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8

714004995.

doc -1-

第十二課 出師表 諸葛亮

壹、教學重點
一、 了解諸葛亮上表的時代背景和其心路歷程
二、 認識章表的體例
三、 學習正反論述,反覆曉喻的說理方法
四、 理解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

貳、題解參考資料
一、寫作背景
建興五年三月,諸葛亮將內政交代後,與趙雲、魏延等將領,領兵五萬,踏上北伐的征
途。而司馬懿指揮二十萬人的先頭部隊和三十萬人的後續部隊,前去迎擊。相比之下,蜀國
北伐軍的人數實在少得可憐。
兵源不足是蜀國的弱點。然更嚴重的是缺乏經驗豐富的將領。先是驍勇善戰的關羽、張飛
離開人世,而後黃忠、馬超等名將也相繼去世;統率千軍萬馬的老將,只剩下趙雲一人。
在財政方面,在短短幾年內連續發動東征、南征,這次又要發動更大規模的北伐,龐大
的軍事開支,不是僅管轄一個州的蜀國所能承受的。
從軍事和經濟來看,弱小的蜀國均非魏國的對手。力量如此懸殊,為何諸葛亮還執意北
伐?
蜀漢建興四年,魏文帝曹丕去世,其子曹叡嗣位。他是魏國的第三代皇帝。諸葛亮決定
乘機向魏國發動進攻。此時唯一使他不放心的是年輕的後主劉禪。因此,諸葛亮率領蜀軍北
伐之際,向後主劉禪呈上出師表。

二、前後二表
世稱諸葛亮有前後兩篇〈出師表〉。
〈前出師表〉勸誡後主「親賢臣,遠小人」,以鞏固根基,
解除北伐的後顧之憂;〈後出師表〉則以審時度勢,力排眾議,重申北伐討賊之義為主旨。
〈後出師表〉是蜀建興六年十一月上書後主的。根據本傳,建興五年,諸葛亮屯軍漢中,
由於用人不當,致有街亭之敗,諸葛亮請自貶三等。這年八月,吳主孫權至皖口,使將軍陸
遜督諸軍大破曹休於石亭。冬天,「亮復出散關,圍陳倉」,〈後出師表〉即作於此次出散關的
前夕。由於前一次戰役,馬謖失守街亭,朝中對此次出兵表示懷疑,故諸葛亮再次上表,強
調敵勢已弱,不征戰則是坐而待亡,直陳伐魏的必要性與迫切性。結果此次戰役因「曹真拒
之,亮糧盡而還」。
三、奏議類文體
釋名 奏議是古代朝臣向君王言事的公文。屬( 應用 )文兼論說文
先秦直稱「上書」或「書奏」,兩漢分為( 章 )、( 奏 )、( 表 )、(
異稱
議 )四類;而後有疏、彈事、策、封事等異名
分類 章以( 謝恩 )、奏以( 按劾 )、表以( 陳請 )、議以( 執異 )
策 對策:應詔陳言( 上問下對,策士之制,始於漢 )。
714004995.doc -2-

進策:探事獻說(下獻於上)
進策 教戰守策(蘇軾)
表 陳情表(李密)、出師表(諸葛亮)
例作
疏 諫太宗十思疏(魏徵)
書 諫逐客書(李斯)
四、四史
正 史 史記(太史公書)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記 載 黃帝~漢武帝 漢高祖~王莽 後漢 魏、蜀、吳
東漢班固、班彪、
作 者 西漢.司馬遷 劉宋.范曄 晉.陳壽
班昭
本紀、世家、列傳、
帝紀、年表、志、列 蜀書、魏志、吳志。
篇 卷 表、書,計一百三 本紀、志、列傳
傳,凡百卷 唯魏志有紀
十卷
正史第一部
特 色 通史創例 斷代史之祖 以魏為正統
紀傳體首例
1.四史皆為私修史書,其中最後成書者為( 後漢書 )
其 他 2.七國亂平,漢朝無諸侯,故漢書無「世家」,又漢書以「志」代「書」
3.三國志無志無表,後漢書承之

參、作者參考資料
一、 三顧茅廬,隆中對策
(一)十年隆中,「躬耕隴畝」
在隆中,諸葛亮研讀了大量的史籍,尤喜兵、法兩家著作。他仰慕春秋戰國時代兩位英雄—
宰相管仲和名將樂毅,平時與人談論,喜自比管仲、樂毅,可見抱負之大。但除了徐庶朋友
肯定他外,他的宏願被多數人視為文人的誇誕。諸葛亮並不在乎別人的嘲笑,他常誦〈梁父
吟〉詩,抒發情懷,為實現自己理想而等候時機。
當時有個叫龐德的人,善於品鑑人物,見諸葛亮,稱他為臥龍。另一名士黃承彥,主動
把女兒嫁給他。他對諸葛亮說:「聽說你還沒有娶親,我有個女兒,雖然生得醜些,但是才
能可以和你相配。」諸葛亮聽後,馬上高興地答應了這門親事。當時,有人見諸葛亮娶醜婦,
很替他惋惜。好事的人還編了諺語加以嘲笑:「莫作孔明擇婦,止得阿承醜女。」
經歷隆中十年刻苦磨練,諸葛亮已具有非凡的才能。
(二)三顧茅廬
劉備駐守新野時,徐庶備受劉備器重,然徐庶卻對劉備推薦諸葛孔明。劉備說:「你和他一
起來吧!」徐庶說:「這個人只可去見他,不可召喚他來。將軍應該屈尊去訪問。」因此劉備便
親自去見諸葛亮,共去了三次,才見到。劉備讓從者退避,說:「漢室衰敗,奸臣竊權,天
子蒙塵。我不顧自己的德望,也不衡量自己的才能,要伸張大義於天下。但知識不夠,才能
短缺,至今遭到挫敗。然而伸張大義的志願仍很強烈,您有什麼好計策?」諸葛亮感於劉備
的一片誠心,就答應了,並且提出恢復漢家天下的大計,也就是名垂千古,識見高卓的隆中
714004995.doc -3-

對:
1.消滅較為軟弱的劉表、劉璋勢力,占據荊州、益州,作為根據地。
2.改革政治,改善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穩定內部,積聚力量。
3.結好孫權,孤立曹操,與曹、孫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
4.抓住有利時機,兵分兩路,北伐滅曹,最後實現統一。
這一策略,顯示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的遠見卓識。
劉備聽後,非常高興。從此和諸葛亮更加投契,使得關羽、張飛等人不太高興。但劉備卻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願諸君勿復言!」而諸葛亮自知威望不夠,一切小心謹慎,
寧可謙退,以和劉備其他部屬和睦相處。

二、 奉命於危難之間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在漢中自稱為漢中王,同年孫權又靠向曹操,為了荊州問題出兵攻打關
羽。結果關羽戰死。次年正月曹操病死,同年十月曹丕篡漢。因此劉備的部下們都勸劉備即帝
位,接續漢朝正統,以號召天下,拜諸葛亮為丞相。

劉備即帝位以後,第一件事就是要出兵伐吳,為關羽復仇。當時蜀漢有許多大臣都諫阻無功,
諸葛亮在劉備出師之日又上表勸諫,但劉備仍不聽,令諸葛亮守後方,自己率兵東征去了。
結果猇(ㄒㄧㄠ)亭一役,蜀兵大敗,損失慘重,劉備逃回白帝城,一氣成病,不久病重,便
從成都召來諸葛亮,託以後事,說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
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涕泣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
死!」劉備又作詔書敕劉禪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這一年諸葛亮四十三歲。劉備臨終將國事全盤託付諸葛亮,使他能夠全心放手去做,不但反
弱為強,而且還屢次給曹魏重大的打擊,使蜀漢延長四十年之久。

三、 深入不毛,平定南蠻
四、 六出祁山,鞠躬盡瘁
諸葛亮既死,蜀將乃將軍營焚燒,而後引兵退回漢中,司馬懿見到蜀兵退兵以後,特地前
往蜀兵駐守的營壘,察看諸葛亮的布陣,看完後,不禁嘆道:「諸葛亮真是天下奇才也!」
有人以為如果諸葛亮老壽,終可殲滅曹魏。實則諸葛亮之不能平魏,明眼人以其地理、物
力推論,固然知道難以成功,所以李贄有「六出祁山,徒自苦耳」之語。然而諸葛亮那種明知
其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以及不取帝位,卻報之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將永為世
人所讚嘆。
諸葛亮遺命葬漢中定軍山,全蜀百姓如喪考妣,四川北部人民為他穿服戴孝,頭纏白布,
習俗遺留至今,可見感念之深。

肆、注釋參考資料
一、注釋補充
1.崩殂:《禮記‧曲禮》:「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ㄏㄨㄥ),大夫死曰卒, 士曰不祿,
庶人曰死。」崩,專指帝王之死;殂,雖泛指一般的死亡,但二字連用,仍專指帝王。
714004995.doc -4-

2.引喻失義:公孫述和劉璋都曾據有益州之地,並為失敗之例;雖然當今益州疲弊,但不應
援引此類失敗往事,做為蜀漢不能恢復進取之證據。
3. 兵甲已足:兵,攻擊性武器;甲,防衛性武器。
「兵」
、「甲」結合成複音詞,可泛指武器、軍
備、軍隊、戰爭等,這裡指軍備。
4.宮中府中,俱為一體
(1)皇宮裡與丞相府中都是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一體,指一個整體。
(2)宮中、府中是都一樣的。一體,意謂一樣的。也就是說,宮中府中都是一樣的。統一尺度
統一標準,而不應是兩個尺度,兩個標準。「一體」當「一樣的」。
5. 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感激」在現代漢語中,是衷心感謝的意思,但「感激」在古文中往往指「感動、激奮」
。昭明文
選呂延濟注:「感三顧之重,內激於心。」韓愈張中丞傳後敘:「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
下。」

二、語文能力延伸教學

一陟罰臧否.臧否人物

(一)陟罰臧否
1.陟:原義是登高;引申為遷升。
2.臧否:指善惡、得失。「臧」指的是善,「否」指的是惡。
3.陟罰臧否:就是「陟臧罰否」,獎賞表現好的,懲罰表現差的。

(二)臧否人物
1.「臧否」二字又可轉化為動詞,含有批評、褒貶的意思,而「臧」指的是贊同,「否」指的是
反對。
2.臧否人物:是批評人的善惡得失。出自《晉書‧阮籍傳》:「籍雖不拘禮教,然發言玄遠,
口不臧否人物。」
3.「臧否人物」和另一句成語「汝南月旦」相似,「汝南月旦」出自《後漢書‧許劭傳》:許劭
是東漢汝南人,和堂兄許靖具有盛名,平日喜愛評論鄉黨人物,且每月提出一些知名的
人物來評論一番,所以汝南地方後來的習俗,每月初有人物評論的舉行,後人美稱為
「汝南月旦」,用來頌揚人家持論公正,批評得當。

二裨.裨補闕漏

(一)裨 音ㄅㄧˋ。形聲,從衣,卑聲。
1.做衣服遇到布帛短缺時,另以其他布帛相接相益為裨。
2.引申為增益。如:無裨於事、裨益良多。
(二)裨補闕漏
●補救過失和疏漏。諸葛亮〈出師表〉:「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三字義比較
714004995.doc -5-

字 形 字 義 詞 例
714004995.doc -6-

忘(ㄨㄤˋ) 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
無(ㄨˊ)
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顧炎武.廉
恥)
滅亡
1. 亡 豈若吾居位、去位、身存、身「亡」,常如一日乎(司
馬光.訓儉示康)
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蘇洵.六國論)
喪失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賈誼.過秦論)
秦有餘力而制其敝,追「亡」逐北(賈誼.過秦論)
逃亡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司馬遷.鴻門宴)
半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內,中間 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飲馬長城窟行)
不偏 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論語.子路)
使其「中」不自得,將何往而非病(蘇轍.黃州快哉
內心
2. 中 亭記)
達 到 要 點 ( ㄓ ㄨ ㄥ 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論語.子路)
ˋ)
考取(ㄓㄨㄥˋ) 范進「中」舉
符合(ㄓㄨㄥˋ)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荀子.勸學)
任務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
成功
3. 效 不「效」,則治臣之罪
成效 吾家讀書久不「效」(歸有光.項脊軒志)
模仿 東施「效」顰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選擇、選拔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諫太宗十思疏)
4. 簡 史冊 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文天祥.正氣歌)
書籍 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連橫.臺灣通史序)
希望、但願 「庶」竭駑鈍,攘除姦凶
眾多 既「庶」矣,又何加焉(論語.子路)
5. 庶 百姓、平民 王者不卻眾「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諫逐客書)
幾乎 而今而後,「庶」幾無愧(文天祥.衣帶銘)
6. 遺 留給 以光先帝「遺」德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杜甫.八陣圖)
714004995.doc -7-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賈誼.
失 過秦論)
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曹丕.典論論文)
忘 長幼無序,而「遺「敬讓(孔子家語)
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
排洩
矣(史記.廉頗藺相如傳)
贈送(ㄨㄟˋ) 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飲馬長城窟行)

八字形辨析

狙( )擊、趑趄( )不前、補苴( )罅漏、雎( )鳩、含英咀( )華、齟(


且 )齬、徂( )謝、崩殂( )、越俎( )代庖
奴顏婢(ㄅㄧˋ)膝、鼙( )鼓雷動、登陴( )、裨益、髀( )肉復生、睥(
卑 )睨、稗( )官野史、捭( )闔縱橫、一顰( )一笑
奴 駑( )馬十駕、妻孥( )、強弩( )之末、劍拔弩張、呶呶( )不休、盜用公帑
( )
取 諮諏( )善道、荒陬( )

伍、課文鑑賞
甲、課文語譯
臣亮上奏:先帝創業還沒有成功,就在中途過世了。現在天下三分,益州財力、人力困乏,
這實在是危急存亡的緊要關頭啊!然而皇上身邊的臣子,在朝廷內盡忠職守不敢懈怠;忠誠
的將士,在朝廷外捨身為國效命,這是為了追念先帝特殊優厚的對待,而想要報答在陛下您
的身上啊!陛下應該擴大自己的見聞,廣泛地聽取意見,以發揚光大先帝的遺德,擴大仁人
志士的勇氣;不應任意看輕自己,引證譬喻都不得其當,以致阻塞了忠臣進諫的道路。
皇宮裡、丞相府中,都是屬於同一個行政體系,賞善罰惡,不應該有不同的標準。如果有為
非作歹、觸犯法令的,或是盡忠行善的人,就應該交給主管官吏去判定刑賞,以表明您的公
正英明的治理;不應該存有偏袒的私心,使得皇宮內和相府中有兩種不同的法制。
侍中郭攸之、費禕、侍郎董允等,這些都是忠良信實的人,心志忠誠而且謀事專一,因此先
帝把他們挑選提拔出來,留給陛下您任用。我認為宮裡的事,無論大小,都拿來向他們詢問
意見,然後實行,一定能夠彌補過失疏漏,得到更多的益處。將軍向寵,秉性賢良,處事公
正,通曉軍事,以前試用時,先帝稱讚他:「能幹」,因此大家決議推舉向寵做中部督。我認
為軍營裡的事,都向他詢問,必能使軍隊相處和睦,無論愚賢優劣都有適當的職位。親近賢
臣,疏遠小人,這是西漢前期為什麼興盛的原因;親近小人,疏遠賢臣,這是東漢末葉為什
麼衰敗的理由啊!先帝在世時,每次和我談論到這事,沒有不對桓帝、靈帝的失政而感到十
分地痛心遺憾啊!侍中、尚書、長史、參軍,這些都是忠貞信實,能為節義而死的臣子,希望
陛下親近他們、信任他們,那麼漢朝的興盛,就可指日而待了。
我本來是個平民,在南陽親自耕種,只求在亂世中苟且保住性命,不想在諸侯間揚名顯達。
714004995.doc -8-

先帝不因為我地位低下,見識鄙陋,反而委屈地貶抑自己的身分,三次到草廬來訪問我,拿
當時的天下大事與我商量。為此內心感動激奮,就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後來正遇著重大的
失敗,我在戰敗時接受任務,在危難中奉命謀劃,到現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處事
謹慎,所以在臨終時把國家大事託付給我。接受遺命以來,早晚憂慮嘆息,只怕先帝託付的
任務不能成功,而有損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在五月帶兵渡過瀘水,深入蠻荒地區。現在南
方已經平定,武器和鎧甲已經充足,應當獎勵率領軍隊,北伐平定中原,希望竭盡我低劣的
才能,消滅曹魏,復興漢朝的天下,回到舊都洛陽。這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和效忠陛下所應盡
的職責啊!至於估量事理而予以興革,竭盡心力進諫忠言,那是郭攸之、費禕、董允等人的
責任。希望陛下把討伐國賊、復興漢室的任務交付給我;如果不成功,就來定我的罪,用以
祭告先帝的在天之靈。如果沒有增進德行的嘉言,就應該責罰攸之、禕、允等人的怠慢,以表
明他們的過失。不過陛下也應該自我省察,向群臣徵詢治國的好辦法,考察採納正直的意見,
深切追念先帝的遺詔,那我就覺得受恩感激不盡了。現在我就要遠離陛下了,在上表的時候,
激動流淚,不知道自己說了些什麼。

乙、內容分析
本文前半部分(前三段)是臨行時的進諫,後半部分(第四段)乃表明此行奪勝的決心。
諸葛亮向後主提出三項建議:廣開言路,執法公平,親賢遠佞。這三項建議,既是安定後
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
表文的第一部分向後主提出「開張聖聽」的建議,可是卻從形勢敘起,這能起震聾發聵的
作用,又能激發繼承遺志的感情。表文開筆即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劉備壯
志未酬身先死,深誡後人繼承父業不可廢,以追念先帝功業的語句領起,至忠至愛之情統領
了全文。繼而以「今天下三分」,點明天下大勢,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誰手;復直言「益州
疲弊」,自身條件很差,地少將寡,民窮地荒;進而大聲疾呼:「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大
有危在旦夕之勢,如不救亡存國,將會出現國破身亡的慘局,筆勢陡峭,崢嶸峻拔。在凸顯
形勢的情況下,墊以「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他們不忘先帝恩德,
不改對後主的忠心,轉危為安、化險為夷還是有依傍的,有希望的。在這樣的基礎上,提出
「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的建議,規勸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
塞忠諫之路」。表文將是否廣開言路,從關係國家存亡的角度來談,從關係忠於先帝的角度
來說,使人聞之驚心,思之動心。
說理應主次分明,先後有序。以情動人,更要以理服人。表文主要是向後主進言的,因而
首揭「開張聖聽」,再言執法公平、親賢遠佞兩項。談執法公平,又先總提「宮中府中,俱為一
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繼而就宮中、府中兩方面分述之。分述時,又切緊「開張聖聽」的
精神,宮中之事,向郭攸之、費禕、董允這些志慮忠純之士請教,而且要「事無大小,悉以咨
之」,則「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對於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曉暢軍事」的向寵請教
「營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最後提出「親賢臣,遠小人」的問
題。
廣開言路,是開忠諫之路,而非為讒邪開方便之門。親賢臣遠小人,才能廣納良言,才能
「昭陛下平明之理」,不讓奸邪得勢,造成內外異法,賞罰不明。諸葛亮針對後主寵信宦官黃
皓,無視創業勳臣的毛病,對症施藥,又說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
所列三項,廣開言路是前提,執法公平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嚴密的說理,再愚的人
714004995.doc -9-

也會得到啟發。
由近及遠,思路開闊。表文為了說明親賢遠佞的利弊,以先漢的「興隆」和後漢的「傾頹」的
歷史事實,作為前車之鑑,並以先帝嘆息痛恨桓帝、靈帝昏庸誤國為告誡,促使後主親信賢
臣,並以「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為鼓勵。
諸葛亮因為後主是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的昏庸之徒,理要說得明,語又不可用得重,
既要循循善誘地開導,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勢」使對方震動,明示已臨「危
急存亡之秋」,如不勵精圖治,勢必國破身亡;以「情感」打動對方,連呼先帝,聲聲熱淚,
其業係先帝首創之業,其臣為先帝簡拔之臣,其將為先帝稱能之將,怎不光先帝之遺德,竟
先帝之遺業;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國理政的具體辦法,切實可行,行必有效;以「事業」
勵之,告誡後主要完成「先帝創業未半」的事業,使天下歸一,漢室興隆,促使他有遠大的
抱負,完成千秋大業。表文從各個方面規箴後主,情真理足,詞婉心切,因而雖屬奏章表文,
卻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敘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義,進而表明自己「興復漢室,還于舊
都」的決心,也寫得慷慨深沉,動人心魄。
以「臣本布衣」起筆,敘寫自己二十一年來的情況,歷數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顧茅廬使之
出山效命,一是傾覆之際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躍而為極位重臣,由躬耕隱士一
舉而成三軍主帥。這一節一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說明以上進言純屬忠諫;二則以自身不負
先帝殊遇捨命驅馳,作為後主不忘先人之業的榜樣;三則以二十一年不平凡歷程,說明創業
艱難,激勵其不可半途而廢;四則寫出先帝的任人唯賢,唯才是舉,叫後主效法先帝知人善
任;五則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盡智,今後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使後主託之以
討賊興復之任。
最後由敘而誓,續述白帝託孤後的心情、工作,進而表明北定中原的決心。追言託孤之
事,交代這次出師的歷史根源,「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說
明這次出師的思想基礎。「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這次出師的物質準備。在
充分敘說條件的基礎上,提出「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姦凶,興復漢室,
還于舊都」。出師表至此才徑言出師,切入本題。前面的進言,是為了保證有出師的條件,中
間敘事,是說明自身具有出師條件,至此兩線歸一,提出宜乎出師,也就如瓜熟蒂落。
表文結束之前,將出師與諫言兩層意思攏合一起。一方面提出「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
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另一方面還提出「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諸
葛亮主動領受任務,並表示如失職,甘願受罰,以顯示「平明之理」。最後還不放心,諄諄告
誡,要後主「深追先帝遺詔」。先帝臨終時訓示後主:「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
賢惟德,能服于人。」最後又回復到「開張聖聽」的問題上來,可見修明內政與北伐勝敗的關係
這也就將前面兩部分內容,溝通了內在聯繫。
表文以「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作結,其聲嗚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
懇懇之態如現,耿耿忠心盡袒。

出師表能寫到如此地步,絕不是偶然的。時當北伐在即,作為主帥的諸葛亮是從北伐的
全局上考慮,只有後主修明政治,才能保證北征順利,因而先進安後之言,再表奪勝決心。
諸葛亮是後主的丞相,又是受「託孤」的對象。他給後主上表文,既不宜用訓斥的口吻,又不
便用卑下的聲氣,寫得不卑不亢,方為得體。尤其文中連稱先帝,最為合宜,全文稱先帝凡
714004995.doc - 10 -

十三次,顯得情詞十分懇切。諸葛亮自敘「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確實「諸
葛一生唯謹慎」,細玩本文,從慮事到措詞,無不體現了「謹慎」精神,這也是此表被譽之為
「至文」的重要原因。

丙、寫作技巧
這篇文章最凸出的藝術特色,就是處處深沉真摰而又聲情激越。雖是奏表,卻剔盡虛飾之詞,
清峻動人。其寫作技巧另有幾點特色:
(一)文筆恰到好處,符合人物的身分和地位
(二)結構嚴整有序,富有邏輯力量
(三)敘事簡明扼要,說理剴切詳實
(四)感情誠懇深摯,語言質樸工整
全文共六百二十四字,先後十三次提到「先帝」,七次提到「陛下」,在這反覆親切的呼
喚聲中,既不厭其煩地述說先帝的創業、遺德、殊遇、遺詔,深切地抒發了對先帝的感恩戴德
和忠心效命的真情,又表現出對後主的語重心長,諄諄開導,忠愛兼備,希望殷切,披露了
欲報先帝恩德於後主的內心。情真語實,發自肺腑,深摯懇切,感人至深。

丁、修辭分析
◎映襯
在語文中,將兩種不同的觀念或事實,對列比較,使語氣增強、意義明顯的修辭方法,
是為「映襯」。〈出師表〉:「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
所以傾頹也。」此將西漢前期、東漢後期兩種不同的政治情況—「興隆」與「傾頹」,由兩種不同
的觀點作風—「親賢臣,遠小人」與「親小人,遠賢臣」,加以闡明。兩相對列比較,作風不同
結局相反,給讀者留下顯明深刻的印象。是為映襯法中「對襯」之典型範例。
映襯法之運用,在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極為普遍,常帶來極佳的效果,其中文可分為三類:
1.反襯:對於一件事物,用恰恰與此事物的現象或本質相反的詞句加以描寫的,是為反襯。
如—
(1)可怕的朋友。
朋友本來是可愛的、可敬的,卻用與朋友特性相反的形容詞「可怕的」來形容他。
(2)迷人的嘮叨。
這是余光中評思果散文的一句話,嘮叨本來是煩人的、可厭的,卻用「迷人的」來形容他,別
具韻味。
2.對襯:對於兩種不同的人事物,從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的,是為對襯。除上述「親
賢臣」那小段例句外,如—
(1)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東坡赤壁
賦)
(2)處世宜帶春氣,律己宜帶秋氣。(張潮幽夢影)
(3)自由世界最大的缺點,是有錢不能共享;共產社會最大的優點,是有苦卻須同當。(邱吉
爾名言)
3.雙襯:對同一個人事物,由兩種不同的觀點加以形容描寫,是為雙襯。如—
(1)蓋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
714004995.doc - 11 -

東坡赤壁賦)
(2)他是一個對妻子吝嗇,對情人慷慨的人。
◎鑲嵌修辭(配字)=偏義複詞
文法上講,用兩個相反意義的單詞合組成一個複詞,其中一個詞素的本來意義成為這個複詞
的意義,另一個詞素只是作為陪襯,這種複詞叫做「偏義複詞」。偏義複詞,自先秦以來,已
有數千年歷史。如:
1.史記文帝紀:「罵其妻曰:生子不生男,有緩急,非有益也。」(緩急,急也。)
2.後漢書何進傳:「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成敗,敗也。)
3.晉歐陽建臨終詩:「潛圖密已構,成此禍福端。」(禍福,禍也。)
偏義複詞在漢語中並非獨特的偶然現象,而是相當普遍的用法,不但古書中常見,在日常口
語中更不乏其例。如:「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死生於度外」、「我們應該互通有無」,興
亡,其義偏在亡;死生,其義偏在死;有無,其義偏在無。
偏義複詞屬「鑲嵌」修辭的「配字」類,在語句中,用一個平列而異義的字作陪襯,只
取其聲以舒緩語氣,而不用其義。試判斷下列引號中詞,何者為此類?
1.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合義複詞 )
2.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 偏「異」之義 )
3.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合義、偏義均可解)
4. 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合義複詞

5. 公今可去探他「虛實」,卻來回報。……………………………… ( 偏「實」之義 )
6. 第一日卻不見孔明「動靜」。 ………………………………………( 偏「動」之義 )
7. 有孫母未去,「出入」無完裙。…………………………………… ( 偏「出」之義 )
8. 相逢一笑泯「恩仇」。 ………………………………………………( 偏「仇」之義 )
◎藏詞:三國人物歇後語
1.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2.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
3. 張飛捉耗子—大眼瞪小眼
4. 司馬誇諸葛—甘拜下風
5. 孔明七擒孟獲—要他心服
6.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7.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8. 劉備摔阿斗—收買人心
9.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10. 魯肅服孔明—五體投地
11.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12. 劉備見孔明—如魚得水

陸、問題討論參考解答
一、文中首先指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為什麼作者一開始就
714004995.doc - 12 -

要強調這嚴峻的形勢?
答:諸葛亮一開始就強調這嚴峻的形勢,是希望後主能提高警惕,重視國家安危前途。暗示
如不行明政,蜀漢便難以維持,促使後主明智從政,同時也為下文提出種種建議奠下基礎。

二、文中諸葛亮向後主反覆叮嚀哪幾件事?其中以何者最為重要?
答:(一)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後主反覆叮嚀的有三點:
(1)廣開言路—文中「誠宜開張聖聽,……,以塞忠諫之路」、「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等句皆是。重點在於要求後主提高政治素養,要英明理政,防止專斷獨為。
(2)嚴明賞罰—文中第二段(「宮中府中,俱為一體,……,使內外異法也」)便是。重點在於
提醒後主秉公行事,切莫偏私枉法。
(3)親賢遠佞—文中第三段(「侍中、侍郎……可計日而待也」)便是。先薦賢才,陳述其優點
再轉述先帝評價,提出自己用賢的建議;末從反面說明親佞遠賢之害。

(二)三點諫言,以第三點「親賢遠佞」最重要。他希望後主能親賢臣、遠小人,以使漢室興隆
此點最為重要,因為此點正是後主的弱點。而且既能親賢,則前二點皆可落實。所以說廣開
言路是前提,嚴明賞罰是關鍵,親賢遠佞是核心。

三、本文雖為臣子進呈國君的奏表,但諸葛亮行文時卻出以告誡口吻,似乎逾越了君臣之禮,
為什麼他要用告誡的口吻?請試加研討。
答:出師表出以告誡口吻,其原因如下:
(1)諸葛亮輔助劉備創建蜀漢,功高位尊。
(2)劉備病篤時,召諸葛亮於成都,託以後事;又詔敕後主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因此,對後主而言,諸葛亮不只是開國的元老重臣,更有如君父的地位。
諸葛亮出師表除了表達對後主應有的恭謹之外,間或採取告誡口吻,以加強語氣,叮嚀
後主留意國事,警惕振作。並非自大和冒瀆,也沒有逾越君臣之禮,適足以表現懇切的情意
和滿腔忠誠。

四、下列兩首杜甫歌詠諸葛亮的詩作,請閱讀後回答各問題:
(一)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①。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②。 (八陣圖)
(二)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③遺像肅清高④。
三分割據紆籌策⑤,萬古雲霄一羽毛⑥。
伯仲之間⑦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⑧。
運移漢祚⑨終難復,志決身殲⑩軍務勞。(詠懷古跡之五)
〔註〕①八陣圖:諸葛亮所創造的一組兵力部署和作戰陣形,是聚石而成,有八種圖形。②遺
恨失吞吳:指諸葛亮未能勸止劉備征吳之事,以致破壞了聯吳伐魏的策略。這是諸葛亮的最
大遺憾。③宗臣:後世所尊仰的大臣。④肅清高:對其高風亮節肅然起敬。⑤紆籌策:費盡苦
714004995.doc - 13 -

心地計謀策劃。紆,音ㄩ ,屈曲、曲折。⑥羽毛:鳥獸的代稱,此處指獨步雲霄的鸞鳳。⑦伯仲
之間:比喻不相上下。⑧失蕭曹:與諸葛亮相比,蕭、曹也就不足道。⑨祚:音ㄗㄨㄛˋ,皇位、
國統。⑩身殲:以身殉國。殲,音ㄐㄧㄢ,死。
1.八陣圖是從什麼角度稱頌諸葛亮?
答:就三國鼎立形成過程中,諸葛亮卓越的功績,以及他被後世一再稱道、具體可見的軍事
才能,進行讚頌。藉由這樣的稱頌,也可看出杜甫駕馭題材的功力。
2.詠懷古跡之五頸聯中的「伊呂」、「蕭曹」,是指哪四位古人?他們各有什麼事功?請加以說
明。
答:(1)伊:伊尹,輔佐商湯伐夏桀,被尊為阿衡(宰相)。(伊尹:名摯。尹,是官名。)
(2)呂:呂尚,輔佐文王、武王滅商有功,封於齊。(呂尚:即姜尚、姜太公、太公望、師尚父。
姜,姓。呂,氏名。)
(3)蕭:蕭何,輔佐劉邦滅項羽,邦稱許為功勞第一,封酇侯。漢之律令典制,多為蕭何訂定
(4)曹:曹參,輔佐劉邦滅項羽,封平陽侯。惠帝時,繼蕭何為相,崇尚無為,「蕭規曹隨」。
3.這兩首詩都流露出對諸葛亮的惋惜之情,而其表現手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答:作者為了表現諸葛亮「有才無命,徒垂空名」的遺憾,在這兩首詩裡,都是用蓄勢法,
以見波瀾起伏之妙:八陣圖裡,欲敘其美志(復興漢室)之不成,先寫其功績才華的卓越。
詠懷古跡之五裡,也是這種筆法,尤其是後半首。「先表其才之挺出,後惜其志之不成」,蓄
勢於前,緊跟著追進一層,產生出人意表的映襯效果。

(一)八陣圖【語譯】
諸葛亮的功業是三國時第一,創製了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江水沖不動八陣圖的石頭,
而令他遺憾的是劉備失策伐吳。
【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宗大歷元年(西元七六六年)杜甫初到夔州時作的,借吟八陣圖遺跡,抒發對
諸葛亮的追懷。
前二句通過工整的對偶句,從政治到軍事,極力讚美了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和軍事才能,為後
兩句的抒情作好鋪墊。後兩句含意深長,意思是說,以諸葛亮超凡的政治、軍事才能,如果
不是由於劉備伐吳失敗,大大損傷了蜀漢的實力,同時破壞了聯吳抗魏的戰略,恢復漢室的
大業,是完全可望實現的。聚石而成的八陣圖,歷經六百餘年風雨江流的沖擊而依然不變,
難道是老天爺要給後世留下諸葛亮的「千古遺恨」嗎?
這首絕句真是字字千鈞,充分表現了杜甫對諸葛亮的崇敬和惋惜之情,堪稱詠史詩的珍品。

(二)詠懷古跡之五【語譯】
諸葛亮的英名永流傳在天地間,他的遺像所顯現的高風亮節令人肅然起敬。他為鼎足三分的
局面,費心地計謀策劃。他高超的德業,千萬年來,就像雲霄中的一隻鸞鳳舉翼高翔。他在
德業上的成就,幾乎和伊尹、呂尚不相上下;而他沉著的指揮,卻使蕭何和曹參也為之遜色。
時勢的變遷,使漢代的國統終究難以恢復;但他決心以身殉國,仍勞碌地處理一切軍務。
【賞析】
杜甫詠懷古跡這組詩共有五首,也是大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作於夔州。五首都是借古以
抒懷,並非單純憑弔古蹟,其中第五首是杜甫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而作。整首詩以激情
714004995.doc - 14 -

昂揚的筆觸,對其雄才大略進行了熱烈的頌揚,對其壯志未遂嘆惋不已!
首聯泛寫諸葛亮的人格精神,以及他在歷史上的地位。頷聯上半具體說出諸葛亮的成就,下
半用「萬古雲霄一羽毛」七個字,把懷古的景仰之情,化作鸞鳳高翔、獨步雲霄的綺麗景象,
將「清高」的風致,表現得迥出塵表。再加上「萬古」二字,更使諸葛亮的人品功業,千古無匹
了。頸聯更利用四位古人來與諸葛亮相較,以表示諸葛亮的才德功績正可與他們相比擬,甚
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尾聯突然逆轉,如懸泉奔瀉而下,既是對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高尚品格的禮讚,也是對英雄壯志未酬的深切嘆惋。

柒、課外閱讀
(一)詠諸葛亮之詩文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語譯:何處去尋找武侯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樹茂密的地方。碧草照映臺階呈現自
然的春色,樹上的黃鸝隔枝徒然婉囀鳴唱。先主曾三顧茅廬拜訪請他定奪天下,輔佐
兩朝開國繼業,忠誠滿腔。可惜出師伐魏未捷而病亡軍中,長使歷代英雄們對此涕淚
滿裳!(森森:強調莊嚴肅穆的氣氛,是杜甫對武侯最高的敬禮與慨嘆。)
※此詩道出英雄壯志未酬的悲慟。

籌筆驛 李商隱
猿鳥猶疑畏簡書,風雲常為護儲胥。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何如?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語譯:猿鳥猶疑是驚畏丞相的嚴明軍令,風雲至今仍常護著他軍壘的藩籬欄柵。諸葛亮徒然
在這裡揮筆運籌、計算謀略,後主劉禪最終卻乘坐傳車北上投降。孔明真不愧有管仲
和樂毅的才幹,可惜關公、張飛已死,他又怎能力挽狂瀾?我經過錦城時,進謁了武
侯祠,總為他吟誦梁父吟,替他表達遺憾!(①儲胥:軍營。②降王:指劉禪,阿斗。
③錦里:指成都。)

書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語譯:年輕時哪裡知道世事艱難,北望被金人侵佔的中原,氣概有如高山。讚賞劉錡等曾乘
著高大的戰艦,在雪夜裡大破金兵於瓜洲渡口,吳璘等也曾騎著披甲的戰馬在秋風中
大敗金兵於大散關。我以邊防上的長城自期,然而一切雄心都已成空,至今只能對鏡
照看衰老的花白頭髮。出師表這篇文章真是舉世聞名,千載以來誰能與諸葛亮並駕齊
714004995.doc - 15 -

驅?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廟前有老柏,柯如青銅根如石。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為人愛惜。雲來氣接巫峽長,月出寒通雪山白。
憶昨路繞錦亭東,先主武侯同閟宮。崔嵬枝幹郊原古,窈窕丹青戶牖空。
落落盤踞雖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風。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廈如傾要梁棟,萬牛回首丘山重。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翦伐誰能送。
苦心豈免容螻蟻,香葉終經宿鸞鳳。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為用。
語譯:孔明廟前有一株古老的柏樹,枝幹色如青銅,根柢固如磐石。樹皮潔白潤滑,樹幹有
四十圍,青黑色朝天聳立足有二千尺。劉備、孔明君臣遇合與時既往,至今樹木猶在,
仍被人們愛惜。柏樹高聳,雲霧飄來氣接巫峽,月出寒光高照,寒氣直通岷山。想昔
日小路環繞我的草堂東,先生廟與武侯祠在一個處所。柏樹枝幹崔嵬郊原增添古致,
廟宇深邃,漆繪連綿,門窗寬空。古柏獨立高聳,雖然盤踞,但是位高孤傲必定多招
烈風。它得到扶持,自然是神明偉力,它正直偉岸,原於造物者之功。大廈如若傾倒,
要有梁棟支撐,古柏重如丘山,萬年也難拉動。它不露花紋彩理使世人震驚,它不辭
砍伐,又有誰能夠采送?它雖有苦心也難免螻蟻侵蝕,樹葉芳香曾經招來鸞鳳住宿。
天下志士幽人請你不要怨嘆,自古以來大材一貫難得重用。

(二)相關選文
後出師表(節錄) 諸葛亮
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託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
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
伐之?是故託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
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偏安
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而議者謂為非計,今賊適疲於西,又
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
語譯: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
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憑著先帝的英明來衡量我的才幹,知道我的才能不足以征討曹
賊,而敵人的勢力更是堅強。但是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與其坐著
等待滅亡,怎麼比得上主動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
付給我。自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
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長的地
區作戰,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
絕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可是有些發表議論的
人卻說這樣作不是上策。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困,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
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

(四)對 聯
1. 文章兩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
714004995.doc - 16 -

2. 義膽忠肝,六經以來二表/託孤寄命,三代而後一人(南陽臥龍崗武侯祠聯)
3. 王業不偏安,兩表如今懸日月/臣言當盡瘁,六軍長此駐風雲
4. 大業定三分,伊呂洵堪稱伯仲/奇才真十倍,蕭曹未許此經倫
5. 巾扇任逍遙,試看抱膝長吟,高臥尚留名士蹟/
井廬空眷戀,可惜鞠躬盡瘁,歸耕未遂老臣心(南陽臥龍崗武侯墓聯)
6. 立品於莘野渭濱之間,表請出師,兩朝勳業驚司馬/
結廬在紫峰白水之側,曲迎梁父,千載風雲起臥龍
7. 此老不工畫,不善書,不精詩詞,壓倒蜀吳魏中多少儒士/
其人可託孤,可寄命,可臨大節,算來夏商周後一個純臣
(五)有關三國的歇後語 目錄
曹操下江南──來得凶,敗得慘
張飛扔雞毛──有勁難使
諸葛亮征孟獲──收收放放
曹操吃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張飛使計謀──粗中有細
諸葛亮彈琴──計上心來
曹操遇蔣幹──倒了大楣
張飛販私鹽──誰敢檢查
諸葛亮的鵝毛扇──神妙莫測
曹操作事──幹幹淨淨
張飛賣秤錘──人強貨硬
諸葛亮三氣周瑜──略施小技
曹操殺華佗──諱疾忌醫
張飛賣肉──光說不割
諸葛亮借箭──有借無還
曹操用計──又奸又滑
張飛戰關公──忘了舊情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顧全大局
曹操戰宛城──大敗而逃
張飛吃豆芽──一盤小菜
諸葛亮要醜妻──為事業著想
曹操殺呂伯奢──將錯就錯
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招親──才重於貌
714004995.doc - 17 -

曹操敗走華客道──不出所料
張飛媽媽姓吳──無事(吳氏)生非
諸葛亮用兵──神出鬼沒
曹操敗走華容道──走對了路子
諸葛亮的錦羹──神機妙算
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
張飛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諸葛亮隆中對策──有先見之明
張飛繡花──粗中有細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阿斗當皇帝──軟弱無能
張飛穿針──粗中有細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董卓戲貂蟬──死在花下
關公開鳳眼──要殺人
草船借箭──滿載而歸
貂蟬唱歌──有聲有色
關羽賣肉──沒人敢來
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計
對著張飛罵劉備──找氣惹
關雲長賣豆腐──人硬貨不硬
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蔣幹盜書──上了大當
關帝廟求子──踏錯了門
魯肅宴請關雲長──暗藏殺機
關公射黃忠──手下留情
呂布見貂蟬──迷上了
關公照鏡子──自覺臉紅
諸葛亮用空城計──不得已
東吳招親──弄假成真
關公喝酒──不怕臉紅
諸葛亮唱空城計──沒辦法
司馬懿破八卦陣──不懂裝懂
714004995.doc - 18 -

關雲長走麥城──大難臨頭
諸葛亮當軍師──名副其實
周瑜討荊州──費力不討好
關帝廟夫人──慌了神
諸葛亮當軍師──辦法多
魯肅討荊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關帝廟裏拜觀音──找錯了門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吃曹操的飯,想劉備的事 ──人在心不在
關帝廟裏掛觀音像──名不符實
關勝戰李遣──大刀闊斧
董卓進京──來者不善
關雲長刮骨療毒──全無痛苦之色
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周瑜打黃蓋──裝樣子
關公進曹營──單刀直入
周瑜打黃蓋──兩相情願
關公赴會──單刀直入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