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B07104034 哲學四 林筱庭

02・本章旨在介紹四位對都市理論具有重要貢獻的學者。韋伯(Weber〉以都市史學的方式建立他的觀點,藉著比較歷史上各時期、地

域的例證,提出現代都市的特徵。韋伯的研究讓我們理解現代資本主義「官僚—經濟複合體」如何在都市化中成形。 齊美爾

(Semmel〉更關注人類的心理及對於人類文化本質的形上討論。他注意在大都會資本極度集中,使「時空壓縮」的現象產生。另外齊

美爾的主要論題—貨幣,更改變了傳統資源取得的方式。進而改變社會關係。在都市中,個人有空間探索自身的精神,另一方面卻也

面對「日漸客觀性及理性化的心靈」以及感官過度曝光的危險。班雅明(Benjaming)〈城市素描〉討論那不勒斯,提到「建築物的多

孔性(porosity)」以及拱廊街等私人—公共門檻;其中「外在的內在」是重要題旨,街道的工整和公私領域劃分明確與否其實展現了

城市的階級狀態,或者能呈現與農村、階級間的對抗關係。筆記《拱廊街計畫》,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作者認為獻給漫遊者( flâneur)

的《M 卷》中蘊含都市批判的豐富礦層。漫遊者是在世俗中追尋真理的人,體認都市並非無形狀、差別的整體,他們也在城市的漫遊

中,著迷著記憶的地景。班雅明主張於回憶的救贖與解放特質;對於歷史他主張應視為「當下的存在填滿的時間」,反對以歷史進步

論來說明都市發展。此外也強調主觀想像與記憶在都市生活的社會建構中的定位。 列斐伏爾(Lefebvre)《接近城市的權力》描述城

市的狀態是資本主義使用價值與物理環境聯繫上的空間,這使的城市空間有商品化的趨勢。但「接近城市的權力」不應只有消費,應

是人們「全貌」的需求。面對「歷史城市」之死,他提出「傳導( transduction)」的和實驗性烏托邦的方法,前者為即建構理想都市模

型的理論建構方法與後者為一種規劃都市的思維模式。《空間的生產》區分城市的「空間」與「生活狀態」,認為每個年代產生它的

空間,如同工業資本主義引發特定都市形式。空間也將成為政治鬥爭的對象。列斐伏爾也研究都市節奏,儀式將節奏銘刻於生活,而

空間也展現了屬於當地的獨特節奏。最後他認為空間實踐會凸顯社會原有問題,例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

03・本章追溯經驗性都市研究的發展,從報導與非學院的調查到正式學術研究。十九世紀紀實文學一方面再現農村被剝奪的過程,一

方面描寫城市的黑暗及險惡。這些文學作品也導致了政治法律的社會改革。記者梅修利用自然科學的研究心態寫作,《倫敦勞工與倫

敦窮人》生動且如實的描寫都市貧窮的現象,但缺乏對於現象成因的結構性報導。牧師莫恩斯與普瑞斯頓的《荒棄倫敦的痛苦呼喊》

引起重大的社會迴響,對於政府應介入治理的共識逐漸凝聚,針對貧民窟進行拆除改建工程逐漸開始,但即使如此社會底層的生活卻

沒有實質改善。而作品著重描寫底層生活,卻不曾戳穿剝削的來源。記者瑞斯描寫對象為美國紐約貧民窟,也關注更廣大的社會與經

濟狀況。並且注意到了都市的富裕面事實上建立在底層貧民的租金之上。他的族群分布地圖和「入侵」「遞嬗」預示後續社會科學家

的研究。布斯 在社會學質性與量化方法上皆具有重大影響,透過圖解和統計呈現社會現象,成為各篇描述性報導的重要補充證據;

在質性研究上,他也是「參與式觀察與報導技藝」的實踐者。他廣泛運用比較方法,認為若不「同過去比較」。將無法穿透事物核心 。

他的研究將窮人們分為四大類,並依此提出解決貧窮的方法。 珍.亞當斯 創立社會服務所——侯爾館,推廣教育課程外也與勞工運

動密切關聯,還進行了具影響力的社會調查,並使女性得以展現學術能力。亞當斯特別關注兒童及青少,認為都市某些景觀毀壞他們
的感官,應透過同期及理解提供幫助,並確信少年保護機構將預防對青少年及其社區的破壞。以上對於都市環境與人類行為兩者關係

的觀察,樹立亞當斯在芝加哥都市社會學的先驅地位,以及都市調查的草根傳統。芝加哥社會學派的學院中,帕克(Park)強調都市

結構影響人們行為。而都市社會的主導因素——社會控制,導因於傳統家庭單位的削弱或稀釋。他認為都會功能之一是加強並維持社

會秩序,大都會自身會透過類似自然界的方式分配與安排各個都市社群的分布,各個群體之間也會對空間產生「競爭」並且因此「遞

嬗」。伯吉斯(Bergess)將都市生態模型的理論搬到地圖上,成為了影響持久的同心圓模式。在「模型」與理論背後,伯吉斯也承認

了都市內人口的「流動性」,認為流動性對人們帶來衝擊與道德規範的降低,但因為忽略其他影響因素而招致批評。沃思(Wirth)

定義都市為「異質個體居住的相對龐大、稠密、而恆久的聚落」,其中規模、異質程度導致內部社會的分化程度大小,接著而來的社

會控制增強、「失範」(anomie)是都市化不可避免的過程。這背後也透露認為都市文化只是分化、片斷,但認為都市內文化異質性

將導致文化整合,只是需要社會對共同利益的自覺。芝加哥田野的黃金時代, 安德森(Anderson)與街頭的關係帶來的豐富資訊補償

了學術訓練的欠缺,研究結果接近寫實散文。許多機構利用他的研究結果介入幫助。他也利用伯吉思假設,解釋遊民為何聚集與分布 ;

崔雪(Trasher)利用亞當斯、布斯等非學院的研究資料。並也在黑社會研究中呈現空間與地理的現象。蘭德斯哥(John Landesco)對

犯罪學的研究,認為偏差行為「源於城市特定區域生活的正常模式」伯吉斯也提及少年犯多源於社會影響。對於都市經驗的抽象理論 ,

伯吉斯提及消遣活動的問題和其成因攸關的心理社會因素;在芝加哥社會學的黃金時代, 湯姆斯與贊尼奇的《歐洲與梅國的波蘭農

民》為劃時代巨著,研究芝加哥的波蘭社區以及歐洲波蘭,之後二人主張社會理論的主題必須是行動的個人或群體,另外也提出一種

觀察社會過程的方法。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