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9

【绪论】

1、•语言:人类特有的(本质上是人类发出的声音)、以语音和文字为媒介的表达和沟通
工具。
2、•语系:世界上各种语言从谱系上划分,源于同一原始基础语。
原始印欧语→印欧语系→拉丁语、日耳曼语等、汉藏语系→汉语、藏缅语族、泰语族
•语族:世界上各种语言从谱系上划分,一个语系内不同的语群。
日耳曼语族→英语、德语等、拉丁语→罗曼语族→西班牙语、法语等
3、•孤立语/词根语:通过语序表示主语、谓语、宾语等语法功能的语言,没有词的形态变
化,无形态语。
汉语、泰语等。
•黏着语:实词后面附加各种要素表示语法功能。
日语、朝鲜语、蒙古语、土耳其语、匈牙利语、芬兰语等。
•屈折语:通过词形内部发生变化、添加词缀等表示语法功能。
梵语、希腊语、拉丁语、德语、法语、俄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埃及语等。(印欧语
系、闪-含语系等)
•多式综合语:各种句子成分以动词为中心紧密结合为一个词,即一个句子就是一个复杂的
词。
日本阿依努语、美洲印第安语、爱斯基摩语等。
4、•实词:具有明确词汇意义的词。在句子中能够独立使用的词。
•虚词:完全或主要表示语法功能的词。只有语法意义附在实词后面起语法作用的词。
5、•日本:基本上属于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国家。
·日语:黏着语、SOV 型语言、语序特点(谓语位于句尾、修饰语位于被修饰语之前、虚词
接在实词之后)

【日语语音】
1、•语音:人类出于社会交际的目的、用发音器官(人类没有专用的发音器官,人们的发
音行为是借用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的一部分来完成的)发出的、传递一定语义信息的声音
载体。
言语交际全过程:发音→传播→感知,分别表现了语音的生理属性、物理属性、心理属性。
·社会属性(本质属性):表示某个具体的意义要用什么样的语音或语音组合,是社群(民
族或方言群体)约定俗成的,不同的社会种群有着不同的语音体系。区别意义。
语音四大要素:音高、音强、音长、音色。
2、•元音:在音节中发音响亮并且音长能够持久,总是处于音节中心地位的音。
•辅音:发音不能持久或虽能持久但不响亮,在音节中处于从属地位的音。
•半元音/半辅音/无擦通音:在音节中的地位及传达语言信息的功能方面更接近辅音,列在
辅音表上。
3、•调音部位:语音调制的部位(即声道内造成阻塞或阻碍的部位)。
·调音点:(调音部位一般以“调音点”的位置来命名)口腔的上半部不能活动或活动范围
有限的部位。
上唇、上齿、齿龈、硬腭、软腭。
双唇音、齿龈音、硬腭音、软腭音、声门。
·调音者:口腔的下半部能够积极活动的部位。
下唇、下齿、舌。
•调音方法:调制的方法(阻塞还是阻碍、嗓音的有无、嗓音在何处共鸣等)。
塞音:有阻塞的。
擦音:有阻碍的。
塞擦音:先阻塞后阻碍的。
侧音、边通音:不完全阻塞的。
闪音:舌尖弹击上齿龈的。
鼻音:有鼻腔共鸣的。
4、•浊音:发音时伴随声带振动。
•清音:发音时不伴随声带振动。
5、•送气音:清辅音送气。
•不送气音:清辅音不送气。
6、•口音:嗓音在口腔共鸣。
嗓音在口腔中经过唇、舌的调制形成的元音等。(口腔的通道用唇、齿、舌等器官先关闭
再打开,则可以发出各种塞辅音)
•鼻音:口腔关闭,气流从鼻腔流出(嗓音在鼻腔共鸣)。
辅音/m//n/等。
•口鼻音:嗓音同时在口腔和鼻腔共鸣。
鼻化元音等。
7、•元音的分类:元音一般是根据舌高点(即上腭与舌之间的相对最狭点)的高低、前后
和唇的圆展来分类的。
8、•音素:人可以发出的最小语音单位。无穷多的。
•音位: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有限的。
•从无限的音素中归纳、分析出音位的两个重要的原则:对立互补原则、语音近似原则。
·对立:在完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如果两个音可以相互替换,替换后语义发生改变的,就
认为这两个音存在着“对立”。
最小对立体:两者的不同只有一处。不同音位。
·互补/互补分布:如果几个音从来不出现在相同的语音环境中,我们就说它们是“互补
的”,或者说这几个音属于“互补分布”。如果再具有某种语音相似性,理论上就可以归
为同一个音位。
•音位变体:属于同一个音位的不同音素。
•自由变体:在发音时不受语音环境的限制,可以自由替换而不影响语义的变体。
•条件变体/语境变体:与自由变体相反,有些音素总是在某种特定的语音环境中才出现。
9、•国际音标:国际语音学会拟定的一套国际通用的语音符号,简称 IPA。
两个最重要的特点:第一,它是为人类所有语种的语音制定的,一套字母,全球通用。第
二,一个符号只代表一个音素,不借用,不变化。
10、•音节:由一个或数个音素结合在一起构成的最小语音结构单位。
音拍/莫拉:由于日语存在着长音节与短音节的对立,因此在音节之下另设一个以时长为主
要依据的节奏单位。
·短音节:兼有音节和音拍的双重身份。与一个音拍等值。
V 音节、CV 音节。
·长音节:含有两个音拍。达到短音节的 1.6 倍左右,即可被感知为正常的长音节。
(C)V:音节、(C)VC 音节、(C)VN 音节、二连元音构成的音节(舌位低→高、后→
前)、元音弱化形成的音节。
·长音/R/:普通音节中的元音拉长而形成的特殊音拍。
和语词较少出现长音,汉语词及外来词中长音较多。
外来词中的长音,一般在原词中就是长元音。
汉语词中的长音,与早年传入日本时韵母部分的读音有关。有些经历了历史语音演变,与
现代汉语的读音仍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ou//au//ang//eng//ong/→/o:/ /eng//ong//ing//→/e:/(正确符号见书)
·促音/Q/:来源于古汉语的“入声”韵。当原来具有入声韵尾的汉字音后面再出现清辅音
时,入声韵尾化作一个顿挫的音拍。
由于现代日语中促音的音色与后续辅音完全同化,因此促音的音值(即实际发音)就是他
后面音节中辅音的发音,促音部分与后续音节的辅音在实际发音中是连续的。
英语词汇在作为外来词汇进入日语时促音的一般规则:重读闭音节后面出现轻辅音的,或
者英语拼法中轻辅音字母双写的,元音后面或字母双写处添加促音。
·摩擦促音:摩擦辅音做促音的,促音音拍与下一个音节的辅音发音不中断,等于发一个长
辅音,舌位比非促音音拍高,摩擦强,促音前元音与普通音节元音相比,发音器官紧张度
略高一些。
「サ行」「ハ行」。
·阻塞促音:与摩擦辅音做促音的情况不同,当塞音、塞擦音(特别是清辅音)做促音时,
促音音段声带不振动,没有摩擦等噪声源,听不到声音,但这并不意味着发音的停顿。
成阻:用发音器官的一部分阻住口腔的通道,形成阻塞。
持阻(塞音做促音时,充当促音音拍):保持以上行成的阻塞不断加强(阻塞点以下的)
声道内气压。
除阻:解除对声道的阻塞,使气息复从口腔流出。
双唇阻塞、舌尖阻塞、舌面阻塞、舌根阻塞。
·拨音/N/:一般总是跟在元音的后面,但在发音意识上有相当的独立性,在时长上它具有
和普通音拍大致相同的长度。
拨音的音值是不固定的(这一点与促音相同),它的具体发音,随着后续音的调音部位而
改变。
11、•音拍的等时性(日语的节奏和韵律感的基础):日语中所有音拍的时长在人们的心理
上是大体相同的。
12、•常见的日本传统的音拍一览表:「いるは歌」、“五十音图”。
「いるは歌」:日本平安时代中期根据佛教《涅盘经》中四句偈语“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己,寂灭为乐。”的意思,用 47 个假名以“七五调”编成的短诗。
五十音图:大约与「いるは歌」同一时期,受古印度语音学及汉语音韵学“反切”理论的
影响产生,与「いるは歌」不同的是,把日语的假名按照语音的性质进行了分类,排成了
5「段」10「行」的图表,辅音相同者为行,元音相同者为段。
13、•韵律:一般指除音色和声质以外的所有语音特征,包括音高、音长、音强和节奏等。
14、•重音:世界上所有已知语言,在它们的词里高读或重读的部分。
重音(广义)→声调→音节声调→曲线声调(汉语、泰语、越南语)
→段位声调(豪萨语、约尔巴语)
→单词声调(丹麦语、瑞典语、日本鹿儿岛方言) →高低重音(广义)
→重音(狭义)→高低重音(日语、朝鲜语)
→强弱重音(英语、俄语、德语、西班牙语) →强弱重音
15、•声调在日语中的两大功能:语词分界功能、辨义功能。
·语词分界功能(主要功能):即用以划分语义单位(词或词组)的界限。
·辨义功能:即用以区别意义。
16、•声调核:单词或词组中音高由高到低的转折点(单词或词组中最后一个高读音拍)。
日语(普通话)在每个音拍的内部并无音高的变化,一个词或词组内部从高到低的音高变
化也只允许有一次。
数码式:容易揭示声调变化的内在规律性,排版印刷上也较易处理,不够直观。
画线式:比较直观,不易揭示声调变化的内在规律性,排版印刷上也不大方便。
黑体式:比较直观,排版印刷上也较易处理,“平板型”与“尾高型”无法区分。
日语中一个语义单位的内部通常只允许有一个声调核出现,但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
1、较长的专有名词,其第一个单词(或词组)为修饰、限定性成分的,可以将第一个词
(或词组)的声调独立。
2、单汉字、单音节的独立型词缀+名词。
3、复合名词的后部为职务,职称的。
4、后部为动词的汉字词组。
(词组及句子中声调核的改变书 P33 到 P38,重点用言的活用形,不论该用也言有几个音
拍某种活用型形读法在类的内部是相同的)
17、•降阶「へ字调」:日语句子中,后一个语义单位的音高总是略低于前一个,句子整体
呈阶梯下降的趋势。
•下倾:短至一个词组甚至单词只要高读部分的音拍数超过 3 个,就能观察到类似“へ字
调”那种自然下降的音高走势。
18、•语调:指句子末尾的音调高低配置。
•升调:平板形声调的词,其升调是在较高的起点上进一步升高;起伏型声调的词,其升调
则是由低升到高。
根据语气的需要,升调常常是在音高上升的同时把末音节中元音的时长也拉长,一般说来
音调的升幅大小与时长跟语气的强弱成正比——语气越强,升幅越大,末音节元音也拉得
越长。
一般而言,升调主要表达说话者与听话者在感情、情绪等方面的联系或呼应。具体地说,
升调可以表达疑问、提议、轻微的命令、确认及吸引对方注意等语气。
•平调:是句尾的音高既不升高也不降低的语调(用“→”来表示)
换言之,平调只是词或词组原有声调的实现,但整个词或词组的音高上限略有降低。
平调一般用于肯定的语气。
•降调:是句尾音节音高急速下降的语调。
一般的说,末音节为高读时音高下降的幅度较大,末音节为低读时,末音节自身的下降幅
度较小,但作为补偿,整个语义单位的音域加宽(即高读音拍的音高更高了),因此语义
单位整体上的降幅仍然很大,语气较强时,末音节的时长也会随之拉长。
一般说来,降调在整体上表示隔断说话人与听话人在感情、情绪上的共享或联系。换言之
降调所表达的情绪是封闭的、内向的。
•升降调:语音表现是先升后降。
多用于好友之间,一般只伴随终助词「ね」出现,表示一种复杂的语气:既有对发话者的
强烈赞同,又隐含对话题中某人某事的不满。
19、•强调重音:指说话人在句子中有意识地突出强调某一部分(词、词组、音节或音拍)。
日语的强调重音在物理上的表现通常是:
1、重音部分音域扩大(即高读音拍与低读音拍的音高差距拉大)。
2、重音后面的句子成分发生声调弱化,同时音量也有较大幅度的衰减。
3、时长略有拉长。
4、音强有所加重。
5、重音的后面有时会出现停顿。
20、•句重音:指中立句(非强调句)中某一成分的自然凸显,也称语法重音。
日语的句重音在物理上的表现通常有两种:一种是音域扩大(意味着音高的上限向上方扩
展),一种是句重音后面的句子成分发生声调弱化。
日语的句重音与词组或句子的语法结构、语义结构密切相关,其一般规则如下:
1、限定、被限定关系(限定语重读)。
2、动宾关系(宾语重读)。
3、动补关系(补语重读)。
4、主谓关系(谓语重读)。
5、存在句(表示存在主体的名词重读)。
6、所在句(场所名词重读)。
7、因果关系(原因部分重读)。
8、疑问词、时间词、数量词重读。
处理句重音的总原则:
1、句子中的主要信息做句重音。
2、新旧信息中,以新信息做句重音。
3、句重音数量和长度的控制。
21、•语流音变:口语交际中的语音常常会发生一些语音形式的改变。
•语流音变的成因:减音、加音。
·减音与语音融合:(常常) 源于生理上调音器官的惯性运动和发音人下意识的“省力”
趋向(语音省力化原则),其结果是,音拍总数的减少或下颌开度变小,舌位变化的减少
等。
“减音”有时减掉的只是一个或几个音拍,而有时则是一个元音或一个辅音,此时音节需要
重组。
(书 P47、49)
·加音:由于加强语气的需要。
具体来说,一般程度的强调,延长一个节奏单位(即一个音拍)的长度;较夸张的强调则
是需要延得再长一些。
(书 P46、47)
22、•元音的弱化:在日语的语流中,有时受前后语音环境的影响,一些元音只保留声道的
原有形状而声带却不振动了;有时甚至元音完全脱落,只剩下辅音。
在元音弱化以后,发生弱化的音拍通常仍基本保留原来的时长,因此单词的原有节奏仍然
不变。(特定情况 P45 、46)
在声调核位置上的音,即使符合元音弱化的语音环境,一般也不发生弱化。在复合词中,
一般是以弱化的规则优先,声调核的位置向前或向后移动一个位置。

【日语文字标记】
1、•文字: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
文字→表音文字→音节文字 日语的假名
→音位文字 罗马字
→表意文字(雏形是象形文字)
日本汉字为表词文字,我国汉字“语素·音节文字”,朝鲜文字谚文“音位·音节文字”。
2、•平片假名:从文字的性质来看,它们均属于音节文字。假名原本是借来文字之意。
•万叶假名(汉字表音化):借用汉字的音、训读法书写古代日语的一种文字,最早出现于
《古世记》、《万叶集》等奈良时代的文献当中,其中尤以《万叶集》中使用最多。
·音假名:利用汉字的音读来表示音节。
·训假名:利用汉字的训读来表示音节。
·戏书:利用万叶假名来辅助语言表达的一种文字游戏。
3、片假名来自古代日本人对佛经、汉文典籍进行读解、即进行汉文训读时,采用汉字楷书
的偏旁部首做的标记。“片”即为不完整的意思,因此从一开始它就具有了辅助性文字的
属性。
4、•假名拼写法的产生:一般来说,语音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变化,而文字相对比较
稳定,具有停滞和不易改变的一面。
(书 P55)
5、•罗马字:是拉丁字母,是 16 世纪后半期由葡萄牙的传教士传至日本的,他们用罗马字
著述的一系列著作被称为《吉利支丹文献》。
黑本式:以美国传教士黑本所编《和英语林集成》中的罗马字拼写方法为基础,具有较强
的表音性。
日本式:日本人田中馆爱橘提出,以五十音图为基础形成的拼写法,其特点是强调各行假
名辅音字母拼写法上的统一,具有音韵上的整合性,便于记忆。
训令式:以“内阁训令”的形式发布的,将“黑本式”和“日本式”两种拼写规则进行折
衷的产物,但基本上是以日本式为主。
5、•日语汉字的性质:日本学术界一般将其定性为表词文字。汉字传入日本,经过长时间
的演变,到今天已完全蜕变成为标记日语的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其性质发生了很大改变
同汉语汉字已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现代日语汉字的根本前提。
•表外字:不属于常用汉字,但主要用于标记人名、地名和动植物名的汉字。
6、•音读:模仿中国古代汉字的读音。
音读用法成为现代日语中汉字的主要用法。
•训读:取汉字的字义按日语固有读法发音。
•「重箱読み」:前一个字音读、后一个字训读的读音方法,即采用“音+训”方式的读法。
•「湯桶読み」:前一个字训读、后一个字音读的读音方法,即采用“训+音”方式的读法。
7、•字音上的特殊性:其特点是,首先从语音上得到了简化;另外,由于汉字传入日本年
代先后的不同,加之汉字读音本身在中国就有地区性差异,故造成日语汉字读音的状况非
常复杂。
·吴音:吴音是最早传入日本的汉字音,“吴”是指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五六世纪前后,
当时的日本主要受该地区汉字发音的影响,涉及佛教词汇的字音中有很多就是吴音。
·汉音:汉音大约是在隋唐时期通过儒家经典等文献传入日本的,主要是中国北方长安一带
地区的发音,现代日语中的字音大多数是汉音。
·唐音:唐音是宋朝以后传入日本的,主要受中国南方地区发音的影响,又称为“宋音”或
“唐宋音”。唐音在日语汉字音中所占比例不大,主要是涉及禅宗的词汇以及一些器皿、
事物等的名称。
8、•字形上的特殊性:由于中日两国对汉字均有简化,而简化的方针方法却又不尽相同,
所以情况比较复杂。一般说来,日语汉字的结构大多较为复杂;也有现代汉语的汉字笔画
多;以及外形看上去很像汉语汉字,但却有着微妙的区别的。
9、•字义上的特殊性:现代日语中,同字异训,异字同训的现象非常多;从个别字来说,
日本汉字的字义保留中国汉字古义的较多,特别是在字训当中;日语的汉语词及音读汉字
词当中,有些词的词义随着字义(训)的变化或因为构词上的不同等也发生变化;日语中
还有一类汉字的字义与汉语的固有义完全脱节,没有任何关联,这类字及用法被称为“国
训”,是日本人按照独特的方式用汉字来对应其固有和语词的产物。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两种:字音、字训。
训即是对汉字进行的和译,这种翻译或曰对应基本上是以二者意义上的相近或相关性为纽
带的。
10、•字的用法上的特殊性:正用、假借字。
•正用:日语汉字的用法主要可以归纳为音、训两种,除国训以外都可以看作是汉字的规范
用法。
•假借字:日语中类似于汉语假借字的汉字使用方式。
·表音假借字/借字(狭义上的假借字,与“正字”相对):借音、借训。
万叶假名中的大多数如音假名、训假名就是属于此类假借字。
·表词假借字:即一般称之为“熟字训”的汉字标记。
在日语中,“熟字”是指有两个汉字组成的词。因此有的书将它意译为“词训”。这种假
借字不典型,因为他们当中有不少在古代属于正训,即以两个以上的字组成一个词的形式
与日语的词语对应。后来由于日语中的汉字与固有词语的对应以字训,也就是一字对一词
的形式逐渐固定下来,遂使人产生一种所谓「あてる」的不协调的感觉。
还有一些是因为在汉语中找不到一个贴切的字或字的组合(词)来对应,所以日本人就按
照意思选用汉字拼合了一个,这是对汉语词的一个再创造(仅限于视觉上)。古代日本所
谓的“戏书”“解释训”“义训”等就是指此类假借字。
11、•汉字假名混合体的原理:这既来自于历史的选择(宣命体、汉文训读体),也是最适
合现代日语的一种表达方式(从送假名看汉字标记的必然性;可以克服字与词不完全对应
的矛盾;汉字可以显示句节,方便阅读;较之纯假名标记,可节省空间)。
12、•送假名:用汉字和假名标记一个词时,位于汉字之后用假名书写的部分。送假名起源
于早期的汉文训读,当时是为了标示词的读法,用小字写出活用词尾或助词。一是为了容
易辨读,二是避免误读。
送假名规则→通则→本则
→例外 规定了部分词语以惯用为原则
→容许 规定在不引起误读的情况下部分词语的送假名允许比原则规定少或多(一
个)假名
13、•振假名:为了标示汉字读法,在汉字一侧注记的小假名。始于日本古代的汉文训读,
在日语标记历史中曾经分别起过不同的作用。其功能虽以标示汉字读法为主但有时其标记
的部分才是语言本身,汉字仅起到视觉提示作用。
14、•日语的标点符号:包括句读点及其他一些符号,日语还使用具有表意性的标记符号以
及一种带有辅助性的独特的标点符号。
读点,即逗号,是日语中十分常用,同时又与汉语情况存在很大差异的一种标点符号。其
主要用法如下:
1、用于表示主题的助词「は」的后面。
2、用于表示并列关系的体言、用言以及其他词语之间。
3、用于句子开头的接续词、副词后面。
4、用于表示限定、条件的词后面。
5、修饰语和被修饰语之间有其他成分时,用在修饰语后面。
6、为防止误读,用以隔开相连的假名汉字。
7、表示概述时,两个连用数字中间要加读点。
15、•日语文字标记系统的特征:文字的种类多,标记法复杂,不间隔书写,横竖写均可。

【日语词汇】
关于日语词汇的类别,有很多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词源分类、词义分类、语法分类
和语体分类(语言变体分类)。
1、•词:是一种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音义结合单位。从语法角度来说,词是组成 句
子的最基本单位。
•词形:可以从语音、文字、语法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的总和,或称集合,在一定范围内词的总和。
·日语词汇数量(可以通过词典的收词数量和使用量两个参数来把握)多,而对普通文本的
覆盖率较之其他语言要低。
•词类:根据词的词汇意义(名词表示名称、概念等,动词表示动作、变化等,形容词表示
性质、属性、状态等)、语法功能(不同词类的词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和形态(学
ぶ/学生)这三个标准对词汇进行的分类。
3、•基本词汇:是指通过调查统计实际语言材料获得的某一领域使用频率居前位的词汇。
•基础词汇:是在日常性的表达、理解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居核心地位的词,是人为选出
的。它不分领域,是日语语言体系的核心部分,比较稳定。
4、•总计词数:对词汇进行数量统计时,指一个语篇中词的总计数量。
•区别词数:对词汇进行数量统计时,指词的种类数目。
5、•理解词汇:是指一个人能够理解该词语的意义用法,但不一定会使用。
•表达词汇/使用词汇:是指一个人实际用于自己语言表达的词汇。
理解词汇的词汇量要大于表达词汇,一般来说前者包含后者。
6、•词源分类:日语词汇有固有和外来之分,前者为和语词,后者可分为汉语词和外来词 。
此外,还有这三类词融合而成的混合词。
•和语词:是指日本的固有词汇
从形式上看,和语词构成比较简短,基本是一拍,二拍或三拍构成的词。
从内容分布看,主要涉及饮食,服装,日用品乃至自然界动植物名称等,是日语中最贴近
日常生活最基本的一类词。
从词类分布看,助词、助动词、指示词、感叹词、接续词皆为和语词,形容词(词干为汉
语词的形容动词除外)、动词(带汉语词干的サ変动词除外)中也是和语词居多。
从意义覆盖的角度看,和语词中抽象词少,词义模糊,造词能力不强。
•汉语词:主要是指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
从标记的角度看,汉语词一般使用汉字书写,但因长期惯用以及受常用汉字的限制,有些
汉语词多采用假名标记。
从内容分布的角度看,汉语词深入到日语词汇的各个角落,甚至大量出现在和语词领先的
领域,如饮食、服装、日用品,甚至在动植物名称,自然现象以及数字的表达上,也使用
汉语词。在人体、器官、体育、艺术、医学、社会、政治等方面更是离不开汉语词。
在词类分布的角度看,汉语词绝大部分是名词,包括代词和数词。很多サ変动词是由汉语
词与「する」复合而成的,形容动词及副词里也有不少汉语词分布。
从意义涵盖的角度看,汉语词表意精炼,限定性强。
在构词上,汉语词语素十分能产,特别是近代发挥了很大作用。
从起源的角度看,汉语词也是外来词,但经过漫长的演变和融入过程,现在一般不把汉语
词看作是外来词。
•外来词:狭义的外来词指的是日本自室町时代以后接受的欧美词汇。
从外来词的来源词语义分布来看,绘画和服装方面的词汇主要源自法语,医学词汇主要源
自德语,音乐词汇多源自意大利语,而源自英语的外来词遍布各个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美式英语如潮水般涌入日本,此后诞生的外来词主要源于美式英语。
从词类分布看,大多是语法性质单纯的名词,在原语中不是名词的词进入日语后往往也演
变为名词。
从词义看,有的与原语与大体相同,有的则有微妙差别,有的词义被限定了,有的词义则
扩大了,有的甚至与原词词义无关。
•混合词:和语词、汉语词、外来词长期融合产生了混合词。
从词类分布看,在混合词中,虽然名词占绝大多数,但也有动词、形容词、形容动词和副
词以及连体词等。
从词的构成看,混合词中包括了「重箱読み」型词和「湯桶読み」型词。
从词的来源看,日语词汇体系中还有日制汉语词(狭义的主要是指日本古代将和语词的标
记汉字读音由训读改为音读)和日制英语词(是以英语单词为素材创造的日本式英语词)。
6、•词义分类:词义分类是人们从概念上对词汇的经验性认识,也是编纂词典、分类词汇
表时的重要依据。
7、•语言变体:一种语言的词汇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随着使用者、使用场合、时间等因素
而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日语词汇的诸种变体,如社会变体、形式变体、时间变体、地域
变体等。
•社会变体(社会语言学的视角下):在日语中指称一个具体事物时,往往要根据说话人的
年龄、性别、身份、职业、地区等要素选用不同的词汇,这种差别就是日语词汇的社会变
体。
(书 P88——P90)
•形式变体:“形式”主要指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1、口语多用如「まあ、えーと」之类的感叹词,「わ、よ、ね」之类的终助词,,以及像
「ね、さ、ですね」之类的语气词,书面语则一般不用;
2、口语中指示词用得较多,如「これ、そう、ああ、あの」;
3、口语一般有特定的听者,所以要顾及到对方的感受,故多使用敬语词汇等方式;
4、从词汇类别上看,口语中和语词用得较多,相反在书面语中,汉语词用得多,有时还用
一些日语古语等;
5、书面语尤其多见于书名、标题、标语、注释等场合,口语中很少使用。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