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28

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

第一节 概述
一、识记
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近代文学改良;西方文学的译介。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 。
2.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八事”;《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
周作人: 《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要求新文学。
3.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
小说:鲁迅, 《狂人日记》。
诗歌:胡适, 《鸽子》;沈尹默, 《月夜》;刘半农, 《相隔一层纸》。
4.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1)林纾:反对白话文,攻击新文学倡导者。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荆生》、《妖梦》。
(2)“学衡派” :吴宓、梅光迪;“昌明国粹,融化新知” ,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3)“甲寅派” :章士钊;鼓吹尊孔读经,禁止学生用白话作文。
(4)“双簧信” :钱玄同化名王敬轩,仿旧文人口吻给《新青年》写信,刘半农撰文辩斥。
5.20 世纪 20 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
成立社团:新民会;台湾文化协会。
发表三篇重要文章。
出版刊物——《台湾民报》 。
二、领会和简单运用
1.五四文学经历的三个阶段。
1917 年至 1920 年的萌芽期;1921 年至 1926 年北伐战争前的活跃期;1926 年春至 1927 年冬的沉寂期。
2. “文学研究会”。
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 1921 年 1 月,发起人有周作人等,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
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在创作方法上,主要提倡写实主义。文学研究会的创作又被称为“人生派”或
“为人生”文学。
3. “创造社”。
1921 年 7 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
刊》 、《创造周报》等。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非常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
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以 1925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4.“语丝社”和“语丝文体”。
语丝社得名于 1924 年 11 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由《语丝》主要馔稿人组成,主要代表人物有
周作人、鲁迅、林语堂等。 “语丝文体”是指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风格,在思想内容上任意而谈,斥旧促新,
在艺术上以文艺性短论和随笔为主要形式,泼辣幽默、讽刺强烈。
三、综合运用
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2)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念,
提倡表现世间普通男女悲欢的“国民文学” ,“平民文学”,表现个性解放的“人的文学”;反对“桐城谬种”、
“选学妖孽”,反对一切拟古、师古的形式主义,提倡真实地描写人生、反映社会问题的“写实文学”。代表
性的文章有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和周作人的《人的
文学》、《平民文学》。
2.“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命运动。(1)文学内容上:彻底批判、否定
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体现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2)文学观
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
否定,“人的文学”、“为人生的文学”、 “为艺术的文学” 、“平民的文学”,成为大家的共识。(3)文学语言
获得了解放,文体形式经历了全面革新,创作方法进行了多样化探索,奠定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
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4)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联系,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
学及文化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第二节 鲁迅
一、识记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道路。
第一阶段(1881——1917):家道中落;南京求学;日本求学(弃医从文)。
第二阶段(1918 年——1927 年8月):创作《呐喊》 、《彷徨》;发表杂文;声援学生。
第三阶段(1927 年 9 月——1936 年 10 月 19 日):定居上海,创作以杂文为主。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鲁迅的思想特点。
(1)前期:进化论;个性主义;国民性。
(2)后期:克服了早期思想中的偏颇之处,思想更趋成熟。
2.《狂人日记》“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
(1)1918 年 5 月发表于《新青年》月刊,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
开端。(2)“表现的深切”: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吃人”本质;强烈的反抗和变革精神;寄希望于
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3)“格式的特别”: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体现在狂人形象上;其
次体现在狂人的环境氛围、人物关系中也融入象征性描绘。
3.《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和社会意义。
鲁迅唯一的中篇小说。(1)思想意义:把探索中国的农民问题和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联系在一起,总结了
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 (2)社会意义: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民的弱点。
4.阿Q的思想性格特征。
辛亥革命时期的贫苦农民。(1)精神胜利法:不正视现实,自尊自大,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
利之中。 (2)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 (3)革命观中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5.《阿Q正传》的艺术风格和艺术成就。
(1)艺术风格:外冷内热;以讽抒情;形喜实悲。 (2)艺术成就:“杂取种种人”——典型化的深度与广
度;戏仿“名正言顺” ,冲破传统的思想与手法,解构章回体;反讽的文本语境,陌生化的语言形式。
6.《故事新编》的思想内容。
属新历史小说,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 。
(1) 前期之作: 《补天》——描绘了先民艰辛劳动的雄
奇瑰丽的情景,歌颂了创造的伟大。 《奔月》——鞭鞑忘恩负义、趁火打劫之徒,同时也写出了后羿的落寞孤
寂的难堪处境。《铸剑》——热烈地歌颂对残暴统治者的反抗和复仇精神。(2)后期之作:《非攻》、《理水》
借墨翟和禹歌颂为人民的利益埋头苦干的中国历史的脊梁。 《采薇》——批判当时不满现实又不能正视现实,
采取消极避世态度的知识分子。 《出关》、 《起死》批判老庄思想。
7.《故事新编》的写作特点。
(1)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
行艺术想象和虚构。(2)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法。(3)古今
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主,但又掺进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
8.鲁迅前期杂文的主要内容。
1927 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杂文主要收在《坟》、 《热风》、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和《而已
集》。内容为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反对国粹主义;批判迷信落后思想;反对封建礼教;揭示和批判国
2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民弱点等。
9.鲁迅后期杂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后期杂文主要收在《三闲集》、《二心集》 、《南腔北调集》等集子中。主要内容:政治评论;对文艺界各
种现象的评论;思想评论。后期杂文中政治内容大大增强。
思想意义: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最好的艺术记录。
三、综合运用
1.鲁迅在小说创作方面取得的成就。
(1)创作了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的开端。 (2)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
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这一主题几乎贯穿在《呐喊》 《彷徨》的每篇小说中。 (3)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
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着力塑造中国农民的
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结合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昧、麻木和落
后的批判,达到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 (4)提出了“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5)开辟了许多创作方法的源头:有具有现实主义特点的,如《孔乙己》、
《明天》;有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如《狂人日记》、《长明灯》;有局部带心理剖析的,如《肥皂》。
(6)艺术风格多样化,整体注重白描,但也有抒情小说(如《伤逝》)和讽刺小说(如《高老夫子》)。(7)
格式上,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 《狂人日记》采用日记体; 《孔乙己》截取人物生平片断; 《离婚》写两个
场面。这些写法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8)在表现手法上,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
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 (9)采取“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等方法塑造人物。
2.《呐喊》《彷徨》中的揭露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题。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这一
主题几乎贯穿在《呐喊》《彷徨》的每篇小说中。(1) 《狂人日记》体现了鲁迅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2)
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
《白光》中的陈士诚亦是如此。 (3)封建礼教的吃人: 《祝福》展现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
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夫权、族权到神权,从物质到精神,从阳间到阴间,从鲁四
老爷、四婶到婆婆、大伯,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这类作品还有《明天》。 (4)封建思想意识和封建愚民政策的“吃人”: 《药》中,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
血馒头当药,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清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表现出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
思想毒害之深。这类作品还有《阿Q正传》。(5)“看客”的“吃人”:代表性的作品如《示众》。(6)封建伦
理道德的陈腐虚伪“吃人” :代表性的作品如《高老夫子》、 《肥皂》等。
3.《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位置。 (1)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
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2)着力塑造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
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结合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昧、麻木和落后的批判,达到对
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作品举例: 《阿Q正传》 、《故乡》和《风波》等作品堪称这方面的代
表。阿 Q 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
屈辱的处境。闰土是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
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麻木。七斤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
不知如何是好。这些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生活极其悲惨,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
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
要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启发农民进行反封建斗争。(3)反映农村妇
女命运,如《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 《离婚》中的爱姑。通过农村妇女命运的描写,鲁
迅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同时,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
批判。
4.《呐喊》《彷徨》中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
3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1)提出了“知识分子历史命运与道路”的主题,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意义。这一思想主要是
从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首先觉醒,然而又从前进道路上败退下来,带有浓重
悲剧色彩的知识分子身上体现出来。涓生( 《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都是具有
一定现代意识的知识分子,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 ,常在报
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
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
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的压迫是深重的。第二个方面是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
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
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
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
道路,应别寻新路。 (2)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如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 (3)讽刺封建卫道士,
如《高老夫子》和《肥皂》 。
5.《呐喊》《彷徨》的人物形象塑造。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对生活中的原型进行充分的艺术集中和概括,人物形象
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2)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
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
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 (3)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如《阿 Q 正传》中阿 Q 说的“儿子
打老子”等。(4)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环境中加以表现,这种环境大到时代背景,小到人物具体生活的生存环
境和生活氛围,从而能很好地揭示人物性格的形成原因,也能强化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和时代意义。
6.《野草》的主要思想内容。
(1)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持续、韧性的战斗精神。如《秋夜》
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 《这样的战士》中战士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
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 《过客》通过过客不停顿地
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矛盾和执着的精神。(2)袒
露前进道路上的思想矛盾,以及激烈的内心斗争和自我解剖的精神。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
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 《希望》表现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墓碣文》揭示自我解剖
的艰难痛苦。 (3)辛辣讽刺病态的社会和黑暗的现实, 《淡淡的血痕》、《失掉的好地狱》把矛头直指当局者的
罪行。《复仇》、《颓败线的颤动》则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
7.《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成就.
(1)诗与散文的结合,采用以抒情为主的手法,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诗的构思和意境,却
不必有诗的形式。(2)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的特点。(3)对现实景象和梦境的交错描写,把
一些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准确而生动地表现出来,有着丰富的心理内涵。 (4)
反义词语相生相克,句式、节奏回环往复。 (5)大量采用象征、隐喻手法。人物如过客(《过客》 ),自然景物
如天空、枣树(《秋夜》)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
8.《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
记述了作者从童年到青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抒发了对亲朋和师友的诚挚怀念;展现
了家乡的风俗、中外的社会相、清末民初的时代剪影;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 《朝花夕拾》虽然没有直接描写
重大的历史事件,但也构成了一幅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生活的风俗画。
9. 《朝花夕拾》的写作特点和艺术风格。
写作特点:(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 《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有较多的杂文
笔法,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和《无常》都使用了杂文笔法。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
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如《藤野先
生》 、《范爱农》。
4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艺术风格:清新恬淡与讽刺幽默的统一。基调是恬静明快,亲切动人。但在恬淡的回忆中,却时时可见讽
刺机锋和幽默笔调。
10.鲁迅杂文的主要艺术成就。
(1)善于抓取类型,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如创造了叭儿狗(《论“费厄泼
赖”应该缓行》) 、蚊子(《夏三虫》)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2)运用生
动、幽默的语言,展开逻辑严密的论点。(3)善于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作
品的历史底蕴和深邃内涵。 (4)篇章短小精悍,笔墨凝练犀利,好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
庄谐并出。 (5)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6)造语曲折,采用比喻、暗示、对比等手段,通过描述突出
事物的内在矛盾,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现代史》表面上通篇都在写变戏法,实际上是以此比喻现代史,
揭露统治者的本质。
第三节 小说创作
一、识记
1.20 年代现代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新潮”作家群;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创作( “问题小说”;“乡土文学”);
创造社和接近创造社的作家的表现自我的小说创作;心理分析小说;革命文学;以追风、赖和为代表的台湾
文学。
2.《新潮》作家群的小说作品。
《雪夜》, 《渔家》, 《这也是一个人》,《花匠》。
3.文学研究会的主要小说作家重要的小说作品。
冰心:《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超人》。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 ,《商人妇》。王
统照:《沉思》,《微笑》。叶绍钧:《潘先生在难中》,《抗争》,《多收了三五斗》,《倪焕之》。
4.叶绍钧的散文和童话作品创作。
散文:《五月卅一日急雨中》,《没有秋虫的地方》。童话作品:《稻草人》, 《古代英雄的石像》。
5.20 年代台湾的新文学的小说创作。
追风:《她要往何处去》。赖和: 《斗闹热》,《一杆“称仔”》
。杨云萍:《光临》。张我军:《买彩票》。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问题小说”。
“五四”时期开始出现。主要思考一些有关人生的问题,核心是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与此密切相
关的是个性自由、恋爱婚姻、伦理道德、妇女解放等社会问题,还有些作品涉及劳动人民的疾苦、军阀混战
所带来的灾祸以及儿童问题、教育问题、劳工问题等。代表作家有冰心、王统照等。
2.“乡土文学”视阈下的小说。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一部分生活在都市,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包括乡镇)的生活,带有浓重
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代表作家有王鲁彦、许钦文、彭家煌、蹇先艾、台静农等。
3.赖和小说创作的题材特点和艺术特色。
题材特点: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日本统治者的丑恶本质;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
昧;台湾知识分子的苦闷。艺术特色:较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和浓郁的地方色彩;语言生动,具有口语化特
点。
4.郭沫若 20 年代创作的心理分析小说。
《残春》 ,《叶罗提之墓》,《喀尔美罗姑娘》。这些作品运用意识流手法描写人物性心理。
三、综合运用
1.叶绍钧小说创作的思想内容。
(1)创作初期:对普泛“爱”的人道主义的追求。如《阿凤》、 《寒晓的琴歌》表达了叶绍钧对于生活的
爱心和人道主义的理想。(2)创作了一系列的“教育小说”,“教育小说”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主要
思想内容有:反映乡村教师的悲惨命运,反映凋敝破败的乡村教育现实,如《饭》。严峻的解剖与审视知识阶
5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层,写出了知识分子灰色卑琐的人生和自私软弱的性格,如《潘先生在难中》里的潘先生。(3)表现中国农
村社会现实和农民生活,如《多收了三五斗》,反映当时农村中丰收成灾的畸形社会现象。 (4)对勇者的歌颂
与褒扬,如《夜》歌颂一个老妇人的坚毅;《抗争》歌颂小学教员郭先生对当局的贪污腐败进行有力的抗争。
这类作品增加了一些光明与亮色。(5)表现知识分子追求个人人生道路,这类作品将知识分子追求个人人生
道路与对时代社会命运的探求结合起来,在个人命运的展示中寓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如长篇小说《倪
焕之》。
2. 叶绍钧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1)总体风格厚重朴实。 (2)以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将深沉的个人情感蕴涵于客观叙
述中,使作品具备冷隽含蓄、蕴藉深沉的艺术特点。如《潘先生在难中》的结尾没有一句对潘先生的臧否,
但叶绍钧对潘先生的态度却表露无遗。(3)篇章结构安排严密细致。(4)语言精练准确、纯正规范。
3.《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迟桂花》所标示的郁达夫创作风格的变化。
(1)《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创作题材不再局限于知识分子领域,进入到普通劳动者阶层,表现了
普通劳动者的生活,塑造了劳动者形象,情感基调也有所变化。 《春风沉醉的晚上》叙述的是作为知识分子的
“我”与一名青年女工之间发生的故事。青年女工勤劳善良、朴实真诚的性格特征很鲜明,他们共同的悲惨
命运折射着社会的黑暗与不共。 《薄奠》中的人力车夫的高尚品格不但博得了“我”的尊敬,还使“我”产生
了与他的深厚友谊。揭示了人力车夫的不幸命运是黑暗社会摧残的结果。
(2)《迟桂花》:创作于 1932 年。作品的视野进入到中国的乡村生活,有远离喧嚣的山间的幽静,纯洁
无暇的山村女性,亲切和睦的山村人际关系。在这样恬静的环境中,人物的心灵得到了洗礼,回归了安谧与
宁静。作品少了青春的躁动,多了中年人的沉稳;对生活的深层感受代替了青春期单纯的性苦闷,恬淡平和
的艺术旨趣代替了热烈与感伤的情绪袒露。
4 郁达夫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1)着重表现自我,具有明显的自叙传性质。敢于剖析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对之进行大胆大的披露和
展示。虽有大胆的性心理披露,但他不是着意于猎奇,而是借此表示对于封建道德虚伪性的批判和对于个性
解放的张扬,其积极意义大于消极意义。(2)不强调故事情节的曲折复杂,也不是凭借人物命运的复杂变迁
而取胜,而是以作者真挚强烈的情感投射而感染读者。同时,作者也有意识地将主体情感的抒发与作品的情
节发展结合起来,使二者得到很好的融合。 (3)小说的结构安排具有散文化的特点。作品不着意于对情节、
结构的安排与提炼,人物情绪的波动就是小说情节的发展。后期作品虽然加强了故事性和人物塑造,结构安
排变得缜密圆熟,但以人物情绪安排小说结构的原则基本未变。此外,在具体的叙述方法上,如对小说意境
的营造等也突出了散文化特点。(4)文字清隽幽婉,感情色彩浓烈。尤其写景的文字达到了情景交融、栩栩
如生的境界。
第四节 诗歌创作
一、识记
1.20 年代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胡适、刘半农等人的初期白话诗; 《女神》;湖畔诗人;小诗;冯至;新月诗派;象征诗派;政治抒情诗;
台湾的新诗。
2.“诗体大解放” 。
“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推翻词谱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
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
3.20 年代新诗各个作家群体的主要诗人和代表性作品。
湖畔诗人:汪静之( 《蕙的风》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诗合集《湖畔》 、
《春的歌集》 。
小诗:冰心(《繁星》、 《春水》) ,宗白华(《流云》 )。
新月诗派:闻一多(《红烛》、 《死水》 ),徐志摩(《翡冷翠的一夜》、
《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记》),
朱湘(《草莽集》、 《王娇》) 。
象征诗派:李金发(《微雨》、《食客与凶年》、 《为幸福而歌》),穆木天(《旅心》),冯乃超(《红纱灯》)。
6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4.20 年代的政治抒情诗。
蒋光慈(《新梦》、《哀中国》),郭沫若(《前茅》、《恢复》)。
5.20 年代的台湾新诗创作。
赖和(《觉悟下的牺牲》),施文杞( 《送林耕余君随江校长渡南洋》 ),追风(《诗的模仿》 ),杨云萍(《橘
子开花》 ),张我军(《乱都之恋》)。
6.郭沫若的思想和文学创作情况。
思想:泛神论;精神分析学说;厨川白村的文艺理论;表现主义。
文学创作:诗集: 《女神》, 《星空》, 《前茅》,《恢复》,《瓶》
戏剧:《三个叛逆的女性》 (《卓文君》、 《王昭君》、 《聂嫈》),
《虎符》、《屈原》、《棠棣之花》 《高渐离》 、
《孔雀胆》、《南冠草》 ;《蔡文姬》。
小说: 《残春》、《漂流三部曲》。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初期白话诗的共同艺术特点。
强调“经验” ;偏于说理;冲淡、平实;崇尚语言的自然节奏,明白如话;表现出散文化倾向。
2 .小诗。
时间:兴盛于 1922 年至 1923 年。成因:周作人翻译的日本的短歌、俳句;郑振铎翻译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的
《飞鸟集》。特点:一种即兴式的短诗,一般以三五行为一首,表现作者刹那间的感兴,寄寓一种人生哲理或
美的情思。代表性的诗人:冰心和宗白华。
3.冯至本时期的诗歌创作。
有诗集《昨日之歌》和《北游及其它》 。《昨日之歌》的诗风是浪漫主义。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诗
的特点:感情深沉含蓄;平淡中见奇巧,哀婉清丽;语言明净,大致押韵,有整饬美而不严整一律。叙事诗
的特点:抒写传说的悲剧性爱情故事,具有感伤、孤独的抒情底蕴与神秘色彩。 《北游及其它》中的诗歌由心
灵转向现实,由幽婉清丽转向粗放愤激。
4.“新月诗派”的格律诗主张和诗歌创作。
主张:(1)要求艺术的“和谐”与“均齐”。 (2)主张新诗格律化, “三美”(音乐美、 绘画美和建筑美)
(3)理性节制情感,不在感情强烈时作诗,主观情绪的客观化。创作:尝试了叙事诗、戏剧独白体、无韵体、
十四行体等多种体式。
5.“象征诗派”与李金发诗歌创作。
“象征诗派”指活跃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的诗派,代表人物有李金发、穆木天、王独清、冯乃超等。
提出“纯粹的诗歌”概念。20 年代中后期,纯诗化成为诗坛的主流,适应了中国新诗自身艺术建设的历史要
求。
李金发代表性的诗集有《微雨》、 《为幸福而歌》、 《食客与凶年》。他的诗表现精神感受、心态感觉,抒发
无以名状的情绪, 《弃妇》以弃妇形象暗示对于人生的个人化感受。艺术上追求新奇、怪异和突兀;追求意象
的奇特组合和暗示的力量。
三 、综合运用
1.郭沫若诗集《女神》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主要的思想内容: (1)呼唤新世界诞生的民主理想。在《地球,我的母亲!》、 《天狗》、
《立在地球边上放
号》等诗篇中,郭沫若凭借地球、大陆、海洋、宇宙等宏观物体,激励人们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拥抱
一个崭新的世界。 《凤凰涅磐》充满彻底反叛的精神和对光明新世界的热切向往。 (2)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自我
的崇尚和对自然的礼赞。 《天狗》中的“天狗”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
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梅花树下的醉歌》赞美梅花即是赞美“自我”,这种“自我”具有主宰世界的
力量。《光海》、《地球,我的母亲!》等诗篇大量描写自然,赋予自然以无限的生命力。(3)显示了彻底破坏
和大胆创新的精神。《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崇拜一切具有破坏和创造力量的事物。《匪徒颂》对一切
政治革命、社会革命、宗教革命、文艺革命、教育革命的“匪徒们”予以热烈赞颂。
7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艺术特色: (1)奇异的壮阔感和动态的诗美。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美的语言和浓
烈瑰丽的色彩,赋予《女神》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2)《女神》中处处可见一个“开辟鸿荒的大我”的
抒情形象。这个“大我”占据宇宙的中心,具有伟大的气魄、健全的人格,具有无比的创造力和生命力,雄
视整个世界与人类,是“五四”时代觉醒的民族形象的象征,完美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天
狗》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和《欲海》等诗歌中都有体现。 (3)《女神》没有格律和形式,完全服从诗人感情
自然流露的需要。 既有独到的诗剧形式(如《女神之再生》),更有活泼的自由体诗。情绪消涨的内在节奏与
外在格律的节、行音韵一致和谐。有的诗节很长(如《凤凰涅槃》中的凤歌),有的诗节很短(如《春之胎动》);
有的诗行很长(如《胜利的死》),有的诗行很短(《天狗》 );有数百行的长诗(《凤凰涅槃》) ,也有三行的短
诗(《鸣蝉》) ;既有汪洋恣肆的自由诗,也有格律相对严谨、大体整齐的诗(《黄埔江口》)。
2.郭沫若诗集《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
(1)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2)奇特雄伟的
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作了全新的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3)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
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加强;(4)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
化用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证明新诗在艺术上足以充分表现新
的时代与生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旧体诗。
3 .闻一多诗的主要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思想意义: (1)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如《孤雁》、 《太阳吟》 、《秋菊》。他所爱的是一个具有千年
文明传统的文化中国。 (2)捍卫民族尊严,抒写华工的劳碌和遭受凌辱的境遇,喊出对民族压迫的沉痛抗议,
如《孤雁》 、
《洗衣歌》、 《七子之歌》 、《醒呀》。(3)直面中国现实,一方面为人民唱出悲哀的歌声,表现出自
己希望破灭的深深痛楚,如《发现》 ,另一方面对复兴中国又抱着坚定的信念,并努力呼唤起民众的爱国热情,
如《一句话》 、《祈祷》、《醒呀》 。
艺术特色:实践了他提出的“三美”主张。他的诗具有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
音尺的排列组合有规律。如《死水》。他的诗还具有 绘画美,词藻具有色彩感,经常出现红、黄、蓝、紫、
金、黑、白等表现色彩的词以及带有鲜明色彩感的物象, 《忆菊》 、
《秋色》、 《死水》、《色彩》等为其代表。他
的诗也具有建筑美,达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如《死水》、《口供》、《静夜》、《一句话》 、《洗衣歌》。
4.徐志摩诗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色。
主要思想:真挚地抒写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抒写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如《为要寻一颗明星》、 《我有一个恋爱》。恋爱诗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旧礼
教挑战的决心,如《这是一个懦怯的世界》、 《翡冷翠的一夜》。恋爱诗也表现爱情生活的痛苦,如《落叶小唱》。
把对爱情的追求与改变现实社会的理想联系在一起,如《雪花的快乐》。
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
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 《沙扬娜拉》全诗仅四句,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莲
花,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既纯洁无暇,又楚楚动人。 (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认为音节是诗的“血脉”。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抒情诗中,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 《雪
花的快乐》里“飞扬、飞扬、飞扬”的连用, 《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 ,造成缠
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在用韵上,和谐中富于变化。 (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徐志摩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韵脚都各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一、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的长
短错落,整齐、匀称。 《爱的灵感》长达 396 句,《沙扬娜拉》只有 4 句,《翡冷翠的一夜》一节 74 行,而《火
车擒住轨》一节仅 2 行。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他是睡着了》、 《半夜深巷琵琶》、 《秋月》都写得妩媚明
丽。 《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七个比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再别康桥》使用夕阳中的金柳、潭底
倒映的彩虹、水中的青荇、斑斓的星辉……组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

8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第五节 散文创作
一、识记
1.20 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最早出现的散文是杂文; “语丝文体” ;文研会作家;创造社作家;现代评论派; 《饿乡纪程》、 《赤都心史》。
2.20 年代散文各个作家群体的主要作家和代表性作品。
语丝社:鲁迅,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 《谈龙集》,《谈虎集》 ),林语堂(《翦
佛集》)。
文研会作家:冰心(《笑》, 《寄小读者》,《山中杂记》) ,朱自清(《踪迹》 ,《背影》)。
创造社作家:郭沫若(《小品六章》) ,郁达夫(《鸡肋集》)。
现代评论派:徐志摩(《北戴河海滨的幻想》, 《翡冷翠山居闲话》, 《我所知道的康桥》 ),陈西滢,吴稚晖。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语丝文体”。 (见第一节)
2.郭沫若与郁达夫的散文创作特点。
郭沫若散文创作特点:多是记叙自己的个人生活;纵情书写,无拘无束。
郁达夫散文创作特点:内容或抒发身世不幸,或倾泄道不公,或诉说生涯困顿,有时也流露出对劳动人
民的同情和尊敬。率真坦诚,感情炽烈而外显,具有自叙传色彩。文笔酣畅,富有神韵。
3.“五四”时期的散文的文学史意义。
(1)打破了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示威; (2)结束了文章与散文长期不分的历
史; (3)所张扬的个性解放等理念,构成了 20 世纪中国文学宝贵的精神资源和反复言说的主题。
三、综合运用
1.周作人散文的内容特征和艺术成就。
内容特征: (1)批判死鬼的精神,警醒人们要认识到自己身上的“死鬼”精神,警惕各种历史沉渣的泛
起,如《历史》 、
《代快邮》。 (2)抨击中华民族自大、偏狭、自私、好走极端等国民性弱点,如《与友人论国
民文学书》, 《新希腊与中国》, 《与友人论性道德书》。 (3)宣扬一种隐逸的、逸乐的士大夫情趣。在许多作品
中写苍蝇、虱子、品茶饮酒、谈狐说鬼、评古籍、玩古董等,其中包含隐喻,但更多显示出一种封建士大夫
式的精神情趣,其中不乏消极的因素。
艺术成就: (1)旁征博引,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如《故乡的野菜》在介绍每一种野
菜时都征引了与这种野菜相关的大量的民俗、儿歌、古籍记载等。(2)舒展自如,娓娓而谈。如《乌篷船》,
以书信的形式,在缓缓描叙中,介绍故乡风情。 (3)平和冲淡,恬适淡远。 《乌篷船》以淡笔写淡情,采用质
朴淡雅的抒情方式,于平易的叙述和朴素的描绘中,抒写平和冲淡的情怀。 (4)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机智
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周作人将自己对现实的许多牢骚、愤怨,以一种反话正说、正话反说的方式表
现出来,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压抑不住的苦涩。
2.冰心的散文创作及其主要艺术成就。
冰心 1921 年加入文研会后,倾力转入散文创作。 《笑》确立了冰心散文的风格特征。冰心的散文集有《寄
小读者》,《往事(一)》 ,《往事(二)》和《山中杂记》。冰心的散文主要歌颂“爱的哲学” 。艺术成就:(1)
善于捕捉、表现刹那间涌现的感触、思绪,细腻地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2)没
有严谨的结构布局,如行云流水,自然卷舒。 (3)独到的语言风格:融白话文的晓畅和文言文的典雅于一炉,
又适当地加以“欧化” ,语言清丽、典雅。
3.朱自清散文的题材类型和主要艺术成就。
题材类型: (1)社会性、政治性较强的题材,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执政府大屠杀记》 。(2)描
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如《背影》、 《给亡妇》 、《阿河》、
《儿女》 。(3)写景抒情,如《桨声灯影里
的秦淮河》、 《荷塘月色》 、
《绿》、 《松堂游记》。(4)表现生活情趣,如《看花》、 《谈抽烟》、 《择偶记》等。主
要艺术成就: (1)善于细腻地描写景物,或工笔细描,或白描写意,或运用想象、联想,或借助比喻、通感,
或由景生情,或融情于景,如《荷塘月色》。(2)语言华美,修辞繁复,尤其是在自然朴素的风格中立新意,
9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奇。
第六节 戏剧创作
一、识记
1.中国现代戏剧最初的发展情况。
开始于春柳社;《终身大事》起,开始逐渐进入建设时期;出现各种戏剧团体。
首先是“问题剧” ;接着是“写实的社会剧”。
田汉、洪深、丁西林取得较高成就。
2.“春柳社”。
中国的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组织的话剧团体。
3.《终身大事》。
胡适创作;标志中国话剧开始逐渐进入建设时期;属于“问题剧”。
4.20 年代主要话剧团体。
民众戏剧社;上海戏剧协社;辛酉社;南国社。
5.20 年代主要话剧作家和代表性话剧作品。
胡适: 《终身大事》。余上沅: 《兵变》 。欧阳予倩: 《回家以后》,
《泼妇》 。熊佛西:
《青春底悲哀》,
《洋状
元》,《一片爱国心》。郭沫若:《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田汉:《咖啡店之夜》、
《获虎之夜》 、《名优之死》 ,《湖上的悲剧》。洪深:《赵阎王》。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
6.“南国社”。
田汉领导;刊物: 《南国》半月刊。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民众戏剧社。
1921 年 3 月;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发起; 《戏剧》月刊(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
提倡“写实的社会剧”和“爱美剧” 。
2.“问题剧”与“写实的社会剧” 。
“问题剧” :“五四”时期;借鉴易卜生的戏剧;代表性作品有胡适的《终身大事》,余上沅的《兵变》,
欧阳予倩的《泼妇》,熊佛西的《青春底悲哀》等。也有以历史题材来影射现实“问题”的,如郭沫若的《三
个叛逆的女性》。
“写实的社会剧”:20 世纪 20 年代出现的描写社会现实,反映真实人生的剧作。如熊佛西的《洋状元》,
《一片爱国心》。
3.“爱美剧”。
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民众戏剧社提出;目的是为了摆脱商业化倾向,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4.郭沫若 20 年代的历史题材戏剧创作。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 、《王昭君》、《聂嫈》)。
特点:奔放的热情、大胆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抒情。
5.洪深的话剧创作及其剧作《赵阎王》。
洪深的第一部话剧作品是《卖梨人》 。《赵阎王》借鉴奥尼尔《琼斯皇》,以大段的独白和心理幻觉表现人
物的恐惧心理。
三、综合运用
1.丁西林《一只马蜂》 、《压迫》等喜剧创作。
(1)剧中的人物大多接受民主思想的影响,情绪高雅,谈吐幽默。 (2)戏剧的张力来自于人物之间思想
性格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规定的剧情下一触即发。 (3)由于剧作充满以同情、体贴、善意为思想内涵的关怀
和温暖,因而,观众在会心的微笑中品味到了其中的意蕴和美感。
2.田汉的《咖啡店之夜》、《获虎之夜》、《名优之死》等话剧创作的主要艺术成就。
(1)从内心出发,注重表现“灵的世界” ,具有感伤情调。在感伤情调的笼罩下,此时田汉的剧作中分
10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为两类形象:一类是艺术家形象系列。这些艺术家大多年轻、正直、善良,怀抱理想,热爱艺术,追求真挚
的爱,然而他们是孤独的,受社会压迫,或与家人分离,或爱情生活遭受磨难。另一类是漂泊者形象系列。
这类形象具有特定的历史内涵和浪漫主义主义的美学价值。这类人物如《梵峨嶙与蔷薇》中的柳翠和秦信芳,
《名优之死》中的刘振声等。 (2)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融为一炉。“现实主义”主要体现在对当时黑暗现实的
真实描绘, “浪漫主义”既包括传统浪漫主义重主观、重想象的特点,又包容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等特质。如
《名优之死》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刘振声的人格也闪耀着理想主义光彩。 (3)结构巧,戏味浓。
《获虎之夜》
精设悬念,颇多巧合。 《名优之死》则把戏剧性深深隐藏在纯朴自然的画面之中。(4)语言比较凝炼、简洁,
而且十分个性化,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3.田汉在 1927 年 4 月以后的戏剧创作情况。
(1)20 世纪 30 年代田汉成为左翼戏剧运动中的高产作家。(2)《梅雨》、《一九三二年的月光曲》等剧
作注重表现工农群众所遭受的压迫剥削,注重从社会解放的角度表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
斗争。 (3)《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 《乱钟》等剧作表现了抗日救亡主题。其中的《回春之曲》以恋爱悲喜剧
的形式描写了一个抗日救国的动人故事,剧作回归到田汉擅长的抒情风格,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4)1947 年
创作《丽人行》 ,这部巨作是田汉在整个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戏剧创作的集大成之作。 (5)新中国成立之后,田
汉的戏剧创作有新的突破和贡献,《关汉卿》成功塑造了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形象。

11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第三章 40 年代文学(1937——1947)
第一节 概述
一、识记
1.40 年代文学发展的基本情况。
40 年代文学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两个历史时期的文学活动。文学形成国统区文学、解放区文学、沦
陷区文学三个区域。文学与现实政治环境结合紧密。
2.40 年代文学形成的三个区域。
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
3.40 年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抗战初期(1937 年 7 月—1938 年 10 月)。抗战中期(1938 年 10 月—1944 年 9 月)。抗战后期及解放战
争时期(1944 年 9 月—1949 年 9 月)。
4.40 年代重要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想论争情况。
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的论争:发生在梁实秋与左翼作家之间。梁实秋对抗战初全民性的抗战题
材创作表达了不满情绪,遭到以孔罗荪为代表的左翼作家的批评。
1929—1941 年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由毛泽东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向林冰认为
民间形式是“中心源泉”,否定五四新文学;葛一虹完全否定民间形式,主张全盘西化。
1945 年至 1949 年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长期论争:发生于胡风、舒芜与邵荃麟、冯雪峰、何其芳之
间。胡风主张“主观战斗精神” ,遭对方批判。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40 年代文学独特的创作现象和文学体裁现象。
(1)抗战初期:高昂的抗战热情,文学团结奋发。主要文学体裁有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
单诗、街头剧、活报剧、报告文学。
(2)抗战中期:文学表现出历史文化反思的特点。出现时代总结和心路探索的史诗性作品。知识分子题
材出现高潮。色调偏重于忧郁和沉重。
(3)抗战后期:讽刺成为文学的主色调。喜剧品格在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等领域中得到积极发展。
2.“孤岛文学”:
从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到到 1941 年 12 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止,一部分作家进驻英、美、法等国租
界坚持创作,配合抗日救亡活动,史称“孤岛文学”,以戏剧和杂文成就最高。代表作品有于伶的戏剧《夜上
海》 、《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
3.抗战初期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的论争。(见第 1 节)
4.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见第 1 节)
5.关于现实主义与主观论的论争。(见第 1 节)
6.40 年代台湾文学社团和文学创作的基本情况。
1937—1945 年,由于日本殖民当局推动“皇民化”运动,台湾作家只能用日文创作。
这一时期台湾重要文学社团是“银铃会”。 “银铃会”(1943—1949)是台湾新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诗人
团体。其主要成员有张彦勋、林亨泰、詹冰等。“银铃会”发行油印刊物《缘草》,后改为《潮流》,共出 20
期。
1945 年 10 月以后,台湾光复,台湾文学发生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台湾本省作家的集体“失声”和大
陆作家大批来台这两方面。
7.40 年代香港文学的基本情况。
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学,突出的特点是大批大陆作家两次南来香港,一次是抗战爆发后的 1938 年前后,一
次是国共内战开战后的 1946 年左右。两次大陆作家的到来,都促进了香港新文学的繁荣。是第二次大陆南来
作家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夏衍、胡风等在香港文坛掀起了“左翼”浪潮。
三、综合运用
12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1.40 年代各区域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40 年代由于政治环境上的差异,三个区域的文学在创作成绩和创作特点上都有明显的差异。因为三个区
域地缘范围受战争形势的影响有所变化,各区域文学的形态也呈现一定的交错局面。这一时期大致可分为三
个阶段。
(1)抗战初期(1937.7-1938.10) ,各区域文学呈现出团结、奋发的面貌。这时期的文学的共同特征是文
学为抗战服务;主导风格为积极的英雄主义和昂扬乐观的气息;而文学体裁则往通俗化、小型化、轻型化方
向发展,如速写化的小说、墙头诗、朗诵诗、传单诗、街头剧、活报剧大行其道,报告文学和朗诵诗尤为繁
荣。
(2)抗战中期(1938.10-1944.9),由于战争局势和政治矛盾促进了作家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进一步思考,
所以这时的文学表现出历史文化反思的特点。作家们通过反思历史和文化为民族的振兴寻找新的出路,通过
作品表达对时代、民族、个人的重新认识。这一时期,除了具有时代总结和心路探索意义的史诗性作品,知
识分子题材的的创作也得到了恢复和加强,而这一阶段作品的色调多偏重于忧郁和沉重。
(3)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9-1949.9),国民党政权的腐朽进一步暴露,使得国统区的民主运
动普遍高涨,与此同时,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所以政治形势反映到文学中,讽刺变成了这一时
期文学的主色调,喜剧品格在小说、戏剧、诗歌、杂文等领域得到了积极的发展。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抗战以来整个文艺界的创作和理论批评产生的影响。
毛泽东《讲话》的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在于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
(1)主要内容:①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
务。②指明“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在提高基础上的普及”的辩证关系。③指出文艺源于生活, “却可以
而且应该比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由此就更带有普遍性”。④指出要借鉴吸
收中外文化中遗产中的精华,同时也说明这是“流”而不是“源”。⑤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中,明确以
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2)产生的影响:①文学的工农兵方向得到贯彻,文艺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图更为强烈;文学创作在民
族化和大众化方面取得较大的发展。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
了巨大的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客观上统一了解放区的文学思想,聚集了解放区所
有的文学力量为抗战服务。
第二节 国统区文学创作
一、识记
1.40 年代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小说创作的主流题材是抗战,丘东平《第七连》。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题的小说,张天翼《华威先
生》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淘金记》;艾芜《山野》、 《石青嫂子》
;吴组缃《山洪》;萧红《马伯乐》 ;张
恨水《五子登科》、 《八十一梦》 。文化关怀为主题的小说,沈从文《长河》、巴金《憩园》 、老舍《四世同堂》、
师陀《结婚》、萧红《呼兰河传》。关注知识分子人生道路的作品,钱钟书《围城》、路翎《财主底儿女们》。
重要女作家作品:苏青《结婚十年》 、张爱玲《传奇》;梅娘《蚌》、《鱼》 。“现代罗曼史”小说:徐訏《风萧
萧》 《鬼恋》、无名氏《北极艳遇》《塔里的女人》。
台湾,吴浊流《亚细亚的孤儿》 、吕赫若《牛车》。
香港,侣伦《穷巷》、李育中《都市的五月》。
2.40 年代国统区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
抗战初期小型化街头剧、活报剧等异常活跃, “好一记鞭子”:
《三江好》、
《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 。
现实题材创作,夏衍《上海屋檐下》 ;老舍《归去来兮》;宋之的《鞭》 (又名《雾重庆》)、《群猴》;于伶
《夜上海》、《长夜行》 ;茅盾《清明前后》;等。
历史题材的戏剧创作出现两个高潮:一是,上海“孤岛文学”的“南明史剧” ,阿英《碧血花》;二是 1941
—1943 年前后的“战国史剧”和“太平天国史剧”,郭沫若《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
雀胆》、《南冠草》 。
13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3.40 年代国统区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田间被闻一多称为“时代的鼓手”,《给战斗者》、《赶车传》 ;冯至《十四行集》;袁水拍《马凡陀山歌》;
出现了两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和“九叶诗派”。艾青和穆旦。
4.40 年代国统区各类体裁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参上述各条,略)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40 年代以抗战为主要题材的抗战小说的名篇。
丘东平《一个连长的曹遇》、《第七连》取材于淞沪抗战,对爱国军民浴血奋战的壮举作了真实的描写,
对抗日将士的心理作了细致刻画,显示了悲壮之美。姚雪垠《“差半车秸”》、 《牛全德与红萝卜》,赞颂抗战中
的普通士兵,表现了在战火中锻造国人灵魂的民族新性格的新主题。
2.40 年代以社会剖析和世情讽刺为主题的小说。
世情讽刺小说以张天翼、沙汀为代表,主要作品有张天翼《华威先生》,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
《山野》,吴组湘《山洪》 ,茅盾《腐蚀》,萧红《马伯乐》 ,张恨水《八十一梦》 、师陀《结婚》、钱钟书《围
城》等。这些作品人物形象鲜明,分析由于民族矛盾激化而迅速变动的社会中人群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了
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3.40 年代历史题材的小说。
(1)对民族历史与现实进行文化探寻与反省,如沈从文的《长河》 、废名《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2)
对中国式的家族文化进行叩问,如巴金的《憩园》 ,老舍的《四世同堂》;(3)抨击畸形的现代都市文明毁灭
人性的罪恶,如师陀的《结婚》 ;(4)表达处于文化过渡时代国人所共有的爱恨交织的文化情结,如师陀《果
园城记》 、萧红《呼兰河传》。
4.40 年代后期出现的以徐訏和无名氏为代表的“现代罗曼司”小说。
这类小说情节传奇,辅以爱国主题、情爱故事和浓郁的异域情调,以浪漫著称,受到大众欢迎。主要有
徐訏《风萧萧》 、
《鬼恋》 、《吉普赛的诱惑》 、
《精神病患者的悲歌》 ,无名氏《北极艳遇》 (单行本名为《北极风情
画》 ) 、
《塔里的女人》 、《野兽、野兽、野兽》 、《海艳》等。
5.40 年代台湾和香港小说创作情况。
台湾方面:1937—1945 年间,台湾新文学笼罩在“皇民化”阴影之下,台湾文坛大部分作家被迫用日语
创作,却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代表作家有吴浊流、吕赫若。代表作品有吴浊流短篇小说《水月》、长篇小说《亚
细亚的孤儿》 ;吕赫若成名作《牛车》、《财子寿》(获首届“台湾文学奖” )。
香港方面:此时香港文学的创作,主要是大陆作家两次到香港,促进了香港文学的繁荣。香港本地较为
活跃的作家和主要作品有侣伦的长篇小说《穷巷》 、李育中的诗作《都市的五月》等。
6.抗战初期出现的小型化街头剧、活报剧等。
抗战初期,出现了小型化、轻型化、通俗化的街头剧、活报剧、茶馆剧、朗诵剧、游行剧、灯剧等。代
表作是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计鞭子”的三个街头剧,即《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
7.40 年代以现实为题材的戏剧创作。
关于现实题材的创作,夏衍成就最为突出,此外,老舍、田汉、宋之的、于伶等作家也有重要创作。代
表作品有:夏衍《上海屋檐下》;老舍《归去来兮》;田汉《丽人行》;宋之的《鞭》 (又名《雾重庆》)、《群猴》,
于伶《夜上海》、 《长夜行》;张骏祥《万世师表》;茅盾《清明前后》;吴祖光《捉鬼传》、《风雪夜归人》。其
中, 《雾重庆》抨击了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 《长夜行》表现出“决不屈服于侵略者的坚强意志”; 《清明前后》
暴露了国民党政权的腐朽,提出中国民族工业的出路问题。
8.40 年代以历史题材戏剧创作的两个高潮及主要的戏剧作品。
第一个创作高潮是上海“孤岛文学”的“南明史剧”,主要作品有阿英《碧血花》,于伶《大明英烈传》。
《大明英烈传》借郑成功的故事激励大众的爱国热情。
第二个创作高潮是 1941 年至 1943 年前后的“战国史剧”和“太平天国史剧” ,主要作品有郭沫若《棠棣
之花》、 《屈原》、《虎符》、 《高渐离》 、
《孔雀胆》、 《南冠草》等六部历史剧,此外还有欧阳予倩《忠五李秀成》 ,
阳翰笙《李秀成之死》 、《天国春秋》 。这些作品都有借古喻今,以古讽今的特点。
14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9.40 年代的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在艾青等人的影响下形成的一个现实主
义诗歌流派。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田间等。七月诗派的主要特点是:(1)坚持现
实主义原则; (2)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3)注重主观感情的直接宣泄,同时也重视抒情形象化; (4)
诗体形式丰富多样; (5)重视简洁有力、色彩强烈的口语写作。 “七月诗派”的代表作有绿原的诗集《童话》、
政治抒情诗《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鲁藜的《泥土》;阿垅的《纤夫》 ;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
10.40 年代的国统区重要的诗歌流派“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 40 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
《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该诗派主要有九位诗人,即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
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等一群诗人,他们在 1980 年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
为“九叶诗派”。“九叶诗派”的主要特点是: (1)现实主义的内容;(2)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段。
三、综合运用
1.沙汀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思想:①揭露借抗战之名营私舞弊、大发国难财的国民党基层官吏和鱼肉乡民的土豪劣绅的丑态,
例如《在其香居茶馆里》,通过反映国统区的兵役问题揭露了旧社会乡村肮脏的一面;②揭露国统区地主恶霸
势力之间弱肉强食的本质,例如《淘金记》揭露了构成国民党反动腐朽统治的社会基础,描写了一出狗咬狗
的丑剧;③反映国统区进步知识分子在时局逆转后陷于精神困境的处境与心境,例如《困兽记》 ;④渲染农民
的反抗和斗争,例如《还乡记》;⑤揭示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例如《呼嚎》、 《医生》集中的小说,从不同
的角度深入、迅速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几乎揭露了国民党濒临灭亡前所做的每一件丑事:征兵、
征粮、通货膨胀、选伪国大、二五减租骗局、镇压学生运动、发动内战不得人心等种种社会现实。
(2)艺术成就:①杰出的讽刺艺术。沙汀的讽刺是一种客观、冷静的讽刺。例如《在其香居茶馆里》,
作者用客观写实的笔墨,将那些假、丑、恶的东西集中揭示出来,使整个作品产生了辛辣的讽刺力量; 《淘金
记》的叙述不动声色,用人物自身的言行完成性格塑造,讽刺锋芒更尖锐。②独特的场景安排。 《在其香居茶
馆里》对茶馆内格局的描写和气氛的渲染,呈现出有主有次、有浓有淡、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充满生活气息
和地方色彩; 《淘金记》对四川农村的生活和历史、各阶层人物地心理状态和地方风俗习惯有冷静的剖析。③
精湛的结构艺术。《在其香居茶馆里》,作者采用了双线结构,设置了一明一暗或者说是一虚一实两条线索:
一是以其香居茶馆为舞台,明写、实写方治国与邢幺吵吵只见的争斗,另一条是通过场面中不同人物的对话,
或侧面穿插,不断给读者以提示——邢幺吵吵的大哥与新任县长正在县城相互勾结。最后, “蒋门神”上场,
将这两条相互联系又平行发展的线索扭结到一起,造成了一个具有巨大讽刺力量的结局。
2.艾芜小说创作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思想:①表现底层人物强烈的生存意识和朦胧的反抗精神。《南行记》以对人生的执着态度,叙述
下层人物(偷马贼、烟贩子、滑竿夫、强盗、流浪汉等)的悲剧故事,对这一群特殊的人给予了全部的同情、
理解与赞颂。②揭示现实的压迫与苦难。 《丰饶的原野》通过三个农民形象解剖民族性格,探索“以农立国”
的祖国的命运;《故乡》反映了抗战时期内地农村社会的黑暗;《一个女人的悲剧》、《石青嫂子》现达了对贫
苦无告中挣扎的农村妇女的同情。
(2)艺术成就:艾芜前期作品如《山峡中》 、
《南行记》中其他小说的故事均放在一些饶有诗意的自然风
光中加以描画,情景交融,气氛动人,而这些绮丽、神秘风光与作品中的那些强悍的、美好的人物结合在一
起,就构成了作品独特的艺术境界。而抗战后艾芜的作品虽然浪漫风格消退,但其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则
大大加强,同时,在挖掘中国人民性格的美好底蕴方面,也保持了他一贯的不懈追求。
3. 钱钟书《围城》的思想意蕴、主要艺术特色。
(1)思想意蕴:①社会批判层面。作品围绕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足迹,展示了战时上层知识分子中的形
形色色,这些人物构成了当时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景观。②文化批判层面。 《围城》中的人物,
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由此作品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揭示出近代文明
本身的诸多弱点,特别是这种文明落在非常讲究传统的国度里所起的种种畸变。③哲学反思层面。 《围城》对
15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人生、对现代人命运的思考,已从形而下的层面跃上了形而上的层面。 “围城”这一意象深刻地道出了现代文
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这个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2)主要艺术特色:①杰出的讽刺艺术。《围城》中的讽刺不是简单地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夸张,而是精
细地透视人物的内心,从中挖掘出那些与光彩体面的外观自相矛盾的因素,从而揭示出人物内心的阴暗、丑
恶和言不由衷。②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性的有机结合。作者熔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用丰富
的想象和联想,把渊博的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使画面变得新鲜、生动、厚实,讽刺艺术的知识
化、生活化、趣味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③丰富的表现手法。 《围城》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
尤其精妙地将它们与高超的讽刺艺术结合起来,既妥帖传神,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④精湛的语言艺术。
《围城》语言清新、传神、精辟、畅达,虽移用了大量西洋典故却无欧化气息,尽管夹杂着不少洋文读来仍
流畅自如,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型作者的艺术才力与功力。
4.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等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塑造和主要艺术特色。
(1)思想内容:①《饥饿的郭素娥》表现了劳动人民求幸福求解放的生命意志。②《财主底儿女们》记
录了中国抗战时期的重大历史变迁,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现实,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2)艺术特色:①史诗的笔触;②描写人的灵魂的搏斗,在揭示人的灵魂的复杂、丰富性方面具有特殊
的价值;③对我国传统小说的表现手法进行了大胆的突破,作品采用的兼容政治、哲理、抒情等多种艺术要
素的夹叙夹议的叙事艺术,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样式,为我国现代艺术小说的多样化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3)人物塑造:作者从人物的性格的不同侧面,人物命运的不同走向去描写他们,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所
走过的曲折道路提供不同的类型。如《财主底儿女们》中的长子蒋蔚祖,他是一个性格懦弱、无所作为的公
子哥儿,最终因受不了大家庭内部的倾轧和妻子的放荡行为而精神崩溃,以致自杀。这一形象的塑造,鲜明
地揭示了蒋蔚祖这种无能的末代继承人的生活和心境。而二少爷蒋少祖原本是“第一个叛逆的儿子”,但最终
无力抗拒顽固、黑暗的社会现实,走上复古主义的老路。小说对这个人物极其矛盾、复杂的心态剖析,真切
而深刻地反映了那个动荡社会中一部分时进时退、左右失据的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而小说中的三少爷蒋纯
祖,则是一个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死守个人主义立场而四处碰壁的苦闷绝望的知识分子典型。他在民族解放战
争的悲壮历程中所饱受的精神苦刑,深刻地概括了那一时代未能与人民结合,没有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分子
的共同悲剧。
5.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
(1)思想内容:①往往以超脱于政治与阶级的观点去看待人生。作者努力寻找一种普遍而永恒的东西,
在用文学烛照人生时常常带着某种诗意境界,并对上海独特的地方文化精神和更广泛的人性世界有深刻的揭
示,因而作品带有较多的抽象意味。②描述了新旧交替的中国都市男男女女千疮百孔的经历,并集中地暴露
出每个人身上的那种邪恶性。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扛着金钱的枷锁“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从“被
食者”变成“食人者”。③生动而深刻地刻画了现代都市社会封建性的生活、道德观念与日益浓厚的资本主义
文化的尖锐矛盾。张爱玲的笔下从没有出现过为爱情而存在的浪漫主义者,大多是为金钱驱使的可怜虫。如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金锁记》中的曹七巧。④张爱玲的小说真切
地表达出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她丝丝入扣地记录下现代女性痛苦挣扎的轨迹,细腻地披露了她们
复杂的内心世界。
(2)艺术价值:①张爱玲的小说将浓厚的中国古典小说智慧与深刻的现代生存体验结合起来,成为现代
文学史上融汇新旧、雅俗共赏的典范文本。②华美、富丽、苍凉、雅致而又通俗的传统笔法又常常反馈出现
代小说技巧的高超。③小说语言既纤细、精致,又潇洒、空灵,有力地传达出作品的情调、氛围和底蕴。
6.张恨水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
(1)使用现代章回体。张恨水是旧派通俗文学中社会言情小说的集大成者。 (2)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封
闭式的结尾模式,具开放式结构。如《金粉世家》。 (3)对人物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较为细腻的刻画。如《啼笑
因缘》。(4)在古典小说的传统形式中运用现代小说的技法。例如《八十一梦》,它的梦幻结构的每一个单元
都是独立的,与古典小说的常见写法相近,但梦幻的意念又有内在的理路可循,具有现代小说技法。
7.艾青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独特的情调以及在诗歌艺术上的独特建树。
16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1)主要思想内容:①写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难,例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手推车》;②
在描写苦难的同时,还非常注重从中挖掘在苦难中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例如《他死在第二次》、
《吹号者》 ;③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例如《我爱这土地》;④表现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
不息的追求,例如“太阳组诗” 。
(2)独特的情调:浓浓的忧郁情绪。艾青的忧郁渗透了他的灵魂,是构成他的诗歌艺术的重要元素。他
的忧郁与他早年独特的生活经历有关,同他长期所秉承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有关,也与他对时代
现实生活的忠实与严肃的思绪有关,更与他吸取的西方文化与艺术养分有关。艾青的忧郁并不代表他对生活
的绝望,而是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认真、执着和信念。
(3)艺术上的独特建树:①注重诗歌意象的选取和诗歌形象的创造。艾青诗歌的核心意象是“土地”和
“太阳” ,“土地”意象蕴涵着他对大地、对劳动人民的爱, “太阳”意象凝聚着他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
追求。②注重感觉印象与所宣泄的主观感情的有机融合。例如《旷野》中的诗句,不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
记录,而是融入了主观情感:“你悲哀而旷达、辛苦而又贫困的旷野呵”。③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艾青
是自由诗体的提倡者,他同时又提倡“散文美”,散文式的句式、大量的生活细节、有规律的排比反复、和谐
的节奏与回荡的旋律是他诗歌的鲜明特色。
8.穆旦诗歌的艺术风格和主要艺术成就。
(1)穆旦诗歌的艺术风格:穆旦的诗持久深入地探索和表现“自我”,表现出很强的批判和反思精神。
《诗八首》 、《我》、
《自己》、《我向自己说》、《蛇的诱惑》等均显示了穆旦对于“自我”的独特探索。具体表
现是:
①穆旦诗中的“我”是生活在混乱而黑暗的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我”。例如《诗八首》,
既是爱情诗,又是关于自我的诗,抒情主体人格分裂而痛苦,爱情充满了矛盾与隔膜,既有知性和理性色彩,
又有现代技巧与繁密而有弹性的语言。
②穆旦诗中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 《流浪人》、
《更夫》、
《老木匠》等诗,既具现实色彩,又
有个人化的抒情。因而,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成为穆旦诗歌的显著
特色。 《赞美》、 《野兽》、
《从空虚到充实》等诗,个体生命感悟与人类命运、历史沉浮、民族忧患交织在一起,
使他的诗歌感情严峻,痛苦而丰富。
③穆旦的诗,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充满了内省和思辨的力量。
(2)穆旦诗歌的主要艺术成就:穆旦是九叶诗人中成绩最突出、风格显著的诗人。①穆旦诗中的“我”
在“我”的形象谱系中有深厚的社会历史内容。他自觉地将对个体生命的深度体认与现实、历史、民族、人
类命运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反思、批判意识。②娴熟地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与具体
扭结等技巧。③将诗歌的抒情性与哲学沉思紧密结合,语言意义繁密而有弹性,将新诗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9.夏衍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1)思想内容:①夏衍的早期戏剧为了思想政治的宣传而主侧重于创造历史题材,少含蓄和深沉,代表
作是《赛金花》和《秋瑾传》。②从《上海屋檐下》开始,他将眼光从历史题材转向现实题材,从英雄人物转
向平凡、普通的人民,以洗练含蓄的手法,通过平凡、普通的,甚至是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平静、朴实地
反映生活,表现时代潮流在人们心灵上荡漾起的涟漪,透过平凡的日常状态获得对于生活本质的时代性发现,
代表作是《上海屋檐下》。③抗日战争时期,夏衍的戏剧紧密结合社会现实,表现各阶层人民,主要是知识分
子怀抱爱国热情不畏艰险困苦的精神。代表作《法西斯细菌》。
(2)艺术风格:①从平凡的生活事件中发掘深刻的思想内涵。他很少正面地去表现重大的历史事变和斗
争场面,也不在狂风暴雨一样的斗争中去展示人物的性格。更多的是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去寻找戏剧性,围绕
着家庭、友谊、爱情、职业、科学等一般问题,揭示生活的真谛和人生的进程。②注重内在心理活动的再现。
例如《上海屋檐下》写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三人会面的情景,细致深入地描写了他们进退两难的尴尬和掀
起的巨大的感情波澜。③结构的简约谨严。他的剧本结构紧凑、严密,具有简括而不空泛、明朗而不单调的
优点。 ④语言朴实平淡,具有清淡、质朴、隽永、飘逸的艺术风格。
10.陈白尘戏剧创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17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1)思想内容:①《结婚进行曲》赞扬追求独立人格和幸福生活的精神,批判阻碍他人幸福的丑陋现象。
②《岁寒图》歌颂了主人公黎竹荪的爱国热情和高尚气节,鞭笞了市侩主义,批判了国民党腐败的官僚政治。
③《升官图》把官僚政治中的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现象和政权压迫剥削人民的现实有机结合,揭示了国民党
政权的腐朽性。同时,又以漫画化的喜剧手法暴露其集团内部的寡廉鲜耻,将政治批判和道德批判结合在一
起。
(2)艺术风格:以《升官图》为代表的讽刺喜剧有如下特点,①构思巧妙。在荒诞奇特的形式下揭示出
现实的深度真实。②使用梦境的手法。为喜剧艺术的自由发挥起了重要作用,使喜剧艺术的各个因素充分活
跃起来,并使情节的离奇构建和人物描写的高度漫画化所造成的荒谬取得了合理性和真实感。③漫画化的手
法。以高度夸张所带来的力度强烈地反映出社会本质的“真”,引发人民群众的共鸣。
第三节 解放区文学创作
一、识记
1.40 年代解放区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
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孔厥《受苦人》。
柳青《种谷记》。欧阳山《高干大》。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孔厥、袁静《新儿女英雄传》。章回体的抗
日题材的小说《洋铁桶的故事》 。周立波《暴风骤雨》。赵树理小说创造成绩突出,形成“赵树理方向”。
2.40 年代解放区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
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 《赤叶河》、《王秀鸾》、
《刘胡兰》。
旧戏曲改造:《逼上梁山》。
话剧:《把眼光放远一点》、《抓壮丁》。
3.40 年代解放区新诗创作的基本情况。
新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十绣金匾》。
朗诵诗: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
歌谣体新诗: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阮章竞《漳河水》。
4.40 年代解放区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解放区散文创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方面,较著名的散文作家有刘白羽、孙犁
等。主要集中于描写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军民生活。
5.40 年代解放区各类体裁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略,参以上各条)
二、领会和简单应用
1.抗战初期延安戏剧创作以小型作品为主。
解放区文学中,戏剧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抗战初期延安戏剧创作以小型作品居多,多为“急就章” ,普
遍存在简单化、公式化的缺点。因此,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提出戏剧“民族化”方向,并逐步开
展了新秧歌运动、民族新歌剧、旧剧改革等运动,以期走出一条有解放区特色的戏剧发展道路。
2.秧歌剧的改造创新。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首先致力于秧歌剧的改造创新。新秧歌剧主要有: 《兄妹开荒》
(《王小二
开荒》)、 《夫妻识字》、
《牛永贵挂彩》、《红布条》。这些新秧歌剧摒弃了旧秧歌侧重男女两性关系的思想内容,
选择了现实的劳动生活题材,描绘了健康有活力的工农兵形象,采用生动活泼的民族形式,受到了广大群众
的欢迎。新秧歌剧运动促进了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发展,也加强了解放区文学和农民大众的密切联系。
3.旧戏曲的改造与新编。
旧戏剧改造成绩比较突出的有《逼上梁山》 、
《三打祝家庄》和《血泪仇》。新编京剧《逼上梁山》在保存
原著基本情节的基础上,增添一些情节,突出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毛泽东称“这是旧剧革命的划时期的
开端”。
4.新歌剧的创造及其代表性作品《白毛女》 。
新歌剧广泛吸收秧歌剧、地方戏曲和西洋歌剧的长处,是一种完全新型的歌剧形式,在表演程式上,吸
收了秧歌和其他地方戏曲的表现手法,借鉴了西洋歌剧与传统戏曲的有益成分,既有别于民间和传统的戏曲
18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样式,也有别于现代歌剧,被称为“民族新歌剧” 。新歌剧推动了现代歌剧的民族化和民族传统戏曲的现代化,
代表了解放区戏剧民族化的艺术成就。代表作品有: 《白毛女》、
《王秀鸾》、
《血泪仇》、
《赤叶河》和《刘胡兰》。
《白毛女》以流传于民间的“白毛仙姑”传说为素材,经过改造,融进了歌颂新政权、穷人得解放的思
想内容,塑造了杨白劳、喜儿、大春等农民形象。喜儿的生活道路,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的全新主题。 《白毛女》的主要艺术特点:①继承了秧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②继承古典戏曲歌唱、
吟诵、道白相结合的手段;③大量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④借鉴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的形
式以及音乐的戏剧性、性格化的传统。《白毛女》是新歌剧的奠基之作。
5.根据地早期的朗诵诗和街头诗。
朗诵诗:1937 年柯仲平与李雷、萧三等人在延安倡导朗诵诗运动。代表作有光未然《黄河大合唱》、柯
仲平《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
街头诗:街头诗最早出现于抗战之初的上海、武汉等地,形成运动则在延安。1938 年 8 月 7 日,延安发
起“街头诗运动日”。街头诗大多是政治抒情诗和小叙事诗。
6.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大量出现的新民歌创作。
文艺座谈会后,诗歌工作者深入民间,参与群众诗歌创作,整理并发表了大量的新民歌。代表作: 《移民
歌》 、《咱们的领袖毛泽东》 、《十绣金匾》。新民歌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质朴生动的语言、流畅明快的节奏、
巧妙自然的比兴手法。柯仲平、李季、阮章竞、张志民等诗人借鉴民歌艺术创作了“歌谣体新诗”,特点是:
内容的颂歌性、诗人的代言性、表现的叙事性、语言的口语性、体式的民谣化。代表作:李季《王贵与李香
香》 ;阮章竞《漳河水》;张志民《王九诉苦》 。
7.解放区短篇小说创作的主要成绩。
早期以丁玲为代表, 《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在医院中》等作品表现解放区新人的成长,反对小生产
者思想习气。文艺座谈会以后,解放区的小说创作呈现出新面貌,代表性作家有赵树理和孙犁。重要作家还
有康濯、孔厥、刘白羽等。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有康濯《我的两家房东》 、孔厥《受苦人》等;表现军事生活
的作品有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邵子南《地雷阵》、华山《鸡毛信》等。
8.解放区的章回体抗日题材小说。
章回体的抗日题材小说以中长篇为主,代表作有柯蓝《洋铁桶的故事》,马烽、西戎合著《吕梁英雄传》,
孔厥、袁静合著《新儿女英雄传》。这些小说以章回体的传统文学形式表现人民武装斗争的新内容。主要特点
是:具有传奇性的故事情节;塑造充满英雄气概、乐观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
9.解放区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
这类题材小说的代表作有:柳青《种谷记》 (表现土改后农村向集体化过渡时期农民心理的变化);、欧阳
山《高干大》 (揭露批判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表现土改过程中农村社会心理的
震荡)、周立波《暴风骤雨》 (表现农村阶级斗争的残酷)。其中《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和《暴风骤雨》分别获
1951 年苏联斯大林文学奖金二等奖、三等奖。
10.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与“赵树理方向” 。
赵树理的小说多取材于他熟悉的农村社会或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成名作是《小二黑结婚》;代表作有:
中篇《李有才板话》、长篇《李家庄的变迁》、短篇《孟祥英翻身》、 《邪不压正》、
《地板》、
《福贵》、《传家宝》、
《田寡妇看瓜》等。
“赵树理方向” :赵树理的创作顺应大众化的文艺方向,符合农民的审美追求,适应解放区的需要,受
到广大农民欢迎,得到解放区文艺界的认可。郭沫若、茅盾、周扬都为他写下了肯定性的评论。在 1947 年晋
冀鲁豫边区文联座谈会上,陈荒煤作了总结性发言《向赵树理方向迈进》,正式提出“赵树理方向” ,号召作
家向赵树理学习。 “赵树理方向”的核心精神是题材上的农民化和艺术上的民族化。
三、综合应用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的重要变化。
《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文学创作的面貌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广泛运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
二是语言基本上采用大众口语,不少还是方言土语,晓畅生动,自然质朴。
19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各类文学均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在:
①戏剧:题材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形式灵活多样,注意吸收民间戏曲的优秀成分,富有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
更加大众化。代表作品有《抓壮丁》 、《同志你走错了路》,标志着解放区话剧的成熟。
②诗歌:力求向民间歌谣学习,在借鉴中谋求发展。一是搜求、整理、发表新民歌作品,如《十绣金匾》;二
是创作歌谣体新诗,如《王贵与李香香》 。内容的歌颂性,诗人的代言性,表现的叙事性,语言的口语性,体
式的民谣化,是歌谣体新诗的基本特点。
③小说:表现农村生活的作品着力表现农民在精神上的新气象,例如《小二黑结婚》、 《我的两家房东》等;
表现军事生活的作品着力表现新型官兵关系,充满部队生活气息,如刘白羽《无敌三勇士》 ;长篇章回体小说
着力塑造充满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如《吕梁英雄传》;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大量出现,
成就颇高,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暴风骤雨》 。
④这一时期解放区的散文创作成就主要集中在报告文学、速写和文艺通讯方面。
2.赵树理小说的思想意义、人物形象塑造和评书体的小说形式的创造。
(1)思想意义:多以反应农村社会或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主题。一方面,反映农村生活的实际状况,
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歌颂共产党政权,例如《小二黑结婚》;另一方面,反映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例
如《李有才板话》 。
(2)人物形象塑造:赵树理的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传神的人物形象。
①赵树理《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和三仙姑这两个人物形象最为传神。二诸葛老实、善良、胆小怕事,然
而封建思想、家长作风十分严重;而三仙姑也是封建包办婚姻的受害者,但她又不同于二诸葛,而是一个被
封建糟粕严重腐蚀、已经沾染了许多恶习的女性形象。赵树理通过传神的语言细腻地刻画出这两个独特的人
物形象。
②赵树理在《李有才板话》中成功地塑造了三类农民形象。一类是成长中的青年农民,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
思想,比较勇敢,往往站在斗争地主的前列,如小顺、小保、小元、小明等小字辈人物。第二类是有智慧有
一定生活斗争经验的老贫农形象,如李有才,他无家无业、一贫如洗但性格开朗、机智幽默,他对地主有着
较深的恨,有着较强的革命要求,他的生活阅历比较丰富,故较有城府,他更懂得保存自己的重要,讲究策
略,讲究机智应变。第三类是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如老秦,虽然他认为自己受了一辈子的压迫,终日
受穷,但内心却鄙视穷人,敬畏当官的,他胆小怕事,认为穷人造反是大逆不道。这一系列的人物都塑造得
十分真实,没有刻意拔高这些农民的形象,在描写他们革命性的同时也看到了农民的落后性和局限性,显示
了赵树理的现实主义精神。
(3)评书体的小说形式的创造:赵树理对中国传统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小说形
式,推进了中国小说的民族化。
①在小说写法上,赵树理的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或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和完整的写法,抛弃了
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这在较大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②在人物塑造上,既注重在叙述故事
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表现,
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开人物的性格。③在小说语言方面,赵树理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
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语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
泼、幽默有趣的语言。
3.赵树理对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的贡献。
(1)小说形式和人物塑造的民族化。赵树理的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或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和完
整的写法,塑造人物时注意以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抛弃了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
这在较大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赢得了广大农民的喜爱。评书体小说具有浓重的中国特色,这
种经验给了后来的许多作家以启示,40 年代及 50 年代的一些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胡正、束为等,都在
赵树理的小说经验影响下从事创作,并最终形成了文学史上被称为“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2)小说语言的民族化。赵树理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语汇,偶尔融
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这种独特的小说语言的
20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创造,既成就了赵树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成为了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民族化和丰富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4.孙犁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1)思想内容:①再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中地区人民的斗争生活。②表现了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
争中所表现出的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宽阔胸襟和在艰苦环境中所持有的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③
表现青年妇女身上的时代精神的美:高尚的情操、刚毅的性格、革命的激情、欢乐的精神。
(2)艺术特色:①诗意抒情的风格。孙犁的小说并没有很强的故事性,也很少对生活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
往往是抓取个别的生活片断、场景,渲染上或浓或淡的主观情感的色彩,这形成了他小说所特有的诗意抒情
的风格。②细腻的心理描写。孙犁的小说侧重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
优美。③散文化的结构方式。孙犁擅长用散文的手法来写小说,往往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
要场景,用饱含诗意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雕细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和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
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④景物描写非常出色。⑤语言优美。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
语言高度个性化和口语化。
5.李季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的艺术特色。
(1)借用“信天游”的形式。信天游是陕北一种抒情味非常浓的民歌形式,两句一段,广泛运用比兴手法。
《王贵与李香香》套用了信天游中一些原句,使作品具有音乐美,也弥补了当时文坛上新诗创作中暴露出的
叙事和抒情性相疏离的缺陷,为新诗创作的民族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对“信天游”形式的创新。首先,它为信天游增添了新的表现主题。其次,也为信天游增添了一些新的
词汇,使这一传统艺术具有了时代感。
6.阮章竞长篇叙事诗《漳河水》的艺术特色。
(1)采用了民歌的形式,但又有自己鲜明的色彩。
(2)不重曲折情节的安排而重感情的抒发。
(3)注意根据女主人公不同的个性、命运来安排场景、渲染气氛。
(4)在保持民歌主要特色的同时也注意吸取了中国古典诗歌简练典雅的句法。

21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1978—2000)

一、名词解释:
第四次文代会
1979.10.30~11.16 召开于北京,旨在进一步解放文艺生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总结了建国 30 年
来的经验教训,并明确提出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文艺拨
乱反正后重大的理论突破,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具有里程碑意义。
伤痕小说
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的官员在“文革”中的悲剧性遭遇的作品,采用现实
主义手法,描写人物精神的畸形荒芜、情感的压抑残缺,带有悲剧意识,主要贡献在于暴露文革的错误与灾
难,引起人们疗救注意,恢复了现实主义传统,扭转了假大空的文革文学,但思想性大于艺术性,对伤痕问
题只停留在表层。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
反思小说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反映在文学上形成反思文学,内容批判左倾、封建残余、官僚作风和国民劣根性,
具有理性化和悲剧意识的特点,是对伤痕文学的深化,表现了更为宽广的生活,从情感的宣泄转入理性的思
考,从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入对社会历史文化及民族心理的反思。代表作《内奸》 (方之),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
(张一弓)。
改革小说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对社会的变革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改革文学,以现实主义创作为主,塑造改
革者的形象,对改革的进程做了迅速持续的反映,侧重反映新旧体制转换的社会矛盾,记录改革的艰难及社
会观念的变化,代表作家作品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王润滋《鲁班的子孙》。
寻根小说
在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部分作家以现代意识关注历史,反思传统,探索中国文化重建的
可能,形成鲜明地域特点,重视风土人情的描绘,形成文化意识,打破政治层面,艺术上传统与现代结合,
形成寻根文学的思潮。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
现代派小说
1985 年后兴起,表现人生存的荒诞、虚无等现代意识和生存状态,借鉴“黑色幽默”、 “垮掉的一代”等
作品。现代派小说的开篇之作《你别无选择》 (刘索拉)、《无主题变奏》(徐星)。代表作残雪《山上的小屋》
等。
先锋小说(实验小说)
80 年代中期产生的以叙述革命为主要特征的小说流派,由于其在文本实验的超前性而被称为先锋小说。
在文化上反意识形态,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文本试验超前性,展开叙述革命,语言实验及生存状
态的探索。代表作有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和余华《现实一种》 。
新写实小说
出现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的一种小说思潮,以“生活的原生态”和“零度情感”来超越传统现实主义,
其代表作家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风景》、刘震云《一地鸡毛》等。新写实小说的特点在于:1、注重现
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面对现实,直面人生;2、其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和
无奈,创作主题对现实大多采取无奈的认同态度,缺少强烈的理性精神;3、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不足的
是缺乏想象力和艺术的高远境界,叙述沉闷单调小说灵动魅力丧失。
女性小说
一批关注女性的问题、用女性的直觉去表达她们的生存感受的作品,在新时期文学中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特点是:1、努力张扬“性别意识”,把女性作为一个有性别特征的社会群体和文学群体,表现出充分的性别
意识和性别自觉;2、表现出浓厚的“主观化”倾向和女性特有的生存体验和深层意识;3、反映出当代都市
生活特有的社会文化景观。代表作有陈染《私人生活》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等。
22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出现在 1996 年并对文坛产生一定冲击的一种小说潮流,其意义在于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当时的社会现实,
如民工进城、工人下岗等现实问题。其不足在于 1、作家的视点有待真正下沉,2、对现实的理性批判精神有
待加强;3、需要克服过于偏重写实的“报告文学化”倾向。代表作家有刘醒龙《分享艰难》、关仁山《九月
还乡》、谈歌《大厂》等。

二、论述:
分析汪曾祺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1.汪曾祺的小说几乎都带有一种人道主义情愫,宣扬善良、融洽和友爱,人与人之间这种健康、友爱的
和谐关系是作家的理想境界。另外,小说中描写的爱情故事,都是自由和纯真的表现。
2.由于时代的局限,汪曾祺提出的“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口号,还只是对“瞒和骗”的文
学的一种简单的反驳和平面的复归,在某种程度上又有对现代性排拒之嫌。
二、艺术特色:
1. 汪曾祺的小说同时兼具散文化与诗化的特征,他的小说读起来平和淡泊,但细细咀嚼却意味无穷,寓
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的叙述之中,寓真善美与平庸琐碎的事件描写之中,化神奇为平淡。
2.汪曾琪的小说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3.从总体风格的角度考察,汪曾祺的小说强烈地传达出了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
分析韩少功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韩少功以现代意识、理性精神来发掘和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例如其代表作《爸爸爸》 ,韩少功把一种具
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意在把人性中的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
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其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艺术特色:
韩少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打破生与死,人与鬼的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
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给读者带来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另外,他的小说对蛮夷山地的风俗和自然
景观的描写,以及揉进的神话描写,则为小说的内容表达和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的色彩效果。
分析张承志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张承志的小说洋溢着浓郁的理想主义的光彩。一方面,他把对祖国和人民命运的关注作为自己创作的母
题与基调,另一方面,他的作品还渗透着凝重的历史感和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的思考和热烈的情思。
二、艺术特色:
1.张承志的小说呈现出一种诗化小说的倾向,他的小说运用了诗的表述方式,以诗的精神来结构小说,从而
达到了诗的境界。他把广阔的纷纭万象的世界吸收到自我世界里去,以深刻丰富的内心体验,让这个世界充
满关照和感受的活力,把这个世界带到意识的光辉里。另外,他以抽象思维和宏观视野赋予人物、情节等深
刻的“暗示”内涵,是小说具有神圣的审美效果。
2.90 年代以后,他的小说存在一定的宗教倾向,如《心灵史》,以作为民间宗教的哲合忍耶的话语立场所从事
的“拟经”写作,打破了旧的文体界限,杂糅了史书、小说、散文和宗教典籍等多种文体的表现方式,具有
突出的文体意义。
分析贾平凹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贾平凹以全方位的视角剖示整个人文环境的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把笔触深入到人
的意识深层结构中去,展示历史的道德外力与人的生命本真内力之间的冲突。
二、艺术特色:
23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贾平凹的小说呈现出变化多端的个性:从柔美婉约的抒情风格到散文化的风韵,从充满着故事情节力度
的“复归”到兼收并蓄现代派小说的技巧,作者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艺术视角。贾平凹的小说,在描写动荡
的心理世界时,往往把人文背景的氛围作为自己重要的描述对象,他注重描绘乡土风俗风情小说, “几乎是一
幅幅力透纸背的醇厚风俗画面,理与趣的高度统一,含蓄而和谐,达到了相当圆熟的艺术境界”。同时,贾平
凹深得中国古典文学描写的神韵,将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他的语言精练而清新、深沉而绚丽、明
快而含蓄,一切形式的变化均以内容的表达为依据。
分析莫言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莫言用一颗悲怆的心灵,去揭开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世界,去寻觅我们民族“迷失的温暖的精神家园”
的,他以一种奇异然而新鲜的艺术感觉重新认知我们民族的生命和文化心理。
二、艺术特色:
1.莫言小说中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他不是在最悲恸之处引起人们的“悲悯”、“同情”、
“崇高”
的美感,从而达到教化之目的,而是采用“反讽”的技巧,给人以一种新鲜的美学感受。
2.莫言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他的作品中充满着幻象,这
种幻象充满着浪漫色彩和诗的意境。这种美学效果的产生,有赖于作家运用童话、寓言的手法,把幻象与现
实糅合在一起,精确地表现出人物内心世界以及作者的主观世界奇特的心理过程,这也构成了莫言小说“忧
郁的主调”之下“一方面是凄楚、苍凉、沉滞、压抑,另一方面则是欢乐、激情、狂喜、抗争”的独特的叙
事风格。
分析张炜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张炜对于现实、历史、文化和人性的深邃思考,尤其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历史、中国农民命
运和当时的改革现实的热忱关注和深刻思考而引人注目,如他的代表作《古船》全景式地书写了中国农村的
社会历史变迁和中国农民的精神与生存。90 年代以来,张炜小说最为重要的成就便是民间意识的凸显。比如
《家族》中对民间伦理的极力张显, 《九月寓言》中对大地民间的诗意赞颂、浪漫书写和基于这种民间立场上
的对于生命、历史与现代文明的复杂思考。
二、艺术特色:
艺术上,张炜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又广泛汲取了现代主义的象征、魔幻和隐喻等艺术手法。
艺术风格和艺术结构气势恢宏,深沉凝重,既有强烈的理性色彩,又有相当动人的情感力量,取得了极高的
成就。
分析马原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马原的小说把叙事放置在故事之上,突出地强调叙述者对文本的调控功能。另外,他的小说在深层内涵
上,汲取了拉丁美洲文学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注重从边域民族的生活中寻找民族文化的灵性所在。
二、艺术特色:
1.马原的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并以此来拆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使得小说呈现出既非
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2.马原所叙述的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段,这些片段只是靠马原的叙述“强制性”
地拼合在一个小说之中。
3.马原更关心故事形式,更关心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想通过这个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
抽象观念,在马原的笔下,叙述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
分析余华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余华将重心转向了对现实人生的深沉与博大的思考。 《呼喊与细雨》以成长小说的形式,反映了人物在孤
独无助的境况下独特的心灵历程; 《活着》则在文本表面突出了故事性的因素,而在种种曲折离奇的故事背后,
24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人性所遭受的种种磨难与压制却生动地浮现出来。
二、艺术特色:
1.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他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灾难尤其是死亡
的叙述。作为一种极端的后现代主义的叙述方法,余华的冷漠叙述极好地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
情和伦理的彻底颠覆。
2.余华小说的先锋性与颠覆性还明显地表现在他所惯常使用的文类性颠覆,即对旧有的文类实行颠覆性
戏仿。余华的《鲜血梅花》可以视为对武侠小说的颠覆,《河边的错误》是对公案——侦探小说的颠覆等等。
分析王安忆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一、思想:
第一阶段,王安忆以优美的抒情笔调,细腻地表现年轻人对理想和爱情的真诚追求,执著地表现生活中
的美,此时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
第二阶段,王安忆更多地是从人的价值和人的文化心理的视角来进行思考。
第三阶段,她开始以较为深邃的历史眼光和更加深刻的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和人的命运与情感变
迁,往往站在中西文化冲突的高度来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
二、艺术特色:
1.王安忆的作品有一种理性核心,试图去发掘女性在历史夹缝中特殊的命运,注重历史性的宏伟叙事。
2.王安忆的小说语言由简单而趋拥挤,从容自如又铺张繁复的景物描书,人物细致又绵密的心理推进,
以议论形式展示的对人物命运的思考,构成了她独特的叙述风格。
分析“朦胧诗”诗群的主要特点及其代表作家作品。
一、主要特点:
文革后期的地下诗人勇于思索,形成叛逆个性,反对直白,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促进朦胧诗的兴起,
思想上对人的价值重新审视,对历史的本质重新思索,以新的审美意识观照生活表现自我,追求意象化,运
用象征、联想、通感等手法,露出凝重的思辩力量,冲击了传统审美,促进诗歌本质的回归,重构以人的情
感为核心的审美理想规范。
二、代表作家作品:
以《今天》诗刊为阵地,代表作家作品有北岛《回答》、顾城《远与近》、舒婷《致橡树》、江河《纪念碑》、
杨炼《诺日朗》等。
分析第三代诗人的共同特点及其主要群落。
80 年代中后期涌现的、更为年轻的诗人,被称为“第三代诗人”,以解构为核心,内容消解理想,反对
崇高,崇尚自由,反修辞,口语化,使诗歌从政治的诗变为文化的诗,从英雄的诗变为平民的诗,从激越的
诗变为平淡的诗,拓宽了诗歌的发展范围,更新了诗歌的审美趣味,避免沦为政治工具。不足在于陷入非理
性误区,与读者不合作。
主要的群落有 1、北京诗群,代表作家有海子、西川等;2、四川诗群,其中包含“非非主义”、 “莽汉主义”、
“整体主义”等诗人,代表作家有欧阳江河、钟鸣等;3、上海诗群,代表作家有王寅、陈冬冬等;4、他们
诗群,代表作家有韩东、于坚等;5、女性主义诗群,代表作家有翟永明、陆忆敏等。
分析北岛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北岛是“朦胧诗”中有着世界性影响的诗人。
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现实批判精神是北岛诗歌的首要特点,他绝不回避现实的丑陋、黑暗和荒谬,对于现
实的险恶有着足够的警觉,他的很多诗歌便是对现实进行指控和揭露的,如诗歌《回答》、 《冷酷的希望》 、
《结
局或开始——先给遇罗克》、《同谋》等;北岛的诗歌还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有时诗人
是在追求爱情、自由、人道与和平,而有时,诗人的理想却又是某种抽象、朦胧的希望,如《宣告》、 《回答》
等。
在艺术表现方式上,北岛善于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出复
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古寺》、《空间》、《雨夜》等。
25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分析舒婷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舒婷的诗歌中有对个人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自我情感的抒发,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感知,诗
人将其结合起来,使得其诗歌获得深广的社会内涵及丰厚的人性内容。舒婷的诗歌很好地将“大我”和“小
我”结合起来,使得个人价值在国家和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实现。如《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会唱歌的鸢
尾花》等。
舒婷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运用想象、联想和意象的拼接与组合,表达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舒婷的诗歌典
雅、端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分析顾城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顾城的诗歌分为前后期两个阶段,前期诗作具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如《呵,我无名的战友》、《一代人》、
《永别了,墓地》等;后期顾城放弃了直接观照现实的写作方式,而他早期创作中鄙弃世俗、并以其诗歌中
所创造的纯净优美的童话世界和于此相对的创作方法得到了强化,这种精神一直贯穿至其诗歌创作的最后,
因此,人们也称他为“童话诗人”。
顾城的大多数作品都是篇幅短小的抒情诗。他对纯美的理想世界的向往和对隐秘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往往也是
通过象征的方法完成的,他的诗歌也多表现出诗人出色的对于感觉的捕捉和表现才能。如《小巷》等。
分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随想录》是巴金文学道路上的有一座丰碑,同时,他为新时期的散文树立了说真话的榜样。《随想录》
反映了巴金在经历了新中国历史上荒谬的十年之后,对自己、对时代、对导致这场民族悲剧的深层原因的思
考和剖析,充分体现了一位文学大师坦荡真诚的灵魂,和他对所自觉的神圣的历史责任感。
“说真话”是《随想录》一个最为显著的特色,巴金称之为“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
巴金正是因为“说真话”的意识从而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和反思,给后人以正是现实、面对未来的
勇气。
巴金《随想录》中艺术上追求的是“无技巧”境界,其认为真实自然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形式上,想
到什么说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不拘一格,没有固定的章法,也没有对结构的刻意经营和雕琢;语言上,
基本上是直白的口语,平实自然。这也是巴金散文后期的主要风格。
分析文化散文的主要特点。
1、中国历史是文化散文的鲜明主题。以余秋雨的一系列“文化散文”为例,始终贯彻着一个鲜明的主题:
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问。他试图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对话中形成
他自己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历史情怀;2、把“形散”与“神聚”结合起来,做到寓控制于放纵。这是文化散文
的一个显著特点。3、理与情的融合统一。把智性的议论和诗性的抒情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使深奥的理论包
含着情感色彩,情与理统一了起来。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情理合一;4、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文化散
文大多综合地运用了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采用了小说笔法、戏剧笔法、故事传奇、镜头特写、
典故引证等多种手法;5、雍容、典雅而灵动的文字描写。
代表作家余秋雨。
分析余秋雨散文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思想特点:1、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形成的原因是作者对中国文化自身先进与落后因素并存的无奈与体
认以及古今文明的对比;2、厚重的历史感;3、散文中所表现的理性精神。
艺术特色:1、行云流水、华丽雍容、时时在变化中可见思维的机智的散文语言;2 采用了小说式的叙事形态,
使散文带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对读者有吸引力。
分析 80 年代“探索戏剧”的主要成就。
分为两类:a 合理利用现代派戏剧手法 b 全盘西化
最早引起关注的探索戏剧《屋外有热流》 (独幕剧、哲理剧、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至 1984、1985 年达
到波峰,重要作品《阿 Q 正传》(陈白尘)、《秦王李世民》(颜海平)、《绝对信号》(高行健、刘会远)、《车
站》(高行健)。
《桑树坪纪事》是新时期探索戏剧成熟标志; 《绝对信号》无场次戏剧,转换场次时间处理,运用现代声
26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光技术,从单维转向多维; 《车站》无场次多声部戏剧,运用现代声光技术,舞台具有开放性,文革对人生命
的荒废,走出阴影迎接新生。
小剧场运动复兴:1986~1989,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使戏剧得以生存,20 年代的“爱美剧’是小剧场在中
国的初次实践,1982 年上演的《绝对信号》标志着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80 年代戏剧发展的特点:
1. 戏剧思想和创作内容不断创新发展;
2. 形式上积极探索,现代化与民族化相结合,进入新阶段;
3. 戏剧风格多样化,老少皆备,群体风格各异。
分析高行健在戏剧艺术探索上的主要成就。
1、理论与创作实践共同发展。创作上,《绝对信号》、《车站》 、《野人》、《彼岸》等作品奠定了他在探索
戏剧中不可替代的位置;在理论上,他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和《现代戏剧手段初探》也现实了不俗的眼
光。
2、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和戏剧格式上的突破。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改为一个过去、现在、未来
交叉重叠、多维并举的演进过程。
3、使用“小剧场”演出方式,大大缩短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4、运用了荒诞喜剧的艺术表现形式,并取得实践的成功。

27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后 记
本辅导资料是由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老师集体整理编辑完成的。本资料的主要编写依
据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频布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自学考试大纲》和由丁帆、朱晓进主编的《中
国现代文学史》自学考试指定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本资料为内部学习资料,禁止翻印出版。
编者分工如下:邓利(第一章),段从学(第二章),谭光辉(第三章) ,张莹(第四章),白浩(第五章)
,最
后由谭光辉负责统稿、编辑。2012 年 3 月初接到编写任务,3 月中旬完成,时间仓促,错漏在所难免,希望
学员、方家不吝指出,以便我们更正修订。

28
中心地址:广元市苴国路市招生办一楼 服务电话:0839-3316414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