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第三課 始得西山宴遊記

一. 主旨
作者通過西山宴遊,抒發了無辜被貶的抑鬱心情;並以西山自況,表示不與培塿為類的傲岸
情操。

二. 段落大意
全文僅兩大段,大意如下:
1. 作者被貶永州初期,常憂懼不安,因此情山水。
2. 作者發現西山,前自以為已遊遍永州山水,但未知西山怪特之處。
3. 作者發西山的經過和率眾登山的情形。
4. 作者受西山氣象的感染,體會到宇宙無窮無盡的道理,因而開懷痛飲,頹然就醉,至日暮
仍不願離開。
5. 作者認為西山之遊才是遊覽山水的真正開始。
6. 交代本文的寫作日期。

三. 寫作技巧
(1) 結構嚴謹,前後呼應。
(2) 點題手法,高明巧妙。
(3) 記敘描寫,融為一體。
(4) 抒發情感,寓意深刻。
(5) 駢散互用,句式多變。

1. 排比 3. 對偶 5. 頂真 7. 誇張
2. 比喻 4. 擬人 6. 疊字

四. 會考題
(一) 作者被貶永州後,用什麼成法試圖克服「恒惴慄」的心情?這種法是生效,為什麼?
答:作者柳宗元被貶永州初期,終日寄情山水,試圖以此克服心中的恐懼憂慮,因為他擔心受朝
廷政治鬥爭的牽連而受到更嚴厲的處分,由於是非、榮辱、得失的心結未解開,作用不大。

(二) 作者為什麼在「西山宴遊記」之前加上「始得」二字,用意何在?
答:本文在「西山宴遊記」之前加上「始得」二字的原因:
柳宗元遊覽永州各地山水後,依次序寫下「永州八記」。本文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所以加上「始得」二字。
柳宗元遊西山之前,自以為已遊遍永的奇山異水。但他遊西山後,受西山宏偉氣象的感
染,思想、眼界大為開拓。以往遊山實在不配稱為遊。西山之遊才算得上是真正遊覽的開始,
因此在「西山宴遊記」之前加上「始得」二字。
(三) 試分別指出文中如何點出剖析之「宴」、「遊」;「記」三字?

/wck_no3 p.1/4
答:作者在下列句子分點「宴」、「遊」;「記」三字:
1. 出柳宗元每到一地遊覽,一定「傾壺而醉」,有時則「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都點出遊
山時宴飲的情形。
2. 作者在「施施而行,漫漫而遊」,「洋洋乎與造物者遊」,「然後知吾響之未始遊,遊
於是乎始」等處點出「遊」字。
3. 文末,作者指出寫作本文的期,「志」即「記」的意思。

(四) 解釋「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掊塿為類」一句的意義,並指出其喻意。
答:這兩句句子是作者讚譽西山高峻不凡,與一般小山丘截然不同。並借此比喻自己品格清高,
特立獨行,不會討好朝中權貴,更不與他們同流合污。

(五) 柳宗遊西山後,思想上有何收穫。
答:作者深受西山高峻特立的形象所吸引感到西山與西山大自然同時存在。無邊無際;與造物的
主宰同遊,共其始終,因到內心澄明寧靜,形體超脫,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對人生的榮辱
得失不再那麼執著,原先擔心朝廷再加責罰的恐懼心情一掃而空。

(六) 作者說「得西山」,究竟他得了些什麼?
答:作者說「得西山」,包括三層意思:
1. 作者親自發現西山卓然獨立與奇異的景象,感覺到似乎擁有了西山。
2. 指作者盡得西山的樂趣。
3. 作者說西山和大氣連在一化起,與天地共存,無法知道它的邊際,並以這種境界作為自
己的精神寄託,這時他得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精神上的痛苦暫時得到解脫。

五. 會考題

(一)根據《始得西山宴遊記》及《醉翁亭記》兩文,回答以下各問:
(1) 兩文作者均遭貶謫,二人貶官後的心情各怎樣?又柳宗元遊罷西山,心情有些什麼改變?
答:柳宗元遊西山前心情憂懼抑鬱,希望寄情山水,使精神從軀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歐陽修的心情則較為寬舒,他內心雖抑鬱失意,意態卻豁達開朗,把遊山玩水的樂趣寄托在
飲酒之中。
柳宗元遊西後,暫時消除了憂鬱恐懼的感覺,因為西山壯觀的景色使他心境拓闊,精神解脫,
達到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無我境界。

(2) 《醉翁亭記》文末「禽鳥之樂」和「太守之樂」分別指什麼?試說明「人不知太守之樂其樂」
這句話的意思。

/wck_no3 p.2/4
(3) 柳宗元介紹西山景色之前,運用了襯托法;歐陽修描述醉翁亭的景色,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
試分別舉例加以解說。
答:「始」篇襯托法:
起初不寫主體西山,而寫遍遊永州,自以為盡收美景,作為下文的襯托。然後寫發現
西山,攀登遨遊,才領略到獨特的景色,沉醉其間。
「醉」篇層遞進的手法:
先寫滁州為眾山環繞,再轉向西南部的些山峰,然後把視 集中在瑯琊山,再寫到流
水飛瀉的釀泉,最後才寫泉上的醉翁亭。

柳宗元曾遭貶謫,他的心情怎樣?游罷西山後他的心情有什麼改變?
答: 他的心情憂懼抑鬱,寄情山水,使精神從軀體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游罷西山後,他暫時沒
有憂鬱恐懼的感覺,因為西山壯觀的景色使他心境拓闊,精神解脫,達到與大自然融合為一體的
無我境界。

柳宗元介紹西山景色之前,運用了櫬托法,試舉例說明。
答: 柳宗元介紹西山景色之前,運用了襯托法,起初不寫主體西山,而寫遍游永州,自以為盡
收美景,作為下文的襯托。然後寫發現西山,(攀登遨遊)才領略到西山的獨特景色,沉醉其間。

本文屬什麼體裁?為什麼題目要用「始得」?
答: 本文的體裁屬遊記。 作者以「始得」為題,強調遊覽西山才是真正遊覽的開始,以前的遊
覽不可算作遊覽。 作者遊覽西山後心境有什麼變化? 答: 作者遊覽西山後,心境較前開朗,
精神凝聚,形體消散,與大自然 合而為一,忘了自我,也忘了一切苦痛。

下面一段文字在詞句運用方面有什麼特色?
「遂命僕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答: 這段文字運用排句:「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

下面一段文字既有主觀的感情,也有客觀的描述,試分別指出來。 「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
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答: 主觀的感情──「猶不欲歸」 客觀的描述──「蒼然暮色,自遠而至。」

柳宗元怎樣側寫西山之特立?試從三方面加以說明。
答:作者從三方面側寫西山之特立:
1)寫數州的土地都在衽蓆之下,從視線的推移,突出西山是永州一帶最高的山。
2)眼底所見,高山像小丘,幽谷似洞穴,千里之地縮成尺寸,密集一起──從感覺山下景物的
縮小櫬托西山之高峻
3)描寫青山與白水繚繞青煙白雲縈環纏繞,由近而遠至天邊的景象一望無遺,加強了西山高聳
的形象

/wck_no3 p.3/4
細閱下面一段引文: 「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
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故為文以志,是歲元
和四年也。」
(1) 試分析這段引文與本篇題目的關係。
答: 引文與本篇題目的關係:
引文分別點出題目中的「始得」西山,「宴游」和「記」。
1)「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游於是乎始」,點出「始得」說明真正游山玩水從此開始而有所得
著;
2)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點出游山時宴飲的情形回應「宴游」;
3)故為文以志是歲元和巳年也具體說明寫作年份和目的點明記

(2)就引文所述,可見作者遊西山,至此已無「惴慄」之感,試 加以說明。 答: 說明作者無


惴慄之感:
心境方面:作者已與萬物融和為一,忘掉自己的存在,更忘記自幾己是僇人,因此沒有那種惶恐
不安的心情。
行動方面:由於西山之怪特令作者心情開朗,即使日落西山,亦不捨得離去,「惴慄」之感一掃
而空。

(3)試指出引文中一個情景交融的句子並略作說明。
答:「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暮色由遠而近,四周越來越黑,作者因登臨西山,看到周圍景物,有一種「始得」西山的興奮心
情,即使什麼也看不見時,仍不想歸去。

(4)試解釋下面註有引 號的字詞在句中的意義。
甲、 自遠而「至」 :(動詞)到達
乙、 「至」無所見 :(副詞)直至
丙、 然後知吾嚮「之」未始游 :(助詞)無意義
丁、 故為「之」文以志 :(代詞)這

/wck_no3 p.4/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