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人民政协报/2023 年/7 月/4 日/第 009 版


慈善周刊

代表、委员呼吁多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将于 9 月 1 日施行——

法治护航,让生活更加“无障碍”
本报记者 顾磊

6 月 28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经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
通过,将于今年 9 月 1 日起施行。这部法律共有 8 章 72 条,包括总则、无障碍设施建设、无障
碍信息交流、无障碍社会服务、保障措施、监督管理、法律责任、附则。
加强无障碍环境建设,消除公共设施、交通出行、信息交流、社会服务等各领域有形或无形
的障碍,保障残疾人、老年人能够平等充分参与社会生产生活,是促进我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内在
要求和重要体现,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近年来,多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均建议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进程,各地无障
碍环境建设探索也为立法提供了鲜活经验。此次颁布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
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切实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质量的有力保障。
此前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规定,无障碍受益人群为“残疾人等社会成员”。此次新出台的
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一大突出亮点,就是进一步强调了老年人的无障碍需求。
总则部分第一条明确立法目的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平等、充分、便捷地参与和融入社会
生活,促进社会全体人员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强调无障碍环境建设应当坚持中国共产党的
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推动全社会共
建共治共享。
记者发现,对于此前多方探索的将无障碍纳入工程建设相关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明确规
定,无障碍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并
与周边的无障碍设施有效衔接、实现贯通。除了竣工验收时有明确的监管措施外,国家鼓励工程
建设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邀请残疾人、老年人代
表以及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协会等组织,参加意见征询和体验试用等活动。
曾广泛引起公共舆论探讨的“导盲犬能否进入公共场所”问题,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中有明确
规定。北京市 2021 年出台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明确规定公共场所不得拒绝持证导盲犬进
入。在北京等地探索的基础上,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公共场所经营管理单位、
交通运输设施和公共交通运输工具的运营单位应当为残疾人携带导盲犬、导听犬、辅助犬等服务
犬提供便利。 ”
除硬件设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还为无障碍信息交流单辟专章,更加关注适合残疾人、老年
人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等,从突发事件信息、广播电视、图书、
互联网平台产品、音视频及多媒体设备、电信业务、政务服务、文化场馆等方面明确规定应提供
无障碍信息交流功能。
记者注意到,除要求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大字、盲文、电子等无障碍格式版本的标签、说明
书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还鼓励地图导航定位产品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的标识和无障碍出行路线
导航功能。在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和报警求助、消防应急、交通事故、医疗急救等紧急呼叫系统中,
规定要具备语音、大字、盲文、一键呼叫等无障碍功能。
近年来,中国残联等多部门致力推动的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在这部法律中同样有所呼应,
其中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国家通用盲文。

第1页 共2页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社会法室主任石宏就该法答记者问时表示,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是关于
无障碍环境建设的专门法。这部法律虽然属于“小切口”立法,但意义大、影响广。该法对无障
碍环境建设的全要素、全链条、全场景作出系统规定,强化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础性、通用性、
普惠性,推动社会各方面共同发力,将让无障碍环境建设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我国现有残疾人约 8500 万,截至 2022 年底,全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超过 2.8 亿。6 月 28
日,一部与这 3 亿多人息息相关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表决通过,将
于今年 9 月 1 日起施行。
近年来,我国多措并举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献
策,有效地推动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立法。此次表决通过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定位明确、保障重
点突出,诚如专家所说:无障碍立法“一小步” ,社会文明“一大步”。

第2页 共2页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