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4

中国城市群建设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小型城市的发展?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Name : Qiao Wenxiao

NRIC : T0091219G

Centre / Index:

School Name : Jurong Pioneer Junior College

Subject Name: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

Subject Code : 9629


目 录

1.引言

1.1 论题说明及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2 分析与论证

2.1 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文化优势

2.2 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的地理优势

2.3 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经济圈优势

2.4 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局限

2.5 和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

3.研究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1. 引言

1.1. 论题说明及背景

城市群,又称大都市区,通常指大致相邻或接壤的都会区,由几个城市所构成的一个

庞大的城市化区域。世界主要的大都市带有美国的波士顿-华盛顿城市带、五大湖区

城市群,日本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中国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等。

大都市区的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的东岸沿海城市群,近半个世纪来规模不一的都会圈

也逐渐出现在在亚洲地区。中国政府从 1996 年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有序地发展一批

中小城市,大力发展其基础设施,鼓励农村人口进入中小城市定居以缓解大城市人口

压力,但效果并不明显,2006 年开始的城市群建设计划主要是为了疏散中心城市的人

口压力,将外来流动人口疏散到周边中小型城市,同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可见城

市群建设是政府的一项政策调整。目前,小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结构问题比较严重。数

据表明,在包含县级市在内的 694 个城市中,有 80 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人口收缩。

如果把 2000 多个县城和近 4 万个乡镇考虑在内,小城市人口流失和收缩的程度估计会

更严重。1

当今的长三角城市群已经是世界级规模的城市群,城镇体系完备。长三角城市群大中

小城市齐全,拥有 1 座超大城市上海、1 座特大城市南京、13 座大城市、9 座中等城

市和 42 座小城市,城镇分布密度达到每万平方公里 80 多个,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4 倍

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 68%。城镇间联系密切,区域一体化进程较快,省市多

层级、宽领域的对话平台和协商沟通比较通畅。2不过,长三角地区南北部的一些中

1 《小城市,关系中国大未来》新华网,2019 年 5 月 8 日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5/08/
c_1210128849.htm
2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6 年
小型城市有经济发展不均衡的现象。因此本论文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讨论其对长江三

角洲区域内的中小城市的带动作用。

1.2. 文献综述

有学者认为成功的同城化和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是依赖于文化上的共同性,如长三角

城市群的苏沪嘉地区,该地区深受吴文化的熏陶,并且有着浓厚的经商文化。该地区

已经整体进入工业化的高级阶段,也基本实现了小康,在产业结构,经济体制,市场

化建设等方面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区域共同利益3。

有学者讨论了不足,认为长三角地区中小型城市长期处于劳动力净输出的状态,尤其

是高素质劳动力的流出,使小城镇失去发展的动力。4

学者认为长三角产业尚未形成协同发展的关系,以上海为中心的核环向长三角城市群

的西北部辐射不均衡,并认为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打破原有的城市空间的边界,才能成

为成熟的城市群。5

有学者认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基础明显优于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有着良好的辐

射扩散格局,而京津冀城市群内的辐射有明显断层。同时也认为二者的职能格局不同,

长三角的内部联系紧密,京津冀大中小城市的内部联系并没有,大型城市没有很好的

带动中小型城市的经济,一体化并不完善。6

而文化共同性缺乏的地区之间的联系相对没有那么紧密,就会不如长三角地区。

1.3. 研究方法

3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以上海、苏州、嘉兴为例》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Y1904220

4 赵莹《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394-1013308569.htm

5 吴亚菲《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https://wap.cnki.net/touch/web/Dissertation/Article/87903-1017122452.nh.html

6 尹向来 《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比较研究》https://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445-1019102487.htm
文献法:通过研究期刊论文和调查数据,从文化,地理,中心城市的功能三个角度讨

论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城市近年来城市群建设策略对其发展带来的帮助和局限性。

案例法:通过研究长三角中小型城市如昆山、盐城、丽水等城市的发展状况,来综合

评价城市群是否带动中小型城市的发展。

2. 分析与论证

2.1. 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文化优势

长三角地区的中小型城市分布均匀。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上的相似使这些中小型城

市间没有巨大的发展水平差距。长三角地区的苏沪嘉三地有着很高的同城化,这很大

程度是因为三地在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同性。苏沪嘉三地皆属于吴越文明,方

言也是属于吴语太湖片的苏沪嘉小片。7语言和文化上的共同性有助于提高三地之间人

员交流的便利性和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图 1 吴语分区图8

7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页 84-85。
8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Wu_Dialects_zh.png
基于苏沪嘉地区经济,社会,文化上的共同性,三地在市场一体化和产业互补上有着

很大的优势。苏州逐渐从在工业上与上海形成产业互补转为服务业上的无缝对接,如

金融保险,物流,房地产等。嘉兴则在第一和第二产业上与上海形成互补,接纳上海

市外迁的工业,如汽车制造和加工等产业,并且为上海缺乏的第一产业提供供应链,

形成产业配套和互补。9

中小型城市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能够促进两地的经济联系,并且促进中型城市的经济

转型。苏州市在 2009 年时三次产业比例为 1.8:58.8:39.4,2020 年则为 1.0:46.5:52.5。

嘉兴市在 2009 年时三次产业比例为 5.6:58.0:36.4,2020 年则是 2.3:51.9:45.8。10由此可

见,两市受益于一体化的成果,第三产业占比有着显著的提升,经济结构有所转型,

进一步促进了一体化,使中型城市的经济得到发展。

9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页 82。
10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页 81。
图 2 江苏省文化分区图11

11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
%2F2020%2F1113%2Fd67c1e33j00qjp0t3006zd200u000wfg00ft00h2.jpg&thumbnail=650x21474836
47&quality=80&type=jpg
2.2. 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的地理优势

图 3 长三角平原分布图12

长三角地区大多为平原地形,交通便利,在改革开放前就已经形成了一定数量的中小

城镇。长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市拥有良好的交通通迅设施,并且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处于河口海岸,并拥有天然良港。优良的江海岸线资源为长三角城市提供了建设大型

港口的先天条件。上海港是世界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其中洋山深水港是组成上

海港的最重要部分,可满足吃水 15 米以上的货船停靠以及自由进出,弥补了上海在长

江口沿岸,杭州湾沿岸水浅的劣势。洋山港通过东海大桥连接至上海本土,再通过

S32 申嘉湖高速与 S2 沪芦高速分别连接昆山市与嘉兴市,车程共约 2 个小时,160 公

里。13海运的优势能够让长三角中小型城市的工业产品通过上海港运输和出口,促进

中小型城市的经济。

12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3A%2F%2Fdingyue.ws.126.net
%2F2020%2F1113%2F64b87eb6j00qjp0t5005qd200u000spg00i900hg.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
=80&type=jpg
13 笔者通过腾讯地图导航仪测算
除了海运的优势,长三角的河流运输优势也很突出。长江面宽水深,有很好的航运条

件,大型货轮能够通过长江进行货物运输。长江江苏省段水深十米以下的岸线有 264.7

公里,长江沿岸的城市能够通过长江的货运发展经济。江苏省的省会特大城市南京市

拥有中国重要的内河航运港,南京港。其航线通达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近 200 个港口。

2016 年南京港口码头泊位 285 个,其中万吨级泊位 61 个,全市港口仓库总面积

289067 平方米。2016 年,全市共完成进出口货运量 2,166 万吨,94 万标准集装箱。14

江苏省中型城市镇江市是长江下游地区重要的十五米以下深水岸线港口城市之一,通

过长江往东直接通往东海。中心城市能够对周围地区产生强大的经济辐射能力,推动

区域经济发展。

2.3. 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经济圈优势

长三角的中小型城市和中心城市之间通过公路,高铁,码头,机场,相互连接,地理

优势使陆路运输及水路运输发挥巨大的作用,让长三角城市间的工业产品运输更加便

利快捷,促进产业一体化。毗邻上海市的中型城市昆山市不断依托长三角区域一体化

进程来强化和提高自身的交通建设和管理的水平,实现与上海和苏州的一体化。

在铁路交通方面,上海方向经停昆山市的列车每天有 128 班,苏州方向则为 132 班。

轨道交通方面,昆山市境内有三座地铁站与上海市轨道交通 11 号线相连,其客流量在

2017 年达到了每日 5.68 万人次。15上海与昆山之间高铁和轨交的公交化运营会使每日

来往两地通勤的人员增多,促进两地人员和经济上的交流,有利于中小城市吸引人才。

经济的一体化能让大城市的活力注入中型城市,使大城市的资本能够流入中小型城市,

促进并带动当地的发展,实现一体化的目标。

长三角地区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经济总量和现代化程度在全国同类地区中均处于第一方

阵。根据权威数据,2019 年大陆城市 GDP 前 100 名中,江苏 13 个地级市全部入围,

浙江入围 8 个,安徽入围 2 个,长三角地区 41 个地市中有 23 个进入全国城市 GDP 百

强;2018 年全国百强县中,江苏上榜 20 个县级城市,且包揽前 4 强,浙江上榜 14 个

14 中国港口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港口年鉴 2017》,上海:中国港口杂志社, 2017。


15 杨柳<昆山高质量对接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策研究>,《交通与港航》,2020 年 02 期,页 47-52。
县级城市,安徽上榜 6 个县级城市, 长三角地区共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 40 个,占全

国的 40%。长三角不同中小型城市有自己的特色产业,并且形成产业错位,使不同城

市能够将自己的特色产业发挥优势。长三角的中心城市具有较高的工业和科技发展水

平,工业方面多为高科技产品制造,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大型交通运输设备的

制造业。苏州市的优势产业则是电子,化工,装备和零件的制造业,为中心城市的工

业提供零件和补给,促进了产业一体化。

2.4. 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发展局限

就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上海市来说,外来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近一半。大城市依旧

对外来劳动力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城市的主要功能是带动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促进一

体化,可同时也造成一些中小城市人口外流。根据数据显示,2006 年,浙江省本省有

71%的农民工在省内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江苏省农民工中则是有 56%来自本省经

济发展较落后的地区。长期以来,人们都会为了提高收入和生活水平而流入区域内经

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造成小城市失去发展动力,大城市承载力不足的现象。16在

江苏省的 9 个城市中,5 个城市为人口流入城市,分别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

镇江。其他 4 个城市则是人口流出城市,分别是南通,盐城,扬州,泰州。

长三角城市群中不同地域的中小型城市也有着明显的发展水平差距。江苏省内和

浙江省内的中小型城市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其中苏南和浙东北部的中小型城市

工业化程度高,各项发展指标在全国范围都相对靠前,而苏中,苏北和浙西南地区的

发展则严重滞后于发达地区。在苏北的盐城,淮安,宿迁和浙西南的丽水市,第一产

业依旧是主要产业,工业水平弱。盐城市在 2014 年时 GDP 仅排名全省第 7,盐城乡

村人口 592.6 万,占总人口的 70%以上。乡村人口占比高,导致商业无法得到太大的

发展。盐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特别是交通滞后,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盐城到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的距离大约 260 公里,高铁最快也要两个小时的车程,对

人员流动形成很大的障碍。盐城虽然拥有江苏省最长的海岸线,长 582 公里,占江苏

16 赵莹《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页 47。福建师范大学,2013 年 6 月。
省海岸线总长的 56%,可是基本都是滩涂,占全省沿海滩涂总面积的 70%,17不具备

任何深海港的条件,导致其货运能力落后,没有了深水港便意味着当地生产制造的商

品无法从当地出口,需要通过公路铁路运输到具备出口条件的港口进行出口。这也导

致了盐城市的人口流出,在 2014 年当地有近 15%的常住人口选择到其他省市工作。18

浙江省的丽水市 2020 年的 GDP 在浙江 11 个地级市中排名第 10,经济发展落后。丽水

市地处山区地带,属于丘陵地貌,四面环山,交通闭塞,不利于发展经济。丽水市距

离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约 416 公里,车程大约 5 小时19,不利于人口流动和经济上的

交流。

图 4 丽水市地形图20

2.5. 和京津冀城市群的比较

17《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政策解读,盐城市人民政府 http://www.yancheng.gov.cn/art/
2018/5/23/art_13185_1362750.html
18 吴亚菲《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页 32。
19 笔者根据谷歌地图导航仪测算
20 笔者由谷歌地图截取的丽水市地形图
京津冀城市群 超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城市数量 2 4 6 11

人口占比 39.2% 11.3% 6.6% 42.9%

图表 1 京津冀城市群城市与人口图21

京津冀城市群位于中国的华北地区,共 33 个城市,人口约一亿一千万人,占全国的

8.1%。根据图表 3 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内的人口很大一部分的占比集中于两个超大型

城市和 11 个小城市内,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人口总和不足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这说明

京津冀城市群内部的城市规模等级不均匀,存在超大城市过大,小城市过多,中等城

市数量较少的问题。这造成经济资源过度集中在特大城市,特大城市过度吸收河北的

人力资源和资本,也使得北京这样的特大型城市人口过度膨胀,环境污染严重,交通

日益拥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超出了北京作为首都的承载能

力范围。导致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各大中小型城市的经济基础不一,城

镇化水平也有差距。京津冀城市群内的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的情况也很严重,导致政治

与政策上的不统一,不利于一体化发展。22京津冀的交通基建也不健全,有许多未通

车的地区和断头路,使得城市群内部联系不紧密,城市群的总体发展仅能依靠北京天

津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再者,区域内的中小型城市也存在严重的人才外流现象,许多

当地的专业人才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资源而相继涌入特大型城市,中小型城市留不住

劳动力,这将无法带动区域内中小型城市的发展。

相较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的自然条件较差,缺乏深水港口和内河航运的条件。

3. 研究结论(综合评价)

21《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路径选择》中国区域发展网,2018 年 07 月 19 日,
http://www.cre.org.cn/list3/jjy/13465.html
22 尹向来 《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比较研究》,页 75。
综上所述,我认为长三角城市群在大程度上带动了区域内中小型城市的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的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不仅具有地理优势,也有着十分利于经

济发展的文化基础。长三角自宋代以来便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有着十分良好的经商

文化。长三角滨邻东海,与世界上主要的航运路线接轨,并且有着大面积的平原,

有利于城市的基础建设和工业建设。长三角内的中小型城市正式利用了这些先天的

优势,发展各自的产业,并依靠沿海的龙头城市将自己的产品进行出口,以此来吸

引外资和投资,发展自身的经济。长三角地区的许多地方政府也在努力淡化城市边

界的概念,以此拉进大中小城市间的距离。目前,不同的城市群目前的一体化进程

各有不同,有的较快,有的则相对缓慢。相比长三角,其他城市群如京津冀城市群

的一体化进程相对缓慢,其中小型城市依旧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近几年政府大

力投资建设雄安新区和基础建设下,相信不久后的将来能达到疏散北京人口压力的

目的,并且带动河北省其他中小型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

1. 曾群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长三角同城化研究——以上海、苏州、嘉
兴为例【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年。

2. 赵莹《我国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
学,2013 年 6 月。

3. 吴亚菲《产业集群与城市群发展的协同效应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
海社会科学院,2017 年 5 月。

4. 尹向来 《城市群内部协同发展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2019 年 6 月。

期刊
1. 杨柳<昆山高质量对接融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对策研究>,《交通与港
航》,2020 年 02 期。

2. 中国港口年鉴编辑部编《中国港口年鉴 2017》,上海:中国港口杂志社,
2017。

网站

1. 《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2016 年
https://www.ndrc.gov.cn/xxgk/zcfb/ghwb/201606/
W020190905497826154295.pdf

2.《盐城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2013-2030)》政策解读,盐城市人民政府
http://www.yancheng.gov.cn/art/2018/5/23/art_13185_1362750.html

1.《小城市,关系中国大未来》新华网,2019 年 5 月 8 日 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2019-05/08/c_1210128849.htm

2.《京津冀,崛起中的世界级城市群》新华网,2017 年 12 月 5 日
http://www.xinhuanet.com/finance/2017-12/05/c_129756967.htm

1.《京津冀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路径选择》中国区域发展网,2018 年 07
月 19 日 http://www.cre.org.cn/list3/jjy/13465.html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