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88

中国各省级区域

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2020 年 12 月
每日免费获取报告
1、每日微信群内分享7+最新重磅报告;
2、每日分享当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
3、每周分享经济学人
4、行研报告均为公开版,权利归原作者
所有,起点财经仅分发做内部学习。

扫一扫二维码
关注公号
回复:研究报告
加入“起点财经”微信群。。
课题组成员

组长:黄剑辉(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

成员:应习文 王静文 张雨陶

孙 莹 伊 楠 赵金鑫

孔 雯 程斌琪 袁雅珵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内容提要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
远景目标的建议。为贯彻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在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全面认识和分析我国
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国及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此,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
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
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 12 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
“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对我国 31 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主要依据 2019
年数据)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各省的指标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
比,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形成《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报告。
本报告与《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一起,构成了研究系
列,可为各地方政府找准在全球、全国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二、2019 年我国各省级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问题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十三五”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
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
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
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从区域层面来看,2019 年我国地区经济运行稳中趋缓,但也展现出了一定韧性。中部
与西南地区支撑作用愈发增强,东部地区经济基本平稳,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低位,南北地区
分化问题日益凸显。2020 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度对以湖北为中心的中部地区、
以及输入型疫情较重地区产生较大经济冲击,对原有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格局造成一定扰
动,但区域发展的整体格局和特点依然有所保持。
中部与西南地区支撑作用愈发增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海
陆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与等战略的叠加效应不断累积,中部与西南地区经济实力
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不断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
大,“网红经济”效应显著,区域增长新动能不断集聚。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等
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2019 年,中部与西南地区多数
省区市经济增速保持领先,贵州、云南、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领跑全国,江西、湖南、安

I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徽、湖北、四川、河南六省增速分别达到 8.0%、7.6%、7.5%、7.5%、7.5%和 7.0%,均为全


国前十名。2020 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除湖北外的广大中部和西南地区经济增长依旧保持
领先水平,湖北经济也在疫情后得以快速复苏。
东部地区经济基本平稳,重点城市受疫情扰动较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传统
引擎作用依然显著,在改革创新、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积累
经验,引领全国高质量转型发展。从经济总量看,2019 年,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构成我国
区域经济“第一阵营”,北京、上海、天津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2 万元。从经济增
长速度看,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 7.6%,在全国排名第 5 位,领跑东部地区;浙江、
广东、江苏分别同比增长 6.8%和 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山东、海南与上海经济
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 5.5%和 5.8%。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北京、上海、广东作
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受到了较大的输入型疫情压力,在全国的排名有所下降。
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低位。在 2017 年东北经济触底反弹后,2018 与 2019 年东北地区经
济基本实现平稳运行,但仍处在全国靠后位置。辽宁、黑龙江与吉林 2019 年经济增速分别
为 5.5%、4.2%和 3.0%。2020 年新冠疫情中,辽宁与黑龙江受到了显著冲击,但吉林表现较
为稳健。整体看,未来东北振兴政策还需持续加码,继续以转变政府职能、国有企业改革、
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优化地区投资营商环境。同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
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 经济结构整体改善,各省差异仍较大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
手。2019 年,我国服务业占 GDP 比重达到 53.9%,比第二产业高出 14.9 个百分点。但我国
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显著,仅 8 个省区市服务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
发达省市正在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北京和上海两市分别以 83.5%和 72.7%的比重位列前
两名。排名最末位的福建省服务业比重仅为 45.3%。
进出口占 GDP 比重的区域间差异明显,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外向型经济特征明
显,占比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进出口占 GDP 比重最高,达到 89.3%。大部分省区市
进出口占 GDP 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贵州和青海进出口占 GDP 比重最低,分别为
2.9%、2.7%和 1.3%,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较低。
我国城镇化率保持稳步上升,并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
海峡西岸等大城市群。但我国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相对三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发
展仍相对滞后。2019 年,有 13 个省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
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镇化率最高,均超过 80%,而排名最后的云南、
甘肃、西藏等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只有 48.9%、48.5%和 31.5%。
3.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仍不平衡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较大,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而中西部基

II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与东部发展差距,
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公路、铁路、通信网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增强当地基础设施
保障能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路建设方面,2019 年,全国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 50.8 公里,较 2018 年提高了
0.5 公里,同比增长 1.0%。全国有 25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
平。重庆、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公路网密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211.6、205.8、
177.5 和 161.6 公里。广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广人稀的省区公
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53.9、37.3、35.8、17.3、12.0 和 11.9
公里。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 13.99 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 3.54 万公
里。2019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新增 8248.7 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1.47 公里。
23 个省区市铁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天津、北京、上海三
直辖市铁路网密度遥遥领先,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9.94、8.33 和 7.36 公里。地广人稀的新
疆、青海、西藏等三省区仍不足 1 公里,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0.42、0.35 和 0.07 公里。
通信水平方面,2019 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 114.4 部,较 2018 年每百人
增加 2.2 部。11 个省区市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
省市普及率领先全国较多,分别达到每百人 186.7、165.1、149.3、143.5 和 126.0 部。尤其
是北京市,移动电话数量将近每人两部。但也有 20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湖南、
湖北、安徽、西藏等中西部省份普及率偏低,分别为每百人 96.1、96.0、91.8、91.7、89.1 部,
人均不到一部。
4.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供需异地特征显著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突出,同时供需异地特征显著,通常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并
没有较大的需求,而人口密度高,人均生产力强的省份自然资源往往较为稀缺,导致我国需
要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大跨度调配资源的工程。
水资源方面,2019 年,全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 2077.7 立方米,较 2018 年增加 69.7 立
方米。西藏自治区人均淡水资源高达 129407.2 立方米,是第二位青海(15182.5 立方米)的
8.5 倍。京津冀缺水严重,天津、北京和河北三省市淡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量分
别为 51.9、114.2 和 149.9 立方米。
耕地资源方面,2017 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 1.46 亩,较 2016 年减少 0.009 亩。黑龙江、
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等 5 个省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分别为 6.27、5.50、3.86、3.21
和 3.07 亩。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人均耕地资源最少,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 0.15 和 0.12
亩,远远低于其他地区。
能源矿产方面,新疆、青海、黑龙江、甘肃、陕西等五省区石油资源最为丰富,人均石
油储量分别为 24.844、13.916、11.231、10.828 和 10.064 吨;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

III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四川等西部五省区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均天然气储量分别为 42751.4、
38216.2、22840.5、20462.9 和 15966.6 立方米;山西、内蒙古等两省区人均煤炭储量最多,
分别为 2477.6 和 2007.6 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内蒙古两省区人均铁矿石储量最
多,分别为 116.4 和 72.1 吨,山西、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区位列第二梯队,人均铁矿石储
量分别为 44.7、35.6、34.4 和 32.7 吨。相比之下,许多经济发达省区市的人均能矿储量极
少。
5. 基础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医师与病床,初等与高等教育分布特点不同
我国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但资源配
置不均衡、服务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医疗资源方面,2019 年,全国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 28 人。北京万人医师数为
49 人,位列全国第一。甘肃、广西、云南、安徽和江西五省区排在最后,每万人拥有执业
(助理)医师数分别为 24 人、23 人、23 人、22 人和 21 人。2018 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医疗
卫生机构床位为 60.2 张。辽宁、新疆、四川、重庆四省区市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超过 70 张,
分别为 72.1 张、71.9 张、71.8 张和 71 张。西藏、海南、广东和天津等四省市排名最低,万
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 48.8 张、47.9 张、45.6 张和 43.8 张。整体来看,医师与病床分布情况
不同,医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与东部沿海,而西部、东北地区的病床资源相对丰富。
教育资源方面,初等与高等教育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2019 年,全国万人专任教师数
(不含高等教育)为 84.8 人。新疆、西藏、贵州、河南、甘肃中西部五省区继续蝉联每万人
专任教师数前五名,分别为 119.3 人、116.4 人、112.8 人、106.9 和 104 人。北京、天津、
上海三省市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 59 人、58.5 人和 49.9 人。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万人
专任教师数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则相反,2018 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
为 32.3%,北京、上海和天津持续保持绝对优势,组成第一梯队,分别为 69.9%、52.9%和
51.6%,显示出三地在人口文化素质上的强大优势。云南、贵州、西藏西部三省区位列全国
末三位,分别为 23.2%、19.6%和 15.1%。北京市每万人拥有 167.6 个在校研究生,远超其它
地区,位列全国首位。上海以 67.9 人居全国第二,天津以 46.9 人位列第三。贵州、河南和
西藏三省区万人在校研究生不足 7 人,分别为 6.5 人、5.7 人、5.1 人。
6. 地区间财力差距较大,部分省份债务压力大
各地财政收入差距较大。上海、天津、北京、海南四省区市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最
高,均在 15%以上。福建、湖北、河南居后三位,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7.2%、
7.4%、7.4%。
中西部地区对非税收入依赖性强,宁夏、广西、新疆、天津、甘肃五省区非税收入占财
政收入的比重最高,分别为 36.8%、36.7%、35.6%、32.2%、32.0%。上海、浙江、江苏三省
市居末三位,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13.2%、16.3%、16.6%。
部分省份财政赤字率高,债务压力偏大。中西部省份财政赤字水平普遍高于东部地区。

IV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西藏、青海、甘肃三省区财政赤字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分别为 115.8%、53.3%和
35.6%。新疆、黑龙江、宁夏、贵州、吉林、云南超过 20%,分别为 27.5%、27.5%、27.1%、
24.9%、24.0%和 20.2%。西部地区公共债务率普遍偏高,青海、贵州和宁夏三省排名前三位,
分别达到 70.9%、57.7%和 44.1%。
7. 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
我国金融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从各金融行业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分布情况看,金融资
源几乎集中在京沪及部分重点支援地区。
从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看,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最高,分别为 18.5%,17.3%和 13.5%。其余省区市均低于 10%。从总量来看,广东
2019 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 8881.41 亿元,排全国第一名,江苏、上海、北京列二至四位。
贷款资源分布上,京沪与西部重点支援省份较强。西藏、天津、甘肃、青海、北京、上
海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前六位,分别为 276.6%、256.2%、237.2%、
225.6%、217.3%和 209.3%,其余地区均在 200%以下。
在上市公司分布上,北京几乎成为独一档,总市值累计 18.06 万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
市自治区中遥遥领先,是地区生产总值的 510.6%,第二位上海仅为 159.4%。
保费收入分布上相对均衡,北方略占优势,黑龙江、北京、吉林保费收入占地区生产总
值比重排名靠前,分别为 7.0%、5.9%和 5.8%,排名最后的西藏为 2.2%。
8. 华北、西北地区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仍存在较大压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华北地区存在较为突出的压力。2019 年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浓度为 36 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
西安、乌鲁木齐等 20 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于全国水平,主要为中原地区。
从单位产值用水量看,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用水量较大,新疆、西藏、黑龙江三省区万
元 GDP 用水量高于 200 立方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北京、天津、山东、浙
江、上海、重庆、陕西、低于 40 立方米。
从单位产值能耗来看,西北地区因资源丰富、重工业密集,产业高能耗特点突出。宁夏、
青海等 12 省(区、市)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宁夏万元生产总值电
力消耗量位列第一,达 2892 千瓦时;青海次之,为 2414 千瓦时。
9. 人口红利减退,部分省份老龄化压力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增长。然而近年来,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进一步加
剧,人口红利时代走向终结。
部分省份面临人口低增长问题。2019 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34‰,较上年下降
0.47 个千分点;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 10.14‰,排名全国第一,相比之下,天津与东北地区
低生育问题突出,黑龙江、吉林与辽宁均为负增长。

V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受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超预期加速等因素制约,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近年来开
始下降。2019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15-64 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70.6%,相比 2018 年下降
0.6 个百分点。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 78.12%、77.64%和 76.77%;有
13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山东和贵州排名后三位,分别为 66.87%、66.49%
和 66.17%。
部分地区老龄化压力较大。2019 年,全国老年人抚养比为 17.80%,较上年提升 1.03 个
百分点。山东、四川、重庆和上海居全国前四位,抚养比均超 22%,分别达到 23.82%、23.20%、
22.61%和 22.07%,青海、广东和西藏排名最后三位,抚养比均低于 12%,老龄化压力最小。
10. 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集中在北京、长三角与珠三角
从科研投入来看,2019 年,大部分省区市 R&D 经费支出显著增长。各省区市的 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依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和上海分别以 6.3%和 4.0%
的水平继续处于绝对领先地区,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市在 2.5%-3.3%之间,形成第
二梯队。但仍有 7 个省区不足 1%。
从科研产出看,2019 年,我国专利授权量总计为 247.4 万件,较上年增长 5.95%。专利
授权量的地区分布格局与 R&D 经费、R&D 人员全时当量基本一致,授权量高的地区主要
集中在东部沿海。其中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 52.7、
31.4 和 28.5 万件,三省专利总和占到全国授权量的 45.6%。2019 年,我国万人专利授权量
为 17.7 件。其中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排名前 4 位,以 40 件以上的水平明显领先,西藏
和新疆不足 4 件,排名最后 2 位。

三、推进我国各地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 12 大类 49 项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明确地对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
水平进行定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当前我国已进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
段,各省级区域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加快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优化构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
系空间格局。
1. 建立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按照“四分法”全面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往往使制度设计陷入
探讨不清和充满争议的格局。为此,建议将经济社会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为四大领域,
并以此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第一大领域为“战略性领域”,如“一带一路”相关的金
砖银行、亚投行、国开行等,需要政府及专门机构牵头,市场适时跟进;第二大领域为“公
共服务领域”,包括铁路、电力等公共性领域,由于存在自然垄断或极强外部性,应该由政
府主办;第三大领域为“民生领域”,涵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四大民生领域,需要政
府、市场双到位、齐发力。政府负责公平,市场负责效率;第四大领域为“竞争性领域”,
即完全市场化性(竞争性)领域。应由市场运作,政府负责监管与提供服务。

VI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地方政府要以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为目标,形成完备的地方法规
体系,形成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法制化,做到依法审批,依法
许可,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为广大公民及其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实行“良治”,
使人民能够创造财富、实现福利最大化,使纳税人和贫困人口受益。
在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需特别注重为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建
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原则,厘清政府和市场、社会的边界,让企业和企业家成
为市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地方政府应主要开展增加公共服务、减少管制等方面的竞争,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
变,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能力、专业水平和效率,通过营造统一、规范、透明和稳定的政策
环境和建立高效、廉洁、优质的服务环境,为本省吸引资本和人才、留住企业和投资者。同
时,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力度,减掉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减轻
企业压力、减少行政部门对经济实体不必要的干预、减去本来就与企业无关的额外负担,实
打实地开展工作,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2. 以“新四化引擎”推动转型升级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面临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
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国内环境。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形成双循环新
格局,应以“新四化引擎”推动我国的转型升级。
一是以要素市场化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打破
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进一步
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通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降低制度
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要素价格机制。
完善城乡基准地价制定与发布,健全工资决定和工资调整机制,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管理要素(企业家)引领和整合其他要素,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获取要素。
二是以全面数字化为引领加速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
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
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既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又要补齐产业链供应
链短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
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使新基建成为加快供需双升级和拓展内外双循环的多元纽带。
三是以民生富裕化为导向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通过深化收入分
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
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就业公共
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
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大力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等民生领域发展水平,健全覆

VII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
四是以规则一体化为契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
市场环境,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加快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出口质量,扩大进口,促
进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
高水平走出去。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
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和成果。
3. 大力推进以“四个三”为整体框架的全面改革
一是“三组供求关系全面改善”。第一组供求关系,是制度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关系。从
政府端入手,持续推进改善制度供给,致力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市场“双
到位”。国有经济布局根据战略性、公共性、民生性、竞争性进行有进有退式的调整,竞争
性领域国有股本可适当向外资、民资减持,所得资金用于弥补社保缺口,剩余股权加快划入
社保,进而在战略性领域、公共性领域、民生领域更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在竞争性领
域更多发挥外资、民资等市场主体的作用;第二组供求关系,是金融供给与实体需求之间的
关系。从金融供给主体入手,大力促进金融有效供给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匹配,构建多层
次、市场化、广覆盖新型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实体“双发展”;第三组供求关系,是企业
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从实体经济的外企、国企、民企等生产力供给主体入手,实现
国企、民企“双进步”。
二是“新三驾马车全面提速”。第一驾马车是“改革开放”,即改善制度、开放市场;
第二驾马车是“创新创造”,即创新模式,创造新品;第三驾马车是“生态民生”,即改善
生态,提升民生。
三是“三大供给主体全面发展”。三大供给主体即国企、民企、外企,要积极改革国企、
大力发展民企、留住吸引外企。
四是“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夯实农林牧渔业的基础性保障作用,着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打造“五化”“五特”现代化幸福特色乡镇;坚持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实现工业现代化;推
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着力实现服务业现代化。
4. 推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助力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随着数据和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供需
互促产销并进构成良性循环,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将得以进一步释放。在新时代背景下,
建议各省级区域围绕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参与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助力打造下一
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一是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深化科创、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在承接北
京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打造新优势,促进京津冀地区更好发挥
“领头雁”作用。

VIII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二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产能过剩行业更新换代,打
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助力建设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是抢抓中部崛起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机会。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
等措施促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及完善配套,加快建成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四是探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攻,聚焦老工业基地结构调
整和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此外,在全球产业链大变革背景下,还需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
伐,积极参与 RCEP、“一带一路”等区域性经贸合作。
5.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各地区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随着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和电子商
务正逐步成为消费主渠道和经济增长关键引擎,居民消费需求与环境也已发生重要变化。建
议各省级区域继续坚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入探究各地区居民收入构成、消费趋势变
化等情况,解决消费供给滞后于需求变化的矛盾,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促进住房、汽
车等重点领域健康消费,大力培育在线教育、线上文化和旅游等新兴消费业态。
一是针对东部发达地区重点推动新型消费增长,加速打造数字时代的智慧化、场景化新
生活,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提升新消费渗透和市场辐射范围,从而助推
消费市场供需两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二是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推升级消费培育,通过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免税等方式持
续释放消费升级势能,充分挖掘各地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实物和服务消费有效发挥对经济发
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两新一重”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保障消费
结构优化升级。此外,各省级区域还需呵护乡村消费需求,通过加强农村电商培训、完善电
商扶持政策等举措,培育电商在乡村不断深入发展,更好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区域
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6.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各地区发展软实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成、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
险覆盖逾十亿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愈加繁荣,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改善。在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议各省级区域继续推动医疗、教育、文化、
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
在医疗服务方面,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产学研医创新协同,提高医疗服务
水平,切实维护保障民众健康。在教育服务方面,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学前
教育、民办教育等多维度着手,通过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
升民众受教育程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
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和探索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民文化权益保障。此
外,在住房保障服务方面,继续围绕“住有所居”目标,重点聚焦进城务工农民、城镇中低

IX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通过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等措施,确保实现住房保障
全覆盖。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绿色发展、施行生态环境保护
的任务更加重要且紧迫。在开展国土绿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建议各省级区域持
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各产业和各领域,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
瓶颈制约,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一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行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努力构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产业为主导、绿色企业为主体、绿色生活为主流的绿色发
展格局。
二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加快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大力实施国家
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从严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
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披露问题整改,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主导、企业共担、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共治,通过明确治理主体责任,
完善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此外,各省级区域还可联合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商业化逻辑创构生态投
资和价值转化新范式。
8.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各地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水平
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
之路、奠定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基础,特别需要提出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和提升原始创新能
力。在世界经济与科技互融互促的背景下,建议各省级区域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
础研究,通过提高投入总量、优化投入结构等方式着力解决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激励机制
和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
一是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元化渠道。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出资、支持各界设立基
础研究基金、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等形式进一步加快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
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进而巩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推动原始创新成
果更快转移转化。
二是聚焦科创人才和团队建设。通过挖掘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整合各政府部门创新扶
持政策等,加大对科技团队和领军人才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为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科研到
产业转化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三是强化对顶尖研发机构的建设支持。通过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新经费管理和人
才培养、搭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加快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原始创新能力,
进而带动整个创新体系的提升。此外,各省级区域还可探索对自由探索类、目标导向类等不
同类型基础研究项目进行差异化支持和管理的措施。

X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9. 稳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各地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坚持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
放协调统一,通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互动,提升沿海地区开放质量与水平,促进内陆和
沿边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协同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是注重区域协调,扩大对内开放。为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应创
造更好的对内开放制度环境,与其他省份加强协同发展,大力开拓跨省市场。加强与相邻省
域或分工互补省域之间的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合理分工、有序转移承接和协同创新。紧抓城
市群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城市群内各地建立开放合作的紧密关系,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
化发展。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协调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市场,
拓展跨省联动空间。
二是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应紧抓“一带一
路”倡议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国际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
国家地区的互联互通与多领域合作,拓展区域对外开放布局。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对标国
际规则体系创新投融资、贸易、商事服务等体制机制,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激发外
贸行业内生动力,稳定外贸增长,在开放中积聚强大的经济动力。积极利用外资,进一步减
少或取消外资在服务业、制造业等在内的多领域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完善公平
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支持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PPP 项目建设等,同等享受相关税收
优惠政策。利用外资规模已经较大的省份应重点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开放程度不足的省份应
积极做大外资规模,将利用外资与本地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结合。突出产业升级导向和创新要
素的引进,支持外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进一步培育外资发展新动能。

XI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目 录

第一部分 编制说明 ........................................................................................................................... 1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2. 指标的设计与选取.................................................................................................................. 1
3. 关于本研究所采用方法论的有关说明 .................................................................................. 3
第二部分 中国各省级区域 12 大类经济社会指标对比 ................................................................ 4
1. 生产力水平.............................................................................................................................. 6
1.1 地区生产总值.................................................................................................................... 6
1.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7
1.3 经济增长速度.................................................................................................................... 8
2. 经济结构.................................................................................................................................. 9
2.1 服务业比重........................................................................................................................ 9
2.2 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 .................................................................................................. 10
2.3 消费率.............................................................................................................................. 11
2.4 城镇化率.......................................................................................................................... 12
3. 宏观经济稳定........................................................................................................................ 13
3.1 通货膨胀率...................................................................................................................... 13
3.2 城镇登记失业率.............................................................................................................. 14
3.3 财政赤字率...................................................................................................................... 15
3.4 公共债务占生产总值比重 .............................................................................................. 16
4. 基础设施................................................................................................................................ 17
4.1 人均年用电量.................................................................................................................. 17
4.2 公路网密度...................................................................................................................... 18
4.3 铁路网密度...................................................................................................................... 19
4.4 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 .............................................................................................. 20
4.5 移动电话普及率.............................................................................................................. 21
5. 自然资源................................................................................................................................ 22
5.1 人均淡水资源量.............................................................................................................. 22
5.2 人均耕地面积.................................................................................................................. 23
5.3 人均能源储量.................................................................................................................. 24
5.4 人均铁矿石储量.............................................................................................................. 27
6. 健康与医疗............................................................................................................................ 28
6.1 预期寿命.......................................................................................................................... 28
6.2 万人医师数...................................................................................................................... 29
6.3 万人病床数...................................................................................................................... 30
7. 教育 ....................................................................................................................................... 31
7.1 万人专任教师数.............................................................................................................. 31

I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7.2 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 .............................................................................................. 32


7.3 万人在校研究生数.......................................................................................................... 33
8. 财政 ....................................................................................................................................... 34
8.1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34
8.2 人均税收收入.................................................................................................................. 35
8.3 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 .............................................................................................. 36
9. 金融市场................................................................................................................................ 37
9.1 金融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 37
9.2 各项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 38
9.3 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 39
9.4 保费收入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 40
1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41
10.1 空气质量........................................................................................................................ 41
10.2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42
10.3 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 ............................................................................................ 43
10.4 单位能耗下降率............................................................................................................ 44
11. 人口与劳动力市场.............................................................................................................. 45
1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45
11.2 适龄劳动人口比重........................................................................................................ 46
11.3 老年人抚养比................................................................................................................ 47
11.4 人均可支配收入............................................................................................................ 48
11.5 最低工资水平................................................................................................................ 49
12. 知识经济与创新.................................................................................................................. 50
12.1 R&D 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50
12.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 51
12.3 万人专利授权量............................................................................................................ 52
12.4 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 53
12.5 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 54
第三部分 中国各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问题 ............................................................. 55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 55
2. 经济结构整体改善,各省差异仍较大 ................................................................................ 56
3.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仍不平衡 ............................................ 56
4.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供需异地特征显著 ............................................................................ 57
5. 基础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医师与病床,初等与高等教育分布特点不同 .................... 58
6. 地区间财力差距较大,部分省份债务压力大 .................................................................... 59
7. 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 ............................................................................................ 59
8. 华北、西北地区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仍存在较大压力 ................................................ 60
9. 人口红利减退,部分省份老龄化压力加大 ........................................................................ 60
10. 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集中在北京、长三角与珠三角 ...................................................... 61

II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第四部分 推进我国各地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 62


1. 建立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按照“四分法”全面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 62
2. 以“新四化引擎”推动转型升级 ............................................................................................. 63
3. 大力推进以“四个三”为整体框架的全面改革 ..................................................................... 64
4. 推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助力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 64
5.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各地区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 65
6.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各地区发展软实力 ............................................................ 66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 66
8.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各地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水平 ............................ 67
9. 稳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各地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 67

附 录 ........................................................................................................................................ 69

III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第一部分 编制说明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
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会议指出,“十四五”时期是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
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的第一个五年。
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各地区的
发展水平仍然很不均衡,东、中、西部在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等方面差异较大。为贯彻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正
确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全面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各方
面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国及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并科学地提出各地二〇三五年的远景目标。为此,我们通过编制《中
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本研
究”),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并对
比其与全国水平以及与发达国家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研究中,我们参考了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世界经济论坛
全球竞争力指数(GCI)”、“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
“综合发展指数(CDI)”、“中国省域竞争力指数”等,最终形成了涵盖
经济社会发展、
人民生活、
资源环境等方面的 12 个大类共 49 项指标。
除本研究外,我们还编制了《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
政策建议(2020)
》报告,以便将我国各大类指标与世界主要经济体
进行比较,从国家层面找准我国在世界的定位。

2. 指标的设计与选取
本研究的指标设计主要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
(GCI)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综合发展指数(CDI)的指标设计思路。
下面简要介绍以上两个指标体系:
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
GCI 指数主要分为 12 个支柱(pillars),分别是:1. 制度;2. 基
础设施;3. 宏观经济稳定性;4. 健康与基础教育;5. 高等教育;6.
商品市场效率;7. 劳动力市场效率;8. 金融市场发展;9. 技术准备
度;10. 市场规模;11. 商业成熟度;12. 创新。将以上 12 个支柱划
入到三大类驱动因素下,其中前 4 个支柱为要素驱动因素,支柱 5 到

1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0 为效率驱动因素,支柱 11 和 12 为创新驱动因素。
该指标体系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分为要素驱动、效率驱
动和创新驱动三个阶段,判断标准为人均 GDP。不同阶段的国家,其
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对应的支柱赋予的权重也所有不同。
最后,通过对各个支柱下各项指标的标准化评分并将其进行加权平均
后得出一国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总指标。
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
为了改变单一以 GDP 来衡量各地区发展程度的状况,国家统计
局构建了一套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CDI)。
该指标体系为三级指标体系,包括 6 大类一级指标,以及对应的
二级、三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
展、生态建设、科技创新和公众评价。
总指数是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发展、生态建设和科技创
新五个维度测量的综合性指数,每一维度都由相应方面的分指数构成,
每个分指数又由若干个指标合成。通过层层加权平均合成总指数,作
为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设计
本研究综合了以上两项研究的指标设计思路,提出了 12 大类的
指标体系,主要原则如下:
(1)结合中国国情以及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对世界经济论
坛 GCI 指标体系进行了一定删减,弱化了对于竞争力的衡量,加强了
对于综合发展水平的衡量。
(2)借鉴世界经济论坛关于经济发展驱动因素的理论,对国家
统计局 CDI 指数进行了丰富。
(3)对于部分细项指标,为了便于将国内外指标的口径进行统
一,兼顾数据的及时性和可获得性,对细项指标进行了精简,部分指
标口径也经过了处理。
按照以上原则,本研究构建了 12 大类共 49 项的指标体系。从下
表可以看出,借鉴世界经济论坛 GCI 的指标体系构建思路,本研究的
12 大类指标,也可归入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三大类驱动因
素之中。同时,对应国家统计局 CDI 的指标体系,本研究的 12 大类
指标也可归入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建设、民生改善和科技创新
五个方面。此外,为突出本研究的特色,还加入了财政金融方面,分
为财政、金融市场两大类指标,属于效率驱动类。此外,部分细项指
标还借鉴了“中国国家竞争力报告”“中国省域竞争力指数”等研究。

2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本研究的指标体系分类
要素驱动类 效率驱动类 创新驱动类
1、生产力水平
经济发展类 2、经济结构
3、宏观经济稳定
社会发展类 4、基础设施
10、环境与可持续发
生态建设类 5、自然资源

11、人口与劳动力市
民生改善类 6、健康与医疗

7、教育
科技创新类
12、知识经济与创新
8、财政
财政金融类
9、金融市场

3. 关于本研究所采用方法论的有关说明
本研究不进行分指标的加权平均汇总,也不侧重于进行总指标的
排名
有别于现有的关于竞争力排名和综合发展水平排名研究采用的
通过对层层指标进行加权平均后汇总排名的方法,本研究并不将重点
放在加权平均和排名上。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一是总指标的排名虽然能形成综合的评判,但更直接的感受往往
被层层加权平均的数据处理过程所遮蔽。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
每一个方面找出差距,形成直观感受,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二是各项指标的权重设定往往存在主观因素,可能影响汇总指标
的客观性。
三是通过加权平均汇总指标的方法需要对所有指标的数据公布
年份保持一致,而有些数据公布有很大的延时性,这使得加权汇总往
往只能使用上一年甚至上两年的数据,一些最新公布的数据不能得到
及时反映。
关于本研究与《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存在部分指标与口径不同的问题
为便于将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与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类似指标进行
直接或间接(指可以通过单位换算)的比较,在设计两个研究的指标
体系时,尽量保证了指标的统一性。但由于国内外部分指标的统计方
法和口径差异过大,本研究与《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
及政策建议》在保持大部分指标及统计口径一致的前提下,部分指标
体系及口径仍难以避免存在一定差异,详见附录。

3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第二部分
中国各省级区域 12 大类经济社会指标对比
为了准确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差距,
本研究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
济与创新等 12 大类共 49 项分指标构建分析体系,具体指标见下表。后文将按照上述指标对
我国 31 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各省的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
全球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指标大类 分项指标名称
1.1 地区生产总值(GRP)
1. 生产力水平 1.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3 经济增长速度
2.1 服务业比重
2.2 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
2. 经济结构
2.3 消费率
2.4 城镇化率
3.1 通货膨胀率
3.2 城镇登记失业率
3. 宏观经济稳定
3.3 财政赤字率
3.4 公共债务占生产总值比重
4.1 人均年用电量
4.2 公路网密度
4. 基础设施 4.3 铁路网密度
4.4 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
4.5 移动电话普及率
5.1 人均水资源量
5.2 人均耕地面积
5. 自然资源
5.3 人均能源储量(石油、天然气、煤炭)
5.4 人均铁矿石储量
6.1 预期寿命
6. 健康与医疗 6.2 万人医师数
6.3 万人病床数
7.1 万人专任教师数
7. 教育 7.2 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
7.3 万人在校研究生数

4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指标大类 分项指标名称
8.1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8. 财政 8.2 人均税收收入
8.3 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
9.1 金融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9.2 银行业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9. 金融市场
9.3 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9.4 保费收入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10.1 省会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
10.2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1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0.3 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
10.4 单位能耗下降率
1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11.2 适龄劳动人口比重
11. 人口与就业 11.3 老年人抚养比
11.4 人均可支配收入
11.5 最低工资水平
12.1 R&D 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12.2 规模以上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
12. 知识经济与创新
12.3 万人专利授权量
12.4 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
12.5 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5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 生产力水平

1.1 地区生产总值
图 1.1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
107671
99632

120,000 12%
100,000 10%
71068
62352

80,000 8%
54259
46616
45828
42395
39752
38155
37114
35371
35105

60,000 6%
25793
24909
24758
23606
23224
21237
17213
17027
16769

40,000 4%
14104
13613
13597
11727
8718
5309
3748
2966
1698

20,000 2%
0 0%
广江山浙河四湖福湖上安北河陕辽江重云广内山贵天黑新吉甘海宁青西
东苏东江南川北建南海徽京北西宁西庆南西蒙西州津龙疆林肃南夏海藏
古 江
2018 2019 占全国比重(右轴)

单位:亿元(当年价格)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9 年广东以 107671 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国第 1 位,占全国比重为 11%,为“10


万亿元”阵营唯一成员;江苏以 99632 亿元位列第 2 位,占比为 10%,为“9 万亿元”阵营唯一
成员;两者占到全国 GDP 比重合计为 21%。第 3 位山东与前两名的差距有所拉大,占比为
7%,与第 4 至 5 位的浙江、河南共同形成第三梯队,GDP 均高于“5 万亿元”,其中山东、河
南的经济规模主要依靠人口大省优势,浙江则依靠了较高的人均 GDP。四川、湖北和福建组
成“4 万亿元”的第四梯队,湖南至河北 5 个省市组成了“3 万亿元”的第五梯队,主要包括了沿
海与中部省市。3 万亿规模以下的 18 个省区市中,除天津、江西、山西与海南外,主要集
中在东北与西部地区。

6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1.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图 1.2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164220
157279

180,000
123607

160,000
107624
107139

140,000
94172
90371

120,000
77387
75828
70653
67852
66649

100,000
58496
57540
57191
56507
56388
55774
54280
54217
53164

世界78840
48981
48902
47944
46433
46348
45724
43475
42964
80,000 36183
32995
全国70892
60,000
40,000
20,000
0
北 上 江 浙 福 广 天 湖 重 山 内 陕 安 湖 辽 海 河 四 新 宁 江 青 西 云 贵 河 山 吉 广 黑 甘
京 海 苏 江 建 东 津 北 庆 东 蒙 西 徽 南 宁 南 南 川 疆 夏 西 海 藏 南 州 北 西 林 西 龙 肃
古 江
2018 2019 2019年全国 2019年世界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2019 年,全国人均 GDP 为 70892 元(按照 2019 年 1 美元兑换 6.8985 元人民币平均汇


率计算,约为 10276 美元)
,同期世界人均 GDP 为 78840 元人民币(11429 美元)。有 9 个
省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北京、上
海、江苏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2 万元,分别为 164220 元、157279 元和 123607 元,
其中江苏首次进入 12 万元俱乐部。排名其后的浙江和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超 10 万元,
分别为 107624 元和 107139 元,处于第二梯队。广西、黑龙江、甘肃三省排名最后三位,人
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 42964 元、36183 元和 32995 元,仅为京沪苏三市的 25%。

7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3 经济增长速度
图 1.3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地区生产总值实际增速

10
8.3

9
8.1
8.1
8.0
7.6
7.6
7.5
7.5
7.5

8
7.0
6.8
6.8
6.5
6.3
6.3

7
6.2
6.2
6.2
6.2
6.1
6.1
6.0
6.0
6.0
5.8
5.5
5.5

6 全国6.1
5.2
4.8

5
4.2

4
3.0

3 世界2.5
2
1
0
贵 云 西 江 福 湖 安 湖 四 河 河 浙 宁 重 青 山 广 甘 新 北 江 上 广 陕 海 辽 山 内 天 黑 吉
州 南 藏 西 建 南 徽 北 川 南 北 江 夏 庆 海 西 东 肃 疆 京 苏 海 西 西 南 宁 东 蒙 津 龙 林
古 江
2018 2019 2019全国 2019世界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2019 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
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呈缓中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 6.1%,与 2018 年相比
下降了 0.7 个百分点。24 个省区市经济增速有所减缓,下降幅度在 0.1-2.3 个百分点之间。
各省域经济增长分化特征明显,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贵州、云南、西藏三省区增
速领跑全国,同比分别增长 8.3%、8.1%和 8.1%。天津、黑龙江、吉林三省排名最后,同比
分别增长 4.8%、4.2%、3.0%。与去年相比,吉林和陕西经济增速降幅较大,天津、河北和重
庆、甘肃等 4 省区经济则出现积极变化。

8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2. 经济结构

2.1 服务业比重
图 2.1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
83.5

90
72.7
63.5
59.0
55.5
55.1
54.4
54.0
53.8
53.2
53.2
53.0
53.0
52.6
52.4

世界水平61.2
51.6
51.4
51.3
51.3
50.8
50.7
50.7
50.3
50.3
50.1
50.0
49.6
48.0
47.5
45.8
45.3
60
全国水平53.9

30

0
北 上 天 海 广 甘 西 浙 吉 湖 重 辽 山 云 四 新 山 河 江 安 广 青 贵 宁 黑 湖 内 河 江 陕 福
京 海 津 南 东 肃 藏 江 林 南 庆 宁 东 南 川 疆 西 北 苏 徽 西 海 州 夏 龙 北 蒙 南 西 西 建
江 古
2018 2019 2019全国 2018年世界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 GDP 比重持续保持在 50%以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


升,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2019 年,我
国服务业占 GDP 比重达到 53.9%,比第二产业高出 15 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
贡献率为 59.4%,比第二产业高出 22.6 个百分点。但我国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显著,
仅 8 个省区市服务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发达省市正在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
型,北京和上海两市分别以 83.5%和 72.7%的比重位列前两名。排名最末位的陕西省和福建
省服务业比重分别仅为 45.8%和 45.3%。

9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2.2 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
图 2.2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
89.25
81.05

100
66.37

80
52.09
49.46
43.54

60
31.39
29.13
28.74

世界44.1
24.54
22.11

40
17.06
14.52
14.19
13.71
13.63

全国31.9
12.77
12.07
11.40
11.11
10.93
10.53
10.01
8.61
8.50
6.42
6.37
4.36

20
2.87
2.70
1.26
0
上 北 广 天 浙 江 福 辽 山 重 广 海 四 江 黑 陕 安 新 河 吉 湖 河 云 湖 山 宁 内 甘 西 贵 青
海 京 东 津 江 苏 建 宁 东 庆 西 南 川 西 龙 西 徽 疆 北 林 南 南 南 北 西 夏 蒙 肃 藏 州 海
江 古
2018 2019 2019全国 2019世界

单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WDI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渐下降
态势。2019 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占 GDP 比重由 2012 年的 45%降至 32%,较 2018 年下降 1.3
个百分点。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的区域间差异明显,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外向型经
济特征明显,占比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江苏等 6 个省区
市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最高,为 89%;
北京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 81%,位居第二位;广东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为 66%,位
居第三位;天津、浙江、江苏和福建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在 30-50%。大部分省区市进出
口占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贵州和青海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最低,分别
为 3%、3%和 1%,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较低。

10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2.3 消费率
图 2.3 2016、2017 年中国各省(区、市)消费率
79.7

90
69.2
69.0
66.8
64.2
63.7
62.3
61.4
60.1
58.9
57.3
56.7
56.4
55.4
53.3
52.6
52.4
51.9
51.1
50.3
50.1
50.0
49.2
48.4
48.4
47.8

60
47.2
45.4
44.2
全国水平55.4

40.9
38.8
30

0
西 青 甘 新 云 黑 海 宁 北 辽 上 广 山 贵 湖 内 四 河 江 广 江 安 浙 山 湖 重 河 天 陕 福 吉
藏 海 肃 疆 南 龙 南 夏 京 宁 海 西 西 州 南 蒙 川 南 西 东 苏 徽 江 东 北 庆 北 津 西 建 林
江 古

2016 2017 2019年全国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注:限于数据可得性,各省(区、市)消费率数据更新至 2017 年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转向消
费驱动的格局加快形成,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7 年全国最终消费率为
53.6%,居三驾马车之首。但目前大部分地区有效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分地区看,14 个省区
市最终消费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排名第一,达到 79.7%,青海、甘肃、新疆、云南、
黑龙江、海南、宁夏、北京等 8 省市超过 60%。17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排名最末位的
吉林省低于 40%,最终消费率为 38.8%。

11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2.4 城镇化率
图 2.4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城镇化率
88.3
86.6

100
83.5
71.4
70.6
70.0
68.1
66.8

80
66.5
63.4
61.5
61.0
60.9
59.9
59.6
59.4
59.2
58.3
57.6
57.4
57.2
55.8
55.5
53.8
53.2
51.9
51.1
全国60.6
49.0
48.9
48.5
60
世界55.7

31.5
40

20

0
上 北 天 广 江 浙 辽 重 福 内 山 湖 黑 宁 山 陕 海 吉 河 江 湖 安 青 四 河 新 广 贵 云 甘 西
海 京 津 东 苏 江 宁 庆 建 蒙 东 北 龙 夏 西 西 南 林 北 西 南 徽 海 川 南 疆 西 州 南 肃 藏
古 江
2018 2019 2019全国 2019世界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 1%的速度推进,2019 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 60.6%,城镇化率


保持稳步上升,并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海峡西岸等大城
市群,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
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集聚效应凸显,逐步成为世界级
城市群。但我国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相对三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
2019 年,有 13 个省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
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镇化率最高,均超过 80%,分别为 88.3%、86.6%和 83.5%。而
排名最后的云南、甘肃、西藏等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只有 48.9%、48.5%和 31.5%。

12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3. 宏观经济稳定

3.1 通货膨胀率
图 3.1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3.7

4
3.4
3.4

世界水平3.5
3.2
3.2
3.1
3.1
3.0
3.0
3.0
2.9
2.9
2.9
2.9
2.8
2.7
2.7
2.7
2.7

3 全国水平2.9
2.6
2.5
2.5
2.5
2.4
2.4
2.4
2.3
2.3
2.3
2.1
1.9

0
广 广 海 山 四 江 湖 河 吉 河 浙 江 湖 陕 黑 天 山 安 重 福 上 云 青 内 辽 贵 北 西 甘 宁 新
西 东 南 东 川 苏 北 北 林 南 江 西 南 西 龙 津 西 徽 庆 建 海 南 海 蒙 宁 州 京 藏 肃 夏 疆
江 古

2018年 2019年 2019年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IMF 数据库

2019 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 2.9%,实现全年物价 3%左右的调控


目标。全国有 10 个省区市 CPI 上涨幅度超过全国水平,有 17 个省区市上涨幅度低于全国水
平。
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全国 CPI 涨幅明显上升。全国有 26 个省区市 CPI 涨幅提升,仅
北京、宁夏、辽宁和新疆四地回落,分别回落了 0.2、0.2、0.1、0.1 个百分点。

13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3.2 城镇登记失业率
图 3.2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城镇登记失业率
4.2

4.5
3.7
3.7

4.0
3.6
3.5
3.5
3.5
3.3
3.3
3.3
3.2

全国水平3.6
3.2
3.1
3.1
3.1

3.5
3.0
3.0
2.9
2.9
2.7
2.7
2.6
2.6
2.6

3.0
2.5
2.4
2.3
2.3
2.2
2.5 2.1
2.0 1.3
1.5
1.0
0.5
0.0
辽 宁 内 上 天 黑 福 四 山 云 陕 河 河 吉 贵 江 甘 江 西 湖 山 安 重 广 浙 湖 广 海 青 新 北
宁 夏 蒙 海 津 龙 建 川 东 南 西 南 北 林 州 苏 肃 西 藏 南 西 徽 庆 西 江 北 东 南 海 疆 京
古 江
2018年 2019年 2019年全国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9 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6%,较上年下降 0.2 个


百分点。全国仅辽宁、宁夏、内蒙古三地失业率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 4.2%、3.7%、3.7%。
北京、新疆、青海三地失业率最低,分别为 1.3%、2.1%、2.2%。
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全国有 20 个省区市失业率有所下降。其中,湖南、青海、重
庆、山西四地降幅最大,2019 年失业率较 2018 年分别下降了 0.9、0.7、0.7 和 0.6 个百分点。
有 6 个省区失业率有所上升,广西、甘肃、辽宁、河南上升幅度最大,2019 年失业率较 2018
年分别上升了 0.3、0.2、0.2、0.2 个百分点。有 5 个省区市失业率与上年持平。

14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3.3 财政赤字率
图 3.3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财政赤字率

黑 内
西 青 甘 新 龙 宁 贵 吉 云 海 广 蒙 江 山 四 陕 河 湖 辽 重 安 河 湖 天 山 浙 福 广 江 北 上
藏 海 肃 疆 江 夏 州 林 南 南 西 古 西 西 川 西 北 南 宁 庆 徽 南 北 津 东 江 建 东 苏 京 海
0

-2.7
-3.4
-3.8
-4.3
-4.8
-4.8
-5.9
-8.1

-20
-10.0
-11.3
-11.3
-11.5
-12.4
-12.6
-13.0
-13.3
-13.5
-13.9
-15.8
-17.7
-19.0
-19.7
-20.2
-24.0
-24.9
-27.1
-27.5
-27.5

-40
-35.6

-60
-53.3

-80

-100

-120
-115.8

-140
2018年 2019年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9 年,中西部省份财政赤字水平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西藏、青海、甘肃三省区财政赤
字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分别为 115.8%、53.3%和 35.6%。新疆、黑龙江、宁夏、贵
州、吉林、云南等地超过 20%,分别为 27.5%、27.5%、27.1%、24.9%、24.0%和 20.2%。而上
海、北京、江苏三地赤字率最低,分别为 2.7%、3.4%、3.8%。
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全国有 20 个省区市的财政赤字率有所提升。吉林、黑龙江、
青海等省区上升幅度最大,较 2018 年分别提高了 7.1、6.8、5.3 个百分点。有 9 个省区的财
政赤字率出现回落,云南、北京和西藏回落幅度最大,较 2018 年分别下降了 2.6、2.1 和 2.0
个百分点。湖南、湖北赤字率与 2018 年持平。

15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3.4 公共债务占生产总值比重
图 3.4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公共债务占生产总值比重
70.9

80
70
57.7

60
44.1
42.5
42.0

50
37.1
36.6
35.7
35.7
35.2
34.9
34.9
29.8

40
25.6
25.6
25.3
23.7
22.7
21.6
21.4
20.6

30 全国平均28.3
18.5
17.5
16.7
16.6
15.0
14.9
14.8
14.6
14.0
11.1
20
10
0
青 贵 宁 内 海 吉 新 甘 辽 天 云 黑 广 河 湖 陕 重 四 江 安 山 山 湖 浙 福 上 江 西 河 北 广
海 州 夏 蒙 南 林 疆 肃 宁 津 南 龙 西 北 南 西 庆 川 西 徽 西 东 北 江 建 海 苏 藏 南 京 东
古 江

2018年 2019年 2019年全国平均

单位:% 数据来源:财政部,中国统计年鉴

2019 年,从债务余额占 GDP 的比重来看,大多数省区市处于安全区间,公共债务率在


10%-30%之间的省区市数量较多,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公共债务率总体较低,而西部
和东北地区公共债务率普遍偏高。有 13 个省区市债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贵州和
宁夏三省排名前三位,分别达到 70.9%、57.7%和 44.1%。有 18 个省区市债务率低于全国水
平,以东部省区市居多。
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全国有 23 个省区市公共债务率有所上升。天津、吉林、黑龙
江、青海上升超过 9 个百分点。云南、浙江、贵州、安徽、上海、福建、四川、江西 8 个省
公共债务率下降。

16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4. 基础设施

4.1 人均年用电量
图 4.1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年用电量
15597
14382

16,000
11776
11367

14,000
12,000
8044
7762

10,000
6462
6176
6066
6046
5812
5621
5517
5413

8,000
5079
4866
4342
4253
3845
3757
3735
3730
3713
3615
3490

6,000
3292

全国水平 5161
3147
2899
2694
2655
2222

4,000
世界水平 3131
2,000
0
宁 内 青 新 浙 江 上 山 山 福 广 天 辽 北 河 甘 陕 贵 广 海 湖 云 重 安 河 江 四 吉 湖 黑 西
夏 蒙 海 疆 江 苏 海 东 西 建 东 津 宁 京 北 肃 西 州 西 南 北 南 庆 徽 南 西 川 林 南 龙 藏
古 江
2018 2019 2019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度/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4 年数据

2019 年全国人均用电量达到 5160.9 度,较 2018 年上升 259.5 度,同比增长 5.3%,增速


较 2018 年略有下滑。全国有 14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
东部省份人均用电量多数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中西部地区则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宁夏、内
蒙古、青海、新疆地广人稀、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因而人均年用电量位居全国前列。我国
经济工业化稳步推进,产业快速升级,对全社会用电量起到明显拉动作用。与 2018 年相比,
2019 年全国 27 个省区市人均用电量实现稳步增长,其中新疆、内蒙古两地提升幅度在千度
以上,较 2018 年分别提高 2768.6 和 1148.1 度。青海、河南、甘肃和上海四地出现小幅负增
长,较 2018 年分别下降 463.4、68.6、23.7 和 1.6 度。

17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4.2 公路网密度
图 4.2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公路网密度
211.6
205.8
177.5
161.6
157.0

200
155.4
155.1
136.3
135.3
125.3
122.6
116.9
116.2
113.7
107.6

150
104.9
92.1
89.0
87.6
84.7
69.4
67.3

100
56.4
55.1
53.9
37.3
35.8
17.3 全国水平50.8
50
12.0
11.9
世界水平32.6

8.6
0
重 上 山 河 安 湖 江 北 天 江 广 浙 贵 湖 海 河 山 福 陕 辽 四 云 吉 宁 广 黑 甘 内 青 新 西
庆 海 东 南 徽 北 苏 京 津 西 东 江 州 南 南 北 西 建 西 宁 川 南 林 夏 西 龙 肃 蒙 海 疆 藏
江 古
2018 2019 2019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公里/百平方公里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3 年数据

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车里程逐年增加,但建设水平仍存在
区域不平衡现象。2019 年,全国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 50.8 公里,较 2018 年提高了
0.5 公里,同比增长 1.0%。全国有 25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
平。重庆、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公路网密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211.6、205.8、
177.5 和 161.6 公里。广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广人稀的省区
公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53.9、37.3、35.8、17.3、12.0 和 11.9
公里。
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公路网密度远高于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也不断加大公路交通基础
设施建设投资,努力缩小区域差距。2019 年江西、重庆、海南、湖北和安徽等省份公路网密
度提升幅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125.3、211.6、107.6、155.4 和 157.0 公里,较 2018
年分别增加了 28.3、20.4、8.7、7.5 和 6.8 公里。

18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4.3 铁路网密度
图 4.39.94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铁路网密度
8.33

10
7.36

8
4.42

6
4.20
4.15
3.87
3.76
3.48
3.48
2.94
2.92
2.86
2.85
2.78
2.73
2.67
2.64
2.64
2.63
2.34

4
2.19
2.13
1.50
1.14
1.10
1.08
1.04

全国水平1.47
0.42
0.35
2
世界水平0.78
0
天 北 上 辽 山 河 河 山 安 江 江 海 重 福 湖 浙 吉 湖 陕 广 宁 广 贵 黑 甘 内 四 云 新 青 西
津 京 海 宁 东 北 南 西 徽 苏 西 南 庆 建 北 江 林 南 西 东 夏 西 州 龙 肃 蒙 川 南 疆 海 藏
江 古
2018 2,019.0 2019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公里/百平方公里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6 年数据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 13.99 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 3.54 万公


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 25.3%,较 2018 年提高 2.6 个百分点。2019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新
增 8248.7 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1.47 公里。23 个省区市铁路网密度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8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天津、北京、上海三直辖市铁路网密度遥遥领先,分
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9.94、8.33 和 7.36 公里。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等三省区仍不足
1 公里,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0.42、0.35 和 0.07 公里。2019 年,张呼、大张、京张、郑阜、
黔张等高铁相继通车,“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越织越密,铁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与
2018 年相比,全国铁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提高 0.09 公里,北京、河南、江苏、湖北和安
徽等省市铁路网密度增幅领先。

19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4.4 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
图 4.45.02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
5.02
4.76

3
1.64
1.61
1.52
1.49
1.49
1.45
1.34
1.33
1.32
1.30

2
1.20
1.08
0.97
0.84
0.80
0.72
0.69
0.67
0.62

世界水平1.11
0.61
0.60
0.59
0.55
0.49
0.40
0.34
1 0.24
0.19
全国水平0.97
0
北 上 海 西 宁 天 新 重 云 青 广 陕 福 浙 内 辽 贵 四 江 甘 黑 山 吉 湖 广 山 湖 江 河 安 河
京 海 南 藏 夏 津 疆 庆 南 海 东 西 建 江 蒙 宁 州 川 苏 肃 龙 东 林 北 西 西 南 西 南 徽 北
古 江
2017 2018 2019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人 数据来源:国家民航总局,世界银行 WDI

2019 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超 13 亿人次,较上年增长 6.9%,国内航线比上年增长


6.5%;国际航线比上年增长 10.4%。各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 1000 万人次以上的机场达到
39 个,较上年净增 2 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 83.3%。分地区看,
华北地区占 14.4%,东北地区占 6.2%,华东地区占 29.5%,中南地区占 24.3%,西南地区占
16.3%,西北地区占 6.6%,新疆地区占 2.8%。
2019 年,全国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为 0.97 人次,较上年提升 0.06 人次。其中,16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和国际旅游胜地
海南三省市人均民用航空吞吐量遥遥领先其他省市区,江西、河南、安徽和河北等省滞后明
显。与 2018 年相比,宁夏、上海、青海、新疆和重庆五地人均旅客运输量增幅最大,分别
增加了 0.25、0.16、0.15、0.14 和 0.10 人次。

20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4.5 移动电话普及率
图 4.5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移动电话普及率
186.7

200
165.1
149.3
143.5
126.0

150
120.2
119.7
119.2
118.8
118.6
117.8
112.8
112.2
111.8
110.7
109.5
109.2
108.8
107.7
107.1
106.9
104.7
103.9
103.4

全国水平114.4
102.1
100.1
96.1
96.0
91.8
91.7
89.1
世界水平104.9
100

50

0
北 上 浙 广 江 海 陕 宁 福 内 重 四 辽 贵 青 河 天 新 吉 山 山 黑 甘 广 河 云 湖 湖 安 西 江
京 海 江 东 苏 南 西 夏 建 蒙 庆 川 宁 州 海 北 津 疆 林 东 西 龙 肃 西 南 南 南 北 徽 藏 西
古 江
2018 2019 2019 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部/百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2019 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 114.4 部,较 2018 年每百人增加 2.2 部,普


及速度有所趋缓。11 个省区市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
苏等省市普及率领先全国较多,分别达到每百人 186.7、165.1、149.3、143.5 和 126.0 部。
尤其是北京市,移动电话数量将近每人两部。但也有 20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湖
南、湖北、安徽、西藏等中西部省份普及率偏低,分别为每百人 96.1、96.0、91.8、91.7、
89.1 部,人均不到一部。与 2018 年相比,上海、湖南、河南、浙江、江苏等省市移动电话
普及率增速较快,分别每百人增长 11.49、4.73、4.70、4.51 和 4.32 部。而重庆、新疆等省
市区增速较低,分别每百人增长 0.05 和 0.06 部。内蒙古、陕西、青海、吉林、广东和宁夏
五省区出现负增长,分别每百人减少 1.55、1.61、3.06、3.29、4.77 和 8.80 部。

21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5. 自然资源

5.1 人均淡水资源量
图 5.1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淡水资源量

129,407
15183

西藏129407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4405
4259
4018

世界水平5932
3474
3447
3289
3166
3093
3037

6,000
2686
2281
1876
1809
1766
1600
1280
1234
1036

4,000
851
588
288
261
199
194
182
175
150
114

2,000 全国水平2077
52

0
西 青 江 广 黑 新 福 四 云 贵 湖 海 浙 吉 广 内 重 陕 甘 湖 安 辽 江 山 上 山 宁 河 河 北 天
藏 海 西 西 龙 疆 建 川 南 州 南 南 江 林 东 蒙 庆 西 肃 北 徽 宁 苏 西 海 东 夏 南 北 京 津
江 古
2018 2019 2019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立方米/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4 年数据,西藏数据溢出

2019 年,全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 2077.7 立方米,较 2018 年增加 69.7 立方米。其中,


11 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水平,20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西藏自治区人均淡水
资源高达 129407.2 立方米,是第二位青海(15182.5 立方米)的 8.5 倍,上述两省区人均淡
水资源量均远高于其他地区。天津、北京和河北三省市淡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量
分别为 51.9、114.2 和 149.9 立方米。与 2018 年相比,江西、福建、黑龙江、湖南四省人均
淡水资源量增幅均在千立方米以上。相反,西藏、海南、云南等三省区人均淡水资源量下降
幅度较大,分别下降 7397.5、1810.2 和 1415.9 立方米,应引起高度重视。

22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5.2 人均耕地面积
图 5.2
6.27 2017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耕地面积

7
5.50

5
3.86
3.21

4
3.07
2.84

3 世界2.85
1.98
1.94
1.89
1.71
1.64
1.56
1.48
1.41
1.35
1.33
1.30
1.27
1.22
1.17
1.16
1.14

2
1.05
1.00
0.85

全国1.46
0.52
0.51
0.42
0.35
0.15
0.12

0
黑 内 吉 新 甘 宁 西 云 贵 辽 山 陕 青 安 广 湖 河 河 四 海 重 山 湖 江 江 浙 福 天 广 北 上
龙 蒙 林 疆 肃 夏 藏 南 州 宁 西 西 海 徽 西 北 北 南 川 南 庆 东 南 西 苏 江 建 津 东 京 海
江 古
2016 2017 2017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亩/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注:2018、2019 年数据尚未披露,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6 年数据

近年来,我国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
计算,2017 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 1.46 亩,较 2016 年减少 0.009 亩。其中,13 个省区市人
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
甘肃等 5 个省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分别为 6.27、5.50、3.86、3.21 和 3.07 亩。北京、上
海两个直辖市的人均耕地资源最少,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 0.15 和 0.12 亩,远远低于其他地
区。2017 年,湖南、吉林、黑龙江等三省区人均耕地面积同比增加较大,分别增长 0.14、
0.02、0.02 亩。相反,新疆、西藏、宁夏、重庆和贵州等五省区市人均耕地面积同比减少较
大,同比减少 0.05、0.04、0.03、0.02 和 0.02 亩。

23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5.3 人均能源储量
图 5.3a 2016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石油储量

35
世界30.66
24.844

30

25
13.916

20
11.231

10.828

10.064

15
6.403

10
3.604

3.558

3.326

3.278

2.957

2.145

0.493

0.464

0.341

0.202

0.088

0.075

0.038

0.032

0.003

0.001
5
全国2.09
0
新 青 黑 甘 陕 吉 宁 河 内 辽 山 天 海 河 江 湖 重 四 安 广 云 广
疆 海 龙 肃 西 林 夏 北 蒙 宁 东 津 南 南 苏 北 庆 川 徽 西 南 东
江 古
2015 2016 2016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吨/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EIA
注:2017、2018、2019 年数据尚未公布,西藏、北京、山西、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贵州等
省市区数据缺失,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7 年数据

2016 年,全国人均石油储量为 2.09 吨,较 2015 年下降 0.013 吨。其中,12 个省区市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10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青海、黑龙江、甘肃、陕西等五省
区石油资源最为丰富,人均石油储量分别为 24.844、13.916、11.231、10.828 和 10.064 吨。
重庆、四川、安徽、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市人均石油储量最少,分别为 0.088、0.075、
0.038、0.032、0.003 和 0.001 吨,均低于 0.01 吨。

24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图 5.3b 2016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天然气储量

42751.4

50,000
38216.2

40,000
22840.5

20462.9

30,000
世界26030
15966.6

20,000
8946.5

4065.8

3428.1

2675.6

1760.0

10,000
1218.5

1123.7

452.5

353.0

336.7

265.5

79.6

78.4

29.1

17.2

全国3628
3.3

1.0

0.5

0.4
0
黑 内 吉 新 甘 宁 西 云 贵 辽 山 陕 青 安 广 湖 河 河 四 海 重 山 湖 江
龙 蒙 林 疆 肃 夏 藏 南 州 宁 西 西 海 徽 西 北 北 南 川 南 庆 东 南 西
江 古
2015 2016 2016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立方米/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EIA
注:2017、2018、2019 年数据尚未公布,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南、西藏等省市区数据缺
失,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7 年数据

2016 年,全国人均天然气储量为 3627.4 立方米,较 2015 年增加 156.8 立方米。其中,


7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四
川等西部五省区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均天然气储量分别为 42751.4、38216.2、
22840.5、20462.9 和 15966.6 立方米,均超过 10000 立方米。广东、安徽两省人均天然气储
量最少,分别为 0.5 和 0.4 立方米。

25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图 5.3c 2017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煤炭储量

2477.6

2500
2007.6

2000

1500
712.2

1000
560.6
415.4
339.7

500
206.1
164.9
133.8
119.8
96.9
88.7

全国水平180.2
73.9
62.2
60.9
57.5
57.5
35.5
19.1
12.9
12.8
12.1
9.5
9.1
5.8
5.4
3.6
1.8
0.8
0.2
0.0

世界水平138.9
0
山 内 新 宁 陕 贵 青 黑 安 云 甘 河 山 四 辽 河 重 吉 天 海 江 北 湖 福 江 湖 西 广 浙 广 上
西 蒙 疆 夏 西 州 海 龙 徽 南 肃 南 东 川 宁 北 庆 林 津 南 苏 京 南 建 西 北 藏 西 江 东 海
古 江
2016 2017 2017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吨/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注:2018、2019 年数据尚未公布,上海市数据缺失,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8 年数据

2017 年,全国人均煤炭储量为 180.2 吨,较 2016 年减少 0.4 吨。其中,7 个省区市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23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山西、内蒙古等两省区人均煤炭储量最多,分别
为 2477.6 和 2007.6 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和上海三省市人均煤炭储量最
少,分别为 0.8、0.2 和 0 吨。

26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5.4 人均铁矿石储量
图 5.4 2016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铁矿石储量
116.4

120

100
72.1

80

60
44.7
35.6
34.4
32.7

40
18.4
13.9
12.4
10.4

全国14.6
9.7
9.2
8.9

20
7.9
7.4
6.7
5.1
3.1
2.9
2.0
1.8

世界11.0
1.1
0.9
0.8
0.6
0.5
0.5
0.4

0
辽 内 山 河 新 四 吉 安 甘 陕 山 海 云 福 湖 北 西 江 湖 江 河 浙 黑 广 广 青 贵 重
宁 蒙 西 北 疆 川 林 徽 肃 西 东 南 南 建 北 京 藏 西 南 苏 南 江 龙 东 西 海 州 庆
古 江
2015 2016 2016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吨/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USGS
注:2017、2018、2019 年数据尚未公布,天津、宁夏、上海等省市区数据缺失,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7 年
数据

2016 年,全国人均铁矿石储量为 14.6 吨,较 2015 年减少 0.6 吨。其中,7 个省区市的


人均铁矿石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辽宁、内蒙古两省区人均
铁矿石储量最多,分别为 116.4 和 72.1 吨,山西、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区位列第二梯队,
人均铁矿石储量分别为 44.7、35.6、34.4 和 32.7 吨。黑龙江、广东、广西、青海、贵州、重
庆等六省区市人均铁矿石储量最少,均低于 1 吨。

27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6. 健康与医疗

6.1 预期寿命
图 6.1 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各省(区、市)预期寿命

85
80.3
80.2
78.9
77.7
76.6
76.5
76.5
76.4
76.3
76.2
76.0
75.8
75.7

80
75.1
75.1
75.0
74.9
74.9
74.8
74.7
74.7
74.6
74.4
74.3
73.4
72.3
72.2

全国74.8
71.1

75
70.0
69.5
68.2

世界72.4
70

65

60

55

50
上 北 天 浙 江 广 山 辽 海 吉 黑 福 重 广 安 河 山 湖 四 湖 陕 河 内 江 宁 新 甘 贵 青 云 西
海 京 津 江 苏 东 东 宁 南 林 龙 建 庆 西 徽 北 西 北 川 南 西 南 蒙 西 夏 疆 肃 州 海 南 藏
江 古
2000 2010 2010年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岁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7 年数据

根据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 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为 74.8 岁。其中,18


个省区市人口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上海、北京两市的
预期寿命超过了 80 岁,分别为 80.3、80.2 岁。而西部地区的新疆、甘肃、贵州、青海、云
南、西藏等六个省区人口预期寿命排名靠后,分别为 72.3 岁、72.2 岁、71.1 岁、70.0 岁、
69.5 岁和 68.2 岁。整体来看,东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与 2000 年人口
普查结果相比,2010 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 3.4 岁。

28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6.2 万人医师数
图 6.2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

60
49

50

40
35
32
31
31
31
30
30
30
29
29
28
28
28
28
27
27
27
26
26
26

30
25
25
25
25
25

全国28
24
23
23
22
21
20
世界15
10

0
北 浙 江 内 山 上 天 河 宁 青 吉 湖 陕 山 辽 西 重 新 河 四 湖 福 贵 黑 广 海 甘 云 广 安 江
京 江 苏 蒙 东 海 津 北 夏 海 林 南 西 西 宁 藏 庆 疆 南 川 北 建 州 龙 东 南 肃 南 西 徽 西
古 江
2018 2019 2019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5 年数据

2019 年,全国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 28 人。其中,11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16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北京万人医师数为 49 人,位列全国第一。甘肃、广西、云
南、安徽和江西五省区排在最后,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 24 人、23 人、23
人、22 人和 21 人。整体来看,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万人医师数相对
较低。与 2018 年相比,全国万人医师数增加了 2 人,28 个省区市万人医师数均呈现不同程
度上升态势,仅吉林、辽宁和湖北持平上年;北京、江苏和西藏 3 个省区市增长最快,较
2018 年均上升了 3 人。

29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6.3 万人病床数
图 6.3 2018 年中国各省(区、市)万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
72.1
71.9
71.8
71.0
69.9

80
68.2
66.5
66.3
65.7
64.9
63.4
62.7
61.8
61.7
61.1
60.6
60.3

70
59.6
57.9
57.4
57.4
56.0
55.8
53.7
52.0
51.9
60 全国60.2
48.8
48.8
47.9
45.6
43.8
50
40
30 世界29.2

20
10
0
辽 新 四 重 湖 贵 湖 黑 陕 青 河 内 吉 甘 江 山 云 宁 浙 北 上 山 河 江 广 安 福 西 海 广 天
宁 疆 川 庆 南 州 北 龙 西 海 南 蒙 林 肃 苏 东 南 夏 江 京 海 西 北 西 西 徽 建 藏 南 东 津
江 古
2017年 2018年 2018年全国 世界平均

单位:张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世界银行 WDI


注:各地区 2019 年数据未更新,故延用 2018 年数据,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5 年数据

2018 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 60.2 张。其中,17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


均水平,14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辽宁、新疆、四川、重庆四省区市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
超过 70 张,分别为 72.1 张、71.9 张、71.8 张和 71 张。西藏、海南、广东和天津等四省市
排名最低,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 48.8 张、47.9 张、45.6 张和 43.8 张。与 2017 年相比,
2018 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了 3.1 张,30 个省区市万人病床数均呈现不
同程度上升态势,仅天津下降 0.2 张,显示全国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改善。分地区
来看,中西部、东北地区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普遍高于东部。与 2017 年相比,甘肃、吉林、
河南三省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提升幅度最大,分别增加了 5.9 张、5.2 张、4.9 张。

30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7. 教育

7.1 万人专任教师数
图 7.1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万人专任教师数
119.3
116.4

140
112.8
106.9
104.0

120
98.5
95.3
95.3
93.9
93.3
91.5
90.5
87.9
87.2
86.2
84.7
84.2
80.0
80.0

100
78.5
78.4
78.3
77.7
75.4
71.6
68.9

全国84.8
66.5
63.5

80
59.0
58.5
49.9

60
40
20
0
新 西 贵 河 甘 海 宁 广 河 江 山 青 云 山 广 陕 福 湖 重 内 江 安 四 吉 浙 湖 辽 黑 北 天 上
疆 藏 州 南 肃 南 夏 西 北 西 西 海 南 东 东 西 建 南 庆 蒙 苏 徽 川 林 江 北 宁 龙 京 津 海
古 江
2018年 2019年 2019年全国

单位: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注:数据不含高等教育教师

2019 年,全国万人专任教师数(不含高等教育,下同)为 84.8 人。其中,15 个省区市


万人专任教师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新疆、西藏、贵州、河南、
甘肃中西部五省区继续蝉联每万人专任教师数前五名,分别为 119.3 人、116.4 人、112.8 人、
106.9 和 104 人。北京、天津、上海三省市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 59 人、58.5 人和 49.9
人。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万人专任教师数普遍高于东部地区。与 2018 年相比,全国万人
专任教师数(不含高等教育)增加了 2.1 人,28 个省区市万人医师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态
势,仅宁夏、黑龙江有所回落,山西持平;河北、河南和江苏 3 个省区增长最快,较 2018
年分别上升了 3.9 人、3.6 人和 3.5 人。

31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7.2 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
图 7.2 2018 年、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

80
69.9

70
52.9
51.6

60

50
37.6
36.4
36.4
36.1
35.7
34.6
34.2
33.4
33.2
32.8
32.1
31.4

40
30.4
30.1
30.1
29.9
29.8
29.1
28.9
28.8
28.7
27.0
26.8
26.0
25.6

全国32.3%
23.2
30 19.6
15.1
20

10

0
北 上 天 内 江 广 湖 湖 山 辽 重 浙 陕 海 黑 江 吉 山 宁 新 河 四 甘 河 福 安 广 青 云 贵 西
京 海 津 蒙 苏 东 北 南 西 宁 庆 江 西 南 龙 西 林 东 夏 疆 南 川 肃 北 建 徽 西 海 南 州 藏
古 2018年 江 2019年 2019年全国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9 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为 32.3%,有 13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8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地区看,北京、上海和天津持续保持绝对优势,组成第一
梯队,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居全国前三,分别为 69.9%、52.9%和 51.6%,显示出三地在
人口文化素质上的强大优势。云南、贵州、西藏西部三省区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 23.2%、
19.6%和 15.1%。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上升了 0.74 个百分
点。其中,江西、湖南、广西、河南和江苏五省区市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上升较快,分别
上升了 3.1 个、2.8 个、2.8 个、2.6 个、2.5 个百分点。海南、新疆、福建、陕西和贵州五省
区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下降较快,分别下降 3.2 个、3.2 个、2.7 个、1.8 个、1.7 个百分点。

32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7.3 万人在校研究生数
图 7.3 2018 年、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万人在校研究生数
167.6

180
160
140
120
100
67.9

80
46.9

60
37.8
29.2
27.8
27.0
26.6
23.2
21.1

40
16.1
14.8
14.6
13.6
11.4
11.2
11.0
11.0
10.9
10.7
10.3
9.9
9.6
9.6

全国20.5
8.7
7.7
7.3
7.3
6.5
5.7
5.1

20
0
北 上 天 陕 辽 吉 湖 江 重 黑 甘 福 四 湖 山 广 宁 安 山 新 浙 青 江 云 内 广 海 河 贵 河 西
京 海 津 西 宁 林 北 苏 庆 龙 肃 建 川 南 东 东 夏 徽 西 疆 江 海 西 南 蒙 西 南 北 州 南 藏
江 古
2018年 2019年 2019年全国

单位:人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

2019 年,全国在校研究生 286.4 万人,万人在校研究生数为 20.5 人。分地区看,10 个


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每万人拥有 167.6 个在校
研究生,远超其它地区,位列全国首位。上海以 67.9 人居全国第二,天津以 46.9 人位列第
三。贵州、河南和西藏三省区万人在校研究生不足 7 人,分别为 6.5 人、5.7 人、5.1 人。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全国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增加了 0.9 人。除浙江和四川以外,全国其
余各省区市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北京、陕西、天津、上海和江苏五
省市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加了 11.6 人、5.4 人、3.3 人、2.5 人、2.5 人。

33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8. 财政

8.1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图 8.1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25
世界水平24.3
18.8

20
17.1
16.4
15.3
13.8
13.1

15
12.0
11.8
11.6
11.3
11.3
10.7
10.6
10.5
10.0
9.8
9.5
9.5

全国平均10.7
9.3
9.2
9.0
8.9
8.9
8.8
8.7
8.6
8.5

10
7.6
7.4
7.4
7.2

0
上 天 北 海 山 西 内 广 新 浙 宁 河 辽 贵 江 甘 吉 青 黑 山 重 云 陕 江 四 安 广 湖 河 湖 福
海 津 京 南 西 藏 蒙 东 疆 江 夏 北 宁 州 西 肃 林 海 龙 东 庆 南 西 苏 川 徽 西 南 南 北 建
古 江

2018年 2019年 2019年全国平均 世界平均

单位:% 数据来源: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8 年数据

2019 年,全国共有 11 个省区市的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高于各省平均水平。上海、天


津、北京、海南四省区市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最高,均在 15%以上。福建、湖北、河南居
后三位,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7.2%、7.4%、7.4%。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 21 个
省区市占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态势。上海、北京、西藏三省区市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
3.0、2.6、2.5 个百分点。9 个省区占比小幅上升,其中天津占比上升 5.9 个百分点。

34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8.2 人均税收收入
图 8.2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税收收入(地方口径)

30000
24158
21712

25000

20000

15000
10320
8444

世界水平11164
8035
7699

10000
5752
5166
5067
4726
4389
4165
3889
3832
3793
3747
3743
3496
3256
3247
3174
3096
3026
2902
2897
2543
2540
2416
2404

全国平均5414
2132
2067

5000

0
上 北 天 浙 江 广 海 福 内 重 山 辽 宁 陕 湖 山 新 西 贵 江 吉 安 青 四 河 湖 云 河 黑 广 甘
海 京 津 江 苏 东 南 建 蒙 庆 东 宁 夏 西 北 西 疆 藏 州 西 林 徽 海 川 北 南 南 南 龙 西 肃
古 江
2018年 2019年 2019年全国平均 世界平均

单位:元 数据来源: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8 年数据

2019 年,与地方口径各省平均人均税收相比,有 7 个省区市人均税收收入高于各省人


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市最高,分别为 24157.7 元、21711.6 元、10319.8 元。甘肃、
广西、黑龙江、河南、云南、湖南、河北、四川 8 省区人均税收收入均低于 3000 元。
2019 年,受减税政策影响,各省人均税收收入均出现负增长,西藏降幅最大,为 22.9%,
有 17 个省区市人均税收收降幅超过 10%。天津、吉林降幅最小,分别为 0.9%、3.8%。

35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8.3 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
图 8.3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地方口径)

45
36.8
36.7
35.6

40 世界水平38.9
32.2
32.0
31.9
31.4
30.6
30.0

35
29.7
29.7
29.6
29.6
29.0
29.0
28.6
27.8
27.6
27.3
26.8
25.7
25.3
25.2

30
24.0

全国平均26.9
20.5

25
19.8
19.3
17.1
16.6
20 16.3
15 13.2

10
5
0
宁 广 新 天 甘 贵 湖 安 云 江 河 河 青 西 四 吉 重 福 辽 黑 山 湖 内 山 广 海 陕 北 江 浙 上
夏 西 疆 津 肃 州 南 徽 南 西 南 北 海 藏 川 林 庆 建 宁 龙 东 北 蒙 西 东 南 西 京 苏 江 海
江 古

2018年 2019年 2019年全国平均 世界平均

单位:% 数据来源:各省区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8 年数据

2019 年,
全国共有 19 个省区市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于各省平均水平。宁夏、
广西、新疆、天津、甘肃五省区市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最高,分别为 36.8%、36.7%、
35.6%、32.2%、32.0%。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居末三位,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
别为 13.2%、16.3%、16.6%。
与 2018 年相比,2019 年 24 个省区占比上升。天津、贵州、青海三地上升幅度最大,
分别上升 9.3、5.2、4.9 个百分点。7 个省区市占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山西、西藏、陕西
三省区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 4.2、3.3、1.6 个百分点。

36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9. 金融市场

9.1 金融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图 9.1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金融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17.3%
18.5%

20%
13.5%

16%
9.9%
8.9%
8.8%

12%
8.2%
8.1%
8.0%
8.0%
7.6%
7.5%
7.4%
7.3%
7.2%
7.1%
6.9%
6.9%
6.9%
6.8%
6.7%
6.6%
6.3%
6.3%
6.3%
6.1%
6.1%
5.9%
5.1%
5.1%
4.9%
8% 全国7.80%

4%

0%
北 上 天 甘 青 重 广 宁 浙 辽 江 新 海 黑 西 吉 广 山 河 福 四 陕 贵 安 江 湖 云 山 河 内 湖
京 海 津 肃 海 庆 东 夏 江 宁 苏 疆 南 龙 藏 林 西 西 北 建 川 西 州 徽 西 北 南 东 南 蒙 南
江 古
2018 2019 全国水平

单位:%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局
注:山西、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西藏 2018 数据尚未公布

2019 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为 77077 亿元,较上年增长 7.2%,占 GDP 比重为 7.8%,较上


年下降 0.3 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天津、甘肃、青海、重庆、广东、宁夏、浙江、辽宁 10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 21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广东 2019 年金融业增加值实
现 8881.41 亿元,排全国第一名,比去年同期增加 684.43 亿元,同比增长 8.35%。江苏、上
海、北京列二至第四,分别为 7529.6 亿元、6600.6 亿元、6544.8 亿元,其中上海表现较好,
同比增长 11.6%,反超北京,重返全国城市第一名。

37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9.2 各项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图 9.2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各项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400%
276.6%
256.2%
237.2%

300%
225.6%
217.3%
209.3%
199.1%
198.1%
195.3%
179.3%
178.1%
170.2%
165.1%
158.0%
157.2%
156.0%
153.2%
151.0%
144.2%
143.6%
135.9%
135.6%
134.7%
134.1%
133.1%

200%
124.2%
121.5%
121.1%
114.0%
106.7%
104.9%
全国水平154.52%

100%

0%
西 天 甘 青 北 上 辽 宁 浙 海 吉 贵 山 黑 重 广 河 新 江 广 云 江 内 四 陕 福 山 安 湖 湖 河
藏 津 肃 海 京 海 宁 夏 江 南 林 州 西 龙 庆 东 北 疆 西 西 南 苏 蒙 川 西 建 东 徽 北 南 南
江 古 全国
2018 2019

单位:% 数据来源:各省统计局

2019 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 153.11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3%;全年增加


16.81 万亿元,同比多增 6439 亿元。从各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量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
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 5 个沿海省市的贷款余额继续居全国前列,数额在 7 万亿
元至 16 万亿元之间,
五省的贷款余额总量为 59.10 万亿元,
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为 38.60%。
2019 年,全国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 154.52%,其中西藏、天津、甘肃、青海、
北京、上海、辽宁、宁夏、浙江、海南、吉林、贵州、山西、黑龙江、重庆、广东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其余 15 个省区市低于平均水平。西藏、天津、甘肃三省区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
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前三位,分别为 276.56%、256.24%、237.18%;湖北、湖南、河南三
省区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后三位,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
别为 114.00%、106.70%、104.86%。

38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9.3 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图 9.3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510.6%

600%

500%

400%

300%
159.4%
118.2%
101.0%

200%
99.4%
75.1%
55.3%
50.3%
47.0%
45.7%
43.0%
38.7%
38.7%
33.9%
33.4%
32.5%
30.8%
30.5%
29.6%
29.0%
28.5%
28.4%
26.3%
25.8%
25.1%
24.7%
20.6%
20.6%
18.7%
17.3%
13.6%

100%
全国59.84%
0%
北 上 广 贵 西 浙 天 海 新 福 江 四 安 宁 山 青 内 山 吉 辽 湖 重 陕 甘 湖 云 黑 河 河 江 广
京 海 东 州 藏 江 津 南 疆 建 苏 川 徽 夏 东 海 蒙 西 林 宁 北 庆 西 肃 南 南 龙 北 南 西 西
古 江
2018 2019 全国水平

单位:% 数据来源:Wind

截至 2019 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A 股上市公司总数 3777 家,总市值 59.29 万亿元,


流通市值 48.35 万亿元,平均市盈率 20.35 倍。相比 2018 年,A 股总市值增加了 15.8 万亿
元。2019 年,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伴随各大国际指数对 A 股纳入或扩容,
全球资本正加大对 A 股的战略配置。
分地区看,北京、上海、广东、贵州、西藏、浙江 6 地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余 25 地均低于全国水平。北京的总市值累计 18.06 万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中遥遥领先。而上市公司最多的广东省,则以 12.72 万亿元,位居次位。此
外,位于上海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累计 6.08 万亿元,排名第三。其后为浙江省及江苏省,总
市值均超过 4 万亿元。

39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9.4 保费收入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图 9.4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保费收入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10%
6.99%

8%
5.87%
5.79%
5.67%
5.27%
5.19%
5.10%
4.81%
4.61%
4.51%
4.48%
4.38%
4.24%

6%
4.01%
3.88%
3.87%
3.82%
3.82%
3.77%
3.76%
3.69%
3.63%
3.61%
3.51%
3.37%
3.32%
3.20%
3.13%
2.92%
全国4.30%

2.24%
2.16%
4%

2%

0%
黑 北 吉 河 宁 山 甘 新 四 上 河 天 内 陕 重 山 广 海 湖 江 辽 安 浙 湖 江 青 云 广 贵 福 西
龙 京 林 北 夏 西 肃 疆 川 海 南 津 蒙 西 庆 东 东 南 北 苏 宁 徽 江 南 西 海 南 西 州 建 藏
江 古
2018 2019 全国水平

单位:% 数据来源:银保监会

2019 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 20.56 亿元,同比增长 12.18%,全年累计原保费收入 4.26


万亿元,同比增长 12.17%;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4.30%,较上一年度上升 0.08 个百分点。
2019 年,北京、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最快,分别是 5.87%、
3.82%、4.51%,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 0.45、0.44、0.60 个百分点。三地的保费增长也较快,
广东仍是全国保险第一大省,2019 年保费收入 5496.7 亿元,较上年增长 17.9%。上海保费
收入增长最快,去年保费收入 1720 亿元,增长 22.35%。北京市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次
于黑龙江省,去年保费收入突破 2000 亿元,达 2076.5 亿元,增速 15.8%。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于 2019 年 11 月对全国 GDP 进行了修正,福建省、广
东省、四川省和安徽省在今年 1 月上调了 2018 年 GDP 数据,黑龙江、辽宁省分别下调 21.5%
和 7.1%。因此,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名数据也随之变化,部分省份由于 GDP 数据修正
比例较大,导致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40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1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0.1 空气质量
图 10.1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省会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平均浓度

80
63.6
57.7
57.4
55.8
55.3
51.2
50.0

60
47.1
45.5
43.6
42.7
42.7
41.9
41.8
39.8
38.5
38.1
37.9
36.4
35.6
35.5
34.8
34.6
31.4
30.3
30.0

40
26.7
26.2

全国36.33
23.8
16.9
11.9

20

0
河 河 陕 山 山 天 新 湖 湖 安 辽 四 北 黑 江 重 吉 浙 内 甘 江 上 青 宁 广 广 贵 云 福 海 西
北 南 西 西 东 津 疆 南 北 徽 宁 川 京 龙 苏 庆 林 江 蒙 肃 西 海 海 夏 西 东 州 南 建 南 藏
江 古
2018 2019 全国平均

单位:微克/立方米 数据来源:Wind 注:全国为 338 个城市平均 PM2.5 浓度

2019 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继续降低,全年全国 338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浓度为


36.3 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 8%。PM10 浓度为 63 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 1.6%;O3 浓
度为 148 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上升 6.5%;SO2 浓度为 11 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 15.4%;
NO2 浓度为 27 微克/立方米,较上年持平;CO 浓度为 1.4 毫克/立方米,较上年持平;优良
天数比例为 82.0%,157 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
具体看省会城市,石家庄、郑州、西安、太原、济南、天津、乌鲁木齐、长沙等 19 个
省会城市 PM2.5 浓度高于全国水平,拉萨、海口等 12 省会城市低于全国水平。

41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0.2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图 10.2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600
450

500

400

300
214
210
179
141
136

200
114
111
95
93
93
91
87
79
75
72
64
64
52
52
51

100
49
44
43
38
38
32
31

全国60.8
28
15
13

0
新 西 黑 宁 广 甘 江 内 安 海 湖 青 云 吉 湖 贵 江 四 福 辽 河 河 山 广 陕 重 上 浙 山 天 北
疆 藏 龙 夏 西 肃 西 蒙 徽 南 南 海 南 林 北 州 苏 川 建 宁 北 南 西 东 西 庆 海 江 东 津 京
江 古
2017 2018 全国水平

单位:立方米/万元 数据来源:Wind

2019 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 60.8 立方米,与 2018 年相比下降 8.98%;万


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 38.4 立方米,与 2018 年相比下降 7.0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达到 0.559,与 2018 年相比升高 0.005。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来看,最省水的省份为北京、天津、山东、浙江、上海、重
庆、陕西、广东、陕西、河南,均低于 50 立方米。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来看,最省水
的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河北、浙江、山西、辽宁、广东、河南,均低于 25 立方米。
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来看,排在前十的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
黑龙江、浙江、吉林,均达到 0.594 以上。

42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10.3 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
图 10.3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

3500
2892

3000
2414
2122
2109

2500
1477

2000
1329
1098

1500
964
919
898
875
780
755
732
669
665
653
629
623
622
620
620
620

1000
567
565
491
483
469
459
411
330
全国729.2
500
0
宁 青 内 新 甘 山 河 辽 贵 广 山 云 浙 黑 海 吉 陕 江 天 广 江 河 安 福 四 重 湖 湖 西 上 北
夏 海 蒙 疆 肃 西 北 宁 州 西 东 南 江 龙 南 林 西 苏 津 东 西 南 徽 建 川 庆 北 南 藏 海 京
古 江
2018 2019 全国

单位:千瓦时 数据来源:各地统计公报

2019 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 201066 万千瓦,同比增长 5.8%;全口径发电量为


73253 亿千瓦时,同比增长 4.7%;全年全社会用电量 72255 亿千瓦时,较 2018 年增长 4.5%;
总体上看,全国电力生产运行平稳,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从单位能耗看,宁夏、青海等 12 省区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宁
夏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位列第一,达 2892 千瓦时;青海次之,为 2414 千瓦时。2019
年,北京市在推动提效降耗,“集约”提升效率效益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
耗量全国最低,仅为 330 千瓦时,位列能耗最低位。

43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0.4 单位能耗下降率
图 10.4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单位能耗下降率

15%

10%

4.49%
1.19%
0.90%
5%

0%
全国-2.60%
-1.04%
-1.32%
-1.33%
-1.39%
-1.56%
-1.72%
-2.21%
-2.49%
-2.72%
-2.84%
-2.85%

-5%
-2.91%
-2.91%
-3.05%
-3.22%
-3.27%
-3.41%
-3.52%
-3.59%
-3.61%
-4.06%
-4.29%
-4.53%
-5.28%
-5.85%

-10%
-7.98%
-8.67%

-15%
青 河 甘 河 北 湖 贵 上 江 广 湖 山 浙 江 安 云 福 四 山 黑 重 广 新 陕 天 海 吉 辽 宁 内
海 南 肃 北 京 南 州 海 西 东 北 东 江 苏 徽 南 建 川 西 龙 庆 西 疆 西 津 南 林 宁 夏 蒙
江 古
2018 2019 全国水平

单位:% 数据来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负增长率表明能耗下降

2019 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 2.6%。分省看,青海、河南、甘肃、北


京、广东、宁夏、内蒙古等 7 个省(市、自治区)能耗降低率超过去年。其余 24 个省(市、
自治区)能耗降低率较去年有所收窄。
青海、河南、甘肃、河北、北京分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前五位,其中,青海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8.67%。青海、河南、甘肃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出现逆增长,其中,
青海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为-3%。

44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11. 人口与劳动力市场

11.1 人口自然增长率
图 11.1 2019 年中国各省级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
10.14

12
世界10.75
8.08
8.03

10
7.58
7.17

6.76

6.56
6.43
6.8

6.7

5.99

8
4.99
4.71
4.27
4.27
4.27
4.18

6
3.85
3.69
3.61
3.27
3.11
2.91
2.63
2.57
2.08

4
全国3.34
1.43
1.5

-0.85
-1.01

2
-0.8

0
-2
西 广 宁 青 广 福 海 贵 江 云 安 浙 河 山 湖 陕 河 甘 新 四 山 湖 重 北 内 江 上 天 辽 吉 黑
藏 东 夏 海 西 建 南 州 西 南 徽 江 北 东 北 西 南 肃 疆 川 西 南 庆 京 蒙 苏 海 津 宁 林 龙
古 江

2018 2019 全国水平 世界平均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9 年数据

2019 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34‰,较上年下降 0.47 个千分点。自 2016 年全面


二孩政策实施、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短暂回升至 5.86‰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快速下
滑。从增速看,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10.14‰,蝉联全国第一;此外,仅广东和宁夏人口
自然增长率高于 8‰。此外,31 个省区市中有 27 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下滑;其中新疆和
湖南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为 2.44 和 2.00 个千分点。另有 4 个省区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提升,
分别是宁夏、辽宁、天津和内蒙古,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提升 0.25、0.2、0.18 和 0.17 个千
分点。

45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1.2 适龄劳动人口比重
图 11.2 2019 年中国各省级区域适龄劳动人口比重
78.1
77.6

80
76.8
76.2
75.5
74.9
73.9
73.7
73.6
73.4
73.1
72.9
72.1

75
72.0
71.4
71.4
71.2
71.1
69.8
69.6
68.0
68.0

全国70.6
67.9
67.9
67.8
67.8
67.4
67.3
70 66.9
66.5
66.2
65 世界65.3

60
北 天 内 黑 广 吉 辽 上 山 陕 福 浙 云 青 甘 湖 海 江 宁 江 河 广 西 重 四 新 安 河 湖 山 贵
京 津 蒙 龙 东 林 宁 海 西 西 建 江 南 海 肃 北 南 苏 夏 西 北 西 藏 庆 川 疆 徽 南 南 东 州
古 江
2018 2019 世界平均 全国水平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在过去三十年,劳动力要素助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
龄化超预期加速,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明显下滑。2019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15-64 岁)
人口占总人口 70.6%,相比 2018 年比重进一步下降 0.84 个百分点。分地区看,19 个省区市
适龄劳动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 78.1%、
77.6%和 76.8%。此外,13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山东和贵州排名后三位,
分别为 66.9%、66.5%和 66.2%。从发展趋势看,全国 29 个省区市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出现不
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西藏、上海降幅分别逾 4 个百分点、2 个百分点,反映出现阶段我国人
口红利渐趋消失,未来技术和数据要素等将愈加成为经济驱动增长的重要动力。

46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11.3 老年人抚养比
图 11.3 2019 年中国各省级区域老年人抚养比
23.8
23.2
22.6
22.1
21.6
21.2

24
20.7
19.7
19.3
19.3
18.3
18.1
17.7
17.5
17.2

20
16.4
16.1
15.6
15.0
14.9

全国17.8
14.7
14.6
13.7
13.7
13.6
13.3

16 13.1
11.9
11.9
11.4
世界14.0
12

8.9
8

0
山 四 重 上 辽 江 安 湖 河 浙 湖 黑 吉 贵 河 陕 甘 天 广 山 北 江 云 福 宁 内 海 新 青 广 西
东 川 庆 海 宁 苏 徽 南 北 江 北 龙 林 州 南 西 肃 津 西 西 京 西 南 建 夏 蒙 南 疆 海 东 藏
江 古

2018 2019 全国水平 世界平均

单位:%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世界银行 WDI


注:世界平均数据为 2019 年数据,老年抚养比(占工作年龄人口的百分比)

2019 年,全国老年人抚养比为 17.8%,较上年提升 1.0 个百分点,创 1982 年有该数据


统计以来的最高值,说明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对比 14.0%的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美、
英、日、澳等发达国家老年人抚养比普遍在 20%以上),抚养比高出 3.8 个百分点,表明我
国子女养老负担较大。分地区看,全国有 12 个省区市老年人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
中山东、四川、重庆和上海居全国前四位,抚养比均超 22%,分别达到 23.8%、23.2%、22.6%
和 22.1%。此外,有 19 个省区市老年人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广东和西藏
排名最后三位,抚养比均低于 12%,分别为 11.9%、11.4%和 8.9%。

47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1.4 人均可支配收入
图 11.4 2019 年中国各省级区域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69442
67756

70,000
49899

60,000
42404
41400

50,000
39014
35616
31820
31597
30555

40,000
28920
28319
27680
26679
26415
26262
25665
24703
24666
24563
24412
24254
23903
23828
23328
23103
22618
22082
全国30733

20397
19501
30,000

19139
20,000

10,000
上 北 浙 天 江 广 福 辽 山 内 重 湖 湖 海 安 江 河 四 陕 吉 宁 黑 河 山 广 新 青 云 贵 西 甘
海 京 江 津 苏 东 建 宁 东 蒙 庆 北 南 南 徽 西 北 川 西 林 夏 龙 南 西 西 疆 海 南 州 藏 肃
古 江
2018 2019 全国水平

单位:元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近年,受中央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相关政策影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逐年提升。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3 万元,达到 30,733 元,较上年增
长 8.87%,增速提高 0.2 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5.8%,与人均 GDP 增速基本持
平。分地区看,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分为三个梯队:仅上海和北京全体居民人均可
支配收入超 6 万元,分别达到 69,442、67,756 万元,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辽
宁、山东 7 个省区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分布在 3 至 5 万元
之间,其余 22 个省区市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收入差距看,北京和上海收入水平是西藏
和甘肃等地区的三倍多。从收入增速看,16 个省区市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其中,西藏、贵州和安徽收入水平名义增速最高,分别为 12.81%、0.67%和 10.14%。

48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11.5 最低工资水平
图 11.5 2019 年中国各省级区域最低工资水平
2480
2200

2500
2100
2050
2020
2010
1910
1900
1900
1820
1810
1800
1800
1790
1780
1780
1760
1750
1700
1700
1700
1680
1680
1680
1670
1670
1660
1650
2000

1620
1550
1500
全国平均 1,810
1500

1000

500

0
上 北 广 天 江 浙 山 河 河 新 辽 重 陕 贵 吉 四 内 湖 福 湖 山 广 黑 江 海 云 宁 西 甘 安 青
海 京 东 津 苏 江 东 北 南 疆 宁 庆 西 州 林 川 蒙 北 建 南 西 西 龙 西 南 南 夏 藏 肃 徽 海
古 江

2018 2019 全国水平

单位:元 数据来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9 年,我国各省区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值为 1810 元,比 2018 年提高 2.03%。分地


区看,10 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 个省区市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和广
东排名全国前三位,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 2480 元、2200 元和 2100 元。甘肃、安徽和青
海排名后三位,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 1620 元、1550 元、1500 元。从区间分布看,最低工
资标准在 1600 元以下的地区仅安徽和青海,最低工资标准在 1600 元至 1700 元之间的省区
市有 11 个;高于 1700 元的省区市有 18 个。从调整幅度看,8 个省区市上调整最低工资标
准(最高一档)
。其中,重庆、河北河辽宁增速排名前三位,分别为 20%、15.2%和 11.7%。

49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2. 知识经济与创新

12.1 R&D 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图 12.1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R&D 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6.3

7
6
5
4.0
3.3

4
2.9
2.8
2.7
2.3

3
2.1
2.1
2.0
2.0
2.0
2.0
1.9
1.8
1.6

全国2.23
1.6
1.5
1.5
1.3
1.3

2
1.1
1.1

世界1.72
1.0
0.9
0.9
0.8
0.7
0.6
0.5
0.3

1
0
北 上 天 广 江 浙 陕 山 湖 辽 安 重 湖 四 福 河 江 河 宁 吉 甘 山 黑 云 内 贵 广 青 海 新 西
京 海 津 东 苏 江 西 东 北 宁 徽 庆 南 川 建 北 西 南 夏 林 肃 西 龙 南 蒙 州 西 海 南 疆 藏
江 古
2018 2019 2019年全国 2017年世界

单位:% 数据来源:CEI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 年,大部分省区市 R&D 经费支出显著增长。总体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 R&D 经费支


出位居前列,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落后。各省区市的 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依然呈现
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前 6 名依然被东部省区市占据,末 6 名中则有 5 个为西部省区市,东
北地区也较落后,中部地区表现中等。具体而言,北京和上海分别以 6.3%和 4.0%的水平继
续处于绝对领先地区,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市在 2.5%-3.3%之间,形成第二梯队。
陕西、山东、湖北、湖北、辽宁、安徽位于 2%-2.5%第三梯队。其余 20 个省区市均低于 2%,
除福建、河北和海南外,均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还需要大力提升。

50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12.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


图 12.2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

642490

700000 25%
508375
451752

600000
20%
500000
400000 15%
198205
140361

300000
126089
124491

10%
115743
106946
85032
80694
78289
76096

200000
62424
52104
45685
44241
42983
29440
27478
23164
22102
15054
15001
11849

5%
8547
8073
4698
2379
1779

100000
264

0 0%
广 江 浙 山 河 福 安 湖 湖 江 上 四 河 重 辽 天 北 陕 云 山 贵 广 黑 内 吉 甘 宁 新 青 海 西
东 苏 江 东 南 建 徽 北 南 西 海 川 北 庆 宁 津 京 西 南 西 州 西 龙 蒙 林 肃 夏 疆 海 南 藏
江 古
2018 2019 占全国比重(右轴)

单位:人年 数据来源:Wind

R&D 人员全时当量是指一个地区一年内投入的全时研发人员总数,若非全时研发人员
需要折算为全时当量。2019 年,我国各省级区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存
在巨大差距。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发达,科技研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广东、江苏、浙江
3 个东部省区市总量较大,形成超过 40 万人年的沿海第一梯队,分别为 64.2、50.8 和 45.1
万人年,四省占到全国总量的 50.9%。山东、河南、福建、安徽、湖北、湖南 6 个省在 10 至
20 万人年之间,也处于较高水平。有 16 个省区市在 1 至 10 万人年之间。西藏、青海、海
南、新疆、宁夏和甘肃 6 个省区则低于 1 万人年,六省区占全国比重仅为 0.8%。
与 2018 年相比,多数省区市 2019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平稳。
其中,青海、广西、云南等地虽然绝对量排名落后,但较 2018 年有显著增长;而山东、天
津、上海等地虽然绝对量较高,但较 2018 年有所下滑,需要加以关注。

51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2.3 万人专利授权量
图 12.3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万人专利授权量
61.2

70
60
48.8
45.8
41.4

50
39.0
37.0

40
24.9

30
14.5
14.0
13.0
12.7
12.5
11.4

20
全国17.67
9.8
9.2
8.9
8.0
7.9
7.6
6.8
5.8
5.6
5.3
5.0
4.7
4.6
4.6
4.5
4.4
3.4
2.9
10
0
北 浙 广 上 江 天 福 山 重 安 江 湖 陕 四 辽 河 宁 湖 河 贵 吉 甘 黑 青 海 云 广 山 内 新 西
京 江 东 海 苏 津 建 东 庆 徽 西 北 西 川 宁 南 夏 南 北 州 林 肃 龙 海 南 南 西 西 蒙 疆 藏
江 古
2018 2019 2019年全国

单位:件 数据来源:Wind

专利授权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2019 年,我国专利授权量总计为 247.4 万


件,较上年增长 5.95%。专利授权量的地区分布格局与 R&D 经费、R&D 人员全时当量基本一
致,授权量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其中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全
国前三位,分别为 52.7、31.4 和 28.5 万件,三省专利总和占到全国授权量的 45.6%。
2018 年,我国万人专利授权量为 17.7 件。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科研能力明显强于中西
部地区,排名前 10 位的省市中,东部地区占据 8 席,其中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排名前
4 位,以 40 件以上的水平明显领先,江苏、天津和福建 3 个东部省市紧随其后,也均超过
20 件。其余省区市均低于 20 件,西藏和新疆不足 4 件,排名最后 2 位。

52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

12.4 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
图 12.4 2019 年中国各省(区、市)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

26445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5858
5822

10000
3786
2412
1930
1823
1762
1518
1447
1281
1102

5000
742
709
706
627
621
502
351
318
294
241
215
181
170
156
150
96
89
31 全国1600
0
北 上 天 陕 湖 广 江 吉 浙 四 辽 山 甘 湖 安 贵 黑 河 福 江 山 河 宁 重 云 广 青 海 内 新
京 海 津 西 北 东 苏 林 江 川 宁 东 肃 南 徽 州 龙 北 建 西 西 南 夏 庆 南 西 海 南 蒙 疆
江 古
2018 2019 2019年全国

单位:元 数据来源:Wind 注:西藏数据缺失

近年来随着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技术成交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成果转化良
好。2019 年,技术市场成交额为 22398 亿元。北京、广东、江苏、陕西、湖北、上海、四川
和山东 8 省市超过千亿元,天津、浙江等 14 省区市在 100 至 1000 亿元之间,其余省区市
在 100 亿元以下。
2019 年全国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为 1599.8 元,共有 8 个省区市在全国人均水平以上。
北京以人均 26445.4 元遥遥领先,为第二名上海的 4.5 倍、新疆的 850 倍。前三名超过 5000
元的水平与其余省区市拉开较大差距。有 9 个省区市在 1000 至 4000 亿元之间。有 18 个省
区市低于 1000 亿元,其中新疆、海南和内蒙古尚不足 100 元。与 2018 年相比,绝大多数省
区市 2019 年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有所增长,但青海、重庆、山西、云南 4 省市出现了负增
长,新疆、湖南、福建、广东等省区则较 2018 年明显增长。

53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12.5 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图 12.5 2018 年中国各省(区、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120
97

100
74
74

80
66
52
50

60
47
45
43
40
39
35
34
34

全国42.3
33
30
30

40
25
24
22
20
19
19
18
18
17
15
14
13
11
20 11

0
北 广 上 天 浙 河 江 江 湖 重 湖 山 安 辽 广 陕 山 青 内 吉 四 云 福 甘 河 黑 新 贵 海 宁 西
京 东 海 津 江 北 苏 西 北 庆 南 东 徽 宁 西 西 西 海 蒙 林 川 南 建 肃 南 龙 疆 州 南 夏 藏
古 江
2017 2018 2017年全国

单位:% 数据来源:Wind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稳步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强势引领产业发展。2018 年,
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 38.9 万亿元。分地区看,广东和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
优势明显,已分别达到 7.4 万亿元和 4.4 万亿元,位居前两名;北京、浙江和上海排第 3 至
第 5 位,也均超过 2 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区域集中度较高。
2018 年,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 GDP 比重为 42.3%。分地区看,北京、广东、
上海分别以 97.0 %、74.3%和 73.7%的水平处在第一梯队。天津、浙江、河北、江苏、江西和
湖北 6 个省市在 40%-50%之间,也相对较高。其余 22 个省区市除天津外均低于全国水平。
西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前期、产业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占 GDP 比重总体偏低。
与 2017 年相比,除云南、重庆、上海、安徽、北京和福建外,其余 25 省区市 2018 年比重
均有所提升,其中河北和天津提升幅度超过 10 个百分点。

54
第三部分
中国各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问题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但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转变。“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
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
了重要突破。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
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从区域层面来看,2019 年我国地区经济运行稳中趋缓,但也展现
出了一定韧性。中部与西南地区支撑作用愈发增强,东部地区经济基
本平稳,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低位,南北地区分化问题日益凸显。2020
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度对以湖北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及
输入型疫情较重地区产生较大经济冲击,对原有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
格局造成一定扰动,但区域发展的整体格局和特点依然有所保持。
中部与西南地区支撑作用愈发增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
议、西部大开发、海陆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与等战略的叠
加效应不断累积,中部与西南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保障
能力全面增强,不断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网红经济”效应显著,区域增长新动能不断集聚。成渝、长江中游、
中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相关板块融合
发展。
2019 年,
中部与西南地区多数省区市经济增速保持领先,
贵州、
云南、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领跑全国,江西、湖南、安徽、湖北、
四川、河南六省增速分别达到 8.0%、7.6%、7.5%、7.5%、7.5%和 7.0%,
均为全国前十名。2020 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除湖北外的广大中部和
西南地区经济增长依旧保持领先水平,湖北经济也在疫情后得以快速
复苏。
东部地区经济基本平稳,重点城市受疫情扰动较大。京津冀、长
三角、珠三角地区传统引擎作用依然显著,在改革创新、建立区域协
调发展新机制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引领全国高质量
转型发展。从经济总量看,2019 年,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构成我国
区域经济“第一阵营”,北京、上海、天津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
12 万元。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 7.6%,
在全国排名第 5 位,领跑东部地区;浙江、广东、江苏分别同比增长

55
6.8%和 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山东、海南与上海经济增速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 5.5%和 5.8%。2020 年新冠疫情以来,北
京、上海、广东作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受到了较大的输入型
疫情压力,在全国的排名有所下降。
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低位。在 2017 年东北经济触底反弹后,2018
与 2019 年东北地区经济基本实现平稳运行,但仍处在全国靠后位置。
辽宁、黑龙江与吉林 2019 年经济增速分别为 5.5%、4.2%和 3.0%。2020
年新冠疫情中,辽宁与黑龙江受到了显著冲击,但吉林表现较为稳健。
整体看,未来东北振兴政策还需持续加码,继续以转变政府职能、国
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优化地区投资营商环境。同时,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
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 经济结构整体改善,各省差异仍较大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是我国经
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
2019 年,我国服务业占 GDP 比重达到 53.9%,
比第二产业高出 14.9 个百分点。但我国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
显著,仅 8 个省区市服务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发达
省市正在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北京和上海两市分别以 83.5%和
72.7%的比重位列前两名。排名最末位的福建省服务业比重仅为 45.3%。
进出口占 GDP 比重的区域间差异明显,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由
于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占比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进出口占
GDP 比重最高,达到 89.3%。大部分省区市进出口占 GDP 比重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
西藏、
贵州和青海进出口占 GDP 比重最低,分别为 2.9%、
2.7%和 1.3%,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较低。
我国城镇化率保持稳步上升,并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
长江中游、中原、成渝、海峡西岸等大城市群。但我国地区间城镇化
水平很不平衡,相对三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2019
年,有 13 个省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 个省区市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镇化率最高,均超过 80%,
而排名最后的云南、甘肃、西藏等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只有 48.9%、48.5%
和 31.5%。

3.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快增
长,但发展仍不平衡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较大,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比较完善,而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
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与东部发展差距,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

56
公路、铁路、通信网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增强当地基础设施保
障能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路建设方面,2019 年,全国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 50.8 公
里,较 2018 年提高了 0.5 公里,同比增长 1.0%。全国有 25 个省区市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重庆、上海、山东、
河南等省市公路网密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211.6、205.8、177.5
和 161.6 公里。广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
地广人稀的省区公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每百平方公
里 53.9、37.3、35.8、17.3、12.0 和 11.9 公里。
截至 2019 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 13.99 万公里,其中高铁运
营里程达到 3.54 万公里。
2019 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新增 8248.7 公里,
铁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 1.47 公里。23 个省区市铁路网密度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8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天津、北京、上海三直
辖市铁路网密度遥遥领先,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 9.94、8.33 和 7.36 公
里。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等三省区仍不足 1 公里,分别为每
百平方公里 0.42、0.35 和 0.07 公里。
通信水平方面,2019 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 114.4
部,较 2018 年每百人增加 2.2 部。11 个省区市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
水平,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普及率领先全国较
多,分别达到每百人 186.7、165.1、149.3、143.5 和 126.0 部。尤其是
北京市,移动电话数量将近每人两部。但也有 20 个省区市低于全国
水平,其中,湖南、湖北、安徽、西藏等中西部省份普及率偏低,分
别为每百人 96.1、96.0、91.8、91.7、89.1 部,人均不到一部。

4.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供需异地特征显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突出,同时供需异地特征显著,通常
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并没有较大的需求,而人口密度高,人均生产力
强的省份自然资源往往较为稀缺,导致我国需要实施“西气东输”“南水
北调”等大跨度调配资源的工程。
水资源方面,2019 年,全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 2077.7 立方米,
较 2018 年增加 69.7 立方米。西藏自治区人均淡水资源高达 129407.2
立方米,是第二位青海(15182.5 立方米)的 8.5 倍。京津冀缺水严
重,天津、北京和河北三省市淡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量分
别为 51.9、114.2 和 149.9 立方米。
耕地资源方面,2017 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 1.46 亩,较 2016 年
减少 0.009 亩。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等 5 个省区的人
均耕地面积最多,分别为 6.27、5.50、3.86、3.21 和 3.07 亩。北京、
上海两个直辖市的人均耕地资源最少,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 0.15 和

57
0.12 亩,远远低于其他地区。
能源矿产方面,新疆、青海、黑龙江、甘肃、陕西等五省区石油
资源最为丰富,人均石油储量分别为 24.844、13.916、11.231、10.828
和 10.064 吨;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四川等西部五省区是我国
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人均天然气储量分别为 42751.4、
38216.2、
22840.5、20462.9 和 15966.6 立方米;山西、内蒙古等两省区人均煤
炭储量最多,分别为 2477.6 和 2007.6 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
宁、内蒙古两省区人均铁矿石储量最多,分别为 116.4 和 72.1 吨,山
西、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区位列第二梯队,人均铁矿石储量分别为
44.7、35.6、34.4 和 32.7 吨。相比之下,许多经济发达省区市的人均
能矿储量极少。

5. 基础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医师与病
床,初等与高等教育分布特点不同
我国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进一步改善,但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
医疗资源方面,2019 年,全国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 28
人。北京万人医师数为 49 人,位列全国第一。甘肃、广西、云南、安
徽和江西五省区排在最后,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 24
人、23 人、23 人、22 人和 21 人。2018 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医疗卫
生机构床位为 60.2 张。辽宁、新疆、四川、重庆四省区市万人拥有医
院病床数超过 70 张,分别为 72.1 张、71.9 张、71.8 张和 71 张。西
藏、海南、广东和天津等四省市排名最低,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 48.8
张、47.9 张、45.6 张和 43.8 张。整体来看,医师与病床分布情况不
同,医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与东部沿海,而西部、东北地区的病床
资源相对丰富。
教育资源方面,初等与高等教育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2019 年,
全国万人专任教师数(不含高等教育)为 84.8 人。新疆、西藏、贵州、
河南、甘肃中西部五省区继续蝉联每万人专任教师数前五名,分别为
119.3 人、116.4 人、112.8 人、106.9 和 104 人。北京、天津、上海三
省市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 59 人、58.5 人和 49.9 人。总体来看,
中西部地区万人专任教师数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则相反,
2018 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为 32.3%,北京、上海和天津
持续保持绝对优势,组成第一梯队,分别为 69.9%、52.9%和 51.6%,
显示出三地在人口文化素质上的强大优势。云南、贵州、西藏西部三
省区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 23.2%、19.6%和 15.1%。北京市每万人
拥有 167.6 个在校研究生,远超其它地区,位列全国首位。上海以 67.9
人居全国第二,天津以 46.9 人位列第三。贵州、河南和西藏三省区万

58
人在校研究生不足 7 人,分别为 6.5 人、5.7 人、5.1 人。

6. 地区间财力差距较大,部分省份债务
压力大
各地财政收入差距较大。上海、天津、北京、海南四省区市财政
收入占 GDP 的比重最高,均在 15%以上。福建、湖北、河南居后三位,
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 7.2%、7.4%、7.4%。
中西部地区对非税收入依赖性强,宁夏、广西、新疆、天津、甘
肃五省区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最高,分别为 36.8%、36.7%、
35.6%、32.2%、32.0%。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居末三位,非税收入
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13.2%、16.3%、16.6%。
部分省份财政赤字率高,债务压力偏大。中西部省份财政赤字水
平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西藏、青海、甘肃三省区财政赤字占地区生产
总值的比重最高,分别为 115.8%、53.3%和 35.6%。新疆、黑龙江、宁
夏、贵州、吉林、云南超过 20%,分别为 27.5%、27.5%、27.1%、24.9%、
24.0%和 20.2%。西部地区公共债务率普遍偏高,青海、贵州和宁夏三
省排名前三位,分别达到 70.9%、57.7%和 44.1%。

7. 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
我国金融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从各金融行业相对于地区生产总
值分布情况看,金融资源几乎集中在京沪及部分重点支援地区。
从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看,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
金融业增加值占 GDP 的比重最高,分别为 18.5%,17.3%和 13.5%。其
余省区市均低于 10%。从总量来看,广东 2019 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
8881.41 亿元,排全国第一名,江苏、上海、北京列二至四位。
贷款资源分布上,京沪与西部重点支援省份较强。西藏、天津、
甘肃、青海、北京、上海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
前六位,分别为 276.6%、256.2%、237.2%、225.6%、217.3%和 209.3%,
其余地区均在 200%以下。
在上市公司分布上,北京几乎成为独一档,总市值累计 18.06 万
亿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自治区中遥遥领先,是地区生产总值的 510.6%,
第二位上海仅为 159.4%。
保费收入分布上相对均衡,北方略占优势,黑龙江、北京、吉林
保费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排名靠前,分别为 7.0%、5.9%和 5.8%,
排名最后的西藏为 2.2%。

59
8. 华北、西北地区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上仍存在较大压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华北地区存在较为突出的
压力。2019 年全国 337 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浓度为 36 微克/立
方米,同比持平。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 20
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于全国水平,主要为中原地区。
从单位产值用水量看,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用水量较大,新疆、
西藏、黑龙江三省区万元 GDP 用水量高于 200 立方米,与全国平均水
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北京、天津、山东、浙江、上海、重庆、陕西、
低于 40 立方米。
从单位产值能耗来看,西北地区因资源丰富、重工业密集,产业
高能耗特点突出。宁夏、青海等 12 省(区、市)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
耗量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宁夏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位列第一,达
2892 千瓦时;青海次之,为 2414 千瓦时。

9. 人口红利减退,部分省份老龄化压力
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
长期增长。然而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社会发
展的加速转型,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进一步加剧,人口红利时代走向
终结。
部分省份面临人口低增长问题。2019 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3.34‰,较上年下降 0.47 个千分点;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 10.14‰,
排名全国第一,相比之下,天津与东北地区低生育问题突出,黑龙江、
吉林与辽宁均为负增长。
受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超预期加速等因素制约,我国适龄劳
动力人口比重近年来开始下降。2019 年,我国适龄劳动力(15-64 岁)
人口占总人口的 70.6%,相比 2018 年下降 0.6 个百分点。北京、天津
和内蒙古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 78.12%、77.64%和 76.77%;有 13 个
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山东和贵州排名后三位,分别
为 66.87%、66.49%和 66.17%。
部分地区老龄化压力较大。
2019 年,
全国老年人抚养比为 17.80%,
较上年提升 1.03 个百分点。山东、四川、重庆和上海居全国前四位,
抚养比均超 22%,分别达到 23.82%、23.20%、22.61%和 22.07%,青
海、广东和西藏排名最后三位,抚养比均低于 12%,老龄化压力最小。

60
10. 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集中在北京、长
三角与珠三角
从科研投入来看,2019 年,大部分省区市 R&D 经费支出显著增
长。各省区市的 R&D 经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依然呈现出“东高西低”
的特征。北京和上海分别以 6.3%和 4.0%的水平继续处于绝对领先地
区,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市在 2.5%-3.3%之间,形成第二梯队。
但仍有 7 个省区不足 1%。
从科研产出看,2019 年,我国专利授权量总计为 247.4 万件,较
上年增长 5.95%。专利授权量的地区分布格局与 R&D 经费、R&D 人员
全时当量基本一致,授权量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其中广东、
江苏和浙江三个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 52.7、31.4 和
28.5 万件,三省专利总和占到全国授权量的 45.6%。2019 年,我国万
人专利授权量为 17.7 件。其中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排名前 4 位,
以 40 件以上的水平明显领先,西藏和新疆不足 4 件,排名最后 2 位。

61
第四部分 推进我国各地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政
策建议

通过对 12 大类 49 项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明确地对中国各
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当
前我国已进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各省级区域应贯彻落
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扩
大开放,加快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优化构
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格局。

1. 建立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按照“四分
法”全面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治理体系和决策水平直接影响着一省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建
设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加快打造民主法治、以人为本、强化市场、
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对各省级区域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往往使制度设计陷入探讨不清和充满争议的格局。为此,建议将经济
社会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为四大领域,并以此建设“强化市场
型政府”:第一大领域为“战略性领域”,如“一带一路”相关的金砖银行、
亚投行、国开行等,需要政府及专门机构牵头,市场适时跟进;第二
大领域为“公共服务领域”,包括铁路、电力等公共性领域,由于存在
自然垄断或极强外部性,应该由政府主办;第三大领域为“民生领域”,
涵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四大民生领域,需要政府、市场双到位、
齐发力。政府负责公平,市场负责效率;第四大领域为“竞争性领域”,
即完全市场化性(竞争性)领域。应由市场运作,政府负责监管与提
供服务。
地方政府要以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为目标,
形成完备的地方法规体系,形成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推进行政许可
和行政审批的法制化,做到依法审批,依法许可,真正做到法无授权
不可为。坚持为广大公民及其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实行“良治”,使人
民能够创造财富、实现福利最大化,使纳税人和贫困人口受益。
在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需特别注重为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创造良
好的市场环境,坚持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原则,厘清政府和
市场、社会的边界,让企业和企业家成为市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
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地方政府应主要开展增加公共服务、减少管制等方面的竞争,实
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能力、专业水平和效

62
率,通过营造统一、规范、透明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建立高效、廉洁、
优质的服务环境,为本省吸引资本和人才、留住企业和投资者。同时,
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力度,减掉形式主义
的繁文缛节,减轻企业压力、减少行政部门对经济实体不必要的干预、
减去本来就与企业无关的额外负担,实打实地开展工作,提高简政放
权的含金量。

2. 以“新四化引擎”推动转型升级
2021 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面临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
显增加”的国际环境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国内环境。要实
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形成双循环新格局,应以“新四化引擎”推动
我国的转型升级。
一是以要素市场化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竞
争政策基础地位,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
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
配置,通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降低制度
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主要由市
场决定的要素价格机制。完善城乡基准地价制定与发布,健全工资决
定和工资调整机制,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
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管理要素(企业家)引领和整合其他要素,
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各类所
有制企业平等获取要素。
二是以全面数字化为引领加速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数字经济、
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
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链供
应链现代化水平。既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又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
短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
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使新基建成为加快供需
双升级和拓展内外双循环的多元纽带。
三是以民生富裕化为导向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人民收入
水平。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
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
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就业公共
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
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大力提升教育、医疗、住
房、社保、养老等民生领域发展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
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
四是以规则一体化为契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
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加快推进

63
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出口质量,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
基本平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
水平走出去。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
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和成果。

3. 大力推进以“四个三”为整体框架的全
面改革
。第一组供求关系,是制度供给与
一是“三组供求关系全面改善”
发展需求的关系。从政府端入手,持续推进改善制度供给,致力于发
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市场“双到位”。国有经济布局根据
战略性、公共性、民生性、竞争性进行有进有退式的调整,竞争性领
域国有股本可适当向外资、民资减持,所得资金用于弥补社保缺口,
剩余股权加快划入社保,进而在战略性领域、公共性领域、民生领域
更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在竞争性领域更多发挥外资、民资等市
场主体的作用;第二组供求关系,是金融供给与实体需求之间的关系。
从金融供给主体入手,大力促进金融有效供给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
匹配,构建多层次、市场化、广覆盖新型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实体
“双发展”;第三组供求关系,是企业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从
实体经济的外企、国企、民企等生产力供给主体入手,实现国企、民
企“双进步”。
二是“新三驾马车全面提速”。第一驾马车是“改革开放”,即改善
制度、开放市场;第二驾马车是“创新创造”,即创新模式,创造新品;
第三驾马车是“生态民生”,即改善生态,提升民生。
三是“三大供给主体全面发展”。三大供给主体即国企、民企、外
企,要积极改革国企、大力发展民企、留住吸引外企。
。夯实农林牧渔业的基础性保障作用,
四是“三次产业全面升级”
着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五化”“五特”现代化幸福特色乡镇;坚持工
业强省战略,着力实现工业现代化;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着力实现
服务业现代化。

4. 推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助力打
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随着数据和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国内统一
大市场建设完善、供需互促产销并进构成良性循环,全社会创造力和
市场活力将得以进一步释放。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议各省级区域围绕
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参与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助力打造下
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

64
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一是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深化科创、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
等领域改革,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培育新动能、发展新
产业、打造新优势,促进京津冀地区更好发挥“领头雁”作用。
二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产能
过剩行业更新换代,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助力建设开放型融合发展
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是抢抓中部崛起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机会。通过强化基础设
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等措施促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及完善配套,加
快建成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四是探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攻,
聚焦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此外,在全球产业
链大变革背景下,还需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参与 RCEP、“一
带一路”等区域性经贸合作。

5.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各地区
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随着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
展,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正逐步成为消费主渠道和经济增长关键引擎,
居民消费需求与环境也已发生重要变化。建议各省级区域继续坚持把
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入探究各地区居民收入构成、消费趋势变化
等情况,解决消费供给滞后于需求变化的矛盾,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大
趋势,促进住房、汽车等重点领域健康消费,大力培育在线教育、线
上文化和旅游等新兴消费业态。
一是针对东部发达地区重点推动新型消费增长,加速打造数字时
代的智慧化、场景化新生活,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提升新消费渗透和市场辐射范围,从而助推消费市场供需两旺,打造
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二是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推升级消费培育,通过线上线下加
速融合、免税等方式持续释放消费升级势能,充分挖掘各地居民消费
潜力,促进实物和服务消费有效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两新一重”领域加大
投资力度,保障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此外,各省级区域还需呵护乡村
消费需求,通过加强农村电商培训、完善电商扶持政策等举措,培育
电商在乡村不断深入发展,更好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区域发
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65
6.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各地区
发展软实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成、
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逾十亿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愈加繁
荣,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改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
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议各省级区域继续推动医疗、教育、文化、
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增强经济发展软实
力。
在医疗服务方面,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产学研医创
新协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维护保障民众健康。在教育服务方
面,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学前教育、民办教育等多维
度着手,通过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
升民众受教育程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
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和探索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
设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民文化权益保障。此外,在住房保障服务方
面,继续围绕“住有所居”目标,重点聚焦进城务工农民、城镇中低收
入家庭等困难群体,通过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等措施,
确保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地区绿色
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绿色发
展、施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重要且紧迫。在开展国土绿化、助
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建议各省级区域持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各产业和各领域,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
瓶颈制约,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一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行推动生态
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努力构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产业为主导、
绿色企业为主体、绿色生活为主流的绿色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加快生态环境修
复治理,大力实施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从严
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披
露问题整改,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主导、企业共担、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共治,
通过明确治理主体责任,完善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
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此外,各省级区域还可联合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

66
商业化逻辑创构生态投资和价值转化新范式。

8.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
各地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水平
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
为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之路、奠定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基础,特别
需要提出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世界经济与科技
互融互促的背景下,建议各省级区域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
础研究,通过提高投入总量、优化投入结构等方式着力解决重大原创
性成果缺乏、激励机制和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
0 到 1”的突破。
一是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元化渠道。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
出资、支持各界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等形式进一步
加快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
定支持,进而巩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推动原始创新成
果更快转移转化。
二是聚焦科创人才和团队建设。通过挖掘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
整合各政府部门创新扶持政策等,加大对科技团队和领军人才的支持
和服务力度,为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科研到产业转化创造良好成长
环境。
三是强化对顶尖研发机构的建设支持。通过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
展、创新经费管理和人才培养、搭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
加快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原始创新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创新体系
的提升。此外,各省级区域还可探索对自由探索类、目标导向类等不
同类型基础研究项目进行差异化支持和管理的措施。

9. 稳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各地区
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坚持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
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协调统一,通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互动,
提升沿海地区开放质量与水平,促进内陆和沿边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
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协同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是注重区域协调,扩大对内开放。为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
域协调发展,各地应创造更好的对内开放制度环境,与其他省份加强
协同发展,大力开拓跨省市场。加强与相邻省域或分工互补省域之间
的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合理分工、有序转移承接和协同创新。紧抓城
市群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城市群内各地建立开放合作的紧密关系,
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协

67
调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市场,拓展跨省联动空间。
二是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各地应紧抓“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国际区域合作和对
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互联互通与多领域
合作,拓展区域对外开放布局。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对标国际规则
体系创新投融资、贸易、商事服务等体制机制,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
自由化,激发外贸行业内生动力,稳定外贸增长,在开放中积聚强大
的经济动力。积极利用外资,进一步减少或取消外资在服务业、制造
业等在内的多领域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完善公平透明可
预期的营商环境,支持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PPP 项目建设等,同
等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外资规模已经较大的省份应重点提升
利用外资质量,开放程度不足的省份应积极做大外资规模,将利用外
资与本地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结合。突出产业升级导向和创新要素的引
进,支持外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进一步培育外资发展新
动能。

68
附 录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报告
与《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报告的指标差异
《中国与世界主
《中国各省级区
要经济体……》
域……》报告中 指标、口径差别说明
报告中的指标名
的指标名称

1.2 基于购买力
平价的国内生产 无 购买力平价仅用于跨国汇率比较情形
总值
各国失业率主要为调查失业率,我国调查失业率
3.2 城镇登记失业
3.2 失业率 统计尚不完善(缺乏地方数据)
,采用城镇登记

失业率可能会有所低估
世界各国数据来自 IMF,国内各省公共债务数据
3.4 公共债务占 3.4 公共债务占
来自财政部地方一般债务与专项债务余额合计,
GDP 的比重 生产总值比重
数据因口径不同相差较大
3.5 广义货币占
无 省级区域无对应数据

4.4 人均民用航 4.4 人均民用航
吞吐量在口径上大于运输量
空吞吐量 空运输量
5.1 人均水资源 世界数据来自世界银行,国内来自于统计年报,
5.1 人均水资源量
量 数据因口径不同相差较大
我国各省级区域森林覆盖率更新频度过低,因而
5.3 森林覆盖率 无
删除了该指标
从分子看,国际数据不包括高中,国内则包含,
7.2 高等学历人 7.2 高中以上学
从分母看,国际数据口径为 24 岁以上人口中高
口比重 历人口比重
等学历人口比重,国内口径为全人口
7.3 万人在校研
无 国际无该统计数据
究生数
7.3 高等教育毛
无 国内各省无此口径数据
入学率
7.4 预期受教育
无 国内各省无此口径数据
年限
国际报告对此部分进行了大范围更新,5 项指标
与国内报告相比,仅人均税收收入与财政收入占
8.1 至 8.5 8.1 至 8.3
GDP 比重相同,但地方政府与国家之间的收入也
存在较大税种差异,仍不可横向比较
9.2 私人部门银 9.2 银行业贷款余 口径存在差异,国际上为私人部门银行信贷余

69
行信贷余额占 额与生产总值的 额,国内则为贷款余额
GDP 的比重 比例
9.3 股票市场交 9.3 上市公司市值
易额与生产总值 与生产总值的比 选取了不同指标
的比例 例
10.2 万元生产总
无 国际无该统计数据
值用水量
10.4 单位能耗下
无 国际无该统计数据
降率
10.2 单位 GDP 10.3 单位 GDP 电 国际数据口径为“能源消费总量/GDP”,国内数据
能耗 力消费量 口径为“电力消费量/GDP”
10.3 单位 GDP
无 各省无该统计数据
碳排放
国际数据口径为“发明专利”(按来源国划分)
,来
12.3 万人专利授 12.3 万人专利授
源为 WIPO,国内数据来源为统计年鉴,口径为
权量 权量
“专利”。数据值差别较大。
12.4 人均高新技
无 国内各省无此口径数据
术出口额
12.4 人均技术市
无 国际无该统计数据
场成交额
12.5 高新技术企
无 业总收入占生产 国际无该统计数据
总值比重

70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 办公地址:北京市海淀区知春路 13 号
民银智库微信公众平台 航南大厦 2 层(100083)
微信号:msyhzk 电 话:010-56384000
网址:http://www.cmbc.com.cn 传 真:010-5638406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