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貞觀之治-唐太宗

動機
對於唐太宗從善如流的形象印象深刻,以及對於貞觀之治的好奇。
一、簡介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後的廟號。「世民」的含義是「濟世安民」。
從西元 599 年 1 月出生到 649 年去世,唐太宗終年僅五十歲 ,他是一個功績高
卻也壽命短的封建名君,受到歷代帝王將相和百姓的推崇與讚美。

二、玄武門之變

西元 626 年 7 月 2 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政變,政變前天,世民上奏給高祖李淵,
其言太子建成、齊王元吉淫亂後宮尹德妃。因此事危及高祖榮譽,故高祖召開
司法審判會議,所有當事人必須到場討。而世民也藉皇帝之詔書,大大減低太
子與齊王對他之戒心。世民於大唐帝國首都長安城玄武門發動政變,世民率領
長孫無忌、尉遲敬德、秦叔寶等人入朝,而太子與齊王並不知政變隨即到來,
也跟著入朝。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執行禁衛總領常何本是太子親信,卻被李世民
策反。李建成和李元吉一同入朝,待走到臨湖殿,發覺事態不對,急忙拔馬往
回跑東門時,李世民騎馬趕來帶領伏兵從後面喊殺而來。李世民殺死太子李建
成,尉遲敬德也射死李元吉,這時東宮的部將得到消息前來報仇,和秦王的部
隊在玄武門外發生激烈戰鬥,尉遲恭將二人的頭割下示眾,李建成的兵馬才不
得已散去。事後派遣尉遲敬德通報李淵。

皇上便問身旁宰相意見,大家皆傾向由李世民接下太子之位,而皇上亦同意
了。而尉遲敬德又替李世民向皇上要了軍權,表示李世民已經得到最高軍事指
揮權,集大權於一身。李世民取得兵權後,當天晚上就取得行政權,三天後就
當了太子。兩月後他就繼位當上皇帝。

一、 平定民心

(一) 天下和解

玄武門政變當天李世民便放出實施天下和解政策,宣佈東宮與齊王府的人
一切既往不咎。並且禮葬前太子、齊王按照正式禮儀進行埋葬。

(二)解除宗教改革政策

唐太宗解除高祖李淵所頒布的宗教改革政策。「高祖後惑於傅奕的倡議,
排斥佛教」,實施改革政策後,刪減各州寺廟數量,並明文規定每州只留一所、
長安城內留三所。據隋朝以來記載,當時隋朝便已有二十三萬六千二百人渡牒
作僧人,加上後來的與道教人數,至少四十萬人。太宗解除此項改革便得到了
此一龐大的社會輿論支持,而後於貞觀十九年玄奘由印度回,是新佛教運動與
新的宗派同時出現。加上文成公主入藏,帶去無數佛經、佛像,使其亦深入藏
地,佛道中人亦自然而然的成為太宗政權的擁護者。

(三)百官上書呈諫

唐太宗命令百官上書呈諫,它希望大家暢所欲言,讓平時無法發聲的官民
藉此提出朝政的改進方式。而此方法也促成將來太宗納諫的基礎,亦成為唐朝
盛事的一塊基石。

經過這麼一系列的改革,從武德九年六月政變、八月即位、十月葬息王等
政策,在當時使百姓立即感受到新政權的新樣貌。這段時間不僅爭取民心,且
所施行的一切政策也為將來的貞觀之治打下穩固良好的基礎。

三、貞觀之治,以德治國

李世民即位後面臨了一個大問題:如何治理天下。當時則分為兩個派系:
魏徵的以德化民以及封德彝的嚴刑峻罰。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太宗所採納的
方法便是魏徵的建議―以德治國作為治國政策的貞觀路線。

(一)精兵簡政

一開始,人民政府都窮,唐太宗便進行另一波改革。第一項怨女三千出後
宮。這樣既能節省供養宮女的開支,也顧及人倫之情。第二項是削減封王。武
德年間高祖李淵大肆封王,國家的財政收入都用在這上面,封德彝曾向太宗建
言封王不能示天下以公。太宗便下令削減封王,非特別有軍功者,一律降為縣
公,使朝廷一下子減輕了許多開支。

在精兵簡政改革中,其中一項是精簡中央機構,二是合併郡縣。唐代整飭
朝政有名相如房玄齡與杜如晦,皆是從事政府制度改革的大臣,他們節省許多
開支,為後來唐代政府體制奠定好基礎。

四、太宗納諫

太宗備受後人推崇的就是納諫。太宗知道,他奪位的過程非正當之途徑,
因此更要交出令人更加滿意的政績。貞觀時期李世民與幹部團隊極力吸取歷史
教訓。以隋煬帝而言,他是不接受別人的建議,才招致滅亡。
(一)實例:緩修洛陽宮

貞觀四年六月,太宗想要修建洛陽宮。張玄素以隋煬帝修長城、運河、宮
殿為例子,且洛陽宮並非當務之急,希望太宗再行深慮,務必要節省民力。太
宗一聽到與人民國家有關,便同意緩修洛陽宮。

(二)千古佳話―魏徵與唐太宗

魏徵原捲入太子奪位之爭,後來被太宗收服,任職諫議大夫,貞觀時期他
共提出二百多個諫言。

貞觀七年,魏徵說欲退休,太宗向魏徵說了:「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
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若遇良工,即為萬代之寶。朕雖無美質,為公所切
磋。」太宗自比璞玉,以魏徵為良工來解釋兩人的關係:有今天的我即是魏徵
所造就的。貞觀十七年,太宗在夢裡忽見魏徵穿戴整齊,驚醒,傳報:「鄭國公
去已!」太宗痛哭失聲,講出這段名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
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徵殂,猶一
鏡亡已。」有此可見太宗對待魏徵的君臣之情是多麼的深厚。後太宗征高麗失
敗後,說若魏徵在此肯定不會有這錯誤。

五、後世影響

貞觀時期的三個重要因素:君臣關係如親人、貞觀時期社會合諧、天可汗―崇高
的國際地位, 即促成了這一個空前絕後的大盛世。

引用資料

1. 吳涵碧。吳姐姐講歷史故事。
2. 唐太宗李世民 。http://news.epochtimes.com/b5/3/3/25/c11714.htm
3. 魏徵 http://www.greatchinese.com /famous/xianchen/weizheng.htm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