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3

130 淺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淺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釋玄慧

前 言

止觀是修習佛道之重要法門,登正道之階梯。止,止息諸妄想;觀,
貫注於特定之對象。止如明鏡止水,觀如明鏡止水影現萬象。妄想停止,
則念念正念,念念覺;故止與觀,實一體而不二,此二法,如車之雙輪、
鳥之兩翼。「止能生定,觀能生慧」,若人成就定慧二法,乃自利利人法
皆具足;故《法華經》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
此度眾生。」止觀,或曰定慧、寂照、明靜,與戒共成戒、定、慧三無漏
學;所以說,想要進入佛道者,必須修學,以完成自利利他、自覺覺他,
而圓滿佛道。

壹、止觀是圓滿佛道的重要法門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何以人人本具之清淨佛性不顯而沉淪生死苦海
呢?佛說主要根源,就是癡愛;一切煩惱皆由癡愛生起,因癡愛受生死
身。佛在《陰持入經》中教導對治癡愛之特效藥,佛說:「一切天下人有
二病,何等為二?一為癡、二為愛。是二病故,佛現二藥,何等為二?一
為止、二為觀。佛以止、觀治二病,謂之癒病者,令自證,止滅愛,觀滅
癡」。所以說,修學及圓滿佛道的方法,雖有許多途徑,論其急要,不出
止觀二法。
131

依天台智顗大師之著作〈修習止觀坐禪法要〉說明:「行者初學坐
禪,欲修十方三世佛法者,應當先發大誓願,度脫一切眾生,願求無上佛
道,其心堅固猶如金剛,精進勇猛不惜身命,若不成就一切佛法,終不退
轉」。勉勵大眾應堅固大誓願、培養清淨心、昇發慈悲情、開顯一切智。
佛法為心法,修學止觀與無我利他、悲智雙運之行法相應,可以對治私我
的偏執,開闊廣大心量,從而真心關懷他人,有助於安穩人我之心,發揮
生命的光和熱,共創光明祥和的內、外世界。

貳、修學止觀的次第方法

智顗大師為接引始學之行人,開蒙冥而進道,特著有〈修習止觀坐禪
法要〉,又稱童蒙止觀或小止觀。簡要十種修止觀的方法步驟;若能善取
其意而修習之,可以安心免難,發定生解,證於無漏之聖果。

第一具緣

發心起行,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如持戒清淨,能生定慧;若
多緣務,心亂難攝,則於修定有廢;親近善知識,則不盲修瞎鍊,使修學
有法可循。
一、持戒清淨。
二、衣食具足。
三、得閑居靜處。
四、息諸緣務。
五、近善知識。
132 淺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第二訶欲

凡欲坐禪修習止觀,必須訶責五欲。五欲者,世間色、聲、香、味、
觸,常能誑惑一切凡夫令生愛著,若能深知過罪,即不親近,是名訶欲。
世人愚惑貪著五欲,至死不捨,後受無量苦惱。此五欲法與畜生同有,一
切眾生常為五欲所使,名欲奴僕。智者思之,如大怨賊,不貪染世樂,是
名真涅槃。

第三棄蓋

前說外五塵中生欲,今約內意根中生欲,謂行者端坐修禪,心生欲
覺,念念相續,覆蓋善心,令不生長,覺已應棄。除此五蓋,其心安隱,
清涼快樂。
一、棄貪欲蓋。
二、棄瞋恚蓋。
三、棄睡眠蓋。
四、棄掉悔蓋。
五、棄疑蓋。

第四調和

坐中正念思惟一切諸法真實之相,所謂善、不善、無記法,內外根塵
妄識,一切有漏煩惱法,三界有為生死因果法,皆因心有;故《十地經》
云:「三界無別有,唯是一心作,若知心無性,則諸法不實。」心無染
著,則一切生死業行止息,作是觀已,乃應如次起行修習。如彈琴前應調
絃,行者修心亦復如是。善調五事,使心念集中,氣息和順,則正定易
133

生;有所不調,多諸妨難,善根難發。
一、調食。
二、調睡眠。
三、調身。
四、調息。
五、調心。

第五方便

修止觀,須具方便法門,有其五法:
一、欲:
欲離世間一切妄想顛倒,欲得一切諸禪智慧法門故,亦名為志,亦
名為願,亦名為好,亦名為樂,是人志願好樂一切諸深法門故,故
名為欲,如佛言:「一切善法,欲為其本」。
二、精進:
堅持禁戒,棄於五蓋,初夜後夜專精不廢,譬如鑽火未熱,終不休
息,是名精進善道法。
三、念:
念世間為欺誑可賤,念禪定為尊重可貴,若得禪定,即能具足發諸
無漏智,一切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是為可貴,故名為
念。
四、巧慧:
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何?世間之樂,樂少
苦多,虛誑不實,是失是輕;禪定智慧之樂,無漏無為,寂然閑
曠,永離生死,與苦長別,是得是重,如是分別,故名巧慧。
134 淺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五、一心:分明明見世間可患可惡,善識定慧功德可尊可貴,爾時應當
一心決定修行止觀,心如金剛,天魔外道不能沮壞,設使空無所
獲,終不回易,是名一心。譬如人行先須知道通塞之相,然後決定
一心涉路而進,故說巧慧一心,經云:「非智不禪,非禪不智」。

第六正修

正修止觀有二法,即坐中修與歷緣對境修止觀。
一、坐中修止觀:
不僅坐中可修學止觀,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亦乃皆得;然學道者坐
為勝故,先約坐以明,略出五意不同。
(一)對治初心麤亂修止觀,今明修止觀有二意:
1、修止有三種:
(1)繫緣守境止:所謂繫心鼻端、臍間等處,令心不散,所以
說,繫心不放逸,亦如猿著鎖。
(2)制心止:所謂隨心所起即便制之,不令馳散,故《遺教
經》云:「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
心」。
(3)體真止:所謂隨心所念,一切諸法悉知從因緣生,無有自
性,則心不取;若心不取,則妄念心息,故名為止,如
《中本起經》說:「一切諸法中,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
源,故號為沙門」。
2、修觀有二種:
(1)對治觀:如不淨觀對治貪欲、慈悲觀對治瞋恚。
(2)正觀: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
135

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觀之心自然不起。
(二)對治心沈浮病修止觀。
(三)隨便宜修止觀。
(四)對治定中細心修止觀。
(五)為均齊定慧修止觀。
行者若能如是於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觀意,取捨不失其
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於一生不空過。
二、歷緣對境修止觀:
端身常坐乃為入道之勝要,而有累之身必涉事緣,若隨緣對境而不
修習止觀,是則修心有間絕,結業觸處而起,豈得疾與佛法相應;
若於一切時中,常修定慧,當知是人必能通達一切佛法。緣者,謂
六種緣,行、住、坐、臥、作作、言語。所言境者,謂六塵境,眼
對色、耳對聲、鼻對香、舌對味、身對觸、意對法。行者約此十二
事中修止觀,故名為歷緣對境修止觀。

第七善發

一、外善根發相:所謂布施、持戒、孝順父母尊長、供養三寶及諸聽學
等善根開發。
二、內善根發相:
(一)善根發相有五種不同:
1、息道善根發相。
2、不淨觀善根發相。
3、慈心善根發相。
136 淺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4、因緣觀善根發相。
5、念佛善根發相。
(二)分別真偽:
1、辨邪偽禪發相。
2、辨真正禪發相。
(三)明用止觀長養諸善根。

第八覺魔

梵音魔羅,秦言殺者,奪行人功德之財,殺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
為惡魔。佛以功德智慧,度脫眾生入涅槃為事;魔常以破壞眾生善根,令
流轉生死為事。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仍須善識魔事,但有
四種:
一、煩惱魔。二、陰入界魔(五陰魔)。三、死魔。四。鬼神魔。
前三種皆是世間之常事,及隨人自心所生,當須自心正除遣之。
鬼神魔有三種:(一)精魅。(二)堆剔鬼。(三)魔惱。
鬼神魔多化作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善心:
1、作違情事,以可畏五塵令人恐懼。
2、作順情事,以可愛五塵令人心著。
3、非違非順事,以平等五塵動亂行者。
行者既覺知魔事,即當卻之,卻法有二:
一、修止卻之:
凡見一切外諸惡魔境,悉知虛誑,不憂不怖,不取不捨,亦不妄計
分別,息心寂然,彼自當滅。
137

二、修觀卻之:
若見如上所說種種魔境,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不見處所
,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滅謝。若遲遲不去,但當正心,勿生懼
想,不惜軀命,正念不動,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
一如無二如,如是了知,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佛法自當現
前,魔境自然消滅。

第九治病

坐禪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則地、水、火、風四大和合之身,四百四
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則四百四病因之發生,是故若自行化他,應當
善識病源,善知坐中內心治病方法,一旦動病非唯行道有障,則大命慮
失,今明治病法中有二意:一明病發相。二明治病方法。
一、明病發相者,病發雖復多途,略出不過二種:
(一)四大增損病相:
1、若地大增者,則腫結沈重,身體枯瘠等,百一患生。
2、若水大增者,則痰陰脹滿,食飲不消,腹痛下痢等,百一患生

3、若火大增者,則煎寒壯熱,支節皆痛,口氣大小便痢不通等
,百一患生。
4、若風大增者,則身體虛懸,戰掉疼痛,肺悶脹急,嘔逆氣急等
,百一患生。
所以諸經中皆云:一大不調,百一病起,四大不調,四百四病,一時
俱動,四大病發,各有相貌。
138 淺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二)五臟生患之相:
1、從心生患者,身體寒熱,及頭痛口燥等,心主口故。
2、從肺生患者,身體脹滿,四支煩疼,心悶鼻塞等,肺主鼻故。
3、從肝生患者,多無喜心,憂愁不樂,悲思瞋恚,頭痛眼闇昏悶
等,肝主眼故。
4、從脾生患者,身體面上遊風,遍身[病-丙+習]痒疼痛,飲食失
味等,脾主舌故。
5、從腎生患者,咽喉曀塞,腹脹耳聾等,腎主耳故。
五臟生病眾多,各有其相,如是四大五臟,病患因起非一,病相眾
多,廣說不盡。復次有三種得病因緣不同:一、四大五臟增損得病如前
說。二、鬼神所作得病。三、業報得病。如是等病,初得即治,甚易得
差;若經久則病成,身羸病結,治之難愈。
二、明治病方法者,既深知病源起發,當用方法治之。治病之法,乃有
多途,舉要言之,不出止觀二種方便。
(一)用止治病相:
但安心止,在病處即能治病;但知諸法空無所有,不取病相,寂
然止住多有所治。所以者何?由心憶想。鼓作四大,故有病生,
息心和悅,眾病即差,故《淨名經》云:「何為病本,所謂攀
緣。云何斷攀緣?謂心無所得」。
(二)明觀治病者:
但觀心想,用六種氣息,治病者,即是觀能治病。何等六種氣:
吹、呼、嘻、呵、噓、呬。但用止觀。檢析身中四大病不可得,
心中病不可得,眾病自差。如是等種種說,用觀治病,應用不
同,善得其意,皆能治病。當知止觀二法,若人善得其意,則無
病不治也;是故欲修止觀之者,必須善解內心治病方法。若是業
139

報病,要須修福、懺悔,患則消滅。
第十證果

行者如是修止觀時,能了知一切諸法皆由心生,因緣虛假不實故空,
以知空故,即不得一切諸法名字相,則「體真止」也。爾時上不見佛果可
求,下不見眾生可度,是名從假入空觀,亦名二諦觀,亦名慧眼,亦名一
切智。行者如是觀時,雖知一切諸法畢竟空寂,能於空中修種種行,如空
中種樹,亦能分別眾生諸根,性欲無量故,則說法無量,若能成就無礙辯
才,則能利益六道眾生,是名「方便隨緣止」。乃是從空入假觀,亦名平
等觀,亦名法眼,亦名道種智,住此觀中智慧力多故,雖見佛性而不明
了,菩薩雖復成就此二種觀,是名方便觀門,非正觀也;故經云前二觀為
方便道,因是二空觀,得入中道第一義觀。雙照二諦心心寂滅,自然流入
薩婆若海。
若菩薩欲於一念中具足一切佛法,應修息二邊分別止,行於中道正
觀,云何修正觀?若體知心性非真非假,息緣真假之心,名之為正。諦觀
心性非空非假,而不壞空假之法,若能如是照了,則於心性,通達中道圓
照二諦。若能於自心見中道二諦,則見一切諸法中道二諦,亦不取中道二
諦,以決定性不可得故,是名「中道正觀」。當知中道正觀則是佛眼,一
切種智,若住此觀,則定慧力等,了了見佛性,安住大乘,行步平正,其
疾如風,自然流入薩婆若海。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
座,則以如來莊嚴而自莊嚴,獲得六根清淨,入佛境界,於一切法無所染
著,一切佛法皆現在前。
140 淺述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參、結 語

每個人想成就一件事,都必須經過「靜慮」,何況是想完成理想的人
生。在儒家實現大學之道的先決條件,依據《大學》說明:「知止而後有
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是說,知
道人生的理想要「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以此為生命的方向,一旦
確立心志,無論現實的處境如何,面對任何的人事物,心意不會妄動,而
能安處於境界中,自然不受干擾,並能省思覺察至善之理,以實現此理於
一切事物之中。由此可知,志學必須從心,而其條件是「知止」與「定、
靜、安、慮、得」,即如佛門所講的「戒、定、慧」三學相應。
佛說種種修行的法門,都是為了幫助我們的心能安定,進而開發智
慧。可惜世間大部分的人,只講究感官上物質慾望的滿足,仍停留在「安
身」,尚不懂得進一步學習「安心」之道;因此,覺性不顯、隨時心煩意
亂,自惱惱人。修學止觀,則從根本的心地上下工夫,養成隨時「覺照」
的習慣,懂得反觀內照,發現不清淨的念頭,隨即滅除,如此日久功深,
從而積累福慧善緣,身心健康安樂,做自己生命的主人翁!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