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始得西山宴遊記講義 柳宗元 iii.

西山周圍,青山和白水連綿不斷,最遠的地方與天相接,四面望去,景色
主旨﹕本文記作者發現西山及登山宴遊所得的樂趣及感受。作者通過西山景色的 都是一樣,仿似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可見西山視野的遼遠。
描繪,排遣自己被貶後的鬱悶,並借山以自況,表現自己不願與世俗同流 3. 對西山的讚歎
合的高潔品格。 i.西山高峻雄偉,視野廣遠,柳宗元不禁讚歎「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西山獨特出眾,與其他小山丘不同。其實柳宗元在這裏是借西山的卓越不
段落大意 ﹕ 群,象徵自己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品格。
第一段﹕記作者被貶永州後,內心的不安,於是寄情山水,以排遣鬱悶。他 ii.站在西山的頂峰,柳宗元面對眼前壯麗的景色,不期然讚歎大自然的偉大,
以為永州的山水都已遊覽過了,而尚未知西山獨特之處。 「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遊,而不知其所窮」,它
第二段﹕寫發現西山的經過,那裏奇特的景色,宴遊的樂趣、感受,以及寫作 廣大無邊,與天地相終始。
本文的時間。
三. 由「引觴滿酌」至「元和四年也」寫作者在西山宴遊的樂趣、感受,以及寫作本文
內容分析 ﹕可分三層次。 的原因和時間。
一. 由「今年九月二十八日」至「窮山之高而止」。 1. 宴遊的樂趣﹕作者一面開懷暢飲,一面沉醉於山水美景之中,直至黃昏時分
1. 發現西山的日期﹕元和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仍不離去。
2. 發現西山的經過﹕柳宗元坐在法華寺西亭上,遙望西山,察覺它景色奇特, 2. 感受﹕面對眼前無盡的景致,心胸豁然開朗,「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他
因興前往遊覽的念頭。 感悟到大自然的偉大與個人的渺小,個人的不幸與大自然相比,實是
3. 登山的經過﹕於是他派僕人渡過湘江,沿染溪而上,斬伐草木,焚去茅 微不足道,被貶的鬱悶至此一掃而空,甚至忘卻自身的存在,與天地
草,幾經艱苦,終於開僻了一條通往山頂的道路。 萬物合而為一 。這些人體會是他遊西山前所未有的,所以他認為真正
的遊覽應由這次西山遊開始。
二. 由「攀援而登」至「而不知其所窮」,寫作者登臨西山,遨遊的情態及所見的景 3. 寫作本文的原因﹕這次西山遊是作者真正遊覽的開始,所以將這次遊覽的經
色。 過紀錄下來。
1. 遨遊的情態﹕他們抓草樹,互相牽引登山,當他登上西山的頂峰,便隨 4. 寫作本文的時間﹕元和四年。
意伸開雙腿,席坐下來,飽覽四周的景色,欣喜之情表露無遺。
2. 所見的景色 技巧分析
i 在西山下的頂峰縱目眺望,除永州地區的山外,連附近幾個州的山, 一.佈局奇巧
都好像在自己的坐蓆之下,突出了西山的高聳入矗立,是永州一帶最高的 本文題為「始得西山宴遊記」,重點當然是寫宴遊西山的情形。但文章一開始,
山。 並不是正面寫西山,而是寫自己被貶居永州後的心情抑鬱,寄情山水,自以為已遊
ii 在西山俯瞰,四周的山巒高低伏,凸的高山像一個個小土堆,而低洼 遍永州所有形態奇特的山水。然後筆鋒一轉,指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引入文章
的幽谷就像洞穴一般;雖然眼前只有尺寸的距離,但實際上卻有千里那麼 的主題,正面寫發現西山的經過,登山的過程,西山的景色及遊山後的感悟。這種
遠,群山重疊,四周的景色都盡入眼簾,突出了西山視野的廣闊。 曲折入題的手法,使文章更引人入勝。
二.緊扣文題
1.「望西山,始指異之」,點出「始得」和「西山」。
2.「引觴滿酌,頹然就醉」,點出「宴」。
3.「然後知吾嚮之未始遊,遊於是乎始」,點出「遊」。
4.「故為文以志」,點出「記」。

三.寄意深刻
1.「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慄。」
句中的「僇人」,表現了作者對參與改革而被貶謫一事深感不平。
「恒惴慄」表現了作者對朝中保守派的迫害感到憂懼不安。
2.「然後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
表面上寫西山獨特出眾,與小山丘不同,實際上是寄寓了作者不願與世俗
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3.「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表面是寫景色壯麗,不捨離去,實際是寄寓朝中舊派勢力不斷擴展,自己實
無意重返仕途。
4.「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這兩句寫作者在西山上,面對壯麗的景色,感悟到大自然的偉大,個人的渺
小,於是如釋重負,忘卻個人的得失,與大自然合而為一。

四. 運用襯托法
作者在介紹西山景色前,運用了襯托法。他起初不描寫主體西山,而寫自己遍遊永
州,以為已經盡覧永州美景,作為下文的襯托。作者然後再寫發現西山後,攀山遨
遊,才領略到西山奇特的景色,並且沉醉其中的感受。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