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60

分类号 R471

第四军医大学 U D C 616-08

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密 级 公开

硕士学位论文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有效时间研究及污
染危险因素分析

杨 凡

培 养 类 别 全日制

学 位 类 型 专业学位

一级学科(专业类) 护 理

二级学科(专业) 护 理

研 究 方 向 医院感染控制与重症监护

指 导 教 师 李武平 教授(主任护师)

培 养 单 位 西京医院感染管理科

二 O 一四年五月
独 创 性 声 明

秉承学校严谨的学风与优良的科学道德,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

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本人或

他人已申请学位或其他用途使用过的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申请学位论文与资料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保 护 知 识 产 权 声 明

本人完全了解第四军医大学有关保护知识产权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

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为第四军医大学。本人保证毕业离校后,发表论文

等使用本论文工作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第四军医大学。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含电子版,保密内容除外),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学校有权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并在校园网上提供论文内容的浏览和

下载服务。同意学校将论文加入《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编入《中

国知识资源总库》等,并可浏览和下载,同时享受《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

数据库出版章程》规定的相关权益。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 录

缩略语表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中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英文摘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前 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

文献回顾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

正 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第一部分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有效时间的研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1 研究对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

2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1

3 质量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4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5

5 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

第二部分 麻醉机内部呼吸管路污染危险因素分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1 研究对象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2 研究方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3

3 质量控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4 结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4

5 讨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7

小 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

参考文献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4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4

致 谢·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缩略语表

缩略词 英文全称 中文全称

BCS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呼吸回路

NI Nosocomial Infection 医院感染

G+ Gram-negative Bacateria 革兰氏阴性菌

G- Gram-positive Bacateria 革兰氏阳性菌

APL adjustable pressure limiting valve 可调压力排气阀

PA Pseudomona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CNS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FD Flora Disequilibrium 菌群失调

s Second 秒

min minute 分钟

HBsAg 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d day 天

CFU colony forming unit 菌落形成单位

-1-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有效时间研究
及污染危险因素分析

硕士研究生:杨 凡
导 师:李武平 教授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感染管理科,西安 710032

中文摘要

目的

1. 通过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检测,了解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情况;
2. 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后,探讨其消毒有效时间,为临床消毒麻醉机提供参考
依据;
3. 分析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1. 选取某院 Ohmeda 麻醉机分为对照组和处理组,两组在消毒前,对其内部呼吸回


路的吸气口端、吸气口单向阀、呼气口端、呼气口单向阀、钠石灰罐入口、钠石
灰罐出口、风箱内侧共 7 个部位进行采样,进行细菌培养,了解麻醉机内部呼吸
回路污染情况;
2. 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后,处理组麻醉机正常使用 7 天,分别在第 1d,第 2d,
第 3d,第 4d,第 5d,第 6d,第 7d 手术结束后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7 个部位
采样,进行细菌培养;对照组,不使用连续 15 天每天进行采样。使用生存分析
统计学方法,探讨麻醉机消毒有效时间。

-2-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收集处理组 7 天麻醉机每手术的患者信息 904 例,包括性别、年龄、诊断、是


否腔镜手术 、是否体外循环、手术科室、是否气管插管全麻方式、手术时间、
手术体位(包括平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肺功能、手术间号、使
用麻醉机型号、手术日期、手术台次数等。将数据整理输入 SPSS18.0 中,统
计分析得出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1.实验中所有污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中,共有 245 处污染部位,其中呼气口


端单向阀污染严重,占 29.39%,其次为钠石灰罐入口污染占 22.86%,呼气口
端污染占 22.45%,风箱内测污染占 13.47%,钠石灰罐出口污染占 8.57%,吸
气口单向阀 2.04%,吸气口端 1.22% 。
2.在检出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 52.96%,其中鲍曼不动杆菌 68 株,铜绿假
单胞菌 37 株,数量居前 2 位。革兰氏阳性菌占 32.41% ,白喉棒状杆菌 29 株,
肺炎链球菌 26 株,草绿色链球菌 20 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9 株,凝固酶阴性葡
萄球菌 5 株,类白喉棒状杆菌 3 株,枯草芽孢杆菌 1 株;真菌占 14.62%,其中
白假丝酵母 21 株,丝状真菌 13 株,近平滑假丝酵母 4 株,热带假丝酵母 2 株,
酵母样真菌 2 株。
3.利用生存分析,处理组中位生存时间为 7 天,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 15 天。
4.单因素分析中,其中年龄比较(P=0.002);是否气管插管全麻方式(P=0.041)

是否腔镜手术(P=0.003)、手术时间(P=0.001)、是否平卧位(P=0.000)、是
否侧卧(P=0.001)、是否俯卧位(P=0.000)比较中,均有统计学差异。性别、体
外循环、截石位、心脏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腹腔手术、骨科手术、肺功
能比较中 P 值均>0.05,没有统计学差异。
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俯卧位、侧卧位
是污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危险因素。

结论

1.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严重,会成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2.使用天津卓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 zj—xd_1 型多用途医用仪器内部结构消毒

-3-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机后,消毒有效时间 7 天。
3.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俯卧
位、侧卧位。

关键词: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污染 消毒时间 危险因素

-4-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he used effective time of the disinfection of machines’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e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he contamination of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Candidate for master: Yang Fan


Supervisor: Li Wu-p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management, Xijing hospital,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32,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1. To understand anesthesia machines’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contamination
2. After disinfection of anesthesia machines’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time, provide a reference of disinfection of clinical anesthesia machines
3. To study the related factors of the contamination of internal circuits of anesthesia
machine. 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hospitals to formulate corresponding
management measures.
Methods:
1. Ohmeda anesthesia machine from our hospital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Before
disinfecting machines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7 defined locations inside the anesthesia
machine’s internal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the inspiratory port,、the expiratory port、the
inspiration unidirectional valve, the expiration unidirectional valve, bellows and the two
rubber gaskets located towards the CO2 absorber. To understand anesthesia machines’

-5-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contamination
2. After the machines were disinfected, the treated group were used for 7 days an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7 defined locations each day. The control group were not used
for 15 days and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7 defined locations each day. Use surviv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time.
3. 904 patients were studied. Recorded the patients, gender, age, diagnosis, endoscopic
surgery, cardiopulmonary bypass, surgical departments, tracheal intubation general
anesthesia, operation time, operative position, pulmonary function , operation room
number, anesthesia machine, et al。The data was inputted to SPSS18.0, analysis risk
factors of anesthesia machines’ internal breathing-circuit-systems,the contamination
Result
1. The gram-negative bacteria was accounted for 52.96%, which there were
acinetobacter baumannii(68)and pseudomonas aeruginosa(37). Gram-positive bacteria was
accounted for 32.41%, which there were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 (29), Streptococcus
pneumonia(26), Streptococcus viridans (20), Staphylococcus aureus(9),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5), Corynebacterium diphtheria(3), Bacillus subtilis(1)
2. We found that viable bacteria were in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245 sampled from
defined locations. the inspiratory unidirectional valve had massive contamination. The
contaminated locations were the import of the CO2 absorber (22.86%,), the inspiratory
port(22.45%), bellows (13.47%), the export of the CO2 absorber (8.57%), the expiration
unidirectional valve (2.04%),the expiratory (1.22%)
3. The effective time after disinfecting internal circuits of anesthesia machine was 7d
4.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tracheal intubation general anesthesia ,
endoscopic surgery , surgical departments, operation time, and operative position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the contamination (P < 0. 05).
5.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endoscopic surgery , operation time, prone
position , lateral position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contamination (P < 0. 05).
Conclusion
1. anesthesia machines’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contamination became risk factors

-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s, the medical staff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is problem。
2. The effective time after disinfecting internal circuits of anesthesia machine was 7d
3. Age, endoscopic surgery, operation time, prone position, lateral position we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contamination. Proactiv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gainst risk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to reduce the risk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Key words:anesthesia machines’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contamination


effective time risk factors

-7-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 言

回顾医学发展的历史,先进设备的出现总会推动医学的发展。随着医疗技术水
平的快速发展,表现在医院每年的手术量大大增加,同时患者对手术无痛要求也越
来越高。东汉末年时期,最早的麻醉药物“麻沸散”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华佗所发明,
全身麻醉减轻患者痛苦的概念很早被他提出,并实施在手术中。在古代和中世纪,
麻醉的效果还只是依靠药物来减轻疼痛。直到 19 世纪后期,笑气和氧气构成的麻醉
设备被 Hewitt 第一次使用。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麻醉机从开放式的乙醚麻醉器
到现代的麻醉工作站,有了根本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满足了患者的需要,成为全身
麻醉中不可缺少的设备。麻醉机不仅可以准确的输送麻醉药物,而且可以机械通气
保证患者的呼吸频率,为患者提供了无痛、舒适、安全的手术体验。但是临床实际
工作中一台麻醉机要为多个患者提供麻醉,每台手术结束不能做到彻底消毒,特别
是连台手术,形成了“患者-麻醉机-患者”的反复循环,很容易引起麻醉机呼吸回路的
污染 。国内外文献均有报道,麻醉机无论是表面还是整个呼吸回路,均有细菌污染。
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居多。包括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芽孢杆菌等,成为医院感染中主要的致病菌。据报道,医院获得性
感染发生率达 10%,细菌耐药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1, 2],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存
在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大手术的创伤、动静脉穿刺、气管插管、加之
患者本身的因素如高龄、败血症、糖尿病、肾衰竭等[3]。因此,手术已经是医院获得
性感染的一个危险因素[4-7],全麻手术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8],麻醉增加了患者感
染的机率。
对于麻醉机消毒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消毒方法以物理和化学消
毒法为主,由于麻醉机难于拆卸、内部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等都给其消毒带来了难
题。本实验采用的天津卓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 zj—xd_1 型多用途医用仪器内部结
构消毒机,这种仪器可以把臭氧气体和过氧化氢雾化,按照合理的比例两种气体混
合,利用两者合理的协同作用在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中充分循环消毒,可以高效率
的让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完全消毒,而且不会产生化学污染。同时对消毒的有效时

-8-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间和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期待为临床麻醉机的消毒及规
范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9-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献回顾

1 麻醉机介绍
随着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每年实施手术例数越来越多,全身麻醉方式已经成
为主要的麻醉方式,麻醉机是全麻手术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仪器设备。麻醉机的更新
和进步,不仅使麻醉实施更加准确便捷,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良好的手术体验。麻
醉机是在患者没有自主呼吸的情况下,不仅要通过输送氧气,利用呼吸管理系统正
确安全控制患者的呼吸,而且还要稳定维持麻醉药的浓度保证患者在手术过程达到
麻醉的效果。现在麻醉机的结构和功能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医学家们通过探索
和实践,很难想象现代麻醉机的雏形是最简单的呼吸气路设备[9]。精良的麻醉机可以
用以下标准来衡量[10]:
(1)安全装置可以防止缺氧的发生和灵敏的报警提示系统;
(2)
专用蒸发器浓度精确;(3)通气机适用于麻醉时管理呼吸;(4)国际标准规定的连
接麻醉同期系统要求;(5)具备合格的生命检测仪;(6)具备可以处理麻醉残气的
清除系统。
1.1 麻醉机的结构
麻醉机的气路系统[11],可按照其内部压力大小分为三部分:
(1)高压力系统:承担来自中心气体的压力,同时进行减压。包括压力表、单向
阀和减压阀;
(2)中心系统:主要的作用是处理经过减压阀处理的中心供气系统的气体,到快
速充氧阀或者流量控制器;
(3)低压系统:在流量控制阀下方,从流量计至共同气体出口,大气压稍低于此
处的压力。
1.2 麻醉机的分类
(1)按功能多少、结构繁简分类
可分为全能型、普及型、轻便型。全能型属于多功能麻醉机,功能多样、结构比
较复杂。通常我们称之为麻醉工作站,它具有先进的功能。监测仪器更为客观、呼

-10-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吸管理系统由电子感应的电脑控制可以达到准确规律的标准、报警系统灵敏及可以
达到同步记录患者生命体征。普及型和全能型功能远远比不上工作站,但是具备基
本的麻醉机功能,其结构比较简单。轻便型具有方便搬动,临床中常用于急救。
(2)按流量高低进行分类
分为高流量麻醉机和低流量麻醉机两种。在 0.5L/min 以上氧气和氧化亚氮流量属
于高流量麻醉机;由于临床中特殊患者如婴幼儿及儿童,需要混合气体的流量比较
低。低流量麻醉机最低可以控制流量为 0.02L/min 或者 0.03L/min,这需要麻醉机更
精准的控制呼吸系统。
(3)按使用年龄进行分类
可以分为成人用麻醉机、小儿麻醉机和成人小儿兼用麻醉机[12]。
1.3 麻醉机通气系统
麻醉机通气系统[13] 也可以称作患者系统,临床工作中习惯称回路。是一个环形
回路,麻醉机中把含有麻醉药的气体利用通气系统输送到患者的呼吸道内,这些气
体通过正常的 O2 与 CO2 交换后就可以达到全身麻醉的效果。回路有开放回路、半开
放系统、半禁闭环路和紧闭环路四种[14]。
(1)开放回路
麻醉机为患者输送的气体,经过患者呼吸系统气体交换后,全部排出到外界的
系统,通常也叫做无重复吸入系统。这种系统几乎在临床上不采用。它有以下三个
特点[15]:独立的呼吸系统和吸入系统,两者完全不相连;每分钟通气量小于等于输
入到新鲜气流量;新鲜气体中和吸入气体各种组成气体的浓度相同。
(2)半开放系统
整个呼吸回路没有 CO2 吸收装置。该系统经过大量的改进,可以分为 A、B、C、
D、E、F 六种。由于是半开放的回路,儿童适合使用,因为呼气时阻力比较小。
(3)半紧闭式回路
麻醉机提供的气体可以在患者和仪器中循环,患者呼出的气体只有一部分通过
CO2 吸收器吸收再次进入循环。同时也叫做部分重复吸入系统。这种麻醉方法不适
合低流量麻醉方式,因为不能保证新鲜气体中氧气的浓度[16]。这种系统被排出的废
气可以进入手术间专门的管道,最终排出手术间,循环回路中患者呼吸阻力会增加,
麻醉药物的浓度可以稳定的维持,呼吸道的温度和湿度可以得到改善。

-11-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紧闭式回路
循环回路中的气体不排出外界,完全在呼吸回路中循环,也称完全重复吸入系
统输入的气体正好能满足患者氧代谢需要和全身麻醉药物的摄取。没有污染、湿化
作用显著,热量损失减少、节约全麻药物和新鲜气体。这是当今最普遍采用的麻醉
方法[17]。其包括 CO2 吸收器、呼气活瓣、吸气活瓣、可调节压力排气阀(APL 阀)、
螺纹管、贮气囊和面罩。
2.麻醉机污染现状
国内王晓凑[18]等报道,医院 72 台麻醉机的螺纹管和呼吸活瓣被采样,有 4 台麻
醉机的螺纹管有鲁式不动杆菌生长。甘峻柠[19]等报道对医院 176 台麻醉机的风箱、
螺纹管、呼吸囊、气管导管进行细菌学检测,检出阳性率 14.20%。陈启敏[20] 等研
究报道选取气管插管患者 80 例,对整个呼吸回路中患者的吸气端、呼气端、气管导
管、钠石灰端进行采样,经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 23 株为最多
菌株,气管导管和呼气端检出细菌居前两位,钠石灰端最少。其他检出细菌包括 G+
菌、溶血性链球菌、甲型链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高晓东[21]等报道对上海
市大型综合性医院的 121 台麻醉机内部管路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麻醉机
的内部管路污染严重,121 台麻醉机中呼气端带菌量高达 34.7% ,吸气端带菌量污
染率为 27.3%。部分医院麻醉机内表面定植微生物达到 10 万 CFU/cm2。,12 个标本
中检出丝状真菌。
国外 1977 年早期有学者研究表明麻醉机不会被微生物污染[22],但这一结论被现
代研究者否认。Maslyk PA[23]等对英国大型综合医院麻醉机现状进性了调查,手术室
中麻醉机使用一天后,麻醉机监测出的细菌有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芽孢杆菌、金
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等致病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多;Loftus RW 报道[24]
通过对综合性医院 61 台麻醉机污染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结果显示在普外科手术中,
APL 阀污染较多,其中细球菌、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前三位污染细菌。Spertini
V[25]报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中呼吸口端、吸气口段、呼气通道间隔板、吸气通道间
隔板、中心塑料圈、2 吸收器口端橡皮垫。40 台麻醉机中有 17 台污染,污染率为 43%。
在污染的麻醉机部位中,中心塑料圈污染 9 例,占 53%,CO2 吸收器口端橡皮垫、
呼气通道间隔板、吸气通道间隔板分别有 4 例,各占 24%;细菌检测结果显示凝固
酶阴性葡萄球菌 8 株占 35%居第一位,其他分别为芽孢杆菌占,金黄色葡萄球菌、

-12-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棒状杆菌、埃希菌属和奈瑟菌属。
综上所述,通过大量国内外文献比较发现,无论是麻醉机的表面,还是呼吸回
路都存在污染,污染的细菌中 G-居多。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麻醉机污染已经确
实存在,必须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范麻醉机细菌通过侵
入性操作等各种途径的传播,比如手术室中全麻气管插管、静脉穿刺、术中麻醉机
为患者提供的长时间机械通气、动静脉穿刺、插胃管及导尿管、医务人员手卫生操
作不规范[26]等。这需要手术团队每个成员的努力和慎独精神,做好标准预防。
3 麻醉机与医院感染
3.1 医院感染现状
医院感染是全球关注的问题,是一项长期需要医院各个部门及每一位医务工作
者的共同努力去控制和预防。根据 2011 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中明确规定: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 )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内获得
的感染,包括在医院内获得但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和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
入院前就开始或者入院时存在的感染。医院感染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同时也
会给医院带来不小的医疗资源损失,在我国每年大约发生 500 万例医院感染,100-150
亿人民币将花费在医院感染的治疗中[27]。这种医院感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在国外也
有发生,在医疗水平发达而且自然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英国和美国,医院感染
每年发生 10 万例和 210 万例,让人更为惊讶的是这些医疗的额外支出分别是 16 亿
欧元和 46 亿美元[28]。白雪[29] 等报道综合医院医院感染发生率为 7.7%。可以看出近
年来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所增加,可能与抗菌药物使用不规范[30]、社会人口老龄化及
侵入性操作有关。医院感染在易感人群中可能会有较高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31]。在医
院感染中,下呼吸道感染位于第一位[32]与我国报道一致,下呼吸道感染率为 51.56%[29]
居医院感染中第一位。Heling 等[33] 学者发现:手术以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方式术后肺
部感染率可以达到 l7%,下呼吸道感染无疑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住院时间延
长并医疗费用增加,严重的甚至造成脏器衰竭进而死亡[34]。因此,安全规范的实施麻
醉是减少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不能忽视的环节。
3.2 下呼吸道感染与麻醉相关因素
3.2.1.麻醉手术患者与下呼吸道感染
大多患者术前病情较重,患有慢性心肺疾病或恶性基础疾病,或昏迷卧床时间

-13-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长,呼吸道分泌物排出能力下降等造成抵抗力低下,术后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
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能力会自然减退,退化现象表现在自身的细胞组织
和器官功能降低和组织结构的变化,如细胞免疫调节功能的下降、支气管壁增生的
腺体、具有清除功能的黏膜纤毛功能下降、分泌物增多等等。特别是老年患者合并
基础疾病种类较多,免疫力较低的状况普遍存在[35],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王华
庆[36]等研究表明:其他年龄段的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远远低于老年患者;近年来,
各种原因导致抗生素在临产上滥用现象严重。如果再不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会造成
严重的后果。医疗管理机构也将合理使用抗生素纳入到医院考评标准中,很多大型
医院已经在实施规范的抗生素药使用流程。特别是手术患者手术前输注抗生素的时
间、药物种类及剂量的规范使用,如果医院没有专门机构的监督,执行力不足时,
会产生让医务人员困扰的后果。比如增加住院患者发生感染率及耐药性 [37]。颅脑手
术的患者,由于手术的特殊性。手术结束后,需要很长的时间,患者才可以完全清
醒并且自主能排痰。在这个时间中,只能靠护理工作人员的辅助排痰,由于患者处
于昏迷状态,呕吐物的误吸,痰液不易排出,自然可以增加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风险[38]。
综上所述,手术患者的自身的特殊状态是可以影响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3.2.2 麻醉方式与下呼吸道感染
国内报道,卓华[39] 等学者研究表明,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椎管麻醉下呼吸
道感染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比例。全身麻醉手术方式,术中会
使用肌松药、镇痛及镇静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和术中知晓的发生、
满足外科手术的需要,但同时也带来了另外的相反作用。这种麻痹的状态也产生在
呼吸道纤毛上,阻止其他细菌的天然屏障就会丧失[40]。这种效应的产生不仅在术中,
手术结束短期内仍将存在,而且术后患者也会因为麻醉的作用无力排痰及术后伤口
疼痛拒绝排痰,痰液不能及时排出,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吸入
性肺炎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41],正常人的口咽部就会存在一定数量的细菌,而手术
过程中,特别是消化系统手术患者需要胃管的插入,消化道的细菌会通过胃管定植
在口咽,又增加了口咽部细菌数量,增加了感染的机会。这就给口咽部细菌提供了
进入下呼吸道的通道。同时患者的支气管通过气管导管与麻醉机通气系统连接,鼻
腔不能产生对气体湿润和过滤的作用,通气系统的细菌也可通过循环进入患者的呼
吸道内。Simmons[42]报道,在气管插管过程中使用的喉镜片,在彻底清洁的情况下,

-14-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能在咽喉镜片上分离出 9 种以上的细菌微生物。综上所述,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
术方式是患者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
3.2.3麻醉医生操作与下呼吸道感染
气管插管术是一项有创性操作,麻醉医生的不规范操作可以引起下呼吸道的感
染,如果在插管过程中使用喉镜片、气管插管损伤呼吸道粘膜,粘膜产生的分泌物,
成为细菌生长良好的培养基[43]。如麻醉医生操作的不熟练导致反复插管、插管过深
也会引起口咽部黏膜的损伤。在患者苏醒期能否正确判断拔管时机,给患者及时吸
痰等都是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诱发因素。喉罩在气道建立上具有操作简单
的优点,不需要喉镜的辅助,大大提高了置管的成功率。因此,在满足手术的要求
下喉罩应用比较广泛[44]。而且一次性使用可以减少交叉感染,口咽部的细菌也不会
直接进入下呼吸道,对气管黏膜口咽部的损伤较少,对会厌部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可有效减少手术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Loftus[26] 等详细阐述了麻醉操作者的手会导致细菌的传播。
麻醉医生在手术中操作频繁,麻醉机表面如气囊、蒸发器、流量调节阀、APL 阀等
都有污染,特别是麻醉医生在给患者麻醉诱导时,麻醉医生的手从患者呼吸管道到
控制麻醉机,在进行气管插管过程中,为了保证患者安全,要求熟练快速的插管,
这种操作的连贯性和特殊性使得他们没有时间同时去洗手或者更换手套 [45],加之皮
肤表面迁移或带菌空气的扩散,若他们不及时洗手,我们有理由怀疑麻醉医生因为
操作不规范增加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有研究显示医务人员
洗手制度执行情况不容乐观[46],对于手卫生这一减少医院感染最简单但最有效的措
施,医务人员的依从性之所以不高有很多原因。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是执行手卫生
的潜意识中的主要动机,因此,接触患者后的洗手率高于接触前[47]。在临床工作中,
缺少一个规范执行的手卫生环境,从而使刚进入临床的医务人员效仿他们的主管或
者上级医生的负面卫生行为[48]。如此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手卫生制度难以
在每个医生身上严格执行,这样麻醉医生的手很容易成为细菌的传播媒介,大大增
加了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机率。
3.2.4 麻醉设备与下呼吸道感染
全身麻醉手术已经离不开麻醉机的辅助,其通气系统和患者的呼吸道相通形成
循环回路,这样患者呼吸道中的细菌会随气体的流动附着在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中,

-15-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导致麻醉机内部管路污染严重。高晓东[21] 等报道,麻醉机的进气口端和出气口端污
染严重,细菌检出率可达 50%左右,细菌结果培养中甚至发现丝状真菌。临床工作
中麻醉机的反复使用,定植于内部管路的病菌又会通过气体回路传播到其他患者的
呼吸道内,并在呼吸道内迅速繁殖[49],导致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不仅麻醉机内部
管路污染严重,外部设备清洁程度也不容乐观。杨碧虹报道[50],通过对麻醉机各部
位包括麻醉机表面、麻醉面罩、螺纹管、麻醉机气囊、麻醉机活瓣、钠石灰灌、吸
气端、呼气端、氧流量计调节伐、快速冲氧阀等,进行采样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各
个部位污染均有污染。
Baillie[45]等通过对美国医院 62 台麻醉机采样,氧流量调节阀的污染最为严重。
Loftus RW[24]等对综合性医院麻醉机污染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麻醉机主要受多种潜
在病原体和多药耐药细菌污染。细菌主要是鲁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
菌、芽孢杆菌等。麻醉机上的病菌都有可能通过麻醉医生的手等各种途径传播给手
术患者,麻醉机污染是导致手术患者下呼吸道感染不能忽视的因素。
4.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
4.1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清洗消毒的原则和要求
麻醉机内部管路消毒原则[51]: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先完全拆卸,进行清洗,特别
是明显的污物应清洗干净;实施特殊感染手术的麻醉机必须手术结束后,立即消毒;
化学消毒剂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后,为了避免消毒剂在仪器上残留,用无菌蒸
馏水充分漂洗。
麻醉机内部管路消毒的要求[52]:在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进行消毒前,先检测其
性能是否正常。在正常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拆卸消毒;消毒后,正确安装检测其工
作的稳定性,性能正常才能方可在临床使用。使用高效的杀灭各种致病菌群,不产
生对呼吸道黏膜有损伤的化学残留、同时对麻醉机各部件不会造成损伤的消毒剂。
4.2 麻醉机内部管路清洗消毒的具体方法
(1)环氧乙烷消毒:环氧乙烷可以杀灭各种致病菌群,但是不能破坏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不能被破坏[53]。环氧乙烷气体容易燃烧,甚至发生爆炸。所以消毒后不能立
刻使用,放置 1 周时间待化学残留消除后,才可以使用。
(2)臭氧消毒 :将臭氧输送到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臭氧的强氧化作用可以通过
与过氧化氢反应实现,产生的单原子氧(O)可以在细菌内发挥氧化反应,使得微生

-1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物失去活性[54]。
(3)2%戊二醛溶液消毒:使用无菌的大容器浸泡盒,内配置 2%的戊二醛溶液。
将拆卸的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浸泡 10 小时,这样虽然可以达到消毒的效果,但是会
加速设备老化损坏,浸泡后必须用无菌蒸馏水充分冲洗。
(4)含氯消毒液消毒 :将含氯消毒按照(1:1 000)液配置好,将麻醉机内部呼
吸各部件拆卸后,浸泡 30 分钟。浸泡结束后,使用无菌注射用水反复冲洗[55]。
(5)过氧乙酸消毒:将拆卸后的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部件清洗后,浸泡在 0.5%的
过氧乙酸中,因为过氧乙酸有不稳定易分解的化学特征,所以在使用时必须监测其
有效浓度,如果浓度低于 12%,就不能使用。消毒后需用大量无菌蒸馏水冲洗各部
件表面,防止药液残留[56],易产生毒副作用,有害人体健康。
(6)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先用流动水冲洗麻醉机拆卸后的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去除表面明显的污迹。用酸性氧化电位水,使得管路完全浸泡,时间为 1 小时。酸
性氧化电位水消毒的优点是不需要再次冲洗[57] 。因为其本身可以通过还原作用成为
水。在常规暴露的的条件下,由于对温度、湿度、酸性要求高,必须现配现用。
(7) 细菌过滤器的使用:
英国和爱尔兰麻醉协会组织(AAGBI)在麻醉感染控制方面建议每个患者使用
细菌过滤器[58]。细菌过滤器是由疏水膜构成,细菌微粒不能穿过,从而具有微生物
过滤作用,它不仅可阻止麻醉机管道内细菌感染上呼吸道,对患者起到防御作用,
同时又可防止分泌物污染麻醉,在患者与麻醉机之间起到屏障作用。也有大量研究
表明使用细菌过滤器可以降低患者感染的风险 [59] 。英国和爱尔兰麻醉协会组织
(AAGBI) 也同时建议麻醉机表面如果有明显的污染必须用消毒剂擦拭麻醉机,即使
这一措施可以及时认真的执行,也会有细菌从麻醉机传播到患者的风险。
4.3 麻醉机管路使用后清洗消毒频率
美国疾病和预防中心及 RKI 不建议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进行每天常规消毒[60]。奥
[25]
地利学者 Spertini V 等研究,40 台麻醉机使用细菌过滤器,同时每天清洁麻醉机
的吸气口端和呼气口端,连续监测培养,在 60 天时只有 17 台发生细菌生长。目前
在我国麻醉机消毒方法和消毒时间都没有统一,各个地区和医院采用不同的消毒方
法和流程,消毒有效时间更没有定论。临床工作中,麻醉机内部管路的污染问题及
潜在的危险已经引起大家的关注。由于麻醉机使用频繁,及其本身仪器设备的特殊

-17-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性,拆卸困难,内部电子设备昂贵等等,给麻醉机消毒带了很大的困扰。在一些经
济发达的地区综合医院,一般可以做到外部螺纹管的一次性使用,而且在麻醉机可
以安装细菌过滤器。但是大部分医院对于麻醉机的消毒问题还是不明朗。因此,麻
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消毒及消毒的有效时间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预防医源性交叉感染是医院需要长期并持续监测并且给予有效干预的一项工
作,医源性交叉感染不仅使患者遭受外的打击和痛苦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严重的
还会因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如今在信息发达的社会,我国的医疗环境及医患关系
并不乐观,患者及家属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患者病情医院感染信息,稍有不慎可
能引发医患之间的纠纷或诉讼,给医院声誉带来不良影响。为了保证患者医疗安全,
提供更好的医疗环境。应建立麻醉机维修保养制度,逐步规范麻醉机消毒程序,明朗消
毒有效时间,并培训专业消毒队伍,使医院麻醉机消毒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18-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 文

第一部分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有效时间的研究

麻醉机是全身麻醉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全身麻醉方式在外科手术中已经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机不仅可以准确的输送麻醉药物,而且可以
机械通气保证患者的呼吸频率,为患者提供了无痛、舒适、安全的手术体验。但同
时也增加了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机率[61]。实际工作中一台麻醉机要为多个患者
提供麻醉,每台手术结束不能做到彻底消毒,成为医院感染中的危险因素。麻醉机
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已经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及时有效的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进
行消毒,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主要对麻醉机
内部呼吸回路消毒的有效时间进行了探讨。

1 研究对象及流程
对某院手术室正常使用的 60 台 Ohmeda 麻醉机为处理组,麻醉机型号为
Aespire7100 和 Aestiva7900 ,其中普通外科手术室 19 台麻醉机,骨科手术室 16 台
麻醉机,心脏外科手术室 14 台麻醉机,神经外科手术室 11 台麻醉机。两种型号麻
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结构相同。对照组 30 台 Ohmeda 麻醉机,型号为 Aespire7100 和
Aestiva7900。实验时间从 2013 年 4 月至 2013 年 11 月共 8 个月。

1.1 纳入标准
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后,采样各部位消毒效果符合国家医院卫生消毒标准。

1.2 排除标准
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后,采样各部位消毒效果未达到国家医院卫生消毒标
准,为了排除因为消毒不合格而出现假阳性结果。

-19-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研究流程
实验时间 8 个月,研究流程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

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进行采样,了解其内部污染情况

第一阶段 学习麻醉机内部构造原理,掌握其正确拆卸步骤
实验前期准备
与麻醉医生、麻醉机工程师沟通,共同确定检测部位

联系麻醉机消毒公司,落实消毒机能正常使用

对麻醉机型号进行编号

确定手术科室(神经外科、骨科、普通外科、心脏外科)

麻醉机型号及编号
第二阶段
开展预实验 麻醉机所在手术间号码
建立实验档案
麻醉机实施手术例数及患者手术信息

麻醉机消毒时间及采样时间

正确采样,及时送检

严格按照麻醉机消毒规范保证每台
控制关键环节 麻醉机消毒效果

手术结束,手术间无人员走动,开
始采样

根据预实验数据,分析麻醉机污染率达到 50%的天数
第三阶段
实验阶段 总结预实验中出现问题,对实验监测时间进行调整

增加样本,重复实验 消毒麻醉机共 90 台,处理组 60


台,其中普通外科 19 台、骨科
16 台、心脏外科 14 台、神经外
科 11 台;对照组 30 台

第四阶段
双人核对录入,利用 SPSS18.0 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统计分析数据

-20-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研究方法

2.1 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2.1.1 消毒机原理
本实验使用天津卓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 zj—xd_1 型多用途医用仪器内部结构
消毒机。这种消毒机是利用臭氧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气体,过氧化氢是通过雾化装置
对过氧化氢产生气体;臭氧是利用消毒机内部的磁电极臭氧发生器产生。两者通过
专用泵和智能化的电路控制使两者按照合理的比例混合。输送到麻醉机内部管路。
充分的接触管路内部,消毒作用可靠,并且不会有化学残留。达到良好的杀菌效果。
具体协同作用原理:①过氧化氢气体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可以与麻醉机内部呼吸
回路中的致病菌充分的接触,使细胞膜表面通透性增强。包括对芽孢类外层的保护
膜结构。为臭氧进一步发挥作用提供条件;②臭氧的强氧化作用可以通过与 H2O2 反
应实现,产生的单原子氧(O)可以在细菌内发挥氧化反应,使得微生物失去活性;
③两者协同作用,一方面,两者的混合气体可以达到消毒麻醉机内部管路的要求没
有化学残留、腐蚀仪器、易爆易燃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产生多种如活性氧、羟
基(OH)的自由基团。这些活性物质共同作用远远大于单个因子的氧化作用,使得
微生物更容易失去活性,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协同优势特点为:①高效增效,科
学合理有机的配比具有明显协同增效的作用,达到最好的消毒杀菌效果;②快速彻
底,破坏致病菌外层的保护结构,快速彻底发挥氧化作用,缩短消毒时间;③科学
合理有机的配比,有效避免毒、腐、爆的现象出现。
2.1.2 消毒机正确使用步骤
①麻醉机吸气口端与消毒机抽气口端连接,消毒机排气口端与麻醉机呼气口端
连接。
②过氧化氢浓度需要 10%,具体配置如下:2ml 的 30%的过氧化氢溶液和无菌
蒸馏水 4ml,均匀混合。将消毒机左侧蓝色药杯盖旋转,注药孔露出时,将 6ml 液体
从孔注入,旋转关闭。
③麻醉机的呼吸气囊必须拆卸,硅胶塞封闭出口。麻醉机处于手动状态。
④钠石灰罐内的钠石灰完全取出,并且将空的钠石灰罐与麻醉机连接,关闭压
力调节阀,消毒后再更新钠石灰。

-21-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消毒过程中需要 80 分钟,其中雾化加湿需要 15 分钟,两种气体混合发挥作


用 60 分钟,残余气体排出时间 5 分钟。
2.1.3 消毒时间
根据临床实际工作,为了不影响常规手术开展,本实验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
路都在当天所有手术结束后进行。整个实验时间为期 8 个月,耗时费力共消毒麻醉
机 90 台。

2.2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采样
2.1.1 采样时间
①消毒前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采样,明确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情况。
②消毒后,处理组麻醉机正常使用 7 天,分别在第 1d,第 2d,第 3d,第 4d,第
5d,第 6d,第 7d 手术结束,正确拆卸麻醉机后,对其内部呼吸回路 7 个部位分别进
行采样。对照组不使用,连续 15 天对麻醉机内部回路进行采样,采样时间方法同处
理组。
2.1.2 采样部位
经过查阅文献、与麻醉医生、麻醉机工程师共同探讨确定麻醉机采样部位,所采
样的部位必须能真实反映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情况。因此,需要先正确拆卸麻
醉机。拆卸麻醉机前戴手套、口罩,本实验过程需要 2 人,一人负责拆卸,一人负
责采样,保证拆卸后及时采样。严格按照物表采样要求,防止采样过程中污染采样
部位,影响实验结果。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拆卸:
① 按照麻醉机上标示方向旋转传感器下绿色按钮,拆卸麻醉机流量传感器;
② 轻抬钠石灰罐,从悬挂档中将其取出;
③ 按下冷凝器中的绿色按钮,冷凝器松动后将其取出;
④双手扶持风箱,水平方向用力,卸下其余部件。
拆卸后,对其呼气口端、呼气口单向阀、吸气口端单向阀、吸气口端、钠石灰出
口、钠石灰罐入口、气囊内侧进行采样。

-22-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 1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1.麻醉机;2.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拆卸;3.呼气口端机
吸气口端;4.呼气口端单向阀及吸气口端单向阀;5、单向阀内侧;6 钠石灰罐入口
及钠石灰罐出口;7.气囊内侧)
2.1.2 采样方法
①给采样的麻醉机编号,并以“麻醉机编号-采样部位”(比如“1-吸气口端”)形
式制定标签;
② 将标记清楚的标签贴于一次性使用无菌采样拭子试管上;
③ 在一次性无菌采样棉签试管内加入无菌生理盐水 2ml,完全浸湿棉签部分;
④用浸湿的棉签在采样部位进行物体表面采样,紧贴管壁内侧表面,螺旋方式
均匀旋转棉签,螺旋上移时,中间不能遗留空隙,移动距离为 4cm。采样面积为
25cm2,采样面积计算方法:管壁可按照圆柱形侧面积计算:2πrl(π=3.14,r 为管
路半径 1cm,l 是管壁长度)。气囊内侧采样面积为是 100cm2;
⑤采样结束后将棉签勿碰触其他部位,直接放入试管内,立即送我院检验科细菌室
本人检测。

2.3 微生物监测
2.3.1 微生物检验材料及仪器
一次性使用无菌采样拭子 浙江拱东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兔血平板培养基 上海运势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细菌振荡器 北京东联哈尔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23-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全自动细菌鉴药敏分析仪 BIOMERIEUX
快速革兰氏染液龙胆紫液 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快速革兰氏染液碘溶液 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快速革兰氏沙黄溶液 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快速革兰氏脱色液 珠海贝索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革兰氏阴性卡 VITEK
革兰氏阳性卡 VITEK
真菌鉴定卡 VITEK
2.3.2 细菌培养方法
采样标本送检验科后,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细菌培养,在检验科老师的指导下,
由研究者本人自己完成。
① 把一次性使用无菌采样拭子放在振荡器震荡 1min;
②用接种环蘸取震荡液,在血平板上曲线均匀连续划线接种,直至划满血平板
表面。并在血平板上标记“麻醉机编号-采样部位”;
③将接种好的血平板放入 37℃ 温箱孵育 24h 后;
④观察菌落形状、大小、数量,并涂片固定;
⑤染色:使用龙胆紫液进行初染 1 分钟;水洗,使用碘溶液进行酶染 1 分钟;
水洗,使用酒精脱色,20-30 分钟;水洗,沙黄溶液进行复染 2 分钟;
⑥选取单个菌株使用革兰阴性菌鉴定卡(GN)、真菌鉴定卡(YST)、革兰阳性
菌鉴定卡(GP),进行上机细菌鉴定。

2.4 统计分析
录入数据使用 Microsoft Excel2010,双人核对准确后。用 SPSS18.0 软件进行分
析,用生存分析统计中位生存时间,即 50%的麻醉机内部呼吸被污染的时间。
2.5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判断标准
2.5.1 根据国家医院卫生消毒标准:直接或间接接触粘膜的器材属于中度危险性医疗
器材。中度危险医疗器材的菌落总数≤20cfu/cm2,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因此,麻醉
机内部呼吸回路中 7 个采样部位均需达到该标准。
2.5.2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7 个采样部位任何一个部位污染都视为麻醉机污染。

-24-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质量控制
3.1 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过程由研究者本人及消毒机公司工程师共同完成,消毒
过程按照消毒机操作规范进行。如消毒不合格,及时进行重新消毒,确保达到实验
纳入标准。
3.2 拆卸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由麻醉机工程师现场指导操作,不仅可以保证麻醉机不
受损坏,又可以准确的采集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部位。采样过程由研究者本人完成,
细菌培养及鉴定由检验科细菌室老师专人指导,本人独立完成。
3.3 培训麻醉医生规范操作,在麻醉车旁配备消手剂,操作前后洗手,接触患者前后
洗手。确保麻醉医生手卫生落实到位,预防隔离措施不当引起的麻醉机污染。

4 结果

4.1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不同部位污染情况
污染的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采样共 1365 标本,其中 245 个标本细菌培养为阳性。
其中采样呼气口端单向阀的标本占 72 例,占 29.39%,具体见表 1
表1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不同部位污染构成比
污染类别 污染数 构成比
呼气口端单向阀 72 29.39%
呼气口端 56 22.86%
钠石灰管入口 55 22.45%
风箱内测 33 13.47%
钠石灰罐出口 21 8.57%
吸气口单向阀 5 2.04%
吸气口端 3 1.22%

合计 245 100%

4.2 细菌检出结果
在检出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 52.96%;革兰氏阳性菌占 32.41%;真菌占
14.62%。详见表 2

-25-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2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细菌污染种类
细菌名称 菌株 构成比(%)
革兰氏阴性菌 152 52.96
鲍曼不动杆菌 68
铜绿假单胞菌 37
产吲哚黄色杆菌 19
肺炎克雷伯菌 9
大肠埃希菌 9
洛菲不动杆菌 6
支气管炎德博特菌 4
革兰阳性菌 93 32.41
白喉棒状杆菌 29
肺炎链球菌 26
草绿色链球菌 20
金黄色葡萄球菌 9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5
类白喉棒状杆菌 3
枯草芽孢杆菌 1
真菌 42 14.63%
白假丝酵母 21
丝状真菌 13
近平滑假丝酵母 4
热带假丝酵母 2
酵母样真菌 2

总计 287 100

4.3 处理组和对照组 50%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时间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后,连续采样 7 天,不同专科手术间污染的麻醉机台
数如表 3 所示。

-2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表3 处理组 7 天不同手术间麻醉机污染数量
天 数 第 1d 第 2d 第 3d 第 4d 第 5d 第 6d 第 7d 合计
普通外科 0 0 1 2 2 1 1 7
骨 科 1 1 2 2 1 1 2 10
心脏外科 1 1 2 2 1 1 2 10
神经外科 0 0 1 2 2 0 1 6

合计 2 2 6 8 6 3 6 33

对照组 30 台麻醉机,连续监测中,麻醉机污染台数为:第 1d 至第 4d 没有麻醉


机污染、第 5d、6d、7d、8d、9d、10d 分别有 1 台麻醉机污染、第 11d、12d、13d
分别有 2 台、第 14d 有 3 台、第 15d 有 6 台,共有 21 台麻醉机污染.应用生存分析中
常用的概括性统计量中位污染时间(表示刚好有 50%的麻醉机污染时间大于该时间)
来确定麻醉机消毒的有效时间。处理组 50%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天数是 7 天,
对照组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天数是 15 天。如图 2

图2 两组生存曲线比较

5 讨论

5.1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严重
5.1.1 国内外麻醉机呼吸回路污染现状
国外早期有学者研究表明麻醉机被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很小[22],但是这一观点早

-27-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已不攻自破。有相关研究证明麻醉机被微生物污染的现象严重[23, 62]。 Body SC[63] 报


道 Ohmeda 麻醉机中检测到 G-菌包括铜绿假单胞菌、黄杆菌属、肺结核分枝杆菌。
Maslyk PA[23] 等对英国大型综合医院麻醉机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发现手术室麻醉
机使用一天后,监测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G-杆菌
等致病菌,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最多;LoftusW[24] 报道,通过对综合性医院 61
台麻醉机污染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其中细球菌、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前三
位污染细菌。Spertini V[25]报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中细菌检测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
萄球菌 8 株占 35%居第一位。
国内王晓凑[18]等报道,医院 72 台麻醉机呼吸回路中,细菌检测鲁式不动杆菌数
目较多。陈启敏[20] 等研究报道选取气管插管患者 80 人,对整个呼吸回路经细菌培
养结果显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共 23 株为最多,占 30.67%。高晓东[21] 等报道对
上海市大型综合性医院的 121 台麻醉机内部管路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 12 个标本中
检出丝状真菌。
本实验在检出的细菌中,革兰氏阴性菌占 52.96%,其中鲍曼不动杆菌最多,共
68 株;革兰氏阳性菌占 32.41% ,白喉棒状杆菌 29 株;真菌占 14.62%,其中白假
丝酵母 21 株。与其他文献报道比较,国外文献报道主要以正常菌群数目居多,国内
文献报道除正常菌群外,条件致病菌数目较多。尤其是本实验研究中,鲍曼不动杆
菌数目最多,真菌检出率也高于国内外报道。国外麻醉机大多使用细菌过滤器、定
期清洗、医院感染预防措施完善等控制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条件致病菌的生长。而
我国麻醉机大多数没有常规的消毒制度,甚至在临床使用中麻醉机不消毒;加之抗
生素应用不规范导致细菌耐药;患者病情危重再经历手术创伤抵抗力低下;医务人
员手卫生落实不彻底无菌观念差等都会给细菌污染提供传播途径和定植条件。因此,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中细菌污染现状,应该引起医务人员和管理者的重视。
5.1.2 麻醉机呼吸回路不同部位污染情况
国外 LoftusW[24] 报道,通过对综合性医院的普外科,心血管外科、整形科、儿
科、妇产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等手术科室 61 台麻醉机的 APL 阀和
流量计进行采样,结果显示:在普外科手术中,APL 阀污染较多,占 20.5%;Spertini
V[25]报道对 40 台板 Draeger 麻醉机 Primus 系列呼吸回路进行采样调查,采样部位为
呼吸口端、吸气口段、呼气通道间隔板、吸气通道间隔板、中心塑料圈、CO2 吸收

-28-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器口端橡皮垫。结果 40 台麻醉机中有 17 台污染,污染率为 43%。 在污染的麻醉机


部位中,中心塑料圈污染 9 例,占 53%,CO2 吸收器口端橡皮垫、呼气通道间隔板、
吸气通道间隔板分别有 4 例,各占 24%。
国内陈启敏[20] 等研究报道选取气管插管患者 80 人,对整个呼吸回路中患者的
吸气端、呼气端、气管导管、钠石灰端进行采样,气管导管和呼气端检出细菌居前
两位,钠石灰端最少。高晓东[21] 等报道对上海市大型综合性医院的 121 台麻醉机内
部管路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呼气端带菌量污染率高达 34.7% ,吸气端带
菌量污染率为 27.3%。
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呼气口单向阀和呼气口端污染严重,污染率分别为
29.39%、22.86%。本实验中 Ohmeda 麻醉机的呼吸回路是紧闭式 CO2 吸收环路,循
环回路中的气体不排出外界,完全在呼吸回路中循环,含有麻醉药物的新鲜气体顺
着麻醉机呼吸回路中的气流方向首先通过吸气口端单向阀和吸气口端,进入患者肺
内气体交换后,患者呼出的气体进入麻醉机的呼气口端和呼气口端单向阀,通过 CO2
吸收器过滤后,再次和含有麻醉药物的气体混合进入呼吸回路循环中。从呼吸回路
中的气流方向可以看出,患者呼出的气体首先会通过麻醉机的呼气口端和呼气口端
单向阀进入整个呼吸回路。因此,麻醉机的呼气口单向阀和呼气口端污染严重。麻
醉机的呼吸回路和患者呼吸道直接连接,患者呼吸道自身会有大量正常菌群,当患
者抵抗力下降,环境发生改变时,正常菌群会成为条件致病菌。全身麻醉使贲门括
约肌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胃内容物返流,消化道细菌可进入口咽部,细菌定植机率
大大增加。而麻醉机呼吸回路中管路密闭湿热的环境正好成为不同细菌、致病菌、
微生物生长的适宜条件。整个呼吸回路在麻醉机和患者之间不断循环,最终导致麻
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被污染。

5.2 麻醉机呼吸回路与医院感染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中的细菌污染不仅有人体正常菌群,而且存在条件致病菌。
一般情况下,正常菌群和其宿主,及菌群之间都会维持一个微生物的平衡的关系。
但这种平衡如果在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平时不会对宿主产生危险的微生物会变成
机会致病菌[64, 65]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及其细菌污染可因为以下因素导致医院感染
发生。

-29-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2.1 麻醉机呼吸回路与呼吸道相关性
气管插管全麻使得麻醉机呼吸回路与患者的呼吸道相通,增加患者下呼吸道感
染机率。实施全麻手术时,气管插管的方式使得声门开放,鼻腔、鼻咽腔及鼻旁窦
中的细菌容易移入下呼吸道。同时,麻醉机与呼吸道形成回路,麻醉机中的细菌也
会随气流进入到患者的下呼吸道进行定植,是下呼吸感染不可忽视的因素。
5.2.2 麻醉机呼吸回路与手术患者的关系
手术患者是医院感染中的易感人群,免疫力低下的手术患者更容易遭受细菌的
危害。如接受化疗、服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肿瘤、
结核等)[66],菌群失调发生的机率也相对增加,甚至会出现二重感染[67, 68]
。杨红晖
[69]
等学者研究表明,在全麻气管插管手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痰培养中鲍曼不动杆
菌占 19.82%,铜绿假单胞菌占 11.71%,金黄色葡萄球菌占 6.31%,真菌白色假丝酵
母菌感染占 13.52%。与本实验麻醉机内部管路采样结果相比较,两者微生物比例有
相似之处,虽然术后肺部感染因包括多种因素[70, 71]
,如高龄、接受放化疗患者、住
院时间长、气管插管全麻方式、术后通气时间过长、呼吸道管理不规范等等,给预
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但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污染这种潜在的因素也是引出院内
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5.2.3 麻醉机内部致病菌的危害
麻醉机内部细菌致病性是引起下呼吸感染的重要因素。国外以凝固酶阴性葡萄
球菌为主。本实验及国内报道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鲍曼不动杆菌
其喜好温暖和潮湿的环境,因此在医院潮湿的仪器设备中容易发现[72]。张辉[73] 等研
究采样 6723 株不动杆菌中,其中住院患者菌株 6003 株,占 89.3%,其中鲍曼不动杆
菌来自呼吸道标本 5084 株,占 75.6%。表明不动杆菌广泛存在于住院患者呼吸道中,
甚至于医务人员的手都有可能成为感染的来源,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74,75]
可引起皮肤伤口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肺部感染[76,77],脑膜炎和败血症[78];铜
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 在医院潮湿条件下的环境中存在,普遍存
在于从人体皮肤、肠道和呼吸道[79],是常见的条件致病菌[80,81],它通过生物活性和
发挥致病作用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82]。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体的所有组织和部位都
可以被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它已经成为了医院感染中重要病原菌之一。频繁发生于
免疫力低下者,使用介入性临床诊疗措施、使用污染的人工呼吸装置会导致坏死性

-30-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肺炎,这种感染是囊性纤维化非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 [8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是一种不产生属于皮肤和黏膜的正常菌群,
但是机体免疫能力低下或进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时,可发生多种感染[84]。其产生黏质
使细菌粘附在细胞表面,菌体之间借此相互粘连[85]。一旦黏质包围菌体后,阻止细
菌中的中性粒细胞被吞噬。CNS 引起的常见感染有泌尿系统感染、败血症[86]、术后
感染、植入性医用器械引起的感染。CNS 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率较高,这与耐药质粒
有关、可通过转化、转导等方式进行耐药性转移、也与某些抗生素做为首选药长期
广泛使用有关[87,88]。
麻醉机复杂的内部结构和封闭的循环回路为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再加
之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不到位,临床上抗生素使用不规范导致细菌耐药、医务
人员手卫生落实不彻底容易交叉感染及手术患者自身条件等因素都能使细菌引起医
院感染。

5.5 明确麻醉机消毒有效时间
在本实验中,从处理组与对照组生存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可以看出,临床上频繁
使用麻醉机可以加快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污染时间。麻醉机内部管路污染的现状
迫切需要及时消毒。处理组在第 7 天时,麻醉机污染的比例达 50%,在本实验中,
监测到第 7 天,仅有 27 台麻醉机没有被污染,这和国外 Body SC[63]等研究结果相似,
在研究 Ohmeda 麻醉机(和本实验研究麻醉机类型相同)中,钠石灰罐的出口和入
口在第 5 天时,没有污染。如果对麻醉机冷凝器每天进行正规的清洁和排水,94 天
可以没有细菌生长。Spertini V[25] 等研究,40 台麻醉机呼吸系统使用细菌过滤器,同
时每天清洁麻醉机的吸气口端和呼气口端,连续监测培养,在 1~15 天没有麻醉机污
染,16~30 天有 11 台麻醉机污染,31~45 天内有 4 台麻醉机污染、46~60 天有 2 台麻
醉机污染,60 天一共 17 台麻醉机污染,麻醉机污染率为 28,33%。与本实验比较,
麻醉机呼吸回路中没有使用细菌过滤器,对麻醉机的吸气口端和呼气口端没有进行
每天的清洁,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后,连续采样 7 天,第 1d 有 2 台麻醉机污染,
第 2d 有 2 台麻醉机污染,第 3d 有 6 台麻醉机污染,第 4d 有 8 台麻醉机污染,第 5
天有 6d 麻醉机污染,第 6d 有 3 台麻醉机污染,第 7d 有 6 台麻醉机污染,共有 33
台麻醉机污染,麻醉机的污染率为 55%。麻醉机污染率不同的原因可能与使用细菌

-31-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过滤器和每天清洁麻醉机吸气口端和呼气口端有关外,还与患者自身病情、医务人
员的无菌操作规范程度及手术室动态微生物含量都有一定的关系,需要进一步实验
研究探讨。
在我国麻醉机消毒方法和有效时间没有标准和时间限定,各个地区和医院都有
不同的消毒方法和流程,特别是三甲综合医院,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手术周
转快,住院平均日减少、手术量大,如果每台手术结束后都要给麻醉机内部回路消
毒,不仅手术周转减慢,而且不符合我国医疗环境需求。因此,每台手术结束后都
要给麻醉机内部管路消毒是很难实现的工作,美国疾病和预防中心及 RKI 不建议麻
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进行每天常规消毒。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是一项工作量大、
工作时间长(消毒一台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整个过程大约需要 100 分钟)、专业性强、
需要人力及物力的工作。拆卸麻醉机需要在工程师的正确指导下才可实施,如果频
繁不规范的拆卸麻醉机,会减少麻醉机的使用寿命,麻醉机价格昂贵,内部电子部
件容易损坏。结合本实验研究结果,麻醉机生存分析中位生存时间为 7d,45%的麻
醉机在连续使用 7d 中没有污染,55%的麻醉机在第 7d 被污染。中位生存时间也表明
超过 50%的麻醉机的污染时间都会大于 7 天。因此,我们建议麻醉机消毒有效时间
为 7 天。

5.6 小结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细菌污染已经毋庸置疑,细菌传播定植在患者呼吸道内,
造成肺部感染的机率大大提高,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麻醉机呼吸回路中
的致病菌一旦爆发感染,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医疗经济负担,
而且也会消耗医疗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给医院声誉带来负面影响。在麻醉机的消
毒工作中,应该预防为主,及时消毒麻醉机内部回路确保医疗安全,本实验消毒机
对麻醉机内部管路消毒的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希望公司能与相关部门合作
研究,解决消毒机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特别是电子感应部件有无损伤,以便消
毒机的应用可以大量推广,为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工作提供安全保障。

-32-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 麻醉机内部呼吸管路污染危险因素

近年来,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社会保险体制的改革和落实,医疗技术水平的快
速发展,各个医院手术量大大提高,因此麻醉机的使用率也相应增加。在实际工作
中,多名手术患者使用一台麻醉机,很容易引起呼吸回路的污染。麻醉机呼吸回路
可分为内部呼吸回路和外部呼吸回路。外部呼吸回路可使用一次性螺纹管,内部呼
吸回路的消毒可使用卓晶科技限公司的 zj—xd_1 型多用途医用仪器内部结构消毒机
进行消毒。但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不能保证每台手术后都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为了降低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机率,笔者就麻醉机内部呼吸管路污染的相关因
素做已初步探讨。本研究将收集使用麻醉机进行手术的患者基本资料分析麻醉机内
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危险因素,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1 研究对象
第一部分中 60 台麻醉机,外部呼吸回路使用一次性螺纹管,按规范进行清洗消
毒内部呼吸回路,本研究选取 2013 年 4 月至 2013 年 11 月在 60 台麻醉机上实施手
术的患者信息。

1.1 纳入标准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后,使用 7 天内,麻醉机污染当天实施手术的患者相
关信息。

1.2 排除标准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后,使用 7 天内,麻醉机污染后手术患者的相关手术
信息。

2 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咨询相关手术科室医生教授及麻醉机工程师,在多方沟通

-33-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基础上,收集患者手术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诊断、腔镜手术 、体外循环、手术
科室、是否气管插管全麻方式、手术时间、手术体位(包括平卧位、侧卧位、俯卧
位、截石位)、肺功能、手术间号、使用麻醉机型号、手术日期、手术台次数等。

2.2 统计方法
先将数据录入办公软件 Microsoft Excell2010,核对无误后转入 SPSS18.0 统计软
件。计数资料单因素分析使用 2 检验,危险因素采用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

3 质量控制
3.1 本人在手术室工作 5 年,实验期间在麻醉机工程师指导下学习了麻醉机内部回
路的正确拆卸程序、与消毒机工程师学习了消毒机的正确使用方法。因此,在收集
患者手术资料和麻醉机正确消毒方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确保整个实验
过程的准确性。
3.2 医院手术资料已经采用信息化管理,麻醉记录和术中护理记录均实现了电子化,
为查阅患者的手术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同时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
3.3 除上述电子病例,手术室也建立了患者手术信息系统,归纳整理记录了患者详细
术信息。为了确保数据正确,将电子病例和手术室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核对无误后,
由本人录入,再请他人核实。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2013 年 4 月-2013 年 10 月共收集病例 904 例,其中男性 564 例,女性 340 例;年
龄 0.2-83 岁,平均 40.0 岁;其中污染麻醉机 33 台,占 55%,手术例数 108 例;未
污染占 27 台,手术例数 796 例。

4.2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单因素统计学分析
根据第一部分实验结果,用 2 检验对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手术资料如年龄、
性别、腔镜手术 、体外循环、手术科室、气管插管全麻方式、手术时间、手术体位
(包括平卧位、侧卧位、俯卧位、截石位)、肺功能可能引起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感

-34-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年龄、是否气管插管全麻方式、是否腔镜手术、手术
时间分级、是否平卧位、是否侧卧、是否俯卧位中 P<0.05 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
体外循环、截石位、心脏外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腹腔手术、骨科手术、肺功能
比较中 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
表3 麻醉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分类 麻醉机未污染 麻醉机污染 P
年龄
≤60 688 80 0.001
>60 108 28
性别
男 293 48 0.124
女 503 60
气管插管全麻方式
是 310 31 0.041
否 486 77
腔镜手术 0.003
是 341 63
否 455 45
体外循环
是 199 18 0.059
否 597 90
时间分级
≤3 小时 544 56 0.001
>3 小时 252 52
平卧位
是 568 57 0.000
否 228 51
截石位

-35-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分类 麻醉机未污染 麻醉机污染 P
是 56 3 0.105
否 740 105
侧卧位
是 50 18 0.000
否 746 90
俯卧位
是 119 31 0.000
否 677 77
心脏外科手术
是 153 17 0.386
否 643 91
神经外科手术
是 238 27 0.546
否 558 81
腹腔手术
是 210 30 0.758
否 586 78
骨科手术
是 232 36 0.371
否 564 72
肺功能
正常 513 67 0.624
不正常 283 41

以 P<0.05 作为差异有显著性的判断

4.3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多因素分析
以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 7 个变量
纳入 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了解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赋

-3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值自变量,见表
表4 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赋值
危险因素 变量名 赋值方法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 Y 是=1 否=0
腔镜手术 X1 是=1 否=0
X2
全麻方式 是=1 否=0
俯卧位 X3 是=1 否=0
年龄 X4 ≥60=1 <60=0
手术时间 X5 ≥3=1 <3=0
平卧位 X6 是=1 否=0
侧卧位 X7 是=1 否=0
Logistic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腔镜手术、俯卧位、年龄、手术时间、侧卧位
都是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危险因素。详情见表 5
表5 与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呼吸污染危险因素的 Logitic 多元回归分析

自变量 B S.E Wald P OR 95%CI

腔镜手术 0.831 0.226 13.527 0.000 2.296 1.474-3.576

气管插管全麻方式 -0.002 0.251 0.000 0.994 0.998 0.610-1.634

俯卧位 1.690 0.636 7.058 0.008 5.420 .558-18.859

年龄 0.900 0.263 11.721 0.001 2.459 1.469-4.116

手术时间 0.509 0.220 5.343 0.021 1.664 1.080-2.562

平卧位 0.571 0.619 0.853 0.356 1.771 0.527-5.954

侧卧位 1.593 0.668 5.693 0.017 4.918 1.329-18.21

5 讨论

5.1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与腔镜手术
腹腔镜手术通过 CO2 来建立气腹,为术者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其创伤小、恢
复快、疗效可靠等优点在临床应用得到认可。手术过程中长时间的 CO2 气腹对患者

-37-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影响首先是被麻醉医生察觉,进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表明腹腔镜手术是影
响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危险因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 CO2 对患者呼吸系统
的影响导致。在腔镜手术中,麻醉医生经常会发现患者的气道压力过高,呼吸受限,
会建议医生暂时停止手术,经过处理气道压力正常后,手术再正常进行。CO2 和呼
吸受限之间有什么关系从而导致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我们分析如下:一方面,
外周和中枢感受器被刺激后,肺通气量增加。而腔镜手术中的 CO2 容易溶解在血液
中,建立气腹时,大量的 CO2 被人体吸收,这样就会升高动脉血的 CO2 分压,降低
pH 值。这种一系列的反应就会影响到外周和中枢感受器,使得患者需要更多的肺通
气量[89];另一方面,CO2 产生的腹腔压力会使得膈肌上移,这种上移导致胸腔体积
变小和压力增高,进而影响正常肺呼吸时的膨胀和收缩,肺的顺应性下降减少肺泡
通气量和潮气量[90],出现限制性通气障碍,肺功能受到影响。综上所述,肺顺应性
的减少不能满足患者通气量的要求,必定会导致患者呼吸受限。在整个过程,由于
患者的呼吸不能正常进行,气道压力会持续升高,肺功能不全加重,随着气道压力
的持续增高,呼吸道损伤越明显。以上因素都将导致肺免疫系统应答,分泌物增加,
痰液形成,麻醉中的呼吸回路更容易受到污染。

5.2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与俯卧位
为了满足手术需要,患者在全身麻醉时将采取特殊的手术体位。俯卧位手术适
用于颅脑外科颅后窝手术、颈部、胸腰锥后路手术、背部、骶尾部手术。体位虽然
可以降低手术难度和风险、充分的暴露手术视野,可以使得手术医生操作方便,但
并不是人体正常的生理性体位。如果体位摆放不安全舒适,也会对患者造成损伤。
全身麻醉过程中俯卧位会使腹部受压,患者手术俯卧位时,腹壁受压,活动度表小,
膈肌活动受限,导致肺顺应性降低,直接影响肺通气受限[91]。衡量改变单位压力引
起肺容量的变化的指标称之为肺的顺应性。它包括静态和动态在两个方面,肺组织
病理生理的变化可以通过静态顺应性体现[92],是因它是由肺组织弹性的大小和肺泡
表面张力决定的;动态肺顺应性可以直接表现气道阻力的情况,是正常呼吸,气流
没有阻断用仪器测量的顺应性。由于体位的变化引起的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将
会增加,全身麻醉期间正压通气,长时间高气道压力会对气道黏膜造成损伤。一旦
造成气道黏膜损伤,呼吸回路中的细菌数就会增加。俯卧位这种特殊的手术体位应

-38-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该引起手术团队的关注。

5.3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与年龄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主要与老年人处于全身麻醉呼吸系统的变化有关,老年
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适应能力自然减退,细胞免疫调节功能下降、具有清除功能
的黏膜纤毛活性降低、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壁增生的腺体等[93], 这些自身的细胞组织
和器官功能的降低和结构的变化,都是退行性的表现。加上老年呼吸道分泌型 IgA
减少,保护性喉反射减弱,老年患者大多患有基础疾病,免疫力较低。因此,老年
患者在全麻手术中分泌物增多,在呼吸回路中容易污染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5.4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与手术时间
本研究表明在污染的麻醉机中,手术时间大于 3 小时的手术占手术例数 48.1%。
全麻手术患者机械通气时,免疫力处于抑制状态,自身抵抗力下降,呼吸道受到高
流量及气道压力反常等刺激。Brimacombe J [94] 等报告当气管导管套囊压力超过 30
cm H2O 维持时间长达 30 min 时,显著的损伤就会出现。因为气管接触的呼吸道粘膜
部分基膜剥离,压力持续时间及气管导管囊内压力共同影响了气管黏膜上皮损伤。
梁华[95] 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导管套囊内压无论是 20 cm H2O 或者 30 cm H2O 持续时
间超过 4 h 以上,大部分气管的腔内均有纤维素样渗出,包括明显的黏膜下充血水
肿、脱落的坏死黏膜、炎性细胞浸润。正常呼吸道粘膜有着依赖于粘膜免疫系统的
特异性,呼吸道粘膜可分泌抗体,分泌的抗体可通过抑制可溶性抗原的摄取、阻抑
微生物在上皮繁殖,是机体天然的自我保护系统,可以防止外界的微生物入侵。一
旦呼吸道黏膜损伤,微生物将在上皮繁殖,菌落失调,增加呼吸回路内细菌数量。
导管压迫气管粘膜时间大部分取决于手术时间,而且还和患者术后苏醒情况有关,
长时间气管粘膜受到压迫,这种压迫会引起的损伤使得分泌物增多,而呼吸管道内
的水分、温度、湿度又为细菌生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因此,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
污染机率增加。国内宛瑛[96]等报道,连续使用 6h 的麻醉机回路端口处的细菌培养结果
是连续使用 3h 麻醉机的数倍。综上所述,手术时间是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危
险因素。

5.5 麻醉机内部回路污染与侧卧位关系
侧卧位是应用比较广泛的手术体位,肾手术侧卧位适用于肾、输尿管中、上段

-39-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手术;肺、食管、侧胸壁、侧胸椎手术等胸部手术采用侧卧位;颅脑手术侧卧位用
于颅后窝(包括小脑、四脑室、天幕顶)、枕大孔区手术等。手术过程中特别是肾手
术侧卧位,患者的头部都会下降 10-15°。全身麻醉过程中贲门括约肌松弛,消化道
细菌会随体位进入人口咽部,口咽部细菌数增加,整个呼吸回路中的细菌数量增加。
含有细菌量多的气体长时间的在麻醉机通气系统和患者的肺内循环方式,麻醉机内
部呼吸回路极易受到污染。与本研究第一部分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细菌结果显示,
其中检出的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都属于胃肠道菌群。因此,侧卧位是影
响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因素。

5.6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与气管插管全麻方式
麻醉学科的发展满足了外科手术的需求,气管插管全麻方式已经是目前使用最
为广泛的麻醉方式[97]。文献报道,卓华等[38] 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发现全身麻醉下呼
吸道感染发生率比局部浸润麻醉和神经阻滞椎管麻醉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全身
麻醉手术方式,术中会使用肌松药、镇痛及镇静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减少患者的痛
苦和术中知晓的发生、满足外科手术的需要,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反作用,这种麻痹
也发生在呼吸道纤毛上,这样阻止其他细菌的天然屏障就丧失了[31]。气管插管衔接
麻醉机进行机械通气时,患者的呼吸道和麻醉机的通气系统直接连接,气体不通过
鼻腔,鼻腔就没有办法发挥对空气进行湿润和过滤的作用。任何创伤性的操作都会
使呼吸道粘膜损伤,其结构的完整性都得到破坏。呼吸道的防御性的反应就会有分
泌物产生,这些分泌物都会使得正常菌群中的细菌生长,这样增加了患者下呼吸道
感染的机率。在本实验单因素分析中,气管插管全麻方式是引起麻醉机内部管路污
染的影响因素,但在多因素分析中,气管插管全麻方式不是危险因素。经过分析,
我们认为可能与纳入病例数量及消毒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后监测时间有关,气管插
管全麻方式是否能够成为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中独立的危险因素,还需要大量数据
证实。

5.7 麻醉机污染与手术种类
本实验中,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与手术种类多因素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有文献
报道心脏手术与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有关。现将报道如下:心脏外科手术的患
者因为心脏系统疾病的原因,循环系统直接导致呼吸系统功能减弱、免疫力降低、

-40-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心脏手术本身对患者的创伤较大都可以影响术中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体外循环
是心脏手术中重要的辅助手段,可以减少术中出血,阻断主动脉后,体外循环一旦
开始,缺血性损害很容易发生在肺部[98]。当手术结束,开放主动脉、循环恢复正常
后,缺血状态的肺脏短时间接受大量氧合血,缺血再灌注会造成肺部损害,许多氧
自由基从内皮细胞产生,氧自由基对肺泡细胞造成损伤,肺泡 II 型上皮细胞破损,
产生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减弱,促炎因子的数量就会增加,打破促炎/抗炎因子的
平衡[99],导致肺部分泌物增加,促使痰液增多。因此,麻醉机呼吸回路可能面临污
染的危险,本实验结果表明心脏外科手术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未见明显影响,
与以上理论不一致。所以心脏外科手术是否影响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还需要
进一步证实。
综上所述,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受到手术时间、年龄、腹腔镜手术、手术
体位等因素影响。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对麻醉机及内部管
路的管理和消毒,减少因为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污染而造成的医院交叉感染,给
患者带来痛苦。麻醉机及内部呼吸管路的管理和消毒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使麻
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消毒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还需要管理者及各部门医务人员
的共同努力。

5.8 小结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各个医院手术量大大增加,患者对手术无痛要
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全身麻醉方式广泛应用,麻醉机做为全身麻醉中不可缺少的
设备使用率也明显增加。在全身麻醉过程中,麻醉机不仅可以准确的输送麻醉药物,
而且机械通气可以保证患者的呼吸频率,为患者提供了无痛、舒适、安全的手术。
实际工作中一台麻醉机要为多个患者提供麻醉,每台手术结束不能做到彻底消毒,
形成“患者-麻醉机-患者”多次循环,很容易引起麻醉机呼吸回路的污染。本实验研究
证实,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的污染与手术时间、腔镜手术、侧卧位、俯卧位、年龄
有关,手术室动态微生物含量和麻醉医生无菌操作规范程度也是影响麻醉机污染的
因素。因此,应该加强手术室环境和人员的管理,建议措施:(1)麻醉医生、手术
医生、手术室护士、麻醉准备室医务人员等所有手术前接触患者的人都要实施严格
的手卫生及标准预防措施,做好感染预防工作;(2)手术室应每台手术结束后及时

-41-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行清洁,对手术床、地面、手术仪器等设备进行清洁,特别是麻醉机上有明显的
血液、体液及各种药物液体的污染要及时擦拭;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手
术必须按照手术室清洁规范进行彻底清洁、不同级别的手术间应严格规范进行自净;
不同级别的洁净手术术间应该严格人数要求,减少术中人员走动。综上所述,使用
麻醉机实施的手术中,如果手术时间长、腔镜手术量增加、手术体位更换频繁、老
年患者比例高,就要及时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进行清洁或者消毒,减少麻醉机的
污染,给患者提供安全的麻醉设备。

-42-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 结

本课题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麻醉机消毒方法及消毒使用有效时间进行
了研究,同时,收集患者手术信息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做了
初步探讨。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严重,会成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应该引起
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重视。
本课题的研究结论:
1.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严重,污染最严重的部位是呼气端单向阀处,细菌
污染主要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麻醉机内部回路污染会成为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应该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2. 使用天津卓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 zj—xd_1 型多用途医用仪器内部结构消
毒机后,消毒时间是 7 天。
3. 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危险因素是年龄、腹腔镜手术、手术时间、俯卧
位、侧卧位。
本课题创新之处:
1. 实验对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进行了拆卸,根据气流在内部的循环方向,对麻
醉机多部位进行了采样,更详细的明确了麻醉机内部污染情况。
2. 课题对麻醉机消毒有效时间进行探讨,对制定麻醉机消毒规范有一定的参考
价值。
3. 研究初次分析了麻醉机内部呼吸回路污染的危险因素,特别是侧卧位和俯卧
位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的体位,医务人员可针对性地采取感染预防措施。
本课题不足:
由于医院手术室环境不同,只研究主要以洁净层流手术室 Ohmeda 麻醉机为主,
同时也受资金、人力及消毒设备有限的影响,本实验需要长时间的时间周期,纳入
样本量不足。希望以后实验能克服以上因素,多科室部门的通力合作,为麻醉机消
毒做出贡献。

-43-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Saye DE. Recurring and antimicrobial-resistant infections: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


role of biofilms in clinical practice[J]. Ostomy Wound ManagE. 2007, 53(4): 46-48,
50, 52 passim.
[2]. Fekih Hassen A, S Ben Khalifa, K Raddaoui, et al.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ediatric burn patients[J]. Ann Fr Anesth Reanim.2012, 31(7-8): 591-595.
[3]. Ricard JD, G Conti, M Boucherie, et al. A European surve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 prevention practices[J]. J Infect.
2012, 65(4): 285-291.
[4]. Seitz DP, CL Reimer, NA Siddiqui, 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for general
anesthesia as a risk factor for Alzheimer's disease[J].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13, 47: 122-127.
[5]. Tsai P.S, CS Hsu, YC Fan, et al. General anaesthesia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surgical site infection after Caesarean delivery compared with neuraxial
anaesthes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 Br J AnaestH 2011, 107(5): 757-761.
[6]. Gruskay J, C Kepler, J Smith, et al. Is surgical case order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fection rate after spine surgery?[J] .Spine Phila Pa 1976. 2012, 37(13): 1170-1174.
[7]. Yang N, MF Ge, TL Wang, et al.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wavelet index for
monitoring the depth of 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general anesthesia[J].
Zhonghua Yi Xue Za Zhi. 2011, 91(40): 2849-2852.
[8]. Johnson EL, MW Roberts, and R. Prasad, Complication associated with general
anesthesia: report of casE ASDC J Dent ChilD 2001. 68(5-6): 332-334.
[9]. Ben-Menachem E, T Ezri, A Ziv, et al.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technical faults in
the anesthesia machine: 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Israeli Board of Anesthesiologists[J].
Anesth AnalG 2011, 112(4): 864-866.
[10]. Dain S. Towards international standardization of the anesthesia machine[J]. Can J

-44-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naestH 2007, 54(8): 613-619.


[11]. Hayashi I, M Wakisaka, N. Ookata, et al.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check system for
the anesthesia machine before anesthesia Do you really check?[J]. Masui. 2007,
56(10): 1182-1185.
[12]. Mai CL, CJ Cote, A history of pediatric anesthesia: a tale of pioneers and
equipment[J]. Paediatr AnaestH 2012, 22(6): 511-520.
[13]. Badal JJ, KJ Chen, R.G Loeb, Measurement of dead space in subjects under general
anesthesia using standard anesthesia equipment[J]. Anesth AnalG 2011, 112(2):
375-377.
[14]. 郑方,范从源.麻醉设备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第六版.
[15]. Hausman, L. M Russo, Anesthesia in distant locations: equipment, staffing, and state
requirements[J]. Int Anesthesiol Clin. 2009, 47(2): 1-9.
[16]. Tang KC, JW Chiu, E Low, Airway and ventilatory equipment in field anesthesia:
what's new?[J]. Mil MeD 2004, 169(5): 342-348.
[17]. Waldrop WB, DJ Murray, JR. Boulet, et al. Management of anesthesia equipment
failure: a simulation-based resident skill assessment[J]. Anesth AnalG 2009, 109(2):
426-433.
[18]. 王晓凑,高明,茆尤尤,等.麻醉机螺纹管,呼气活瓣的细菌学检测分析[J].中华医院
感染学杂志 .2011,21(13):2706-2708.
[19]. 甘峻柠,张旋,龙胜华.麻醉机内部回路消毒前后细菌学观察[J]. 全科护理.2010, 8
(21):1904-1905.
[20]. 陈启敏,金文香,何少璋. 麻醉机通气系统的细菌培养与院内感染[J].临床医学工
程.2008, 15(9):9-11
[21]. 高晓东,胡必杰,王文娟,等.上海市 10 所医院麻醉机内部管路污染情况及消
毒方法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2):1726-1727
[22]. Du Moulin, GC AJ Saubermann, The anesthesia machine and circle system are not
likely to be sources of bacterial contamination[J]. Anesthesiology. 1977. 47(4):
353-358.
[23]. Maslyk PA, DA Nafziger, SM Burns, et al. Microbial growth on the anesthesia

-45-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machinE AANA J 2002. 70(1): 53-56.


[24]. Loftus R.W, MD Koff, CC Burchman, et al. Transmission of pathogenic bacterial
organisms in the anesthesia work area[J]. Anesthesiology. 2008, 109(3): 399-407.
[25]. Spertini V, L. Borsoi, J Berger, et al. Bacterial contamination of anesthesia
machines' internal breathing-circuit-systems. GMS Krankenhhyg Interdiszip. 2011,
6(1): Doc14.
[26]. Loftus RW, MK Muffly, JR. Brown, et al. Hand contamination of anesthesia
providers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intraoperative bacterial transmission. Anesth
AnalG 2011, 112(1): 98-105.
[27]. 易文华、张永成、张柔玲.医院感染经济损失病例对照研究.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06,16(10) :1140-1142
[28]. Plowman R, Graves N, Griffin MAS,et al.The rate and cost of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s occurring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selected specialties of a district general
hospital in England and the national burden imposed. J Hosp Infect.2001,47(3):
198-209.
[29]. 白雪、窦学梅.综合医院感染现状及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
志.2013,23(3)3:642-644.
[30]. Capozzi C, A Volpi, M Maurici, et al. 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a global challenge for the 21st century[J]. Ig Sanita Pubbl. 2013, 69(5):
657-691.
[31]. Decoster AB Grandbastien, MF Demory, 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nosocomial-infection-related mortality assessed through mortality reviews in 14
hospitals in Northern France[J]. J Hosp Infect. 2012, 80(4): 310-315.
[32]. Cardoso AM, CE Coimbra, Jr GL. Werneck, Risk factors for hospital admission due
to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Guarani indigenous children in southern
Brazil: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J]. Trop Med Int HealtH 2013, 18(5):
596-607.
[33]. Helling TS, C Van Way, 3rd, S Krantz, et al. The value of clinical judgment in the
diagnosis of nosocomial pneumonia[J]. Am J SurG 1996. 171(6): 570-575.

-4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4]. Brookes-Howell L, K Hood, L. Cooper, et al. Understanding variation in primary


medical care: a nine-country qualitative study of clinicians' accounts of the
non-clinical factors that shape antibiotic prescribing decisions for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 BMJ Open. 2012, 2(4).
[35]. Hamoen M, BD Broekhuizen, P Little, et al. Medication use in Europea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an observational study[J]. Br J Gen
Pract. 2014, 64(619): e81-91.
[36]. 王华庆,徐晖,王文伟,等. 71 例全身麻醉后下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933-934.
[37]. Elbur AI, AY M, AS El-Sayed, et al.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and wound
infection[J]. J Clin Diagn Res. 2013, 7(12): 2747-2751.
[38]. Fredrickson MJ, DH Kilfoyle. Neurological complication analysis of 1000 ultrasound
guided peripheral nerve blocks for elective orthopaedic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J]. Anaesthesia. 2009, 64(8): 836-844.
[39]. 卓 华 . 麻 醉 后 下 呼 吸 道 感 染 的 临 床 分 析 . 中 华 医 院 感 染 学 杂
志,2012,22(8):1585-1586.
[40]. Allou N, R Bronchard, J Guglielminotti,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Pneumonia After Cardiac Surgery and Development of a Preoperative Risk Score[J].
Crit Care MeD 2013,
[41]. 肖震,周华,李良红,等.老年患者耐亚胺培南鲍氏不动杆菌研究.中华医院感染
学杂志,2009,19(10):1l7I-I174.
[42]. Simmons SA. Laryngoscope handles: a potential for infection[J]. AANA J 2000. 68(3):
233-236.
[43]. An TH ,BR Ahn. Pneumonia due to aspiration of povidine iodine after induction of
general anesthesia -A case report[J]. Korean J Anesthesiol. 2011, 61(3): 251-256.
[44]. Jackson KM,TM Cook. Evaluation of four airway training manikins as patient
simulators for the insertion of eight types of supraglottic airway devices[J].
Anaesthesia. 2007, 62(4): 388-393.
[45]. Baillie JK, P Sultan, E Graveling, et al. Contamination of anaesthetic machines with

-47-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pathogenic organisms[J]. Anaesthesia. 2007, 62(12): 1257-1261.


[46]. Cantrell D, O Shamriz, MJ Cohen, et al.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by physicians:
marked heterogeneity due to local culture?[J]. Am J Infect Control. 2009, 37(4):
301-305.
[47]. Borg MA, M Benbachir, BD Cookson, et al. Self-protection as a driver for hand
hygiene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9, 30(6):
578-580.
[48]. Erasmus V, W Brouwer, EF van Beeck, et al. A qualitative exploration of reasons for
poor hand hygiene among hospital workers: lack of positive role models and of
convincing evidence that hand hygiene prevents cross-infection[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9, 30(5): 415-419.
[49]. Madani N, VD Rosenthal, T Dendane, et al.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 rates,
length of stay, and bacterial resistance in an intensive care unit of Morocco: fin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Nosocomial Infection Control Consortium (INICC)[J]. Int Arch
MeD 2009, 2(1): 29.
[50]. 杨碧虹,王传光,雷李培,吴炜,等.麻醉机定期拆卸清洗消毒的效果观察.护理与
康复,2012,11(3):268-269.
[51]. Committee AR. Recommended practices for cleaning, handling and processing
anesthesia equipment[J]. AORN J. 2005. 81(4): 856-7, 860-870.
[52]. Badrakumar A, P Jefferson, DR. Ball. Anaesthetic equipment: disposal or
decontamination?[J]. Anaesthesia.2001. 56(7): 690.
[53]. Carneiro P.F, SB do Nascimento, AV. Pinto, et al. New oxirane derivatives of
1,4-naphthoquinones and their evaluation against T cruzi epimastigote forms[J].
Bioorg Med Chemm. 2012, 20(16): 4995-5000.
[54]. Chen KC, YH WanG. Control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 formation using
ozone-based 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J]. Environ Technol. 2012, 33(4-6):
487-495.
[55]. Marchesi I, G Ferranti, A Bargellini, et al. Monochloramine and chlorine dioxide
for controlling Legionella pneumophila contamination: biocide levels and disinfection

-48-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by-product formation in hospital water networks[J]. J Water HealtH 2013, 11(4):


738-747.
[56]. Wood JP, MW Calfee, M Clayton, et al. Evaluation of peracetic acid fog for the
inactivation of Bacillus anthracis spore surrogates in a large decontamination
chamber[J]. J Hazard Mater. 2013, 250-251: 61-67.
[57]. Smigic N, A Rajkovic, E Antal, et al. Treatment of Escherichia coli O157:H7 with
lactic acid, neutralized electrolyzed oxidizing water and chlorine dioxide followed by
growth under sub-optimal conditions of temperature, pH and modified atmosphere[J].
Food Microbiol. 2009, 26(6): 629-637.
[58]. Daniel P, AJ Fowler. Breathing system filter use for infection control and
humidification during anesthesia and mechanical ventilation--a review[J]. Middle East
J Anesthesiol. 2001. 16(2): 161-184.
[59]. Rees LM, TE Sheraton, C Modestini, et al. Assessing the efficacy of HME filters
at preventing contamination of breathing systems[J]. Anaesthesia. 2007, 62(1): 67-71.
[60]. Tablan OC, LJ Anderson, R Besser, et al. Guidelines for preventing
health-care--associated pneumonia, 2003: recommendations of CDC and the
Healthcare Infection Control Practices Advisory Committee[J]. MMWR Recomm
Rep. 2004, 53(RR-3): 1-36.
[61]. Wilson A, D Gray, J Karakiozis, et al. Advanced endotracheal tube biofilm stage,
not duration of intubation, is related to pneumonia[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
2012, 72(4): 916-923.
[62]. Hartmann D, M Jung, TR Neubert, et al. Microbiological risk of anaesthetic
breathing circuits after extended use[J]. Acta Anaesthesiol ScanD 2008, 52(3):
432-436.
[63]. Body SC, JH Philip. Gram-negative rod contamination of an Ohmeda anesthesia
machine[J]. Anesthesiology. 2000. 92(3): 911.
[64]. Ruhil S, M Balhara, S Dhankhar, et al. Advancement in infection control of
opportunistic pathogen (Aspergillus spp.): adjunctive agents[J]. Curr Pharm
Biotechnol. 2013, 14(2): 226-232.

-49-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5]. Kredie, CJ, KB Ritchie, A Alagely, et al. Members of native coral microbiota inhibit
glycosidases and thwart colonization of coral mucus by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J].
ISME J 2013, 7(5): 980-990.
[66]. Kumar R, EA Burns. Age-related decline in i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vaccine
responsiveness[J]. Expert Rev Vaccines. 2008, 7(4): 467-479.
[67]. Sabel'nikova EA, Clinical aspects of intestinal dysbacteriosis[J]. Eksp Klin
Gastroenterol. 2011(3): 111-6.
[68]. Damjanovic D, R Lai, M Jeyanathan, et al. Marked improvement of severe lung
immunopathology by influenza-associated pneumococcal superinfection requires the
control of both bacterial replication and host immune responses[J]. Am J Pathol. 2013,
183(3): 868-880.
[69]. 杨红晖,姚小红,黄秀良.全麻气管插管术后患者肺部感染的调查分析.中华医院
感染学杂志.2009.19(21):2868-2869.
[70]. Tseng CC, WF Fang, KT Huang, et al.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nosocomial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pneumonia[J]. Infect Control Hosp
Epidemiol. 2009, 30(12): 1193-1202.
[71]. Luksamijarulkul P S Wisutthipate, W Kaewpan, et al.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nosocomial pneumonia among intubated patients in a provincial hospital, Eastern
Thailand[J]. Southeast Asian J Trop Med Public HealtH 2008, 39(1): 168-175.
[72]. Towner KJ. Acinetobacter: an old friend, but a new enemy[J]. J Hosp Infect. 2009,
73(4): 355-363.
[73]. 张辉,张小江,徐英春,等.2011 年中国 CHINET 不动杆菌属细菌耐药性监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J].2013,13(5):342-348.
[74]. Peleg AY, H Seifert, and DL. Paterso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emergence of a
successful pathogen[J]. Clin Microbiol Rev. 2008, 21(3): 538-582.
[75]. Dai N, DZ Li, JC Chen, et al. Drug-resistant genes carried by Acinetobacter
baumanii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 Chin Med J
(Engl). 2010, 123(18): 2571-2575.
[76]. Ion-Nedelcu N, K Lambru, R Luminita, et al. Risk of hospital death in nosocomial

-50-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nfection with multi-drug resistant A baumanii or P. aeruginosa[J]. Bacteriol Virusol


Parazitol Epidemiol. 2010, 55(1): 29-33.
[77]. Caricato A, L Montini, G Bello, et al. Risk factors and outcome of Acinetobacter
baumanii infection in severe trauma patients[J]. Intensive Care MeD 2009, 35(11):
1964-1969.
[78]. Alaoui SY, SE Nejmi, AA Chakir, et al. Intraventricular colistin use in neonatal
meningitis caused by Acinetobacter baumanii[J]. Ann Fr Anesth Reanim. 2011, 30(11):
854-855.
[79]. Kalkan G, F Duygu, and Y Bas, Greenish-blue staining of underclothing due to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of intertriginous dermatitis[J]. J Pak Med AssoC
2013, 63(9): 1192-1194.
[80]. Kruczek, C, U Qaisar, JA Colmer-Hamood, et al. Serum influences the express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quorum-sensing genes and QS-controlled virulence genes
during early and late stages of growth[J]. Microbiologyopen. 2013,
[81]. Tripathi P, G Banerjee, MK Gupta, et al. Assessment of phylogenetic affiliation
using 16S rRNA gene sequence analysis for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patients of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 Indian J Med Res. 2013, 138(4): 557-559.
[82]. Wang H, F Tu, Z Gui, et 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profiles and quorum
sensing-dependent virulence factors in clinical isolat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J].
Indian J Microbiol. 2013, 53(2): 163-167.
[83]. Bragonzi A, I Farulla, M Paroni, et al. Modelling co-infection of the cystic fibrosis
lung by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Burkholderia cenocepacia reveals influences on
biofilm formation and host response[J]. PLoS OnE 2012, 7(12): e52330.
[84]. De Visscher, A F Haesebrouck, S Piepers, et al. Assessment of the suitability of
mannitol salt agar for growing bovine-associated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and its use under field conditions[J]. Res Vet Sci. 2013, 95(2): 347-351.
[85]. Reksen O, YT Grohn, JW Barlow, et al.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intramammary
infections with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J]. J Dairy Sci. 2012, 95(9):
4899-4910.

-51-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6]. Marchant, EA, GK Boyce, M Sadarangani, et al. Neonatal sepsis due to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J]. Clin Dev Immunol. 2013, 2013: 586076.
[87]. Szymanska G, M Szemraj, and EM Szewczyk, Species-specific sensitivity of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to single antibiotics and their combinations[J]. Pol J
Microbiol. 2011, 60(2): 155-1561.
[88]. Saegeman V.S, NL Ectors, D Lismont, et al. Effectiveness of antibiotics and
antiseptics on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 for the decontamination of bone
allografts[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09, 28(7): 813-816.
[89]. Zikry AA, K Desousa, and KH Alanezi, Carbon dioxide embolism during
laparoscopic sleeve gastrectomy[J]. J Anaesthesiol Clin Pharmacol. 2011, 27(2):
262-265.
[90]. Li LW, W Zhang, YQ Ai, et al. Influence of laparoscopic carbon dioxide
pneumoperitoneum on neonate circulation and respiration[J]. J Int Med Res. 2013,
41(3): 889-894.
[91]. Savaser DJ, C Campbell, EM Castillo, et al. The effect of the prone maximal
restraint position with and without weight force on cardiac output and other
hemodynamic measures[J]. J Forensic Leg MeD 2013, 20(8): 991-995.
[92]. Saikawa D, S Okushiba, M Kawata,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rtificial
pneumothorax under two-lung ventilation in thoracoscopic esophagectomy for
esophageal cancer in the prone position[J]. Gen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4, 62(3):
163-170.
[93]. Wilkinson K, An age-old problem: care of older people undergoing surgery[J]. Br J
Hosp Med (Lond). 2011, 72(3): 126-127.
[94]. Brimacombe J, C Keller,M Giampalmo, et al. Direct measurement of mucosal
pressures exerted by cuff and non-cuff portions of tracheal tubes with different cuff
volumes and head and neck positions[J]. Br J Anaesth. 1999. 82(5): 708-711.
[95]. 梁华,陶国才.气管插管导管套囊压力和持续时间对家兔气管黏膜的影响[J].中华
麻醉学杂志.25(12):934-935
[96]. 宛瑛,刘素芳.麻醉机通气系统回路内消毒前后细菌培养的对比[J].中国美容医学,

-52-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21(11):35-36.
[97]. Memtsoudis S, SS Liu, Y Ma, et al. Perioperative pulmonary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leep apnea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J]. Anesth AnalG 2011, 112(1): 113-121.
[98]. Schlensak C, T Doenst, S Preusser, et al. Cardiopulmonary bypass reduction of
bronchial blood flow: a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lung injury in a neonatal pig
model[J].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02. 123(6): 1199-1205.
[99]. Ayoub C, A Nozza, A Denault, et al. Pulmonary production of osteopontin in
humans: effects of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and cardiopulmonary bypass[J].
J Card Fail. 2013, 19(12): 816-820.

-53-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姓 名:杨 凡 性 别:女
出生年月:1986.8.15 籍 贯:陕西
政治面貌:党 员 入党时间:2005 年 10 月
职 称:护 师 工作年限:5 年

学习经历
2004 年 9 月-2008 年 6 月 第四军医大学护理系 本科
2008 年 7 月-2011 年 8 月 工作于第四军医大学外科手术室 护师
2011 年 9 月-2013 年 6 月 第四军医大学 硕士

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情况
[1] 杨凡、李武平、王宇等,普通外科肿瘤患者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易感因素分析.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9):1788-1790.
[2] 杨凡、李武平、王宇等,多元文化在肾移植病房中的应用.北京医学,2012、34
(8):568-570.
[3] 杨凡、李武平、王宇等,军队院校护理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吉林医学,
2012,33(8):1756-1757.
[4] 杨凡、李武平、王宇等,下呼吸道感染与麻醉机相关因素研究进展.护理研究,
2013,27(7)2181-2183.
[5] 杨凡、王宇、李武平等,达芬奇机器人手术配合流程再造及效果评价.中华腔镜
外科杂志,2013,6(5):61-63.
[6] 杨 凡 、 李 武 平 、 王 宇 等 . 麻 醉 机 消 毒 内 部 管 路 有 效 时 间 的 研 究 . 现 代 医
学,42(4)358-361.

-54-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学术交流、参加活动及获奖情况
1) 2012 年 4 月赴香港中文大学附属医院威廉亲王医院机器人培训中心学习,并取
得机器人配合认证证书;
2) 2012 年 5 月参加学校第六次精品年会暨 2012 护理学术研讨会;
3) 2012 年 5 月主持西京医院 5.12 国际护士节文艺晚会;
4) 2012 年 6 月成为西京医院野战医疗所成员,参加“华山卫士”演习训练;
5) 2012 年 9 月成为西京医院“青年人才培养库”成员;
6) 2012 年 10 月为西京医院专科手术室培训班授课《手术室安全文化》;
7) 2012 年 11 月撰写的护士日记“独行,但不孤单”发表于西京医院 “护理天地”网站,
文章“绽放之美”收编于《精美护理》丛书;
8) 2012 年 11 月参加湖北华中科技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举办的腔镜手术配合技
能及手术室管理新进展高级研讨班;
9) 2013 年 2 月配合西北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肝右叶切除术”;
10) 2013 年 4 月参加在成都举办的中华护理学会第 17 届全国手术室会议;
11) 2013 年 5 月获西京医院“优秀护士”称号
12) 2013 年 5 月主持西京医院 5.12 国际护士节
13) 2013 年 6 月参加学校护理系举办的护理高峰论坛;
14) 2013 年 10 月参加西京医院举办的婴幼儿重症监护培训班,并担任翻译工作;
15) 2013 年 11 月参加学校护理系新时期护理研讨班;
16) 2013 年 11 月参加北京协和医院举办的新时期护理管理研讨班;

-55-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致 谢

论文写到这里,终于有一种放松的感觉,大家都会觉得致谢是最好写的部分,
但我觉得这部分是论文中最重要的内容。我要认真的感谢陪我走过这段难忘时光的
每一个人。
3 年前,当我有考研究生想法的时候。是家人、领导、同事、朋友的鼓励陪伴下,
才坚持了下来。特别感谢王宇护士长、段宝玲护士长、孙巧惠护士长给我极大的支
持,在她们的眼里,我并不只是一个员工、也是一个孩子。在我考研的时候,她们
已最大的能力帮助我、鼓励我。能在外科手术室这样的大家庭里成长,我感到非常
的荣幸。感谢这个家里每个人对我的关心和帮助。
上学之后,遇到了我的导师李武平教授。她不仅是治学严谨、知识渊博的优秀
老师,更是一个有着人格魅力的女性。作为一名导师,她要求学生不管是在学术,
还是在做人都要有所成长。入学后,阅读文献、课题设计、实验指导等点点滴滴中
都给了我极大的帮助,让我终生受益。导师在荣誉和奖励面前,都是先考虑自己的
学生和同事,现如今许多学生和同事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都成为了骨干力量并有着
出色的表现,在她过生日时,会有很多人送来祝福和鲜花。主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
验和敏锐的观察力,任何学术的问题她都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同学们都说她是现代
“鲁迅”。主任虽然在学习工作中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在生活上很是关心。总是叮
嘱我们生活要有张有弛,保持乐观的心态。她会和我们聊天,就像朋友一样,大家
很喜欢听主任讲老一辈是如何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事情。她让我们一定要珍惜现
有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认真学习、踏实做人。3 年的时光,导师对我的影响会让我终
生难忘。在此,希望导师接受学生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还要感谢已经离开的麻醉科陈绍阳主任,在我考研前,他总会在手术间问我
复习的情况,鼓励我要坚持下去;在考研成绩公布的时候,他拍着我的肩膀说:
“小
杨,祝贺你,考得不错!”。在我课题设计的前期,他给了我很多的指导和建议。每
次看见科室里他的照片,总觉得他还在我们身边,麻醉科的同事说有如果哪天陈主
任是他二线,他心里会特别踏实。因为不管在哪个区域给麻醉,出现突发情况都可

-56-
第四军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叫陈主任,而且他会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赶到现场。主任走路带着一股风,手
术鞋好像都要跟不上他的脚步;他像个超级英雄,下班后还会在办公室学习,直到
深夜永远都不知疲惫,或许茶杯里满是茶叶的茶水和每天中午的带鱼是他的保持精
力的秘密。我没有足够的高度去赞美他为麻醉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和成为一名军医
的伟大,只能以一个平常人的心去感受他留下的正能量和感动。感谢主任对我的帮
助,他是我学习的榜样。
同时,感谢西京医院感染管理科刘冰老师、孙慧英师姐和小白对我的帮助;感
谢西京医院检验科的徐修礼老师;感谢统计教研室的尚磊教授;感谢麻醉科主任董
海龙主任和杨璐技师;感谢 Ohmeda 麻醉机公司岳平驰工程师;感谢消毒机公司蒋
丝玉经理和工程师杨磊;感谢配合我实验的所有的同事。没有大家的支持和帮助,
本实验不会顺利完成。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不管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家人永远是我最坚强的
后盾,家也是我避风的港湾,感谢我周围的同学、同事、朋友和帮助过我、爱我的
人。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我会继续努力。

-5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