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9

用 Ridley’s 理论对电流模式 DC-DC 进行小信号建模

一.写在前面

由于水平以及时间的原因,其中很多地方都有疏漏,希望大家批评更正,我的联系方式
是(E-mail: Paley.wei@gmail.com、MSN: Paley.wei@hotmail.com),下面是正文:

自从 1978 年,R.Keller 首次运用 R.D.Middlebrook 所建立的空间状态方程进行开关电源


的 SPICE 仿真, 30 年来,在开关电源的平均 SPICE 模型的建模方面,许多学者都建立了
自己的模型理论,从而形成了各种 SPICE 模型。这些模型各有所长,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Dr. Sam Ben-Yaakov 的开关电感模型;Dr. Ray Ridley 的模型;基于 Dr. Vatche Vorperian 的
Orcad9.1 的开关电源平均 Pspice 模型;基于 Steven Sandler 的 ICAP4 的开关电源平均 Isspice
模型;基于 Dr. Vincent G. Bello 的 Cadence 的开关电源平均模型等等。
本文将简单地介绍 Dr. Ray Ridley 的模型,此模型基于 Dr. Vatche Vorperian 的 PWM 开
关模型对整个电流模式 DC-DC 电源建立小信号模型,它能够精确地预测从直流到开关频率
一半内电流模式 DC-DC 转换器所表现出的特性。最后还给出了 DC-DC 的 Spice 模型,让人
可以像设计运算放大器一样来设计 DC-DC,这对于我们将非常方便。

第 1 页 共 59 页
二.PWM 型 DC-DC 转换器结构

PWM 型 DC-DC 转换器有着大约四种基本的拓扑结构,它们分别是 Buck、Boost、


Buck-Boost、Cuk。下面以 Buck 这种降压型的 DC-DC 为例,来简单地说明 PWM 型 DC-DC
转换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工作流程。

a c
L

Rc

PWM
p
R

Se

External Ramp
d Ts
Duty-cycle
Modulator
Control Voltage Vc

图 2-1 电压模式 Buck 基本电路框图


图 2-1 表示的是一个电压模式 Buck 的基本电路框图,如果控制电压 Vc 是由输出电压
得到的话,将组成一个完整的 Buck 转换器系统。占空比调制器将输出电压的函数与锯齿波
进行比较,输出一个占空比与比较结果相关的控制信号,此控制信号去控制 PWM 开关以达
到调节输出电压的目的。

a c
L

Rc

PWM Ri
Vg p
R

Vc+
Sn Sf
Vc-

d Sensed current Ramp


Duty-cycle
Modulator
Control Voltage Vc

图 2-2 动态电流模式 Buck 基本电路框图

第 2 页 共 59 页
图 2-2 表示的是一个动态电流模式 Buck 的基本电路框图,与图 2-1 不同的是占空比调
制器不是将输出电压的函数与锯齿波进行比较,而是将输出电压的函数与输出电流的函数进
行比较,以达到调整输出电压的目的。但是,这种基本结果有一个非常大的缺点,那就是在
不考虑外环电压环的情况下,当恒频电流模式变换器的占空比大于 50%时,如果电感电流
中产生了一个小信号的扰动,那么在以后的时钟周期中,这个扰动将会越来越大,最终产生
了电流内环的振荡,就存在内环电流环工作不稳定的问题,图 2-3 简单地表示了占空比大于
50%时不稳定发生的原理。
然而有些变换器(如双管正激变换器)它本身工作的脉冲占空比就不能大于 50%,因
此不存在问题。而有些变换器的脉冲占空比不大于 50%时,它的输入将会受到许多限制。

Control Voltage Vc

Sf

Sn

(a) D<0.5

Control Voltage Vc

Sf

Sn

(b) D>0.5

Steady-state waveforms

Perturbed current waveforms

图 2-3 电流模式变换器的开环不稳定性

图 2-3 所表示的电流模式变换器的开环不稳定性可以由斜坡补偿原理得到改善,斜坡补
偿就是在控制电压 Vc 上减去一个斜率为 Se 的电压,或者在检测到的电感电流信号上加上一
个一个斜率为 Se 的电压,那么占空比大于 50%时的不稳定将得到改善,如图 2-4 所示。
Control Voltage Vc

Se

Sn
Sf

D>0.5

Steady-state waveforms

Perturbed current waveforms

图 2-4 斜坡补偿的示意图
图 2-5 是一个完整的电流模式 Buck 电路框图。Current-Feedback 电路将检测到的电感电
流信号送到 Duty-Cycle Modulator,Duty-Cycle Modulator 再将输出的占空比为 d 的控制信号

第 3 页 共 59 页
控制 PWM 开关,PWM 开关再控制电感的电流,这整个环路组成了电流内环,Clock Generator
产生的锯齿波信号对电流环路进行斜坡补偿;与此相同的是,输出电压处的电阻分压将得到

的 VFB 送到一个放大器,放大器将 VFB 与基准电压的误差电压放大后,再将输出信号 VC 送到

Duty-Cycle Modulator,再经过 PWM 开关与电感组成了电压外环,电压外环也可能发生振荡,


可能需要对其补偿。
Current-Feedback
PWM Switch Vo
L

iL
Ri Rc

Vg R

Fm
C

Compensator
Vfb
Vi
d Vc
COMP Gm
Vref
SR Latch

Duty-Cycle Modulator

Clock
Generator
Clock

图 2-5 完整的电流模式 Buck 电路框图

由于有需要对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等等(将还会包括其他的隐型环路对稳定性产生影响)
的环路稳定性进行分析,所以需要将 DC-DC 转换器进行小信号建模。

v̂o
v̂g Power Stage
Model
iˆL


Fm

+ +
v̂on Kf` Kr` v̂off

+
v̂c He(s) Ri

图 2-6 完整的电流模式 DC-DC 小信号模型


图 2-6 是 Dr. Ray Ridley 所建立的完整的电流模式 DC-DC 小信号模型,它可以适用各种

第 4 页 共 59 页
基本拓扑的电流模式 DC-DC 转换器。以图 2-5 所描述的电流模式 Buck 为例,H e (s ) 与 Ri 是

图 2-5 中的电流反馈的小信号模型;Fm 是 Duty-Cycle Modulator 的小信号模型,斜坡补偿包

含在其中;v̂ c 是 Compensator 的小信号输出电压,Power Stage Model 对应的是基本的 DC-DC

拓扑的小信号模型,时钟发生器与小信号模型无关,这里被省略;而 Vˆon 与 K f 、Vˆoff 与 K r


' '

所组成的小信号模型在下面章节中会被详细描述。

下面的章节中将分别对各个部分进行小信号建模,然后用所建立的模型得到各个环路的
传递函数,并对传递函数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将得到环路带宽、相位裕度等等结果。

(下面的章节主要是在 Buck 转换器的拓扑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这些结果将非常


容易地被移植到其他的拓扑结构上)

第 5 页 共 59 页
三.Dr. Vatche Vorperian 的 PWM 开关(CCM)模型

a c c p
L L

Rc Rc

PWM
PWM
Vg p Vg a
R R

C C

(a) (b)

a p
L1 L2

Rc Rc
a p

PWM c
Vg Vg
R PWM R

L C C
c

(c) (d)
图 3-1 四种基本 PWM 转换器拓扑
图 3-1 是四种基本的 PWM 转换器的简单模型,我们把方框里面的 active 与 passive 开
关归纳在一起,称为 PWM 开关,它是 PWM 转换器里面的非线形组成部分。把图 3-1 中的
PWM 开关用图 3-2 中的等效电路代替,明显地,a,p,c 端口分别对应着 active,passive
和 common。
Current port

ia (t )
~
ic (t )
D ~
a c
+ +

D`
Current port
Voltage port

v~ap (t ) v~cp (t )
- -

p
图 3-2 PWM 开关
当我们把图 3-1 中的 PWM 开关用图 3-2 替代以后,我们来研究 PWM 开关的终端电流与终
端电压之间不变的关系。简单分析以后就能发现,无论在哪种 PWM 转换器拓扑中,ON 时
间间隔的时候,在 active 端口的瞬态电流始终等于 common 端口的电流,common 端口与
passive 端口之间的瞬态电压始终等于 active 端口与 passive 端口之间的瞬态电压(见图 3-3)。

第 6 页 共 59 页
Ts Ts
DTs
ia (t ) ic (t )
~ ~ DTs

ic

ia

0 0

v~ap (t ) v~cp (t )

vap

vcp

0 0
图 3-3 PWM 开关的终端电流电压关系
这个固定不变的瞬态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关系式表示:
⎧~ ⎧⎪~
⎪ i a (t ) = ⎨i c (t ), 0 ≤ t ≤ DTs
⎪⎪ ⎪⎩ 0 , DTs ≤ t ≤ Ts
⎨ (式 3-1)
⎧⎪ ~
⎪~ v ap (t ), 0 ≤ t ≤ DTs
⎪v cp (t ) = ⎨
⎩⎪ ⎪⎩ 0 , DTs ≤ t ≤ Ts

因为在 DC-DC 转换器中的各种行为的平均量对转换器直流与交流小信号特性有着更加

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设法得到平均量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平均终端电流 i a 与 ic 做一个简

单的考虑:

ia = dic (式 3-2)

通过active-passive端口的平均电压与瞬态电压需要特别地注意,因为这个端口是一个连接电
压源或者带有ESR的电容,因此通过这个端口的电压波形是跨在平均值上、有着倾斜角的方

波(如图3-3所示)。产生这个方波的原因是带有ESR的电容吸收了一个峰峰值( V pp )等于

common端最大电流值的脉动电流(The source of the square wave is the ESR of the capacitor


which absorbs a pulsating current of peak-to-peak amplitude equal to the maximum value of the
current in the common terminal)。

第 7 页 共 59 页
v~ap (t )

vap vr = ic re

vap − vr d ′

Ts

DTs

0
图3-4 Terminal voltage CaP(t) in presence of ESR of capacitor which absorbs pulsating current
in converter

因此,如果电容的ESR等于零,那么,瞬态电压值 v ap (t ) 将会是连续的且仅由电容纹波
~

组成。而且,电容将直接(cuk、boost与带输入滤波的buck)或者间接地(buck-boost)连接

在active-passive端口。如果我们忽略common端口的电流纹波,仅仅考虑平均电流 ic ,那么

如图3-4所示的由ESR带来的peak-to-peak纹波可以写成:

v r = ic ∗ re (式3-3)

这里的 re 由电容的ESR与负载电阻R产生。例如在BOOST与BUCK-BOOST中,振幅 ic

的脉冲电流是由与输出负载电阻并联的输出滤波器所吸收,所以 re 等于

re = rcf // R , boost and buck-boost (式3-4a)

对于Cuk转换器而言:

re = rcc , Cuk (式3-4b)

因为peak-to-peak脉动电流(
ic = iin + i0 )仅仅被能量传递电容吸收,方形纹波由ESR

造成。参考图3-4,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平均端口电压之间的关系:

(
vcp = d ∗ v ap − ic re d ' ) , d = 1− d
'
(式3-5)
PWM开关不变的关系已经由(式3-2)与(式3-5)给出,现在将他们总结如下:

⎧ ia = dic

(
⎩vcp = d v ap − ic re d
'
) (式3-6)

如果电容的ESR值被忽略,(式3-6)可以被简化为:

⎧ ia = dic
⎨ (式3-7)
⎩vcp = dv ap
下面让我们假设占空比在d=D处被改动,那么PWM开关的端口电压与电流将会因为输
入电压或者转换器负载的变动而被扰动。我们把(式3-6)加上一个小信号扰动可以得到下
面的关系:

第 8 页 共 59 页
⎧⎪ iˆa = Diˆc

(
⎪⎩vˆcp = D vˆ ap − iˆc re D
'
) (式3-8)

等式(式3-8)符合图3-5所示的PWM开关模型,它在低至直流时将会始终有效。

DD're
a c

1 D

p
图3-5 PWM开关的DC等效电路模型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得到扰动占空比时转换器的反应,扰动(式3-6)我们得到:

⎧ iˆa = Diˆc + I c dˆ


( ) ( ) [ ( ) ]
ˆ ˆ
= + ˆ − iˆ r D ' + dˆ V − I r D ' ⇒ vˆ = vcp + iˆ r D ' − V + I D − D ' r d
⎪ cp
vˆ D ˆ
v I r d

ap c e c e ap c e ap c e ap c e
D D
(式3-9)
(式3-9)符合图3-6所示的小信号PWM开关模型。

Vg ˆ
d
ia D DD're
a c

1 D
Ic dˆ

p
图3-6 PWM开关的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

如果我们忽略 re ,图3-6所示的PWM开关的小信号等效电路模型可以被简化为图3-7

所示的简化模型。

第 9 页 共 59 页
Vg ˆ
d
ia D
a c

1 D
I c dˆ

p
图3-7 PWM开关的小信号简化模型
图3-7的PWM开关的小信号简化模型也可以由(式3-7)加小信号扰动得到:
⎧ iˆa = Diˆc + I c dˆ

⎪ vˆcp dˆ
⎨vˆap = + iˆc re D ' − VD (式3-10)
⎪ D D
⎪⎩ D
V = V ap + I (
c D − D '
r)
e

至此,连续电流模式(CCM)下的PWM开关(PWM Switch)模型已经完成。

第 10 页 共 59 页
四.占空比调制器模型

电流模式DC-DC转换器的占空比调制器(Duty-Cycle Modulator)有着不同的工作模式。
Vc

Se

Sf
Sn

Clock

(a) 固定频率、时钟上升沿闭合PWM开关
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clock initiates on-time

Sn Sf

Se
Vc

Clock

(b) 固定频率、时钟上升沿断开PWM开关
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clock initiates off-
time

Sn Sf

Toff固定 Timer

(c) 变换频率、固定PWM断开时间
Variable-Frequency control, with constant off-time

Sn Sf

Ton固定
Timer

(d) 变换频率、固定PWM闭合时间
Variable-Frequency control, with constant on-time

图4-1 电流模式DC-DC的不同占空比调制模式

第 11 页 共 59 页
图4-1表示了现在已经推出的电流模式DC-DC的几种不同占空比调制模式,而其中被
应用的最多最广泛的是图4-1(a)所表示的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and clock
initiates on-time调制模式。
下面将简单地介绍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and clock initiates on-time调制
模式的工作流程以及在这种调制模式的基础上对占空比调制器(Duty-Cycle Modulator)进
行小信号建模。
在基本的电压模式DC-DC中,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and clock initiates
on-time调制模式是:当时钟信号Clock的上升沿到来的时候,占空比调制器(Duty-Cycle
Modulator)所输出的控制信号(占空比为d)变为高,PWM开关的active-common端口导
通;然后在锯齿波(Ramp信号)高于控制电压Vc时,占空比调制器(Duty-Cycle Modulator)
所输出的控制信号(占空比为d)变为低,PWM开关的passive-common端口导通;当时
钟信号上升沿再次到来时,占空比调制器(Duty-Cycle Modulator)所输出的控制信号(占
空比为d)再次变为高;所以占空比d的值为从时钟上升沿到锯齿波(Ramp信号)高于控
制电压Vc时的时间差与整个时钟周期的比值。

Control Voltage
Vc
d
Mod
Ramp Duty-Cycle

Se

Ts

v̂c d̂
Fm

图4-2 电压模式占空比调制器模型

如上所述,假设锯齿波(Ramp信号)的斜率为 S e ,设从时钟上升沿到锯齿波(Ramp

信号)高于控制电压Vc时的时间差为 t ,则:

S e × t = VC (式4-1)

设时钟周期为 TS ,所以:

Vc
Se
d= (式4-2)
TS

所以可以得到图4-2中的 Fm 为:

dˆ 1
Fm = = (式4-3)
vˆc S eTS

第 12 页 共 59 页
在基本的电流模式DC-DC中,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and clock initiates
on-time调制模式的工作基本上与电压模式相同,只是锯齿波(Ramp信号)换成了电感电
流信号(Sensed Current Ramp)加上斜坡补偿信号(External Ramp)的和,其他的
基 本 一 样 , 所 以 电 流 模 式 中 的 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and clock initiates
on-time调制模式小信号模型可由电压模式DC-DC的模型得到。
Control Voltage
Vc

Sensed Current Ramp d


Sn Sf
Mod
Duty-Cycle

External Ramp
Se

Ts

v̂c d̂
Fm

图4-3 电流模式占空比调制器模型

设斜坡补偿信号(External Ramp信号)的斜率为 S e ,而电感电流信号(Sensed

Current Ramp)的上升沿斜率为 S n ,与(式4-3)相同的推导过程后可得到:

dˆ 1
Fm = = (式4-4)
vˆc (S n + s e )TS

Se
如果假设 mc = 1 + (式4-5)
Sn

那么(式4-4)可以写成:

dˆ 1
Fm = = (式4-4)
vˆc mc S nTS

第 13 页 共 59 页
五.用数据采样理论建立电流反馈模型

5.1 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推导方法分析

仅仅用图3-1所提供的PWM开关模型,就能够在不需要任何离散时间模型/数据采样模
型的情况下,得到电压控制模式DC-DC转换器的精确的传递函数。但是,对于电流控制模
式的DC-DC转换器而言,它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是不能够仅仅用离散时间模型来进行解释。
而且,试图用离散时间模型或数据采样分析理论来建立一个完整的转换器模型也是不必要
的。仅仅把电流采样建立离散时间模型,然后把它转换到连续时间域,再与转换器其他部分

的模型组合起来,就能够找出图2-6中的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

对于离散时间分析而言,通过DC-DC转换器中电感的电压是保持不变的,所以控制电
压到电感电流的传递函数(control-to-inductor current transfer function)可以在电
流反馈组成闭环的情况下得到,而且控制电压到电感电流的传递函数(control-to-inductor
current transfer function)是与转换器的拓扑结构独立无关的。对于图5-1而言,当电感
电压被固定时,图5-1中用PWM开关模型所建立的小信号结构适用于所有的DC-DC转换器
(对于两级转换器而言,可以在保持电感电压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修改转换器的输入输出
电压)。

a I c dˆ p

Vap ˆ
d
D

c
PWM

iˆL

Ri

d̂ He(s)

Fm v̂ c
图5-1 固定电压的电流模式DC-DC小信号模型

第 14 页 共 59 页
图5-1描述的是一个固定电感电压的电流模式DC-DC小信号模型,当在PWM开关的
on-time和off-time的时间内,通过电感的电压被固定,电流模式的DC-DC转换器可以被
图5-1这个简单的小信号框图表示。

Steady-state waveforms

Perturbed current waveforms

Vc
Se

Ri iL (k )
~

Sf
Sn

D>0.5 (a)

iˆL (t )
(exact)
k k+1 t
ts

(b)

iˆL (t )
(Approx.) k k+1

Ts t

(c)

图5-2 电流模式DC-DC的电感电流波形

图5-2描述的是检测到的电感电流波形,电感电流通过一个反馈电阻 Ri ,被转换成反

馈电压。占空比调制器采用的是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and clock initiates

on-time调制模式。图5-2(a)中实线表示的是稳态时的电感电流通过 Ri 的电压值,虚线

表示的是被扰动以后的电感电流通过 Ri 的电压值。图5-2(b)表示的是精确的瞬态扰动电

感电流通过 Ri 的电压值,图5-2(c)是图5-2(b)的近似,同时近似地等于一个采样保持

电路(S-H)的波形图。这种连续频率电流模式控制系统可以被考虑成一个在电感电流通过

Ri 后的电压信号与基准信号的交点处被即时采样的采样保持系统。

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可以由两种方法来得到,一种是当电流环路组成闭环的情况

下进行分析得到 H e (s ) ,另外一种是当电流环路为开环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得到 H e (s ) ,下面

第 15 页 共 59 页
将分别用两种方法来求出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

5.2 闭环系统的离散域分析求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在图5-1的固定电压的电流模式DC-DC小信号模型中,我们设从输入到PWM开关的控

制信号的占空比 d̂ 到输出电感电流 iˆL 的传递函数为 Fi (s ) ,那么图5-1可以被等效成一个闭

环系统,其系统框图可以由图5-3表示。

v̂iL
He(s) Ri

v̂c + Fm(s)

Fi(s) iˆL

图5-3 图5-1的等效信号流程图

由图5-3可得,从控制电压 v̂ c 到输出电感电流 iˆL 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iˆL (s ) Fm (s )Fi (s )
H (s ) = = (式5-1)
vˆc (s ) 1 + Fm (s )Fi (s )Ri H e (s )

在式5-1中, Fm (s ) 已经在第四章得到,而 Ri 在电路中就被确定,所以只要我们得到

Fi (s ) 和 H (s ) ,那么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将被得到。

我们先求出 Fi (s ) ,由图5-1可得:

Vap ˆ
d (s ) ∗ D V dˆ (s )
ˆi L (s ) = vˆ L (s ) = D =
ap
(式5-2)
sL sL sL
所以

iˆL (s ) Vap
Fi (s ) = = (式5-3)
dˆ (s ) sL
我们知道,电感电流的斜率等于电感两端电压差与电感值的比值,而如果电感电流流过

一个反馈电阻 Ri 的话,产生的电压的斜率将是电感电流的斜率与 Ri 的乘积,所以图5-2中

Ri 的电压波形的上升沿斜率 S n 与下降沿斜率 S f 分别为:

第 16 页 共 59 页
Vac
Sn = Ri (式5-4)
L

Vcp
Sf = Ri (式5-5)
L
而从图5-1可得:

Vap = Vac + Vcp (式5-6)

将(式5-4)、(式5-5)、(式5-6)代入(式5-3)得到 Fi (s ) :

Sn L S f L
+
Vap Vac + Vcp Ri Ri 1 Sn + S f
Fi (s ) = = = = (式5-7)
sL sL sL Ri s

下面我们来求解函数 H (s ) ,先求解图5-2中控制电压 vˆc = 0 ( Vc 不变)时 iˆL (k + 1) 与

iˆL (k ) 的关系,见下面的图5-4所示。

tˆs
iˆL (k )Ri
{

Vc
− iˆL (k + 1)Ri
iˆL (k )Ri

Sy Sx Sy
Sx

图5-4 控制电压 vˆc = 0 时电感电流 iˆL (k + 1) 与 iˆL (k ) 的关系

我们假设斜坡补偿的Ramp波形是加在电感电流流过 Ri 后的电压波形上,则新的合成

的波形的上升沿斜率上升沿斜率 S X 与下降沿斜率 S Y 为:

S X = Sn + Se (式5-8)

SY = S f − S e (式5-9)

在图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下面的关系[ iˆL (k + 1) 与 iˆL (k ) 是反向的]:

iˆL (k )Ri iˆ (k + 1)Ri


tˆs = =− L (式5-10)
SX Sy
由(式5-10)得到:

Sy
iˆL (k + 1) = − iˆL (k ) = −∂iˆL (k ) (式5-11)
Sx

第 17 页 共 59 页
其中:

Sy S f − Se
∂= = (式5-12)
Sx Sn + Se

再求出当 iˆL (k ) = 0 时, iˆL (k + 1) 与 vˆc (k + 1) 的关系,见图5-5。

tˆs

{
vˆc (k + 1)
Vc

Sy

Sx iˆL (k + 1)Ri

图5-5 iˆL (k ) = 0 时, iˆL (k + 1) 与 vˆc (k + 1) 的关系


由图5-5可得:

vˆc (k + 1)
tˆs = (式5-13)
Sx

vˆ (k + 1) 1
iˆL (k + 1) = (∂ + 1)vˆc (k + 1) (式5-14)
1 1
S x S y tˆs = Sxsy c =
Ri Ri Sx Ri

现在将(式5-11)与(式5-14)合并起来,就可以得到 vˆc (k + 1) ≠ 0 和 iˆL (k ) ≠ 0 的条

件下 iˆL (k + 1) 与 vˆc (k + 1) 的关系:

iˆL (k + 1) = −∂iˆL (k ) + (∂ + 1)vˆc (k + 1)


1
(式5-15)
Ri
将(式5-15)变为

iˆL (k ) = −∂iˆL (k − 1) + (∂ + 1)vˆc (k )


1
(式5-16)
Ri
将(式5-16)做z变换得到:

iˆL ( z ) = − ∂iˆL ( z ) + (∂ + 1)vˆc (z )


1 1
(式5-17)
z Ri
由(式5-17)得:

iˆL ( z ) 1
H (z ) = = (1 + ∂ ) z (式5-18)
vˆc ( z ) Ri z+∂

第 18 页 共 59 页
从(式5-18)我们可以得到占空比大于50%时不稳定发生的数学依据,(式5-18)有
一个位于 − ∂ 处的极点,由z变换的相关理论知道,只要传递函数有一个极点位于单位圆以

外,那么此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系统。没有斜坡补偿的情况下,当占空比大于50%时, S f 将

会大于 S n , ∂ 将会大于1,所以电流反馈环路将会不稳定。

但是,当斜坡补偿加入系统后,占空比也小于50%的情况下,还会发生谐波振荡,这
个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讨论。

下面继续推导 H (s ) ,现在推导已经变得很简单,将(式5-18)的z变换转换成s变换就

能达到目的,z变换转换成s变换只需要把(式5-18)的z参数用 z = e
sTs
替代,然后再乘上

1 − e sTs
即可:
sTs

1 − e sTs 1 e sTs 1 (1 + ∂ ) e sTs − 1


H (s ) = ∗ (1 + ∂ ) sTs = (式5-19)
sTs Ri e + ∂ Ri sTs e sTs + ∂

现在(式5-1)中除开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以外,其他的函数都已经得到,所以

把(式5-19)、(式5-7)、
(式4-4)代入(式5-1)得:

sTs
H e (s ) = (式5-20)
e −1
sTs

5.3 开环系统的离散域分析求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由(式5-20)所描述的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有着比较简单的形式,对于所有的

电流模式DC-DC转换器都是一样,且除开跟时钟的周期有关以外,跟其他的参数没有任何

关系,由此可以猜想可能还有一种更加简单的方法推出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

我们假设控制电压保持为常数,也就是 vˆc = 0 ,此时图5-1的小信号电路框图可以被修

改成图5-6。然后我们把电流环路从图5-6中占空比调制器的输出处断开,那么,只要我们求

出了从电感电流 iˆL 到占空比调制器所输出的控制信号的占空比 d̂ 的关系,那么电流采样的

传递函数 H e (s ) 将很容易被求出,因为 Ri 跟 Fm 是已知的传递函数。

第 19 页 共 59 页
a I c dˆ p

Vap ˆ
d
D

c
PWM

iˆL

Ri

Fm He(s)

图5-6 固定电感电压与控制电压时的电流模式DC-DC小信号模型

将控制电压保持不变( vˆc = 0 ),然后在 t = k 的时候对电感电流引入一个小信号扰动 iˆL ,

这个扰动信号 iˆL 将立即影响下一个开关周期,导致开关断开的时间产生变化,设这个时间变

化的值为 tˆ(k + 1) ,由DC-DC转换器的原理(占空比调制器工作模式)可以得到图5-7。

tˆ(k + 1)
Vc
Ri iˆL (k )

Sy
Sx

图5-8 只有电流扰动时的电流模式调制器波形
由图5-8可得:

Ri iˆL (k ) = − S x tˆ(k + 1) (式5-21)

将(式4-4)代入到(式5-21)可以得到:

Ri iˆL (k ) = − t (k + 1) = − d (k + 1)
1 ˆ 1 ˆ
(式5-21)
FmTs Fm
将(式5-21)稍微做一下修改:

第 20 页 共 59 页
Ri iˆL (k − 1) = − d (k )
1 ˆ
(式5-21)
Fm
将上面的(式5-21)做z变换得:

Ri i L (z ) = − d (z )
1 ˆ 1 ˆ
(式5-22)
z Fm
再将(式5-22)从z域变换到s域:

1 ˆ 1 − e sTs
Ri iˆL (s ) = − d (s )
1
(式5-23)
e sTs Fm sTs
由图5-6可知:

dˆ (s )
= Ri H e (s )Fm (式5-24)
iˆL (s )

由(式5-23)与(式5-24)就可以得到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

1 1 dˆ (s ) 1 1
H e (s ) =
sT
= ∗ Fm Ri sTs s sTs
Fm Ri i L (s ) Fm Ri
ˆ e 1− e ( ) (式5-25)

所以可得:

H e (s ) =
sTs sT
= sTs s
e sTs
(
1− e sTs
)e −1
(式5-26)

非常明显,(式5-26)与(式5-20)完全相同,至此,我们已经用两种方法各自推出

了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

5.4 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近似

虽然前面章节已经推导出了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表达式(式5-26)与(式

5-20),但是仔细观察一下(式5-26)与(式5-20)所表示的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就

能够发现,(式5-26)与(式5-20)并不能在实际的工程中对电流模式系统的行为进行分

析。先看一下(式5-26)与(式5-20)所表示的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极点分布情

况,设

sTs sT
H e (s ) = = sT s = ∞
e sTs
(
1− e sTs
)e s −1
(式5-27)

则(式5-26)与(式5-20)所表示的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极点是下面表达式

第 21 页 共 59 页
的解:

e sTs = 1 (式5-28)

很明显地,(式5-28)的根是DC-DC转换器开关频率的虚数整数倍,这些根都将是精

确的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极点,从(式5-26)与(式5-20)可以观察到它还拥有

一个零点在原点。

……
Im
+ 4 jω s

+ 3 jω s

+ 2 jω s

+ jω s

0 Re
− jω s

− 2 jω s

− 3 jω s

− 4 jω s
……

图5-9 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零极点根轨迹图

由图5-9可以看到,精确的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在原点有一个零极点对,而在开

关频率的整数倍频率上有着复平面极点对,此极点对的数目是无穷的。

第 22 页 共 59 页
40

30
Gain(dB)

20

10

0 Fs/20
Fs/200 Fs/2 5Fs

Fs/2000 Frequency
Fs/200 Fs/20 Fs/2 5Fs

-30

-60
Phase(deg)

-90

-120

-150

-180

图5-10 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波特图

图5-10描述的是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波特图,在DC-DC转换器的开关频

率一半处,增益大约等于4dB,相位偏移大约为-90deg 。

要想找到一个与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类似的函数代替它,一个最显而易见的

方法是构建一个多项式,这个连续时域多项式所拥有的零极点与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基本相同,例如我们可以只保存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里的低频零极点。可是,这

并不是一个理想的近似,
(式5-27)的指数极点有着无限大的Q值,以至在还有很远才到达
极点频率的地方,相位与增益就已经被显著地改变,这点可以在图5-10看出来。看来这种

替代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那我们怎么找出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近似函数呢?

第 23 页 共 59 页
对于数据采样系统,可被建模的最大频率为奈奎斯特频率,也就是DC-DC转换器开关

频率的一半,而我们也可以发现,图5-10的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 H e (s ) 的波特图在Fs/2

之前有着非常好的行为特性,没有不连续特性。

Fs
Dr. Ray Ridley天才般地发现了一个只拥有两个零点的函数,此函数在DC到 频率上
2
与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有着惊人的相似特性,这个函数就是:

s2
H e (s ) ≅ 1 +
s
+ 2 (式5-29)
ω n Qz ω n
其中:
2
Qz = − (式5-30)
π
π
ωn = (式5-31)
Ts
在图5-11中,我们可以发现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与(式5-29)所表示的近似电流

Fs
采样的传递函数是多么的相似,在DC到 频率上,两者最大增益误差小于0.2dB,而最
2
大相位误差小于3degrees。到此为止,我们找到了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的最简便的表达。

第 24 页 共 59 页
4.0

3.0
Gain(dB)

2.0

1.0

0 Fs/200 Fs/20 Fs/2

Fs/2000 Frequency
Fs/200 Fs/20 Fs/2

-10

-20

-30
Phase(deg)

-40

-50

-60

-70

-80

-90

图5-11 精确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与近似电流采样的传递函数的对比

第 25 页 共 59 页
六.CCM 模式下反馈增益 K r 与 K f 的推导

在固定输入输出电压的情况下简单电流模式单元的数据采样模型和它的低频近似已经
在上一章中被推导出来,但是,输入输出电压的扰动同样需要被考虑,这样才能组成一个完
整的新型电流控制模式DC-DC转换器模型。在电流控制模式DC-DC转换器中,它的电流的
波峰(或者波谷)是直接被调制器的输入电压控制,在前一个章节我们还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那就是,如果在控制器稳态电流的峰值处产生了一个小的扰动的话,这个扰动值将会在接
下来整个开关周期内保持不变,而峰值电流的数值并不重要(结论6-1),上一章的图5-2
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结论。
当我们推导电流控制模式DC-DC转换器的完整模型的时候,有一个事实需要注意:控
制电流的峰值与平均值显著地不同。如图6-1所示,稳态时,控制电流平均值等于峰值电流
减去或加上纹波电流(Ripple current)的一半(结论6-2),减去还是加上需要由采用的
是图4-1中哪种控制模式而定。因此,纹波电流是电流控制模式DC-DC转换器中的占空比、
输入电压、输出电压三者的函数,当输入电压(和/或)输出电压被改变时,将会对占空比
与平均电流值有直接的影响。
Se
Vc

Ripple current multiply Ri


Ri iL
Sf
Sn

Modulator output
dTs

图6-1 调制器电流的稳态波形图

扰动输入输出电压所带来的影响体现在图6-2中的模型中,图6-2的完整的小信号模型
包括了前面章节中所得到的变量以及从输入输出电压到占空比的反馈增益项。需要注意的是
占空比调制器的增益包含在了从输入输出电压到占空比的反馈路径中,这样选择的优点是可
以提供一个独立于占空比调制器的增益项,使从输入输出电压到占空比的反馈项表达式比较
简洁。当然我们也可以选择从输入输出电压到占空比的直接反馈通路,但是这样将会产生一
个与占空比调制器增益相关的复杂的反馈增益多项式。

第 26 页 共 59 页
v̂o
v̂g Power Stage
Model
iˆL


Fm

+ +
Kf Kr

+
v̂c He(s) Ri

图6-2 完整的电流控制模式DC-DC小信号模型

图6-2对于分析完整的电流控制模式DC-DC小信号特性是非常有用的,但是它有着一个

缺点,那就是对于不同的DC-DC拓扑结构,增益项 K f 与 K r 需要做相应的修改。做一个

如图6-3那样的修改是有意义的,具体的修改是将从输入输出电压到占空比的反馈改为从

on-time时电感两端电压与off-time时电感两端电压到占空比的反馈,增益项 K f 与 K r

′ ′
相应地修改为 K f 与 K r ,这样反馈增益项对于各种拓扑将会不变。

v̂o
v̂g Power Stage
Model
iˆL


Fm

+ +
v̂on Kf` Kr` v̂off

+
v̂c He(s) Ri

图6-3 固定的电流控制模式DC-DC小信号模型
图6-2与图6-3是有对应关系的,on-time时电感两端电压与off-time时电感两端电压

第 27 页 共 59 页
可以由转换器的输入输出电压线形代数组成,同理,图6-2增益表达式一样可以图6-3中的
′ ′
表达式线形组成。只要我们找出了不变的增益表达式 K f 与 K r ,那么增益项 K f 与 K r 将

很容易被得到。
′ ′
前馈增益表达式 K f 与 K r 的值可以从稳态时平均电感电流与峰值电感电流的关系(即

结论6-2)中得到,这个等式在同一时刻对应于on-time电压与off-time电压的差别造成了平均
电感电流的小信号扰动。我们可以在稳态条件下分析图6-3,然后选择一个与正确结果相匹
配的前馈增益项的值。
参考图6-1所给出的稳态条件下的电感电流波形,由稳态时控制电流平均值等于峰值电
流减去或加上纹波电流(Ripple current)的一半的关系可得:

1 s f d ′Ts
Ri i L = Ri i peak − Ri iripple = vc − dTs S e − (式6-1)
2 2
一个更一般的电流模式单元的小信号模型如图6-4所示。

a I c dˆ p

Vap ˆ
d
D

D
v̂on v̂off
c
PWM

iˆL

Fm
Ri

v̂on ′ ′ v̂off
Kf Kr He(s)

v̂ c
图6-4 通用电流模式单元的小信号模型

由图6-4可知,下列的等式是成立的:
voff
d= (式6-2)
von + voff

von
d′ = (式6-3)
von + voff

第 28 页 共 59 页
voff Ri
sf = (式6-4)
L

[注:(式6-4)与(式5-4)同理,注意这里的 voff 就是电感两端电压]

我们将(式6-2)、
(式6-3)、
(式6-4)代入到(式6-1),为了得到电感平均电流与on-time

电压 von 的关系,可以在on-time电压上加上一个小信号扰动电压,可得图6-1所示的调制

器工作模式下的两者关系:

iˆL DS eTs D 2Ts


= − (式6-5)
vˆon Vap Ri 2L
同理可得:

iˆL D ′S eTs D ′ 2Ts


=− − (式6-6)
vˆoff Vap Ri 2L
′ ′
下面我们可以分别推导增益项 K f 与 K r 的表达式,首先我们可以用图6-5推导出(式


6-5)的另外一种表达式,这次表达式中包含了前馈增益项 K f 。

a I c dˆ p

Vap ˆ
d
D

D
v̂on
c
PWM

iˆL

Fm Ri

v̂on ′
Kf

图6-5 当off-time电压为常数时电流模式单元的小信号模型

电流采样增益项 H e (s ) 并没有出现在图中,那是因为在直流处 H e (s ) 是一个单位值。而

且我们知道电感在直流是相当于短路,通过电感两端的电压差值将为零,所以从图6-5可以
得到下面的关系:

第 29 页 共 59 页

(
⎢ vˆ on k ′f − iˆL′ Ri Fm )
V ap ⎤
+ vˆ on ⎥ D = 0 (式6-7)
⎣ D ⎦
将其做简单的代数变换:
iˆL′ 1 ⎡ D ⎤
= ⎢ + k ′f ⎥ (式6-8)
vˆ on Ri ⎢⎣ FmVap ⎥⎦
再写(式4-4)

dˆ 1
Fm = = (式4-4)
vˆc (S n + s e )TS
由(式6-5)、(式6-8)、(式4-4)可得:

DTs Ri ⎡ D⎤
k ′f = − ⎢1 − 2 ⎥ (式6-9)
L ⎣ ⎦

a I c dˆ p

Vap ˆ
d
D

D
v̂off
c
PWM

iˆL

Fm Ri

v̂off ′
Kr
图6-6 当on-time电压为常数时电流模式单元的小信号模型
同样道理,由图6-6可得:
iˆL 1 ⎡ − D′ ⎤
= ⎢ − k r′ ⎥ (式6-10)
vˆoff Ri ⎢⎣ FmVap ⎥⎦
由(式6-6)、(式6-10)得

D ′ 2Ts Ri
k r′ = (式6-11)
2L

第 30 页 共 59 页
Work Mode
′ ′
Kf Kr

Constant-Frequency DTs Ri ⎡ D⎤ D ′ 2Ts Ri


− ⎢⎣1 − 2 ⎥⎦
Trailing-Edge L 2L

Constant-Frequency D 2Ts Ri D ′Ts Ri ⎡ D′ ⎤


Leading-Edge

2L L ⎢⎣1 − 2 ⎥⎦

DTs Ri D ′Ts Ri
Constant Off-Time −
L 2L

DTs Ri D ′Ts Ri
Constant On-Time −
2L L
表6-1

Buck Boost Buck-Boost

Von V g − Vo Vg Vg

Voff Vo Vo − V g Vo

′ ′ ′ ′
Kf kf k f − kr kf

′ ′ ′ ′
Kr − k f + kr kr kr
表6-2

第 31 页 共 59 页
Feedfoward Gain Buck Boost Buck − Boost
Constant-Frequency and Trailing-Edge Control

DTs Ri ⎡ D⎤ Ts Ri DTs Ri ⎡ D⎤
Kf − ⎢⎣1 − 2 ⎥⎦ − − ⎢⎣1 − 2 ⎥⎦
L 2L L

Ts Ri D ′ 2Ts Ri D ′ 2Ts Ri
Kr
2L 2L 2L
Constant-Frequency and Leading-Edge Control

D ′ 2Ts Ri Ts Ri D 2Ts Ri
Kf − −
2L 2L 2L

Ts Ri D ′Ts Ri ⎡ D′ ⎤ D ′Ts Ri ⎡ D′ ⎤
Kr −
2L L ⎢⎣1 − 2 ⎥⎦ L ⎢⎣1 − 2 ⎥⎦

Constant Off-Time Control

DTs Ri Ts Ri DTs Ri
Kf − − (1 + D ) −
L 2L L

Ts Ri D ′ 2Ts Ri D ′ 2Ts Ri
Kr (1 + D )
2L 2L 2L
Constant On-Time Control

DTs Ri Ts Ri DTs Ri
Kf − − (1 + D ′) −
2L 2L 2L

Ts Ri D ′Ts Ri D ′Ts Ri
Kr (1 + D ′)
2L L L
表6-3

第 32 页 共 59 页
七.运用 Ridley’s 模型预测 CCM(Continuous Conduction Mode)

下电流模式 DC-DC 转换器的电路特性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为电流控制模式的DC-DC转换器建立了完整的小信号模型,并
且将模型中的各个变量、增益项的表达式推导了出来。下面我们将以图7-1所示的典型的电
流控制模式Buck转换器为例,运用前面得到的结果,对其建立如图7-2所示的小信号模型,
然后对这个模型的各个环路的传递函数、输出阻抗等等性能进行分析,其他的拓扑可以很轻
松地运用Buck的分析原理得到类似的结果。

Current-Feedback
PWM Switch Vo
L

iL
Ri Rc

Vg R

Fm
C

Compensator
Vfb
Vi
d Vc
COMP Gm
Vref
SR Latch

Duty-Cycle Modulator

Clock
Generator
Clock

图7-1 完整的电流模式Buck电路框图

第 33 页 共 59 页
Vap ˆ PWM
d
a D c iˆL v̂o
L

1 D
I c dˆ Rc

v̂g R
p
C

Ri

Kf Fm v̂i

He(s)

+ +

v̂c Fc(s) Kr

图7-2 完整的电流模式Buck的小信号模型

设图7-2中占空比调制器的工作模式为最常见的固定频率与时钟上升沿闭合PWM开关
模式(Constant-Frequency control, clock initiates on-time),现将图7-2中的各个增
益项表达式重新列出:

dˆ 1
Fm = = (式4-4)
vˆc mc S nTS

s2
H e (s ) ≅ 1 +
s
+ (式5-29)
ω n Qz ω n 2
其中:
2
Qz = − (式5-30)
π
π
ωn = (式5-31)
Ts
此外:

DTs Ri ⎡ D⎤
Kf = − ⎢⎣1 − 2 ⎥⎦ (式6-12)
L

Ts Ri
Kr = (式6-13)
2L

第 34 页 共 59 页
7.1 电流环路增益

(A)电流环路增益的推导

注意观察图7-2所示的电流模式Buck的小信号模型。在确定电流反馈环路增益 Ti (s ) 的

时候,输入的控制电压 Vc 为一个恒定值,所以小信号等效电路中它可以被省略;同样输入

电压 Vg 的扰动也为零,在此时的小信号等效电路中,此通路可省略。而通过 K r 的反馈环

路仅仅在DCM模式下的低频范围内有效,此时我们同样把它省略。那样我们所得到的小信
号等效电路图如图7-3所示。

Vap ˆ PWM
d
a D c iˆL v̂o
L
+
1 D
I c dˆ Rc

v̂g v̂cp R
p
C

d̂ o Ri

Fm v̂i

He(s)

Kr

图7-3 技术电流环路增益时电流模式Buck的小信号模型

将环路从红色的叉处断开,就可以得到电流环路增益的表达式。

首先,我们先计算由 L 、 Rc 、 R 、 C 所组成的阻抗:

Z o = [(Rc + sC ) || R ] + sL (式7-1)

R(1 + sRc C )
Zo = + sL (式7-2)
1 + sC (R + Rc )

第 35 页 共 59 页
⎛L ⎞
s 2 CL + s⎜ + Rc C ⎟ + 1
Zo ≅ R ⎝R ⎠ (式7-3)
1 + sRC

s2
Δ(s ) = 1 +
s
+ 2 (式7-4)
ωoQp ωo
其中

1
ωo = (式7-5)
LC

1
Qp = (式7-6)
⎡L ⎤
ω o ⎢ + Rc C ⎥
⎣R ⎦

RΔ(s )
Zo = (式7-7)
1 + sRC

由图7-3可以得到下面的关系

dˆ o = iˆL Ri H e (s )Fm (式7-8)

其中
vˆ cp
iˆL = (式7-9)
Zo

vˆ cp = Vap dˆ * D = Vap dˆ (式7-10)

由(式7-7)、(式7-9)、(式7-10)可得

iˆL =
vˆcp
=
Vap dˆ
= Vap dˆ
(1 + sRC ) (式7-11)
Zo RΔ(s ) RΔ(s )
1 + sRC
由(式7-8)、(式7-11)得

dˆ o = Vap dˆ
(1 + sRC ) R H (s )F (式7-12)
RΔ(s )
i e m

而对于Buck拓扑有

Vout Vin − Vout Vac


V ap= Vin = = = (式7-13)
D 1− D D′
由(式5-4)可以得到

第 36 页 共 59 页
Sn L
V ac = (式7-14)
Ri
由(式7-13)、(式7-14)得

Sn L
V ap = (式7-15)
D ′Ri
将(式7-15)代入(式7-12)得到

S L (1 + sRC )
dˆ o = n dˆ Ri H e (s )Fm (式7-16)
D ′Ri RΔ (s )
将(式4-4)代入(式7-16)得

dˆ o S n L 1 + sRC
Ti (s ) = H e (s )
1
= (式7-16)
dˆ D ′R Δ(s ) mc S nTs
所以

1 + sRC
Ti (s ) = H e (s )
L
(式7-16)
D ′RTs mc Δ(s )
至此,电流环路的增益表达式被推导出来,如(式7-16)所示。

(B)电流环路增益表达式的讨论

L
由(式7-18)描述的电流环路增益表达式可知, 是整个电流环路的直流增
D ′RTs mc

1 + sRC
益,此直流增益与占空比成正比,而与 m c 成反比;而 H e (s ) 将会决定整个电流反
Δ (s )
馈环路的零极点关系,整个环路有由输出滤波器所决定的一个低频零点与两个极点,还有由
电流采样增益项所决定的两个零点。
图7-4是一个Buck DC-DC在占空比等于0.45时的电流环路增益波特图。由图中可知,
相位曲线与增益曲线的形状都不会因为外部斜坡补偿的改变而变换,当没有斜坡补偿的时候

(即 m c = 1 时),电流环路增益的相位裕度与增益裕度都非常低,如果占空比增加,电流环

路的直流增益也将增加。当占空比再稍微地大一点,达到0.5以上时,图7-4中的增益曲线将
向上移动,电流环路将会发生振荡,这里就印证了第二章中所介绍的电流环路在占空比大于
0.5时的开环不稳定性。同理,这里也证明了加入斜坡补偿以后将会改善电流环路的稳定性。

第 37 页 共 59 页
Gain(dB)
30

20
Mc=1
Mc=2
10

-10
Mc=4
Mc=8
-20

-30
10 100 1k 10k 100k

Phase(deg)
100

50 Vg=11V Vo=5V
L=37.5uH R=1ohm
0 C=400uF Rc=14mohm
Ri=0.33ohm Ts=20us
D=0.45 Fs=50KHz
-50 Kf’=-0.0614
Kr’=0.0266
-100

-150

-200

-250
10 100 1k 10k 100k

图7-4 Buck DC-DC电流环路增益的波特图

对于电流环路,另一个比较感兴趣的是传递函数的高频近似。在频率大于功率级部分的
谐振频率时,电流环路增益的高频近似大约为:

Fs
Ti (s ) = H e (s ) (式7-19)
mc D ′
(式7-19)所表达电路环路增益的高频近似对于所有采用“固定频率,时钟上升沿触
发on-time”调制模式的转换器都有效。这并不让人惊奇,因为所有转换器的电流环路单元
都是相同的。这个通用单元可以为所有转换器找到电感电流传递函数在功率级谐振频率以上
的近似等效电路。

一个推荐的电流模式系统的平均模型如式(7-20),它将产生一个与当 H e (s ) = 1 时的

式(7-19)相同的传递函数。

Fs 1
Ti (s ) = (式7-20)
mc D ′ s
这个传递函数与R.D.Middlebrook的论文中所提到的电流反馈的平均模型传递函数有着
相同的斜率(都为-1),而穿越频率有着小小的差异,(式7-20)的穿越频率应该为:

第 38 页 共 59 页
Fs
fc = (式7-20)
2πmc D ′

Fs
当没有斜坡补偿时,最大穿越频率应该在D=0.5时得到 f c = ,也就是说当系统变
π
得不稳定之前的最大穿越频率大约为1/3倍开关频率,而加入斜坡补偿的话,此穿越频率将
会减小。
这个渐进的穿越频率与其他几个平均模型所得到的结果有一些不同,其原因可以归结到
调制器增益的不同表达。当然,没有任何一个模型所预测的穿越频率会大于奈奎斯特频率(开
关频率的一半)。
电流环路增益的特性显示了我们可以在所希望的相位裕度与穿越频率的基础上,选择最
合适的斜坡补偿,但是,通过测量系统的电流环路增益来找到它非常不方便。而采用Dr. Ray
Ridley’s模型所预测的当电流环路闭合时control-to-output的传递函数,来找到合适的斜坡补
偿值会比较方便。

第 39 页 共 59 页
7.2 控制-输出增益(Control-to-Output Gain)

(A) Control-to-Output Gain的推导

推导Control-to-Output Gain的时候,电流反馈环路将被接成闭环形式。而输入电压

的扰动被设成零,因此通过 K f 的反馈环路此时把它省略,其他的增益项都将被保留,所以

图7-2将改变为图7-4所示的小信号电路图。
Vap ˆ PWM
d
a D c iˆL v̂o
L

1 D
I c dˆ Rc

v̂g R
p
C

Ri

Fm v̂i

He(s)

+
v̂c Fc(s)

Kr

图7-2 计算Control-to-Output Gain时的电流模式Buck的小信号模型

设由 Rc 、 R 、 C 组成的阻抗为 Z ,则:

⎡ 1 ⎤ 1 + sRc C
Z = ⎢ RC + ⎥ || R ≅ R (式7-21)
⎣ sC ⎦ 1 + sCR
由图7-5可得下面关系:

[
dˆ = vˆc + vˆo K r − iˆL Ri H e (s ) ∗ Fm ] (式7-22)

Vap ˆ
vˆo = d ∗ D − iˆL ∗ sL
D (式7-23)
vˆo = Vap dˆ − siˆL L


iˆL = o (式7-24)
Z

第 40 页 共 59 页
Sn L
V ap = (式7-15)
D ′Ri
所以

vˆo =
Sn L
D ′Ri
[ ] vˆ
* Fm vˆc + vˆo K r − iˆL Ri H e (s ) − o sL
Z
(式7-25)

将(式4-4)代入(式7-25)

vˆo =
L
mc D ′Ri Ts
[ ] vˆ
* Fm vˆc + vˆo K r − iˆL Ri H e (s ) − o sL
Z
(式7-26)

所以

L
vˆo Ri Ts mc D ′
=
vˆc sL LH e (s ) 1
1+ + −
Z ZTs mc D ′ 2mc D ′
Z 1
=
Ri ZTs mc D ′ TZ
+ sTs mc D ′ − s + H e (s )
L 2L (式7-27)
R 1 + sCRc 1
=
Ri 1 + sCR ZTs mc D ′ TZ
+ sTs mc D ′ − s + H e (s )
L 2L
R 1 + sCRc
=
Ri ⎡T ⎛ 2 ⎞⎤
(1 + sCR )⎢ s Z (mc D ′ − 0.5) + sTs (mc D ′ − 0.5) + ⎜⎜1 + s 2 ⎟⎥

⎢⎣ L ⎝ ωn ⎠⎥⎦

M = mc D ′ − 0.5 (式7-28)

则(式7-27)可写为
vˆo R 1 + sCRc
= (式7-29)
vˆc Ri ⎡ ⎛ 2 ⎞⎤
(1 + sCR )⎢ Ts ZM + sTs M + ⎜⎜1 + s 2 ⎟⎥

⎢⎣ L ⎝ ωn ⎠⎥⎦
经过进一步的计算可得:
vˆo R 1 + sCRc
≅ (式7-30)
⎛ RT ⎞⎛ ⎞⎛ ⎞
Ri ⎜1 + s M ⎟ ⎜1 + s LRC ⎟⎜1 + s πM + s 2 1
vˆc

⎝ L ⎠ ⎜⎝ L + MRTs ⎟⎠⎜⎝ ωn ωn 2 ⎟

第 41 页 共 59 页
(B) Control-to-Output Gain的讨论

首先将式(7-30)做一下修改,以便于以后的讨论。设

L + MRTs
ωp = (式7-31)
LRC

1 + sCRc 1 + sCRc
F p (s ) = = (式7-32)
LRC s
1+ s 1+
L + MRTs ωp

Fh (s ) =
1 1
= (式7-33)
πM 1 s 1
1+ s + s2 2 1+ + s2 2
ωn ωn ωnQ p ωn
其中

1 1
Qp = = (式7-34)
πM π (mc D ′ − 1)
所以(式7-30)可以写出
vˆo 1 + sCRc
Fh (s )
R
=
vˆc ⎛ RTs ⎞ ⎛ ⎞
Ri ⎜1 + M ⎟ ⎜1 + s ⎟
⎝ L ⎠ ⎜⎝ ω p ⎟⎠
(式7-35)
F p (s )Fh (s )
R
=
⎛ RTs ⎞
Ri ⎜1 + M⎟
⎝ L ⎠
由上面的表达式可以看出,整个control-to-output的传递函数包含了由 Fp (s ) 所决定

的一个低频零点与一个低频极点,还包含了由 Fh (s ) 所决定的两个极点。

传递函数 Fp (s ) 决定了系统的低频特性,我们可以看到,当更多的斜坡补偿被加入时,

ω p 将会向高频部分移动。传递函数 Fh (s ) 显示了采样行为对系统的影响,它提供了位于开
1
关频率一半处的极点对,此极点对的品质因数 Q p = 依赖于转换器的占空比和外加的斜
πM
坡补偿(即M值)。极点对产生的原因是电流环路中的两个RHP零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所有固定频率控制的转换器,由 Fh (s ) 所决定的高频极点是相

同的。复平面极点对的存在是Ridley’s模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

第 42 页 共 59 页
Gain(dB)
20

Mc=1
0

Mc=1.2
-20
Mc=1.5

Mc=2
-40
Mc=4
Mc=8
Mc=16
-60
Mc=32

-80
10 100 1k 10k 100k

Phase(deg)
0

-50 Mc=1

-100

-150
Mc=32

-200

-250
10 100 1k 10k 100k
Frequency(Hz)
图7-6 Buck转换器Control-to-Output增益波特图

图7-6表示的是当电流环路闭合且斜坡补偿取不同值时的Buck转换器control-to-output传

递函数的波特图。当没有斜坡补偿被加入到转换器时( mc = 1 ),低频处表现出单极点响应,

而在开关频率一半处有一个品质因数Q相当高的极点对,此时如果D=0.45,电流环路就将趋

近于不稳定;而如果将 mc 加大到1.2,外加的斜坡补偿就能很快地抑制复数极点对的影响,

消除在开关频率一半处的不稳定点。

第 43 页 共 59 页
Im Im
Mc=0.5 Mc=1
Qp=∞ jωs Qp=20/p jω s
2
Increasing D Increasing Mc 2

D=0 Mc=1/D’ ?o
Qp=2/p Re Qp=2/p Re

?p ?p

Increasing D jωs Increasing Mc jω s



2 −
2

(a)No external ramp (b)Fixed D=0.45


图7-7 Buck转换器Control-to-Output增益的根轨迹图

图 7-7 ( a ) 表 示 的 是 当 电 流 环 路 闭 合 而 且 没 有 斜 坡 补 偿 时 , Buck 转 换 器
Control-to-Output增益的根轨迹图,这种情况下在开关频率一半处将会有复数极点对存

在。当 D = 0 时,极点对的品质因数 Q p = 2
π ;当占空比D增加,极点将向虚轴方向移动;
当 D = 0.5 时, Q p = ∞ ,此时极点将位于虚轴上;当占空比D>0.5时,极点就将移动到复

平面的右半平面。(对于constant-frequency and leading-edge调制模式恰恰相反,当

D = 1 时,极点对的品质因数 Q p = 2 ;当 D = 0.5 时,Q p = ∞ ,此时极点将位于虚轴上;


π
D<0.5时,极点就将移动到复平面的右半平面) 。
图7-7(b)表示的是当D=0.45时斜坡补偿值对系统的影响。当斜坡补偿被加入到系统,
将会使复数极点向实轴方向移动,最后被改变成两个实数极点,其中的一个极点移向高频位
置,而另外一个极点向功率级的谐振频率位置移动;当斜坡补偿的值足够大时,将会减小电

流环路的增益,谐振频率出的增益将会小于1,由 F p (s ) 所构成的低频极点将表现出电压模

式的谐振频率极点的特性,这将是(式7-35)所能表达的极限情况。
图7-6与图7-7显示出了Ridley’s模型的优点。首先,它给出了一个可以表示电流模式系统
高频动态特性的综合模型。而且,它同样能表示当斜坡补偿值不断加大时,系统从电流模式
向电压模式转变的特性,这就说明了此模型不但能够适用于电流模式,而且电压模式同样适
用,此模型将使电压模式与电流模式没有必要分开建模与讨论。此外,此模型的各个表达式
的形式都非常简单,这将使得系统的设计指标能够轻松地被预测或者设计。
当电流环路稳定时,闭合外部的电压环路依然可能会导致系统变得不稳定,下面我们将
介绍这种不稳定发生的原因与怎样补偿可以消除这种不稳定点的存在。

第 44 页 共 59 页
Vap ˆ PWM
d
a D c iˆL v̂o
L

1 D
I c dˆ Rc

v̂g R
p
C

Ri

Fm v̂i

He(s)

+
+
Kr

Fc(s)

v̂c
Eamp
VREF

图7-8 加入integral-and-lead电压环路补偿的Buck小信号电路图

图7-8是一个工作在占空比D=0.45的Buck的小信号电路图,由(式7-35)所决定的
control-to-output传递函数在开关频率一半处有一个极点对。如果此时没有斜坡补偿

( mc = 1 )的话,此时 Q p = 1
πM = π (mc D ′ − 0.5) = π ,仅仅电流环路闭合时,电
1 20

路将会使稳定的(D=0.45),此时把电压环路补偿器加入到系统,整个电压环路增益的波
特图如图7-9所示。

第 45 页 共 59 页
Gain(dB)
70

50

30

10
0dB

-10

-30

10 100 1K 10K 100K

Phase(deg)
-40

-80

-120

-160
-180deg
-200

10 100 1K 10K 100K

Frequency(Hz)
图7-9 没有斜坡补偿时图7-8中Buck的环路增益

如图7-9所示,系统增益曲线的第一次穿越频率处有着非常好的相位裕度。但是,由于
开关频率一半处的极点对的高Q值,将会导致此处的增益曲线再次大于0dB,而此处的相位
曲线却在急剧地下坠,这将会导致潜在的不稳定点的存在。

Ridley′s 模型的简单的表达式形式使得避免潜在不稳定点的设计将会异常地方便。适

用于所有转换器拓扑的等式 Q p = 1
πM = π (mc D ′ − 0.5) 将会非常重要,它为我们避免在
1

开关频率一半处出现尖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适合的选择,只要让 Q p = 1
πM = 1 就能够轻
松地达到我们的目的,此时
1
+ 0.5
mc = π
0.82
≅ (式7-36)
D′ D′

第 46 页 共 59 页
当然,让 Q p = 1
πM = 1 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当然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这需要视所
要求的转换器的性能指标来确定最佳值。例如当我们需要非常小的line-to-output噪声时,mc

的最佳取值就将与上面所介绍的值不一样,这将在下一小节中详细地讨论;当然我们也可以
加入一个非常大的斜坡补偿让极点对分离,而让其中的一个极点去抵消系统传递函数中存在
的零点。

第 47 页 共 59 页
7.3 音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

除开前面所得到的两个环路增益的传递函数以外,音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
也是我们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性能指标。对于Buck转换器来说,其输入电流是脉动形式,如
果电源不够理想,就将会造成输入电压上有很大的噪声,而这种噪声又有可能耦合到输出。
现在要讨论的音频敏感度就是从转换器的输入到转换器输出的传递函数。
需要注意的是存在着两条支路把输入小信号扰动反馈到输出电压信号。一条是通过功率
级自身的小信号模型,从小信号变压器反馈至输出端;另一条支路是通过控制网络,也就是

通过前馈增益项 K f 改变占空比调制器的输出,最终达到改变输出电压的结果。这个前馈项

是可以被忽略的,因为PWM等效电路中的受控电压源是与小信号模型中的输入电压源串联
的,这就使得输入电压源的扰动在转换器输出处的影响为零的可能性存在,此时通过控制网
络后得到的受控源与输入信号源的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Vap ˆ PWM
d
a D c iˆL v̂o
L

1 D
I c dˆ Rc

v̂g R
p
C

Ri

Fm v̂i

He(s)

+
Kf

Kr

图7-10 电流环路闭合时扰动输入电压的Buck小信号模型

图7-10是一个扰动输入电压时的Buck小信号模型, 我们可以由它得到音频敏感度
(Audio Susceptibility)的表达式。假设电流环路在功率级的谐振频率处有可观的增益,
传递函数可以由前面的计算方法近似地得到。下面就直接写出Dr. Ray Ridley所得到的音频敏
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传递函数:

第 48 页 共 59 页
⎡ D ⎤
D ⎢mc D ′ − (1 − )⎥
= ⎣
vˆo 2 ⎦
F p (s )Fh (s ) (式7-37)
+ (mc D ′ − 0.5)
vˆ g L
RTs

图7-11描述的是当 mc 取不同的值时的一系列音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增

益 曲 线 图 。 mc = 1 的 曲 线 指 的 是 系 统 没 有 外 部 斜 坡 补 偿 时 的 音 频 敏 感 度 ( Audio

Susceptibility)增益,而 mc = 32 的曲线指的是系统使用一个非常大的外部斜坡补偿时的

音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增益,此时基本上相当于一个电压模式系统的特性。

0 Mc=32

Mc=8

Mc=4
-20
Mc=1
Mc=1.2

-40
Mc=1.5

-60

-80

10 100 1k 10k 100k

图7-11 不同斜坡补偿时的音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增益

仔细观察(式7-37),当 mc = 1 时,它表现出与control-to-output相同的主极点与开

关频率一半处的高Q值复数极点对。当 mc 增加到近似于电压模式时,音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有了相当大的增加,这是电流模式向对于电压模式的一个显著的优点。

显然,我们希望音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越小越好,这很简单,将 mc 的

值取在传递函数的零点附近就能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让下面的等式成立。
D 1 + D′
mc D ′ − (1 − ) = 0 ⇒ mc = (式7-38)
2 2D′
但是,让 mc 的值精确地等于(式7-38)那样是很困难的,当 mc 有一个小的变化,音

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就会变化很大,那我们应该怎么取值比较好呢?值得注

第 49 页 共 59 页
意的是,当外加的斜坡比(式7-38)的值小时,音频敏感度(Audio Susceptibility)传
递函数的相位在直流处的值是-180°,如果当电流环路闭合(斜坡补偿值很小),Buck转换
器的输入直流电压增加,将会使输出电压减小。这个原因可以从图7-12看出:当没有斜坡
补偿的时候,电感电流的峰值是一个常量;当输入电压增加,电感的纹波电流(Ripple
current)将会随着增加,因为电感的平均电流等于峰值电流减去纹波电流值,所以电感的
平均电流值将会减小。因此选择比(式7-38)所表达的值稍大一点是合理的。

第 50 页 共 59 页
八.DC-DC 转换器 Spice 模型的建立

8.1 关于建立 spice 模型的分析

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电流模式DC-DC转换器的小信号模型,我们可以
运用前面的理论分析一个具体的电流模式DC-DC转换器。但是,如果我们每一个转换器都
用前一章中的办法一个一个推算出环路增益的传递函数的话,那将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由此,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计算机帮助我们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将建立一个电流模式转换器
的Spice模型,我们可以借助H-spice工具,运用设计运算放大器时所常见的波特图等方法
来设计DC-DC转换器。
下面我们先建立一个通用的控制器模块,这样的话,不同拓扑的转换器只需要将其中的
控制器换成此模块就能进行Spice仿真,这样对于应用将会非常方便。

Vap ˆ
d CCM-PWM
D iˆL
a c

1 D
I c dˆ


Ri
Fm
v̂i

He(s)
vˆa −ind Kf’
+ +
Kr’ vˆind − p ind

Vctrl
图8-1 CCM工作模式下通用控制器模块

图8-1描述的是一个(工作在CCM模式下)对于无论是电压模式还是电流模式都适用的
一个控制器结构框图,此框图中包含了Dr. Vatche Vorperian的PWM开关(CCM)模型,
电流采样及反馈环路,输入输出电压的前馈项等等,包含了一个完整转换器除开功率给予电
压环补偿网络以外的所有组成部分。对于前面没有提到的DCM工作模式,我们也可以建立
一个相应的通用调制器模块,具体的框图见下面的图8-2。

第 51 页 共 59 页
DCM-PWM

a c

ri Gdi dˆ Gdo dˆ g f vˆac ro


Fm

Vctrl + +
Kf’ vˆa −ind ind

图8-2 DCM工作模式下通用控制器模块
上面的两种通用控制器模块的运用将会异常地方便,对于不同拓扑的DC-DC转换器,
具体可见图8-3。
PWMCCM ind ind PWMCCM

a p

c c
L L
vctrl p vctrl a
Rc Rc
Vg
R Vg
R

v̂c v̂c
C C

(a) Buck (b) Boost

Cc

PWMCCM
PWMCCM
a p a p L2

vctrl c ind ind vctrl c


Vg
Rc Rc
Vg
R R

v̂c L
v̂c
C C

L1

(c) Flyback (d) Cuk

图8-3 运用通用控制器模块的各种拓扑转换器
下面我们以CCM模式为例,建立通用控制器模块的Spice模型。注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
现,只要我们建立了电流环路传递函数的Spice模型,其他的都将非常简单,根据Dr. Ridley
文章中所提到的方法,我们建立起如图8-4所示的等效电路。

第 52 页 共 59 页
Vn1 Vn2 Vn3
Vin Vout
C1 L C2 R

Ec
Rd -k*Vn1

图8-4 电流环路的Spice等效电路图
在图8-4中,我们设定:

Ts 1
C1 = C 2 = L = = (式8-1)
π ωn

π 1
R=− = = −1.57 (式8-2)
2 Qz
图中的Ec是一个受控电压源,而Rd的值非常大,它的作用仅仅为建立直流工作点,不
参与运算,所以,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图8-4中电路的传递函数。

Vout = −k × Vn1 (式8-3)

Vn1 − Vin V − Vn1


= out (式8-4)
C1 L + C2 + R
由(式8-1)到(式8-4)我们可以得到

Vout Vout
− Vin Vout −
−k = −k (式8-5)
ωn s
1 ωn
+ +
s ω n s QZ
由(式8-5)可以得到图8-4的传递函数
Vout − H e (s )
≅ 2
(式8-6)
Vin s s
+
( k ∗ ωn ) (
2
k ∗ ωn )( k * Qz ) +1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图8-4中的电路将会产生两个极点与两个零点,两个零点与电流反
馈环路的传递函数是一样的,而两个极点与电流反馈环路的传递函数的零点相比,频率与品

质因数都大了 k 倍。如果我们把系数K的值取得很大的话,在我们所关心的频率范围内,

图8-4的传递函数将会与电流反馈环路的传递函数相等。下面的图8-5是一个典型的电流环
路等效电路仿真结果(此时k=1meg),可以看到零点对的位置在100KHz位置上,而极点
出现在100KHz*1000=100MHz的位置上,极点的存在将不会影响在我们所关心的频带内
的幅频特性。

第 53 页 共 59 页
图8-5 电流反馈环路等效电路的仿真结果

对于Hspice而言,其实有个更简单的办法建立此传递函数,那就是下面的语句。

E_He[s] vout,0 laplace vin,0 -1,‘Ts/2’,‘-(Ts*Ts)/(Pi*Pi)’/ 1,‘(Ts*1u)/2’,‘-(Ts*Ts*1u)/(Pi*Pi)’

其中Pi=3.14,Ts是转换器的时钟周期,当Ts=5u(Fs=200KHz)时,仿真结果与图
8-5完全一样。

第 54 页 共 59 页
8.2 DC-DC 转换器 spice 模型的建立

首先我们建立在CCM工作模式时的DC-DC控制器spice模型,在这里我们重新画出图
8-1并做小小的改动,将图中的各个网络节点做上标号,spice模型中的网络节点将于之完
全对应,这样将使得spice模型更加清晰明了。

Vap ˆ CCM-PWM
Eae = d
D Vcf=0 iˆL
e f
a c

1 D
Gap = I c dˆ

duty
Ri
Fm
vri
vsum
-He(s)
vˆa −ind Kf’ vkf + + vkr Kr’ vˆind − p ind
+
+

vcur

Vctrl
图8-6 修改后的CCM工作模式下通用控制器模块

与图8-6相对应的模块网表文件如图8-7所示,其中第一排所定义的变量需要根据转换
器的不同而改变,其他的部分是不需要做出更改的,需要网表中的前馈增益项的表示与前
′ ′
面章节所叙述的有点不同,这里的 K f 与 K r 其实是前面的 K f 与 K r 。具体的计算可参考

′ ′
表8-1。网表中所使用的 K f 与 K r 是Constant-Frequency Trailing-Edge的表达

式。

第 55 页 共 59 页
.param Ts= Ri= D= L= Mc= Vac= Vap= Ic=
.param Pi=3.1415926

*pwmccm: active passive common inductor control


.subckt pwmccm a p c ind vctrl

* switch model: Eae=Vap/D Gap=Ic Fxf=D Exf=D


Eae e a duty 0 ‘Vap/D’
Gap a p duty 0 ‘Ic’
Fxf e p Vcf ‘D’
Exf f p e p ‘D’
Vcf f c 0
Rvc vctrl 0 10G

*He(s) values:
H_Ri vri 0 vcf Ri
E_He[s] vcur,0 laplace vri,0
+ -1,‘Ts/2’,‘-(Ts*Ts)/(Pi*Pi)’ / 1,‘(Ts*1u)/2’,‘(Ts*Ts*1u)/(Pi*Pi)’

*Summing Gains:
Esum vsum 0 poly(4) a,ind ind,p vcur,0 vctrl,0
+ 0 '-D*Ts*Ri*(2-D)*0.5/L' '(1-D)*(1-D)*Ts*Ri*0.5/L' 1 1
Rsum vsum 0 10G

*Modulator Gain:
EFm duty 0 vsum 0 ‘L/(Vac*Mc*Ts*Ri)’
RFm duty 0 10G

.ends

图8-7 CCM工作模式下通用控制器模块Spice网表

Work Mode
′ ′
Kf Kr

Constant-Frequency DTs Ri ⎡ D⎤ D ′ 2Ts Ri


− ⎢⎣1 − 2 ⎥⎦
Trailing-Edge L 2L

Constant-Frequency D 2Ts Ri D ′Ts Ri ⎡ D′ ⎤


Leading-Edge

2L L ⎢⎣1 − 2 ⎥⎦

DTs Ri D ′Ts Ri
Constant Off-Time −
L 2L

DTs Ri D ′Ts Ri
Constant On-Time −
2L L
表8-1 (CCM)下各种模式中的前馈增益表达式

第 56 页 共 59 页
同样,虽然前面并没有证明DCM模式下的转换器模型与其各项参数的表达式,这里依
然给出图8-2的DCM模式下的控制器Spice模型的网表,具体的证明请参考相关资料。

.param Ts= Ri= D= L= Mc= Vac= Vcp= Ia= Ip= Kf=


.param Pi=3.1415926

*pwmccm: active passive common inductor control


.subckt pwmccm a p c ind vctrl

* switch model:
Rdi a p ‘Vac/Ia’
Gdi a p duty 0 ‘2*Ia/D’
Gf p c a c ‘2*Ip/Vac’
Gdo p c duty 0 ‘2*Ip/D’
Ro p c ‘Vcp/Ip’
Rvc vctrl 0 10G

*Summing Gains:
Esum vsum 0 poly(2) a,ind vctrl,0 0 ‘-(D*Ts*Ri)/L’ 1
Rsum vsum 0 10G

*Modulator Gain:
EFm duty 0 vsum 0 ‘L/(Vac*Mc*Ts*Ri)’
RFm duty 0 10G

.ends

图8-8 DCM工作模式下通用控制器模块Spice网表

第 57 页 共 59 页
8.3 DC-DC 转换器 spice 模型的应用

我们以一个3.3V转1.8V的Buck转换器的Ctrol-to-Output传递函数为例,它的各种参
数为:
Ts=1.4u Ri=2.5 D=0.55 C=10.0uF L=4.7uH Mc=2.0 Vac=1.5
Vap=3.3 Ic=0.3 R=6 ESR=0.02。
它的仿真网表文件如下(其中加入了电压环路补偿):

.title Ridley's buck model simulation


.options $$ probe
.options accurate=1
.include ‘………………’

vin vi 0 ac 0
L ind vo 4.7u
Rc vo cm 0.02
C cm 0 10.0u
R vo 0 6
Vc ctrl 0 ac 1
x1 vi 0 ind vo vc pwmccm

Gop 0 vc ctrl 0 286u


Rop vc 0 28meg
Rcc vc ccm 50k
Ccc ccm 0 1n

.param Ts=1.4u Ri=2.5 D=0.55 L=4.7u Mc=2.0 Vac=1.5 Vap=3.3 Ic=0.3


.param Pi=3.1415926

.ac dec 10 1 500k


.probe i(*) v(*)

.end

图8-9 CCM工作模式下Buck转换器Ctrol-to-Output仿真网表

仿真结果见图8-10。

第 58 页 共 59 页
图8-9 CCM工作模式下Buck转换器Ctrol-to-Output仿真波形图

其 他 的 传 递 函 数 如 电 流 环 路 增 益 ( Current Loop Gain )、 音 频 敏 感 度 ( Audio


Susceptibility)、输出阻抗(Output Impedance)等等都可以由Spice仿真得到,如需
仿真DCM模式时的性能只需要把控制器的模块替换即可。

第 59 页 共 59 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