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

台中市弘文高中110學年度高三多元選修-寫作力

林志偉老師編授

單元主題:臺灣小歷史

一、今日是小歷史的總合

文學作家鍾肇政曾提到,日本時代就讀淡江中學時,每當身穿制
服走在家鄉街頭時,心裡的那一股得意之情令他難以忘懷。這種對制
服的強烈印象,源自於日本在1895年統治臺灣後,所引入的西方國家
的學校制服制度。……
臺灣在日本統治前,受書房教育的孩子們是穿著一般的中式日常
服上課。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由於武裝抗日活動頻繁,教育上仍處於
草創維艱的階段,社會舊慣根深蒂固,學生服裝仍承襲過往。
1920年代隨著當局開始推行同化政策,加上洋服引進臺灣社會,
使得學生服裝開始出現多元混搭(中式、日式、西式混合穿搭)的面
貌,並逐步走向洋式制服。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配合戰爭的需要,
制服也反映了軍事化的氛圍。……
不只上學期間必須穿制服,學校一些重要場合與活動,如儀式典
禮、畢業旅行,也少不了制服裝束;部分學校甚至規定放學後或假
日,只要外出就必須穿著制服。當時的教師會組成所謂的校外糾察
隊,學生如果在外行為表現欠佳,很容易就能從制服分辨是哪一所學
校的學生,藉此讓學生警惕並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有臺北第二高女
的學生表示,身著制服外出時總會特別謹慎,以免影響校譽。制服一
方面可以彰顯學校的精神與象徵,二方面能約束學生的行為。……
雖然絕大多數的學生都會遵守學校規定,然而,還是有少部分學
生不會如此順從,他們透過在制服上做些手腳,來表達反抗與不服
從。曾就讀新竹中學的鄭翼宗醫師說,學校規定褲子兩旁不可以有口
袋,以免出現學生把手插進褲袋的難看行為;然而有同學仍會請服裝
店製作口袋,等到學校檢查時,再用針線縫合,應付檢查。
(節錄自彭威翔〈學生該有學生樣?那些日治時期臺灣學生穿過的制服〉)

請根據以上資料,分項回答下列問題:
(一)請說明日治時期臺灣學生服裝共有哪些階段的演變?文長限150字
以內(至多7行)
。(占7分)
(二)《愛上制服:制服的文化與歷史》作者保羅‧福塞爾說:「每個人

1
都必須穿制服,但同時又必須拒絕穿制服,以免自己珍貴的獨特
個性遭到抹殺。」你認為學校規定制服的用意為何?你是否贊成
學生必須穿制服?請闡述你的立場及看法。文長限400字以內(至
多19行)。
(占18分)

二、看看歷史縫隙

圖1、圖2為《番社采風圖‧渡溪》,是清代巡視臺灣監察御史使臺
期間(1744~1747)命畫工繪製之原住民風俗圖。臺灣南北大溪無數,
冬、春低淺,徒步可涉;夏、秋激湍,大水洶湧。此圖描繪土官、通
事乘竹筏渡溪,平埔族人浮水推筏的情景。
圖中戴帽者為「通事」,常由通曉原住民語言的漢人擔任,是官府
及原住民間的溝通橋樑。官職雖低,卻在原住民部落中甚具影響力。
由於清廷官方缺乏人力掌握原住民村社,便仰賴在臺漢人負責原住民
事務,而這些人也以自己在原住民村社建立的權力關係,為官方傳達
政令、徵收稅餉,甚至謀取私利、強納平埔族少女為妾室。
通事身旁的則是「土官」(又稱「土目」),是平埔族推選出來與官
方往來協調的負責人,後來成為世襲,演變為平埔族中的貴族階層。

圖1《番社采風圖‧渡溪》 圖2《番社采風圖‧渡溪》局部放大

請根據上文資訊,仔細觀察圖片,發揮想像力,編寫一則完整的
故事。題目自訂,內容須包含角色、對白、情節等要素。文長不限。
(占25分)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