: 商業發達,各地貿易往來頻繁(立論)
手,全面分析、
論點 4: 列國求治心切,亦以刑法維持社會秩序,政治上未算黑
歸納春秋戰國的
暗混亂至極(駁論)
時代面貌,然後
提出自己的立
黑暗混亂

場,判斷它大致 論點 1: 篡弒頻仍,政治秩序蕩然(立論)
屬於自由開放, 論點 2: 列國戰爭不斷,百姓被迫當兵,民不聊生(立論)
抑或是黑暗混亂 論點 3: 階級流動主要局限在士階層,一般平民向上流動的機會
的時代。 不多(駁論)

應試練習(進展性評估)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7 -A 11。

課題 2 春秋戰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 75
2 資料一 數據統計

卿相總人數 卿相出身寒微人數(百分比)
春秋之世 516 135(26%)
戰國之世 197 108(55%)
據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整理

資料二 古 籍
在天下大亂之時,聖人、賢人不英明,道德亦無劃一的標準……因此上古內
聖、外王的主張晦暗不明,不能彰顯於世,天下人各以其自身的好惡、見解為
匡時濟世的良方……思想、學說快將為天下局勢所分裂。
改寫自《莊子 ‧ 天下》

a 資料一反映春秋 戰國時期的甚麼社會現象?這現象的成因是甚麼?試援引史實加以析
論。(10 分)分析

可思考春秋戰國時平民興起,與當時貴族沒落、私學興起、列國變法圖強等因素的關

係。

b 資料二的觀點,是否足以解釋春秋 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的原因?試援引史實加以析
論。(15 分)分析 評鑑

論點 1: 資料反映舊主張無法適應亂世需要,促使人們提
同學可先掌握資料
足以
解釋

出新思想(立論)
二的重點,瞭解它 論點 2: 諸侯在亂世中圖強,促使各家治術興起(立論)
從甚麼角度分析
論點 3: 資 料未有提及的平民教育興起、經濟發達等因
春秋戰國百家爭鳴
素,對百家爭鳴興起的作用不大(駁論)
的原因;然後思考
資料二以外的因素
不足以

是否同樣對百家爭 論點 1: 資料只分析百家爭鳴的政治因素(破題)
解釋

鳴興起發揮關鍵作 論點 2: 平民教育興起亦促成百家爭鳴局面(立論)
用,並據以提出自 論點 3: 經濟發達、交通便利亦促進了諸子學說的發展和
己對題目的看法。 交流(立論)

應試練習(進展性評估)參考答案請見附頁 A 7 -A 11。

76 甲部 單元 1 夏、商、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