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中二級 中國歷史科

第四章 北宋的積弱與變法
第一節 北宋的建立與統治政策

 北宋立國和統一
 陳橋兵變
後周世宗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是罕有的明君,但他在位六年就英年早逝,
年僅七歲的後周恭帝繼位。由於後周國君年少,因此政局趨於不穩。公元 960
年,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奉命領兵出征抗遼與北漢。大軍行至陳橋驛時,兵將
譁變,趙普等人及士兵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事後領
兵回京,迫恭帝讓位,建立宋朝,定都開封,改名汴京。

 統一南北
宋太祖立國後,採用「先南後北,先易後難」戰略,先消滅南方國家,如南平、
後蜀等國,統一南方。太宗趙光義繼位,滅掉北漢,除燕雲十六州外,全國重
新統一。
 北宋的中央集權政策

強榦弱枝
 軍事集權
(1) 宋太祖即位後,設宴招待功臣,暗示要他們交出兵權,安享晚年,史稱
「杯酒釋兵權」。
(2) 挑選全國最精銳的士兵集中於京師,稱為「禁軍」;地方只留質素較低
的老弱輕兵,稱為「廂軍」。
(3) 派禁軍輪流駐守地方重鎮和邊防地區,每隔三年要調防一次,將領長駐
一地,不須調防。此舉稱為「更戍法」,防止將領擁兵自重。

 分割事權
(1) 宰相機構中書門下只掌民政,另設參知政事為副相,以分散相權;樞密
院的樞密使管軍事;三司的三司使管財政。三者互不統屬。
(2) 利用台諫監察、彈劾宰相及朝臣,牽制相權。地方長官由中央派文臣出
任,全國每路設置多名「監司官」,分掌軍民、財賦、刑法、糧倉等事,
以分散地方長官權力,不易專擅。
(3) 各州長官稱為「知州」,各縣長官稱為「知縣」。中央另設加設「通
判」職位,牽制知州。

 財政集權
(1) 地方州縣賦稅除必要開支外,其餘全部收歸中央統一管理,不得擅留,
使中央控制全國財制。
(2) 在全國各路設立「轉運使」,負責運送地方賦稅到京師,並監察地方財
政。

 司法集權
(1) 各州死刑案件必須上呈中央,由刑部覆審定奪。
重文輕武
(一) 宋太祖任用文臣主持中央軍事機構樞密院;宋太祖大興儒學,優禮文
臣,並增加科舉取錄名額,規定及第者即獲授官,以提升士人地位。
(二) 宋太祖實行以文制武,由文臣主持樞密院,掌管全國軍政,又命文臣
任將帥,指揮武將。因此,武將的待遇亦不及文臣,以防止武將擁兵自
重。

 北宋的邊患威脅

 宋遼交戰
遼本名契丹。契丹人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後來其子耶律德光於公元 947 年改
國號為遼。契丹於五代時期從石敬瑭手上奪得燕雲十六州,勢力漸大。宋太宗
三次伐遼,企圖收復燕雲十六州,但最後戰敗,自此北宋對遼採取守勢。宋真
宗時,遼軍大舉南侵,直達黃河北岸澶州。宰相寇準主張御駕親征,為宋真宗
接納,宋軍軍心大振,屢次擊敗遼國,但真宗認為再戰無益,堅持與遼議和。

宋遼議和,訂立「澶淵之盟」。
 宋夏交戰
宋仁宗時期,西北地區的党項族建立西夏國,首領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夏,史
稱西夏。西夏經常侵擾北宋西北邊疆,因此北宋派兵征伐,但往往慘敗。經過
長期戰爭,西夏國力也有虛耗,於公元 1044 年與北宋議和。宋夏訂立「慶曆和
議」,宋賜歲幣以換取和平。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