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1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

望(2001-2011)

doi:10.6325/oce.2013.1001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學報, (1), 2013

作者/Author: 邱炫煜

頁數/Page: 1-30
出版日期/Publication Date:2013/10
引用本篇文獻時,請提供DOI資訊,並透過DOI永久網址取得最正確的書目資訊。
To cite this Article, please include the DOI name in your reference data.

請使用本篇文獻DOI永久網址進行連結:
To link to this Article:

http://dx.doi.org/10.6325/oce.2013.1001

DOI是數位物件識別碼(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 DOI)的簡稱,


是這篇文章在網路上的唯一識別碼,
用於永久連結及引用該篇文章。

若想得知更多DOI使用資訊,
請參考 http://doi.airiti.com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see: http://doi.airiti.com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回顧與展望(2001–2011)

邱炫煜*

壹、前言

中華民族僑居世界各地向稱華僑,19 世紀中葉,清朝受列強侵略,當時

外移的華僑、出洋的華工非常多,渠等關心民族與文化之生存與發展,對晚清

中國之維新、革命運動,熱切支持,尤其中華民國之誕生,海外華僑出錢出力

甚多,故而國父 孫中山先生說「華僑為革命之母」誠哉斯言!政府特別設有

僑務委員會照顧與聯絡之,並蒐集華僑相關文獻,著為史誌,重視華僑研究。

20 世紀中葉,中華民國政府播遷來臺之後,亦仰賴許多愛國華僑的堅定

支持,回國投資,有助於臺灣經濟發展,政治安定。約莫自 1970 年代以後臺

灣在學術研究領域中,將「華僑研究」逐漸多使用以「海外華人研究」稱之。

本文之作,緣起於本屆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第二次常務理監會議會

後,張存武常務監事(亦是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提及,有感於近二

十年臺灣的海外華人研究情況,似尚未有人進行較為全面的學術討論,當時個

人覺得這方面的研究討論,也是非常重要的學術訊息整理與探索,曾不揣淺陋

允諾一試。1

*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人文社會學科副教授。
1
張存武教授前曾撰寫〈四十年來台灣的海外華人研究〉一文,1992 年參加在美國舊金山加
州大學柏克萊校區舉行的「海外華人落地生根」學術研討會,作為會議論文;後收錄於張
存武著,《海浮文匯:華僑華人卷》 ,2009 年 1 月,財團法人海華文教基金會獎助出版,頁
11-27,書中篇名酌改為〈台灣的海外華人研究:1950-1990〉;又可參見張存武,〈臺灣華
僑華人研究〉主題演講稿, 「新時代.新視野.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華僑協會總會、
僑委會、教育部僑教會、海華文教基金會、國父紀念館、華僑救國聯合總會、玄奘大學海

- 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平情而論,僅僅「海外華人研究」相關課題,就已不是短時期能論述與關

照完善的課題。2今試就個人服務於臺師大國際與僑教學院,承擔臺師大僑生

先修部歷史課程、支援應華系(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一、二門僑教相關

課程的粗淺認知,針對新(21)世紀近十年以來,由於臺灣在政治上遭逢政黨

輪替、全球化與在地化議題、外籍生與僑生身分認同問題等論爭衝擊,頗使原

有僑民教育研究、海外華人研究等領域課題,似有面臨式微的危機!擬由歷史

學視野切入,將知見有關學界對於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近況,進行整理

回顧,以期展望未來,發現更多新課題與新方向。

貳、學術單位與學者研究成果概述

新世紀近十餘年來,臺灣的政治、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各方面產生了

很大的變化,有關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方面的亦隨之產生許多變動。2000 年、

2004 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勝選,獲得許多海外臺灣人社團的支持,相對地

傳統僑社與國民黨淵源深厚的社團則顯得失落;2008 年、2012 年總統大選,

國民黨獲勝重新執政,對於海外華人力量的重視、海外臺商商會的支持,以及

海外華人居住地區有關中華文化的推廣、臺灣精神的發揚,業已逐步走向催生

新視野、新思維的時局。

近十餘年來,有關臺灣地區華僑華人著述資料目錄、工具辭書之編纂,知

見如:華僑協會總會編有《華僑大辭典》
,2000 年 5 月出版;個人身為華僑協

會總會會員,略知新世紀近十年來的發展,2000 年 6 月由前監察委員、美國

外華人研究中心及歷史系等主辦,2009 年 1 月 3、4 日。
2
相關研究討論,另可參閱陳三井,〈回顧與展望:近二十年來台灣的華僑華人研究〉一文,
收錄於張啟雄主編,《近二十年來的海外華人》,2003 年 8 月,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
叢書 8;以及陳鴻瑜, 〈台灣的東南亞研究:回顧與展望〉 ,《東南亞季刊》
,第 1 卷第 2 期,
1996 年 4 月;夏誠華,
〈台灣五十年來的僑生教育〉
,《五十年來的香港.中國.亞洲論文集》,香港
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2001。

-2-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資深僑領梅培德先生接任華僑協會總會第五任理事長,2004 年 4 月連任,任

內以「擴建據點,服務僑胞,凝聚僑心」為要務,梅氏不幸於 2005 年 5 月率

團赴倫敦參加英國分會成立大會時,病逝於旅途;2005 年 6 月理事會公推常

務理事伍世文先生繼任第六任理事長,復於 2008 年 4 月改選連任,任內結合

學界舉辦有關華僑華人問題學術研討會,紀錄華族海外奮鬥史實,發揚中華文

化,與中國僑聯合作舉辦華僑服務學術座談會,建立交流平台等,並籌辦《華

僑華人研究》學術期刊。3 2012 年 4 月華僑協會總會換屆改選,陳三井先生

當選第七任理事長。陳三井教授,係法國巴黎大學博士,亦曾擔任中華民國海

外華人學會理事長、中研院近史所所長、淡江大學教授兼歷史系主任、空中大

學教授兼人文系主任等,著作等身,新世紀出版的專著,知見如:《中山先生

在美國》、《中山先生在法國》以及文集《走過的歲月-一個治史者的心路歷

程》、《青史留痕-一個台灣學者的大陸之旅》、《法蘭西驚艷》、《中國躍

向世界舞台-從參加歐戰到出席巴黎和會》、《輕舟已過萬重山》、《舵手與

精英-近現代中國史研究論叢》、《四分溪畔讀史》等多本。略以後兩書為例,

《舵手與精英-近現代中國史研究論叢》收錄孫中山研究篇、蔣介石研究篇、

革命人物篇、知識份子篇、華僑革命篇等五輯共計連附錄 22 篇文章,其中關

於華僑史論文有 3 篇;《四分溪畔讀史》內容為書評與新書介紹亦有 22 篇之

多,書中有華僑華人篇,許多是近年來作者在《僑協雜誌》上發表關於華僑華

人研究的新書評介之作,可資參考。4

中央研究院海外華人研究群學者朱浤源、張存武主編,《台灣地區華僑華

,5蒐集了我國學者與專家有關華僑華人研究之
人著述資料目錄(1950-2000)》

3
華僑協會總會發行,創刊於 2011 年,參見《華僑華人研究》第一期「發行要旨」 。
4
參見陳三井著,《舵手與精英-近現代中國史研究論叢》,秀威資訊科技,2008;以及《四
分溪畔讀史》,秀威資訊科技,2011,書後均附有作者著作目錄。
5
朱浤源、張存武主編,《台灣地區華僑華人著述資料目錄(1950-2000)》,中研院,2003.12
初版。

- 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著述為範圍,自 1950 至 2000 年之間,共 8623 筆。涵蓋了歷史、文化、經濟、

社會、政治等為主要類別資料目錄,採錄除了國家圖書館與中研院相關圖書館

之外,並參考政治大學圖書館、僑委會華僑會館、華僑協會總會圖書室、中國

國民黨黨史館、立法院圖書館等單位藏書,包含學者、專家、官員(行政及立

法人員)三類的作品,均在蒐羅之列,不僅可供純學術參考,同時兼具實用參

考價值。書目彙編另可參見,2001 年由政治大學歷史系出版,周惠民教授主

編,《台灣地區館藏華僑華人研究中文書目彙編》,6 清查截止至 2001 年元月

止,收錄彙集臺灣地區 29 間圖書館藏 2749 筆有關華僑華人研究之中文圖書與

期刊目錄。

新世紀以來,由中研院海外華人研究社群以及臺灣各大學相關學者及僑學

界專家所組成的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在張啟雄理事長任內,曾經出版

許多學術論著,如:張啟雄主編,
《東北亞僑社網絡與近代中國》論文集。
(2002

年 12 月,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叢書 6)
、《近二十年來的海外華人》
(2003

年 8 月,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叢書 8)
、《時代變局與海外華人的族國認

同》
(2005 年 3 月,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叢書 9)
;至於中華民國海外華

人研究學會叢書 7,則是夏誠華教授著,
《菲化政策對華僑經濟之影響》
(2003)

張啟雄理事長任內另主編有史料系列、演講集系列等。7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

心湯熙勇研究員,在其擔任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任內,亦多次舉辦與協辦

學術研討會,8 並將研究關注於台灣人移民南非、南美的探討,業已累積多篇

6
周惠民主編,
《台灣地區館藏華僑華人研究中文書目彙編》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2001.7
初版。
7
參見張啟雄主編,祖運輝譯, 《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華僑:朝鮮總督府報告書「朝鮮的中
國人」》
,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史料系列,2004 年 11 月;張啟雄主編,籠谷直人著,
《十九世紀末神戶華僑的通商活動──以「神戶又新日報」為線索的分析》,中華民國海外
華人研究學會演講集系列,2005 年 1 月;張啟雄主編,陳鴻瑜著,
《關於華僑史的幾個問題》,
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演講集系列,2005 年 1 月。
8
湯熙勇教授在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與世界海外華人研究學會(ISSCO) ,於 2001 年 4

-4-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論文。
在僑民教育方面的研究概覽,則可以高崇雲教授與夏誠華教授為代表,關
於僑教方面的研究回顧,早已曾為文討論,9可茲參考。由於高崇雲教授曾任
國父紀念館館長,新世紀近十年來,擔任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7.5~2004.7)
、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2004.8~2006.7)
、德
明財經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2006.8~),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
學會第十一屆理事長等,長期以來對於僑民教育研究關注尤深,高崇雲教授主
編有:《僑民教育學術講座》(教育部,1999 年 9 月);《僑民教育學術論
文集》(教育部,1999 年 6 月);《第一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
(教育部,1999 年 8 月);《第二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教育
部,2000 年 8 月);《海外台北學校教學文集》(教育部,2001 年 4 月);
《第三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教育部,2001 年 12 月);《第四
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會會議實錄》(教育部,2002 年 3 月);《第四屆海外
台北學校校務發展研討會會議實錄》(教育部,2002 年 9 月);《第五屆海
外台北學校研討會論文集》(教育部,2003 年 9 月);《第五屆僑民教育學

月 26 至 28 日,共同舉辦「第四屆世界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後由張存武、湯熙勇
主編《海外華族研究論集》三大冊,由華僑協會總會出版,慶祝華僑協會總會成立六十週
年,2002 年 5 月;湯教授在其擔任海外華人研究學會會長任內,亦曾聯合中研院人文社會
科學研究中心、僑委會及海華文教基金會,主辦了「海外華人之文化變遷與文物維護」國
際學術研討會(2008 年 12 月 13、14 日,於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第一會議室)等學
術活動。
9
如:夏誠華, 〈一九四九年以來的中華民國僑生教育回顧〉 ,
《研習資訊》第 23 卷第 2 期,2006;
2006 年《研習資訊》,高崇雲教授亦發表有,〈我國僑民教育的現況與發展〉一文;此外,
高教授撰有〈海外僑校服務的回顧與展望〉,《工商學報》 (第 6 卷第 1 期,2008 年)、〈我
國僑教政策的檢討與展望〉 ,《工商學報》 (第 7 卷第 1 期,2009)
,以及與高欣、高鵬翔合撰,
〈海外華文教育的回顧與展望〉 ,《中原華語文學報》 (第 6 期,2010)
、與高欣合撰, 〈開拓
僑生教育新境界吸引僑生人才留台服務之策略〉 ,《華僑華人研究》 (創刊號,2011 年 1 月)、
與高鵬翔合撰, 〈僑民教育的新思維與新策略〉 ,
《海外華人研究》 (第四期,2011)等,論述
詳瞻。高教授並於第十一屆海外華人研究學會會長任內,主辦了「開拓僑民與華語文教育
新境界」國際學術研討會(2010 年 12 月)以及「海內外華人教育休閒文化文物」國際學術
研討會(2011 年 12 月)。

- 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術研討會會議實錄》(教育部,2003 年 12 月);《第六屆僑民教育學術研討
會會議實錄》(教育部,2004 年 12 月);《海峽兩岸南向政策與東協》(淡
江大學,2005 年 9 月);《開拓僑民與華語文教育新境界》(中華民國海外
華人研究學會,2010 年 12 月)等許多僑民教育實務研討成果。
夏誠華教授是在僑務、僑教、海外華人史領域深耕已久的學者,在玄奘大
學任職期間,成立海外華人研究中心,舉行學術座談會、籌辦學術研討會等,
著有《民國以來的僑務與僑教研究(1912-2004)》,列為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
究中心叢書第一種(2005)以及主編系列叢書,如《海外華人研究論文集》
(2005)、
(2005)
《僑民教育研究論文集》 、《新世紀移民的變遷》
(2006)
、《海外華人歷
史與經濟發展》
(2006)
、《新世紀的海外華人變貌》
(2009)等,收錄此一時期
許多精彩的僑民教育與海外華人研究的論文。
新世紀近十年來,政府主管僑務的專責機構──僑務委員會自行研究除了
賡續編印《華僑經濟年鑑》、《統計年報》及維護電子網頁資訊公開等重要工
作外,重視以社會科學方法建立台灣地區移居海外僑民概況長期追蹤調查制度,
編印紙本的《台灣及兩岸三地華人人口推估方法-理論建構與實證探討(以美
國為例)》(2002.12)、《各國華人人口專輯》(2003.12)、《各國華人人
口專輯.Ⅱ》(2005.12)、《各國華人人口專輯.Ⅲ》(2009.12)或是委託
研究《臺灣移居美國僑民長期追蹤報告》(2003~2011)等,對於台灣移民與
華人人口推估,做了系列社會科學化的調查報告。並委託大學校院學者姜蘭虹、
徐榮崇、陳麗如等教授群,研究臺灣僑民在美國、澳洲、加拿大等國的現況。
10

國立教育資料館改隸國家教育研究院之前,曾與暨南國際大學(大學僑生

10
詳可參見研究主持人姜蘭虹、徐榮崇,《澳洲臺灣僑民現況之研究》(2003.12,臺北市立
師範學院);計畫主持人徐榮崇,共同主持人陳麗如,《美國、澳洲、加拿大三國臺灣僑
民比較研究》(2005.12,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計畫主持人徐榮崇,共同主持人陳麗如,
《美國臺灣僑民生活適應及發展之研究-以洛杉磯為例》(2006.12,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等。

-6-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海外聯招會主辦學校)合作進行「招收海外僑生來台升讀大學之研究」系列。
11

典藏政府方面檔案的國史館,何鳳嬌協修曾編有《排華史料彙編-墨西哥》,

近十餘年來,知其陸續編有《東南亞華僑資料彙編(一)》、《東南亞華僑資

料彙編(二)》等;近年,謝培屏編有《戰後遣返華僑史料彙編 1》(緬甸篇,

2003);《戰後遣返華僑史料彙編 2》(暹羅.菲律賓篇,2004);《戰後遣

返華僑史料彙編 3》(越南.荷屬東印度.北婆羅洲.馬來亞.新加坡.南洋

華僑機公篇,2005)等。其後又續編《戰後遣送旅外華僑回國史料彙編》系列,

整理外交部及官方檔案,提供學界研究參考。

綜上言之,政府單位亦仍重視華僑華人學術研究,惟致力於僑教與海外華

人研究的學者專家申請經費較為艱困,本文難以一一盡述相關學者的研究成果,

大致上服務於大學校院者,共同處可能在於重視檔案史料與學術倫理、期望政

府重視與支持華僑華人學術研究,以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東南亞研究所的李

盈慧教授為例,近年編有《官方公報中的華僑史料(1911-1916)》及著有《抗

日與附日-華僑、國民政府、汪政權》一書,就是一例。12其他僑政、歸僑各

社團,以及許多「區域研究」領域學者或個人亦莫不重視學術研究,於今許多

11
參見國立教育資料館編印,計畫主持人王世英(國立教育資料館館長),研究主持人蘇玉
龍(暨大教務長),協同主持人許雅惠(暨大副教授),《招收海外僑生來台升讀大學之
研究》,2006.5;主持人同前期,《招收海外僑生來台升讀大學之研究.第二期》生活適
應、生涯發展與宣導策略,2007.4;計畫主持人王世英,研究主持人蘇玉龍,協同主持人
林志忠(暨大課程教學與科技研究所副教授),《招收海外僑生來台升讀大學之研究.第
三期》與中國大陸、港澳地區招生策略之比較,2007.12;計畫主持人王世英,研究主持人:
蘇玉龍(暨大代理校長),協同主持人林志忠、李信(暨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研究員),
《招收海外僑生來台升讀大學之研究.第四期》兩岸華語文能力測驗及運用之探究,2008.12
等。
12
李盈慧編《官方公報中的華僑史料(1911-1916)》(暨南國際大學,2002);氏著《抗日
與附日-華僑、國民政府、汪政權》(水牛出版社,2003)。李教授對於華僑抗戰史素有
研究,關於汪政權與華僑之關係,關注論著不多見;其後可見楊韻平《汪政權與朝鮮華僑
(1940-1945)-東亞秩序之一研究》,稻鄉出版社,2007,此書是其碩論獲得推薦出版,
似可延伸閱讀,附誌於此。

- 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社團單位仍勉力維繫會誌出版或建置電子網頁,於今功利社會,可說是難能可

貴的現象。

參、學校開課概況與學術研討會舉隅

吾人如欲了解近十餘年來國內大學學系、研究所,開設僑教與海外華人研

究相關課程情形,可能需要長時期進行資料整理與調查,才不至於掛一漏萬。

今本文略以初步的方式呈現,策略檢索最近 101 學年度第 1 學期各大學歷史系

或是其他相關學系(所)觀察可知:

淡江大學的亞洲研究所東南亞組開課情形,蔡青龍教授開設「東(南)亞

勞工與台灣發展」、「東(南)亞人力資源發展」;林若雩教授開設「東(南)

亞國際關係與區域安全」、「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專題」;林欽明教授開

設「東南亞發展議題」、「東南亞政府與市場」、「東南亞產業與企業」;陳鴻瑜

教授開設「大陸東南亞史」、「印尼和馬來西亞專題研究」。歷史系黃建淳教授

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開設有「東南亞史」、亞洲研究所東南亞組林若雩教授

於臺師大東亞學系開設「東南亞華人社會與文化」等課。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李盈慧教授開設「東南亞華人社會文化史」
、「海外華

人史」等相關課程;東南亞研究所陳佩修教授開設「東南亞政府與政治專題」、

林開忠教授與嚴智宏教授合開「東南亞宗教與社會」、利亮時教授與黃兆仁教
授合開「東南亞華商與台商專題討論」等。

中興大學歷史系陳靜瑜教授開設「美國史」;東華大學歷史系(所)李道

緝教授開設「海外華人史專題」;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古鴻廷教授開設「東南

亞史專題研究—新馬華人」;中原大學應華系夏誠華教授開設「亞洲華語文教

育」等,或可作為概略之參考。

芻見認為新世紀近十餘年來有關僑教與海外華人教學研究單位的變化,其

-8-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實相當重要。雖然國內大學校院限於人員編制與經費困難等緣故,並無以研究

「華僑華人」為專門領域的系所設置,但有兩大發展現況發展,企盼政府、僑

界與學界加以重視,共心維護。一是國內許多華語文教學系所的增設,有一些

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除了華語文教學主體研究之外,亦重視海外華人教育、

海外華文教育、僑民教育等相關問題與研究;一是 2006 年國立僑生大學先修

班與臺灣師範大學合併之後,轉型為「僑生先修部」繼續維繫原有輔導僑生來

臺升學的先修教育制度外,臺師大並新成立「國際與僑教學院」下設三系三所

四學科,其中原在華語文教學研究所支持下設立有「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

(碩士班),2012 年 8 月系所調整,「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合併於應用華

語文學系之碩士班。在經費與人員緊縮的時代氛圍下,歷經調整,逐漸走向華

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經常有合作的機會,共同舉辦學術研討會,以近五年知見為

例,如:

(一) 2007 年 5 月 18、19 日,華僑協會總會、國父紀念館、玄奘大學、海

外華人研究學會、海華文教基金會、純智文教基金會合辦「全球化下華僑華人

問題的轉變」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 14 篇,古鴻廷教授主題演講:
「近代

華族海外發展的回顧與展望」,綜合座談是以「全球化下華僑華人教學與課程

現況及發展」、「海外僑情實況」為主題。

(二) 2008 年 5 月 23-25 日,臺師大華研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與

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合辦「海外華人專題研習營」,針對:(1) 海外華人社會的

現況及問題;(2) 新移民與海外華人社會:來自臺灣、香港及中國大陸的移民;

(3) 海外華人文化認同之轉變及其特質;(4) 海外華人與移居地社會的互動等

議題,進行專題演講及討論。

(三) 2009 年 1 月 3、4 日,玄奘大學海外華人研究中心、歷史系與華僑協

會總會、僑委會、僑教會、海華文教基金會、國父紀念館、華僑救國聯合總會

- 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等單位主辦「新時代、新視野.海外華人」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海外華人重

要議題,發表論文 24 篇,並邀請僑委會任弘副委員長主持綜合討論,邀請重

要僑務社團負責人與談。

(四) 2009 年 5 月 16 日,臺師大華研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與王秀

惠教授主持的『海外華人的全球化與在地化』學程計畫,13主辦「海外華人的

全球化與在地化」碩博士研究生論文研討會,會議目的為提供各大學院校研究

生對僑教與海外華人之相關領域有學術發表與意見交流之機會。論文領域:包

括海外華人、僑務僑教、跨國流動、語言與文化等相關領域,發表論文 14 篇。

(五) 2009 年 11 月 11、12 日,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中原大學應

用華語文學系、玄奘大學歷史系,結合僑委會、國父紀念館、海華文教基金會、

華僑救國聯合總會、華僑協會總會、中華民國港澳在台人民協進會、兩岸和平

發展聯合總會、孫中山文教福利基金會等單位聯合主辦「孫中山-海外華人與

兩岸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以孫中山先生與海外華人為核心議題,發表論文

25 篇,會後並由國父紀念館、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出版《孫中山與海外華人論

文集》。

(六) 2010 年 6 月 24 至 26 日,臺師大華研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

主辦「海外僑教與華文教育」國際研討會,該活動邀請僑委會任弘副委員長、

僑教會林淑貞主任委員、UBC 亞洲研究學系中文部李端端主任、全美中文學

校聯合總會劉娟會長、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陳之權院長、菲律賓華裔青年聯合

會創辦人洪玉華教授等多位學者專家,藉由此次的交流,探討海外興學和傳承

13
王秀惠教授(1960-2012)近年除了主持『海外華人的全球化與在地化』學程計畫,主辦與
參加國內金門大學、香港及馬來西亞等地大學的學術研討,參加中研院歐美所關於「離散」
議題讀書會等活動,近年出版有《種族歧視與性別:二戰前美國大陸男性華人之經歷》 (允
晨文化,2006.3)以及《跨國移動的困境:美國華日兩族的族群關係,1885-1937》 (臺灣學
生書局,2008.9)等專書。2012 年 8 月 18 日在菲律賓參加學術研討會中,身體不適,不幸
病逝於馬尼拉。

- 10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中華文化語言的結合方式,匯聚相關研究與實務,為海外僑教與華文教育創造

新契機。

(七) 2010 年 10 月 8、9 日,臺師大華研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聯

合國際與僑教學院華語文、人文社會、外語、數理等四學科,合辦「2010 海

外華人與華僑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會議目的在於探索海外華人之歷史文化、

政經社會,使華僑社會教育具有學術研究之理論基礎。通過論文討論、論壇交

流,建造一個重要平臺來展現海外華人與華僑教育的相關課題和研究成果。

(八) 2011 年 5 月 13 日,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主辦,聯合華僑協會總

會、海華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共同主辦,世界華語文教育

學會、中原大學華語文教學組協辦「2011 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

野」國際學術研討會,邀集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產官學專家學者集思廣益,

促成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攜手合作,共同為開創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新

局面而努力。會議發表論文 16 篇,壁報論文 11 篇,會後論文由《中原華語文

學報》編輯委員會聘請專家學者匿名審查,擇優刊登。

(九) 2012 年 3 月 2 日,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主辦,第一屆全國「華

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研究生學術研討會,先經審查由投稿之 42 篇論文之中,

選出 19 篇,於研討會公開發表,研討會論文發表後,經 12 位學者組成的審查

委員會決議通過,選出 12 篇論文集結成為專書問世,作為中原大學應用華語

文學系叢書第一種。14

(十) 2012 年 5 月 11 日,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主辦,「2012 開創華語

文教育與僑民教育之新視野」國際學術研討會,於海內外從事華語文教育與僑

民教育之產官學專家學者參與此次會議之人士共計 121 人,共同為開創海內外

華語文教育與僑民教育的新局面而共襄盛舉。發表論文錄取 16 篇,其中以華

14
夏誠華主編,
《華語文教育新視野》
,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叢書第一種,2012.4 初版。

- 1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語文本體研究為主題的論文有 5 篇,以華語文教學方法為主題的論文有 5 篇,

以僑民教育為主題的論文有 6 篇。會後,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學術研究委

員會,選出七篇論文以專書型式出版,作為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叢書第二

種。15

肆、近十年來『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博碩士論文回

除惟上述列舉叢書或論文集之外,筆者自 96 學年度下學期起迄今,受邀
擔任臺師大華研所「僑教政策與行政」
、「東西交通與海洋文化」兩門選修課程。
在「僑教政策與行政」課程,常以主題研究『關鍵字』檢索「國家圖書館全國
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期刊論文網、資料庫等。個人認為從近十餘年來研究生
進行的博碩士論文之篇目,或亦可作為觀察國內『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趨勢的途徑之一。
首先以「僑教」(相關關鍵詞後括號數字為資料筆數)為討論範圍,實際
查詢得『僑教』(17 筆)、『僑教政策』(7 筆)、『僑民教育』(1 筆)、『僑生教
(3 筆)
育』 、『華校』
(4 筆)
、『華僑學校』
(1 筆)
、『華僑教育』
(1 筆)
、『海外
華文教育』
(1 筆)
、『華文教育』
(33 筆)
、『僑校』
(7 筆)
、『海外臺灣學校』
(7
筆)
、『僑校行政』
(0 筆)
、『海外華人教育』
(0 筆)
;另以『僑生』作為檢所策
略可得(48 筆)
,其中 35 筆資料屬於 2000 年以後,將查詢篇目綜合整理,詳
如表一所列。

表一:新世紀以來『僑教』研究博碩士論文一覽表
論 文 題 目 系所(碩/博) 年度 研究生 指導者
菲律賓華校的華文教育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 2000 陸建勝 張存武
研究所(碩)

15
黃麗儀主編,
《開創華語文教育新視野》,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第二種,2012.5 初版。

- 12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歷史課本之 暨南國際大學 歷史 2000 李志賢 古鴻廷


分析(1975-1999) 學研究所(碩)
泰北地區華文教育之研究-以清萊 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 2000 許麗鈴 余伯泉
地區兩所學校為例 教學研究所(碩) 吳麗君
台北日本與美國僑校小學社會科教 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 2000 李智威 鍾宜興
學比較研究 育研究所(碩)
視「僑大先修班」為系統以探討其處 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 2000 成秋華 謝長宏
境與發展 究所(碩)
砂拉越留台同學會之研究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1 黃偉雯 黃建淳
(1694-1996) (碩) 吳振漢
泰國政府對華文教育政策之研究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1 鷲津京 陳鴻瑜
(1911-1949) (碩) 子
高中僑生自我概念'生活適應與學業 政治大學教育學系 2001 李麗花 秦夢群
成就之相關研究 (碩)
日本華僑學校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2002 張澤崇 信世昌
教學研究所(碩)
我國僑教政策變遷之研究-SWOT 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 2002 游凱全 張四明
觀點的分析 政策研究所(碩)
大專僑生生活適應與生涯輔導之研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2002 蔣美華 鄭熙彥
究 諮商學系碩專班 彭慧玲
自我調整學習輔導團體對於大學僑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 2002 范瑞文 林清文
生輔導效果之研究 諮商系(碩)
政府資訊入口網站之建置研究-以 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 2002 詹智仁 吳肇銘
教育部僑民教育委員會為例 究所(碩)
網際網路與跨地域認同-僑生網路 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 2002 楊國煌 羅世宏
社群之研究 播研究所(碩)
馬來西亞與菲律賓獨立後華文教育 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 2002 陳玉清 蔡清華
發展之比較研究 育研究所(碩) 鍾宜興
美援僑生教育與反共活動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 2003 陳月萍 李盈慧
(1950-1965) 系(碩)
近半世紀的「華僑」教育(1950-2000) 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3 李靜兒 古鴻廷
(碩)

- 1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馬來亞華文中學改制-汪永年與鍾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 2003 陳子鸚 李美賢


靈中學為例 研究所(碩)
高一僑生的生活適應、數學學習態度 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 2003 王智明 張宏志
與數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 (碩)
我國大學僑生留學選校關鍵因素之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 2003 施俊名 蔡清華
研究 究所(碩)
年少單飛的異鄉歲月--五名高中僑 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 2003 曾秋蘭 張芬芬
生在臺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 民教育研究所(碩)
西馬來西亞華文報之發展與困境-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 2004 黃招勤 郭良文
多族群環境中報紙角色和功能的轉 (碩)

大學僑生生活問題、因應策略與生活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 2004 易振成 卓播英
適應之研究 業教育學系(碩)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之研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 2005 李寶鑽 鄭瑞明
究(1957-2003) 究所(博)
海峽兩岸推展僑務政策之比較研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 2005 饒慶鈴 黃人傑
究:兼論僑教之比較 研究所(博)
戰後馬來西亞地區華文高等教育之 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5 曹淑瑤 余文堂
研究(1945-2005) (博)
兩岸僑教政策變化之研究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 2005 羅 俐 廖達琪
所(碩)
美國大洛杉磯地區中文學校之探討 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5 朱苑綺 陳靜瑜
-以洛杉磯郡和橘郡為例 (碩)
(1965-2005)
臺灣與美國海外學校政策之比較研 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 2005 林岑霏 蔡清華
究 (碩)
新世代僑生,近鄉情怯-海外臺灣學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005 甘仲豪 彭文正
校深度報導 (碩) 卓亞雄
偶然身為僑生:戰後不同世代華裔馬 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 2005 陳慧嬌 方孝謙
來西亞人來台求學的身份認同 (碩)
以情感作為市場區隔-馬來西亞僑 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 2005 陳靜儀 李偉權
生和推動台灣觀光產業之研究 系(碩)

- 14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從多元背景學生學習與發展需求建 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 2005 王心蕾 黃 玉


構大學導師制實施策略─以國立臺 動領導學系在職碩士
灣師範大學為例 班
大學僑生校園經驗與學習成就之研 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 2005 吳玥玲 何英奇
究 動領導學系在職碩士

大學僑生成功適應歷程之質性研究 臺師大公民教育與活 2006 徐昌燕 黃 玉
動領導學系在職碩士

兩岸對外華語文教學策略之研究 臺師大政治學研究所 2006 張愛群 紀俊臣
在職碩士班
馬來西亞華文高中學生死亡態度與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 2006 房麗媚 蔡明昌
生死教育需求之研究 所(碩)
臺商與臺灣學校之關係:吉隆坡臺灣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 2006 陳可欣 林開忠
學校之探討 研究所(碩)
海外臺灣學校教師科學教學專業發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 2006 梁文懋 黃萬居
展之研究 然科學教育學系(碩)
二十世紀泰國華文文學的發展 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研 2007 吳佳怡 吳福助
究所(碩)
大學僑生健康促進行為與生活品質 臺灣大學護理學研究 2007 廖美蓮 高碧霞
之探討: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僑生先 所(碩)
修部學生為例
在台僑生幸福感之探索研究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 2007 程良生 蕭 文
導與諮商研究所(碩)
再華化的意義:探討旅台馬印僑生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 2007 李衍造 林開忠
化認同的異同 南亞研究所(碩)
台灣中小企業國際化策略之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 2007 邱禮模 龔昶元
以僑生公司為例 理系(碩)
結合蒙特梭利及全語教育概念之華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2008 楊可玉 信世昌
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設計 教學研究所(碩)
我國僑教政策變遷之研究-以歷史 政治大學公共行 政 2008 蔡佩珊 顏良恭
制度主義角度分析 研究所(碩)

- 1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爭取海外力量:中華民國外交、僑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 2008 黃辰濤 李盈慧


務、黨務在新馬的運作(1945-1957) 系(碩)
馬來西亞留台僑生之教育歷程與「僑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 2008 洪淑倫 馬藹萱
生」身分對其在台生命經驗之影響 所(碩)
泰國華文教育之個案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2008 林秋香 葉德明
教學研究所(碩)
曼谷台商家長教養其子女學習華文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2008 葉麗雪 信世昌
之研究 教學研究所(碩) 林莉妹
馬來西亞新紀元學院的傳承與轉型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 2008 高偉哲 李美賢
研究所(碩)
馬來西亞新世代華人對華文教育態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 2008 陳美鳳 李美賢
度之研究:以獨中生為例 研究所(碩)
印尼華文教育的復甦發展與面臨的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 2008 田乃綺 黃兆仁
問題 研究所(碩)
大學校院學生之世界公民觀開展-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 2008 陳巧蓁 李琪明
兩個國際志工服務團隊之緬甸行 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碩)
生活適應、學業成就與學生忠誠度關 朝陽科技大學工業工 2008 高嘉偵 孫德修
係之研究-以某大學僑生為例 程與管理系(碩)
台灣專業移民政策探討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 2008 吳宏仁 周桂田
究所(碩)
「緬甸」與「僑生」:跨國主體的形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 2009 林芳如 陳奕麟
成與困境 文化研究所(碩)
政黨輪替後的海外僑教政策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 2009 榮幼娥 蕭全政
(2000-2010) 所(碩)
秘魯華人移民與華文學校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2009 林佳瑩 邱炫煜
(1849-2010) 教學研究所(碩)
以任務型教學活動應用於海外兒童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2009 洪瑄鍞 葉德明
華語教材之原則──以菲律賓僑校兒 教學研究所(碩)
童為例
1945 年後泰國華文教育之發展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9 陳惠玲 陳鴻瑜

- 16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碩)
臺灣的馬華「流離者」處境初探—以 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 2009 吳文睿 蔡慶同
紀錄片《當我不存在就好》為例 錄研究所(碩)
隱藏在臺的馬來西亞華人——以紀 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 2009 陳香松 蔡慶同
錄片《南洋小館》為例 錄研究所(碩)
菲律賓華校導入新教材之研究:G 校 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 2009 張秋華 余伯泉
個案 教學研究所(碩)
海外臺灣學校校長工作壓力及其因 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 2009 劉智敏 林騰蛟
應策略之研究 職業教育研究所(碩)
泰北茶房村華族學生選擇中文學校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 2009 徐友蓮 李美賢
之原因:以光復高級中學為例 研究所(碩)
馬來(西)亞董教總與華文教育發展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 2009 陸建勝 古鴻廷
之研究(1951-2000) 系(博)
泰北中國「結」──從泰北華人學子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009 陳文政 周陽山
的中國求學路談起 (碩) 高人傑
再疆域化的學生遷移:旅中台生與旅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 2009 吳伊凡 藍佩嘉
台馬生的比較 所(碩)
馬尼拉與宿霧華校幼童「閩華共學」 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 2010 陳玉菁 余伯泉
的個案研究 化研究所(碩)
宿務華校「識簡書正」與「識正書簡」 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 2010 林惠音 余伯泉
教學之個案研究 化研究所(碩)
校長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之探討─ 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 2010 張雅婷 楊振昇
某海外台灣學校之個案研究 策與行政學系(碩)
德國華人華文教育研究-以五所中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 2010 張鳳圻 信世昌
文學校為例 教學研究所(碩)
馬來西亞華文教育與政治的糾葛-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 2010 葉宏倫 楊忠斌
以批判教育學的觀點 究所(碩)
一位獨中教師教育心路歷程的自我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 2010 謝錫福 林素卿
敘事探究 究所(碩)
網路表象之後:緬甸僑生在台跨文化 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 2010 寸得杏 張玉佩
衝突與糾葛 (碩)

- 1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同胞與外人之間:馬來西亞「僑生」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 2010 吳欣怡 童元昭


的身份與認同 所(碩)
國際志工團隊及泰北僑校間建構夥 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 2011 高如玉 顏妙桂
伴關係之研究 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
職碩士班
泰北地區華校教學現況與教師發展 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 2011 林書華 孫紀真
需求之探究 教學研究所(碩)
在生命河流中的「移動」及其意義: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 2011 彭霓霓 李美賢
1990 年代旅臺緬甸華人個案 研究所(碩)
馬來西亞國民型中學推動華文教育 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 2011 何凱琳 楊思偉
之分析 系(碩)
泰北僑民的中華民國認同之變遷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 2011 高維駿 趙文志
事務研究所(碩)
僑生愛情分手之失落與復原經驗 臺北護理健康大學生 2011 曾 莉 吳庶深
死教育與輔導研究所
(碩)
港澳僑生在台生活適應之研究 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 2011 劉達濠 丘立崗
區域發展學系(碩)
一位留台僑生校長的四個十字路口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 2011 林少白 林國楨
究所(碩)
計算能力是否為影響僑生微積分學 國立交通大學應用數 2011 方怡中 白啟光
習成效的因素 學系所(碩)
資訊融入錨式情境教學法應用於海 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2012 鄭育仁 廖本裕
外臺灣學校鄉土教學之研究 (碩)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2012 年 12 月 6 日點閱,
檢索過程發現多篇論文正巧是 2000 年,其題目與本文討論密切相關,亦
將其列入參考。

- 18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其次,再以「海外華人」(相關關鍵詞後括號數字為資料筆數)為討論範

圍,實際檢索查詢得:
『華僑』
(125 筆)
,1 筆屬於 2001 年以前;檢索查詢『海

外華人』(21 筆),16 筆屬於 2001 年以後,5 筆屬於 2001 年以前;檢索『華

裔』
(66 筆)45 筆屬於 2001 年以後,21 筆屬於 2001 年以前;檢索『華族』
(10

筆)
,1 筆屬於 2001 年以前;檢所『僑民』
(9 筆)
,多屬於 1999 年以後,他國

僑民 2 筆,刪除不論。

另檢索以『華商』
,可得 5 筆符合檢索標準之論文;檢索『華工』
(0 筆),

將各查詢策略所得資料進行整理,表一已列舉者不贅述,篇目一覽參見表二。

表二:新世紀以來『海外華人』研究博碩士論文一覽表
論 文 題 目 系所(碩/博) 年度 研究生 指導者
由多元文化暴露探討消費者的 東海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000 段士良 余佩珊
文化改觀-以在台美裔與加裔 (碩)
華僑的飲食消費、休閒活動及
媒體使用為例
清季駐新嘉坡領事之探討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研 2000 蔡佩蓉 古鴻廷
(1877-1911) 究所(碩)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神戶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 2000 許瓊丰 戴國煇
華僑之研究」-以吳錦堂為中 所(碩)
心的考察
我國商銀越南分支機構競爭優 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 2000 謝仲文 吳昇曄
勢之探討-以慶豐商業銀行、 所(碩)
中國國際商業銀行、世華商業
銀行為例
華裔鏡頭下的自我表述:王穎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研究 2000 蔡中蓓 馮品佳
的《尋人》及《喫一碗茶》 所(碩) 林文淇
任壁蓮《希望樂土之夢娜》的 彰化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0 廖昺鈞 林茂竹
屬性追尋 (碩)

- 1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含蘊、悲苦與滿盈:論譚恩美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 2000 朱雯娟 田維新


的《喜福會》與《灶君娘娘》 所(博)
中華裔女子的蛻變
伍慧明《骨》之中譯與評介: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2000 周延靜 張小虹
一觸即發的親子關係 研究所(碩)
《喜福會》的翻譯策略:華裔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 2000 林筱青 賴慈芸
美國文學翻譯實例 所
華人社團的跨國界發展-以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 2001 柳時和 葉明德
「世界華商大會(WEEC)」為例 究所(碩)
砂拉越華人的抗日活動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 2002 楊昇龍 黃建淳
(1937-1945) 所(碩) 朱浤源
韓國政府的華僑政策 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 2002 康恩誒 陳鴻瑜
所(碩) 邱榮舉
東南亞華商中國市場經營歷程 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2002 林泰宏 方至民
演化之研究-以中國正大集團 研究所(碩)
為例
砂拉越興化族群行業發展史之 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2002 蕭靜淑 黃建淳
研究(1912∼1990) (碩)
從神話建立少女的個人認同: 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 2002 陳秋華 海 柏
以勞倫斯.葉之《貓頭鷹之子》 研究所(碩)
及湯亭亭之《女鬥士》為例
追尋自我: 論在家鄉和木魚之 中正大學/比較文學研 2002 陳俐如 李根芳
歌之中華裔美國人的文化認同 究所(碩)
美國矽谷地區華裔高科技創業 臺灣大學商學研究所 2002 李世明 黃崇興
型態之研究 (碩)
韓華與永和韓國街:一個經濟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 2003 簡珮韻 楊宗惠
面向的國際遷移調適研究 所(碩)
中華民國駐馬來亞領事館與馬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 2003 李珮瑩 陳鴻瑜
來亞華僑(1945-1950) (碩)
晚清商務改革與海外華商關係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 2003 郭人豪 鄭永常
之研究 (碩)

- 20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華僑在臺投資之檢討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2003 許馨燕 李盈慧


(1952-1989) (碩)
南洋華僑民族主義-以陳嘉庚 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 2003 陳長源 江炳倫
為例 究所(博)
華僑匯款與中國國際收支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2003 蘇信宇 李盈慧
(1912-1945) (碩) 劉文賓
書寫即戰鬥:趙健秀小說中的 淡江大學英文學系(博) 2003 胡 迪 李有成
反抗政治
棲身在浪漫與現實之間-鄭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 2003 黃于珊 何金蘭
娟小說研究 (碩)
述說離散身分:林玉玲《季風 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 2003 李宜峰 張錦忠
史》中的語言、遷徙與族裔性 研究所(碩)
重繪移民女性:聶華苓與嚴歌 交通大學語言與文化研 2003 林怡君 馮品佳
苓作品中的華裔美國移動論述 究所(碩)
海外華裔青年語文學習影響因 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 2003 張育誠 侯世光
素之研究 教育研究所(碩)
後蘇哈托時期華裔印尼人教育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 2003 陳雅莉 李美賢
選擇之研究: 「原鄉化」
、「在地 究所(碩)
化」、「國際化」?-以雅加達
地區為例
論 1949 年以後國民黨政權的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04 范雅梅 汪宏倫
僑務政策:從流亡政權、在地 (碩)
知識與國際脈絡談起
我國國籍法制與實施現況之研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2004 蕭成洽 劉昊洲
究 碩士在職專班 王中天
一個消失中的田野:長治鄉印 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 2004 劉振台 莊雅仲
尼客僑的族群構成 維護系(碩) 林崇熙
汪政權與朝鮮華僑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4 楊韻平 林滿紅
(1940-1945)—東亞秩序之一 (碩)
研究
海外台灣僑民國家認同的世代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 2004 賴麗瑩 黃 城
差異-以多倫多地區僑社為例 究所(碩)
(1971-2004)

- 21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砂拉越詩巫華人社團聯合會研 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 2004 陳琮淵 黃建淳


究(1977-1997) (碩)
金門南洋華僑之社會衝擊 銘傳大學應用中國文學 2004 曾玉雪 紀俊臣
(1840-1949) 系碩士在職專班 汪 娟
某科技公司台灣勞工與新加坡 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 2004 林功偉 房美玉
華裔勞工工作價值觀之差異研 研究所(碩)

莊華《渡》之中譯與評介:身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研 2004 林銘鴻 梁欣榮
分越界與移民經驗 究所(碩)
我國駐外機構經營績效之探討 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 2005 歐陽富 王國樑
-以僑務委員會為例 學程(碩) 吳中書
孫克難
遷移.文化與認同:緬華移民 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005 翟振孝 蔣 斌
的社群建構與跨國網絡 (博)
江澤民僑務思維及政策之研究 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 2005 田雛鳳 樊中原
(1992-2003 年) 岸關係碩士在職專班
浮繪僑眷家庭婦女的生活圖像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 2005 劉湘金 李君如
-探討金門地區 1930-1950 僑 碩士在職專班 洪啟東
眷家庭婦女的角色與功能
銀行保險之購買因素分析-以 淡江大學保險學系保險 2005 劉芷妤 郝充仁
華僑商業銀行個人客戶為例 經營碩士在職專班
全球化與好萊塢華裔導演─作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 2005 彭光偉 周陽山
品探討與型態分析 (碩)
華裔美國文學作品中「文化變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 2005 邱思潔 賴慈芸
形」的翻譯策略 所(碩)
華裔美人自我認同之反思:評 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 2005 姚明俐 尤本立
析張純如中國歷史之研究 (碩)
易地的金枝-緬華文化調適與 華梵大學建築學系(碩) 2006 劉秀淑 葉乃齊
認同
在台韓國華僑夫妻勞動經驗之 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06 侯丞芝 馬藹萱
考察:台北都會區之田野研究 (碩)
台灣科技探索(候鳥計畫)執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 2006 莊雪玲 謝龍發
行效益之影響因素之研究 所(碩)

- 22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印尼亞齊客家人之研究 政治大學民族研究所 2006 陳欣慧 陳鴻瑜


(碩)
產銷計畫下的臺灣洋菇罐頭業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2006 陳敏媛 王秀惠
(1961-1990) (碩)
經濟全球化下中國吸收外資之 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 2006 廖婉伶 朱言明
研究-以海外華人地區(港澳 所(碩)
台)為例
華人在美政治參與之研究 中國文化大學美國研究 2006 林大鈞 呂亞力
所(碩)
離散者的中國民族主義—華裔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2007 郭佳佳 石之瑜
學者趙穗生,鄭永年面對中國 (碩)
的身分策略
從寶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華 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 2007 林冠成 黃嘉興
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談企 系(碩)
業併購
華語讀寫課程設計與實踐-針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2007 孫懿芬 信世昌
對歐美華裔學生之行動研究 學研究所(碩)
不同程度華裔學生之閱讀策略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2007 王如音 信世昌
研究 學研究所(碩)
商政角色的延續與斷裂:時代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2007 葉家豪 李盈慧
變局下的新加坡中華總商會 (碩)
(1945-1965)
中壢龍岡清真寺的建立與發展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7 高念慈 溫振華
在職進修碩士班
台灣股市對寶來證券入主華僑 銘傳大學風險管理與保 2007 陳玉珍 劉壽祥
銀行與花旗銀行購併華僑銀行 險學系(碩)
之評價研究
華僑對原鄉捐資興學之研究— 花蓮教育大學鄉土文化 2007 楊唯羚 姚 誠
以金門縣珠山小學為例 學系(碩)
新加坡華族低收入家庭婦女就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 2007 張心怡 蕭 文
業障礙之探討 商研究所(碩)
馬來西亞沙巴州華語的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07 吳曉慧 張慧美
(碩)

- 23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十七世紀初以前的中菲貿易與 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 2007 鄭佩宜 徐 泓


1603 年的馬尼拉大屠殺 (碩)
陳若曦小說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 2007 何怡萱 林雅玲
碩士班
海外華人農場旅遊之服務品 宜蘭大學經營管理研究 2007 沈育全 蔡明志
質、犧牲、價值及滿意度關係 所(碩)
之研究
南方的中國學?從費約翰到澳 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2008 陳姿潔 石之瑜
洲特色的中國學研究 (碩)
香港僑資與台灣紡織業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8 彭琪庭 林滿紅
(1951-65) (碩)
結合蒙特梭利及全語言教育概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2008 楊可玉 信世昌
念之華裔幼兒華語夏令營課程 學研究所(碩)
設計
爭取海外力量:中華民國外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2008 黃辰濤 李盈慧
交、僑務、黨務在新馬的運作 (碩)
(1945-1957)
中和華新街緬華族裔經濟社區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 2008 游惠晴 黃德北
形成與發展之研究 所(含碩專班)(碩)
外人及華僑來台投資實務探討 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 2008 呂鈴鋒 高儷華
(碩)
華僑旅客對臺灣推廣醫療觀光 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 2008 劉俊億 張康聰
的服務需求、參與動機與意願 館學系(碩) 吳淑禎
之研究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新加 金門技術學院閩南文化 2008 黃子娟 江柏煒
坡金門人的族群意識與認同變 研究所(碩)

中共改革開放以來的僑務政策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 2008 鄒素珍 趙春山
所碩士在職專班
台灣女性嫁到馬來西亞生活適 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諮商 2008 吳豔柔 李岳庭
應之研究-以嫁給馬來西亞華 與輔導學系碩士班
僑為例

- 24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美國洛杉磯華族的社會適應與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 2008 李巧雯 陳靜瑜


發展 (博)
「全球華文網」之使用與滿足 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 2008 傅景駿 羅文坤
研究-以臺師大華裔青年語文 所(碩)
研習班學員為例
粵語為母語的華語學習者其語 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 2008 張瓊文 王 珩
音偏誤現象之研究-以馬來西 學系(碩)
亞籍華裔學生為例
華裔女性找尋家園之旅 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 2009 廖昺鈞 陳靖奇
(博)
胡錦濤主政時期僑務政策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 2009 鍾文昌 潘錫堂
(2002-2009) 所碩士在職專班
馬來西亞檳城地方華人移民社 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9 高麗珍 施添福
會的形成與發展 (博) 陳國川
華裔離群對中國認識的一種途 臺灣師範大學政治學研 2009 陳昌宏 石之瑜
徑:以新加坡東亞所和黃朝翰 究所(博) 黃 城
為例
一種本土化跨國華人的中國詮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2009 楊媛甯 石之瑜
釋-以廖建裕的中國思考為例 (碩) 辛翠玲
街道使用與文化再現-以中和 淡江大學建築學系(碩) 2009 林宛玄 劉綺文
市華新街為例 王俊雄
屏東客家印尼華僑離散之個案 屏東教育大學客家文化 2009 戴秋怡 周德禎
研究 研究所(碩)
國民小學緬甸華僑學生家長參 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 2009 孫秋雲 林美和
與學校教育及其相關因素之研 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

僑務委員會駐外人員角色功能 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 2009 閻樹榮 蕭武桐
及能力之研究-以休士頓華僑 學程(碩)
文教服務中心為例
一位女性日本華僑文化/族群 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 2009 許毅維 張雪君
認同之研究 育學系(碩)

- 25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日本華僑社會的形成與發展- 中興大學歷史學系所 2009 王榕呵 陳靜瑜


以山口縣台灣移民為例 (碩)
影響新加坡華族女性銀髮族再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 2009 王春嬌 周美伶
就業因素之探討 商研究所(碩)
一位新加坡華族移民客家阿婆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 2009 蔡津美 蕭 文
的生命故事 商研究所(碩)
宗教信仰對華族退休老人生活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 2009 陳榮春 趙祥和
適應影響之研究 商研究所(碩)
李黎小說研究 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 2009 侯俐雅 顏美娟
碩士班(碩)
哈金小說研究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 2009 張海晴 呂正惠
士在職專班
用文明跨越喜馬拉雅障礙:探 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 2009 章之岱 石之瑜
討印度華裔學者譚雲山與譚中 (碩)
的思想脈絡
台灣宏觀電視經營策略之研究 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 2009 許倩華 陳偉之
所(碩)
文化導向之中級華裔華語教材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2009 黃富玉 葉德明
設計研究-以在台學習者為例 學研究所(碩)
論華人音樂之跨國主義:兩個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2009 周康岱 楊聰榮
美國華裔民族管弦樂團之比較 學研究所(碩)
研究
不一樣的路:馬來西亞關丹非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 2009 林坊玲 林開忠
華裔家長選擇華小的原因及困 究所(碩)

離散與認同:法國當代華裔作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 2010 張彣卉 簡瑛瑛
家/藝術家之比較研究 比較文學(博) 洪藤月
原始主義與東方主義新解-非 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2010 曾長生 王秀雄
西方現代藝術轉化的跨文化研 (博)
究(1980 年代前後)
同胞與外人之間:馬來西亞「僑 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 2010 吳欣怡 童元昭
生」的身份與認同 (碩)

- 26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中國國民黨海外黨務發展 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 2010 葉川睿 李盈慧


(1950-1962) (碩)
孫中山的革命友人-日本華僑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 2010 葉淑媛 賴澤涵
王敬祥之研究(1872-1922) 士在職專班
由中華民國外交與僑務政策看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0 賴韻如 王秀惠
美國僑報反應(1965-1991) (碩)
海外中文學校經營之關鍵成功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事務 2010 博凱思 黃鴻程
因素:以美國為例 與全球戰略研究所(碩) 周世玉
由移民聚落到跨海宗族社會: 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 2010 袁興言 夏鑄九
一九四九年以前的金門珠山僑 究所(博)

生育政治的期待與現實:馬來 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2010 楊 潔 范 雲
西亞華裔生育圖像的族群與性 (碩)
別政治分析
外商銀行併購本國銀行之效益 東華大學管理學院高階 2010 龐志文 李同龢
分析-以花旗銀行併購華僑銀 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行為例
兩岸僑務組織與政策之比較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 2010 王文松 張五岳
所碩士在職專班
從在臺華裔印尼留學生看新世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 2010 王興國 李美賢
代華裔印尼人認同傾向 究所(碩)
企業併購個案之研究:美商花 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碩士 2010 王浩毅 胡星陽
旗銀行併購華僑銀行 專班
2008 年馬來西亞大選-雪蘭莪 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 2010 馮浩峻 李美賢
州華裔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 究所(碩)
華裔學生中文學習動機評析-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2010 趙玉雯 吳龍雲
以瑞士蘇黎世中文學校、伯恩 學研究所(碩)
中文學校為例
初中級華語寫作教材設計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2010 許依菡 蕭惠貞
-以華裔學生為對象 學研究所(碩)
空間凝縮下族裔文化之遠播- 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 2010 李靜柔 王秀惠
以來台美籍華裔青少年接受台 學研究所(碩)
灣流行文化為例

- 27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銀行合併個案研究-以花旗併 臺灣大學會計學研究所 2011 黃泰禎 劉啟群


購僑銀為例 (碩)
跨國離散與移民法制之對應- 中央警察大學外事警察 2011 陳煜勛 許義寶
以臺灣地區無戶籍國民之返國 研究所
居留為例
基督教信仰對華族老人(新加 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 2011 劉 蔚 蕭 文
坡)活躍老化的影響之研究 商研究所(碩)
泰北僑民的中華民國認同之變 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 2011 高維駿 趙文志
遷 務研究所(碩)
海外直播衛星電視初探-以華 玄奘大學大眾傳播研究 2011 楊青燕 陳偉之
人衛星電視為例 所(碩)
海外華人漁村產業與社會文化 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 2011 李建明 江柏煒
變遷: 以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吉 所(碩)
膽島五條港村為例
中國崛起後對華裔美國人影響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 2011 呂 韋 紀舜傑
之研究 (碩)
數位教材融入華語文課程教學 中國文化大學華語文教 2011 袁寧均 陳亮光
之研究—以華裔青少年夏令營 學研究所(碩)
為例
華語語言功能教學的學習成效 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 2011 陳惠芳 詹惠珍
研究 士學位學程(碩)
故事與奇幻穿針引線-《月夜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 2011 黃絹淑 葛容均
仙蹤》研究 所(碩)
馬來西亞華人的年節習俗與神 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2011 陳晶芬 高莉芬
話傳說—以檳榔嶼華裔族群為 所(碩)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2012 年 12 月 7 日
點閱,檢索過程發現多篇論文正巧是 2000 年,其題目與本文討論
密切相關,亦將其列入參考。

- 28 -
近十年來臺灣的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回顧與展望(2001-2011)

伍、結論

綜上所述,個人對於臺灣自新世紀近十餘年來「僑教與海外華人」相關課

題的研究回顧,初步將其歸納以下幾點心得感想與建議,藉以展望未來發展。

(一) 就國際上來說,
「華僑華人」相關問題的研究一直是重要課題。如「跨

國移民」問題與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在上世紀初即已引起國際

學術界關注;上世紀 80 年代,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展持

續多年快速增長,華僑華人與祖籍國、移居國的關係發生了各種變化,海外華

僑華人成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積極接觸,吸引投資的對象,相關學術研究

從而也引起了大陸高校與僑務單位的關注與支持,甚至成為「顯學」之一。面

對此一情勢發展,值得我們加以反思,強化臺灣僑教與海外華人相關課題的研

究。

(二) 由國內情況回顧,自中華民國政府遷臺以來,歷經反共抗俄時期、

美援僑教時期、從官方主導走向學界發動歷經近 60 餘年來的華僑華人研究,

自新世紀之後,可說是真正進入了一個新階段。由於受政黨輪替、時事氛圍多

重因素的影響,政府部門對於相關的教研單位進行了調整與改造,如國立僑生

大學先修班與臺灣師範大學合併(2006)
;以及華文教育開始受重視,自 1995

年臺師大設立第一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之後,2003 年中原大學正式成立了應

用華語文學系,其後陸續十餘所大學先後設立了華語教學系所、學位學程等,

對外華語教學在全球「華文熱」下成為熱門領域。文化方面的課程,學習「華

人社會與文化」、「中華文化」等,也成為核心課程之外的重要一環。

此外,在新世紀「全球化」議題備受關注後,臺灣「僑生」
、「外籍生」
、「國

際生」不同的學習對象,身分認同問題浮上檯面,朝向「國際化」的概念,不

少學者轉而注重現實問題的研究,從而走向廣泛涉及海外華人政治、經濟、文

- 29 -
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 第一期

化、教育、宗教、人口、語言等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的趨勢。

(三) 從本文的研究回顧與博碩士論文篇目概覽而言,學術研討會依然是

重要的學術交流平台,博碩士論文研究趨勢,反映著青年世代關注的課題,目

前是跨學科、多元化的態勢,在本文表一、表二不完全的統計(若以其他策略

當可檢索更多其他篇論文)之下,檢索「僑教」為策略(含相關關鍵詞)可得

87 篇;檢索「海外華人」為策略(含相關關鍵詞)可得 128 篇,合計 215 篇,

換言之,每年大約有 20 篇左右。其中「華僑」、「華人」、「華裔」、「華族」在

不同學科、領域,仍各有使用的場域;近十餘年來,或許因資料取得方便性的

考慮,關於臺灣「僑民」
、「移民」等「本土化」研究課題逐漸受重視;從事「區

域研究」的系所、關注海外華人文學的學者或新生代,教育系所關心僑生生活

適應與學習情形的探討,豐富而多元,擴充了新世紀近十餘年來臺灣的海外華

人研究視野。

(四) 展望未來,個人有以下三點建議與期許:一是期望「僑教與海外華

人研究」走向專業系所化,增聘教研人員,培養年輕一代專家學者在臺灣既有

的基礎上嶄露頭角,為海外華人研究、僑教實務人才培養帶來光明的前景;二

是維繫相關教研機構之功能,遇缺補實,充實專業圖書設備,寬列學術交流經

費,以保持臺灣過去多年以來在僑教政策方面的優勢;三是重視華僑華人歷史

的研究,扶持臺灣海外華人研究專業的學術性期刊,對於各地區、各大洲或國

別(即各個國家)華僑華人史的研究亟需加強鼓勵措施,不惟可補新世紀以來

華僑華人史研究的不足,也可作為從事海外華人研究之各領域學者重要參考文

獻之一,以達永續經營之目標。

- 30 -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