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1

基於相信國家是 利的,我認為國與國之間會進 合作必定是國家認為合作所能帶來的利益

是 於不合作的(或是合作的成本是 於不合作的),也就是說,如果這項誘因不存在了,

國家可能會選擇終 合作,相反的,如果終 合作的成本 於繼續合作,那國家會選擇繼續

和其他國家繼續保持緊密的互動。由 章中提及國際組織的發展與演變來看,國際組織如果

要成功運作, 就是要維持誘因,另 則是提 破壞合作的成本,讓國家無法輕易

背叛承諾。

由主義信奉者可能認為國家會因合作 提升對彼此的瞭解與信任,進 帶來更多合作,最

後促進和平。然 我認為即使是最值得信賴與依靠的盟友,依舊會將 的國家利益擺在

位,因此當它 臨成本 於利益時,它還是有極 的誘因選擇背叛。由於經濟不景氣的影

響,歐洲國家對於難民不再歡迎, 考量到 身的國家利益,曾是歐盟重要國家的英國最終

還是選擇了離開。雖然歐盟接收難民是 個捍衛 權的 貴舉動,但是強制各國接收 定數

額的難民似乎 降低了部分歐洲國家選擇繼續合作的誘因。因此,當國際組織要求各國讓

渡出部分主權的時候,國家可能在這時候就會選擇放棄合作。

章花了不少篇幅描述國際聯盟的建 與失敗, 這也點出了國際組織的困境之 ,也就是

國際組織的運作和 國的態度息息相關。當年選擇不參與國際聯盟的美國,部分原因在於美

國認為參與國際聯盟的成本過 (介入歐洲事務不符合美國利益),因此選擇孤 主義。美

國的不參加,間接導致了國際聯盟的失敗。這說明了 國對於國際組織的影響 。回顧當今

國際社會,美國對於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法庭法官的杯葛,使美國在針對中國所發動的貿易戰

當中幾乎可以毫無顧忌。然 ,這也使世界貿易組織上訴法庭的運作癱瘓。

綜上所述,國際組織 要提供國家參與的誘因,另 卻又得看 國的臉 ,其運作

與存在實在是不容易。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