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
朱元璋画像

明太祖像
人物简历
 姓名:朱元璋 别名 朱重八
 性别:男
 民族:汉
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不是
 职业:皇帝
 信仰:佛教
 庙号:太祖
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 生卒: 1328—1398
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 主要成就:推翻了蒙古的统治,恢复了汉人国家,
取消了蒙古的种族制度,恢复了民族平等。
简历
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
 父亲:朱五四 农民
 母亲:陈氏 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
她的名字)
 主要经历:
 1328 年—— 1344 年 放牛
 1344 年—— 1347 年 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
讨饭(这个。。。)
 1347 年—— 1352 年 做和尚 主要工作是撞钟
 1352 年—— 1368 年 造反(这个厉害)
 1368 年—— 1398 年 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主要战役

 洪都之战——奇迹
朱文正 VS 陈友谅
(军事天才与心怀复仇的枭雄较量)
 鄱阳湖之战——决死战
朱元璋 VS 陈友谅
(此战颇似三国赤壁之战)
这两场战役涉及战将

 徐达
 常遇春
 邓愈
 李文忠
 汤和
 薛显(猛人)
 张子明(勇敢)
成功原因

(1) 军纪严明,深得民心

(2) 循序将近,策略得宜

(3) 以民族革命为号召,目标正确

(4) 获得江南儒士的拥戴,人才鼎盛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一、明朝的建立

二、明初的制度建设

三、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基本史料

《明实录》: 3045 卷。实录主要利用档案删润


而成,按照年月日记载每一皇帝在位期间的军国
大事,是明代基本史实最完整、最系统的原始材
料。

《国榷》:明末清初谈迁撰,共 108 卷。以实录


为主,参考其他材料编成,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明通鉴》:清夏燮撰, 96 卷。详略得体。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基本史料

《明史》: 332 卷,二十四史之一。比较全面


地概述了明代的历史。

《大明会典》:分类记载明代各种典章制度及
其变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大明一统志》:记载明前期全国地理方面的
情况。
朱元璋与明初政治

基本史料

明代的野史笔记数量相
当庞大,涉及方方面面,
许多重要史料可以弥补
正史和其他史著的不足。
野史笔记的史料价值差
距很大。

谢国桢
《明清笔记谈丛》
明朝的建立

“ 小明王”与“大明皇
帝”
1351 年,颖州白莲教首领刘福通起义。

1352 年, 25 岁的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下为卒,提
升很快,并成为郭子兴的女婿。

1355 年,韩林儿称“小明王”。是年,郭子兴病
亡,小明王命朱元璋任元帅。

1356 年,朱元璋攻克江南重镇集庆(今江苏南
京),继续尊小明王之正朔,行“高筑墙、广积粮、
缓称王”之策略,发展生产,积蓄力量。
明朝的建立

“ 小明王”与“大明皇
帝”
1363 年,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确立了其在南方的霸
主地位。

1364 年,朱元璋自立为吴王。

1366 年,朱元璋害死小明王,停止使用“龙凤”年
号。

1367 年,朱元璋击败张士诚、方国珍,南方大局已
定。
明朝的建立

“ 小明王”与“大明皇
帝”
1367 年,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陈
纲纪,救济斯民”为号,发动北伐。

1368 年正月,朱元璋则应天府称帝,国号“大
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同年八月,
攻克大都,元亡,改大都为北平。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明初沿袭元制,中书省掌行政,为宰相机构,
统领六部。但从明初开始,已有意限制宰相
权力,宰相多不满员,僚属也大为削减。

《太祖实录》卷一一七
洪武十一年( 1378 ),“胡元之世,事专中书。凡事
必先关报,然后奏闻。其君又昏蔽,是致民情不通,寻
至大乱,深为可戒”。

《明史》卷二《太祖本纪》
“ 奏事毋关白中书省”。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洪武十三年( 1380 ),明太祖以谋反之罪杀中


书左丞相胡惟庸,宣布废除中书省及丞相,由
皇帝直接统领六部等具体行政机构。从此,中
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不复存在。

“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
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陵迟,
全家处死”。

—— 《皇明祖训》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 中书之政,分于六部”,六部分割了原来宰
相的权力,成为皇帝之下中央处理政务的最高
一级机构。
皇 帝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部在明初地位很高,但明中叶以后,既受制于内阁,又
受制于宦官,权力大不如前。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监察机构——督察院
洪武十三年( 1380 ),罢御史台,洪武
十五年,置督察院。长官是左右都御史,
下设道监察御史。

监察御史和六科给事中合称“科道官”,
共一百六、七十人,又被称为“言官”。

喉舌之司——通政使司
掌收内外章奏,沟通内廷与外廷的联系。
明初的制度建设

行政制度

省 府 州 县

布政使司 民政、财政

省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提刑按察使司 监察、司法

三司互不统属,同对朝廷负责。
明初的制度建设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
明初的制度建设

军事制度

卫、所制度
一般 5600 人设一卫,长官为指挥使,下辖 5
千户所;每千户 1120 人,长官为千户,下辖
10 百户所。

卫所军士皆另立军籍,称军户。以军屯为经
济支柱。

卫所制有唐府兵制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色
彩。
明初的制度建设

军事制度

《春明梦余录》卷三十《五军都督府》
明“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五军
〔都督府〕有统兵之权而无出兵之令。……
合之则呼吸相通,分之则犬牙相制”。

将不专军、军不私将。作战时军队临时调集,
事毕各归戍所,军士与统领军队的将帅没有
长期隶属关系 。
明初的制度建设

《明太祖实录》卷二三九
“ 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
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 x
ie )抗,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
当”。

明代中央机构的组织原则是分权,目的是互相牵
制,彼此制约,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明初的制度建设

王天有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
明初的制度建设

科举制度

殿 试
明代规定获得府、州、县
学的生员资格后才能参加 进↑ 士
科举,将官办学校与科举 会 试
密切结合。正式考试三年
一次,分为三级。 举↑ 人
乡 试
生 员
明初的制度建设

《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

《大诰》是明太祖亲自撰写、刊布的刑事
法规,分四部分, 236 条。《大诰》充分
反映了明太祖乱世用重典的思想。因为过
于严酷,《大诰》在洪武以后基本不再行
用。
洪武政治中所体现的君主绝对独裁的制度
和观念对此后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明初的制度建设

《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

《大明律》有相当多的
内容沿袭唐律,但对直
接危害国家统治的谋反
贼盗以及重大经济犯罪,
其量刑重于唐代。后人
评价《大明律》的特点
是“轻其轻罪,重其重
罪”。

清 薛允升 撰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靖难之役

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
抵御边患等任务,同时也造成了诸王权势过
大的隐患。在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兵作
战,势力最强。

1398 年,明太祖死,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
着手削弱诸王权力。 1399 年,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
役”。 1402 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
踪。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永乐政局 祖 明

削藩

永乐十九年( 1421 ),
迁都北京,原京师更
名为南京,作为陪都。

五次亲征,打败瓦剌、
鞑靼,巩固了北方边
境。
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
《永乐大典》
保存了明初以前的各类文
献,共 22877 卷,目前仅
存 810 卷。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