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

單元二

人文教化
4
在古代中國,學校的出現,是為了給國家培養治國
的人才。在夏、商、周三代,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到
學校學習,而且只有貴族子弟才能管理國家。到了
春秋 戰國時期,周代的宗法制度崩壞,諸國紛爭,
原本由官方興辦的學校已廢弛,加上各國需要大量
賢才,就算是平民百姓,只要有才能,也能得到君
主重用。這無疑鼓勵了私學的興起,讓平民百姓也
有機會接受教育。孔子就是其中一位卓越的私學老
師,他所提倡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影響
直至今天。到了隋代,朝廷開始以科舉考試取士,
科舉於是成為讀書人進入官場的主要途徑。
名句淺嘗
虛心學習
要學有所成,除了天分和努力外,還有甚麼必要條件?其實,天下知識浩如煙海,只憑一
己之力,實無法理解透徹,惟有虛心學習,多向他人請教,才能在學習路上事半功倍。

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論語 ‧ 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一種智慧。」追求知識,必須實事求是。
如果是不知道的知識,不應因為面子或虛榮而強說知道。只有以踏實認真、虛心的態
度學習,才可獲得充實的知識。

2.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 《論語 ‧ 公冶長》


「天資聰明而又好學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差的人請教為恥。」意思
是指人應謙虛好學,不應因為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而感到羞恥。在人人平
等的今天,人無貴賤,職業也無分貴賤,向別人請教,更不會感到羞恥了。

3.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論語 ‧ 述而》


「多個同行的人當中,一定會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每個人都有他的優點,如能虛心

學習,隨時都能發現別人的長處,取別人的長,補自己的短,使自己更為完善。

4. 不知則問,不能則學。 — 《荀子 ‧ 非十二子》


「遇到不懂的事就去問,碰到不會做的事就去學。」學習能否有成效,有時取決於態度。

能夠主動積極地學習,自能事半功倍。

5. 君子大過人處,只在虛心而已。 —曾國藩《家書 ‧ 致沅弟》


「君子比別人強的地方,就在於不自滿,不自大。」指出君子才德兼備,並不是天賦
的,而是遇到疑難就向有經驗的人請教,取長補短,使自己趨向完善。因此,才德不
及君子的人更應該抱着謙虛的態度,不斷地向他人學習,充實自己,以提高自己的品
德和才幹。

6.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詩經 ‧ 小雅 ‧ 鶴鳴》


「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用來琢磨玉器。」原本是比喻別國賢才可以為本國效力,現比
喻借助外在力量改正自己的缺點。每個人的長處都不同,因此我們應向不同的人學習
請教,學習不同的道理,彌補自己的不足。

你的好朋友有哪些長處?假如你要向他請教一件事,你會如何請教他?

20 讀文言 ‧ 學文化(第二版)2
練習

不求甚解
內容
「不求甚解」本來指讀書應着重理解義理,不必過分 重 點 剪裁
鑽研字句的解釋,後來意思卻有所改變。本文記述
點撥 1. 認識文言實詞:謝
了一位農家兒子學習寫字的經過,故事詼諧有趣,
2. 認識文言虛詞:矣
並告誡我們學習時應有的態度。
3. 認識古代的官學與私學

    汝 A 有田舍翁,家資殷盛,而累世不識「之」、「乎」。一歲,聘楚 B 士訓其
4

子。楚士始訓之搦管臨朱 C,書一畫,訓曰「一」字;書二畫,訓曰「二」字;
4

書三畫,訓曰「三」字。其子輒 欣欣然,擲筆歸告其父曰:「兒得矣!兒得矣!
4

可無煩先生,重費館穀也,請謝去。」其父喜而從之,具幣謝遣楚士。逾時,其

父擬召姻友 D 萬氏姓者飲,令子晨起書帖。

久之不成。父趣之。其子恚曰:「天下姓氏
4

伙矣,奈何姓萬?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

畫也。」

劉元卿《應諧錄 ‧ 賢弈篇》

注釋
A 汝: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
B 楚:指江南一帶。
C 臨朱:指描紅,用墨筆按照紅字範本依樣摹寫。朱,朱砂,紅色。
D 姻友:因婚姻關係而結成的親戚。

單元二  人文教化 21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