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3

指定文言 經典精選

《啟思中國語文》 及
《啟思生活中國語文》 適用

初中中國語文
中三下
編輯說明
「啟思初中中國語文增潤材料」配合《啟思中國語文》
(第四版)及《啟
思生活中國語文》
(第四版),分為六個項目,包括《語文知識增潤材料》
(中一上)、《寫作增潤材料》
(中一下)、《文言增潤材料》
(中二上)、《文
化知識增潤材料》
(中二下)、《實用文寫作筆記》
(中三上)、《指定文言經
典精選》
(中三下),適合初中學生使用。本書為《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編寫特色如下:

1 本書選錄了高中指定文言經典學習材料中的詩、詞各三首,以深入淺
出的解說,引導同學初步認識這些文言經典,為日後學習奠下基礎。

2 每篇均提供作者剪影、題解、語譯,幫助同學理解作品內容。
3 每篇設內容理解練習,通過提問幫助同學掌握作品內容;提供寫作手
法賞析,概說作品的修辭技巧和值得欣賞之處。
啟思出版社
啟思為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之註冊商標

3
牛津大學出版社隸屬牛津大學,以環球出版為志業,
弘揚大學卓於研究、博於學術、篤於教育的優良傳統
Oxford 為牛津大學出版社於英國及特定國家的註冊商標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出版
香港九龍灣宏遠街 1 號一號九龍 39 樓

© 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 2020

第一版 2020

本書版權為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所有。
若非獲得本社書面允許,或援引清晰的法律條文為據,或獲得授權,
或取得適當的複印版權機構認可,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傳送本書,
或貯存本書於數據檢索系統中。如欲豁免以上限制而複製本書,
須事先致函上址向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版權部查詢。
本書不得以異於原樣的裝訂方式或設計發行

ISBN:978-988-8678-44-0
10 9 8 7 6 5 4 3 2 1

鳴謝
本書的編寫蒙下列人士及機構提供協助,謹此致謝。
• 圖片轉載:
Dreamstime.com
Shao-chun Wang,頁5上、下;Athapet Piruksa,頁9;
Sezamnet,頁11;Olga Tarakanova,頁14;
Nikolas217,頁17下;Artinun Prekmoung,頁19;
Boyan Dimitrov,頁22;Nn555,頁24;
Pawikorn Yospimsarn,頁27;Alexromanovamail,頁29;
06photo,頁32
本社已盡力追溯書中各項資料之版權,對於暫時未能取得聯絡之版權
持有者,本社深表歉意,並當繼續盡力追溯版權。如偶一不慎侵犯版
權,合法之版權持有者請與本社接洽。
指 中三下
  定文言經典精選
目 錄
1 《山居秋暝》王維 4

(其一)李白
2 《月下獨酌》 8

3 《登樓》杜甫 13

4 《念奴嬌 • 赤壁懷古》蘇軾 18

5 《聲聲慢 • 秋情》李清照 23

6 《青玉案 • 元夕》辛棄疾 28
山居秋暝 王維

作 者剪影
王 維 是 唐 朝 著 名 詩 人 之 一,他 多 才 多 藝,工 於
詩,善於畫,也精通音律。王維作詩兼擅眾體,長於
五言律詩和絕句。他的詩作題材廣泛,前期以邊塞詩
聞名,後期以山水田園詩著稱。蘇軾曾稱譽他「詩中
有畫,畫中有詩」。

701 年
出生於山西 祁縣。 進士及第,官至大樂丞,不
久因下屬私自演出專為皇帝
表演的舞黃獅子而受牽連,
奸相李林甫當道,排斥異 721 年 被貶謫為濟州司倉參軍。
己。王維奉命出塞,期間
寫下不少意境宏闊、氣勢
737 年 復返長安,在藍田 輞川(今
雄渾的邊塞詩。
742 年 陝西 藍田)購置別墅,此後
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並寫
下大量山水田園詩。
安 史之亂爆發,安祿山脅 755 年
迫王維效力於他,王維不
761 年
從,因而被囚。 病歿。王維一生累官至尚書
右丞,世稱他為王右丞。

題解
《山居秋暝》是王維隱居藍田 輞川時所寫的作品,也是他山水詩的代
表作。當時,王維在輞川過着半官半隱的生活,看見輞川清幽的山間景
色,他有感而發,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詩中他以清新的筆調,刻畫了一
幅美麗的山中秋景圖,表現隱居時的所思所感。

詩題的「山居」,指的是王維當時居住的「輞川別墅」,
「秋暝」則是指
秋日的傍晚。

4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篇章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4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4 4 4

竹喧歸浣女 1,蓮動下漁舟。
4 4 4 4 4

隨意春芳歇,王孫 2 自可留。 4

注釋
1 浣女:洗衣服的女子。【浣 huDn,粵音玩 5 wun5】
2 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後來也泛指歸隱的人,這裏亦是作者自況。

語譯
幽靜的山中剛下過一場雨,晚上的天氣已有 秋天的涼意 。

皎潔 的月亮在松林間照耀, 清澈 的泉水在石
上 流動 。

竹林裏傳來 喧鬧聲 ,是洗衣服的女子 回來了 ;水


上的 蓮葉 搖動,是 漁船 順流而下。

任憑春天的芳草自然地凋謝,歸隱的人自會繼續 留在 山中。

5
內 容理解
1 試根據《山居秋暝》的第一句和第二句,找出詩歌所記的季節、時
間、天氣和地點。
(1) 季節: 秋天 (2) 時間: 晚上

(3) 天氣: 剛下雨後 (4) 地點: 山中

2 詩歌的第三句至第六句,描寫了哪些景物和人事?

皎潔的月亮 在松林間照耀 ;清澈的泉水 在石上流動 ;


景物
水上的蓮葉 搖動。

人 事 洗衣服的女子 從竹林歸來 ; 漁船 順流而下。

3 詩歌的末兩句中,哪兩個字表達了王維對山居生活的態度?
可留。

4 你認為王維喜歡山居生活嗎?為甚麼?
喜歡。因為王維指任憑春天的芳草凋謝也不想離去,只想留在山間生活。

5 綜合全詩,詩人流露了甚麼感情?
1 獨自一人的孤獨和寂寞。
2 對山間美景和山居生活的熱愛。
3 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4 歸隱山林的渴望。
A 1、3 B 2、4 A B C D
C 1、2、3 D 2、3、4

主旨
現在,試歸納《山居秋暝》一詩的主旨。

藉着描寫 山間秋夜雨後 的景色,抒發 對山間美景和


山居生活的喜愛、對官場的厭倦及歸隱山林的渴望 。

6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寫 作手法欣賞
本詩篇幅雖短但運用了不同手法,試細加欣賞,了解當中的深意。

1 善用押韻
在句末運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稱為「押韻」。押韻的字一般放
在句子最後,因此稱為「韻腳」。押韻能使詩歌節奏韻律諧協,詠唱時
產生鏗鏘感,易於記憶和口耳相傳,有利傳播和保留。
《山居秋暝》是五言律詩,律詩規定雙數句必須押韻,而且不能換
韻,第一句則可押可不押。以下是《山居秋暝》的韻腳:
空 山 新 雨 後 , 天 氣 晚 來 秋。
明 月 松 間 照 , 清 泉 石 上 流。
竹 喧 歸 浣 女 , 蓮 動 下 漁 舟。
隨 意 春 芳 歇 , 王 孫 自 可 留。

2 對偶工整
對偶是把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或相似的兩個詞組或句子排列在一
起,表達相關或相反的意思。運用對偶可使句子整齊勻稱,增強詩歌
的節奏感。本詩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都運用了對偶來描寫山間的
景色,現在以第三、四句為例,看看本詩如何運用這種修辭手法。

竹 喧 歸 浣女
名詞 動詞 動詞 名詞
蓮 動 下 漁舟

3 巧用感官描寫
王維在刻畫山間景色時,運用了多種感官的感受,從不同方面展
現景物的美態,使人對景物留下深刻印象。

感官 說明
視 覺 描寫雨後在空山所見的美景,如皎潔的月亮、石上流動的清
泉、因漁舟划過而搖動的蓮葉等,表達大自然的清幽寧靜。

聽 覺 描寫了洗衣服的女子在竹林裏的喧鬧聲,為寂靜的環境增添
了一點熱鬧。

現在試記下《山居秋暝》的韻腳,然後背誦全詩,看看是否更容易。
7
月下獨酌(其一) 李白

作 者剪影
李白是唐代著名詩人,他天才橫溢,氣魄宏大,
為人和作品都豪放飄逸,自然率真,想像力豐富。時
人賀知章稱之為「天上謫仙人」,後世稱他為「詩仙」

與杜甫齊名,並稱李 杜。

701 年
出生於中亞 碎葉城。 20 歲 前 後,登 上 峨 眉 山、
青山等,名山大川的宏偉氣
魄,對他豪放的性格和詩風
離開故鄉四處漫遊,此後 720 年 形成深遠的影響。
十 數 年 曾 到 過 洞 庭、廬
726 年
山、洛陽、泰山等地。
被唐玄宗徵至長安,任命為
翰林供奉。後遭高力士等弄
742 年
安 史 之 亂 爆 發,李 白 接 臣讒毀,被迫離開長安。
受 永 王 李 璘 之 邀,成 為
他的幕僚。後來李璘與肅 758 年
762 年
宗爭位失敗,李白因此受 聞李光弼征討史朝義,欲一
牽連,流放夜郎,途中遇 展抱負,便由當塗北上,無
赦,得放還。 奈半道病殁,終年 62 歲。

題解
《月下獨酌》共四首,這裏所選的是第一首,是李白在玄宗 天寶三
年(744)春天所寫的作品。這時李白雖然在京任翰林供奉,陪侍玄宗左
右,但朝中不少權貴不滿他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常常對他加以詆毀和
攻擊。李白遭受排擠,心情鬱悶,亦察覺玄宗日漸疏遠自己,恐怕難以
得到重用,於是主動辭官,並寫下《月下獨酌》以抒發心中孤寂。

8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篇章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4 4 4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4 4 4 4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4 4 4 4

注釋
暫伴月將 1 影,行樂須及春。
4 4 4 1 將:和。
2 無情遊:月亮、影子都沒有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4 4 4 4 覺和感情,李白與它們交遊,
所以稱為無情遊。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4 4 4 3 邈雲漢:邈,遙遠;雲漢,銀
河,引申為天上仙境。
永結無情遊 2,相期邈雲漢 3。 4 4 【邈 miCo,粵音秒 miu5】

語譯
我 在 花 叢 中 放 一 壺 酒, 獨 個 兒 喝酒 , 身旁沒有
可親近的人 。

我舉起酒杯 邀請天上的明月共飲 ,對着我的 影子 ,


這樣就有三個人。

月亮既不 懂得 喝酒,影子也只是 跟隨着我 。

暫時與月亮和影子 作伴 吧,必須趁着春天 作樂 。

我 唱歌 ,月亮在我身旁來回晃動;我 跳舞 ,身下
的影子 散亂 。
清醒 時 可 以 跟 月 亮 和 影 子 歡 聚;一 旦 醉 了 便 要 和 它 們
分離 。

我跟沒有知覺和情感的月亮、影子永遠結為好友, 相約 它
們在遙遠的天上仙境會面。

9
內 容理解
1 試根據《月下獨酌》
(其一)的內容,找出詩歌所記的季節、時間、
人物和活動。

季節 春天

時間 晚上

人物 李白

活動 飲酒、唱歌、起舞

2 詩歌首兩句描述了作者怎樣的處境?
A 在宴會中沒有碰見認識的人。
B 無人理解他獨自賞花的樂趣。
C 獨自在花間飲酒,無人作伴。 A B C D
D 在花間與官場中人喝酒應酬。

3 承上題,這兩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感情。

4 作者身處如此處境,所以認為「行樂須及春」
,根據詩歌內容,作者
是怎樣「行樂」的?
1 邀請明月和影子喝酒。
2 讓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
3 與月亮一起唱歌。
4 與影子一同跳舞。
A 1、2 B 3、4 A B C D
C 1、2、3 D 2、3、4

5 作者與月和影一同「行樂」,為甚麼卻在詩末以「無情遊」來形容這
次交遊?
因為月亮和影子都是沒有感情的死物。

10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6 既然作者認為與月、影的交遊是「無情遊」,為甚麼仍然邀請它們
「行樂」

因為作者在花前月下一個人飲酒,一個友伴也沒有,所以想像與這些無情之物
結伴同樂,以排解內心的孤獨和寂寞。

7 李白在詩末表達了甚麼寄望?
他希望與月亮和影子在遙遠的天上仙境會面。

8 從李白的寄望中,可見他從中流露出哪種人生態度?
A 積極入世
B 豁達樂觀
C 消極逃避 A B C D
D 孤傲不群

主旨
現在,試歸納《月下獨酌》
(其一)一詩的主旨。

通過敍述 在花間月下飲酒 的情境,抒發作者 內心的孤獨 ,


並表達了他 豁達 的人生態度。

寫 作手法欣賞
這首詩雖然篇幅短小,但當中運用了不同手法,
試細加欣賞,了解當中的深意。

1 善用擬人
明 月 和 影 子 皆 為 死 物,但 在 李 白 的 想 像
下,它 們 能 受 人 邀 約,聽 人 唱 歌,與 人 共
舞,並能與人相約,展現出豐富的生命力。
李白運用擬人,除了使事物形象更
生動外,更突出自己在世間知音
難尋,惟有將月和影子想像
成人以陪伴自己的寂寞。

11
2 情感真摯
李白運用直接抒情的手法,不加修飾地表達出自己的所思所感,
情感率真自然,讓讀者能直接體會到他所抒發的感情。

抒發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作者內心的孤獨、寂寞。
4 4 4 4 4

抒發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作者對及時行樂的渴望。
4 4 4 4 4

3 感情跌宕起伏
詩中李白的感情時而意氣昂揚,時而悵惘低沉,帶動讀者的情緒
起伏,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感染力。下圖是李白在《月下獨酌》
(其一)
中的感情變化:

感情
永結無情遊,
相期邈雲漢。
我歌月徘徊,
暫伴月將影, 我舞影零亂。
行樂須及春。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

詩句

抑 月既不解飲,
花間一壺酒, 影徒隨我身。
獨酌無相親。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現在試背誦《月下獨酌》
(其一)全首,你可參照上面的圖表來決定聲
調的抑揚變化,助你朗誦並記憶詞句。

12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登樓 杜甫

作 者剪影
杜甫是唐代著名詩人,他的詩歌反映社會現實,
記錄了唐代由盛轉衰的變化,故有「詩史」之稱。另
外,他深具憂國憂民的思想,詩作風格沉鬱,充滿悲
天憫人的情懷,因此後世也奉他為「詩聖」。

712 年
出生於河南 鞏縣。
719 年 自幼好學,七歲已能作詩。

應考科舉落第,與妻子在
安 史 之 亂 爆 發,逃 難 途 中
長 安 居 住,生 活 極 為 貧 747 年
被安祿山的叛軍俘獲,翌年
困、艱苦。
逃至鳳翔,得左拾遺之職,
756 年 故世稱杜拾遺。後棄官客居
獲節度使嚴武舉薦為檢校 四川。
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人也
764 年
稱杜甫為杜工部。 765 年 輾 轉 到 了 夔 州,在 夔 州 居
住 的 兩 年 間,作 詩 多 達
770 年
因飢寒交迫,病死在湘江 四百三十多首。
的一條小船上。

題解
《登樓》是杜甫在唐代宗 廣德二年(764)春寫於成都的作品。這時安
史之亂雖已大致平定,但唐室仍遭受外族吐蕃不斷侵擾。加上代宗昏庸
無能,寵信宦官,使朝政日益衰敗。在這樣的時局下,杜甫登樓觀望河
山,內心受到觸動,故藉詩歌把自然景象、國家局勢和個人感情融為一
體。全詩意境壯闊,寄意深遠。

13
篇章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 1 此登臨。
4 4 4 4 4

錦江 2 春色來 天地,玉壘 3 浮雲變古今 。


4 4 4 4

北極朝廷終不改 4,西山寇盜 5 莫相侵。


4 4 4 4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甫吟》6。 4 4

注釋
1 難:憂患。【難nDn,粵音 nan6】
2 錦江:岷江流經成都附近的一段支流,在今四川 成都巿的南面。
3 玉壘:玉壘山,在今四川 茂汶,是吐蕃通往大唐 蜀地的要道。
4 北極朝廷終不改:北極,北極星。這裏以北極星位置在天空中固定不
變,來比喻唐室的穩固。廣德元年( 763 )十月,吐蕃入侵長安,代宗逃
往陝州(今山西)。後郭子儀等人收復長安,唐室轉危為安。
5 西山寇盜:指吐蕃。廣德元年十二月,吐蕃攻陷松、維等州(今四川北
部),正是杜甫寫《登樓》前不久。
6 《梁甫吟》
:古樂府篇名,也作《梁父吟》,《三國志》記諸葛亮隱居隆中
時「好為《梁父吟》」,這裏指憂時而自感不遇的詩歌,或指這首《登樓》。

語譯
繁花在 高樓近處 盛放,在這裏作客的我觸景傷情。在國家多
難的時刻,我 登上這座樓台 。

錦江一帶的春色,已從天地的邊際 來臨 。玉壘山的浮雲
變幻,有如 古往今來 的世情不斷 變動 。

朝廷會像北極星一樣, 始終不會改變 。西山來的強盜,不要


再來 侵犯 我們了。

可歎像蜀國的後主劉禪,仍有祠廟來紀念他。我在這 黃昏

時分,姑且唸一遍《梁甫吟》吧。

14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內 容理解
1 詩歌的首四句記述作者登樓所見,他看到甚麼景物?

近處 花朵在高樓近處盛開。

• 錦江一帶的春色從天地的邊際來臨。
遠處
• 玉壘山 上的浮雲。

2 作者看到遠處的浮雲,由此聯想到甚麼?
A 大自然的變化無法掌握。
B 由古至今的時局變幻莫測。
C 獨自飄泊的遊子無家可歸。 A B C D
D 自己的前途無法掌控和預測。

3 詩中第五、六句可見,作者對唐朝廷表現出甚麼態度?何以見得?
信任。因為作者以北極星比喻唐室,認為唐室會像北極星一樣恆久,縱使多
難,始終不會改變。他也告誡吐蕃不要再來侵擾,因為這是徒勞無功。

4 杜甫在詩中提及了後主,後主指的是誰?
指三國時蜀國後主劉禪。

5 承上題,以下哪些是杜甫提及後主的目的?
1 可憐一代君主的祠廟無人祭祀。
2 慨歎後主昏庸,仍有後人建廟來紀念他。
3 抒發對後主亡國的同情。
4 借後主諷刺唐代宗昏庸無能。
A 1、3
B 1、4
C 2、3 A B C D
D 2、4

15
6 杜甫在詩歌末句藉着寫「日暮」時分,表達了甚麼感情?
1 慨歎自己前途黯淡。
2 慨歎黃昏短暫。
3 慨歎自己離鄉別井。
4 慨歎自己年華老去。
A 1、3
B 1、4
C 2、3 A B C D
D 2、4

主旨
現在,試歸納《登樓》一詩的主旨。

藉着描寫 登樓所見的景色 ,抒發對國家安危的 關切 、


對朝廷的 信心 和 年華老去但壯志未酬 的無奈之情。

寫 作手法欣賞
這首詩雖然篇幅短小,但當中運用了不同手法,試細加欣賞,了解
當中的深意。

1 反襯精妙
反襯是把性質、條件相反或相對的乙事物來對照甲事物,使甲事
物的特點更明顯。
杜甫在《登樓》首兩句「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即
運用了反襯。看到花朵盛開的美景,本應開懷愉悅,杜甫卻被繁花
觸動了愁懷,為國家「萬方多難」而傷心,這種以美景襯托哀傷的手
法,能突顯詩人傷心的一面,加強抒情效果。

春天繁花盛放的美景 反襯 憂國憂民的傷感情懷

16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2 善用典故
典故是指在詩文中引用古書裏的文句或歷史
故事,運用典故能使詩歌在寥寥數語中展現出豐
富的意涵,也能婉轉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使詩歌更含蓄典雅。
杜甫在詩中引用了三國時蜀國後主劉禪的
典故,劉禪在位時寵信宦官黃皓導致蜀國滅
亡,杜甫以這個典故,批評劉禪昏庸無道,
感歎這種昏君竟然有後人興建寺廟來紀念
他。他更以這典故,委婉地諷刺唐代宗像 劉禪畫像
劉禪一樣寵信宦官,造成國事不濟,導致吐蕃
入侵,使國家面臨危難。
另外,杜甫也在本詩末句引用了《三國志》記
諸葛亮「好為《梁甫吟》」的典故,隱居南陽的諸
葛亮喜歡吟誦《梁甫吟》,藉以抒發空有濟世之
心,但報國無門的感慨。杜甫運用這典故,一方
面寄託對諸葛亮的仰慕,另一方面也以諸葛亮自
況,暗示自己在國家萬方多難之際,只能像未受
諸葛亮畫像
重用的諸葛亮一樣吟詩自遣,以流露對自己懷才
不遇、志向難伸的感歎。

現在,試背誦《登樓》全首,你可運用適當的語調和語氣,表現詩人
感時傷世的情懷。

17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作 者剪影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之一,他的詩、詞、散
文都極為出色。他為人豁達豪邁,這種個性體現於他
的作品之中,形成了別樹一幟的豪放詞風。

出生於眉州 眉山。 1037 年

因上書批評王安石新法而 1057 年
考取進士。
遭貶謫,此後數年間,先
後被貶至杭州、密州、徐 1071 年
州、湖州等地。 被彈劾作詩諷刺新法,入獄
1079 年 103 天 後 獲 赦,史 稱「烏 台
詩案」。
獲召回京任翰林學士,但 1086 年
因與當權者政見不合,不
久被調任至杭州,此後多 1101 年
65 歲時於常州病逝。
次被貶。

題解
《念奴嬌 • 赤壁懷古》是蘇軾於 1082 年(宋神宗 元豐五年)所寫的作
品。那時蘇軾由於以詩文諷喻新法,被新派官僚羅織罪名而入獄,並貶
為黃州團練副使。為排遣愁緒,他來到黃州城外的赤鼻磯遊覽。此處盛
傳是當年孫權和劉備聯軍大敗曹操的地方,面對眼前壯麗的景色,蘇軾
不禁追憶起當時主帥周瑜的事跡,感觸良多,於是寫下本詞。

18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篇章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
4 4 4 4

道是,三國周郎 1 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 4 4 4 4

雪 2。江山如畫,一時 3 多少豪傑。  遙想 公瑾 當年,


4 4 4 4 4 4 4 4

小喬 4 初嫁了,雄 姿英發。羽扇綸巾 5,談笑間,檣櫓 6


4 4 4 4

灰飛 煙滅。故國神遊 7,多情 應笑我 8,早生華髮 9。人


4 4 4 4 4

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0。
4 4 4 4 4 4 4

注釋
1 周郎:指周瑜。周瑜( 175-210 ),字公瑾,三國時吳國的都督,赤壁之戰時
任劉備、孫權聯軍的主帥,時年 33 歲。
2 千堆雪:雪,借喻浪花。無數的浪花。
3 一時:那一時期。指赤壁之戰時。
4 小喬:周瑜的妻子,以美貌著稱。
5 羽扇綸巾:綸巾,青絲帶做的頭巾。手搖羽毛扇,頭戴青絲帶頭巾,是有學
識、風度儒雅的儒將裝束。【綸 guBn,粵音關gwan1】
6 檣櫓:檣,船上掛帆的桅桿;櫓,划水使船前進的工具。這裏借代曹軍的戰
船。【檣櫓 qiAnglS,粵音祥魯ts?,4lou5】
7 故國神遊:即「神遊故國」的倒裝,意思是心神遨遊於三國故地。
8 多情應笑我:即「應笑我多情」的倒裝。
9 華髮:華,同「花」。花白的頭髮。
0 一尊還酹江月:尊,同「樽」,指酒杯;酹,把酒灑在地上表示祭奠。這句有
邀月共飲的意思。【酹 lFi,粵音賴 lai6,又音劣lyt8】

19
語譯
長江 向東滔滔奔流 ,巨 浪 把 千 百 年 來 的 英 雄 人 物 都
沖洗淨盡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是三國時候周瑜大敗曹操
的 赤 壁。陡 峭 不 平 的 石 壁 貫穿空中 ,巨 浪 拍擊岸邊 ,捲
起無數浪花。眼前的江山 好像一幅畫 ,那時在這裏不知湧現了
多 少 英 雄 豪 傑。 遙想當年的周瑜 ,小
喬剛嫁給他,他英姿 雄偉 ,神采 煥發 。手揮羽扇,頭戴
青絲巾 ,在談笑間,曹軍的戰船便已燒得 煙灰四散 ,
徹底消滅。神遊三國古戰場,應當取笑我 多愁善感 ,過早地長
出 滿 頭 白 髮。 人生猶如一場夢 ,不 如 灑 一杯酒 ,邀
江上的明月 共飲吧。

內 容理解
1 這首詞的上片描寫了甚麼景物?
長江向東奔流、陡峭不平的石壁貫穿天空、巨浪拍擊岸邊濺起無數浪花。

2 承上題,這些景色帶給你甚麼感受?
我覺得景色十分雄壯,動感十足,很有氣勢。

3 蘇軾從眼前景色想到三國時代的英雄人物 —— 周瑜,他在詞中如
何從以下兩方面描寫周瑜?試填寫下表。

外貌 英姿雄偉,神采煥發,手揮羽扇,頭戴青絲巾。

• 適值壯年,娶得 美人小喬 。
事跡
• 談笑之間就將敵人戰船付諸一炬,大獲全勝。

4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一句,表達了蘇軾怎樣的處境?
這句表達了他年華漸老的處境。

20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5 作者懷想古人而產生感慨,他在詞末如何開解自己?
A 觀賞自然景色。 B 獨自暢遊遺跡。 A B C D
C 邀明月共飲。 D 吟詩自遣。

6 作者在詞中流露了甚麼感情?(提示:試結合作者的生平去理解詞
的感情。)
1 對官場生活的厭倦。
2 壯志未酬的無奈。
3 對古人的懷念。
4 年華老去的感慨。
A 1、3 B 2、4 A B C D
C 1、2、3 D 2、3、4

主旨
現在,試歸納《念奴嬌 • 赤壁懷古》一詞的主旨。

藉着憑弔 赤壁遺跡 和遙想 周瑜當年的風采 ,


抒發作者 年華漸老、壯志難酬的無奈之情 。

寫 作手法欣賞
這首詞雖然篇幅短小,但當中運用了不同手法,試細加欣賞,了解
當中的深意。

1 過渡自然
蘇軾在上片末寫下「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江山如畫」一
句承接上文,總括了赤壁景色的優美;「一時多少豪傑」則開啟下文,
引出下片所詠的歷史人物 —— 周瑜。這句由上片寫景過渡至下片寫
人,使上下片前後連貫,結構緊密。
承接上文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開啟上文

21
2 反襯精妙
蘇軾在下片以不少篇幅描寫周瑜,除緬懷周瑜外,也以他來反襯
自己。

周瑜 蘇軾

 風度儒雅  屢遭貶謫
 運籌帷幄  投閒置散
 事業愛情兩得意  早生白髮


年青有為,卓有建樹 年華老去,功業未成

周瑜年紀輕輕便已建功立業,得以名垂千古,而蘇軾雖有建功立
業的志向,但寫這首詞時已四十餘歲,仍一事無成,還被貶官黃州,
於是他便一邊追憶古人,一邊借古人的成就來反襯自己的失意,藉此
抒發內心的鬱悶無奈。

3 善用誇飾
除反襯外,這首詞也善用誇飾來刻畫景物,使景物雄偉壯闊,也
使這首詞氣勢磅礡,盡顯蘇軾豪放派的詞風。

原文 說明

亂石穿空。 寫石壁穿破天空,誇大石壁的高度。

寫曹軍的戰船在周瑜談笑間已燒成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灰燼,誇大曹軍的敗況和周瑜的軍
事才能。

現在,試背誦《念奴嬌 • 赤壁懷古》全首。你可運用適當的語調和語
氣,表現詩人感懷身世的情懷。

22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聲聲慢•秋情 李清照

作 者剪影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詞人之一。她多才多藝,工
詩能文,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她的詞用語淺白清新,
而且吟誦起來甚富節奏感,充滿感染力,世稱「易安
體」。有《漱玉詞》傳世。

1084 年
濟南人,生於愛好文學的
士大夫家庭。
1101 年 18 歲 時 與 趙 明 誠 成 親,夫
婦 志 趣 相 投,閒 來 研 究 金
石(古代銅器和石碑上的文
金 兵 攻 陷 汴 京,宋 室 南 字)
、唱和詩詞,生活美滿。
渡,她與丈夫趙明誠南遷
1127 年
到江寧(今江蘇 南京)。
1129 年 丈夫趙明誠病逝,此後她流
落江南,經歷國破家亡、孤
苦無依的慘痛。
約卒於 1151 年。 1151 年

題解
1126 年,金人入侵中原,翌年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南渡至江寧。李
清照南下後,丈夫不幸去世,她只能獨自一人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歷
盡艱辛,境況淒涼。在國破家亡、丈夫離逝的悲痛之下,她萬般愁緒湧
上心頭,於是寫下了《聲聲慢 • 秋情》一詞以抒懷。這首詞也是李清照晚
年的代表作。

23
篇章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4

乍 暖 還 寒 時 候,最 難 將 息 1。三 杯 兩 盞 淡
4 4 4 4

酒,怎敵 他晚來風急!雁過 2 也,正傷心,


4 4 4

卻 是 舊 時 相 識。  滿 地 黃 花 堆 積,憔 悴
4 4 4 4 4 4 4 4 4 4

損,如 今 有 誰 堪 3 摘?守 着 窗 兒,獨 自 怎


4 4

生 4 得黑!梧桐 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
4 4 4

滴。這次第 5,怎一箇 6 愁字了得! 4 4

注釋
1 將息:調養,休息。【將 jiBng,粵音章dz?,1】
2 雁過:雁兒從北方往南飛。
3 堪:能夠。
4 怎生:怎樣。
5 次第:情形,光景。
6 箇:同「個」。

語譯
我在家中若有所失地 尋找着 甚麼,眼前卻是
冷清 的環境,這勾起了我內心的傷痛,湧起是 淒涼 、
慘痛 、 悲戚 等種種感受。在這天氣 驟冷驟熱

的時候,要調養休息可不容易。只靠喝幾杯淡酒,怎能
抵擋得住 晚上的急風寒意?看到天上一行雁兒向南飛,又叫
我 傷心 起來,要知道這些雁兒跟我可算是 老相識

了。  地上到處都 堆積着黃花 ,看來 憔悴枯萎 ,


如今還有甚麼能夠 採摘 的呢?我整天守在窗旁,這樣孤孤單
單的怎樣才能待到 天黑 呢?到了黃昏,又下起雨來,雨水
點點滴滴地打在 梧桐的葉 上。這光景又豈是一個「愁」字能
說得清楚 !

24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內 容理解
1 詞題「秋情」點出李清照於秋天寫作本詞,她在詞的上片運用了甚
麼事物來渲染秋意?
乍暖還寒的氣候、急風、雁兒南飛。

2 試結合李清照的生平推想,為甚麼她看見「雁過也」,會感到傷心?
李清照原是北方人,後來因 金人入侵中原 ,被逼
由北方南渡 ,秋 天 時 她 看 見 來自北方的秋雁因過冬而往南飛

,恰似「舊時相識」,難免會 憶起故鄉 ,
致有傷心之感。

3 在詞的下片,作者所描寫的黃花是怎樣的?
在地上到處堆積,凋落遍地,看起來憔悴枯萎。

4 承上題,作者借黃花表達了自己怎樣的處境?
1 窮困潦倒
2 身世飄零
3 無依無靠
4 年華老去
A 1、3 B 2、4 A B C D
C 1、2、4 D 2、3、4

5 除了黃花外,詞的下片還描寫了哪些秋天的景象?這些景象帶給你
甚麼感受?
黃昏時下起細雨,雨水打在梧桐葉上。這些景象帶給我蒼涼、淒清的感受。

6 詞的下片「守着窗兒,獨自怎生得黑」一句,表達了李清照怎樣的
感受?
表達了她孤獨,度日如年的感受。

25
7 綜合全首詞,李清照抒發了甚麼感情?
1 對人生短促的感歎。
2 孤苦無依的悲傷和寂寞。
3 對故鄉的思念。
4 國破家亡的悲痛。
A 1、2、3
B 1、2、4
C 2、3、4 A B C D
D 1、2、3、4

主旨
現在,試歸納《聲聲慢 • 秋情》一詞的主旨。

借寫 眼前秋景 ,抒發 國破家亡後孤獨悽慘的心情

寫 作手法欣賞
這首詞雖然篇幅短小,但當中運用了不同手法,試細加欣賞,了解
當中的深意。

1 巧用疊字
疊字是重疊使用同一個字或詞的修辭手法,運用疊字可以增強語
言的音樂感、加強語氣,也能使事物更形象化。
這首詞開首的七組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
歷來獲世人稱道。這三句連用七組疊字,不但能增強詞的音樂感,更
能使內容層次分明:先寫動作,再寫環境,然後寫作者的心境,由外
到內,極富層次,也為全詞定下了憂愁、悲涼的基調。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中的「點點滴滴」也運用
了疊字,形象化地描寫了雨水打在梧桐葉上的景象。

26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2 巧用反問
李清照在詞中運用了不少反問句來加強抒情效果,有助突出她內
心的愁苦,提升感染力。

原文 說明

反問只靠幾杯淡酒如何能夠抵禦晚
怎敵他晚來風急! 上的急風,強調秋天寒意之濃,令
人難以忍受,更添愁苦。

反問她獨自一人如何能熬到黑夜,
獨自怎生得黑!
強調孤獨一人的煎熬。

反問如何能用一個「愁」字來概括
怎一箇愁字了得!
當下心情,強調愁緒之深。

3 抒情手法多樣
詞人寫詞時,有時會直抒胸臆,有時會通過描寫景物或事物來抒
情。李清照在《聲聲慢 • 秋情》中就運用了不同的抒情手法表達感情。

「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怎一個愁
直接抒情 字了得」兩句,直接道出自己悽慘、愁苦的
情緒,感人至深。

李清照在詞中借描寫淡酒、晚風、雁兒、黃
借景抒情 花、梧桐、細雨等蕭條的景物,營造淒清意
境,藉此抒發內心的愁苦。

現在,試留意詞中的疊字和反問,運用恰當的節奏朗讀全詞,然後
背誦全詞,看看是否較快捷、容易。

27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作 者剪影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詞人,年少時生活在外族金人
統治的地區,他的詞多含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或表達
恢復河山的抱負,或傾訴壯志未酬的悲憤,故有「愛
國詞人」之稱。

1140 年
出生於山東 歷城(今山東
濟南)。
21 歲 時 組 織 二 千 多 人 起 義
1161 年
抗金,後率萬人渡江,投奔
宋室偏安,朝廷以主和派
南宋朝廷。
為主,辛棄疾因主戰屢遭
1174 年
罷斥,此後數年他雖曾擔
任不同官職,但始終不受 1182 年
開始閒居生活,並自號「稼
重用。 軒」。 1192-1194 年 曾 短 暫
任官,其餘日子則隱居於江
西 鉛 山,寫 下 不 少 農 村 田
1207 年
於鉛山病歿。 園生活的作品。

題解
這首詞是辛棄疾約於 1174 年所寫的作品。詞題「元夕」是指元宵,
又稱上元節,即農曆正月十五日。每逢元宵,民間都會舉行各種慶祝活
動,當夜滿城花燈,滿街遊人,一片熱鬧。本詞所寫的正是作者在熱鬧
的燈會裏的經歷。作者藉敍述這經歷,含蓄地寄託自己的情懷,表達自
己的情操。

28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篇章

東 風 夜 放 花 千 樹 1, 更 吹 落 、 星 2如
4 4 4 4

雨 。寶馬雕車 3 香 滿路,鳳簫 4 聲動。玉壺


4 4 4 4 4 4 4 4 4 4

光轉  5 ,一夜魚龍舞 6 。  蛾兒雪柳黃金
4 4 4 4 4 4 4 4 4

縷  7,笑語盈盈暗香 去。眾裏尋他千百度 ,
4 4 4 4 4 4

驀然回首8,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4 4 4 4 4 4 4

注釋
1 東風夜放花千樹:花,借喻花燈。形容元宵夜花燈繁多,猶如春風把千萬
棵樹的花吹開。
2 星:借喻煙火,俗稱煙花。一指滿城燈火。
3 寶馬雕車:寶馬,名貴的駿馬;雕車,有雕花、彩繪裝飾的車子。意思是
指富貴人家的豪華車馬。
4 鳳簫:簫的美稱,這裏借代為各種樂器。
5 玉壺光轉:玉壺,指月亮。月亮在天空慢慢地移動。一說玉壺指走馬燈。
6 魚龍舞:魚龍,指魚燈、龍燈。魚龍舞指各種各樣的燈舞。一說魚龍舞借
代百戲表演。
7 蛾兒雪柳黃金縷:蛾兒、雪柳、黃金縷皆是婦女的頭飾,這裏以各種頭飾
借代盛裝打扮的婦女。【縷 lW,粵音呂l?y5】
8 驀然回首:驀然,不經意地。不經意地回頭。【驀 mN,粵音脈 mYk9】

語譯
夜 裏 滿 城 花 燈,好 像 春 風 把 千萬棵樹的花 吹 開 了;滿 天
煙火又像是春風吹落 繁星 ,好 像 降雨 一 般。
富貴人家的豪華車馬 經 過,路 上 滿 是 幽香 。隨 着
各種樂器 奏 起,樂 韻 飄 揚, 月亮 逐 漸 西 移,整 個 元
宵 夜 晚,各 種 燈舞 /百戲 都 不 停 表 演。 盛裝打扮 的
婦女有說有笑,她們走過後留下 陣陣幽香 。我在人叢中尋找
他 千百次 ,不經意地 回頭一看 ,卻發現那個人正站在
燈火稀疏冷落的地方 。

29
內 容理解
1 辛棄疾在詞的上片具體描寫了元夕夜裏城中的景物,這些景物有甚
麼特點?

景物 特點

花燈 滿城張掛花燈,像是 春風把千萬棵樹的花吹開了 。

煙火 漫天煙火像 春風吹落繁星,仿如降雨 。

遊人 富貴人家的豪華車馬經過,路上滿是幽香。

音樂 各種樂器奏起,樂韻飄揚。

燈舞 整夜有各種各樣的燈舞。

2 作者以這些景物營造了怎樣的氣氛?試以兩字作答。

熱 鬧

3 詞的下片提及作者正在尋找「那人」,他尋找「那人」的過程是怎樣
的?
作者在人羣中尋找了很多遍也尋不着,驀然回首卻看見「那人」在燈火零落的地
方。

4 下片提及「婦女」和「那人」,作者分別怎樣描寫他們?
婦女:盛裝打扮,有說有笑。
那人:獨自一人站在燈火零落的地方。

5 從作者的描寫中,可見「那人」有甚麼特點?
1 不慕繁華 2 不同流俗
3 孤獨淒涼 4 彷徨無助
A 1、2 B 1、4 A B C D
C 2、3 D 2、4

30
中三下 指定文言經典精選

6 辛棄疾在詞中以「那人」自比,試結合他的生平,指出他藉此寄託
甚麼情懷。
辛棄疾當時因為 反對南宋君臣苟且偷安而屢遭罷斥,不受重用

,但他仍堅持抗金,於是寫下這首詞,以
「那人」自比,寄託自己 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自甘寂寞

的情懷。

7 結合辛棄疾身處的時局,你認為他寫這首詞還有甚麼目的?
辛 棄 疾 借 描 寫 元 夕 夜 的 熱 鬧 盛 況, 暗 示 南 宋 朝 廷
只顧沉醉在表面繁華的偏安環境 ,藉 此 諷 喻 宋 室
安於現狀,不思振作 。

主旨
現在,試歸納《青玉案 • 元夕》一詞的主旨。

借寫 元宵夜的熱鬧景象 ,並敍述在 燈火闌珊處


尋得自己嚮慕的人 ,流露出 不甘流俗、淡泊孤高

的情操。

寫 作手法欣賞
這首詞雖然篇幅短小,但當中運用了不同手法,試細加欣賞,了解
當中的深意。

1 反襯精妙
作者善用反襯突出事物的特點,藉此表達個人情懷。詞中描寫了
元夕夜的繁華盛況,但所尋找的「那人」卻偏偏留在冷清的「燈火闌珊
處」,這裏作者以元夕夜的繁華景象,襯托出「那人」身處地方的冷清
幽靜。另外,作者寫元夕佳節的晚上,婦女都盛裝出遊,歡笑熱鬧,
惹人注目;「那人」卻不在人羣之中,獨自留在「燈火闌珊處」,作者
運用兩次反襯,突出了「那人」自甘寂寞、與眾不同的形象,從而寄
託情懷。

31
2 巧用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物,而是借用這個人或這件事物
的局部,或與他們有密切關係的東西來代替。辛棄疾在《青玉案 • 元
夕》中,多次運用借代描寫景物,突出了景物的特徵,使讀者留下深
刻的印象,也能使語言更生動、簡潔。

例子 說明

鳳簫聲動。 鳳簫是簫的美稱,這裏以簫來借代各種樂器。
4 4

一夜魚龍舞。 以魚龍舞來借代百戲表演。
4 4 4

蛾兒雪柳黃金縷。 以蛾兒、雪柳、黃金縷等頭飾借代賞燈婦人。
4 4 4 4 4 4 4

3 善用感官描寫
感官描寫是利用不同感官,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及觸覺
來描寫景物,使文章豐富多彩。辛棄疾在《青玉案 • 元夕》中,也運用
了多種感官的感受來描寫景物。

感官 說明

視覺 描寫了在元夕夜所見的熱鬧景象,包括花燈、漫天煙火、
駿馬、車子、月亮、燈舞、賞燈的婦女等。

聽覺 描寫了各種樂器演奏的音樂聲,賞燈婦女的笑聲和交談聲。

嗅覺 描寫了馬車和婦女經過後留下的香氣。

現在試善用以上兩個表格,快速記下《青玉案 • 元夕》的景物,然後
背誦全首詞。

32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