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6

論新修訂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無正當理由收

集帳戶、帳號罪之獨立可罰性──兼評最高法院

112 年台上字第 3769 號刑事判決


一、 研究動機

二、 本案事實略述(犯罪行為態樣、歷審法院判決見解)

三、 §15 條之 2 法條、立法理由、現行實務、學說看法(多採攔阻要件說)。或

許帶到一點刑法觀點(可能會提到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大字第 3101 號 刑

事裁定)、與一般幫助詐欺幫助洗錢適用上卡一個行政勸告而有不協調,似乎

規範上本就屬不同之目的

四、 從金融法觀點,首個去除前置犯罪、犯罪所得要件的規定,比較法

五、 帶到歷年修法脈絡與外國、國際組織的思潮變遷,似乎傳達出某種洗防

法獨立於刑法的意義,而有必要與前置犯罪脫鉤

六、 我們的見解

七、 以本文立場,本案應該要怎麼判,律師上訴時應該如何主張。

八、 結語

壹、研究動機..................................................................................................................................... 2

貳、本案事實..................................................................................................................................... 4

參、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無故提供銀行帳戶罪之增訂.................................................................6

一、新法之增訂....................................................................................................................................6
二、實務見解........................................................................................................................................8
(一)前導............................................................................................................................................8
(二)法院見解..................................................................................................................................10
1.不該當無故付帳戶罪要件型...................................................................................................................10

2.攔阻規定型..............................................................................................................................................10

1 的 16
3.肯定有新舊法適用之見解.......................................................................................................................11

4.非法律變更型..........................................................................................................................................12

5.評析..........................................................................................................................................................12

(三)刑事法學者看法...........................................................................................................................13
肆、獨立之可罰性........................................................................................................................... 15

一、比較法..........................................................................................................................................15
二、國際組織的建議..........................................................................................................................16
三、我國洗錢防制法修法脈絡..........................................................................................................16
四、小結..............................................................................................................................................16
伍、本文見解................................................................................................................................... 16

一、無故提供人頭帳戶罪之意義......................................................................................................16
二、修法建議......................................................................................................................................16
三、本案評析......................................................................................................................................16
四、結論..............................................................................................................................................16

壹、研究動機
或許曾在手機簡訊、電子信箱中收到陌生來信,抑或是社交帳號 Line 上被拉進

一些從未加入過的群組,內容多為各種飆股、投資、虛擬貨幣、中獎兌換等等的

「好康道相報」。據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於民國(下同)112 年 4 月 18 至 4 月 21

2 的 16
日採訪,並於 5 月公布,共計有 1,071 位有效民眾受訪,在 95%信心水準、抽樣

誤差約為±3.0 個百分點,命題為「請問您有沒有遇到過詐騙,例如接到詐騙電話

或簡訊等?是經常、偶而、很少,還是沒有遇過?」之民調1顯示,4 成 3(43%)民

眾認為經常遇到詐騙,偶而 39%,很少 10%,沒有遇過 6%,3%沒意見。可見此

類層出不窮的詐騙訊息台灣人早以習以為常,儼然成為了詐騙天堂。

詐騙集團為確保享有犯罪所得利益,往往會透過洗錢之手段進而使司法機關無

法或難以追緝,致被害人無以求償。洗錢之手法無非係處置(Placement)、多層化

(Layering)及整合(Intergration)三步驟。申言之2,即先將非法犯罪所得轉入合法金

融機構或其他經濟領域、金融體系3,如存入銀行、兌換外匯等行為,以掩飾其犯

罪所得最直接之違法性(汙染性),為掩人耳目,多為立即性、簡便性、快速性

的多筆小額交易;再以更加複雜之商業手段,使其在社會上不斷流通,使原始財

物變形而使資金與原始來源越來越遠,強化處置階段犯罪所得直接違法性之掩飾,

更透過各種商業性自由交易管道,裝飾其外觀之合法性,如將第一階段匯入之現

金專換成支票、股票,抑或進行電子商務或網銀交易;最後便是將前階段分散、

洗白後的看似合法之資金,切斷一切違法性污染的痕跡,形式上與一般商業活動

資金無異,進而化零為整,再次投入合法經濟活動中,成為其中一環,如將最後

被清洗的資金混在合法的資金中轉至合法公司,再藉由投資名義使用合法資金作

為部分投資金額,接著再向銀行貸款,用非法金額償還貸款。

過程當中,需要大量銀行帳號作為端點以隱匿不法所得之流動,光靠詐騙集團

成員自己現有的帳號數量,將無以應付洗錢的需求量,縱跨行間無帳號持有數量

限制,然金融機構對於帳戶之申辦、帳戶之交易負有審查之義務,其審查之內容

1
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調查報告】蔡政府打擊詐騙,人民有感嗎?最新民意調查/草根影響
力文教基金會民調報告/資料做成日 2023 年 5 月 5 日/https://is.gd/9ppuOU (最後瀏覽日:2023 年
10 月 25 日)。
2
李傑清/洗錢防制的課題與展望/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第 11 頁到第 12 頁/20060401
台灣金融研訓院編輯委員會/防制洗錢與打擊資恐政策及法令解析(2021 年版)/出版社:財團法
人台灣金融研訓院/第 7-8 頁/20210601
3
蘇南桓/什麼是洗錢?如何『洗』?-黑白變臉不是奇蹟/法律與你/第 123 期/28 頁以下/
199801
3 的 16
如申辦人身分是否為匿名或假名、供申辦提供之證明文件是否為偽造或變造、提

供之資料模糊不清等等4,此一作業逐行多次申請之成本,並且影響到洗錢工作的

效率性。故詐騙集團往往會以收取他人帳號的方式充作洗錢的工具,其手法例如

在網路上以徵求家庭代工零星接案的廣告騙取家庭主婦應聘,再以薪資匯款需求

要求應聘者提供存摺、銀行卡,藉以取得人頭帳號5。

【2023 1030 0827 感覺直接找法務部資料比較好】

貳、本案事實
行為人甲於民國 110 年 1 月 5 日前之某日在不詳地點提供其所有之彰化銀行帳

號帳戶之存摺、金融卡及密碼予真實姓名年籍不詳之詐騙集團成員。該詐欺集團

成員取得上開帳戶之金融卡、存摺及密碼後,於 110 年 1 月 5 日 13 時 36 分許致

電被害人佯稱其為姪子之友人,向其借款,被害人不疑有他,於同日 13 時 52 分

許匯款新臺幣(下同)15 萬元至行為人甲上開帳戶,旋遭提領 2 萬元。被害人嗣

察覺受騙,經警據報偵辦。後經桃園地檢署檢察官按刑法第 30 條第 1 項前段、第

339 條第 1 項之幫助詐欺取財罪,及刑法第 30 條第 1 項前段、洗錢防制法第 14 條

第 1 項之幫助洗錢罪起訴在案。

一審法院6審理結果,行為人甲提供人頭帳號行為,一行為成立詐欺罪及洗錢罪

幫助犯,想像競合從一重論洗錢罪幫助犯,其理由以:

 行為人甲所有之銀行帳戶密碼簡單,並已使用 1、2 年之久;行為人年輕、高中

學經歷,絕無需要把帳號密碼寫在紙條上,並與存摺一同置放在塑膠袋裡面之

必要,此與老年人容易健忘,或智識程度不佳者,偶有抄寫密碼在紙條或存摺

封面以方便提款輸入密碼時使用之情形有所差距。

 行為人甲帳戶於於上一次交易後(108 年 9 月 11 日),最近一次之交易即係贓款
4
洗錢防制法第 7 條第 4 項授權法務部制定之「金融機構防制洗錢辦法」第 3 條第 1 項「金融機構
確認客戶身分措施,應依下列規定辦理:一、金融機構不得接受客戶以匿名或使用假名建立或維
持業務關係。」;第 4 條第 1 項及第 4 項、第 6 項「金融機構確認客戶身分時,有下列情形之一者,
應予以婉拒建立業務關係或交易:一、疑似使用匿名、假名、人頭、虛設行號或虛設法人團體開
設帳戶、投保或辦理儲值卡記名作業。四、持用偽、變造身分證明文件。六、提供文件資料可疑、
模糊不清,不願提供其他佐證資料或提供之文件資料無法進行查證。」
5
黃煜穎/【詐團花招 1】賺家庭代工零用金需先寄帳戶個資 詐團這樣騙走人頭戶/鏡周刊財經
理財版/2023.06.01 05:59/https://is.gd/P9ZdGg (最後瀏覽日:2023.10.26)。
6
臺灣桃園地方法院 110 年度金訴字第 187 號刑事判決
4 的 16
之匯入(110 年 1 月 5 日),匯入前僅餘 11 元,且經被告自陳已不可能再做為之

前薪資轉帳之用途,此與一般提供帳戶予詐欺集團成員者,其帳戶餘額均甚低

及無使用需求等情之經驗法則相符,已難排除其有將上開帳戶提供他人使用之

動機。

 詐欺集團為避免帳戶持有人擔心遭警方追查而降低提供人頭帳戶之動機,多告

知提供者,若發現帳戶遭警示後,可向金融機構掛失或向警方報案謊稱遺失等

非出於已意之規避行為,為向來實務常見之操作手法,且經媒體所披露,故被

告係於發現該帳戶列為警示帳戶後,已有被追查之風險,始向銀行掛失該存摺

及金融卡,不免令人懷疑係為規避刑事責任所為之舉措。

 以現今科技、設備,收付現金容易,一般正常交易,並無透過他人帳戶、提領、

層轉繳回等迂迴方式,徒增風險及跨行手續費之必要。銀行帳戶係本於個人社

會信用從事資金流通,具有強烈屬人性,且申辦容易,於此前提下,若有藉端

向他人蒐集帳戶或帳號者,依通常社會經驗,即有可疑。況詐欺集團利用車手

提領人頭帳戶款項,迭經報章媒體報導,並屢經政府廣為反詐騙之宣導,廣為

人知,一般具有通常智識之人,應可知悉委託他人臨櫃或以自動付款設備提領

金融機構帳戶款項再行轉交者,多係藉此洗錢。然行為人仍為出借行為,符合

通說認為之「該特定犯罪不法內涵之概略認識7」標準,即有幫助他人隱匿財產

之未必故意。

二審8及三審法院維持一審見解。又因行為人行為後洗錢防制法增訂(民國 112

年 6 月 14 日修正公布,同年月 16 日施行) 第 15 條之 2 關於無正當理由而交付、

提供帳戶、帳號予他人使用之管制與處罰規定,並於該條第 3 項針對惡性較高之

有對價交付、一行為交付或提供合計 3 個以上帳戶、帳號,及裁處後 5 年以內再

犯等情形,科以刑事處罰,即有法律適用上是否有刑法第 2 條從舊從新之問題,

與此一罪名與舊有之洗錢罪幫助犯、詐欺罪幫助犯之競合關係有關,最高法院對

7
最高法院 108 年度台上大字第 3101 號 刑事裁定
8
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1236 號刑事判決
5 的 16
此之相關論述於後節介紹。

參、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無故提供銀行帳戶罪9之增訂
一、新法之增訂
按「任何人不得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虛擬通貨平台及

交易業務之事業或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用。但符合

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不在此限。

違反前項規定者,由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裁處告誡。經裁處告誡後逾

五年再違反前項規定者,亦同。

違反第一項規定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新

臺幣一百萬元以下罰金:

一、期約或收受對價而犯之。

二、交付、提供之帳戶或帳號合計三個以上。

三、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依前項或第四項規定裁處後,五年以內再

犯。

前項第一款或第二款情形,應依第二項規定,由該管機關併予裁處之。

違反第一項規定者,金融機構、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業及第三方支付服

務業者,得對其已開立之帳戶、帳號,或欲開立之新帳戶、帳號,於一定期間內,

暫停或限制該帳戶、帳號之全部或部分功能,或逕予關閉。

前項帳戶、帳號之認定基準,暫停、限制功能或逕予關閉之期間、範圍、程序、

方式、作業程序之辦法,由法務部會同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定之。

警政主管機關應會同社會福利主管機關,建立個案通報機制,於依第二項規定為

告誡處分時,倘知悉有社會救助需要之個人或家庭,應通報直轄市、縣(市)社

會福利主管機關,協助其獲得社會救助法所定社會救助。」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明文,以下簡稱無故付帳戶罪。

增訂理由10以「有鑑於洗錢係由數個金流斷點組合而成,金融機構、虛擬通貨
9
中華民國一百十二年六月十四日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1200050491 號令修正公布第 16 條條文;增
訂第 15-1、15-2 條條文。本文僅就第 15 條之 2 介紹。
10
法務部新聞傳播處/打擊洗錢及詐欺犯罪、源頭阻斷人頭帳戶 政院通過「洗錢防制法」第 15
6 的 16
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業以及第三方支付服務業,依本法均負有對客戶踐行盡職客

戶審查之法定義務,任何人將上開機構、事業完成客戶審查後同意開辦之帳戶、

帳號交予他人使用,均係規避現行本法所定客戶審查等洗錢防制措施之脫法行為,

現行實務雖以其他犯罪之幫助犯論處,惟主觀犯意證明困難,影響人民對司法之

信賴,故有立法予以截堵之必要,並期能從源頭端阻斷詐騙集團金流,藉由人頭

帳戶、收簿犯罪之法律規範,減少民眾再次受騙。為衡平刑罰之嚴厲性,避免處

罰法網過密,本條採取先行政後司法之立法模式,違反者先由警察機關裁處告誡,

告誡後 5 年以內再犯者,處以刑事處罰。針對惡性較高之「賣」帳戶、帳號或一

行為交付 3 個以上帳戶、帳號者,則直接科以刑事處罰。」

此為採先行政後刑法之立法模式。此一立法模式,或有謂者認為係某種程度的

將提供人頭帳戶之行為除罪化,僅於構成第三項之情狀時,始以刑罰相繩,此舉

將會使提供者更加地「事不關己。」

並非對於交付帳戶行為某種層度而對於交付帳戶之行為,係採原則禁止例外於有

正當理由時始可為之;其中對於禁止交付之手段,亦會因交付的態樣而有效果的層

升,即

二、現行見解
(一)實務見解

1.前導

新法修正後,行為人多以「本案涉及新舊法之變更,法院應依照刑法第 2 條例

外論以刑度較輕之新法」之主張上訴,故現行實務對於本罪之討論,多聚焦於

「是否刑法第 2 條從舊從輕之適用」,或可從此一議題上窺探實務對於本罪之看

法與架構。

按刑罰法規涉及人民生命、人身自由及財產權之剝奪或限制,國家刑罰權之行

條之 1、第 15 條之 2、第 16 條修正草案/行政院網站>新聞與公告>本院新聞/發布日期


112.4.13/https://is.gd/19nzNw(最後瀏覽日 2023.10.30
7 的 16
使,應嚴格遵守憲法罪刑法定原則,行為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有明文規定者

為限。罪刑法定原則為憲法之重要原則,乃現代法治國之根基。無法律規定者,

行為即不構成犯罪,亦不得對該行為科處刑罰,故刑法第 2 條第 1 項即明文,是

否構成犯罪原則上應以行為時既存之法律為斷,蓋此一法律係人民行為時可所憑

據,例外於變更後的新法有利於人民時,始可回溯。

而所稱之「法律有變更者」,係指法律有實質判斷標準有所變更,更詳細的說,

便是法律對於抽象性、一般性、生活中典型具有非難性行為之描述,有所變更之

情形11,當涉及刑法之法律構成要件及法律效果之新增時,始有適用12。應就法律

與具體適用之結果,與罪刑有關之共犯、未遂犯、想像競合犯、牽連犯、連續犯、

結合犯,以及累犯加重、自首減輕暨其他法定加減原因(如身分加減)與加減例

等一切情形,綜其全部罪刑之結果而為比較13。略可分為單一罪名之要件或刑度

有所變更14,或同一犯罪事實於舊法的適用複數罪名,於新法增訂後統合僅適用

單一罪名15。新法增訂

因此可歸納出二個新舊法比較之適用前提,即法院審理進行中之犯罪事實能同

時構成新舊法的要件,且新舊法皆是對於同一可罰性之抽象行為進行描述,而標

準有所不同,此時須就便須就所有適用結果的可能,進行「有利規範」之比較。

反之,倘認為「沒有新舊法比較」之適用,代表法院認為所審理的同一個犯罪事

實,根本不會構成新法之規範,或雖然可以構成,但新舊法之間根本不是對同一

可非難性的行為進行描述16。套用到「僅提供人頭帳戶」之行為上,前者之見解

會認為此一行為僅能構成舊法的詐欺、洗錢幫助犯,而無法構成新法的無故提供

11
鄭逸哲/法律形式變更、法律實質變更、法律適用形式變更、法律適用實質變更、法律適用結論
變更──論刑法第二條第一項的適用/軍法專刊/52 卷 2 期/頁 1-8/200604。
12
最高法院 97 年度台上字第 5201 號刑事判決、司法院院字第一八五四號解釋參照
13
最高法院 24 年度總會決議㈡、95 年度第 8 次刑事庭會議一㈢、107 年度台上字第 3758 號刑事判
決、110 年度台上字第 971 號刑事判決
14
如刑法第 185 條之 3 第 1 項的不安全駕駛罪,於民國一百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將期原本 2 年以下
刑度提高到 3 年以下(總統華總一義字第 11100012101 號令)
15
如就「酒駕撞死人」之行為,舊法適用之情形係論不能安全駕駛罪及過失致死罪之想像競合,
但於 100 年 11 月 8 日增訂刑法第 185 條之三第 2 項不能安全駕駛致死罪後,即有適用情形之變更。
16
當然有可能出現同時構成新舊法,並且新舊法係對於同一可非難行為之描述,惟並未有實質上
標準的變更,然此一情形即非法律變更,
8 的 16
人頭帳戶罪,後者之見解會認為,新法並非對幫助詐欺、洗錢之抽象行為進行描

述,已然逸脫詐欺、洗錢幫助之罪質,具有獨立之可罰性與目的。

本文討論無故付帳戶罪與詐欺罪、洗錢罪幫助犯新舊法適用問題,判決重要

性的選擇上,主要標準為判決是否論及「前者是否為後者者之法律變更」,次要

標準為判決除了論述「是否有同時構成新舊法」外,更有論及新舊法間的比較,

藉以探測法院對於新舊法的連動關係,以及在法院眼裡,無故交付帳戶罪是否有

迥然詐欺、洗錢幫助犯的獨立可罰性。

2.見解分析
目前實務見解多認為無刑法第 2 條第 1 項新舊法比較之適用,其論理略分為

「不該當無故付帳戶罪型」、「非法律變更型」及「其他理由型」三種論述方法;

但偶有見解採肯定見解,並因無故付帳戶罪較有利於行為人而應排除詐欺罪、洗

錢罪幫助犯之適用。以下列舉並分析。

(1)不該當無故付帳戶罪要件型

有認為17因無故付帳戶罪係採先行政後刑罰之立法模式,行政部分因告誡處分

依照行政罰法第 2 條第 4 款18屬行政罰,依同法第 4 條、第 5 條19之從新從輕原則,

應例外適用有利於受處罰者之「行為時未為處罰」的法律狀態,此時警察機關不

得依照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第二項裁處告誡處分,進而不符合無故付帳戶罪之

前置要件,不能夠成本罪,自無適用從新從舊;

(2)攔阻規定型

或有見解認為20,僅提供人頭帳戶之行為與本罪制定前多論以主觀上未必故意

之洗錢或詐欺罪幫助犯。而幫助犯對於主要犯罪之認知、意欲狀態相較正犯本就

更難界定,再以未必故意建構其主觀狀態,經常會出現「因行為人主觀犯意不易

17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4300 號刑事判決。此判決之上訴人主張應適用新法先由警察機關裁
處告誡,不得予以刑事處罰,指摘應判決不受理,而為最高法院駁回,可見我國實務卻以「該當
新舊法」為從舊從輕比較之前提。
18
本法所稱其他種類行政罰,指下列裁罰性之不利處分:四、警告性處分:警告、告誡、記點、
記次、講習、輔導教育或其他相類似之處分。
19
違反行政法上義務之處罰,以行為時之法律或自治條例有明文規定者為限。
20
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3228 號刑事判決、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3776 號刑事判決。
9 的 16
證明,致使無法論以幫助洗錢罪或幫助詐欺罪之情形」,而形成可罰性漏洞,影

響人民對司法之信賴,考量現行實務上交付、提供帳戶、帳號之原因眾多,惡性

高低不同,故採寬嚴並進、先行政後刑法之方式而為攔阻規定。故本罪係在未能

證明行為人犯幫助詐欺取財、幫助洗錢等罪時,始予適用。倘能逕以該等罪名論

處,依上述修法意旨,即欠缺無法證明犯罪而須以該條項刑事處罰規定截堵之必

要,自不再適用該條項規定。是本件上訴人提供帳戶之行為,既成立幫助洗錢罪,

即無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第 3 項規定之適用,亦無比較新舊法之必要,併此敘

明。

個人之理解,新舊法比較之前題,係以同時構成新舊法為必要,然本罪之安排

係以「不構成洗錢、詐欺幫助罪」為前提,適用方法上即排除新舊法同時適用之

可能,自無新舊法比較之適用。此一見解本文評釋之最高法院 112 年度台上字第

3769 號刑事判決即採此一立場。

(3)肯定有新舊法適用之見解21

此一見解將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 第 3 項第 3 款之「經直轄市、縣(市)政府

警察機關依前項或第四項規定裁處」理解為一種程序條件,則其實體法要件僅為

提供人頭帳戶之行為。循此,行為人提供人頭帳戶行為事實,既然可以同時該當

舊法之洗錢罪幫助犯(詐欺罪幫助犯競合其中),及新法時期之無故付帳戶罪,自

應為比較;而適用之整體結果,適用洗錢幫助犯與詐欺幫助犯將於本案為有罪判決,

適用無故付帳戶罪之結果,為檢察官起訴後始發生修法、增訂無故付帳戶罪之情

事變更事由,因不符先為警察機關裁處之程序要件,致法院不能為實體審理及判

決之「起訴之程序違背規定」22,應為刑事訴訟法第 303 條第 1 款之公訴不受理判

決,為較有利之法規適用結果,故應適用新法無故付帳戶罪,為公訴不受理判

決23。

21
臺灣高等法院 高雄分院 112 年度金上訴字第 144 號刑事判決
22
最高法院 109 年度台上字第 3826 號刑事判決意旨
23
此一見解對於有利規範之比較,較廣泛地就整體適用結果為比較,可想而知或可能對僅有構成
要件、法意比較之「非法律變更型」見解有所批評。此為刑事法領域,非本文範圍。
10 的 16
(4)非法律變更型24

高等法院對於該罪有不同論述,認為金融機構、虛擬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

業以及第三方支付服務業,依洗錢防制法第 7 條負有客戶審查之法定義務,任何

人將完成客戶審查後同意開辦之帳戶交予他人使用,屬於規避現行本法所定客戶

審查等洗錢防制措施之脫法行為……然此一規定之構成要件與詐欺罪、洗錢罪顯

然不同,未變動或廢止刑罰,且其性質非特別規定,亦無優先適用關係,又詐欺

罪之保護法益包含個人財產法益,尚非洗錢防制法保護之國家法益25所能取代,

自非刑法第 2 條第 1 項所謂行為後法律有變更之情形,而無新舊法比較問題,而

僅應適用幫助詐欺罪、洗錢罪對被告予以論罪及科刑。

(5)評析

首先,「不該當新法型」並非側重於「法律是否變更」之探測點上,雖有提及

無以構成新法,惟僅係適用層面上的不能構成,而未言及新舊法規範上的比較,

並未能從中看出法院對於新法與舊法間的互動關係,於本文的助益不大。

目前實務主流的見解攔阻規定型,縱另有論述,但都會提到「無故交付人頭帳

戶罪屬於詐欺罪、洗錢罪幫助犯對於主觀犯意難以證明的攔阻規定」之立法理由;

更進一步地認為在未討論是否存有詐欺、洗錢幫助故意之前,直接適用無故交付

人頭帳戶罪,將會失去攔阻規定的立法目的,進而否定了本罪單獨於詐欺、洗錢

正犯行為外成立的可能性。詳言之,通常會討論是否詐欺、洗錢幫助故意,必然

是已經存有詐欺、洗錢之正犯行為,此為共犯從屬性的本質,在是否能證明幫助

故意的脈絡下區分詐欺或洗錢罪幫助犯與無故交付人頭帳戶罪,即潛在性地透過

前提肯認無故交付人頭帳戶罪具有幫助犯的性質,進而否認其於詐欺、洗錢等正

24
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3325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4012 號刑事
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2562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原上訴字第 147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1346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3279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物上訴字第 3203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
字第 2903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上訴字第 2832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
訴字第 1608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2978 號刑事判決、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2728 號刑事判決。
25
臺灣高等法院 112 年度上訴字第 1886 號刑事判決。
11 的 16
犯行為未發生之下,獨立成立的可能\性。可參下圖。

攔阻規定型預設之立場

詐欺罪、洗錢
罪之正犯行為 幫 詐欺、 無故交
助 攔阻
洗錢幫 付帳戶
故 助犯 罪

「肯定有新舊法適用」之見解,忽略了無故付帳戶罪除了第 3 項第 1、2 款之

「期約或收受對價而犯之。」、「交付、提供之帳戶或帳號合計三個以上。」型

外,僅為再犯之類型,即「三、經直轄市、縣(市)政府警察機關依前項或第四

項規定裁處後,五年以內再犯。」。本案行為人行為後,除了未經裁處,亦未有

在犯之事實,則不會該當無故付帳戶罪而無新舊法適用結果比較之適用。不過,

相較於其他認為「在確認行為人有幫助故意之前提下,詐欺罪、洗錢罪幫助犯無

以與無故交付帳號罪同時構成」之見解,本判決為同時構成之見解,對於反對攔

阻規定型「無故交付人頭罪與詐欺、洗錢幫助犯無法同時構成」之論點,提供一

定的助益。

而非法律變更型之見解,除了提到交付人頭帳號屬「規避洗錢防制法第 7 條客

戶審查之脫法行為」,更提到無故交付人頭帳戶罪存有一般詐欺罪、洗錢罪幫助

犯無以取代的國家法益目的。兩罪法規範層面的比較,更言及無故交付帳戶罪非

詐欺、洗錢幫助犯的特別規定、優先規定,似乎暗示了提供人頭帳戶罪具有迥然

且獨立的可罰性目的,故而為本文之論述提供了助益。至於此一目的為何、規避

客戶審查之重要性,詳參後續。

(二)學說見解26
1.見解內容

有學者27認為,按照立法理由說明,本罪應為詐欺罪、洗錢罪幫助犯共犯正犯

26
於法源法律網及月旦法學知識庫鍵入關鍵字「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2」,涉及對新法評析的文
章僅有三筆,且皆是刑法領域學者撰著,討論甚少,以下僅就三篇文章為討論。
27
陳俊偉/論提供帳戶行為的幫助詐欺或幫助洗錢故意/台灣法律人/第 26 期 /48-73 頁/
202308。此文之脈絡在於實務對「幫助故意」論述上的不足,屬刑事法之範圍。
12 的 16
化之規定。幫助犯本身即係參與犯罪中可罰性基礎較為薄弱之態樣,幫助行為做

為非構成要件行為,在現行風險社會的立論之下,往往會和「製造法容許風險」

之行為極為類似,即中性行為而言。其與犯罪之關聯性,僅剩主觀故意可以探知,

毋寧說,幫助犯之主觀故意是區分二者實質不法行為與容許風險行為之關鍵要素,

即應罰性之最低標準。舊法時代,為避免幫助犯概念的不明確或濫用,本應就提

供人頭帳戶行為於洗錢或詐欺犯罪計畫之中,於主觀或客觀要件上建立緊密之關

聯性,或說明其關鍵性意義。增訂之新法係「共犯轉正犯」之立法樣態,自應承

繼舊法時代之任務,與正犯行為建立密切關連性,即交付行為應能直接助於後階

段詐欺、洗錢犯行之實踐。

然本罪基本構成要件僅為「將自己或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向虛擬

通貨平台及交易業務之事業或第三方支付服務業申請之帳號交付、提供予他人使

用」,並於第三項各款情事發生時以刑罰相繩,仍未建構出與正犯行為之特殊關

連性。雖可就本罪第一項但書「符合一般商業、金融交易習慣,或基於親友間信

賴關係或其他正當理由者」看到立法者所預設之「法容許風險標準」,但做為獨

立犯罪之保護法益亦不明確,未來恐會出現各種構成本罪之樣態,是否為立法者

預期之效果,不無疑慮。再者,立法理由挑明為打擊犯罪,將使本罪看似為現象

式、象徵性之立法,此一治標不治本之立法,除了恐無法達到其預期之成效,亦

有可能稀釋掉原本「提供帳戶型為會存在幫助故意證明困難的原因為何?」等法

釋義學問題之重要性。

另有學者28對新法通過前之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1 修法草案29行政院版本「無

正當理由交付金融帳戶予他人,從事第二條所列之行為者,處三年以下有期徒

刑。」為評釋30。首先,立法草案第一段理由言及交付帳戶與他人規避客戶審查

之行為有立法防堵之必要性,似認為對於客戶審查制度的維繫屬重要須以刑罰保

28
許恒達/交付人頭帳戶的獨立刑事制裁?-評洗錢防制法第 15 條之 1 修正草案/當代法律/
第 8 期 /16-28 頁/202208
29
法務部/公告周知預告修正「洗錢防制法」修正草案/法務部官網首頁>首頁公告訊息>
業務宣導/1101228/https://is.gd/rK82mu (最後瀏覽日:20231102 )。
30
修正草案較現行新法有「從事第二條所列之行為者」之要件,因與本文較為無關,故不予討論。
13 的 16
護的法益。現行金融機構為了便利客戶,推出一系列突破臨櫃交易時、空限制的

交易機制,如網路銀行,此一機制必然伴隨著銀行無以全面性審查該帳戶是否為

已通過審查之客戶所用之風險,此為利益風險的一體兩面性。然就現象而言,金

融機構仍然維持舊有的便利機制,更在便利性及擴展業務的方向上不斷開發,可

見金融機構選擇承擔風險進而享受利益。可見,提供人頭帳戶所伴隨的無法全面

審查帳戶使用之風險,應為現實當中法所容許之風險,於此否認了客戶審查之刑

法保護必要性,只能另以幫助犯或犯罪計畫前推的方法,與典型直接侵害法益之

構成要件行為建立密切關聯性,如將後續正犯行為透過意圖要件與以實現31,抑

或是以抽象危險犯之形式規定,即文義上可預見行為遂行後,如未有阻攔且無其

他因素的干擾,隨著自然因果流程的進行結果勢必發生。然於構成要件上並未能

看見。

針對立法理由,

本條新增。

一、 有鑑於洗錢是由數個金流斷點組合而成,金融機構依本法對於金融帳戶

之申辦客戶,均應踐行盡職客戶審查,取得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

戶使用,以及將自行申辦之金融帳戶交予他人使用,均係規避金融機構依

現行洗錢防制法令所為之各項客戶審查,應立法防堵。

二、 考量取得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為現今我國洗錢犯罪最普遍

且猖獗之手法,業經我國政府多年來大力宣導不得將個人金融帳戶交付他

人使用,已為一般人普遍應知之法律基本觀念,是以,除針對「以不正方

法取得他人向金融機構申請開立之帳戶」者,列入本法第十五條第一項第

二款可疑洗錢表徵之一,針對「無正當理由交付金融帳戶予他人,從事第

二條所列之行為者」,衡量行為人本身行為之可責性、可避免性所生法益

31
如刑法第 199 條之製造、交付或收受供偽變造或臂之器械、原料罪,即係以直接侵害貨幣管制、
國家鑄幣權法益之偽變造行為作為意圖要件。
14 的 16
侵害嚴重後果,明定此類行為之刑罰構成要件及刑罰效果,以杜爭議,爱

增訂本條刑事處罰。

2.小結

肆、獨立之可罰性

一、前言

KYC 的重要性云云

二、比較法

(一)國際組織對 KYC 的討論

(二)日本法

我國比較法是參考日本法「犯罪收益移轉防止法」第二十八條第二項,先探求日

本的想法

1.建構 KYC

2.維繫 KYC

三、我國洗錢防制法修法脈絡,抓 2018

四、小結

處理人頭文化的第一槍?

伍、本文見解

一、無故提供人頭帳戶罪之意義

二、修法建議

三、本案評析

四、結論

講解 KYC 的部分

重要性+如何建構+如何維繫 KYC 的結果


15 的 16
問題點=>在哪些層面去補足

-序保障=>通知+/507-1

防洗錢、KYC=>詢問+追查

要讓 15-2 獨立於詐騙犯罪成立的時候,如何事先發現你是人頭帳戶的方法

 一個人有多個帳戶,銀行查核到你有閒置的帳戶,通知客戶相關審查,然後

決定帳戶註消或暫停使用之類,等客戶再次說明。類似再次審查。

 一開始開戶難度提升

 對銀行賺錢目的來說,有利有弊,開戶意願、成本維繫

延伸的問題

 違反 KYC 的態樣,現行法只有要求部要交付帳戶,為考量到被詐騙間接幫

人家洗錢的問題

16 的 16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