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文化天地 231 《戏剧之家》2019 年第 16 期  总第 316 期

何为“春风”,为何“沉醉”
——解读《春风沉醉的晚上》
王雨墨
(中南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创作的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其诸多作品中的代表,显示了他的
又一个创作巅峰。题目中的“春风”“沉醉”二词,在通常情况下代表着美好、浪漫、积极的含义;然而,小说
塑造的环境氛围是阴沉灰暗、绝望凄凉的,主题也是“生的苦闷”。题目与内容的反差蕴含着作者怎样的用意?
郁达夫想向世人传达什么观念?本文从“春风”“沉醉”在小说中的具体意义切入,解构郁达夫的思想观念与创
作艺术特征。
【关键词】郁达夫;春风;沉醉;理想;情怀表达;抒情方式
中图分类号:I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6-0231-02

郁达夫创作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其作品中的 这篇小说中“我”和陈二妹,一切的情感冲突都在两者
代表,创作历程中的又一个高峰。《春风沉醉的晚上》写于 之间展开。陈二妹的形象性格是通过与“我”的交流往来间
1923 年,郁达夫于 1922 年回国,他本饱含着满腔热血,期
接刻画出来的。所以,这阵“春风”对陈二妹而言代表着什么,
待着大展宏图;然而当时国内的形势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要从“我”和她的认识与交往中来寻找答案:
政治腐朽、民生凋敝,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希望的亮光渐渐熄 初次相见时,“她只放了一双漆黑的大眼,对我深深地
灭,社会再次陷入反动势力统治的黑暗中,祖国满目疮痍。 看了一眼”,这一眼中,有独居女子对陌生同租男人的戒备
在无奈接受了这样的现实后,他痛定思痛,创作了一系列批 和警惕;“我”对她的外貌有了印象,而且潜意识觉得她很
判社会弊病的作品。这时的他,关注的不仅是小资产阶级青 可怜。而“我”和她的第二次接触,是因她邀“我”一起吃
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存的痛苦,而是把更多的目光投 面包,通过这次交谈,陈二妹“好像已经相信我是一个忠厚
向了生活艰苦、求食无门的劳动人民,“多少带点社会主义 老实的人”,在和“我”的相处中,逐渐放下防备,建构起
色彩”,表现出对劳动人民的爱护与关切。 信任。因此,二人展开了深入的沟通交流,“我”知道了她
“春风”让人想到阳光普照、草长莺飞的季节;而“沉的身世——烟厂女工,父亲逝世,遭受着烟厂管理人的侮辱
醉”更是使人联想到美妙浪漫的爱情。然而,小说充满着阴 威胁;陈二妹也知晓了“我”的凄凉境遇,失业、求食无门、
沉灰暗、绝望凄凉,讲的是一位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和一名 颓废孤独,善良纯洁的她还因此哀叹。两人彼此怜悯,惺惺
困苦绝望的年轻女工的“生的苦闷”“爱的苦闷”,并没有 相惜——“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对年
美妙绝伦的爱情。 轻人相互取暖,宽慰对方,令“我”感受到了来自她的“春
那么,郁达夫为何要以“春风”、 “沉醉”这样的字眼命名,
风”,她对“我”的关怀同情。
他究竟赋予了“春风”、“沉醉”怎样崭新的意蕴? 当她对“我”深夜游荡、昼伏夜出行为产生怀疑和担心
一、何为“春风” 时,还为此感到愤怒伤心,规劝我不要走上邪路,劝解我节
(一)自然的“春风” 省开支,希望我“改过”。当她发现误解了“我”时,大方
“春风”是小说的时间背景——仲春时节,万物复苏、 坦然地承认错误,而且乐观单纯地希望“我”可以每天都翻
生机勃勃,在这样温暖惬意的季节,“我”的境遇却潦倒不 译一篇稿件,赚钱谋生。这样真诚温暖的关心,深深感动了
堪。“我”因失业将住处搬到贫民窟狭小逼仄的房间:“黑 “我”,陈二妹的人生也艰苦无奈,却能给“我”关怀;“我”
黝黝”“矮小不堪”“只有猫额那样大”。所以“我”的境 看到了劳动人民身上的善良忠厚、同情他人的美德,此时陈
遇及所处的环境同自然的“春风”形成强烈的反差,是自然 二妹“春风”一样的温情令我沉醉。
的“春风”同黑暗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 然而,这股“春风”也是无奈的,“我”被二妹所感动,
“我”神经衰弱、萎靡不振,所有的财产是一件破袍子, 产生了微妙的男女之情,想伸手拥抱她,但是理性压制住了
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只敢在春寒料峭的深夜,空无一人的 这种想法,睁开眼后,“我”反而觉得周围更加光明。
街道上游荡。郁达夫借自然的“春风”揭示了知识分子的艰 (三)理想的“春风”
难处境和社会状况:他们满腹经纶、博学多才、一心为国, “我”处于暖春,目之所及却不是欣欣向荣;吹着春风,
却被社会忽略轻视,被当权者排挤打压,于是孤独自卑、抑 更觉内心寒冷;沐浴在春光下,却发现四周仍一片漆黑。这
郁感伤、愤世嫉俗,处在苦闷和颓丧之中。这样鲜明的对比, 让“我”的内心无比煎熬悲痛,所以“我”才固执而顽强地
达到了“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的目的,突出了温 呼唤着“春风”。
暖的春风与冰冷残酷的现实压迫的对比,使主人公的凄惨遭 这里的“春风”,显然是青年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
遇更加明显、悲凉。这就是“春风”第一层意蕴所在。 像“我”这样的知识分子都在遭受着社会的压迫欺凌,在
(二)陈二妹的“春风” 社会的黑暗现实中苟延残喘,其中也包括作者郁达夫。他

作者简介:王雨墨(1999-),女,河北廊坊人,中南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王雨墨:何为“春风”,为何“沉醉” 232

创作的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自身在 痛;代表了一代青年觉醒知识分子的理想与命运背道而驰的
虚拟世界的投影——同样身为知识分子,在现实的重压之 现象,代表了觉醒知识分子与落后社会生活和传统伦常的对
下生存。这股“春风”就代表着广大知识分子群体求而不 立,也表现了极具艺术魅力的“发乎情,止乎礼”的朦胧性
得的理想。 意识。
二、为何“沉醉” 其次,这篇小说暴露了男性知识分子对异性爱的浪漫想
(一)“沉醉”于伤感、哀愁的情怀 象:这从陈二妹的人物形象上可见一斑。她是一位弱势女工,
郁达夫小说的特征之一是浪漫主义抒情色彩鲜明,“自 单纯善良、正直温柔,这样的女性会激发男性知识分子担当
叙传”式的第一人称叙述,烙印在文字间忧郁感伤的情调, 拯救者、保护者的欲望。这样的描写在当时的中国是非常大
抒发着荡气回肠的呐喊,热烈深刻。不论是在逼仄的小屋中, 胆的,是对封建文化中保守思想、传统观念的颠覆和反叛,
抑或是在空茫的大街上,甚至在与陈二妹交流的过程中,都 激发了一代觉醒知识分子的强烈认同感。
隐藏着孤独落寞、哀伤感怀的气息。 (三)“沉醉”于委婉、含蓄的抒情
郁达夫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对人生的悲剧观念绝不是当 《春风沉醉的晚上》在抒发对社会制度、现实世界的批
时社会学者批判的那样纯粹是生来伤感哀颓和着意刻画。他 判失望之情时,并不再像早期作品《沉沦》那样热情坦诚、
才华横溢却一贫如洗,为国效力却无门可投,拯救世人却自 肆意呐喊,毫无遮掩、大胆剖白。这时的郁达夫追求理性、
身苦难,他的人生经历代表着当时青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有节制地抒情。比如对男女之间的试探、进退以及情愫的理
的命运,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性调控,“我”最后想拥抱却并未拥抱陈二妹,就是一种理
(二)“沉醉”于超常、精致的视角 性的情绪;在刻画“我”和二妹的感情线时,“我”的状态
这篇小说并非单纯批判社会黑暗、政权腐朽的小说,郁 大多是“沉默”“理性的命令”,显现出“我”的理性战胜
达夫赋予了它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更宽广的视域——探讨当 了感性,作者的目的就是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时社会背景下人的存在状态,体现出了对人本、人情、人性 潜藏在理性下的情感就成了“别有幽愁暗恨生”,小说因此
的关怀。首先,小说里写出了社会中被迫“零余”边缘化的 诗意浓浓、韵味无穷。
备受忽视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无爱的孤独。除了在明线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价值颇高的
展现“生的苦闷”,还有一条隐藏的暗线,即“爱的苦闷”—— 作品,是郁达夫见证了社会现实之后视野扩大、思想深化、
当“我”想去拥抱二妹时,“我”却克制住什么也没做,因 写作艺术更加纯熟的成果。这篇小说可说是“大巧之朴,极
为“我”认为自己没有爱的资格。这也是郁达夫想要表达 浓之淡”,不论是在情节架构、艺术张力还是情感表达上,
的,作为青年知识分子,在历史条件下爱而不得的伤感和苦 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

(上接第230页)

关。”传统戏剧与民间信仰间有着密切联系,它是在同一个 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
地域生存的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流露。我们不能把传统民 [2] 庄孔韶 . 人类学概论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间戏剧仅仅看作是一种娱乐方式,一种艺术活动,除此之外, 2015.
它身上还附着重要的文化功能,在这种艺术形式和内容中, [3] 卢周来 . 草根与传统 [J]. 博览群书,2001,(08):8-10.
传承着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透过艺术 [4] 李书磊 . 从现实文化语境看《草根的力量》[J]. 博览
本身,我们要找到它的归属,深刻意识到它的功能性。“表 群书,2001,(09):4-5.
面上,我们看到的是娱乐,但在实际上,无需文字表达的诸 [5] 陶 东 风 . 一 种 值 得 倡 导 的 研 究 [J]. 博 览 群 书,
多生活场景和情绪,在一方表演和另一方观赏的过程中,得 2001,(08):10-13.
到了知识性的沟通和对话。”而戏班,它“承载着帮助传统 [6] 赵世瑜 . 草根的力量解读草根社会 [J]. 博览群书,
民间信仰运作的功能。” 2001,(08):4-5.
在台州地区有很多宗教祠堂,这是民众精神的寄托和信 [7] 丁东 . 田野的魅力 [J]. 博览群书,2001,(08):14-15.
仰的载体。“台州戏剧的繁荣景象以及当地民众对戏剧的热 [8] 傅 谨 . 感 受 草 根 阶 层 的 精 神 脉 动 [J]. 博 览 群 书,
爱,并不能仅仅从艺术的层面予以理解,它与普通民众精神 2001,(08):15-17.
信仰之间的关系一点也不比它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少。”且戏 [9] 陈明 . 低调进入及其他 [J]. 博览群书,2001,(08):7-8.
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本身就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完备、更成 [10] 释 然 . 来 自 草 根 文 化 的 造 诣 [J]. 博 览 群 书,
熟,它包含着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文 2001,(08):5-7.
化传统等,它们已深深融入到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中,构成民 [11] 金元浦 . 在“深描”之前从《草根的力量》到《现场》
众精神信仰的重要一环,正如作者所说:“对于那种千百年 [J]. 博览群书,2001,(08):13-14.
来就像流淌在民族的血液里那样融化在民间情感记忆之中 [12] 姚 新 勇 . 走 进 田 野  触 摸 草 根 [J]. 民 族 艺 术,
的信仰,台州的民众已经通过戏剧活动,充分表达了他们的 2002,(01):27-31.
态度。传统戏剧在这里成为草根阶层群体情感记忆的有效载 [13] 杨民康 . 民族音乐学与艺术人类学访谈两则 [J]. 当
体和外在形式。”传统文化、民间信仰、戏剧表演就这样交 代音乐,2018,(12):7-9+206.
织在一起,构成一幅独特的民间生活图景。 [14] 方李莉 .《艺术人类学文丛》序 [J]. 内蒙古艺术学
院学报,2018,15(03):153-156.
参考文献: [15] 方李莉 . 迈向人民的中国艺术人类学 [N]. 中国文化
[1] 崔鸿飞 . 灯神乐舞——秀山花灯人类学研究 [M]. 北 报,2018-07-20(003).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