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0

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文献综述

马驰1

摘 要:基础教育国际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经济全球化
的浪潮之下,世界需要具有全球意识、国际视野以及多元文化理解力的人才。
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水平的奠
基性工程。实现基础教育国际化在实践中必须深化对教育国际化理念的具体认
识,以交流互通为基本途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现有的国际学校发
展理念和模式,正确处理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关系。
关键词:基础教育;国际化;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推进各国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现代技术迅猛发展使在线开放课
程成为现实;全球化促使世界各国学校教育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在教育国际化
的洪流中,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
规划纲要(2010—2020)》、2016 年颁布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
作的若干意见》中均表现出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意愿。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
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水平的奠基性工程。如果说 ,
1983 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开启
了我国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时至今日,我国教育国际化已经走过了近 40 年的历
程,经历了初步认识和准备、单向学习与借鉴、双向交流与合作、浅层开放与
创新阶段四个阶段。[1]30 多年来,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多种观点,对理解
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并推动落实该理念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存在学术
上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基本问题。

一、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本质与内涵研究

杨明全将我国社会发展情境中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做出如下界定:“基础教
育国际化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为适应国际教育服务贸易规则和深化素质教育
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而开展的有关学校教育实践探索和改革的过程,它以国

1
马驰:比较教育学专业,学号:2021020660,提交日期:2022-4-11
1
际交流与合作为基础、以融合学校教育发展的世界眼光和本土情怀为追求,在
国际基础教育援助、国家之间的课程借鉴、中小学生的跨境学习以及教育理念
与模式的借鉴等领域开展双向互动,最终体现全球化时代人类教育发展的新趋
势。”[2]
由此可见,杨明全强调基础教育国际化目的是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与此
观念不同的是,刘大革认为,加强基础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目的在于“加强
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
解。”基础教育国际化作为一个功能系统,应该服务于基础教育目的这个核心
系统。也就是说,基础教育国际化是一回事,“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是
另外一回事。不难结论,在这里我们颠倒了手段与目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
是实现基础教育的根本目的,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区域而言,就是促进本地区教育的发
展。”[3]
就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关系问题,张军凤和王银飞认为基础教育
阶段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期。“培养国际化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国际化
人才的培养应是各级各类教育实施的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教育在人身上
综合发展的过程。基础教育不仅是向学生传播本国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弘扬
民族精神的关键期,也是培养学生拥有国际视野,学习国际多元文化,培养国
际意识的关键期。”[4]
还有学者认为,对教育国际化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不宜把原本连贯一体、以
“育人”为本质的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绝对分离认为只有高等教育才能国际化;
更不能对教育国际化的趋势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端倪熟视无睹。基础教育国际
化是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基础教育国际化已成为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
一项选择。“教育国际化的本质目标,归根到底是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
素质人才,为本国的最高利益服务。”[5]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虽然国内学者对基础教育
国际化的定义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指在基础教育阶段,为
推动本国教育改革,与世界接轨继而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教育理念与
目标、课程与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方面实现融合并有所创新,从而提高国际化

2
人才培养能力的教育发展过程。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是
指在经济政治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教育相互影响和依
存的程度不断提高,为满足各国在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方
面的要求,适应国际间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趋势的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
进行的国际化教育实践和改革。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目的是使本国的教育资源和
教育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培养出有国际视野、全球胜任力的人才。

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研究

从发展阶段上来看,高瑜认为,“一般而言,我国有规模的基础教育国际
化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自邓小平 1983 年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以来,基础教育国际化大体经历了初步认识和准备、单向学习与借
鉴、双向交流与合作、浅层开放与创新阶段四个阶段,其速度不断加快、规模
日益扩大。进入 21 世纪后,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 [1][6]
与前者不同,杨明全认为,“对我国来说,在 2001 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简称 WTO)之后,我国开启了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
实 践 探 索 ; 2010 年 颁 布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 2010—
2020)》,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
水平’,明确了国际化发展的方向;2016 年颁布《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
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坚持扩大开放,做强中国教育,推进人文交流,
不断提升我国教育质量、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强化了推进国际
化的意愿。”[2][7]
从发展层次上来看,倪闽景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分为交流、理解、融合 、
主导四个层次。“第一是交流,主要是与国外师生的交流互访,建立姐妹学校,
学生的海外游学等活动。第二是理解,是指通过活动和课程,让孩子们理解世
界上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价值观,并明白将来世
界需要在这种不同的背景下共同发展。第三是融合,一方面是学生的融合,另
一方面是课程的融合。第四是主导,随着中国在世界地位的不断提升,部分课
程的思想和内容会被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认同,甚至成为新的国际课程范

3
例。”[8]
从发展趋势上来看,陈如平、苏红认为,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主要呈现以
下的发展趋势。第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的国际化。第二,
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国际化。第三,教育行政部门将不断加强对国际教育资源
的监管。第四,中小学将逐步成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主体。[9]
通过以上文献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
信息技术革命是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大力
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此过程中基础教育对于人才培养起到奠基性作用,
因此以中小学阶段为主体的基础教育国际化得以发展。其次,基础教育国际化
的核心是要通过对外开放合作交流以提升我国的教育质量,优化和合理配置国
内的教育资源,紧密围绕如何培养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优秀人才,进而推动教育
现代化进程。

三、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问题研究

对于基础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莫景祺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的
总体水平还不高。主要表现在:(1)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还没有形成共识,
甚至有些人对教育国际化的认识过于片面。(2)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思辨
较多,基于实践的实证研究较少。(3)相关政策滞后,缺乏前瞻性的规划和管
理。政府部门对如何推动基础教育国际化尚缺乏可以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4)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能力不足。”[10]
傅林和高瑜认为,“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然而我
们不难发现,基础教育国际化也存在浮于表面地借鉴国外教育理念、限于静态
地理解教育国际化、流于形式地强调国际合作关系和疏于整合地推动教育国际
化等四大误区,由此导致了基础教育国际化过程中的‘水土不服’、‘生搬硬
套’、‘片面理解’和‘分散单一’等现象。”[11]
还有学者研究分析广东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明确了发展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国际化需求逐渐扩大,供应严重不足;未来发展潜力很
难得到均衡;国际化发展理念不可避免的存在保守观念;国际化交流越来越频
繁,但局限在某些范围内;整体机制效率普遍比较低;教育国际化输入以及输
出严重失衡等等。[12]
4
从以上这些研究来看,首先,基础教育国际化可选择的形式多种多样,但
成效却非常的一般。集中表现在,囿于办学条件受限,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注
重国际化发展速度,难以保障教育质量;国际化观念有待进一步开放;很多中
小学根本不能独立开展国际交流,导致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受到明显的限制等
等。其次,相比很多发达国家,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展速度非常的低,各方面
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基础教育国际化策略与路径研究

针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莫景祺建议采取以下几方面的
推进策略:第一,积极应对基础教育国际化,以区域推动为主体。第二,以国
际理解教育为主要内容。第三,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第四,提升校长和
教师的国际化素养。第五,建立信息交流与研究机制。第六,建立中外教育资
源整合机制。[10][13]
对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路径,高瑜认为,“在全球化趋势下,综合国
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杰出的人才一定要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
具备国际素养。这就对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顶层设计、
整体布局。再次,在引进基础上自主开发。再次,逐步提高教育输出能力。”
“总之,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应当注重通过对教育思想、办学理
念、课程设计、教学过程等方面的国际深度对话,达到对对方学校文化和教育
哲学的理解与尊重,寻求共存和互惠发展,并在在深度对话的基础上加强自主
建构和自我完善。”[1][14]
基于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出国留学热现象,周满生认为,在政策上,第一,
建议采取“积极引导,不断规范,加强监管,造就人才”的政策导向。第二,
完善对出国留学中介机构的监管体制。第三,规范对高中国际部的管理。第四,
深入研究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系统分析其国际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
因,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深入推动
高等教育的改革,以逐渐消除“洋高考”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我国高等教育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可持续发展。[15]
还有学者认为,为解决基础教育国际化推进过程中的问题,在实践层面上

5
应该有所突破。更新观念、加深理解是前提。转变人才培养目标是核心。立足
于本土性实践是原则。课程与教学国际化是关键。健全体制、建立机制是保障。
对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探索,有学者认为,首先应该明确价值定位。其次
以立体动态的方式助推学校教育国际化。再次,要深度合作,尊重文化差异,
增进国际理解。再次,注重学科渗透,整体设计课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在
语文、历史、地理、社会等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应渗透国际热点问题的分析和
讨论,增强学生对国际问题的理解能力。[16]
从以上这些研究来看,国内学者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表现出以下共
识。首先,在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上,要制定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相关政策,对基
础教育国际化的实践进行引导。其次,在基础教育国际化观念上,要形成正确
的国际化观念,培养学生国际理解力。最后,在基础教育国际化具体实践上,
要积极引入国际课程,注重基础教育阶段中外学校的合作交流,推动课程领域
的国际化。课程的国际化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核心,课程领域的国际化程度基
本上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当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立足于实际。

五、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性的研究

张蓉认为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道路上,国际化与民族性二者并非非此即彼,
互不相容。“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还应该考虑教育的民族性问题。发达国
家的知识、技术、观念在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中占据了主流地位,发展中国家在
利用这些知识和观念来培养本国的新一代社会成员的同时,很容易导致本国成
员对异国文化的亲合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疏远,从而最终造成本国民族性的丧失,
这将是一种无法估量的损失。尽管如此,教育国际化的历史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但教育的国际化必须与教育的民族性相结合。”[17]
与张蓉观点相近的学者周满生认为,“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保持
文化和教育的独立性对于每个民族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国际化必须
是一种双向交流。一方面,国际化是建立在充分理解本国教育特色基础之上的,
通过开展国际化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减少文化
冲突,增强学生的国际素养。另一方面,在比较的基础上,增强对中华传统文
化的热爱,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存续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
深。”[15][18]
除了多数学者表示国际化与民族性应结合,形成双向交流的发展趋势外,
吴定初更强调在借鉴的同时必须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化特色。他认为:
“就改革教育现状而言中国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主要是寻找和认识自身的不足

6
希望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来提高和发展自己。”同时他表
示,“对教育国际化这一理念必须紧密结合中国特定的教育实际和文化传统赋
予它一定程度的中国色彩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理论和实践
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需要出发以避免盲目照搬造成人力、物力和
财力等诸多资源的浪费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此在强调中国基础教育国
际化的同时必须坚持并强化其民族化的特色。”[19]
从以上这些研究来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基础教育国际化必须立足中国本
民族文化。首先,我国的基础教育不仅需要 “引进来”,更需要“走出去”,
在双向互动过程中,把我国优秀的教育理念、管理制度和教学方式推向世界,
即既要国际化,又要讲好中国教育故事。其次,在国际化的过程中应坚守民族
的、本土的阵地,以此来进行国际化的方针、路线和具体项目的设计。

六、已有研究的不足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研究成果丰富,主题多样。
分析近二十年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领域的高质量文献,总结存在的问题及
研究趋势,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从发文数量看,国内学者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领域的研究成果是逐渐增加
的。从研究热点看,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本质与内涵的辨析、基础教育国际化课
程改革、基础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学者们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研究内容看,
部分国内学者注重对基础教育国际化基本理论的研究,尤其是有关国际化与民
族性的关系的讨论;注重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
基础教育国际化宏观层面的分析,涉及基础理论和政策文本研究较少。但随着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爆发,后疫情时代,教育国际化领域不断涌现出新的研
究热点,如在地国际化、线上课程、国际学生流动、全球化、教育政策、留学
生等。但以上热点内容普遍集中于高等教育领域的教育国际化研究,鲜有学者
关注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目前我国学者在基础教育国际化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基础
教育国际化理论研究较少。教育国际化作为一种教育思潮,被学者广泛讨论,
但教育国际化包含很多学段,特别需要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进
行厘清与讨论。但目前以国际化作为背景或视角切入教育问题居多,关于基础
教育国际化的理论研究则较少,需进一步拓宽基础教育国际化研究的广度和深
度。其次,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循证研究较少。因为循证研究有一定的难度,既
7
需要研究者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并掌握充足的文献资料,也需要研究者尽量身
临其境进行实地观察。部分原因是当前国内基础教育国际化尚未在全国范围内
的学校中大规模实行,多数学校以中外联合办学的形式推行基础教育国际化。
且此类学校大多数位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囿于多重因素影响,很
多研究者无法进行实地观察。最后,基础教育国际化课程和教学国际化研究较
少,如跨学科课程、课程的国际化、教师国际化素养等领域研究薄弱。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发现,教育国际化作为一股教育思潮,在全球化时代
已经影响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基础教育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提高我国教育国际水平的奠基性工程。如何通过基础教育国际化提高我国基
础教育质量是亟需思考的问题。已有研究多为对概念的辨析和认识、历史发展
的梳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和实践路径等方面,鲜有针对后
疫情时代教育国际化道路受阻的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国际化应如何发展的相
关研究。未来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研究中,需要继续深化对教育国际化理念的
具体认识,以中外交流互通为基本途径,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反思现有的
国际学校发展理念和模式,正确处理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高瑜.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方向探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7):9-11.

[2] 杨 明 全 . 基 础 教 育 国 际 化 : 背 景 、 概 念 与 实 践 策 略 [J]. 全 球 教 育 展

望,2019,48(02):55-63.
[3] 刘大革.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置辩——以广州市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

实验区项目设计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0):68-75.
[4] 张军凤,王银飞.关于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几个问题[J].上海教育科研,2011(01):9-

11.
[5] 汤 佳 宏 . 提 高 基 础 教 育 国 际 化 水 平 应 把 握 的 几 个 重 点 [J]. 人 民 教

育,2015(22):66-69.
[6] 高瑜.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方向探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7):9-11.

[7] 杨 明 全 . 基 础 教 育 国 际 化 : 背 景 、 概 念 与 实 践 策 略 [J]. 全 球 教 育 展

望,2019,48(02):55-63.
[8] 倪闽景.基础教育国际化的挑战与应对[J].上海教育科研,2011(01):6-7.

[9] 陈如平,苏红.论我国基础教育的国际化[J].当代教育科学,2010(14):3-7.

8
[10] 莫景祺.对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的冷思考[J].人民教育,2014(10):21-26.

[11] 傅 林 , 高 瑜 . 再 论 基 础 教 育 国 际 化 [J].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4,41(02):13-17.
[12] 钟 杏 云 , 田 明 明 . 广 东 基 础 教 育 国 际 化 中 的 问 题 与 对 策 [J]. 特 区 经

济,2013(09):163-166.
[13] 莫景祺.对当前基础教育国际化“热”的冷思考[J].人民教育,2014(10):21-26.

[14] 高瑜.基础教育国际化实践方向探明[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7):9-11.

[15] 周满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3,34(01):65-68+75.

[16] 傅 林 , 高 瑜 . 再 论 基 础 教 育 国 际 化 [J]. 四 川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2014,41(02):13-17.
[17] 张蓉.教育国际化与世界基础教育改革[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07):1-5.

[18] 周满生.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3,34(01):65-68+75.

[19] 吴定初.关于中国基础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的思考[J].教育评论,2003(01):7-9.

[20] 王晓宁,浦小松.基础教育国际化视野中的教师国际素养测评研究[J].基础教育,

2017,14(05):61-75.
[21] 苏丹兰.“全球共同利益理念下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07):125-127.
[22] 赵树峰.中学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东北师大附中国际交流实践为

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2):142-146.
[23] 徐文祥.全球视野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师教育研究,

2016,28(02):91-95.
[24] 孙珂.英国 21 世纪教育国际化政策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5,42(11):120-

128.
[25] 滕珺.中国比较教育视域下“教育国际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基于《比

较 教 育 研 究 》 1987 ~ 2014 年 发 表 成 果 的 内 容 分 析 [J]. 比 较 教 育 研


究,2015,37(05):37-44.
[26] 张 绍 军 , 张 传 燧 . 基 础 教 育 课 程 改 革 的 国 际 化 与 本 土 化 [J]. 教 育 科 学 研

究,2014(03):17-23.
[27] 刘大革.区域基础教育国际化置辩——以广州市南沙区基础教育国际化示范

实验区项目设计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10):68-75.
[28] 黄 忠 敬 . 多 元 共 生 理 念 下 上 海 基 础 教 育 的 国 际 化 之 路 [J]. 教 育 发 展 研

究,2012,32(18):7-12.
9
[29] 严芳.基础教育国际化:教育多元化的必然选择——SABIS 国际教育机构考察

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82-87.
[30] 项贤明.当前国际教育改革主题与我国教育改革走向探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5(04):5-14.
[31] 容中逵,刘要悟.民族化、本土化还是国际化、全球化——论当前我国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参照系问题[J].比较教育研究,2005(07):17-22.
[32] 单中惠.21 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6):1-

4.

10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