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

明朝的統一與中央集權

元末動亂

背景

元朝以高壓統治漢人,使民怨日增。元末,政治腐敗,經濟崩潰,加上天災連年,令民怨沸
騰,民變四起。

起事經過

元順帝時,黃河決堤,朝廷不急於賑災,卻強徵15萬民伕修治河道,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
福通以「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號召民伕起事,以紅巾作記,號稱「紅巾
軍」。

朱元璋建明

背景 出身寒微,曾當和尚、乞丏

實力拓展 投靠紅巾軍將領郭子興,屢立戰功。將領死後,攻取集慶(應天府,今南
京)作根據地

成功之處 各地羣雄為擴展勢力互相攻伐,但他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
略(由謀臣朱升提出),培養實力,爭取民心

明朝建立 其後逐一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南方主要羣雄,並於應天府稱帝,改國號
明,是為明太祖

統一南北

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攻下大都,元順帝北走漠北,元朝滅亡,再掃除各
地殘餘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1
明代的君主集權

明太祖生性多疑,對臣民諸多猜忌,故推行多項集權措施,提高君主權力,鞏固統治

措施 內容 目的

廢除丞相 原因
將全國權力集中於君主
丞相掌軍事要務,管轄六部,權力甚大遭太祖猜 之手

胡惟庸案

他擅權枉法,結黨營私,太祖以謀反罪處死,受
株者達三萬人,
乘機廢相
→由君主直轄統轄六部,全國政務由君主掌管

任用特務 太祖以「錦衣衛」為特務組察,偵察臣民言行 防止臣民圖謀不軌,保


障皇權
特權

直接隸屬於皇帝,可隨意緝捕、審訊、施刑,不
受司法機關約束

壓制朝臣 - 一改以往大臣「站對」的傳統,百官上 將君主權威推向高峯


朝、奏事或回應軍主時要「跪對」
- 朝臣言行觸怒太祖時會執行「廷杖」
- 借故大肆殺戮朝臣,受株連者達一萬五
千人,開國功臣李善長、陸仲亨、涼國 XRE F
公藍公、宋濂等幾乎全被剷除 # E6(

設立三司 原因 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

元代地方行省權力太大,不利君主集權

𠄘宣布政使司:掌民政
都指揮使司:掌軍政
提刑按察使司:掌刑法

特色

互不統屬,分別隸屬中央

分封諸王 原因 對外能守衛邊疆,對內
則拱衛王室
元室因孤立而速亡

復行封建,分封24個皇子和一個皇孫為藩王,駐
守全國,容許他們自置軍隊

2
靖難之變
3
背景

①明太祖死後,皇太孫允炆繼位,是為明惠帝。
②他擔憂藩王勢大難制,採納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實行削藩。
③鎮守太平的燕王朱棣不滿,以「清君側,靖內難」為號召,起兵南下,攻陷京城應天,惠
帝失蹤
④燕王自立為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明成祖中央集權

措施 內容 目的

實行削藩 原因
君主直接掌控北方邊防,使
深知藩王權重會威脅皇權 藩王無力對抗中央

- 解除藩王兵權
- 把北方藩王內徙,遷都北京

設立內閣 原因 協助君主處理政務,有利君
主專制統治
明初廢相後君主親自理政,工作繁重

- 設立「內閣」,選任殿閣大學士為閣
臣,參預機要事務,向君主提出建議

特色

閣臣只是皇帝的顧問,無權參與決策

重用宦官 原因 替君主監控臣民,進一步加
強皇權
成祖起兵時得宦官告密,才能掌握宮中虛實
而成功得位

- 重用宦官,命他們出任監軍,監督軍
隊、出任外國
- 設立東廠,由宦官掌管的內朝特務組
織,錦衣衞原是宮禁衛隊,乃外廷組
織,權力>錦衣衛,合稱「廠衛」

4
明代君主集權的影響

君主獨裁 好處 壞處

中央集權措施使權力集於皇帝之 廢除丞相、跪對、廷杖等折辱大臣的措
手,有利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 施,令權力不受制衡

→君主獨裁

政風因循 措施/現象 問題

六部掌政務 互不統屬,朝中無人協調施政,㣔政效
率低下

皇權高漲、特務政治盛行 朝臣害怕受罰,往往為了明𠵍保身,處
事因循苟且

宦官干政 原因

明太祖廢相,君主獨攬大權 朝中無賢相輔弼,令宦官有干政弄權之
(太祖成祖勤政,宦官難以干 機,令明代宦禍甚烈,王振、汪直、劉
政) 瑾、魏忠賢等宦官亂政,使忠良盡去,
朝政敗壞
明中葉以後,君主昏庸,不理政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