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2

主題一:平方根

1. 根號的性質
使用概念:
(1) 有意義,其中 (國中階段)

(2)
複數歷史:

最早有關負數方根的文獻出於公元 1 世紀希臘數學家海倫,他考慮的是平頂金字塔
(3)
不可能問題。16 世紀義大利數學家(請參看塔塔利亞和卡爾達諾)得出一元三次和四
次方程式的根的表達式,並發現即使只考慮實數根,仍不可避免面對負數方根。17 世
紀笛卡兒稱負數方根為虛數,「子虛烏有的數」,表達對此的無奈和不忿。18 世紀初
棣莫弗及歐拉大力推動複數的接受。1730
範例 1 年,棣莫弗提出棣莫弗公式:

(1) 如果(cosθ +,化簡


isinθ) = cosnθ + isinnθ,
n

而歐拉則在 1748 年提出分析學中的歐拉公式:


(2) 在實數範圍內,化簡
cosθ + isinθ = eiθ,

十八世紀末,複數漸漸被大多數人接受,當時卡斯帕爾·韋塞爾提出複數可看作平面
上的一點。數年後,高斯再提出此觀點並大力推廣,複數的研究開始高速發展。詫異
的是,早於 1685 年約翰·沃利斯已經在 De Algebra tractatus 提出此一觀點。

卡斯帕爾·韋塞爾的文章發表在 1799 年的 Proceedings of the Copenhagen Academy 上,以


當今標準來看,也是相當清楚和完備。他又考慮球體,得出四元數並以此提出完備的
球面三角學理論。1804 年,Abbé Buée 亦獨立地提出與沃利斯相似的觀點,即以
來表示平面上與實數軸垂直的單位線段。1806 年,Buée 的文章正式刊出,同
年讓-羅貝爾·阿爾岡亦發表同類文章,而阿岡的複數平面成了標準。1831 年高斯認為
複數不夠普及,次年他發表了一篇備忘錄,奠定複數在數學的地位。柯西及阿貝爾的
練習 1
努力,掃除了複數使用的最後顧忌,後者更是首位以複數研究著名的。

(1) 設 ,且 ,則
複數吸引了著名數學家的注意,包括庫默爾(1844 ?
年)、克羅內克(1845 年) 、
Scheffler(1845 年、1851 年、1880 年)、Bellavitis(1835 年、1852 年)、喬治·皮庫克
(1845 年)及德·摩根(1849 年)。莫比烏斯發表了大量有關複數幾何的短文,約翰·
彼得
(2) ·狄利克雷將很多實數概念,例如質數,推廣至複數。
在實數範圍內,化簡 ?
費迪南·艾森斯坦研究 a + bj,其中 j 是 x3 - 1 = 0 的複根。其他如 xk - 1 = 0 (k 是質數)亦
有考慮。類以推廣的先鋒為庫默爾的完美數理論,經由菲利克斯
(3) 已知 、 為實數,且 ,求 ·克萊因 之值。(1893 年)
以幾何角度加以簡化。伽羅華其後提出更一般的推廣,解決了五次以上多項式的根不
能表達問題。

1
資優挑戰

2
(1) 在實數範圍內, ,求 的個

位數字。

(2) 已知 、 為實數,且 ,求 之值。

使用概念: ;

範例 2

在實數範圍內,解方程式

(提示:兩邊同乘 在移項。)

練習 2

3
設等式 在實數範圍內成立,其中 、 、

是三相異實數,求 之值。

使用概念: ;

範例 3

化簡

練習 3

計算

2.十分逼近法

4
使用概念:若
範例 4

求 的整數部分。

練習 4

(1) 設 ,求與

S 最接近的整數是多少?

(2) 已知 ,求 1993y 的整數部分

是多少?

使用概念:根號的拆解
範例 5

5
已知 ,且 ,則滿足上式的整數對 共有多少個?

練習 5

已知 ,且 ,則滿足上式的整數對一一寫出。

使用概念:根號的化簡(1)有平方出根號(2)分母有理化
範例 6
化簡下列各題:

(1)

(2)

練習 6
化簡下列各題:

6
(1)

(2)

資優挑戰

(1) 化簡:

(2) 化簡:

(3) 化簡:

7
使用概念: ;
範例 7

設 , ,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4)
(5)

範例 8

8
(1) 設 , ,求 之值。

(2) 承(1),求 之值。

練習 8

設 , , ,求

之值。

範例 9

(1) 設 ,求 之值。

(2) 設 ,求多項式 之值。

練習 9

9
(1) 設 ,求 之值。

(2) 設 , ( ),則 多少時,多項式

的值為 1885?

範例 10

設 、 分別表示 的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求 之值。

練習 10
已知 與 的小數部分分別是 、 ,求 的值。

10
範例 11

(1) 若 表示實數 的整數部分,求 。

(2) 已知 為正數, 為 的小數部分,且 ,求 的值。

練習 11

(1) 求與 最接近的整數。

11
(2) 若 ,且 是 的小數部分,求正數 、 的值。

範例 12
化簡下列各題:

(1)

(2)

練習 12
化簡下列各題:

12
(1)

(2)

範例 13

(1) 、 ,證明:

(2)對於任何非負整數 、 ,證明:

練習 13

13
、 、 都在 0 與 1 之間,證明 、 、 不全大於 。

範例 14

若 、 是兩個不為 0 的實數,且 ,求代數式 之

值。

練習 14

已知 ,求 之值。

範例 15

14
表是不超過 的最大整數,求 。

練習 15

比 大的最小整數是多少?

課後極限挑戰練習
1. 設 a=-13,則 =?

2. 若 -=2,則 x=?

3. 化簡 ( ++-1 )2-( +-+1 )2=?

15
4. 若 x=+-1,y=-+1,z=-++1,則 x2+y2+z2+xy+yz+xz=?
x+y=( +-1 )+( -+1 )=2
y+z=( -+1 )+(-++1 )=2
x+z=( +-1 )+(-++1 )=2
x2+y2+z2+xy+yz+xz
(y )2+( y+z )2+( x+z )2〕
=〔( 2 )2+22+( 2 )2〕= ( 12+4+8 )=12
答:12
5. 若 x-y=,x+z=,則 x2+y2+z2-xy+yz+xz=?
x-y===+……………………
x+z===-……………………
- 得 ( x+z )-( x-y )=( - )-( + ) Þ y+z=-2
y+z )2+( x+z )2〕
=〔( + )2+(-2 )2+( - )2〕=14……………………答
6. 已知 a=,b=,且 n 為正整數。若 11a2+58ab+11b2=3600,求 n 值。
a

7. 化簡 =?
原式

==
  ……………………………………………………………答
8. a、b、c 為有理數,若 =a+b+c,則 a+b+c=?


9. 若 =n+m,其中 n 為正整數,0<m<1,則 m2-m+=?


===2+=3+( -1 )
1<<2 Þ 1-
1<-
<2-1 Þ 0<-1<1Þ n=3,m=-1

16
…………
………………答
10. 化簡 +=?
原式=+=+
  =+===

主題二:畢氏定理

定理
畢氏定理指出:

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即「勾」
、「股」)邊長平方和等於斜邊(即「弦」)
邊長的平方。

也就是說,

設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 a 和 b,斜邊為 c,那麼


a2 + b2 = c2

只要知道直角三角形的任意兩條邊,便可計算出第三條邊。

畢氏定理同時是餘弦定理中的一個特例。

畢氏定理現約有 400 種證明方法,是數學定理中證明方法最多的定理之一。 在


一個直角三角形中,兩股平方和=斜邊平方

勾股數組
主條目:勾股數

勾股數組是滿足畢氏定理 a2 + b2 = c2 的正整數組(a,b,c),其中的 a,b,c 稱為勾股數。


例如(3,4,5)就是一組勾股數組。

任意一組勾股數(a,b,c)可以表示為如下形式:a = k(m2 − n2),b = 2kmn,c = k(m2 +


n2),其中 。

歷史
17
公元前 18 世紀記錄各種勾股數組的巴比倫石板

這個定理的歷史可以被分成三個部份:發現勾股數、發現直角三角形中邊長的關
係、及其定理的證明。

勾股數

勾股數出現得較早,例如埃及的紙草書裡面就有(3,4,5)這一組勾股數,而巴比倫
泥板涉及的最大的一個勾股數組是(18541, 12709,13500)。後來的中國的算
經、印度與阿拉伯的數學書也有記載。[3]漢朝的《周髀算經》中,記載了商朝的商
高引述大禹發現了畢氏定理的特例:

「 故折矩, 以為句廣三, 股修四, 徑隅五。既方之, 外半其一矩, 環


而共盤, 得成三四五。兩矩共長二十有五, 是謂積矩。 」

「 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數之所生也。

—周髀算經 卷上之一

普遍定理的發現

巴比倫人得到的勾股數的數量和質量不太可能純從測量手段獲得。之後的畢達哥
拉斯本人並無著作傳世,不過在他死後一千年,第五世紀的普羅克勒斯給歐幾
里德的名著《幾何原本》做註解時將最早的發現和證明歸功於畢達哥拉斯學派:

18
「 如果我們聽聽那些喜歡說古代歷史的人,他們把這個定理歸
於畢達哥拉斯,並且說他殺了一頭公牛來慶祝。對我來說,雖
然我欣賞那個第一個觀察到這個定理的人,我更

嘆服《原本》的作者。不光是因為他給出了清晰明確的證明,而
且還因為他用無可置疑的方法在第六篇中證明了一個更一般
的命題。 」

普魯塔克和西塞羅也將發現的功勞歸於畢達哥拉斯。

在中國,秦朝的算數書並未記載畢氏定理,只是記錄了一些勾股數,定理首次
載於書面是在漢朝的《九章算術》"榮方問於陳子"一節中:

「 若求邪至日者,以日下為句,日高為股,句股各自乘,並而
開方除之,得邪至日 」
—周髀算經 卷上之二

因此有些人將這個定理稱之為陳子定理。

直至現時為止,有許多辯論關於畢氏定理是否早已不只一次被發現。有人說是在
西元前 2000 年由英國發現,然後傳播到達米亞。然而,許多學者並不同意這說
法。

1.畢氏定理:
重點觀念:直角三角形兩股平方和=斜邊的平方。
試證明: ABC 為直角三角形 兩股的平方和=斜邊的平方

19
範例 1
如右圖,正三角形 ABC 的邊長為 , 是 上的高。證明:

(1) A

(2) 面積= a a

D
B C
a

練習 1
1.敘述並證明平行四邊形定理。
2.敘述並證明三角形中線定理。

範例 2

20
如右圖,矩形 ABCD 中, , ,今將其折疊使頂點 D 落在 上
一點 F,求下列各線段的長:(1) ;(2) ;(3) 。

延伸公式:海龍公式

範例 3
如右圖,三角形 ABC 三邊長分別是 5、6、7,求三角形 ABC 之面積。
A

7 5

B 6 C

使用概念:畢氏定理、通過兩點的一次函數找法、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
範例 4

21
設一次函數 之圖形 T 通過 、 兩點,求:

(1)
(2) 到圖形 T 的距離為多少?
(3)利用(2)之方法推出直線外一點 到直線 的最短距離公式。

使用概念:畢氏定理、整數分解
範例 5
設一直角三角形有一股長為 c,斜邊長為 a,另一股長為 b。其中 a、b、c 都是正整
數。
(1) 當 c=21 時,試求 a、b 的所有可能值。
(2) c=42 時,則 a、b 的所有可能之解共有幾組?

練習 5
設一直角三角形有一股長為 11,另外兩邊的長也都是正整數,求此三角形的周
長是多少?

範例 6
中, , 邊上有 100 個不同的點 , , , ,若

22
,求 之值。

練習 6
如右圖,在 中, , , ,D 為 上一點,且 ,

範例 7

設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分別是 a、b、c,若 ,求 的值。

練習 7
已知一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分別為 a、a+d 及 a+2d,a>d>0,求 ?

使用概念: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高

範例 8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股長分別為 a、b,斜邊為 c,斜邊上的高為 h。

23
證明: 。

使用概念:完全平方數的定義、質數的定義。
範例 9
已知直角三角形的兩股長分別為 a、b,斜邊長為 c,且 a、b、c 為正整數,a 為質
數。證明:2(a+b+1)是完全平方數

練習 9
設 a、b、c 為正整數,若 ,證明 a、b 至少有一數為 3 的倍數。

課後極限挑戰練習

1. 一個長方形的周長為 34 公分,對角線長為 公分,則此長方形的面積為多


少平方公分?

24
設此長方形的長為 a 公分,寬為 b 公分
2 ( a+b )=34 Þ a+b=17

答:66 平方公分

2. 一個長方體的邊長總和為 116 公分,表面積為 552 平方公分, A

則其對角線 為多少公分?
設此長方體的長、寬、高依次為 a 公分、b 公分、c 公分
由題意知 4a+4b+4c=116 Þ a+b+c=29 B
    2 ( ab+bc+ac )=552 Þ 2ab+2bc+2ac=552
( a+b+c )2=a
2
+b2+c2+2ab+2bc+2ac
Þ 292=a

2
+b2+c2+552 Þ a2+b2+c2=289

E
3. 如右圖,四邊形 ABCD 為長方形,E 點在  上, A D
F 點在  上,四邊形 EFCD 也是長方形,且 
=-。若 =4 公分,=4
公分,則四邊形 ABCD 的面積為多少平方公分? B
F
C
設 =x 公分,=y 公分 Þ 

得 2=x+y Þ =
主題三:因式分解
1. 名詞介紹:
(1) 因式與倍式:多項式 A 能被多項式 B 整除,我們稱多項式 A 是多項式 B 的
倍式,多項式 B 是多項式 A 的因式。
(2) 因式分解:將一多項式分解成多個質因式(不能再分解成兩個以上至少一次
式的乘積)乘積。
2. 判斷一次因式常用定理:

25
(1) 一次因式檢驗法(牛頓法):一整係數多項式

,若 是 的因式,且 p、q 互

質,則 且 。

(2) 餘式定理: 是一個多項式, 的餘式為

(3) 因式定理:若 是一個多項式,則 是 的因式

證明:

使用概念:一次因式檢定法
範例 1
因式分解

練習 1
因式分解

26
使用概念:因式、餘式定理
範例 2
已知 為二次多項式,滿足 且 ,試求此多項式。

練習 2
(1) 已知 為三次多項式,滿足 且 , ,試
求此多項式。
(2) 設多項式 為一個首項係數為 2 的三次多項式。若 為 的因式,且
除以 的餘式為 ,求:
(a) 。
(b) 除以 的餘式。

概念:展開分組提公因式作因式分解
範例 3
將下列各式作因式分解:
(1)
(2)

27
練習 3
將下列各式作因式分解:
(1)
(2)

使用概念:拆項分組提公因式
範例 4
因式分解下列各式:
(1)
(2)

練習 4
1. 因式分解下列各式:
(1)
(2)
2. 已知 ,則 的值是多少?

28
使用概念:利用乘法公式作因式分解
範例 5
因式分解下列各式:
(1)
(2) (提示:先展開在分組利用乘法公式)

練習 5
因式分解下列各式:
(1)
(2)
(3)
:0)

使用概念:三次方公式
(1)

(2)

29
(3)

說明:

範例 6
因式分解下列各式:
(1)
(2)

練習 6
因式分解下列各式:
(1)
(2)

30
範例 7
(1)因式分解 (台北地區升高中數理資優班考題)
(2)若 ,證明:

練習 7
(1) 設 , , ,求:
(a) (b) 之值。
(2)已知 , ,求 之值。

使用概念:增補項法
範例 8
(1) 將 因式分解。

(2) 計算 之值。

31
練習 8
(1) 設 n 是大於 1 的正整數,證明: 一定是合數。
(2) 將 因式分解。

其他特殊題目:
範例 9
設實數 、 、 、 滿足 , , , ,
求 之值。

練習 9

已知實數 、 滿足方程式 ,求 之值。

32
使用概念: 至少有一個值大於 0
範例 10

設 、 、 為實數, , , 。

證明: 中至少有一個值大於 0

使用概念:比較大小相減法
練習 10
設 ,證明: 。

使用概念:奇偶數的假設法
範例 11
設 是奇數,證明: 能被 8 整除,而 不能被 8 整除。

33
練習 11

是否存在這樣的正整數 ,滿足 ?

範例 12
一個正整數 ,若加上 168 是一個完全平方數,若加上 100 又得到另一個完全
平方數,式求這個正整數 n。

資優挑戰
1.三角形 ABC 的三邊長 、 、 滿足 ,三角
形 ABC 的面積為___________。

34
2.不定方程式 的正整數解有幾組?

課後極限挑戰練習

1. 求 的值。
設 n=993
則 993×995×997×999+16
 =n ( n+2 ) ( n+4 ) ( n+6 )+16=n ( n+6 ) ( n+2 ) ( n+4 )+16

 =( n2+6n ) ( n2+6n+8 )+16=( n2+6n )2+8 ( n2+6n )+16

2. 計算 ,並將其約成最
簡分數 ,則 p+q=?
x +4=x4+4x2+4-4x2=( x2+2 )2-( 2x )2=( x2-2x+2 ) ( x2+2x+2 )
4

  =〔( x-1 )2+1〕〔( x+1 )2+1〕


 原式=   ==

 p=5,q=677,p+q=5+677=682

:682
3. 已知 a、b、c 均是不為零的相異數,且 ===k,求 k 值。

35
4. 求 9×234-37×232+4 之所有相異質因數的和。
設 x=23
則 9×234-37×232+4

5. 已知 224-1 恰可被一個介於 240 與 250 之間的正整數所整除,求此正整數。


224-1
=( 212 )2-12=( 212+1 ) ( 212-1 )
=( 212+1 ) ( 26+1 ) ( 26-1 )
=4097×65×63=241×17×13×5×32×7
=32×5×7×13×17×241
 此

正整數為 241

答:241

6 因式分解 ( 3x-5 )3-( x-2 )3-( 2x-3 )3=?


利用「當 a+b+c=0 時,a3+b3+c3=3abc」
設 a=3x-5,b=-x+2,c=-2x+3
a+b+c=( 3x-5 )+(-x+2 )+(-2x+3 )=3x-5-x+2-2x+3=0
 a3+b3+c3=3abc
 ( 3x-5 )3+(-x+2 )3+(-2x+3 )3=3 ( 3x-5 ) (-x+2 ) (-2x+3 )

36
( 3x-5 )3-( x-2 )3-( 2x-3 )3=3 ( 3x-5 ) ( x-2 ) ( 2x-3 )

3 ( 3x-5 ) ( x-2 ) ( 2x-3 )

7. 若 x、y 為正整數,且 3xy-6x+5y=51,求 x、y 的值。


3

主題四:因式分解之十字交乘法
使用概念:分組展開後再十字交乘
範例 1
將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7
練習 1
將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3)

使用概念:雙十字交乘法
範例 2
將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練習 2
因式分解

38
使用概念:利用乘法公式、分組並配合十字交乘法
範例 3
將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練習 3
將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
(2)

資優挑戰
(1) 設 可分解為一次因式與二次因式的乘積,求 之值。
(2) 為何值時,多項式 能分解成兩個一次因式的乘積。

39
主題五:因式分解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1. 使用概念:十字交乘法
範例 1
解下列方程式:
(1)
(2)

練習 1
解下列方程式:

(1)

(2) ,但 ,

2. 使用概念:十字交乘法、 是 的解,則
範例 2
解下列方程式:

(1)

(2)

40
練習 2
解下列方程式:

(1)

(2)

使用概念:三次方公式
(1)

(2)

(3)

範例 3
解方程式: 。

41
練習 3

設有兩個數 、 滿足 ,求 + 之值。

3. 使用概念: ; 對於所有整數
範例 4
方程式 的整數解有多少個?

練習 4
方程式 有兩個整數根,求 ?

42
4. 使用概念: 為質數,則 或
範例 5
若 為自然數,且 的值是一個質數,求這個質數。

練習 5
設 為正整數,且 是質數,求這個質數。

5. 使用概念:十字交乘法
範例 6
設 為整數,若 之兩根皆為正整數時,求 ?

43
練習 6
方程式 的較大根為 , 的較小
根為 ,求 之值。

使用概念:十字交乘法
範例 7
首項係數不相等的兩個方程式 及
(其中 、 為正整數)至少有一公根,求 、 的
值。

練習 7
若方程式 與 只有一個公共根,求 之值。

44
課後極限挑戰練習
1. 、 是實數,方程式 , 是實數。
(1)恰有一解時,數對 ____________。
(2)無解時, 的範圍是_________________。

2.因式分解下列各式:
(1)
(2)

45
3.
(1)因式分解
(2)若 ,且 、 均為整數,則數對

主題六:配方法與公式解一元二次方程式
使用概念:配方法及配方法的逆推
範例 1

(1) 可推得 ,求 之值。

(2)利用配方法將 化為 的型式,求 、 之值。

使用概念: 為完全平方式
範例 2
(1)若 加上一數 後,方能成為完全平方式,求 之值。
(2)若 為完全平方式,求 之值。

46
練習 2
(1)若 為完全平方式,求 之值。
(2)若 為一完全平方式,求 之值。

使用概念:公式解

,其中

範例 3
(1) 設 a、b、c 為已知數,且 ,用配方法解 。
(2) 設一元二次方程式 的兩根為 、 ,利用(1)之結果證明:

練習 3
設 a、b、c 為實數且 ,以配方法求 的二次方程式 的兩根

47
使用概念:一元二次方程式 的兩根為 、 ,則 、

範例 4
設 、 為 的兩根,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練習 4
設 、 為 的兩根,求下列各式的值:
(1)
(2)

(3)

使用概念:若 是 的解,則
範例 5
(1) 已知 、 是 的兩實根,求 之值。
(2) 已知方程式 的兩根為連續整數,且 為質數,求 、 的值。

48
練習 5
(1) 設方程式 的一根加 3 即為另一根的 80 倍,求 之值。

(2) 兩個質數 、 恰是整係數方程式 的兩根,求 之值。

使用概念:一元二次方程式 的兩根為 、 ,則 、

範例 6
對自然數 n,作 x 的二次方程式 ,設它的兩根為 、 ,求

代數式 之值。

練習 6
已知方程式 有兩個不同的實根 、 且 m 是整數,求

49
的值。

範例 7

設 a、b 兩數滿足 , ,且 ,求 之值為何?

練習 7

設實數 s、t 分別滿足 、 ,且 ,求

的值。

資優挑戰
1. 符號[x]表示不大於 x 的最大整數,則方程式 的解為?

50
2. 已知 ,則代數式

3.求方程式 的實數解?

4. 的解是?

範例 8
已知 x 的方程式 的根都是整數,哪麼符合條件的整數 有
多少個?

51
練習 8

已知 ,且 ,求 m 的值。

範例 9

已知 a、b、c 滿足方程組 ,求方程式 的根。

練習 9
已知實數 x、ý'、z 滿足 , ,求證: 。

範例 10
若多項式 的值恰為兩個連續正偶數之積,且 x 是有理數,求 x=?

52
練習 10
設方程式 有實根,求 a、b 的值。

練習 11
設 m 為整數,且 ,方程式 有兩個整
數根,求 m 的值級方程式的根。

課後極限挑戰練習

1. 已知 f (x)=2x4-2x3-13x2+15x-6,若 a 為 x2-3x+1=0 的一根,且 2<a


<3,
則 f (a)=?
a 為 x2-3x+1=0 的一根 Þ a2-3a+1=0
判別式 D=(-3 )2-4×1×1=5,故 a=,又 2<a<3 Þ a=
f (a)=2a4-2a3-13a2+15a-6
  =( a2-3a+1 ) ( 2a2+4a-3 )+2a-3
  =0×( 2a2+4a-3 )+2a-3=2a-3
  =2×-3=3+-3= 答:

2. 設 x=1-,求 的值。
x=1- Þ x-1=- Þ ( x-1 )2=(- )2 Þ x2-2x+1=2
Þ x2=2x+1
原式======

  ====-1-
答:-1-

3. 若 ab<0,且 -+=0,則 =?

53
-+=0 Þ += Þ 3 ( + )=
Þ ( + ) ( a-b )= Þ += Þ 1-+-1=
Þ -=
ab<0 Þ <0,設 x= Þ x<0
-=x-= Þ 3x2-8x-3=0 Þ ( 3x+1 ) ( x-3 )=0
Þ x=- 或 3 ( 不合 ) Þ =-
答:-
4. 若 32x+3x+1=10,求 3x-2 的值。
( 3x )2+3×3x-10=0
設 a=3x>0
則 a2+3a-10=0
  ( a-2 ) ( a+5 )=0
  a=2 或-5 ( 不合 )
Þ 3x=2
Þ 3x-2==

答:

5. 解方程式 +=,則 x=?


原式 Þ +=
每一項同乘以 ( x+2 ) ( x-2 ) ( x+1 )
得 4 ( x+1 )+( 2x-5 ) ( x-2 )=( x+2 ) ( x+1 )
Þ 4x+4+2x2-4x-5x+10=x2+x+2x+2
Þ x2-8x+12=0 Þ ( x-6 ) ( x-2 )=0
Þ x=6 或 2 ( 使分母為 0,故不合 )

答:6

6. 若方程式 +1=- 為無解,則 a=?b=?


原式 Þ +1=-
每一項同乘以 ( x-2 ) ( x-1 )
得 ax-b+( x-2 ) ( x-1 )=4 ( x-1 )-( x-2 )

Þ ax-b+x2-3x+2=4x-4-x+2 Þ x2+ax-6x+4-b=0

54
7. 已知 x 的二次方程式 x2+( 2k+6 ) x+k2+5k+7=0 的兩根皆為整數,若 k
為整數,且 7<k<23,求 k 值及此方程式的根。
判別式 D=( 2k+6 )2-4 ( k2+5k+7 )=4k2+24k+36-4k2-20k-28=4k+8
兩根皆為整數 Þ 判別式 D 為完全平方數
7<k<23 Þ 28<4k<92 Þ 36<4k+8<100
又 4k+8 為完全平方數,且 4k+8 為偶數
Þ 4k+8=64 Þ k=14


8.已知 x 的二次方程式 x2-4mx+6x+3m2-2m+4k=0 的兩根皆為有理數,
且 m 為任意有理數,求 k 值。
原式 Þ x2+(-4m+6 ) x+( 3m2-2m+4k )=0
判別式 D=(-4m+6 )2-4 ( 3m2-2m+4k )

    =16m2-48m+36-12m2+8m-16k
    =4m2-40m+36-16k
兩根皆為有理數 Þ 判別式 D 為完全平方式
Þ (-40 )2-4×4×( 36-16k )=0
Þ 1600-16 ( 36-16k )=0

9. 已知方程式 ( mx+n )2=5x2+3 的兩根相等,則 +=?


m2x2+2mnx+n2=5x2+3
( m2-5 ) x2+2mnx+( n2-3 )=0

兩根相等
Þ ( 2mn )2-4 ( m2-5 ) ( n2-3 )=0
Þ 4m2n2-4 ( m2n2-3m2-5n2+15 )=0
Þ m2n2-( m2n2-3m2-5n2+15 )=0

Þ m2n2-m2n2+3m2+5n2-15Þ 3Þ +=1
10. 已知 n 為正整數,且 n ≥ 2。若 x 的二次方程式 x2+( n2-1 ) x+n=0 的兩根
為 an、bn,則 +++…++=?
an、bn 為 x2+( n2-1 ) x+n=0 的兩根
Þ an+bn=-=-n2+1,anbn==n

55
Þ ( an-1 ) ( bn-1 )=anbn-an-bn+1=anbn-( an+bn )+1

  =n-(-n2+1 )+1=n2+n=n ( n+1 )

答:
11.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式 x2+ax+b=0 兩根差的平方與一元二次方程式 x2+b

+a=0 兩根差的平方相等,且 a≠b,求 a+b 的值。


設 x2+ax+b=0 的兩根為 m、n,則 m+n=-=-a,mn==b
設 x2+bx+a=0 的兩根為 p、q,則 p+q=-=-b,pq==a

( m-n )2=( p-q )2 Þ m2-2mn+n2=p2-2pq+q2


12. 設 a、b 為 x2+2x-1=0 的兩根,c、d 為 x2+7x+1=0 的兩根,則 ( a+c )
( b+c ) ( a+d ) ( b+d ) 之值為多少?
a

13. 若 a>0,b>0,α、β 為 x2-ax+b=0 的兩根,且 α+β=α2+β2=α3+β3,求


a、b 的值。
α+β=-=a,αβ==b

(α+β)2=α2+β2+2αβ=α+β+2αβ Þ a2=a+2b
(α+β)3=α3+3α2β+3αβ2+β3
Þ (α+β)3=α3+β3+3αβ(α+β)=α+β+3αβ(α+β)
Þ a3=a+3ab Þ a2=1+3b ( 因為 a>0 )
,×3-×2 得 a2=3a-2
Þ a2-3a+2=0,( a-2 ) ( a-1 )=0 Þ a=2 或 1 代入
(1) 若 a=2 時,b=1
(2) 若 a=1 時,b=0 ( b>0 Þ 不合 ) 答:a=2,b=1
14. 已知 α、β 為 x2-3x+1=0 的兩根,α(α+1 )、β(β+1 ) 為 x2+ax+b=0 的兩

56
根,求 a+b 的值。
α+β=-=3,αβ==1

α(α+1 )+β(β+1 )=- Þα2+α+β2+β=-a


Þ (α+β)2-2αβ+(α+β)=-a Þ 32-2×1+3=-a Þ a=-10
α(α+1 )×β(β+1 )= Þαβ(α+1 ) (β+1 )=b
Þαβ(αβ+α+β+1 )=b Þ 1×( 1+3+1 )=b Þ b=5
Þ a+b=(-10 )+5=-5
答:-5
15. 已知 =,+=,求以 α、β 為兩根之 x 的一元二次方程式。
= Þ 43α2-43αβ+43β2=31α2+31αβ+31β2

Þ 6α2-37αβ+6β2=0 Þ 6 (α2+β2 )-37αβ=0


Þ 6〔(α+β)2-2αβ〕-37αβ=0 Þ 6 (α+β)2-49αβ=0

又 += Þ =,設 α+β=7k,αβ=2k,
代入 6 (α+β)2-49αβ=0,得 6×49k2-49×2k=0 Þ 3k
主題七:應用問題
範例 1
如右圖,長 28 公寸,寬 14 公寸的佈告欄,在其周圍與內部釘上等寬的木條,
分成九塊專欄區,若各專欄區的面積總和為 312 平方公寸,求木條的寬度。

練習 1
正方形花園每邊長 70 公尺,於園內開闢二條交叉道路如右圖,已知花圃的面積
為 3600 平方公尺。
(1) 以 x 表示花圃的面積。
(2) 求 x 的值
(3) 求路寬

57
範例 2

如右圖, ,過 的中點 M 作垂線 ,D 在 上, ,

,設以 、 為兩根的二次方程式為 ,求 以 、
的關係式表示之。

練習 2
正方形紙一張,每邊長是 2 公寸,截去四角,使其成一正八邊形,求此正八邊
形的周長與面積。

範例 3

矩形的長 ,寬為 ,合乎條件 者我們稱之為黃金矩形,求:

黃金矩形長與寬的比值?

58
練習 3

當 時,求 的值。

範例 4
一火車遊 A 地以等速向 B 地行駛,出發一小時行駛至 C 地,火車機械發生故障,

停留半小時後,以原速率的 行駛,結果到達 B 地比原先預定的時間遲 小時。

若火車故障的地點改為距離 C 地 90 公里的 D 處(如圖所示),仍停留半小時,再

以原速率的 繼續行駛,則火車到達 B 地的時間只比原先預訂時間遲了 2 小時,

求火車原來的時速。

59
練習 4
甲、乙兩人同時分別自 A、B 兩地相向而行,當兩人相遇時,甲比乙多走 10 公里
相遇後甲繼續以原速度向 B 前進,經 4 小時到達 B,同樣乙經 9 小時到達 A,
求 A 與 B 兩地間的距離。

範例 5
甲、乙兩人同時從圓形跑道上出發,沿順時針方向跑步,甲的速度比乙快,過一
段時間,甲第一次從背後追上乙,這時甲立即背轉身子,以原來的速度沿逆時
針方向跑去,當兩人在次相遇時,乙恰好跑了四圈,求甲的速度是乙的幾倍?

練習 4
兩條船分別從河的兩岸同時出發開出,她們的速度是固定的。第一次相遇是在距
河一岸 700 公尺,然後繼續前進,都到達對岸後立即折回,第二次相遇在距河
的另一半 400 公尺處,如果船到岸掉轉方向不耽誤時間,求河有多寬?

60
資優挑戰
1. 如圖,有矩形 ABCD 一塊,要在中央修建一矩形花圃 EFGH,使其面積為這
塊地面積的一半,且花圃四周道路的寬相等。今無測量工具,只有無刻度的
足夠長的繩子一條,如何量出道路寬度?

2. 如圖,外圍三塊三角形面積分別為 3、4、5 求中間斜線部分三角形面積?

5 4

課後極限挑戰練習

1. 有一式子為 22×13=341,則此式為幾進位制?
設 x 進位制
( 2x+2 ) ( x+3 )=3x2+4x+1
2x2+6x+2x+6=3x2+4x+1
x2-4x-5

( x-5 ) ( x+1 )=0


x=

2. 一火車以等速行進,但因故在途中延誤了 1 分鐘,列車長為了使火車能夠
準時到達車站,於是將火車每小時的行駛距離增加 10 公里,結果繼續行駛
了 12 公里後,便能將延誤的時間補上。試問原來火車每小時可行駛多少公
里?

61
設原來火車每小時可行駛 x 公里
-=
720 ( x+10 )-720x=x ( x+10 )
720x+7200-720x=x2+10x
x2+10x-7200=0

3. 有濃度為 60%的酒精溶液若干公升,第一次倒出 5 公升的酒精溶液後,加


入 5 公升的水混合均勻。第二次倒出 5 公升的酒精溶液後,再加入 5 公升的
水混合均勻,此時酒精溶液的濃度為 33.75%。試問原來酒精溶液為多少公
升?
設原來酒精溶液為 x 公升

6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