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基于城市记忆的公共艺术设计研究

RESEARCH ON PUBLIC ART DESIGN BASED ON URBAN MEMORY

盐城工学院 设计艺术学院 王 燕 王 磊 张 倩

摘要:城市是集体记忆的所在地,今天的公共艺术越来越重视城市历史延续, 龄前儿童,主要以自发性活动为主,老人大部分为原地玩耍或带孩子
注重在城市交往中的体验与互动。本文从案例的实际出发分析公共艺术的空 者之间相互聊天,偶有体育文化运动。但目前情况是公共设施部分被破
间性、集唤性、参与性、民主性、审美距离性和包容性等设计手法,体现城市公 坏,地面铺设不平,易摔倒,设施损坏安全得不到保障,老人与小孩也
共空间回归生活,不仅能加强城市的人文关怀,还能唤醒人们对城市的认同, 鲜少聚集在公共区域聊天活动 (如图1)。两个城市小区相比没有明显
增强归属感。
差别,在调研中,人们对城市特有记忆只停留在城区某一老建筑或是
关键词:城市记忆 公共艺术 设计研究
雕塑的认知上。普遍老年人反映对社区公共艺术设计没有过多要求。
城市公园:盐塘河公园 (盐城)主要人群为周边小区居民,周末人
中图分类号:J 文献标识码:A
流量会变大。公园内石头桌凳间距高度设计不合理,没有考虑人体工
文章编号:1003-0069(2017)05-0106-02
学尺度,没有考虑主要使用人群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老年人的需求);
Abstract:The city is the place of collective memory, which pays more and more 绿意盎然的草坪上,强势的插着各种各样的标语牌“青青小草,足下珍
attention to urban public art history today. It pays attention to the experience and 惜”,还没有享受这就绿色地毯就成为破坏分子(如图2)。虽整体导向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in the city.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practice case 设计有城市特色,运用到盐、串场河、丹顶鹤等城市文化元素,但公共
analysis of public art space,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 and aesthetic distance and
inclusive design methods, such as urban public space going back to life. It not
景观小品没有与之相匹配,部分形式大于功能,与场所没有对话,更没
only can strengthen the city's humanistic care, but also can awaken people to 有考虑使用者的使用需求,公众没有使用欲望。这样的公共艺术设计
identify the city and enhance the sense of belonging. 可以随意搬动,没有城市特色,更无从谈起唤起城市记忆。
Keywords:Urban memory Public art Design research
城市广场:公共空间中布置的公共艺术景观作品,虽有与城市有关
的元素但更多的是表现设计师的个人主义情怀或者是政府部门的一厢
情愿,并没有征求公共的意见也没有真正考虑公众的需求,成为摆设,
虽占据主要位置却逐渐被大众忘却。
城市记忆不是个人记忆的简单累积,是置于共同体生活的社会环
境中,借助社会交往、亲身体验和社会框架对记忆对象进行回忆、识
引言
别、定位,结合城市的特点和时代的特征进行重构,才能形成记忆[2]。
柯林·罗在《拼贴城市》中强调了城市历史的重要性,他认为城市
二、公共艺术设计方法
是历史的沉淀物,每个时期都在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城市是集
体记忆的所在地,交织着历史和个人的记忆。个人对于城市的记忆是有 公共艺术设计应该具有两大特征:公共性和艺术性,艺术性表现
个体差异的,但是大体上却有着相似性,将这些不同的城市意象综合 在它是作品的上游精神,能够跨越任何界限;公共性则体现在是为不
起来,应该就能得到比较完整的城市记忆[1]。 熟识的个体们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公共空间。通过调研,发现具有城市
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对公共艺术要求越来越高,重视在 记忆的公共艺术作品具备空间性、集唤性、参与性、民主性、审美距离
生活环境中的体验过程,审视在交往空间中的情感交流。因此,具有城 性和包容性等特征。
市记忆的公共空间,不仅具有人文关怀,还能加强市民归属感,激发并 (一)空间性
活化人们的行为活动,创造新的城市活力。但是部分城市在城镇化快 公共艺术存在的首要条件是具有空间性,具备空间性,物质和事
速发展进程中,普遍追求规模和形式上的高大上,鲜少结合当地特色 件才能存在其中。公共艺术的空间,也是他人在场的开放空间,并通过
文化以及考虑整体环境实际使用需求,缺失特色和可识别性,导致记 和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被感知、认知和标识出来。
忆弱化。 目前在城市公共空间的空间性不明确,人们在场所中行进时需要
避让。越来越多的公共空间被私人领域占用,如城市广场中的咖啡店、
一、基于城市记忆的实例调研与分析
零售店等建筑范围占领公共空间,大大削减了公共空间的空间性。这
调研盐城周边社区、公园、街道(盐城亭湖区金水湾花园、五星小 类休闲、营业空间应退出公共空间主道,保持空间视觉的完整性。
区、盐塘河公园、市区广场等)开放空间,进行基于人的行为活动的研 (二)集唤性
究,亲身体验感受,观察市民生活及活动范围,分析内在联系,发掘城 在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艺术作品应具有集唤的能力。公共艺术
市记忆与公共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助于完善整个城市公共艺 作品通过艺术召集并吸引公众聚集,形成一定群体来关注公共艺术作
术系统的设计研究。 品,是公共艺术实现自我建构的关键。
社区空间:盐城金水湾花园、五星小区。调研社区内主要活动人 集唤性代表了公众对艺术作品的反映,通过艺术作品的自身特殊
群为当地居民及附近工作者。调研针对时间段进行统计,分别在5:00- 性,或者是卓越性来完成,也可以是媒介,尤其是大众媒介,因为公共艺
6:30、9:00-10:30、15:00-17:00和20:00-21:00为居民活动量较大时间,分 术景观作品本身就是大众媒介的一部分。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好的作品
为晨练、散步、聊天、锻炼或其他社交活动。活动人群多为老年人和学 对公众形成召集性,并形成良好沟通,加强对公共空间认知(如图3)。

106 理论研究
今天的公共艺术设计发展趋势越来越关心社会话题,关注边缘和
弱势人群,关注人类终极问题。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从
关心弱势人群到环境保护意识,无一不是表露记忆和情感中的家园,
大众从根本上更能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图1
(五)审美距离性
美学中有“期待视野”和“审美距离” 的问题。公众在看到作品
时阅读感受与理解相一致,就会感觉平淡而失去兴趣,相反,则会感到
兴奋。所以期待感受与作品之间存在一定距离称之为“审美距离”,
公众通过对既有经验的提高或学习,提升审美意识。
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适当时,会主动感受审美,体验者
主动对作品进行理解并形成良好互动。因此合适的审美距离能有效地
图2
促成公众对公共艺术的理解(如图5)。
(六)包容性
公共艺术作品的包容性是指兼顾不同年龄、性别、学识的人群在
空间中更好活动,保持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平衡,体现人文关
怀。在空间方面,考虑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给人们提供更多交互机
会;在情感方面,尊重弱势人群需求,满足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利益
需求(如图6)。
今天,就考察的城市而言,调研中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弱
势人群,新的规划在设计之初,会更多地为他们考虑。今天的公共艺术
图3 图4 的包容性越来越强,公共艺术设计能唤起对曾经的记忆和情感的追溯
与认同,从而在文脉上找到传承的价值。

总结

具有城市记忆的公共艺术设计必须是内在的逻辑和外在的环境整
体融合。不仅有作品的独特个性,而且尊重在地文化,更好地体现公共
性价值,与环境共生。这也是未来公共艺术设计创作所追寻的使命。

本文为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项目 2016067《城市重塑的探寻﹣苏北城市公
图5 图6 共艺术规划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2016-2017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学项目的阶段
性研究成果。

(三)参与性
公共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并不是艺术的创作终结,只有接受公众
参与才能实现其价值,因此公共艺术的参与性涉及创作者、作品和观
众三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交互技术的兴起,更加深了公共的参与性,在
国外,公共艺术作品的参与性除了对作品审美价值和创作过程的参与,
还体现在对作品的遴选、设计和管理机制上,公众在艺术作品完成过
程中成为主要决策者,并可以左右艺术作品的实施与实现。
在国内,虽没有公众直接参与遴选,但很多设计已经开始注重市
民的参与(如设计调查问卷等),并将设计的多种方案及设计思想与意
义公布于众(在网上公布并参与投票),市民在了解更多的设计文化同
时也增强了自身学习。因为前期的参与性,公众会主动享用作品并监
督,参与性贯穿其中,也是城市记忆最重要的部分(如图4)。
(四)民主性
民主性其实就是艺术和社会权利的体现。马孔·迈尔斯说: “艺术
的历史有时被呈现为一种风格的历史,而公共艺术的历史更可能被
看作一种意图的历史”。李建盛也认为: “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单纯
的物理性的公共空间中的存在,而更多的是一种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存
在”[3]。公共艺术已经从前期的为权利服务转化为大众服务,随着创作
参考文献
观念的大众化、通俗化,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公众可以很好地解
读,这就是审美民主性;在公共艺术的题材选择上,不再是英雄主义或 [1] 刘海滨 认知理论对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特色建构的作用研究[M],江南大学,2011
[2] 邱冰、张帆 基于城市集体记忆建构的城市公共艺术规划[J]规划师论坛,2016(08)
者形式主义,也不是艺术家自我发挥的场地,而是回归到公众。 [3] 张彦芝 基于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方法[J]规划设计,2011(04)

理论研究 10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