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7

〈始得西山宴遊記〉提問式教學設計

課 試題題目 參考答案 閱 理
文 讀 解
段 教 分
落 學 析
目 能
標 力
一 1.作者第一段中自言「恆惴 遭貶謫成為僇人,唯恐再度得咎 解 理
慄」造成他「惴慄」最主要的 釋 解
原因為何?
二 2.「斫榛莽,焚茅茷,窮山 說明上山之路草木叢生,很少有人問津,他們是一 推 理
之高而止」由這個登山過程 邊 論 解
的文句中,作者所要表達的 開道,一邊前進的。這種披荊斬棘,攀援登高,直上
用意為何? 頂峰的果敢行動,顯示了柳宗元不同往昔的積極主

的精神狀態。
二 3.第二段文字中,哪幾句最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縈青繚白,外與 舉 理
足以表現西山的視野遼闊? 天際,四望如一。 例 解

二 4.在第二段中,那些字句最 然後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舉 理
能表現作者高於世俗,不與 例 解
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境界?
二 5.「過湘江,緣染溪,斫榛 運用連續的短句以及連用五個動詞,表現柳宗元急 推 理
莽 , 焚 茅 茷 , 窮 山 之 高 而 欲前往攀登西山的心情。 論 解
止。」這段文字有何特色及作
用?
二 6.第二段中,柳宗元登上西 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 舉 理
山後如何以視野的開闊表現 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遯隱。 例 解
西山的特出,請列舉相關文
句。
二 7.柳宗元認為,西山之特出 西山之特出在其「不與培塿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 評 分
處為何?又何以他見西山之 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鑑 析
「奇特」後心境有了轉變?請 柳宗元將西山之「鶴立雞群」,與自己身為王叔文
發揮自我見解。 黨,立場與唐憲宗相違背,因而受到貶謫之處境作
出連結,無形間將西山視為自己同伴,不再感到孤
獨無援,而有心凝形釋之感。(自行發揮)
二 8.請就作者發現西山的經過 發 現 西 山 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分 理
及所見所感,就內容分類說 的原因 類 解
明。 探 訪 西 山 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攀

1
發現西山 的經過 援而登,箕踞而遨。
的原因 登 西 山 所 俯視: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
探訪西山 見 尺寸千里,攢蹙累積。
的經過 平視:縈青繚白
登 西 山 所 俯視: 仰視:外與天際
見 平視: 登 西 山 所 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仰視: 感
登西山所

二 9.關於柳宗元發現西山的經 (乙)→(丙)→(甲)→(戊)→(丁)。 組 理
過,請於下列選項中依序排 織 解
列。
(甲) 命僕人過湘江,緣
染溪
(乙) 坐法華西亭
(丙) 望西山,始指異之
(丁) 窮山之高而止
(戊) 斫榛莽,焚茅茷
三 10.柳宗元先後寫過二十餘 足以證明此次西山之遊對他心境轉折及開闊上意義 推 理
篇遊記,幾乎都沒有記載明 重大,故特別將時間記錄下來。 論 解
確時間,此篇卻明確記下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及「是
歲,元和四年也。」請問他有
何用意?
三 11.柳宗元初遊歷永州各處 初時之醉,柳宗元尚未從貶官的震撼與驚恐中復 區 分
名勝時,「到則披草而坐, 原,故其醉有借酒澆愁、以醉忘憂的意味;遊覽西山 辨 析
傾壺而醉」,後遊歷西山, 後,藉由西山的形勢,柳宗元對自己的人生境遇釋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柳 懷,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
宗元此二醉,在心態上有什
麼不同?
三 12.若將柳宗元登上西山之 層次 景觀/心象 意義(參考) 舉 理
後景色分為四個層次,請根 近 景 其高下之勢,岈然洼 從錯落有致的 例 / 解
據下表說明其內容及意義。 ( 平 然,若垤若穴,尺寸千 山勢,了解人 解
層次 景觀/心象 意 義 視) 里,攢蹙累積,莫得遯 事複雜實屬自 釋
( 參 隱 然。(見山是
考) 山)
近景 其 高 下 之 從 錯 落 中 景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 立於制高點,
(平 勢 , 岈 然 有 致 的 ( 仰 四望如一然後知是山之 了解自己與眾
視) 洼 然 , 若 山 勢 , 視) 特出,不與培塿為類。 不 同 之 處 。

2
垤若穴, 了解人 (見山是山)
尺 寸 千 事複雜 遠 景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 上友天地,可
里,攢蹙 實屬自 ( 冥 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 暫離塵世,忘
累積,莫 然 。 想) 者遊,而不知其所窮 懷得失。(見
得遯隱 (見山 山不是山)
是山) 遠 景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回到現實,並
中景 立於制 ( 物 我 至 無 所 見 , 而 猶 不 欲 沈醉於物我合
(仰 高點, 合一) 歸。(心凝形釋,與萬 一的忘我境界
視) 了解自 化冥合) (見山又是
己與眾 山)
不同之
處 。
(見山
是山)
遠景 上友天
(冥 地,可
想) 暫離塵
世,忘
懷 得
失 。
(見山
不 是
山)
遠景 回到現
(物 實,並
我合 沈醉於
一) 物我合
一的忘
我境界
(見山
又 是
山)

三 13.在「然後知是山之特出, (1)「是山」:柳宗元 推 理
不與培塿為類。」中,請推斷 「培塿」:當朝為官小人 論 解
「是山」與「培塿」所喻為何? (2)暗示人格高潔的自己,不與當朝小人為伍,並
柳宗元此語有何弦外之音? 以
此自我寬慰。
三 14.試以作者在登上山頂 1.西山「特立」的形象---無人聞問,卻自有氣度,影 推 理
後, 響了作者的心境。 論 解

3
體會到西山的高大---「不與 2.作者不知不覺的把自己「認同」於西山,覺得自己
培塿為類」,而有不同的心 在「精神」上也是「特立」的,高出於一般人之上。
情 3.西山的特立不群,使柳宗元找到精神上的寄託;
體會,這個「轉折」對他的生 大自然的壯美景色,使柳宗元心曠神怡。
命有哪些影響? 4.作者擺脫貶謫中「恆惴慄」的心情這種精神上的提
升,而得到心靈上的自我肯定。
三 15.在末段中,作者如何描 1.「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舉 理
寫 2.是屬於視覺摹寫,將顏色與動作加以摹寫,生動 例 解
「黃昏景象」?試摘原文回 地寫出黃昏降臨給人的具體印象。敏銳地捕捉住傍 /
答。此為何種修辭技巧?呈 晚時分人的視野逐漸縮小的特點。 推
現 論
的效果為何?
三 16.末段中哪二句話,點出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 舉 理
< 例 解
始得西山宴遊記>之「始得」
題旨?
一 17.作者在(一)(二)段中描 過程 所見之山 如何遊山 (找出 感受 比 理
二 述遊山之情形,深究其文可 關鍵動詞) 較 解
見其映照對比的筆法,分析 登西山 眾山:高 施施、漫漫、 恆惴慄
如下表,請分組討論完成其 前 山、深林、回 披、傾、醉、
內容。 溪、幽泉怪 臥、起、歸
石,皆我有
過 所見 如何遊 遊後 也
程 之山 山 之感 登臨西 其高下之勢 緣、斫、焚、攀 心凝形釋
(找出 山 ……特立 緣、箕踞、遨、
閱鍵動 引觴、酌、醉、
詞) 不欲歸






西

二 18..請根據本文二三段內 感觸主題 感悟種類 暗喻自己 原文 舉 理


三 容,使用原文回答表格內問 登山有感 西山與眾 志氣不凡 (1)然後 例 解
題。 不同,非 知是山之
感觸 感悟 暗喻 原文 一般小山 特出,不

4
主題 種類 自己 可比擬 與培塿為
登山 西山 志氣 (1 類
有感 與眾 不凡 ) 時間上, 人也可有 (2)悠悠
不 西山與天 永恆價值 乎與灝氣
同, 地永恆存 俱,而莫
非一 在 得其涯
般小
山可 空間上, 即使貶謫 (3)洋洋
比擬 西山無拘 仍能自在 乎與造物
時間 人也 (2) 無束、無窮 者遊,而
上, 可有 無盡 不知其所
西山 永恆 窮
與天 價值
地永 感悟與天 自貶謫痛 心凝形
恆存 地並生 苦中解脫 釋,與萬
在 化冥合
空間 即使 (3)
上, 貶謫
西山 仍能
無拘 自在

束、
無窮
無盡
感悟 自貶 (4)
與天 謫痛
地並 苦中
生 解脫

二、 19.描寫景色時,常使用的 1. 俯視 推 理
三 方式是順著視線的移動,描 2. 由上而下 論 解
述所看到的風景,如仰觀、 3. 平視
俯視、平視、由上而下、由遠 4.由遠而近
到近……等。柳宗元登臨西
山,在第二段中有許多寫景
的句子,其中寫出這些文句
視線的移動為何:
1. 凡數州土壤,皆在 衽席
之下。
2. 其 高 下 之 勢 , 岈 然 洼

5
然,若垤若穴,尺寸千
里,攢蹙累積,莫得遯
隱。
3.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

望如一。
4.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全 20.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遊 實 應
記〉一文中,藉遊西山的感 行 用
悟來改變不遇的心情。試以 能
自己旅遊的經驗為例,寫一 力
篇完整的文章,述說旅遊前
後心境的轉變。
全 21.請依據課文內容完成下 遊西山之前 遊西山之時 分 理
時間 貶於永州之後 元和四年九月二十
列表格: 八日 類 解
遊 覽 永州的山、林、溪 西山
地點
遊西山之 遊 西 山 之 心境 恆惴慄 心凝形釋,與萬化
前 時 冥合
時 啟發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
間 遊,遊於是乎始。







全 22.「西山宴遊記」和「始得西 本文「始」字包括題目在內共出現五次,「始得」是遊 歸 理
山宴遊記」,為什麼作者選 覽的線索,也是精神的線索。遊西山後的心情是陶醉 因 解
取後者為題目? 其中、留連忘返,真正獲得心境上的解脫,故言「始
得」。

6
7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