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第四组:第一種見地觀修法的分析

1. 观修法 :什麼都不想:過去、現在與未來什麼都不要想,讓心安住在這種狀態中。
2. 好処
a) 修「完全不作意」的好処:
- 這種方法可以成辦止,暫時稍微安住在這種狀態中,心會變得更平靜快樂。
- 可以認識到「心的唯明唯知」
- 在辨識心識時,依於心識發揮的作用而說「生起貪心」、「生起瞋心」,無法
直接看到心識。喻:心識像風
-
b) 認識「心的唯明唯知」的好処
- 增強「有前後世」的信心: 因爲清楚心識另存於身體之外
- 對修無我有幫助:
o 由於很清楚地辨識心識,心所是分開的、別別的,這是很清楚的事
o 有這個認識,就不再有「心識是單一、團團的」這種想法。
o 此時問:「這些別別的心識,哪個是我?」就比較容易回答:「都不是,
心識不是我。」
o 「首先透過『不作意過去、未來、現在』而修,透過這個觀修,認識心
的唯明唯知,之後再以中觀論著裡提出的理路,去修這樣的心無自性。
這是大手印的觀修方法。」
3.
4. 分析
5. 他宗的理由及经轮根据
a) 理由:
- 佛教说「观修胜义谛便能获得解脫」,不去想过去、现在与未來,遮除这些作
意,內心会显现出唯明唯知,就是证得胜义谛,依此而遮除了妄念分別,从而
获得解脱。
- 所以,认为若让內心完全不被外在的所緣拉走,挡住它,则煩惱就会消失。若
能长久安住在这种状态里,则烦恼就不会再生起。
- 修完全不作意可以解脱,因为以【遮除作意】为所缘去修,这个所緣会愈來愈
清晰,最后会变成什么都不显现,谛实成立也不会显现。
b) 經论根據 :
- 支那和尚引用了一百八十部佛經成立自己的看法。例:《三摩地王經》:「所
謂有無均是邊,淨與不淨亦為邊,是故二邊皆永斷,智者亦復不住中。」
- 《臨終智大乘經》說:「心為出生智慧因,勿於他處尋佛陀。」意思是:若證
得了心就是佛。
- 在續部或過去大成就者的著作中也經常出現類似「看著心去修」的文詞。

6. 驳斥不合理之处 :
i) 违教:
a) 这种修行方法并非佛教不共的特色。
- 很多印度教的智者也在講這種觀修方法。他們說所謂的「我」就是唯明唯知的
心識,是常法,而且他們認為這是勝義諦,依此而遮除了妄念分別,從而獲得
解脫。既然它是印度教的修行方法,那就不会是佛教不共的特色。
b) 如果修行方法这样容易,佛陀就不会說:「空性很難證得」了。
c) 如果修行方法这样容易,佛陀当初就不必授記了。
- 佛陀曾說:「未來會由一位名叫龍樹的僧人,把我所說的空性義弘揚開來。」
龍樹菩薩在《中觀根本慧論》與《七十空性論》等論著中,運用了很多理路,成
立空性、無自性的結論。 佛陀的授記與龍樹菩薩所講的那些理路,全都變得沒有
意義、不需要了。
d) 如果这就是我们该修行的方法,那佛陀講那么多種方法,不就是在浪費我们的
时间吗?
- 「如果用這麼容易又簡便的方法就能獲得解脫,則佛陀不去單獨講這種方法,
反而講了那麼多佛經,等於是佛陀把明明很簡單的事情弄得很複雜,浪費大家
的時間。」
e) 这种修行方法与经论相违。
- 法稱論師在《釋量論第二品》裡,用理路成立的結論:只要尚未證得無我,只
要沒有動搖我執,無論走什麼修行道,一定會再返回,不可能長久安住其中。
- 《三摩地王經》說:「世人雖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壞我想,其後仍為煩惱惱,
如增上行修此定。」意思是說,修剛才說的那些世間三摩地,無法對治我執,
沒有斷除煩惱的根本,所以在遇緣之時還是會生起煩惱,就像增上行修三摩地
的例子一樣。要根除煩惱該的方法是:「設若於法觀無我,既觀察已若修習,
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諸餘因不能靜。」必須觀修無我義,依此可以消除我執,
可以獲得解脫。
ii) 违理:
a) 若用這種方法也能獲得解脫,則用外道的修行方法也能獲得解脫。
b) 佛陀在修六年苦行之前就已獲得上述說的三摩地。若第一種觀修方法與外道的
修行方法相同,而第一種觀修方法真的能得解脫,則佛陀後來再做的那些苦行
等就完全沒必要。
c) 若第一種修行方法能長久安住在這樣的三摩地中,外道這样長久安住在這種三
摩地就是解脱。但却说「用外道的修行方法不能獲得解脫」,那這句話就沒有
道理。
若说無法長久安住在這種三摩地中,就等於在說解脫不存在。
d) 这种修行方法无法根除烦恼。
- 平常的粗分煩惱,都是內心向外散逸而產生的煩惱。所以,若讓內心完全不被
外在的所緣拉走,擋住它,煩惱暂时不会生起,而且在出定之後,平常會生起
的那些煩惱似乎會變小,但是它无法根除煩惱。這只是更換了作意的對象,不
能說是對治。
- 《正法念處經》依著正知正念,雖然眼睛仍看到各種人,自己也正在化緣,收
取他人的供養,但由於內心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體的動作上,粗分的貪心與瞋
心就不太有機會可以生起,會讓煩惱變得不太有力量,但這並不是消除煩惱的
對治方法。
- 煩惱的執持方式必定混雜了「由自方成立」,因此,與煩惱戰鬥,是透過執持
與煩惱的所執境相違的對境,其正對治是執「由自方無」,如此去戰鬥,這才
是與煩惱戰鬥的方法。
- 「不破除我執的耽著境,就無法根本斷除我執」,只要有我執,烦恼就会再度
生起。
总结: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就能确定第一种观修方法无法断除烦恼获得解脱。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