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34

第七单元

生命的省思
第四课 现代诗 三则
中四课文

(1 )卞之琳《断章》( 2 )
顾城《一代人》( 3 )顾城
《远和近》
何谓朦胧诗?

◦ 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诗的主题暗示,使朦胧诗的主题具隐约意
义及多重意义。 (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意义) ...
◦ 注重以象征手法为中心的艺术创作方法。 ...
◦ 注重意象化手法和意象层面的立体组合,(几乎可以使读者
在脑海里浮现)常常采用艺术通感(移觉)手法和艺术变形手
法。
◦ 采用了隐喻、暗示、通感以及打破时空等等现代主义的表现方
式,具有着明显的现代主义特点。
朦胧诗
◦ 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
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
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
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同时也给新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他们在
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
和尊严,注重创造力。
朦胧诗举例

◦ 是笔在绝望中开花
◦ 是花反抗着必然的旅程
◦ 是爱的光线醒来
◦ 照亮零度以上的风景
◦ 而这风景,我还没看够。
◦ —— 北岛《零度以上的风景》
舒婷—《致橡树》
-

◦ 我如果爱你—— ◦ 甚至春雨。
◦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不,这些都还不够!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我如果爱你—— ,
◦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 根,紧握在地下;
◦ 也不止像泉源,
◦ 叶,相触在云里。
◦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 每一阵风过,
◦ 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
顾城( 1956 年 9 月 24 日— 1993 年 10 月
8日
原籍上海, 1956 年生于北京一个诗人之家,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代
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
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
色的眼睛 /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顾城 17 岁开始写作生涯,给各个报社杂志投稿。 1987 年开始游历欧洲


做文化交流, 1988 年便隐居新西兰激流岛,过自给自足的生活, 1993
年 10 月 8 日在其新西兰寓所因婚变及情绪,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致
死,杀妻后自缢于一棵大树。
• 拒绝学习英语
• 把孩子寄托给人抚

• 与孩子完全没有
交流
• 把对生活的爱寄托
在出版社编辑英儿
的手上,所托非人
• 最终自暴自弃
• 使用暴力
他们的眼神
顾城与
谢烨
“ 一代人”指的是
顾城《一代人》 中国文革时代中成
长的这一代
人。 1966 至 1976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年是中国的文化革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命时代,诗中的
“黑夜”“黑色的
眼睛”暗喻在这个
光明喻指希望,是一 时代中许多文化人
种永不放弃的坚强信 、有传承儒家教育
念。 的教师纷纷被强烈
打压的沉痛。
远与近 - 顾城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
◦ 你, 倾向的,它隐含着诗
◦ 一会儿看我, 人对人性复归自然的
愿望。——顾 城
◦ 一会儿看云;
◦ 我觉得,
◦ 你看我时很远, 诗中通过比较现实距离以及心
理距离的“远”和“近”,寄
◦ 你看云时很近
寓人与人之间相互戒备疏离的
关系,引人深思。
“ 你”、“我”、“云”
◦ 这首诗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
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
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 而这首诗同时还讲到了距离,讲到两种遥远,一个是距离
的遥远,但是却是心心相印。例如云和人之间。还有
一种,是心与心之间的遥远,虽然距离很近,但是心与
心之间却是遥远的。
“ 你”、“我”、“云”的距离感
◦《远与近》只有一个画面;两个层次:看、
想;三个意象:你、我、云。短短的二十七
个字,阐述了一种美妙的、长存于我们生活
中但经常被我们忽略的哲理。
“ 你”、“我”、“云”的距离感

◦ 对生命存在的评价,对人的评价,揭示了人和人之间的隔膜、
猜疑和戒备,人与人之间有了隔膜和猜忌,就只能侧目不敢正
视了;物质是你、我、云,精神就是你对云
的关注和“我”对你的深情;物质的距离客
观存在,心灵的距离,无法衡量;“我”是真
实的,云是飘忽的,真实的你和真实的“我”离得很远,却和
飘忽的云离得很近,这岂不是人类距离造成的永恒的困惑;
远和近的对比 (诗人的解说)
◦ 你看我时很远,因为你明白我是有所求的,你在担心被一个私欲膨胀的人所占有;而
你看云时会感觉云很近,因为云对你而言,没有所求,更没有危险,你完全没有必要
防御它。
◦ 这里的云,代表无欲,代表自然,它甚至可以象征从你眼前飘过的那些普通朋友;你
和云,是君子之交淡如水。正应了那句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
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 你我之间,一直在同中求异,所以总有疏离感;而和外人之间,却在异中求同,所以
总有着默契。
◦ 此处的远与近,只是一种错觉,并不是空间距离,而是心灵的距离。之所以生
出了“远”的感觉,是因为你、我已然“近”到了极至,彼此在对方身上寄托了太多
的期许与渴望!所以稍不如意,便不满
卞之琳《断章》
◦卞之琳 1929 年毕业于上海浦东中学入北京大学英
文系就读,接近英国浪漫派、法国象征派诗歌,
新诗创作。 1933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
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赏识,徐志摩不仅将卞之
琳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
先生写题记。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
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 " 新月派" 的代表
诗人。
卞之琳
◦于 20 世纪 30 年代出现于诗坛,曾经
受过 " 新月派 " 的影响,但他更醉心
于法国象征派,并且善于从中国古典
诗词中汲取营养,形成自己独特的风
格。他的诗精巧玲珑,联想丰富,
跳跃性强,哲理化,善于从日常生活
中发现诗的内容
《断章》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断章》 ◦原是作者一首长诗
中的一个段落。它
表现了诗人从刹那
的感觉中提升起的
哲理与智慧。诗的
上节撷取的是一幅
白日游人观景的画
面。
《断章》

◦ 它虽然写的是“看风景”,但笔墨并没有挥洒在对风景
的描绘上,只是不经意地露出那桥、那楼、那观景
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
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
留给读者去想象,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
人和楼上人的身上。
诗人运用顶真和
对比修辞手法,
说明在看风景的
人也可以成为别
人眼中的一道风
景或一部分风景。
带出万物相互依
存,息息相关的
哲思。
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
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关系。
◦诗的上节以写实的笔法曲折传出了那隐抑未露的
桥上人对风景的一片深情,以及楼上人对桥上人
的无限厚意,构成了一幕“落花有意,流水无
情”的戏剧性场景。(看课本上的绘图)
◦下节诗里以别开生
下节诗 面的浪漫之笔作了
一个充溢奇幻色
彩、荡漾温馨情调
的美妙回答。
理解为
◦ 看风景的你,又何尝不是别人眼中的风景;你梦
中有明月,别人梦中有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你与“风景”的关系是互为对立的两端,但人物、景物在相
对、互换中,都悄悄发生了转变,因为“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
你”,你又成了“风景”。

注意他们有没有对望?
有没有相互了解
也可理解为
◦ “ 你”、“楼上人”,无数个“你”无数个“楼上
人”共同组成这个世界。“你”过着自己的生
活,“在桥上看风景”;“楼上人”也过着自己的生
活,“在楼上看你”。
◦ 在某一个偶然 , 或者必然 , 你们相逢,之后或者离开、
或者相交相知,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怀着自己的梦
想,共同创造这个美好的世界。或者彼此相辅相成,
相依相存,装饰着彼此的“窗子”与“梦”。
《断章》
◦这首诗本出自《断章》,原诗为:你在
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
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
梦。
诗歌描写了两组意象。

◦第一组:当你站在桥上把周围一切活动当成风景来看的时候,
楼上的人又把你当作风景的一部分来观赏。

◦第二组:明月的银光装饰了你的窗户,而你整个儿的形象或许
又进入他人的梦中装饰了他人的梦。
通过这两组相关联的意象,诗人表达了一种相对的、平衡的观
念,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表现出深沉的哲理性的思考,因而
辞约意丰,令人回味无穷。
《一代人》主旨
◦抒发了一代人的心声以及追寻自由及理想,
也寄托了一代人的理想与志向——历
经“黑夜”(痛苦的时代,生活的煎熬)后
对“光明”(自由、坚强的生活)的顽强的
渴望与执着的追求。  [1
]
《远与近》的主旨
◦ 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隔
膜。 诗不仅表达情感,也可传达经验,《远和近》传达的是人们在
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到的一种“擦肩而过”经验。 诗
人希望获得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
系。
《断章》的主旨
◦ 诗人通过简单的几个对象:人、明月、窗子、
梦.
◦ 来表达了世间万物相互关联、平衡相对、彼此依
存,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哲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