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7

轿车电线束总成技术条件

JT1-3720-2012

共 27 页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012 年 11 月 25 日
轿车电线束总成技术条件

JT1-3720-2012

编制 易 健
校核 毛国军
审定 周成勇
批准 何举刚

更改记录

规范编号 制定/修订者 制定/修订日期 批准 日期


JT1-3703-09-68 蔡晓曦 2009-6-25 何举刚 2009-6-25
JT1-3720-2012 易健 2012-11-25 何举刚 2009-11-25
JT1-3720-2012

轿车电线束总成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技术条件规定了轿车电线束总成(包括发动机电线束总成)的要求、试验方法、检
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贮存与质量保证。
本技术条件适用于标称电压低于 50V 的各种汽车用电线束(含单根线),以下简称电线
束。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
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
GB/T 13527.2 软聚氯乙稀管(电线绝缘用)
GB/T 2828.1 逐批检查计数抽样程序
JB/T 6313.1 电工铜编织线 一般规定
JB/T 6313.2 电工铜编织线 斜纹纺织线
JB/T6313.3 电工铜编织线 直纹纺织线
QB/T 2423 聚氯乙稀(PVC)电气绝缘压敏粘带
QC/T 29106-2004 汽车低压电线束技术条件
QC/T 413-2002 汽车电器设备基本技术条件
QC/T 29010-1991 汽车用低压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
QC/T 29013-1991 汽车用蓄电池电线接头:型式、尺寸和技术要求
JT1-3700-2011 汽车低压电线技术条件
JT1-3703-2011 汽车用线束波纹管技术条件
JT1-3712-2012 汽车线束橡胶件技术条件
Q/JD 1920 汽车连接器技术条件
Q/JD 1921 汽车继电器技术条件
Q/JD 1922 汽车用熔断器技术条件
Q/JD 1923 中央电气控制盒技术条件
Q/JD 2486 长安汽车零部件标识标注规定
SJ-NW-51 长安车内零部件挥发性有害物质技术限值规范
SJ-NW-37 车内挥发性有机物及酮类物质测试零部件取样技术规范
SJ-NW-39 车内零部件/材料挥发性有机物及酮类物质分析技术规范
SJ-NW-42 高效液相色谱仪 HPLC 检测分析技术规范
SJ-NW-43 挥发性有机物热解析气相色谱仪 TD-GC-MSD 测试分析技术规范
SY-DQ-39《汽车电子电器部件环境条件及试验标准》
SY-HB-14《长安汽车禁限用物质的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
SY-HB-15《长安汽车禁限用物质的限值及测量方法(欧盟)》

3 要求

3.1 电线束应符合本技术条件和长安汽车《整车电线束总成产品开发技术要求》,并按照
经规定批准的产品图样与技术文件制造。
对电线束的二次配套件(如连接器、电气盒、继电器、熔断器等)的材料、性能、供
应商、型号等内容,按长安产品图样和附录 A 中《整车电线束总成产品开发技术要求》中
二次配套件相关规定执行;
电线束中所用的材料和零部件在无特殊规定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软聚氯乙烯管应符合 GB/T 13527.2 的规定。
接头应符合 QC/T 29010-1991 和 QC/T 29013-1991 的规定。
连接器应符合 Q/JD 1920 汽车连接器技术条件的规定。
铜纺织线应分别符合 JB/T 6313.1 、JB/T 6313.2、 JB/T 6313.3 的规定。
聚氯乙烯压敏胶粘带应符合 QB/T 2423 的规定。
橡胶制品材料应符合 JT1-3712-2012 汽车线束橡胶件技术条件。
电气盒应满足符合 Q/JD 1923 汽车中央电气控制盒技术条件的规定。
波纹管应符合长安公司标准 JT1-3703-2011 汽车用线束波纹管技术条件
电线应符合 JT1-3700-2011 汽车低压电线技术条件的规定。
继电器应符合长安公司标准 Q/JD 1921 汽车继电器技术条件。
熔断器应符合长安公司标准 Q/JD 1922 汽车用熔断器技术条件。
3.2 电线束尺寸
3.2.1 电线束的干线和支线定义如下:
支线:支线表示在线束末端将一束电线(包括接线盒)集中起来,但线束末端不必集中。
干线:干线表示将 2 条或 2 条以上的电线集中起来的部分,不包括末端的线束连接器。
电线束的干线和支线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 1 电线束的干线和支线

图 2 有连接盒电线束的干线和支线
3.2.2 电线束中的尺寸测量点定义如下:
电线束分支处尺寸测量点在线束的中线处,如图 3 所示。

图 3 线束分支尺寸测量点
连接器处尺寸测量点在电线装入连接器方向的末端,如图 4 所示。如有 2 根或 2 根以
上电线插入方向且线束图纸上另有标识,则按标识执行。

图 4 连接器尺寸测量点
带接线柱的连接器处尺寸测量点在接线柱中间点,如图 5 所示。如线束图纸上另有标
识,则按图示标识执行。

图 5 带接线柱的连接器尺寸测量点(X:表示图纸上标注的线束长度)
环形端子及蓄电池桩头尺寸测量点在端子中心线上,如图 6 所示。如线束图纸上另有
标识,则按图示标识执行。

图 6 环形端子尺寸测量点
线束上扎带(或管夹、卡扣)的尺寸测量点在扎带(或管夹、卡扣)的中心线上,如
图 7 所示。如线束图纸上另有标识,则按图示标识执行。

图 7 扎带尺寸测量点
其他部件尺寸测量点根据线束图纸上标识要求执行。
3.2.3 电线束上基本尺寸的长度公差应符合以下要求:
3.2.3.1 线束长度公差要求如下:
干线尺寸长度公差应符合 QC/T 29106 中 4.2.5 中规定的干线尺寸公差。
干线上各支线间长度公差应符合表 1 所示:
表1 支线长度公差

长度 L (单位:mm) 公差 (单位:mm)

L≤200 +20,-10

200<L≤500 +25,-15

500<L≤2000 +30,-15

2000<L≤5000 +50,-20

5000<L +1.5%,-0.5%

电线束每条支线上支线与支线末端处长度公差应符合表 2 所示:
表2 支线与末端的长度公差

长度 L (单位:mm) 公差 (单位:mm)

L≤200 +20,0

200<L≤500 +30,0

500<L≤2000 +40,0

单根电线(由单根电线组成的线束)的尺寸公差应满足以下要求:
蓄电池电线尺寸公差应符合表 3 所示,装在线束上的蓄电池线除外;
表3 蓄电池线尺寸公差

长度 L (单位:mm) 公差 (单位:mm)

L≤200 +10,0

200<L≤1000 +20,0

1000<L≤2000 +30,0

2000<L +3%,0

蓄电池线以外的单线尺寸公差应符合表 4 所示;
表4 蓄电池线外单线尺寸公差

长度 L (单位:mm) 公差 (单位:mm)

L≤200 +10,-5

200<L≤500 +20,-10

500<L≤2000 +30,-10

2000<L +3%,-0.5%

扎带之间长度公差应符合表 5 所示;
表 5 扎带之间尺寸公差

长度 L (单位:mm) 公差 (单位:mm)

L≤100 ±3

100<L≤300 ±5

300<L +10,-5

扎带与分支点之间尺寸公差应符合表 6 所示;
表 6 扎带与分至点之间尺寸公差

长度 L (单位:mm) 公差 (单位:mm)

L≤100 ±5

100<L≤300 ±5

300<L≤500 +10,-5

500<L +15,-5

扎带与连接器之间尺寸公差应符合表 7 所示;
表 7 扎带与连接器之间尺寸公差

长度 L (单位:mm) 公差 (单位:mm)

L≤300 +10,0

300<L≤500 +15,0

500<L +20,0

3.2.4 电线束尺寸应符合长安公司批准的产品图样规定的尺寸要求,并符合 QC/T29106-2004


中 4.2.1~4.2.4 的规定。
3.2.5 双绞线要求应满足附件 C 要求;
3.2.6 屏蔽线端子前端距离屏蔽线剖线口应小于 150mm,如图 8 所示:

图 8 屏蔽线尺寸要求

3.2.7 连接器后部无保护线束长度应满足:L 等于 L1(公差为+10,0mm),如图 9 所示。

包裹
L1

图 9 连接器后部线束尺寸要求

3.3 电线束外观应满足附表 B 电线束外观要求。


3.4 端子与电线的连接:
3.4.1 端子与电线连接采用压接方法,应符合 QC/T 29106-2004 中 4.4.1、4.4.2、4.4.3 的
规定。
3.4.2 端子与电线连接应牢固,在规定的拉力下不应损伤和脱开,其拉力值应不小于表 2
的规定。
表8 拉力值

导体公称截面积,m 拉力,N 导体公称截面积,m 拉力,N


㎡ ㎡

0.5 ≥80 6 ≥450

0.75~0.85 ≥120 8~10 ≥500

1~1.5 ≥180 16 ≥1500

2~3 ≥250 25 ≥1900

4 ≥350 35 ≥2200
5 ≥400 >50~120 ≥2700

注:接点或一个端子同时连接两根及两根以上的电线时,选择截面积较大的电线测量拉

3.4.3 电线与端子压接后,电线与端子之间的电压降,应符合表 9 的规定。


表9 电线与端子的电压降
导体公称截面积 试验电流 电压降 导体公称截面积 试验电流 电压降

mm2 A mV mm2 A mV

0.5 5 ≤3 8~10 50 ≤25

0.75~0.85 10 ≤5 16 60 ≤15

1~1.25 15 ≤8 25 70 ≤18

1.5 20 ≤11 35 80 ≤20

2.5~3 30 ≤16 50 90 ≤23

4~5 35 ≤18 70 100 ≤25

6 40 ≤20 —— —— ——

注:一个端子同时连接两根及两根以上的电线时,各根电线分别测量电压降。

3.5 接点与电线的连接:接点应符合 QC/T 29106-2004 中 4.5.1、4.5.4、4.5.5、4.5.6 的


规定。
3.6 密封塞压接:密封塞在压接时不应损伤,电线与密封塞之间、密封塞与护套之间不应有
目视可见的间隙,应符合 QC/T 29106-2004 中 4.6 的规定;密封塞装配后应保证连接器防
水可靠,应符合 Q/JD 1920 连接器防水测试的要求。
3.7 插头电流过热温度
采用表 10 规定的试验电流,对线束中适配不同公称截面导线的端子进行持续负载试验
时,连接器的升温温度不能超过 40℃。升温温度等于插头温度减去环境温度。
表 10 试验电流

导体公称截面积 试验电流 A 导体公称截面积 试验电流 A


m㎡ m㎡

0.5~0.75 4 2.5~4 20

0.75~1 6 4~6 25

1~1.5 10 >6 32
1.5~2.5 16

3.8 线路导通、短路、错路
电线束中线路导通率为 100%,无短路、错路现象。
3.9 耐电压
线束的耐电压性能应满足 QC/T 413-2002 中 3.8 的规定。
3.10 耐温试验
电线束的耐温性能应符合 QC/T 29106-2004 中 4.11 的规定;
同时按《整车电线束总成产品开发技术要求》所规定的温度进行耐高温性能试验后,
应符合 QC/T 29106-2004 中 4.7、4.8、4.10 的要求;
装在发动机上的线束也可按机舱热场实验结果来做,上限工作温度为机舱热场试验最
高温度,上限贮存温度为上限工作温度+20 度。
3.11 耐湿度、温度循环变化试验
电线束经 QC/T 413-2002 中 3.11 规定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试验后,应符合 QC/T
29106-2004 中 4.12 的规定。
3.12 振动试验
电线束经受 QC/T 413-2002 中 3.12 规定的耐振动性能试验后,应无任何损伤,扎带、
卡子、连接器等无松脱现象,并能满足本标准中 3.6、3.9、3.11、3.12、3.13、3.14 的规
定。试验样品可为长安线束工程师认可的电线束试样或单体,也可线束总成。
3.13 盐雾试验
电线束的耐盐雾试验,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15 的规定进行,试验后电线束应符
合 QC/T 29106-2004 中 4.14 的要求。
3.14 耐工业溶剂
电线束宜进行耐工业溶剂性能试验,其溶剂种类采用玻璃清洗剂、车用无铅汽油、汽
油机油和制动液,以及《整车电线束总成产品开发技术要求》另行要求的工业溶剂。试验
后应符合 QC/T 29106-2004 中 4.15 的要求。
3.15 阻燃性
线束产品的阻燃性应满足 GB 8410 中第 3 章的要求。试验样品可为长安线束工程师认
可的电线束试样或单体,也可线束总成。
3.16 禁限用物质
电线束中材料中禁限用物质的管控应遵照SY-HB-14《长安汽车禁限用物质的限值及测
量方法(中国)》的要求执行。
《整车电线束总成产品开发技术要求》另行规定产品出口欧盟指令区计划时,材料中
禁限用物质应符合 SY-HB-15《长安汽车禁限用物质的限值及测量方法(欧盟)》的要求。
3.17 挥发性有害物质
电线束(整车电线束总成)中释放的挥发性有害物质的限量值满足SJ-NW-51-2012《长
安车内零部件挥发性有害物质技术限值规范》中以下要求:
表11 挥发性有害物质的限量值
挥发性有机物及醛酮类物质及浓度限量值(ug/m3)

总称名称 丙烯 二甲 苯乙
号 甲醛 乙醛 苯 甲苯 乙苯 TVOC
醛 苯 烯

1 线束 300 200 100 50 400 80 150 60 3000

4 试验方法

4.1 试验条件
如无其它规定,试验在下述条件下稳定 2h 后进行:
a) 环境温度:18℃~28℃
b) 空气相对湿度:45%~75%
c) 大气压力:86kPa~106kPa
4.2 电线束尺寸
电线束尺寸用通用量具检验,应符合 3.2 的规定。
4.3 电线束外观
线束的外观质量检查用目视法进行检查,应符合 3.3 的规定。
4.4 端子与电线的连接:
4.4.1 端子与电线压接
端子压接外观用目视法在放大设备上进行检查;
绝缘层压接部位弯折试验,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4 的规定进行;
端子与电线压接处横断面检验应按 QC/T 29106-2004 中 5.6 的规定进行;
上述测试后,样品应符合 3.4.1 的规定。
4.4.2 电线与端子连接的拉力
电线与端子连接的拉力按 QC/T 29106-2004 中 5.5 的规定进行,试验后电线束应符合
3.4.2 的规定。
4.4.3 电线与端子之间的电压降
电线与端子之间的电压降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7 的规定进行,试验后样品应符
合 3.4.3 要求。
4.5 接点与电线的连接
接点与电线压接处横断面检验应按 QC/T 29106-2004 中 5.6 的规定进行;
接点与电线拉力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5 的规定进行;
接点防水试验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8 的规定进行。
上述试验后,样品应符合 3.5 的规定。
4.6 密封塞压接
密封塞压接用目视法进行检查,防水性检查用气密设备检查,应符合 3.6 要求;
4.7 插头电流过热温度
插头接头应通过表 12 中规定的试验电流载荷,持续 1h,试验后应符合 3.7 的规定;
表 12 试验电流

导体公称截面积 试验电流 A 导体公称截面积 试验电流 A


m㎡ m㎡

0.5~0.75 4 2.5~4 20

0.75~1 6 4~6 25

1~1.5 10 >6 32

1.5~2.5 16

4.8 线束的导通、短路、错路
线束的导通、短路、错路的检查在线束导通台上进行,应符合 3.8 的规定。

4.9 耐电压力
线束的耐电压性能应满足 QC/T 413-2002 中 3.9 的规定。
4.10 耐温试验
电线束的耐高温、耐低温、耐温度变化试验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10、5.11、5.12
的规定进行,最高温度满足 3.10 规定所示,试验后电线束应符合 3.10 的规定。
4.11 耐湿度、温度循环变化试验
电线束的耐湿度、温度循环变化试验,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13 的规定进行,
试验后电线束应符合 3.11 的规定。
4.12 振动试验
电线束的耐振动试验,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14 的规定进行,试验后电线束应
符合 3.12 的规定。
4.13 盐雾试验
电线束的耐盐雾试验,按照 QC/T 29106-2004 中 5.15 的规定进行,试验后电线束应
符合 3.13 的规定。
4.14 耐工业溶剂试验
电线束的耐工业溶剂试验,按照 SY-DQ-39《汽车电子电器部件环境条件及试验标准》
中 5.4 的规定进行,试验后电线束应符合 3.14 的规定。
4.15 阻燃性试验
阻燃性试验方法按 GB 8410 第 4 章的方法进行,试验后应符合 3.15 的规定。
4.16 禁限用物质
电线束中材料中禁限用物质测量按SY-HB-14《长安汽车禁限用物质的限值及测量方法
(中国)》的要求进行,试验后应符合3.16的规定。
如产品出口欧盟指令区计划,电线束中材料中禁限用物质测量按SY-HB-15《长安汽车
禁限用物质的限值及测量方法(欧盟)》的要求进行,试验后应符合3.16的规定。
4.17 挥发性有害物质
根据规范SJ-NW-37对受控零部件进行取样,按规范SJ-NW-38进行预处理及挥发性有害
物质采样,结合SJ-NW-39、SJ-NW-43和SJ-NW-42三大规范对挥发性有害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试验后应符合3.17的规定。
5 检验规则(判定规则)
5.1 基本规则
线束须经制造厂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后方能出厂。
5.2 出厂检验
5.2.1 出厂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应符合表 13 的规定。
表 13 出厂检验内容
序号 检测内容 技术要求条号 试验方法条号 检验方法 备注
1 电线束尺寸 3.2 4.2 全检 有" "的检

2 电线束外观 3.3 4.3 全检 验内容在

3 "端子与电线连接" 3.4 4.4 全检 没有特殊

4 "接点与电线连接" 3.5 4.5 全检 要求时宜

5 "密封塞压接" 3.6 4.6 全检 在生产过

6 线路导通、短路、错路 3.8 4.8 全检 程中检验

全检项目必须全部合格。抽检项目按 GB/T 2828.1 规定,特殊检查水平 S-3,合格质量


水平 AQL 1.5,采用一次正常检查抽样方案。
5.2.2 出厂检验的抽样与判定
出厂检验为随机抽样,其抽样数为交货数的 3%,但不得少于 3 车副,出厂检验中若有
一项不合格可就该不合格项加倍抽样复验,如仍不合格,则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5.3 型式检验
5.3.1 凡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试验:
a) 新产品试制,老产品转厂生产的定型鉴定时;
b) 正式生产后,如结构、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而可能影响产品性能;
c) 成批或大量生产的产品中:
对于发动机线束、ASB 线束、安全气囊线束每 1 年不少于一次;
对于其他线束每 2 年不少于一次;
d) 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f) 国家监督机构提出进行型式检验要求时。
5.3.2 型式试验的项目为第 3 章的全部内容。
5.3.3 型式检验的产品应从出厂检验合格的同一批线束中抽取,先作电线束外观、电线束
尺寸、线路导通、短路、错路检查,合格后再将线束等分成三组。第 1 组和第 2 组各为 2
个样本 ,第 3 组为 6 个样本,第 4 组样本每组样本数根据具体测试项目样品需求确定,检
验项目和检验顺序应符合表 14 的规定。
阻燃性测试、禁限用物质检测和挥发性有害物质检测提交长安公司认可的第三方测试
机构认可的试验报告。
表 14 型式检验项目和顺序
组别 检验顺序 检验项目 技术要求条号 试验方法条号

1 1 耐振动性能 3.12 4.12

2 耐盐雾性能 3.13 4.13

3 电线与端子的连接 3.4.1 4.4.1

4 接点与电线的连接 3.5.1 4.5.1

5 密封塞的压接 3.6 4.6

2 1 电压降 3.4.2 4.4.2

2 耐工业溶剂性能 3.14 4.14

3 1 耐温性能 3.10 4.10

2 耐温度、湿度循环变化性能 3.11 4.11

3 耐电压 3.9 4.9

4 插头电流过热温度 3.7 4.7

1 阻燃性 3.15 4.15

4 2 禁限用物质 3.16 4.16

3 挥发性有害物质 3.17 4.17

5.3.4 端子与导体压接横断面检验数量,压接接点横断面检验数量,端子与导体压接的电
压降检验数量,均按每个样本中端子或接点总数的 10%随机抽取,但最少不得少于 6 个,如
果端子或接点总数不足 6 个则全检。检验宜最大限度地包括各种类型的端子或接点。
5.3.5 线束的型式检验必须全部合格,如有一项不合格时,允许重新抽取加倍数量的产品,
对该不合格项目进行复检,如仍不合格,则代表的产品判为不合格。

6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6.1 标志
产品上须标注长安公司名称和商标,供应商代码等信息(要求见产品图中的具体规
定)。产品标志应符合 Q/JD 2486 长安汽车零部件标识标注规定。
6.2 包装、运输和储存
包装、运输和储存应符合 QC/T 29106-2004 中第 7 章的规定。
7 质量保证

线束设计寿命 10 年 15 万公里,有特殊要求时,按长安线束技术开发要求执行。其中:
产品质量保证期 4 年或 10 万公里,如确因制造质量不良,不能正常使用的,制造厂应负责
免费维修或更换。
线束满足《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三包)》规定。质量三包期如低
于国家强制规定时,执行国家规定内容。
JT1-3720-2012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整车电线束技术开发要求
请按长安其最新版本执行。

线束总成产品开发
技术要求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电线束外观要求
B.1: 胶带的外观及包裹

示例
要求 检测方式

1、胶带类型/规格使用与产
品图纸要求一致,胶带缠绕
方式与产品图纸要求一致
(花缠、密缠、点缠)
2、应紧密、均匀、不松散,
不得有松脱和飞边现象
目视
3、针对波纹管的胶带缠绕,
胶带收尾在波纹管上固定
2-3 圈,无破损;针对波纹管
直径较大里面电线较小,波
胶带的
纹管口结尾的胶带与电线
外观及
交缠处无脱节、露线。
包裹
4、花缠: 缠绕无重叠量,
且缠绕间隙应不大于胶带
目视,卷
宽度(特殊包扎方式除外).

被缠绕物(导线、波纹管、
套管等)应平顺不应突出
A≤胶带宽度

5、密缠:密缠是以胶带全
幅包扎并作 1/2 重叠。在包 目视,卷
扎后线束处于弯曲的状态 尺
下亦不得有电线外露的现
象,被缠绕物(导线、波纹 A≤二分之一胶带宽度
管、套管等)应平顺不应突
出。

6、点缠:无漏缠、颜色、
目视,卷
位置与产品图纸要求一致,

缠绕 2-3 圈。

7、主干上的分支点区域 D,
目视,卷
此段线束的直径小于主干 A

和 C 段直径。

8、卡子处包扎:缠绕卡子,
胶带的缠绕圈数至少三圈,
应保证每一圈对齐,不得斜
目视
绕(特殊工艺规定除外),
最后一圈的胶带不得翘起。

9、反向出现连接器尾部包
扎方式,胶带的缠绕圈数至
少三圈,应保证每一圈对
齐,不得斜绕(特殊工艺规
目视
定除外),最后一圈的胶带
不得翘起。胶带不应盖住解
锁机构。
10、橡胶套包扎方式,胶带
的缠绕圈数至少三圈,应保
证每一圈对齐,不得斜绕
目视
(特殊工艺规定除外),最
后一圈的胶带不得翘起,不
得露胶套管口。
B.2: 热缩管的外观及装配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1、不得出现裂痕、松
动,不能有长角、变焦、
弯曲、间隙。 目视
2、环眼的使用部分不
能有胶,焊锡残留物
(颗粒,如果锡焊)

3、针对环形端子处的
热缩管
热缩管:不能包覆在端

子外周圆直径以内的
外观及
部位,铜丝不能露出热
装 目视
缩管(平视)

4、针对其它类型端子
处的热缩管:铜丝不得
露出热缩管(平视)。

热缩管.
5、热缩管收缩公差:+1,
-1mm

公差
使用范围

B.3:接点的外观及装配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接 点的
外 1、需包覆,包覆物不得出现松脱、滑动、脱胶;
观 及装 2、铜丝不得露出或刺破包覆物; 目视
配 3、卡钉处于包覆物中心位置
B.4:波纹管 PVC 套管的外观及装配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波纹管、 1、无位移、脱开现象,波纹管不应出现折痕、发
PVC 套管 白;
的外观及 2、波纹管不可出现裂痕,破损; 目视
装配 3、波纹管破口处不能有导线外露;
4、类型规格与产品图纸要求一致。

B.5:扎带的的外观及装配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扎带的的 1、扎带修剪平整,扎带尾部需留 3-4 格
外观及装 2、扎带的位置、规格、方向与产品图纸要求一致
目视
配 3、扎带不能脱落,不能左右移动(图纸特殊要求除
外),不能漏扎,可转动。

B.6:护线盒的外观及装配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护线盒的
固定牢固,与线束接触处光滑,不得出现尖角锐边
外观及装
及刺伤线束现象,表面无明显伤痕、流痕、飞边、 目视

毛刺。

B.7:橡胶塑料件的外观及装配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1、光洁,色泽均匀,不发白,外观不能变形,不得
橡胶塑料
有飞边、凹凸、裂纹、流痕等影响使用性能的缺陷;
件的外观
2、装配位置与产品图纸要求一致,不得有漏装、规 目视
及装配
格用错、方向错误。
3、装配后应固定住,不能松脱、松动。
B.8:线束分支方向和线束内导线走向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线束分支方向及顺序与产品图纸及长安提供的 3D 数
目视
线束分支 据布置要求一致
方向和线
束内导线
走向 导线顺直,不能互相缠绕或绞成结。 目视

B.9:导线规格和外观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颜色、线径、线种与产品图纸要求一致 目视

线束导线 目视
规格和外 电线确认时用手触摸
导线无损伤、破皮;不允许出现对绞;
观 并 360 度旋转确认电线
连接器尾部导线不得出现因长短不一而
外观
造成的单线受力。
b: 多 根 电 线 在 一 起 要
每根电线分开看到位

B.10:连接器外观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护套不能被挤压变形,外观不能有破损、脏
目视
污。
连接器外
护套必须有厂家标志,厂家标志必须与图纸

上注示的相符。如护套无标志,需线束厂家
目视
和该护套提供商给出证明,证明文件为试验
合格证明材料。

护套的锁止机构安装到位,无漏装、错装、
目视
装反;卡接部分无断裂或压伤。

图纸和实物
连接器供应商应与产品图纸要求一致 目视
对比检测

端子必须有厂家标志,厂家标志必须与图纸 目视
上注示的相符。如端子无标志,需线束厂家 图纸和实
和该端子提供商给出证明,证明文件为试验 物对比检
合格证明材料。 测

1、端子插头、插座外观平整,端子插头检查
时要注意有效接触区域以确保缝和倒角边不
目视
影响插接。
2、端子表面不得有油污、锈迹、铜绿。

端子前端无异物 目视

端子无变形
1、从插接面看,公端子横向错位长度不得大
于端子的厚度(超出者,供应商提供分析报
告:连接器对接性能、该连接器端子允许的
最大横向错位长度),且端子顶部无张开,母
端子要两边夹片同等,无错位.错位长度不大
于夹片宽度的 1/4。
2、从穿线面看铆压面无变形,夹片无翘起,绝 目视
缘皮有无脱出露铜丝。

1、用手回拉确认。
2、从护套插接与穿线面看,端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端子无穿反
连接器外
a:从穿线面看铆压面方向是否一致,
观 目视
b:从插截面看端子开口是否一致,
c:每个端子都需看到位.

B.11:电气盒外观

要求 检测方式 示例

电气盒外 电气盒表面光洁,平整、不翘曲、裂纹、无明
观与装配 显毛刺、缩坑、变形等缺陷; 目视
电气盒盖必须装配到位,不能漏盖;

M6 螺栓需打扭力并做黄色色标: 8±1N.m, 扭 力 扳
图纸有特殊要求按图纸要求执行。 手、目视

(备注:对于各车电气盒,线
保险、继电器必须组装到位。
束供应商提供装配到位和不到
保险片、继电器标志检验,必须具备标志, 目视
位的图片对比说明文件,供检
且标志为本项目长安认可厂家使用的。
验部门对照检验)

各保险、继电器的安装位置与产品图纸要求
目视
一致,不可漏装,多装,错装
附 录 C
(规范性附录)
双绞线检查表
请按长安其最新版本执行。

双绞线检查表.xls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