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蔡聖偉

因果關係與
客觀歸責
告別結果責任思維 → 理性制裁

→ 所有結果犯的不成文構成要件要素


觀 構成要件結果發生

成 構成要件行為(非定式犯罪則略過此部分)

件 因果關係

客觀可歸責性

說明如何判斷因果關係是否存在的理論
早年:肯定因果關係幾乎等同於確認了不法

古典犯罪論體系:因果行為論、客觀不法理論

條件理論
→ 主要的學說 相當理論
重要性理論

3
造成具體結果發生所不可想像不存在的每個條件,

均為刑法上的原因

若 某行為 ,而具體結果 ,

則該行為對於結果而言,即 刑法上的原因

→ 因為每個不可想像不存在的條件都是同等價值:等價理論

→ 因為是在尋找邏輯上的必要條件作為原因:必要條件理論
對於條件公式的批評

欠缺實證知識便無法判斷 → 適用於所有的因果理論!

牽連過廣?

→ 因為早年肯定因果關係便幾乎同時肯定了不法!
正凸顯了後續 審查的重要性!
別稱:相當因果關係說

→ 盛行於上個世紀30年代的德國學界及現今的日本學界

→ 主張: 根據一般日常生活的經驗法則來判斷,
某條件若在通常情況下均足以引發某結果,
該條件即為該結果的相當條件。

核心概念: 、 、

透過通常情況的預測來排除偶然因素

事前(ex ante)判斷 vs. 事後(ex post)判斷

6
事前(ex ante)判斷 vs. 事後(ex post)判斷

從事後的角度來看,所有事故的發生都是各種原因累加的結果
→ 改採「事前」(ex ante) 觀點 一般(通常)情形
→ 就是要把部分事實條件從觀察背景中剔除,從具體個案中一般化

限於行為當時一般人可得認知(客觀上可預見)的事實

但若行為人有特別認識到一般人無法預見的事實,
則這些特殊事實應例外地放入觀察背景中

行為人的特別認知
→ 所謂的客觀、主觀、 折衷之相當因果關係說的由來

特別認知 vs. 故意 :並非要求實際的認知 仍屬客觀判斷


文獻上對於相當理論的批評

→ 已經不是在確認因果關係,而是在探討應否歸責

→ 將處罰範圍限縮在可預見的範圍內,與過失犯的客觀預見可能性要素重複

→ 相當性概念相當不明確 :伴隨概率要多高才算相當?

→ 誰的經驗法則? 誰來判斷? 平均人、一般人? 平均的範圍多大?標準為何?

→ 供作判斷基礎的背景事實條件應如何劃定?應考量多少、哪些事實條件?
哪些條件是一般人可得認知?

→ 並未處理他人負責領域的問題(如被害人自主的涉險行為)
76台上192例:

所謂相當因果關係,係指依經驗法則,綜合行為當時所存在之一
切事實,為客觀之事後審查,認為在一般情形下,有此環境、有
此行為之同一條件,均可發生同一之結果者,則該條件即為發生結
果之相當條件,行為與結果即有相當之因果關係。反之,若在一般
情形下,有此同一條件存在,而依客觀之審查,認為不必皆發生
此結果者,則該條件與結果不相當,不過為偶然之事實而已,其行
為與結果間即無相當因果關係。

採事後審查的立場?

綜合行為當時所存在的一切事實 與 一般情形 二者矛盾!


同一條件均可發生同一之結果:要求必然性而非可能(概然)性?
出發點:區分結果原因與結果歸責

結果原因依條件公式判斷,
結果歸責則係就刑法規範之保護目的與個別構成要件之特性
判斷何種行為具有構成要件之重要性

→ 促成獨立的歸責審查階層
因果與歸責的區分

因果關係的審查:  只是要初步剔除顯然不相干的行為
 基礎自然關連的確認:是否因為你?

歸責關係的確認:規範評價的判斷:是否能怪你?
→ 前提:區分 (因果關係)與 (可歸責性)

都是因為你 vs. 都怪你

→ 延續相當理論與重要性理論的核心思維,進一步具體化、精緻化

強調規範判斷的屬性,並非因果關係的確認

→ 審查方式的演變: 早年:列舉零星的阻卻歸責事由

九○年代以降:Roxin的審查體系

11
因果關係 條件公式: 可否想像其不存在?

12
不受容許的風險製造:踰越社會生活所允許的界線

核心思維:不能因噎廢食 風險 vs. 利益

法律所不容許? → 行政法規?
可以作為參考指標,但不能絕對化!
 部分規定與風險思考無關
 規定都是針對普遍狀態所設
 並非一定設有明文規定
遵循特定的職業常規:醫學、建築…
係屬人民的行為自由空間

相當於早年過失犯理論中的 要素
反面排除:未製造不受容許之風險
 降低風險 vs. 替代性風險

 未製造法律上具重要性的風險

 所製造的風險仍在容許的範圍內

無法完全排除剩餘風險 → 信賴原則

事前判斷+行為人的特別認知
特別認知 vs. 故意: 並非要求實際的認知  仍屬客觀判斷

14
 結果與行為之間須具有常態關聯
→ 延續相當理論的核心思維
排除逸脫一般生活經驗(偶然、異常)的歷程
→ 解決了部分因果歷程偏離的案例(如醫院案、救護車案…)

 結果發生於規範之保護目的範圍內
→ 構成要件的保護效力範圍、注意義務規範之保護目的

 合法的替代行為
→ 結果的可避免性、義務違反關聯性、違法性關聯

15
構成要件效力範圍
參與被害人的自我涉險行為
自我負責原則 → 前提:被害人  對於風險的意義與範圍均有認知
 具有評估風險的能力
 有能力依其風險認知來操控行為
專屬第三人負責之領域
促成第三人的利益影響行為原則上阻斷歸責
欠缺控制可能、自我負責原則、信賴原則…

例外:  第三人欠缺做成負責決定的能力
 行為人對於第三人的利益影響可能性負有防止義務
 行為的意義內涵朝向促成第三人之違法行為

→ 錯誤的後隨診療行為是否會阻斷第一行為與結果間的歸責關聯?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