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59

目录

Content
第一章当之无愧的石油之王(1)
第一章当之无愧的石油之王(2)
第一章当之无愧的石油之王(3)
第二章 大魔头(1)
第二章 大魔头(2)
第二章 大魔头(3)
第二章 大魔头(4)
第二章 大魔头(5)
第二章 大魔头(6)
第二章 大魔头(7)
第二章 大魔头(8)
第二章 大魔头(9)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1)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2)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3)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4)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5)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6)
第四章 美国梦(1)
第四章 美国梦(2)
第四章 美国梦(3)
第四章 美国梦(4)
第四章 美国梦(5)
第四章 美国梦(6)
第一章当之无愧的石油之王(1)
石油,被喻为黑色黄金,是“世界上最富争议的资源”。莱昂纳尔多·毛
杰里,《石油时代:神话,历史和世界上最有争议的资源的未来》(康涅
狄格州韦斯特波特:格林伍德,2006)。毛杰里是意大利能源公司埃尼的
副总裁,负责公司战略和发展。埃尼公司是全球第六大石油上市公司。它
成就了洛克菲勒和格蒂斯的商业帝国;也使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利欲熏
心,发动了一场侵略战争;而伊朗国王也因它失去了自己的王位。在今
天,一些国家为了获取这种战略资源甚至不惜兵戈相见。没有石油,天空
中就不会有飞机飞翔,道路上也不会有汽车行驶;没有石油,医院就无法
正常运转,商店也无货可售;没有石油,我们的现代经济就不复存在。石
油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更重要的是,石油是工业社会最重要的商
品。生活在石油时代的我们是“依赖碳氢化合物的动物”,丹尼尔·耶金,
《石油大博弈》(纽约:西蒙与舒斯特,1992)。离开石油,我们根本无
法生存。
成立石油现货市场是20世纪最赚钱的创意之一。当马克·里奇从其他实
力雄厚的石油公司手里分得第一杯羹时,原油售价仅为每桶2美元。而在
2008年夏,这一价格已飙升至创纪录的140美元。1970年1加仑油司机只须
付36美分(美国全国平均价格),而现在大约需2美元。2008年7月创记录
的价格是411美元(美国汽车协会,wwwfuelgaugereportcom)。马克·里
奇的事业是革命性的,他的成功也是空前绝后的。在20世纪70年代,他和
十多个赤胆忠心的合伙人一起白手起家,赤手空拳打破了石油卡特尔的垄
断,而在这之前石油巨头们控制着从钻井到加油站所有环节的石油贸易。
他们创设了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功能型竞争市场,也首次创造了现货市场
这种贸易形式。凭借石油贸易,里奇从一个穷困潦倒的犹太难民的后裔一
举成为世界上最富有、最有权势的大宗商品经销商。他是“当之无愧的石油
之王”,一位长期追随他的人如是说。
然而,马克·里奇又迅速地从事业的巅峰跌落了下来,落得个身败名
裂、妻离子散、公司破产的下场。里奇是一位极其独特的全球化倡导者,
他声名远扬,却并非因为他在商业领域取得的傲人成就,他家喻户晓,也
并非因为他在推进全球化进程中的作为。从一个身无分文的欧洲大屠杀事
件的幸存者,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马克·里奇跻身于美国最富有的富豪之
列,可是他的名字却未能和美国梦紧紧相连。
虽然富可敌国,可是他仍然无法掌控自己的声誉。今天,在人们的眼
里,马克·里奇是一个因逃税受到指控而在1983年从美国窜逃出去的亿万富
翁的形象,是一个在人质危机中与伊朗进行非法石油贸易的不法分子的形
象。他声名远扬,是因为2001年1月比尔·克林顿总统在任期的最后时刻赦
免了他。《福布斯》杂志将这件事评为“克林顿总统任期内最令人厌恶的行
径之一”。罗伯特·伦兹纳,《候选人需要一条经济线索》,《福布斯》,
2008年6月9日。他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和美国的每个敌人”都进行贸易往
来,这是1997年至2002年在任的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众议员丹·伯
顿给出的评价。美国国会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对国际逃犯马克·里奇
有争议的赦免》。众议院第11号报告,第107届国会第1次会议(2001),
第5页。(简称《有争议的赦免》)。
这个身处风口浪尖、时刻生活在危险之中的人是谁?这个把战争和革
命视为商机而非灾祸的人是谁?这个在近20年的时间里一直能够逃脱世界
上头号强国的间谍组织追捕的人是谁?真实的马克·里奇究竟是个什么样的
人物?
第一章当之无愧的石油之王(2)
作为20世纪最重要也最有争议的货物商人之一,马克·里奇时至今日仅
有一部传记问世,而且还是25年前写成的,读起来已非常过时。A克雷格
·科佩特斯,《金属人:马克·里奇是如何欺诈国家、逃避法律制裁并成为世
界头号商业犯罪通缉犯的》(纽约:普特南,1985)。鲜有传记问世,可
能是因为他在1983年的刑事审判后就成为了最不受欢迎的人。但更有可能
的是,他被认为是一个臭名昭著的秘密货物贸易集团里最神秘的一位商
人。多年来,甚至没有人见过他的任何一张照片,媒体在报道时还不得不
求助于艺术家的素描。他刻意回避记者,最近一次接受较长时间的采访已
是20年前的事了。正因为如此,没有人了解真正的里奇,甚至没有人能够
找到关于他的任何秘密。
三年前我下定决心来揭开这个谜底。
“亲爱的里奇先生,”我在2006年12月的一封请求与之见面的信中这样
写道,“我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来认识阁下——阁下的价值观、思想和动
机。”我还在信里罗列了一长串的问题。
我想让他知道,我无意回避一些敏感的话题。我想问他,他为什么认
为和阿亚图拉·霍梅尼统治的伊朗、菲德尔·卡斯特罗统治的古巴和实行种族
隔离政策的南非——那些贪污腐败、暴力肆虐和推行种族歧视的政府,进
行贸易往来是正确的。我想听听他对自己被指控逃税的看法,而指控他逃
税的不是别人,正是鲁道夫·W朱利亚尼。我想知道,他为什么不返回美
国在法庭上为自己辩护。我想知道,克林顿总统最终赦免他的原因是什
么。我想知道,他是怎样接受爱女离世这一残酷打击的,在女儿患病期间
他甚至不能返回美国去看望她。当然我还想知道,在所有人中,他为何如
此成功,他凭借的到底是什么?
坦率地说,我并不奢望得到答案,因为里奇在此之前从未回答过这些
问题。所以当他同意和我会面时,我感到十分诧异。这或许是因为我对他
长达十多年的跟踪报道让他感到高兴吧。报道中我总是尽力保持公平和公
正。在每篇报道里,我都会把他对事件的看法纳入进来。让我更为诧异的
是,当我要求对整本书的内容拥有裁定权时,他竟然同意了。我坚持“最终
裁定的权利”,而不是仅仅撰写一本 “钦定报道”。我要求自己亲自做调
查,这自然就意味着我有权写下他不愿意读到的内容。里奇同意了我的要
求,但附加了一个条件:在书稿付梓前先由他来阅读,以便纠正其中的舛
误。我也接受了他的条件,但前提是如果我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则对原稿
不予修改。读完书稿后,他给出的评价简短至极,只是感谢我写得“不偏不
倚”,未指出任何需要修改的地方。
我和里奇的多次长谈是本书一个重要的信息来源。你会看到,他回答
了我所有想问的问题,甚至回答了我没有问到的问题。这是他首次对这些
问题作出回应。他只是拒绝回答那些他认为自己有权不予回答的问题。他
开诚布公地谈到了在世界政局动荡地区所做的买卖,承认了和伊朗、南
非、安哥拉、古巴等国之间的交易。他第一次谈到了起诉他的官司,坚持
说自己从未有过逃税漏税的行为,从未触犯过任何法律条款。
我采访了许多美国的、非洲的、欧洲的和亚洲的石油商人,这些人在
过去的40年中和里奇在不同领域都有过合作。他们向我讲述了里奇一生当
中的重要事件、他的主要合作伙伴,以及一些重大的商业交易。他们向我
解释了大宗商品贸易的复杂性,其中大多数人还希望不要公开他们的身
份。从与他们的交流中我感觉到,大宗商品贸易商甚至会比瑞士银行家更
加小心翼翼地避开公众。在贸易中,互不相干的生意人被牵扯到一起,要
想做成生意,谨慎是最重要的前提之一。我还阅读了无数有关里奇案件和
他公司的文件,有些甚至是机密文件。
为了更多地了解马克·里奇的私人生活,我采访了他的两个女儿:丹妮
尔和伊洛娜,还采访了他的许多好友,其中包括具有传奇色彩的对冲基金
开创人迈克尔·斯坦哈特。丹尼丝给人印象深刻,对她的采访也收获颇丰。
她坦率地讲述了她和前夫的生活、他们令人痛心的离婚,以及她为使里奇
获得赦免所作出的努力。乌尔苏拉· 圣多明戈是里奇的第一任秘书,一位西
班牙侯爵夫人,她向我讲述了里奇早期的从商生涯。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
德解释了里奇和以色列的特殊关系,以及里奇向这个犹太国家提供重要支
持的原因。最后,我还采访了三位律师,即杰克·奎因——克林顿总统的前
白宫法律顾问、罗伯特·F芬克和安德烈·A维基,他们都竭力使我相信,
对里奇的指控实际上漏洞百出。
自然,我也和里奇的对手交流过,例如他的“劲敌”莫里斯·森迪·小温伯
格。小温伯格是美国纽约南区一名年轻的助理检察官,负责里奇的案子,
他撰写了对里奇的起诉书。鲁道夫·W朱利亚尼,时任里奇案的主检察
官。尽管时间充裕,但他拒绝了采访,甚至连其中的一些问题也不愿作
答。我和美国联邦执法局警官肯·希尔也交谈过,这个人在14年间试图秘密
拘禁,甚至绑架里奇。我还和美国及瑞士的法官、外交官交谈过,他们向
我透露了一些内幕消息。我也与他的竞争对手及以前的公司员工交流过。
第一章当之无愧的石油之王(3)
这些谈话和调查的结果构成了一个关于权力、道德和智慧的史诗般的
故事,故事独具魅力,其中的一些事情很难进行道德评判,许多时候真相
与表象之间又大相径庭。这是一个个人生活和全球政治交织在一起的故
事,是马克·里奇的个人传奇。
第二章 大魔头(1)
这是今年圣莫里茨小城一个非常寒冷的清晨,我向我的汽车走去。脚
下的积雪嘎吱嘎吱作响,呼出的哈气凝冻成一小片薄雾,在眼前清晰可
见。在这个最古老、最富有魅力的滑雪圣地,气温骤降到华氏零下八度,
甚至都能听到空气冻裂发出的噼啪声。在开车之前,必须清理掉车窗上积
的厚厚的一层冰。我低声默默地诅咒着这寒冷的天气,以掩饰我的紧张,
希望车子不要因为严寒发动不起来。“拜托了!”我一边旋转着钥匙,一边
说道。我已经和一位人士约好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这个人最为痛恨的
事情就是对方迟到,对此我早有耳闻。我曾问及他的离婚事件,在向我讲
述他的前妻时,他说:“她总是迟到,总是。”对马克·里奇的采访开始于
2007年春天。他的语气中没有掺杂一丝讥讽揶揄。
迟到绝对不行,此时此刻更是绝对不行。半个小时后我将和马克·里奇
见面,他是20世纪最具权势、最为重要,但同时也是最声名狼藉的石油经
销商。他取得的成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轩然大
波也是无人能及。朋友和同仁钦佩他,因为他用他那独有的天赋彻底改变
了国际贸易的模式。仇敌鄙视他,把他当做一个不择手段、惟利是图之人
——如果买卖足够赚钱,他将自己的祖母卖掉又何妨!已74岁的马克·里奇
似乎只能被看做好人或恶人,克林顿总统在2001年1月对他的赦免也于事无
补。事实上适得其反,这起赦免被看做是美国历史上“最为臭名昭著的”赦
免之一《十大臭名昭著的总统赦免》,
http://wwwtimecom/time/2007/presidential_pardons/10html。,他的众多
对手也将该事件看做是他财力通天、能够购买到任何一样东西的有力证
据,即便是购买一个超级大国总统手中的豁免权也不在话下。
在那些陈词滥调和简单化的说辞背后,我想探访出他究竟是怎样的一
个人。一个从比利时跑出来的犹太难民是怎样从穷小子马塞尔·赖希摇身变
成了马克·里奇,成为“有史以来最富有、最有权势的大宗商品经销商之
一”呢?正如《金融时报》所发出的疑问一样,《金融时报》,1988年9月1
日。他和他的商业伙伴怎样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最后掌控了石油和其他大
宗商品的全球贸易?在他神话般的职业生涯中,他所作出的至关重要的决
策是什么?他人生中的里程碑有哪些?他为取得今天的成就付出的艰辛是
什么?他的缺点是什么?他最伟大的成功和最糟糕的失败是什么?驱动他
前进的动力是什么?从他企业家的才能中可以学到什么?
十分幸运,随着钥匙的转动,黑色欧宝发动起来了,只是车上的喇叭
因为严寒天气的影响时断时续。喇叭中米克·贾格尔的歌声听起来很沉闷,
显得怪怪的:请允许我介绍我自己/我是一个富有且有品位的人。离8点钟
还差些时候,所有的街道上都是积雪,迎面一个人都没有。我小心地开着
车,绕过结了冰的圣莫里茨湖畔,开往豪华的苏弗莱塔酒店,这是该市最
好的酒店。过几天,世界顶级的富豪和欧洲的社会名流将云集于此,举行
圣诞节和新年的庆典活动。酒店在四周银装素裹的杉树衬托之下,在这个
特别的清晨显得格外静谧、寂静。酒店入口处默默站立着一群雪人,鼻子
是红红的胡萝卜做成的。
米克·贾格尔的歌声在喇叭中回响着。40年过去了,电台里还会传来滚
石乐队的这首《与魔鬼同行》,这可是写于1968年最具时代意义的经典老
歌。右拐,车子朝着苏弗莱塔滑雪场地势较低的一端前行,我将和“大魔
头”在那里见面。“大魔头”——马克·里奇描述自己时使用了这个字眼,上
次在楚格市他的办公室里和他交谈时他这样说道:“人们视我为大魔
头。”口气中一点自哀自怜也没有,而熟悉马克实事求是风格的人们都知道
他不会夸大其词。
A克雷格·科佩特斯于25年前写了第一部,也是迄今唯一一部有关里
奇的传记,他将里奇称作“名副其实的黑暗王子”。A克雷格·科佩特斯,
《马克·里奇的独立共和国》,《列加迪杂志》,1990年2月1日。人们将里
奇定格为邪恶的化身、无情的恶棍、资本主义的猛兽,他的每个指尖“都沾
满了第三世界国家的鲜血、汗水和泪水”。根据瑞士下议院议员约瑟夫·朗
的说法,该人士通过抨击马克·里奇的生意进入政坛。多年来,马克·里奇的
名字已成为贪婪和狂妄的符号、令人毛骨悚然的代码,代表着和“现实资本
主义”格格不入的一切。
那是一个很特别的日子,从那一天开始,马克·里奇失去了对自己声誉
的控制权。1983年9月19日,星期一,来自纽约市南区法院的一位雄心勃勃
的年轻检察官出现在了媒体面前。鲁道夫·W“鲁迪”·朱利亚尼兴奋地宣布
着“历史上最大的逃税案”,他无法掩饰内心的喜悦。面对媒体镜头,他大
声地向满脸狐疑的新闻记者们宣读着指控书,而《纽约时报》则不失时机
地将这次事件报道成一次“不同寻常?民意展示”。《马克·里奇在逃税案中
受到指控》,《纽约时报》,1983年9月20日。
第二章 大魔头(2)
朱利亚尼指控时年48岁的里奇犯有51项罪名。1984年3月替换起诉共达
65项罪证,《 美国对马克·里奇、平卡斯·格林等人的起诉书》,1984年3月
6日,第83卷,第579页。除了金额至少为4 800万美元的逃税指控外,里奇
还被指控犯有诈骗罪、阴谋罪、与敌国进行贸易往来罪,而最后一种罪行
是对一个诚实公民最严厉的指控。据称,里奇过去一直在买卖伊朗原油,
无视美国人在德黑兰被扣为人质期间美国政府发布的对伊朗的贸易禁运
令。在美国司法部的法律图书室里,朱利亚尼宣称,里奇及其生意伙伴平
卡斯·格林有可能将在监狱中度过余生。两人此前早已携家眷逃亡瑞士。早
在十年前,里奇就将其公司马克·里奇+ CoAG的总部设在了那里。
自那以后,调查人员多次将此事件称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逃税丑
闻”,政客们常常将里奇戏称为“亡命天涯的亿万富翁”,记者们也纷纷撰文
报道这位“美国历史上的头号白领通缉犯”——将此条目输入谷歌搜索,马
克·里奇名列名单之首。Googlecom,2009年1月11日。不难理解,民众认
为在所有起诉中,里奇和敌国通商是最为严重的罪行。正如共和党国会议
员克里斯·谢斯所言,“(他)是一个(自己)国家,我们国家的背叛者”。
《有争议的赦免》,第109页。而这恰恰体现了民众的情绪。对很多人来
说,马克·里奇是个不折不扣的国家公敌。
大魔头,当听得这三个字出自马克·里奇之口时,我感到很震惊。他有
很多优点,但言谈流畅不在其中。他说话字斟句酌,简洁明快,通常三言
两语。这一点我早有耳闻。如果能够让他除了“不对”、“对”、“为什么”之
外还能多说些什么,那我就谢天谢地了。他的英语明显带有德国口音,因
为他父亲讲德语;他的声音轻柔得难以想象。交谈时,他直视你的眼睛,
观察着你的反应。他与人握手极为坚定,一如对他定罪的坚决,记者们认
定,他愁情烦事不断。
会见马克·里奇
就在这次圣莫里茨滑雪之约的几个月前,我第一次在他的办公室里见
到了他。马克·里奇的办公室位于楚格市火车站旁一栋普通的玻璃幕墙大楼
的顶层。乘电梯前,先要经过超级复杂的保安系统。电梯启动后,透过大
玻璃,该市的商业中心和远处乡间连绵起伏的山脉一览无余。大楼门厅在
一个健身房旁边,装有多台摄像机,随时拍下乘电梯的来客。不少律师和
资产经纪人在这栋楼里办公。乘电梯到了五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扇磨
砂玻璃大门——上面印有“马克·里奇集团”的字样。按动门铃的同时,还会
看到有一个摄像头正监视着你;随着自动门的打开,仿佛置身到了一个看
起来像一个玻璃囚室的空间,接待员在对面门口注视着你。两扇玻璃门都
是防弹的,这不会让人感到奇怪。第二道门只有在第一道门关闭之后才会
打开,这时才真正进入到了公司办公室。
公司的接待室里放置着一张不大的透明玻璃桌,两把黑色的LC2真皮
坐椅,出自瑞士艺术家和建筑大师勒·柯尔比西耶的设计。“马克·里奇集
团,早上好!”一位女助手在电话里用英语对我说,虽然在楚格市德语是常
用的语言。这时时间已经接近傍晚了。但我想起了一句话,“马克·里奇帝
国是个日不落帝国”。这是他最为忠心耿耿的一个雇员跟我说过的话。这句
话有喻义,让人联想到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1500—1558),自1492年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来,他统治着一个世界帝国。“马克是当
之无愧的石油之王。”
一位助手带领我穿过迷宫般、全部用白色装饰的走廊,向里奇的办公
室走去。走廊墙壁上挂着画家米克尔·巴尔塞洛和安东尼·塔皮斯的作品。地
上铺着沙黄色的地毯,地毯淹没了脚步声。就在即将走进他的办公室之
际,我注意到房间隔层后面有两个彪形大汉,坐在电脑前,百无聊赖的样
子。“是司机”,助手解答了我的疑问。后来马克·里奇证实,他们是“保
镖”。两位保镖从不离他左右,即使是他去街对面的餐馆吃午餐也是如此。
这不禁让我想起美国政府发布悬赏令、取他项上人头的那段时间。那时世
界各地的特工人员和想拿赏银的冒险家都在抓捕里奇。在那种形势下,他
出行只能乘坐一辆荷枪实弹、戒备森严的奔驰轿车。
第二章 大魔头(3)
由一位前摩萨德特工所领导的一小队人马负责里奇的安全, 这些成员
个个是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士。他们显然干得非常漂亮,让那些试图在瑞士
境内绑架里奇并将之带离出境的美国特工束手无策。“在安全保障方面他出
手阔绰,雄厚的财力足以让他购买到任何所需之物,你感觉就像在和一个
国家交战。”肯·希尔在佛罗里达这样跟我说。作为一名美国联邦执法局的
警官,希尔曾在14年的时间一直试图抓捕里奇。(本书第十二章专门讲述
抓捕他的故事)
“哪类责难最刺痛你的心?”在里奇的办公室里我以这个问题开始了采
访。
“你指的是哪类责难?”里奇针对我的问题反问道。
每次当他觉得听到的问题不够确切,他则会自己提出一个问题作为回
答。他坐在一张很长的木质办公桌后,采访中他不时在纸上记着笔记,纸
下面是白色的桌垫,质地是皮革的。和往常一样,他身着深蓝色西装、白
色衬衣,系着红色领带。他感冒了,正喝着一杯鸡汤。和我们以往的每次
会面一样,房间里弥漫着雪茄的味道,水晶烟灰缸里有一支吸了一半的古
巴可喜巴雪茄。在美国,他是无法享受到这个牌子的雪茄的。自1962年2月
7日以来,古巴香烟——和所有其他古巴产品——在美国都是禁止销售的。
约翰·肯尼迪总统颁布总统令,对古巴实施贸易禁令。但是,肯尼迪总统酷
爱抽雪茄,因此他让自己的新闻秘书皮埃尔·塞林格提前在华盛顿特区买光
了他喜爱的那种雪茄品牌的所有存货。如塞林格在《肯尼迪、古巴和雪
茄》一文中所述,他
设法买到了1 200支乌普曼小雪茄。摘自《雪茄狂热爱好者》, 1992年
秋。
2007年巴伊兰大学授予马克·里奇荣誉博士学位,表彰他在以色列和全
世界的教育、文化和福利机构当中的慈善举动
一个宽大的计算机显示屏几乎占据了整张办公桌,屏幕上闪现着实时
的汇币兑换率表和股票指数,显示屏旁的两本书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一本
是最新版的《世界上的金属商人》,一本是比尔·克林顿总统的自传《我的
人生》。一张餐柜上集中摆放着记载里奇生活的照片,大部分都是他女儿
伊洛娜、丹妮尔和孙辈们的照片。摆放在前列的有一张他二女儿加布丽埃
勒与比尔·克林顿和阿尔·戈尔的合影照,她1996年死于白血病,年仅27岁。
另一张照片上是以色列总理埃胡德·奥尔默特在拥抱里奇。房间墙壁上悬挂
着两张2007年以色列大学授予里奇荣誉博士学位的证书,镶在简装的木质
框架里。正如我们后来所见,以色列政坛高官为里奇案所做的斡旋,才是
促成比尔·克林顿最终同意签发里奇特赦令的主要原因。以色列在很多方面
欠着里奇的人情债,包括里奇为之提供的绝密资助,这一点我将在下文中
叙述。
针对他的反问,我回答道:“美国大使馆工作人员被伊朗穆斯林扣为人
质期间,你却从阿亚图拉·霍梅尼手中购买石油。美国政府对菲德尔·卡斯特
罗领导的古巴政府实施贸易禁运,你却仍和该政府做生意。南非黑人在遭
受种族隔离制度的苦难之时,你却为南非种族主义者提供石油。你本人被
视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逃税骗子。”
他直视着我,轻柔地说道:“这些话我听到的太多了,无所谓了。”
“被描述成大魔头,这是你自己用的字眼,一定伤害了你。”我接着
问。
“没有。”里奇说道。
停顿许久,里奇才说出这么简短的两个字。但是,这么长的沉默也袒
露了他的心扉。在我们的谈话中,有几次里奇的回答听起来言不由衷,这
次也不例外。几位朋友也都向我证实,那些指责对里奇伤害很深。
他似乎感觉到了我的疑惑,露出斯芬克斯般令人难以捉摸的微笑,突
然问我:“你滑雪吗?”
我点点头,感到惊讶:“每一个瑞士人都会滑雪,三岁我就站到了滑雪
板上。”我的话听起来有些过于自负。
“那就向我展示一下你滑得有多好吧!”他说道,并提议圣诞节前夕一
起去滑雪。
魅力四射却又精明狡猾
我到了一个位于上山缆索底下的停车场,四周空荡荡的,只有我一个
人。在这样一个冰冷的12月的清晨,我等候着里奇的到来。过去的几个月
里我认识到的里奇是这样的:说话简短,却坦诚;有魅力,但不失精明。
尽管已经74岁了,但思维却十分敏捷。他远远避开公众和记者的视线,就
像是素食主义者不愿去触碰一根猪肉香肠一样。他最后一次接受长时间的
采访,还是在柏林墙没有被推倒之前。而这样的一个人竟然回答了我几乎
所有的提问,甚至包括最微妙的问题,这或许是最令我吃惊的。
马克·里奇的人生既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故事,也是一个典型的犹太人传
奇。从普通的洗碗工奋斗到百万富翁,他的一生在许多方面都可以视作是
对美国梦的体现。这个从比利时安特卫普逃出来的犹太男孩当时还叫做马
塞尔·赖希,差一点在种族大屠杀中丧生。1940年春,就在纳粹军队长驱直
入,踏上比利时国土的当天,他随家人逃离了那里。一文不名,对英语一
窍不通,小赖希先是搭乘货船来到摩洛哥,然后历经磨难,最终幸运地抵
达了美国。他进入了贸易行业,并采用了马克·里奇这个名字。贸易是几百
年来允许犹太人涉足的少数行业之一。很快,人们开始谈论这个神童,他
凭借卓越的才能、过人的天赋、坚忍不拔的决心和耐力,成为当时最成功
的商品贸易商。随后他又因严重触犯法律,成为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头号通
缉犯。美国政府重金悬赏,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抓捕他。
第二章 大魔头(4)
里奇成就的事业是20世纪最令人惊叹的事业,并且和世界历史上的大
事件紧密交织在一起。例如,1959年菲尔德·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20
世纪60年代在非洲进行的去殖民地运动,1974年的赎罪日战争和石油突发
事件,1979年伊朗国王倒台、阿亚图拉·霍梅尼夺取伊朗政权,20世纪80年
代南非推行种族隔离制度,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等等。马克·里奇和他
的商业伙伴目睹了这些大事件的发生,凭借着审时度势、艰苦付出和积极
进取的精神,他们从这些事件中获取的利益令其竞争对手望尘莫及。然
而,更为重要的是,马克·里奇是推进全球化进程中划时代的开拓者,也是
现代商品贸易体系的缔造人。作为现货市场的发明者,他的名字和一次经
济革命永远密不可分:假如没有现货市场,现代石油贸易则难以想象。无
论何时在油箱里加满汽油,你都是在“现场”进行交易。每一位司机都需要
汽油,他们接受报价、付款、加满油箱、驱车离去,仅此而已,不再负其
他的责任。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这种有异于当时国际石油贸易行业标
准程序的伟大变革才开始出现。在那时,大约只有5%的世界石油是根据供
需原则进行自由贸易,而另外95%是依据长期合同在转手交易,并且价格
固定不变。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的石油市场一直由俗称“七姐
妹”的七个国际石油公司控制。英国石油、雪佛龙、埃索、海湾、美孚、壳
牌和德士古。意大利国有能源公司埃尼的传奇老板恩里科·马泰在20世纪60
年代创造了术语“七姐妹”。
马克·里奇+ CoAG公司是一家1974年在瑞士楚格成立的小公司,却给
了卡特尔跨国石油公司有史以来最沉重的打击。这就好比一家小型的软件
公司,突然叫板行业巨头微软公司的市场地位。转瞬之间,马克·里奇及他
的四位商业伙伴平卡斯·格林、雅克·海舒尔、亚历克·哈克尔和约翰·特拉福
德。就取得了令所有商品经销商仰慕的骄人成就:他们为许多商品缔造了
一个崭新的市场,这些商品在当时要么以非常小的数量在交易,要么根本
就没有交易。他们设法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分配体系,绕开“七姐妹”,不受
它的制约。对消费者而言,需求增长导致价格攀升。每次在石油需求量猛
增之际,里奇就已做好准备,蓄势待发。20世纪60年代末,他开始适量买
卖突尼斯原油。那时,一桶原油价格为2美元(石油价格在2008年7月达到
每桶147美元,创下历史纪录,但是2009年2月跌落至35美元),罗马俱乐
部的名著《增长的限制》德内拉·H梅多斯,丹尼斯·L梅多斯,乔根·兰德
斯,威廉·W贝伦斯三世,《增长的限制》(纽约:宇宙图书,1992)。
一书还没有问世,而且几乎没有人听说过石油峰值的说法,该术语用于描
述世界范围内的石油产量的下滑。壳牌公司地质学家马里恩·金·哈伯特于
1957年创造该术语。术语“哈伯特峰值”同样被使用。
里奇还触发了石油生产国的解放运动。石油生产国有着天然的石油资
源,跨国石油公司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意味着这些国家可以提出比以往更
多的要求。伊萨克·克鲁夫,里奇的老同事和好朋友,甚至将他比作共产主
义之父:“在一定意义上里奇是石油生产国的卡尔·马克思,正如马克思让
所有的工人意识到自身的阶级利益,里奇在某种程度上让所有的石油国意
识到自己国家的利益。毫无疑问,这是一场革命。”
“他是我们的上帝”
距离公司成立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马克·里奇+ CoAG公司一跃成为世
界上规模最大、最赚钱的独立石油贸易公司,虽然此时公司最重要的两个
合伙人——马克·里奇和平卡斯·格林——还处于世界霸主美国的追捕之中。
没有人能够避免不和马克·里奇+ CoAG公司做生意。“到了20世纪80年代
中期,我们的原油交易量达到了每天100万桶。”里奇声称。马克·里奇+
CoAG公司很快又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公司,他们不仅进行石油
交易,还进行包括从铝到锌所有类型的金属和矿物交易。一位竞争对手不
无崇敬和赞叹地说道:“金属行业如今是里奇和40个矮人的天下。”詹姆斯·
克尔,和Elders IXL公司打交道的资深商人。引自:约翰·N英汉姆,琳恩
·B费尔德曼,《当代美国商业领袖:传记辞典》(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
特:格林伍德,1990),第557页。在成功开创自己的事业前曾为里奇工作
过很多年的一位英国油商十分诚恳地对我说:“马克是提坦巨人,不,比提
坦巨人还伟大,他是我们的上帝。当马克打电话祝贺我们做成了一笔赚钱
的买卖,那感觉就像是上帝打来的电话。”
第二章 大魔头(5)
对一个人的评价从“大魔头”到“上帝”——这样的跨度极端至极,无法
超越。要么全黑,要么全白。为什么人们看待里奇是如此的两级分化呢?
他是怎样激发了人们如此这般的情感?对这种现象,心理学有一种解释:
将里奇归于某一类型会很容易。这样做,我们可以忽略里奇本人的模糊性
和复杂性,也能够忽略石油贸易总体上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如果将里奇妖
魔化,或者神圣化,则更容易让我们忘却自身行为中所包含的道德上和政
治上的矛盾性。
大多数货物来自缺乏民主、没有人权的国家。“资源诅咒”或者“富裕悖
论”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惯常使用的术语。他们用这些术语来描述这样一
个事实:石油、天然气或者金属资源丰富的国家却往往民不聊生、腐败猖
獗、政局混乱。理查德·M奥蒂(1993),《矿物经济体制中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咒语论文集》(伦敦:劳特利奇,1993);《自然资源富足与经济发
展》,《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论文5398》,1995年12月。如果经销商们想
要成功赚钱,就不得不和那些他们根本不愿与之为伍的人坐在一起对话,
这一点和新闻记者或者特工人员非常相似。此外,他们还被迫使用一些手
段,这些手段如果放在世界其他国家使用,要么被嗤之以鼻,要么被绳之
以法。
“入乡随俗嘛。”一位油商这样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他在尼日利亚这个
世界上腐败至极但石油储量丰富的国家待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想让他
再说明白些,他说道:“想怀孕生孩子,你就不能当处女吧。”当然,油商
承认为了取得合同,他也使用贿赂来公关。负责调查里奇特赦案的美国众
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声明:“(里奇的)贸易帝国很大程度上
建立在自成体系的贿赂和回扣上,以此腐化当地官员。”
美国国会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让我们相信杰克的话:对国际逃
犯马克·里奇和平卡斯·格林的赦免》,《正义的亵渎:来自克林顿白宫的仁
慈决定》第1章。众议院第454号报告,第107届国会第2次会议(2002)。
(简称《让我们相信杰克的话》)。
但是,在尼日利亚经商的上述油商则对这样的指控嗤之以鼻。他
说:“如果仅凭贿赂,别说成功赚钱,我们早就被踢出这一行了。更重要的
是,我们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优于对手。”里奇从不否认,自己授权公司进行
贿赂(参见第十四章)。
最后的开拓领域
“驱使我前进的动力是:雄心壮志,大多数人都是如此。”里奇对我
说,“雄心推动人类向前发展,有人想要攀爬得更高,有人想要奔跑得更
快,有人想要飞翔,有人想要潜水,而我就想要把生意做大、做成功。”他
最后开拓的领域是地壳和地壳中蕴含的宝藏。为了实现自己的雄心,他和
谁都做生意,不管对方是独裁者还是民主人士,共产主义者还是资本家。
生来就是犹太人,他支持以色列。但即使如此,他又和意欲消灭这个犹太
国的伊朗伊斯兰主义者做生意,甚至连推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前南非政府也
依赖他。与这些国家的交易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却也成为所有政
治阵营都极其憎恶的人。左翼人士认为他绝非是马克思主义者,不过是剥
削第三世界的生意人;右翼人士视他为叛国者,竟然与伊朗和古巴做生
意。双方都将他看做有史以来最大的逃税骗子。他坚持自己的无辜,宣称
从未触犯过法律。他的律师团提供了大量的辩护材料,进行了详细的说
明,证明他所做过的每一笔生意依照瑞士法律均是完全合法的。但是,这
丝毫不能改变舆论的看法——更不用说改变那些认定他犯法的美国政要们
的观点。正如美国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在报告中得出的结论所言:“显而
易见,里奇的财富是靠着践踏法律、伦理,甚至道德最底线的买卖交易积
累起来的。”《让我们相信杰克的话》,第16页。
里奇在所有人当中一直坚称自己公司的运行“和政治不沾边”,而他自
己却深陷在政治的搅拌机中,不可自拔。他和霍梅尼夺取政权后的伊朗政
府进行的交易,是他犯下的不可饶恕的大罪。“甚至当美国石油公司全部从
该国撤离后”, 同上,第14页。他还和穆阿迈尔·卡扎菲的利比亚政府进行
着所谓的交易,这让美国政要愤怒不已。 1980年苏联出兵入侵阿富汗期
间,美国对苏联实施贸易禁运,而里奇胆敢将粮食出售给苏联,这同样遭
到了美国政客的谴责。他们还对里奇无视肯尼迪总统发布的对古巴的贸易
禁运令,继续与该国进行铜、糖和石油的交易大为光火。“据公开报道,里
奇先生和美国20年以来的每一个敌国都有过贸易往来,而美国对大部分的
敌国都实施了贸易禁令。”在政界影响力很大的众议院政府改革委员会主席
丹·伯顿如是说。《有争议的赦免》,第5页。
第二章 大魔头(6)
反犹成见
他没有祖国,是个和自己敌人做生意的资本家;他不事生产,是个仅
靠周旋从中渔利的投机商;他是“第三世界的吸血鬼”,在瑞士国会上里奇
曾被这样提及;他牟取暴利、背信弃义,为了逃税宁愿逃离祖国、放弃公
民的身份。许多批评者或许并未意识到,所有这些指责中均包含着反对犹
太人的固有成见。大家用同样的方式做生意,为什么对里奇的指控如此严
重而对待其他石油公司则慈悲为怀?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大部分采访对象
都认为对里奇的固有成见是其中的缘由之一。
“我真的不愿使用‘反犹太’这个词,因为对任何一种批评,你都可以说
这是或那是反犹的。通常这不符合真实情况,但是就马克而言,这确实是
个大问题。”阿夫纳·阿苏莱对我这样说。他是以色列情报组织摩萨德的前
特工,也是里奇最亲密的朋友,在为里奇争取赦免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另
外一个和里奇交往时间颇长、从一开始就密切关注其官司的同伴坚信:“他
是一个暴发户,不属于美国上流阶层。他还是一个犹太人。我对此深信不
疑:一部分美国上流阶层,那些信奉新教的社会精英,一定是反犹的。”
难道是从反犹的角度处理整个事件的吗?“可能是吧,”里奇自己答
道,“我很容易成为攻击的目标:单枪匹马,赚足了钱,还是犹太人。”森
迪·温伯格是启动里奇刑事诉讼案的美国助理检察官,他在此案的诉讼过程
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一次在位于美国银行大厦13层楼他的办公室里,他
接受了我的采访。从他办公室的窗户向外眺望,可以看到坦帕市向圣彼得
斯堡市延伸开去。喝了一小口毕雷牌矿泉水,森迪第一次提高了说话的嗓
门。他强烈驳斥案件中有反犹的指控,并生气地对我说:“我父亲是来自纽
约布鲁克林区的一名犹太人,作为一名犹太人,他备受歧视。”
“生存是里奇最重要的商品。”一位《财富》杂志的记者写得恰如其
分。《亿万富翁》,《财富》,1993年6月28日。该杂志估计里奇的财富高
达23亿美元。这恐怕也是里奇的座右铭。逃离比利时家园的那段经历对里
奇影响至深,虽然他对此闭口不谈,但是他的话语证实了我的猜测:“被迫
移居他国使我逐渐产生了强烈的愿望:独立。”“独立”是里奇经常使用的字
眼,当我询问他那不可思议的财富对他的意义是什么时,他又一次使用了
这个字眼:“财富总是意味着独立。”
他有着移民的典型心理:一切都必须依靠自己,要向世人证明,自己
一定能够成功。里奇对成功的渴望、他的雄心勃勃使得他从密苏里州堪萨
斯市霍利街4404号的一个小公寓起步,一路奋斗到在曼哈顿区派克大街拥
有十个房间的公寓。“运动员渴望才思更敏捷、训练更刻苦、成绩比任何对
手更优秀,运动员的动力激励着里奇不断努力进取。”认识里奇很多年的私
人银行家卡尔·赖克马斯这样说道。
一个不会讲英语的小难民,一个只能在异国他乡靠个人打拼而生活的
犹太人,一个崇拜父亲、渴望让父亲以己为荣的家中独子,赢得认可、名
望,以及尊敬——如果不是爱——的唯一途径就是做事情做到完美。迈克
尔·斯坦哈特是里奇的密友,在他位于曼哈顿麦迪逊大街的办公室里,这位
具有传奇色彩的对冲基金的开创者接待了我,他对里奇的完美做事风格讲
述得最为传神。斯坦哈特长得像个熊宝贝,留着银色的八字胡,声音非常
低沉、冷静。他的办公室位于17层,从那里向外眺望,中心公园的溜冰场
尽收眼底。办公室里还陈列着一些不可思议的艺术品:有古犹太的文物,
如银质的多莲灯烛台、托拉盒;有德国著名艺术家约翰·哈特菲尔德(原名
赫尔穆特·赫兹菲尔德)拍摄的蒙太奇照片,他用自己扣人心弦的艺术作品
来讥讽阿道夫·希特勒和纳粹。斯坦哈特先是指着一张传世照片,上面有一
只被挑在刺刀上的白色和平鸽,照片的背景是位于日内瓦的国际联盟大
厦。“成功变成了马克生命的职责。”他随后这样评论自己的朋友。多年以
来,成功变成了目的本身,演化成人生的真正意义。
第二章 大魔头(7)
他最大的优点
“他最大的优点?”乌尔苏拉·圣多明戈重复着我的问题。我们坐在她位
于马德里郊区高级住宅区的公寓里,这位举止优雅、有着德国血统的侯爵
夫人是里奇的首位秘书。她认识里奇已经40多年了,两家的家人也成为了
朋友,有时还会一起相约去度假。“他是天赋极高的人,用西班牙语说就
是“天赋超凡之人”,他最大的优点当然是他那不达目标绝不放弃的劲头。
为了完成一项任务,他可以夜以继日地工作。除了工作,他什么念头也没
有。如果一天只工作八小时、一周只工作五天,那可是无法取得他那样的
成就的。”
所有成功的大宗货物经销商,包括马克·里奇,都知道自己生活在刀刃
上。坐拥财富和惨遭破产之间、是与非之间、成功和孤寂之间只有非常细
微的界限。一位南美石油商人向我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他曾受雇于里奇的
事情。他说:“马克用左手拿起一把刀,用右手食指滑过刀刃。他说:‘作
为一个商人,你总是走在刀刃上,一定要小心翼翼,千万别走偏掉下
来。’”如果我们相信鲁迪·朱利亚尼及其助手森迪·温伯格的指控,那就是说
里奇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时候,真的从刀刃上掉下来了。“我们提起的诉讼
案不单是漂亮,而是相当的漂亮。”温伯格这样向我形容。然而,朱利亚尼
和温伯格永远没有机会在法庭上证明他们的诉讼案究竟有多么漂亮,因为
当里奇选择不再返回美国时,审判从来就没能举行,从来没有机会宣判里
奇有罪。
马克·里奇事业生涯中,有一点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实际上被遗忘了,这
就是他作为企业家的独一无二的成功。首先,他不仅仅是一个投机商人,
也不只是敢于冲破贸易抵制的人。他一跃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大宗商
品经销商也并非靠所谓的逃税。我曾问他是怎样取得如此非凡的成就的,
他用一个标准的商人式玩笑答道:“低买高卖。”接着又用严肃的口气
说:“成功的要素是努力工作,努力工作,以及努力工作,再加上志同道合
的合作者,显然还要加上一些运气的成分。”这些自然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但对于他那卓越不凡的成就而言,这些因素却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
寒冷的清晨,等候在圣莫里茨市苏弗雷塔滑雪场缆索下方的停车场
地,目的就是想和里奇讨论所有这些事情。我们约定8点半见面,刚到这个
时间就见一辆草绿色的汽车停住了,马克·里奇从车里走了出来。这不是一
辆梅赛德斯、宝马,或一辆那些乘飞机到处旅游的富豪们喜欢乘坐的吉普
越野车,这只是一辆近几年才得以见到的不起眼的斯巴鲁力狮,上的是卢
塞恩牌照。一个彪形大汉坐在司机的位置上,我在里奇办公室里见过他。
这个保镖原来还可以充当里奇的助手,他帮着里奇把滑雪板从车上搬了下
来。
要是有记者碰巧看到这个稀松平常的景象,该名记者永远不会想象到
站立在此的是哪方神圣。里奇头戴黑色头盔和滑雪防护镜,身穿大红夹克
和蓝色滑雪裤。看看他的双脚,你就会知道他是一位真正的滑雪迷——如
果一双滑雪靴穿着足够舒适,那么,哪怕穿得再旧也还是舍不得换掉的。
和每年一样,女儿伊洛娜和丹妮尔携带各自的家人陪伴着里奇来到这里。
显然,里奇非常享受和家人待在一起的天伦之乐。“留下来吧,先别走,否
则我每天都很想念你。”坐在上山缆椅上,他恳求着第二天就要飞回美国的
丹妮尔。“我必须回去,不回到妈妈身边,妈妈会伤心的。”丹妮尔回答
道。“打电话让她来。”里奇坚持说。丹妮尔摇摇头:“你知道圣莫里茨是她
的伤心之地,来这儿会勾起她的伤心往事。”父女俩的简短对话表明了里奇
情史的结局。1992年,里奇遇见了迷人的德国女子吉塞拉·罗西,后来,里
奇因她离了婚(详见第十六章)。
第二章 大魔头(8)
年至1995年间,一切似乎突然变得不对劲起来。马克·里奇有了赋闲的
时间,但是美国政府的追捕开始让他难受起来。对于酷爱旅游并经常旅游
的里奇而言,瑞士就像是一个金色鸟笼。在除了这个鸟笼之外的其他任何
一个国家里,他都处于被美国特工抓捕并遣送回国的危险之中。他被孤立
了,许多商业伙伴也远离他,不想和他有任何的瓜葛——至少在官方意义
上。大多数的商人可不想和美国政府叫板。大宗商品的价格一路下滑,无
一例外。种族隔离制度结束后,对南非的制裁渐渐地得到解除,该国也不
再支付里奇额外费用购买他的石油了。
他的好友说,那段时间他总是难以自制。他醉酒,听从一群白痴顾问
的建议,作出一些愚蠢的决定,大笔的金钱从而打了水漂,并且最后还使
公司蒙受了损失。最为荒唐的举动是和第一任妻子丹妮丝的离婚事件,这
是一场痛苦不堪、代价昂贵的战争,一直处在媒体的广泛关注之下。直到
最后,才渐渐偃旗息鼓,留下的累累伤疤痛彻心扉。离婚多年之后两人仍
视同陌路,从不说话。知晓细节的人士说,让丹妮丝为前夫的赦免而出力
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圣莫里茨,曾经还是一家人欢欢喜喜度假的地
方,时下已变成他们婚姻走向崩溃的感伤之地。难怪丹妮丝不愿旧地重
游。
在圣莫里茨滑雪考尔维利亚滑雪场位于能够俯视圣莫里茨的山峰上,
它不仅是阿尔卑斯山脉上最大,也是最美、最迷人的度假胜地。里奇在苏
弗雷塔山丘上拥有一栋三层楼的山地农舍式房子,这是当地最奢华、最昂
贵的地产——最近才以估计高达7 000万美元的价格易手购进。房子里有室
内游泳池,里奇每天早上游泳。冬季时,他几乎每个周末都在此度过。里
奇是个滑雪高手,每一个技术动作都掌握得娴熟、优美,尽管已经74岁
了。他对运动的热爱不减往常,喜欢打网球,和私人教练每周运动两次。
尽管这位超级富翁可以舒舒服服地乘坐直升机飞达山顶,他却和普通
老百姓一起排队搭乘升降滑车上山。在山峰的斜坡处,细心的人或许会注
意到他的两个同伴——一个滑在他前面,一个滑在他后面。两位保镖随身
携带无线电装置,背着沉重的背包——你永远不知道他们是保镖。虽然仍
在感冒,身体有所不适,但里奇还是不知疲倦地一路滑下山坡。刚一坐进
升降滑车,里奇立即开始工作——和世界各地的生意伙伴通电话,自如地
交替使用英语、西班牙语、法语和德语。当我问他哪一种语言他使用得最
为得心应手,他摇了摇头又摆了摆手,算是对我的回答。他和父亲使用德
语交谈,和母亲使用法语;和女儿经常用西班牙语,因为女儿在西班牙长
大。在生意场上,他大多时候使用英语。
这段日子,里奇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房地产生意上,次贷危机使他忙碌
不已。西班牙是遭受此次危机打击最为严重的欧洲国家,他在西班牙拥有
一块土地,土地质量不是最好。几年前以3 000万美元购进这块土地时,里
奇还在设想,随着不动产业繁荣期的到来,土地一定会升值。如今,土地
的价值却在渐渐消融,犹如阳春三月暖阳照射下的白雪。各家银行也在纷
纷伺机解套出来。在滑雪缆车上,里奇通过电话作出简短而有力的指示,
并问了些问题:“我们拥有的比例是多少?谁抢占了先机?我们不会再扔钱
进去、连老本都贴上了。再见。”挂掉电话,他坦率地将这笔生意对女儿丹
妮尔及女婿理查德和盘托出,似乎一点都不在意我就坐在他旁边,对他讲
述的一切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章 大魔头(9)
一个早上和上午都在滑雪,之后他邀请我去他的房子用午餐。从车库
乘电梯直达三楼,刚一走出电梯,我立刻就被上恩加丁峡谷的湖泊和雪山
上那宛若仙境般的醉人景色深深打动了。房子里的家具陈设显示出主人无
可挑剔的高雅品位,现代家具搭配现代艺术,和房舍内部传统的木质结构
形成了鲜明对比,却又相得益彰。两个大大的色彩鲜艳的长沙发在宽敞房
间里非常醒目,沙发之间的桌子上摆放着来自玻利维亚的青铜动物雕像,
还有摞成山一般高的关于整个艺术历史的专著书籍,从迭戈·委拉斯开兹到
约瑟夫·博伊于斯和菲利普·塔弗。墙上是米克尔·巴尔塞洛和凯特·哈林的绘
画作品。整个房间弥散着花的芬芳,像是在花店一样,满眼都是绚丽精美
的花束——玫瑰、郁金香、百合等,都插在绿色花瓶中。里奇刚刚过完生
日,这些花都是为他准备的,所有花都是白色的,这是他最喜爱的颜色。
西班牙马尔贝拉的别墅:和女友多洛雷斯·“洛拉” · 鲁伊斯在一起他的
女友多洛雷斯·“洛拉” ·鲁伊斯来到我们中间。里奇叫她为“我最美丽的花
朵”。这个称呼乍一听有些煽情,可是当我得知洛拉究竟是谁时,感觉却又
完全不同了。这位俄罗斯裔的西班牙知识分子具有博士学位,目前正在为
祖母著书立传。她的祖母是著名的多洛雷斯·伊巴露丽·戈麦斯,是具有传奇
色彩的西班牙共产党秘书长。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围攻马德里的战役中,她
率先喊出:“他们休想得逞!”这句话很快就变成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集
会时振奋人心的口号。她的笔名是“热情之花”。欧内斯特·海明威在小说
《丧钟为谁而鸣》中赋予她以不朽的生命。这是一部关于西班牙内战的小
说,后来被搬上银幕,由加里·库珀和英格丽·褒曼主演。“热情之花”最常被
引用的一句名言是“宁愿站着死,勿愿跪着生”。倘若这句话用在她孙女洛
拉男友的身上,稍加改动也是再合适不过的:宁愿在自由中沉沦一世,勿
愿在美国监狱中屈身一日。
午饭吃的是鸡肉、马铃薯和青豆,吃完后我和里奇一起坐在看得见窗
外全景的沙发上。我们品尝的是产自西班牙CVNE酒庄的2000年皇家田园
珍藏红葡萄酒,这是里奇的最爱。“酒味真是纯净。”他简短说道。该酒由
西班牙添普兰尼洛葡萄品种酿造而成,酒味浓烈,但并不像法国波尔多葡
萄酒那样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在圣莫里茨买一瓶大约要30美元。一首约
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赋格曲旋律从音箱里悠扬地传出来,窗外一片天寒地
冻,席尔瓦普拉纳湖面结了厚厚的冰层,在我们眼前熠熠发光。微微发出
蔚蓝色光芒的科尔瓦奇峰在山谷中投下了它的俏丽身影。
“我的父亲,”里奇毫不犹豫地回答着我的提问,“我的父亲当然是对我
影响最为深远的人,我们从比利时逃身出来,他设法白手起家,成立了一
家重要的公司。”他接着开始给我讲述一个故事——一个有关贫穷和财富、
权利和道德、政治和天赋的故事。这是他自己的故事,并且从许多方面
看,也是一个有关石油的过去和未来的故事。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1)
大卫·赖希买下了平生第一辆汽车,一辆二手的黑色雪铁龙,那是在
1940年5月8日,星期三。他感觉他自己和他的小家庭所剩的时间已经寥寥
无几。那个时候,只有富人才买得起车,而大卫·赖希绝对称不上是个富
人。事实上,这位卖鞋子的小商人倾其所有才购得这辆二手车,然而有了
车却并未燃起他的自豪之情。处在历史进程中的那个特殊时刻,他无法自
豪。作为生活在比利时的一位正统犹太人,他也无法自豪。
灾难就要来临,有心人都能心领神会。德国国防军刚刚占领了丹麦和
芬兰。而八个月前,即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了波兰,掀开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序幕。很快,战争发展成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
的战争。也许德军通过比利时进攻法国,只是一个时间上的问题。到了
1940年春天,在前方等待一个犹太人家庭命运的是什么,已经不言而喻。
种族歧视者制定了《纽伦堡法案》,旨在有步骤地歧视和剥夺犹太人的公
民权。1935年,法案在德国开始生效。库尔特·图霍尔斯基、厄普顿·辛克
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希格斯和利翁·福伊希特万格等人的著作被
公开烧毁。德意志帝国里的犹太人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均被排
斥在外。在合法歧视和没收犹太人财产之后,1938年11月爆发了“水晶玻璃
之夜”屠杀事件,这又标志着对犹太人进行人身迫害的开始。
1939年1月30日,适逢阿道夫·希特勒上台六周年纪念日,他发表了臭
名昭著的演讲。演讲在收音机和电影院里的每周新闻短片中同时播放,大
肆宣扬着。在德意志帝国国会大厦,独裁者高声咆哮着,嘴巴里滚动出来
的言辞时断时续,像断奏的乐章,“如果欧洲境内和境外从事金融活动的犹
太人再次将各国人民拖入一场世界大战,那么结果不会是布尔什维克占领
世界,而后犹太人取得胜利;恰恰相反,结果将会是所有欧洲的犹太裔统
统被灭绝”。露西·S达维多维奇,《对犹太人的战争,1933年至1945年》
(纽约:矮脚鸡,1987),第33页。
大卫·赖希充满活力,秉性纯真,举止优雅,他是一个聪明伶俐的五岁
男孩的父亲。1940年5月8日这天,他彻底放弃了幻想,不再欺骗自己。经
历了自己父母和祖父母遭遇的迫害,他对犹太人受迫害已经亲眼目睹得太
多了。大卫1902年出生在一个正统的犹太人家庭,他的家位于喀尔巴阡山
麓、加利西亚省一个叫普热梅希尔的小镇上。小镇在意第绪语中叫做刹米
莫尔,当时是奥匈帝国的领地,如今位于波兰西南部和乌克兰接壤的边境
地区。随着奥匈帝国君主政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瓦解,加利西亚省的犹
太人又一次惨遭了残酷的大屠杀。大卫·赖希随父母和亲戚逃向西欧。
在德意志帝国的法兰克福,即与其出生地相距1 200公里的地方,他从
头开始了新的生活。这是他和许多欧洲犹太人共有的经历,一次深深植根
于犹太人民共同记忆之中的经历。许多犹太人的家中都放着一个手提箱,
里面装有必需的衣物,只要一听说“屠杀又开始了”,他们就会立即提起箱
子,迅速逃走。1933年1月30日,阿道夫·希特勒当选为德国总理,这最终
使纳粹掌控了国家权力。很快大卫·赖希就意识到该是拿起手提箱的时候
了,他又一次要离开家园,永远不再回来,就像当年离开刹米莫尔一样。
1933年是灾难性的一年,德国开始向着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深
渊迈进。这一年,大卫·赖希遇见了一位娇小迷人的女子:葆拉·“佩皮”·
旺。葆拉1910年出生于萨尔布吕肯,她那无限的活力使大卫着迷。她是一
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敢于说出来的女孩。两人结婚了,决定把家安在
安特卫普。对犹太人来说,安特卫普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比利时城市,当时
是(并且现在再次成为)欧洲犹太人的重要中心之一。这座城市位于斯海
尔德河畔,商业发达,历史悠久,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法国历史学
家费尔南·布罗代尔曾把该城描述为16世纪“整个国际经济的中心”。费尔南·
布罗代尔,《世界透视》,《15世纪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与资本主义》第3
卷(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1992),第143页。不管是从印度运
来的胡椒,还是从桑给巴尔运来的丁香,葡萄牙船队通通将它们的这些贵
重货物卸在那里。它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来自重要贸易国家的商客们
云集在此,抱着相同的愿望:赚钱。它还是一个极为包容的城镇,准允犹
太社区的发展。“安特卫普是一个工业、商业和思想进步的中心,”正如大
卫·S兰德斯在书中所写,“推动了工业、心智和精神的多样性发展。”大卫
·S兰德斯,《国家的财富和贫穷》 (纽约:诺顿,1998)。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2)
1933年底,大卫和葆拉迁居安特卫普。这个城市是全球钻石贸易最重
要的中心,世界上80%的成品钻石在这里加工和交易。埃里克·洛雷,《对
安特卫普犹太钻石商人的掠夺,1940年至1944年》,摘自:《对欧洲犹太
人财产的剥夺,1933年至1945年》,(华盛顿:美国大屠杀纪念馆大屠杀
高级研究中心,2003),第57—74页。虽然在所有钻石贸易中,90%的份
额掌握在犹太人手里,但是大卫·赖希既没有足够的运气,也没有合适的人
脉让自己在这个利润丰厚的行业中分得一杯羹。他只好干起数百年来欧洲
犹太人能够自由进入的少数行业之一:贸易。他比大多数人更加辛苦地工
作,买卖一切能够买卖的商品。先是废金属,然后是纺织品,最后集中到
了鞋业。“大卫总是不安分,他非常活泛,想法层出不穷。”他的一位家庭
好友告诉我。生活在安特卫普,市民们的商业智慧都被这个城市激发了出
来。
两人的收入足够保障中等水平的生活方式——一套市区的公寓,一日
三餐,偶尔再去看场电影。今天这种生活被称作中产阶级的下层生活。
1934年12月18日,一个星期二的下午,葆拉·赖希产下了一个男孩。随着儿
子的降生,一家三口的小天堂完美无缺了。他们给婴儿起名叫马塞尔,意
喻马尔斯,即罗马神话中的战神;中名叫大卫,和父亲同名。
马塞尔·大卫·赖希,后来改称马克·里奇,并以此名名扬世界。他出生
在一个虔诚、正统的家庭。这个家庭恪守犹太教教规,诵念犹太教祷文。
他的父亲学识渊博,严于律己,严格要求家人;他遵守戒律,努力工作,
信仰坚定,从不懈怠。他是一个严父,马克对他崇拜有加;他可靠、诚
实,是完全值得信赖的人。他的母亲,葆拉,是一个精明、聪慧、说话总
喜欢隐含讽刺的女人。她是法国人的后裔,周身自然散发着权贵的气质。
有两位英雄贯穿着她的生命:丈夫和儿子马克。在马克朋友的印象之中,
她是一个典型“犹太母亲”的形象:关心孩子,鼓励孩子,溺爱孩子。小马
克说着两种语言长大,在家里和父亲讲德语,和母亲讲法语。他在安特卫
普市中心的他革扪人学校上学,至今这个犹太人学校仍然存在,位于该市
享誉全球的钻石中心彼历莱康斯特大街附近。小马克热爱塞尔玛,他的德
国奶妈,全身心地热爱。
逃离大屠杀
生活本来可以一直安稳地过下去,但是却真不得不“又一次从头开始
了”。拿起手提箱的时刻又一次来临了。1940年5月8日,一个事实让人恐
惧,德国纳粹意欲将整个欧洲置于自己的铁蹄之下已不再是令人怀疑的神
话。所以就在当天,大卫·赖希倾其所有买下了那辆二手的黑色雪铁龙。两
天之后德国纳粹开始大举向西推进,这证明,买车真是一个具有先见之明
的举措。1940年5月10日,星期五,凌晨5点35分,低地国家(指荷兰、比
利时和卢森堡)遭到了德国国防军的袭击,德国空军轰炸了安特卫普港
口。
“我父亲把我们大家都扔上了车,母亲、奶妈塞尔玛和我。车开走了。
我望见了德国飞机,听到了隆隆轰炸声。”马克·里奇说道。在瑞士楚格他
的办公室里,我俩坐着,喝着咖啡,聊着他的童年、他和父母的关系,也
聊着对他产生影响的那些事情。德国轰炸和仓皇出逃是他最初的记忆——
恐惧、困惑和迷茫。逃亡造成的心灵创伤和家园的沦丧在一个五岁男童的
脑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那一天,成千上万的比利时人逃往法国,以图保全性命。大卫和葆拉
带着他们的儿子马塞尔和德国保姆塞尔玛也匆匆忙忙驱车向南开去。法国
边境距离安特卫普不足100英里,到了那里,糟糕的事情发生了:法国官员
不允许他们非犹太裔的德国保姆塞尔玛进入法国。从1939年9月开始,法德
两国便处于交战状态。没有商量的余地,法国人绝不让步。最后,塞尔玛
不得不被留在比利时边境上,依靠自己独立活下去。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3)
赖希一家逃入法国,在大屠杀中幸免于难。1940年5月9日,距离轰炸
安特卫普八天之后,纳粹占领了该城市。而几乎与此同
时,6 000到1万名犹太人被围捕。劳尔·希伯格,《欧洲犹太人的毁
灭》第3卷(纽约:霍姆斯和迈耶,1985),第600页。犹太人的财产被剥
夺,生意被清算,他们的宗教风俗被禁止。这是希特勒将欧洲犹太人作为
一个整体逐步灭绝计划中的一部分。1940年估计仍然有52万到55万的犹
太人生活在比利时,到战争结束时,其中共有25万人被放逐到东欧,在
那里的死亡集中营中被杀害,多数死在了奥斯威辛集中营。安特卫普独具
特色的犹太文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毁灭殆尽。1944年9月纳粹撤离时,这
个城市处于无犹太人状态。
1940年春天,纳粹德国似乎还是战无不胜。很快,所有的人都明白了
德语词“Blitzkrieg(闪电战)”的意义。没有几天德国人就占领了比利时、
卢森堡和荷兰。6月初他们进攻法国,6月14日第一批德国士兵在巴黎的凯
旋门前摆出姿势互相拍照。
卡萨布兰卡
驾驶着黑色雪铁龙,大卫·赖希带领着家人来到尚未被占领的法国南部
城市——马赛。他希望在法国这个最大的港口城市找到一艘船,能够让他
们逃离欧洲。然而时至1940年夏天,几乎不再有国家愿意接纳犹太难民
了。澳大利亚还在接受难民,但是大卫一家的钱财所剩无几,想要搭乘开
往澳洲去的客船已是痴心妄想。在经历了几个星期的苦苦等待后,赖希终
于找到一艘开往澳大利亚的货船,即“蒙维佐”号,犹太难民只要花费少许
法郎就可以搭乘该船去往目的地。
“蒙维佐”号驶离马赛的日子是一个星期六,这个日子使得几个犹太逃
难者放弃了本来可以挽救他们性命的航程。“因为船定在星期六起航,是安
息日,他们拒绝走,留了下来。”马克·里奇回忆说。虔诚的犹太人在安息
日被禁止搭乘各种交通工具,可是在大卫·赖希看来,为了保全性命,安息
日的规定可以不被遵守,这一次逃亡恰好属于这种情况。
在船的甲板下面,管子之间搭有吊床,都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一家人
就睡在那里。甲板上围圈着一群山羊,乘客们能吃的就是这些山羊的肉。
货船拥挤、肮脏、令人不适,还散发着汽油的难闻味道,尽管如此,它还
是挽救了赖希一家人,否则他们就会在毒气室里丧生。在那次行程中拍摄
的一张照片上,马塞尔穿着短裤和凉鞋,站在父母身旁,看起来格外高
兴。他的母亲站在中间,戴着头巾,害羞地看着镜头微笑着。他的父亲戴
着眼镜,穿着白色衬衫和白色短裤。背景处有一个男人怀抱着一个正在哭
泣的孩子。船上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是贫穷的犹太人。
然而,“蒙维佐”号并没有前行得很远。就在刚刚穿越直布罗陀海峡、
开始朝南行进时,它被迫在卡萨布兰卡附近的摩洛哥海岸停靠了下来。摩
洛哥官方拒绝放行,并扣留了难民。最初的几日,马克·里奇和家人滞留在
货船上,随后被带走并关进位于卡萨布兰卡南部的阿兹莫难民营。一家人
一直梦想着前往澳大利亚寻找崭新的生活,远离纳粹,不再受纳粹的迫
害,突然之间他们的梦想破灭了。
三个月过去了,接着又是一个月。里奇一家人在难民营被拘留的时间
越长,获得释放的可能性就越小。被当做囚徒监禁着,被凶恶的警察看守
着,这是一段带给里奇心灵创伤的痛苦经历。他也感觉到了父亲的无助。
里奇的父亲掌握的三个技能,最终拯救了这个家庭:他会讲德语、意
第绪语和法语,这使他成了难民营中广受欢迎的翻译。他那务实的、坚定
的做事方法为他赢得了被拘留同伴们的信任,并选举他成为他们的代表。
更重要的是,代表的身份让他能够接触到摩洛哥政府官员,而那些官员也
同样接受他成为中间人。就这样,里奇的父亲设法获得了作为被拘留者所
无法享有的行动自由。他获准定期前往卡萨布兰卡和官方进行交涉,最后
还被允许和他的姐姐取得联系。几年前他的姐姐去了美国,她为一个基督
教组织工作,这份工作使得她能够见到在华盛顿的美国国务卿科德尔·赫
尔。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4)
这次联系最后变成一张赖希一家人通往自由的门票。姐姐设法取得了
允许她的弟弟及家人进入美国的签证。于是赖希一家没有再按原计划去澳
大利亚,而是前往美国了。这真是出人意料,因为随着1924年《移民法》
的颁布,美国成为严格限制移民进入的国家。他们不再是搭乘一艘油腻腻
的货船,不用再待在甲板下面,因为这次一家人订购的是搭载乘客的客
船。“SS品塔山”号“舒适得很”,马克·里奇回忆着说道。
“我们失去了一切,但是我们活了下来”
年春天,在距离珍珠港遭袭、美国参战和巴亚山谷大屠杀美国大屠杀
纪念馆,wwwushmmorg。1941年9月29日至30日,在两天之内,德国纳
粹党卫军特别行动队加上其他德军、当地通敌分子、乌克兰警察一起射杀
了大约4万名犹太平民。历史学家认为,巴比亚山大屠杀是单次大屠杀历
史上最大的屠杀事件之一。发生几个月前的一个日子里,一名来自安特卫
普的犹太小男孩站立在一艘远洋轮船的栏杆前,眺望着远处自由女神像和
纽约市的轮廓线,看上去非常的兴奋。马塞尔·大卫·赖希从未见到过摩天大
厦,也不会讲英语,然而曲折的命运最终向他昭示,他被许可进入美国。
小男孩幸存下来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发生在他们身上一桩接一桩不幸事件
的累积,其次是他的父亲大卫·赖希的远见和才能。“我们失去了一切,”马
克·里奇说道,“但是我们活了下来。”这是大卫·赖希生命中最伟大的——当
然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成功。当时对于欧洲犹太人而言,成功只有唯一
的一个定义:生存。在赖希一家曾经生活过的加利西亚省,迫害中幸存下
来的犹太人十个里头只有一个。假如大卫·赖希没有先从普热梅希尔转移到
法兰克福,然后去往安特卫普,接着再逃往马赛的话,那么一家人生存的
机会将非常渺茫。事后证明,赖希一家成为到达美国这片乐土上的幸存
者。
马塞尔·赖希,别名马克·里奇,经常会保持一种幸存者和难民的精神状
态;他总是“与众不同”。他成功的决心来自于他那种精神状态,以及他那
身若浮萍的感受。这种决心又因他那客居他乡的犹太人经历和他是家中独
子的事实而变得更加坚定。研究表明,是家中独子的儿童在成功动机和个
人调整方面的测试得分远远高于有兄弟姐妹的儿童。托尼·法尔博和丹尼斯·
波利特,《独生子女文献定量研究综述:研究证据和理论发展》,《心理
学公报》第100卷(1986),第176—189页。
在美国联邦执法局有关马克·里奇的档案里,记载着一件奇怪的事情。
很显然,赖希一家从“SS品塔山”号轮船下来之后,直接来到了曼哈顿区奢
华的第五大街。但实际情况却是,里奇和父母最初住在姑母的房子里,那
位为他们申请到签证的姑母。她住在纽约州的克雷斯特伍德,那儿有一个
比较大的犹太人社区。随后赖希一家人踏上了持续多年的漂泊历程,先是
到费城,然后继续前行到了堪萨斯城,接着又返回到纽约的皇后区,最后
才落足于曼哈顿。
“他个头小,带着口音,还是一个犹太人”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5)
马克·里奇回忆说,12年里他上了12所不同的学校,这个事实让这个是
家中独子的难民小男孩交到朋友难上加难。他一直孤孤单单,和自己的玩
具为伴。最初这是一种被迫养成的习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
成了一种性格。里奇总是宁愿当一名局外人,不属于,也不想属于任何一
个团体;他的处事态度是“没有什么可以打垮我”,他要向世人证明自己。
当我问他如何对待失败时,他的回答是:“大哭一阵,哭完继续往前走。”
年2月,赖希一家将姓改成了“里奇”,为了听起来更像美国音,并
且“马塞尔”也改成了“马克”。但是,在家里他们还是欧洲人,相互间主要
讲法语和德语。一年之后,他们搬到了密苏里州堪萨斯城霍利街4404号。
在这个城市南部一个平淡无奇的社区,在一栋砖结构建筑的二楼上,一家
人栖身于一套拥挤的公寓里。1947年2月14日,里奇一家人成为了美国公
民,自逃离加利西亚以来,他们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家园。
在堪萨斯城,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同学还记得他,在他们的记忆中,
马克·里奇是一个安静、不起眼的男生,很少参加社会活动。马克一家人几
乎不和外人打交道。马克就读于EF斯温尼小学、韦斯特波特初级中
学,最后是西南中学。晚上和周末他还去参加希伯来语学习班。他的身影
出现在西南中学1949年至1950年毕业班年刊中的班级合照上,但是他的名
字没有出现在学校任何一个社团或者体育队的名单上。一个叫伊莱恩·福克
斯的同学说道:“我记得他个头小,安静,不爱说话,卷曲的头发又黑又
密。他与众不同,我想这就是他不爱说话的原因之一。他带着口音,并且
还是个犹太人。”《堪萨斯城,埋藏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安静男孩里奇》,
《堪萨斯城市之星》,2001年3月2日。
他是“奥西奥拉营地最安静的孩子”,作家卡尔文·特里林回忆道。1949
年在密苏里州奥沙克地区,他们两人共住一个帐篷。后来的里奇更是将保
持低调和谨小慎微的处世之道推行到底。里奇会使用的语言比营地里其他
童子军男孩都多,这一点给特里林(和里奇不同,他的名字收录在学校的
名人纪念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顺便提一句,这两个同住一个帐篷的伙
伴当时并没有围坐在篝火旁谈论原油价格或者套汇交易。“如果有记者问
我,里奇在奥西奥拉是否也囤积了什么商品的话,据我所知,营地上唯一
可称为商品的是一种叫做除蚤剂的玩意儿,时不时地可以缓解沙蚤叮咬的
瘙痒,虽然不是总起作用。”卡尔文·特里林,《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文明
的自由》(纽约:企鹅,1986),第148页。
年大卫·里奇开了一家珠宝店,精品宝石店,自己经营。没有和其他小
孩子玩耍,相反,11岁的里奇在店里跑来跑去,帮着父亲打理生意。“我什
么都做,在珠宝上贴价格标签,帮忙清洗珠宝、卖珠宝。”从经营之道到买
卖技巧,从讨价还价到最后成交,都让里奇兴趣盎然。正是在他父亲这个
位于堪萨斯城东第11大街上的小店里,里奇开始喜欢上了做生意。
生意很好,更确切地说应该是非常兴隆,大卫·里奇将业务扩展到批发
领域,并成立了里奇商贸公司。大卫是一个典型的商人,脑筋灵活,想法
层出不穷,总是寻找着新的商机。勒内·特劳,即马克·里奇住在安特卫普的
表兄,曾谈起他的舅舅大卫在战争结束不久来看望他们的情形。他说:“舅
舅满脑子都是生意经、进口玩具童车、出口化妆品、在玻利维亚开办银行
等等。”大卫经营宝石、汽车零件、粗麻袋和烟草等。通过做粗麻袋生意,
他和南美的国家,尤其是玻利维亚打上了交道。在这些国家,粗麻袋被用
来装锡精矿、马铃薯或者糖。他频繁飞往首都城市拉巴斯,而当时的内
乱、内战和革命事件几乎将这座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大卫·里奇和合伙人
一起创立了西德克海外公司(对美国出口农产品)和一家旅行社,并且在
1950年底创办了这个国家首屈一指的私人银行玻利维亚美洲银行。
第三章 一位犹太人的命运(6)
他最深远的影响“我父亲拥有成功的诀窍和坚定的职业道德。”马克·里
奇说道,声音中仍然带着钦佩之情。随着父亲的钱越赚越多,1940年底一
家人搬出了拥挤的公寓,搬到了第72大街429号一所红色的砖砌房子里。房
子在当时价值18万美元(约合现在的16万美元)。通货调整后的购买力平
价,劳动统计局,wwwblsgov/data/inflationcalculatorhtm。不久,大
卫·里奇接到一个远房表兄埃里克·“马西”·科恩戈尔德从布朗克斯打来的电
话。得知大卫做过粗麻袋生意,他建议大卫开始为梅尔罗斯布袋和粗麻布
公司工作。里奇一家搬到了位于皇后区的福里斯特希尔斯,这是一个传统
上有很多犹太人居住的社区。
几年内,公司变成了一家贸易商号,随后在曼哈顿奢华的萨顿区建立
了总部,主要业务是进口用来生产粗麻袋的孟加拉黄麻。20世纪50年代初
期是投资黄麻的最佳时期: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经联合国批
准,美国和15个其他国家介入了这场战争。为时三年的战争给大卫·里奇带
来意外的好运,军队需要数量庞大的黄麻制作沙袋,需求大于了供给。梅
尔罗斯布袋和粗麻布公司成为重要的国防承包商,一举中了头彩。
不上学的时候,马克·里奇就在父亲的办公室里干活,风生水起的黄麻
生意让这个少年认识到两点:供应不足时,商品可以卖到更高的价格;危
机和战争同样能够带来商机。里奇总是说,在他最需要安全感的时候,父
亲一定会给予他这种感觉,不管是在逃离欧洲的路上,还是在摩洛哥难民
收容所里,抑或是在美国这片全新未知的土地上。他的父亲是他一生的行
为榜样。里奇总是在效仿父亲,努力赶上父亲;他想要证明他真的做到
了,即便是在已经赚到数千万美元的时候。让父亲以他为荣的渴望,是马
克·里奇一生向前迈进的动力之一。
他也永远不会忘记父亲是如何取得成功的。他和人联络、建立信任、
努力工作、诚实可靠,并且能对变化的环境很快地作出调整。当找到商机
时,他立即出手,毫不犹豫。
由于家里的钱越来越多,马克·里奇得以离开福里斯特希尔斯中学,并
进入曼哈顿的一所私立中学。罗德斯私立高中位于西第54大街11号,在这
所学校,里奇成为法语社团的主席。后来丹·布朗、詹姆斯·凯恩和罗伯特·
德尼罗都曾在此校就读。1952年初里奇提前一年毕业了。18岁那年在高中
毕业班年刊上,里奇写下了他梦想中的工作:经商。1952年的学业报告单
上对他的描述是“目标明确”,“富有创造力”,“自控力超强”,“具有博爱之
心”,“敢于担当”和“非常沉稳”。来自当时的罗德斯中学校长唐纳德·R尼
科尔森的信函, 摘自《财富》,1984年2月20日。
年秋,里奇进入纽约大学学习市场营销,但是很快他就意识到,他想
要的是实践经验而非理论知识。他父亲的朋友,一位德裔犹太人,为里奇
提供了去菲利普兄弟公司面试的机会,当时这家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原材料贸易公司。让里奇始料不及的是,菲利普兄弟公司成就了他的事
业,那是极少有人能够找到的事业。
第四章 美国梦(1)
年春天,马克·里奇带着复杂的心情第一次走进了菲利普兄弟公司总
部。总部大楼位于曼哈顿商业区的松树街,和华尔街平行。那一年,法国
在与越南交战的奠边府战役中失利。美国总统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随即
发表了他的多米诺骨牌理论,告诫共产主义将会在东南亚国家夺取政权。
六个月前,朝鲜战争刚刚打完,结局是一个国家被永久地分裂成两个部
分。
里奇以学徒的身份进入世界上最大的、知名度最高的大宗商品贸易公
司,不情愿地当上了一名学徒。最初,他在收发室工作,周薪40美元,当
时他才19岁。“我就是个送信的,太有失身份了。”当分配他去做整理电报
讯息的乏味工作时,他心里这样想,“毕竟我有高中文凭,而且还上过大
学。”然而,他别无选择。任何想加入菲利普兄弟公司的人员,不管是小学
文凭还是大学毕业,都必须先到收发室工作。在那个春天的清晨,没有什
么迹象表明马克·里奇将很快成为有史以来最成功的大学肄业生。
自中世纪以来,学徒必须经历磨炼和考验的德国学徒传统几乎从未改
变过。学徒在老练的师傅带领下,从零开始学习某一行当。作为对这种训
练的回报,学徒的薪水也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学徒其实变成了师傅家
里的一个成员,年长的师傅成了年轻徒弟的监护人或者类似父亲一样的长
者。
“这是家族企业,”一位从商多年的生意人向我解释这种传统的优
点,“谁在乎该死的文凭?大伙彼此了解,顶头的老板就连最小的徒弟都认
识。很快都会知道谁有什么特别的长处和短处,谁在什么方面独具才能。
你的父亲或者一个家人的朋友都可以将你领进门,但接下来你自己要证明
你是好样的,甚至比别人还要好。把无能之辈直接提拔上去的保护人体系
根本没有,能不能出人头地全靠你自己的表现。”
菲利普兄弟公司就是遵循这样的原则运行的。公司最初由德国兄弟奥
斯卡和尤利乌斯·菲利普创建,兄弟俩从1901年起就在汉堡从事金属贸易。
1909年,奥斯卡·菲利普在伦敦建立分公司。1914年,家族里的一位堂兄弟
冒险跨越大西洋来到美国。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公司总部迁到了纽约。
没过多久,菲利普兄弟公司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公司。
一个犹太人的传统欧洲犹太人——尤其是德国犹太人,诸如奥斯卡和
尤利乌斯·菲利普——从19世纪起就控制了金属贸易。几百年来,欧洲的犹
太人深受歧视之苦,他们被禁止拥有土地,所以他们不能当农民;他们被
排斥在手工业行会之外,所以他们不能当手艺人;1215年天主教拉特兰会
议宣布,禁止犹太人担任公职。换言之,犹太人不被允许从事当时各种最
重要的经济活动。然而,他们却可以从事一个行当:有息放贷。这还得益
于中世纪的基督徒被正式禁止进入这一行当。
于是,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犹太人变成了放债人和商人。“这是
反犹分子的蓄意陷害。”一个非常虔诚的经销商向我解释说,“历史上我们
被迫从商,如今他们却横加指责,说我们是贪婪的犹太人,眼中只有金
钱。”对于犹太人而言,从商还有另外一个令人悲哀的益处,这位经销商接
着说道:“没有土地、农场,或者一份固定职业,假如明天有人要把你赶
走,那你可以立即卷铺盖走人。”
渐渐地,生意做得不错的商人开始远距离进口和出口贵金属和宝石。
在18世纪和19世纪,随着工业化的逐步推进,遥远国度对金属和其他商品
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这意味着金属贸易行业主要掌控在犹太人的手中,因
为他们谙熟生意经,并且有国际上的往来联系。传统的重要产矿区也同样
少不了犹太人的身影,这些矿区主要位于讲德语的中欧国家,如德国东
部、波希米亚、波兰、奥地利和匈牙利等。
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逐使一个高效贸易团体得以形成,这是历史上的
一个反讽之作。1290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驱逐犹太人。14世纪,法
国君主腓力四世和查理六世追捕犹太人。1347年至1353年间,当黑死病在
欧洲大陆蔓延肆虐的时候,德国和中欧发生了惨绝人寰的犹太人大屠杀。
1492年,塞法尔迪犹太人被迫离开西班牙。进入现代之后,犹太民族遭受
的苦难比其他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多。散居犹太人的第一个传统就是从事贸
易,并且有十足的信心去做距离远、周期长的贸易。这是一个能够持续不
断从内部复原、更新自身的民族。民族内部的人们世代相识,他们重视家
庭,信奉宗教,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同时,民族的凝聚力产生
了忠诚和信任感,即应该诚实、可信地从事商业贸易。
第四章 美国梦(2)
任何一种经济关系都要依赖信任才能运行良好。正如经济学家所言,
高度的信任可以降低交易的成本,弥补信息缺乏所造成的损失。美国哲学
家弗朗西斯·福山认为,信任是财富的首要条件。弗朗西斯·福山,《信任
——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纽约:自由出版社,1995)。信任同样
成为里奇成功的秘诀之一,我们将很快在第七章看到这一点。
年里奇加入菲利普兄弟公司的时候,公司基本上还是由一个紧密的德
国裔犹太移民群体组成的。看看活跃在公司的那些重量级人物的名字,就
能知道他们的出身来历:路德维格·耶西森、阿道夫·布卢姆和亨利·罗斯柴
尔德。他们均是经济全球化的先驱,谱写了贸易的历史,而就是这样的人
物成为了里奇的传道师傅。同这些人一样,里奇的父亲也是从德国逃出来
的,商业圈里的人都知道里奇的家庭情况。里奇拥有这个行业里最好的老
师,更重要的是,里奇拥有坚强的意志,和聆听、观察与学习的耐力。
第一次交易收发室肯定是个枯燥乏味的地方,但对于志向远大、聪慧
机敏的学徒来讲,在那里照样可以学到很多关于贸易的东西。电报讯息来
自世界各地,内容令人着迷。谁要买?谁要卖?从哪儿到哪儿?什么价
格?多少差额?这是学习定价策略的速成班。一位金属商人在回忆里奇早
年在菲利普兄弟公司工作的情况时说,他“学习快得让人吃惊,教他的东
西,他马上就会了——连问题都不会问一个”。引自《马克·里奇幕后之
人》,《纽约时报》,1983年8月18日。虽然商人对加班加点、周末上班早
已习以为常,但是这个年轻人的才能和责任感还是打动了他们的心。很
快,大家就开始说里奇工作努力刻苦,这样的名声在这样的商业圈里可不
是能轻易赢得的。“我工作努力,夜以继日。”里奇回忆说。他当时脑子里
只有一件事情:离开收发室,开始做贸易。“我的上司看到了,给了我更具
挑战性的工作。真正的学习在离开收发室之后开始了,在运输部门。”
在收发室工作几个月后,菲利普兄弟公司“从工作中学习”的学徒体系
的第二个阶段是进入运输部。里奇讲述了他是如何通过跟踪运输部经理开
始学习的。后来他被独立派往码头,监督货物的卸载,检验重量和质量,
核实票据。终于,他开始处理贸易事务了。他回忆道:“我负责货物运输,
是金属货物,附加保险,用信用证付款。”
就这样,里奇从零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个货物商人。两年之后他成为
一个初级交易员。很快,亨利·罗斯柴尔德便将他招至麾下。罗斯柴尔德不
是这个银行家族的成员,他生于德国波鸿,16岁时进入商界,曾经和马克·
里奇的父亲大卫做过生意。人们认为他害羞、沉默寡言,但分析问题时思
维敏捷。这对师徒思考问题的方式十分相似,两人志趣相投。
罗斯柴尔德是个极为严苛的上司,他负责菲利普兄弟公司在南美的市
场,以及公司在欧洲市场日益扩展的销售网络开发工作。他逐渐让里奇接
手日常事务,里奇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当年的痴迷和兴奋至今让里奇萦绕
于怀。“市场规模让我着迷,”里奇解释说,“就拿石油或铝来说,你随手一
摸就可以发现,几乎每种产品之中都含有那些材料。整个世界都需要它
们,从东到西,从北向南。”里奇亲手交易的第一批货物是玻利维亚的锡。
第四章 美国梦(3)
创建市场
里奇很快被大家称为菲利普兄弟公司的神童。“从一开始他就是一个机
敏的、见多识广的商人。”公司当年的一位职员说。他之所以能取得成功,
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专做某一种定位产品:汞,这种产品在20世纪50年代
中期交易量极少。
和大宗商品经销商们交谈,你迟早都会听到他们用崇敬的口气说出这
样的话:“创建市场。”商人的毕生目标是为生产商和消费者牵线搭桥,为
最初没有市场的货物寻找更多的买家。要想为商品创建一个崭新的市场,
一位优秀的商人必备的首要技能是:全面分析形势、先于竞争对手审时度
势、分析判断的能力。如果不了解它的潜在价值,谁会坐拥一种货物?科
技发展或战争等政治事件是如何影响对货物的需求的?以原油为例,几个
世纪以来,原油只是被加工成煤油和焦油,直到19世纪末随着汽油发动机
的发明,原油的货币价值和战略价值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许多优秀的货物商人都未能创建一个市场,但是,在还是一个初级交
易员的时候,里奇就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此外,里奇还出奇制胜地为原
油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市场。他的卓越才能之一是可以看到其他货物商人看
不到的商机。“他有眼光。”伊萨克·克鲁夫告诉我,他是里奇的老部下和朋
友。一位曾在非洲与里奇共事的商人认为:“马克·里奇是位天才。”乌尔苏
拉·圣多明戈也说:“甚至在别人想都没有想到时,他就已经看到了。”“作
为商人,看到机会是最重要的。”里奇告诉我。我们俩还谈起生意中联络关
系的重要性——接近“拿着钥匙的那个人”,在非洲,决策者被冠以这个奇
特的称号。里奇的回答令我吃惊,他说:“分析形势比建立关系更重要。”
20世纪50年代中期,里奇为一种货物创建了一个崭新的市场。他开始
对汞产生了兴趣,那时他刚刚21岁。在当时,汞主要用于生产温度计、电
池和雷管;因此贸易量十分有限,价格普遍低廉。里奇寻找汞源的决心打
动了同事。他先是分析了全球政治局势,然后得出结论:对汞的需求很快
将会变得非常旺盛,这就意味着有生意可做。
20世纪50年代中期,冷战正在逐步升级。1949年,毛泽东领导的共产
党在中国夺取政权。朝鲜战争于1950年爆发,并持续到1953年夏天。1953
年6月,苏联派兵镇压东德暴动。1956年爆发苏伊士运河危机,埃及总统纳
赛尔试图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但遭到了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的反对。
同年,苏联红军进入匈牙利,帮助其支持的匈牙利政府击败人民起义军。
当里奇开始着手做汞的贸易时,所有迹象都表明战争将一触即发。“只
要是和汞有一丝联系的厂家,他都打电话过去,购买这种商品。”一位同事
回忆说。他的第一批货源是从西班牙阿尔马登和阿拉亚内斯矿业公司(如
今的玛雅萨公司)订购的。不久之后,他就同生产商和用户建立了良好的
关系,成了汞行业的贸易专家。
在此期间,汞的需求量一路上扬。共和党人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总
统领导下的美国政府启动了一项重整军备计划,需要将美国空军和陆军的
汞储备量增加50%以上。美国大量购买汞。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起,汞才
开始用于电池的生产,但此时,它的市场已迅猛发展起来。汞电池因寿命
较长而主要用于步话机、金属探测器和其他电子装置等军事装备中。
敏感的任务
此时的里奇是第一个看到汞要成为抢手货的人,这是他的第一个生意
奇招,并大获全胜,为菲利普兄弟公司赚得盆满钵盈。这位年轻的商人到
菲利普兄弟公司的时间还不长,但是这一次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巩固了他在
公司内部的地位。他明白无误地向他的上司们证明,他具有发现商机的才
能、抓住商机的魄力、成功达成交易的耐心,以及具有避免过度冒险的常
识。
当菲利普兄弟公司玻利维亚分部的经理需要返回英国、照看做手术的
母亲时,谁来代替他就变得再清楚不过了。亨利·罗斯柴尔德委派里奇前往
玻利维亚,在那里工作六个月。里奇的父亲大卫·里奇也曾在这个南美国家
做过生意。玻利维亚是个充满危险的国家,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不定,
1952年,一次民族主义运动引起了一场革命,随之国家对大型矿场实行了
国有化。16世纪以来,这个南美国家一直是银、锡和钨的主要产地。里奇
不仅在玻利维亚的拉巴斯学会了地道的西班牙语,还掌握了在政治动荡的
国家如何做生意的真谛。显然,他的生意做得得心应手。在当时的一位搭
档看来,里奇总是能够控制风险,并且善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而这些无不
得益于他那安静、低调的行事风格。
第四章 美国梦(4)
马克·里奇与父母在玻利维亚里奇在玻利维亚表现优异,随后,在1958
年,菲利普兄弟公司第一次将这位后起之秀派往了南非。当时,南非仍是
英联邦国家,针对种族隔离政权的贸易抵制行动还未开始。在南非,里奇
首次遭遇失败。连续几个月里他都在反复商讨并试图敲定一个锰矿的详细
收购计划,他至今还记得谈判进行得“非常沉闷,非常漫长”。最后,在谈
判进行了六个月之后,“我还是不能拿下这次收购,我只好空着手回家
了”。他的师傅罗斯柴尔德和耶西森没有批评他,他们两人都知道,里奇从
这次经历中必会有所收获。
尽管这是一次挫折,但是他仍然显示出了面对敏感任务的才能。他证
明了自己在混乱情形下保持冷静的能力;他坚忍,具有创新精神,但绝不
会鲁莽行事;更为重要的是,他具有进取心,又足智多谋。1959年初,菲
利普兄弟公司所期望的正是拥有这些品质的员工。留着大胡子的革命者卡
斯特罗正在改写着古巴的历史,对于和巴蒂斯塔政权有着密切贸易联系的
菲利普兄弟公司而言,这一次自然不会开心,他们需要一个调解纠纷的高
手。
菲德尔·卡斯特罗领导的古巴革命年除夕夜,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和他
的军队长驱直入,攻占了圣克拉拉,这是除哈瓦那之外最后一个由政府军
控制的城镇。消息传来,古巴独裁者富尔亨西奥·巴蒂斯塔连同几个随身党
羽,连夜逃亡多米尼加共和国。1959年1月8日,在经历两年多的游击战之
后,菲德尔·卡斯特罗的革命武装进入了哈瓦那。
古巴举国上下都倒向了起义者的一边,尤其是生活贫困潦倒的农民。
军人和警察几小时内就倒戈了。在接管政权24小时后,哈瓦那恢复了平
静。卡斯特罗和他的同志们受到了欢庆人群的热烈迎接。当人民变得越来
越穷苦不堪时,巴蒂斯塔小集团却通过剥削国民和开采自然资源变得越来
越富有,估计这位独裁者的财富已高达数百万美元。1933年巴蒂斯塔在美
国的协助下得以上台,通过一个相互援助协议,他的军事独裁获得了美国
的支持。在巴蒂斯塔政权挣扎在死亡线上、无法再保证国家的经济稳定
时,美国才撤销了对他的军事援助。
菲德尔·卡斯特罗和日后成为古巴工业部长的切·格瓦拉一起,着手推行
矿区和工业国有化的进程——这一举措给菲利普兄弟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冲
击。虽然公司的基本定位是贸易集团,没有工业基础设施或者投资,但是
它也开始在几个国家里为生产环节预筹资金、投入贷款。作为回报,公司
可以拿到独家代理的长期合同。里奇后来不断改进这种做法,让它臻于完
美。(见第十四章)革命领导人冻结了菲利普兄弟公司早先对古巴的一笔
贷款,这笔贷款投在一个黄铁矿上,数额达120万美元。结合当时的情况,
如果不出意外,菲利普兄弟公司在1959年应该有600万美元税前利润的进
账。如今该怎么办?罗斯柴尔德立即提议派他的年轻助手马克·里奇前往哈
瓦那。对年轻雇员给予高度信任并委以重任,是公司历来的传统。里奇谙
熟拉丁美洲人的思维方式,还说得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
就这样,在古巴革命爆发不久,24岁的里奇飞往哈瓦那,临危受命,
和新政府进行交涉。接下来的谈判持续了六个月。他的谈判风格坚决而儒
雅。他也使用了为商之道中的种种策略和计谋,他知道他必须找到一个双
赢的解决方案。“在谈判桌前,签字两方一起大笑才是真正的好交易,这是
让合作关系长久保持下去的唯一方法,否则你也只是做成一次交易而
已。”他向我解释说。
里奇分析了形势:卡斯特罗和他的政府最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硬通
货,需要国际交往,需要给国民提供工作。卡斯特罗肯定想让黄铁矿区继
续生产,这样既能确保工作岗位,又能为国家带来硬通货。因此,里奇想
出了一个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虽然最初这个方案显得十分莽撞。“我主动向
他们提议再次注资。”在圣莫里茨两个山坡之间,里奇站在滑雪板上告诉我
说,“古巴人喜欢这个主意,他们能够继续黄铁矿的生产,我也能够保住我
们的先期投入。”
卡斯特罗在革命之初赢得了许多的同情,甚至在美国也是如此。和切·
格瓦拉完全不同(切·格瓦拉给里奇的印象是“精力充沛和活泼”),他并不
像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共产主义国家苏联的友人那样行事。然而,这个
政权很快便表现出意识形态上的顽固性。在亲眼目睹了古巴在政治上的发
展之后,里奇产生了越来越多的怀疑。“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变成了共产主
义者。”他在滑雪板上说,“好吧,他们想要改变腐败的巴蒂斯塔政权的所
作所为,但是我看到的是共产党用铁拳接管了一切。事实上连反对的声音
都没有,人们只能接受这种做法。”他怀疑地摇摇头,重复说道,“我不明
白他们是怎么接受共产主义的。对人民来说,这太糟糕了。”
第四章 美国梦(5)
搣古巴真的给马克·里奇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位熟人告诉我,“他能
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有什么主意?能想出新点子吗?他能承受压力
吗?”然而,里奇的批评者把看问题的重点转移到了其他方面。A克雷格·
科佩特斯援引了一位匿名的“前货运经理”的看法,这位经理说过这样的
话:“在哈瓦那,马克练了练身手,那次经历塑造了他的性格,因为他从中
了解到,在特定的情况下违法也是可行的。”A克雷格·科佩特斯,《金属
人:马克·里奇是如何欺诈国家、逃避法律制裁并成为世界头号商业犯罪通
缉犯的》(纽约:普特南,1985),第71页。同样的引文也见《相信杰克
的话》,第9页。
尽管实行了贸易禁运,但里奇却从未停止过和古巴政府的贸易往来,
他特别喜欢抽的可喜巴雪茄绝对不是唯一的证据。1962年2月实施贸易禁运
之前,里奇都会定期飞往哈瓦那。在那之后,和古巴的交易则转而通过在
马德里的办公室照常进行。直到1995年前后,里奇从古巴购买的最重要的
原材料只有黄铁矿和铜,后来才加上了对钢铁生产非常重要的锰和镍。他
的公司后来还从古巴购买糖,又将委内瑞拉或者俄罗斯的石油运过来卖给
古巴。有一次,里奇甚至租用了“蒙维佐”号,将古巴的黄铁矿运往意大
利,而这艘货船恰恰是他随同父母从法国逃亡摩洛哥时乘坐的那艘船。
1991年,一位古巴叛逃者宣称里奇的公司和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儿子进行了
协商,意欲在古巴开采铀。《古巴加快核步伐,马克·里奇伸援手》,《华
尔街日报欧洲版》,1991年6月4日。里奇对此一直予以否认,坚持说商谈
仅仅围绕着铅和锌矿展开。
从古巴回来后,里奇在菲利普兄弟公司内部开始受到关注,成了公司
的一颗新星。在随后的几年里,他跑遍了全球,在印度待了六个月,在阿
姆斯特丹待了六个月。在从刚果的布拉柴维尔前往塞内加尔的旅途中,他
一直在寻找商机。(“在非洲没什么生意做”,他特别提到。)当时,大众化
旅游时代还未来临,乘坐飞机是一件奢侈的、十分昂贵的事情。里奇喜欢
旅游、独立和冒险,喜欢寻找商机,而这些正是他在学生时代就渴望至极
的生活方式。他需要挑战。在他30岁那年,时任菲利普兄弟公司总裁的路
德维格·耶西森提出让他去做马德里分部的业务经理,里奇毫不犹豫地答应
了。
在法西斯统治下的西班牙结交的朋友马克·里奇话语不多、头脑冷静。
和所有优秀的商人一样,他严格克制自己的情感,很少外露。他也从不纵
情放任。然而一谈起西班牙,他的声音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少年在回忆自己
的初恋情人,充满了激情。西班牙人的生活方式顷刻之间就吸引了他,直
到现在还影响着他。他喜欢下午吃午餐,深夜吃晚餐。“我太喜欢西班牙
了,所以我成了西班牙人。”在圣莫里茨他的山地农舍式房子里,他告诉我
说,“西班牙是个绝妙的国度,有沙漠、山峰、绿色的平原,四周有大海环
绕,音乐、艺术,一切都是应有尽有。”
虽然冬季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圣莫里茨滑雪,但是到了夏天,他经常要
去他在玛贝拉的豪华别墅。这栋价值950万美元的别墅是以摩尔人风格建造
的,由弗兰克·劳埃德·赖特的一个弟子设计完成。天气晴朗时,还能够眺望
到摩洛哥海岸。他在西班牙爱上了他后来的妻子丹妮丝,三个女儿中的两
个也出生在那里。丹妮丝·里奇告诉我,他们把最快乐的时光留在了马德
里。西班牙语至今还是家人内部交流时所用的语言之一。“离开西班牙以
后,我不想让女儿们丢掉西班牙语,所以我们继续说这种语言。”里奇跟我
讲。直到今天,他雇用的家仆都讲西班牙语。
在瑞士的里奇办公室里悬挂着一幅西班牙画家安东尼奥·基罗斯(1912
—1984)的绘画,他最初看到这幅作品是在1964年马德里他租住的第一个
公寓里,他太喜欢这幅画了,所以就买了下来。公寓位于马德里塔楼,即
当时欧洲最高的建筑。菲利普兄弟公司的办公地点也在这座塔楼里。公寓
地点是里奇精心选择的,这样他就不用在上班的路上花费时间,并且在需
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出现在办公室里。
“我们工作得非常、非常努力。马克的工作能力令人难以置信。”乌尔
苏拉·圣多明戈回忆说。45年前她第一次见到里奇时,里奇刚刚在报纸上刊
登了招聘秘书的广告。“他邀请我在一个星期六来面试,整个公司空荡荡
的,除了马克·里奇没有别人。后来我发现他每个星期六都工作,还有每个
星期天。他一天24小时都在想着做生意。”每天工作15个小时,从早上7点
开始到晚上10点结束,这是习惯,而不是偶尔为之。里奇常常同早上8点30
分来上班的同事打招呼,脱口说出“下午好”,这成了公司的笑话。
年的西班牙是个令人振奋的国家。自1939年西班牙内战结束以来,国
家一直由铁腕人物、最高统帅弗朗西斯科·佛朗哥的法西斯政府统治。1955
年以前,西班牙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均处于孤立状态,甚至失去了联合国成
员国的身份。冷战期间,由于靠近直布罗陀海峡,这个半岛国家具有了重
要的战略意义。20世纪60年代,一次意想不到的经济腾飞,让西班牙从一
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发展成为开放的、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激进、自由的
经济改革点燃了“西班牙奇迹”的火花,公众对基础设施的巨大投资促进
了“西班牙奇迹”的诞生。而与此同时,专家治国论者取代了政府部门中原
先奉行法西斯主义的长枪党党员。
第四章 美国梦(6)
其中一位专家治国论者是劳动部的阿尔弗雷多·桑托斯·布兰科,他是一
位40岁的经济学教授。布兰科成为里奇最重要的人脉之一,曾帮助里奇打
通许多关节。“通过和阿尔弗雷多的友谊,我又建立了更多的人际关
系。”里奇告诉我。里奇初次见到桑托斯·布兰科时,布兰科还是阿尔马登
和阿拉亚内斯矿业公司的总裁。该公司是生产硫化汞即汞矿的国营企业,
里奇曾和它做过生意。拥有世界上最大储量的硫化汞矿区位于阿尔马登山
附近,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这里开采汞矿。在16世纪和17世纪,富格尔——
著名的德国银行和贸易财团——拥有矿区开采的特许权。到了今天,这里
的矿藏早已枯竭。
正如下一章所述,桑托斯·布兰科对里奇的事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
用。假如没有他,里奇绝不可能在如此早的阶段就取得如此大的成功。
一个犹太商人和一个信奉天主教极端主义的教授竟然做了朋友,这一
事实成了马克·里奇生命中诸多的矛盾行为之一。里奇对法西斯时期的西班
牙竟如此钟爱,这真是令人感到惊讶。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在内战中取得的
胜利,主要归功于德国纳粹的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虽然西班牙在
官方上保持中立,但它还是公开赞同阿道夫·希特勒的国家社会主义,并允
许德国潜艇和军用飞机在西班牙进行补给。佛朗哥自称是阿拉伯国家的朋
友,他既不承认以色列,也不谋求与之建立外交关系。1974年,他允许巴
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马德里设立办事处。直到1986年,西班牙才承认以色
列。
虽然里奇乐于同以色列保持密切的联系,但他显然对佛朗哥的政策不
感兴趣。“里奇对此不在乎。”他的一位西班牙老朋友告诉我,他和里奇在
当时一起共事,“他不关心政治,他只关心生意和赚钱——这是马克的一个
优点。”事实证明,这种中立的态度是成就里奇事业的一个有利因素,虽然
一些人认为,他的这种态度没有道德原则。
正如这位西班牙朋友告诉我的,20世纪60年代的里奇“在西班牙极其成
功”。当时,设在马德里的菲利普兄弟公司办事处控制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新
兴市场。南美,包括遭受美国贸易禁运的古巴,就是这样的一个新兴市
场;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历非殖民化浪潮的非洲,是另外一个
这样的市场。非洲的新兴市场包括刚果、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这些国
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里奇的贸易往来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就
连当时对菲利普兄弟公司来说意义不大的中东地区,也处于马德里的掌控
之中。“困难的地区都由马德里来摆平。”一位公司人员告诉我。这些地区
包括:有战事的地区、处于百废待兴状态的新兴国家、缺乏基本贸易常识
的没有经验的地区等。但首要的一点是,它们都是在地表之下埋藏着各种
自然资源的国家,它们也是逐渐看到这些自然资源所具有的价值的国家。
美国英雄对于货物商人来说,20世纪60年代是那个世纪贸易迅猛扩展
的最重要的时期之一。经济在欧洲、美国和亚洲繁荣兴旺。在这十年里,
科技的迅猛发展在1969年首次登月时达到了顶峰。全世界都沉浸在乐观主
义的情绪之中。
里奇知道机会来了就一定要牢牢抓住的重要性。他将马德里打造成公
司最强大的办事处之一。这要特别归功于他雇用的年轻人,他们是一个特
别渴望成功的团队。“马克不在乎你的出身或者你的教育背景。”一个受雇
于里奇并同他一道历经风雨的西班牙人告诉我,“他一直在寻找乐于工作、
乐于旅行、乐于忠实公司、乐于赚钱的人。”这些年轻人向日益重要的第三
世界国家迈进,这些国家等待着卖出货物来换取急需的硬通货。“这是一段
很好的经历,因为在西班牙我们从铝到锌什么贸易都做。”里奇告诉
我,“我对所有的大宗商品都有了经验,我喜欢这种感觉。”
世纪60年代末期,马克·里奇成功了。他出身卑微,刚到美国时除了身
上的衣服,几乎一无所有。而这个难民穷小子凭借努力工作,一步步爬到
了社会的顶层。他最终在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贸易公司中成为最重要的业务
经理。此时,无论是西班牙奉行法西斯主义的部长,还是古巴的革命者都
要认真看待这个商人,不敢等闲视之。
只有在美国才能成就这样的事业。马克·里奇体现的是美国梦,他体现
了美国人尊崇备至的价值观,诸如勇气、坚持不懈、冒险精神、团队精
神,当然还有努力工作。对这位成功的美国之子,美国同样引以为荣;对
这位从欧洲国家手里将商业贸易抢过来的同胞,美国人们同样致以崇高的
敬意。
自中世纪晚期以来,欧洲国家就一直控制着原材料贸易的世界市场。
15世纪以前,意大利北部城邦威尼斯和热那亚在贸易中占据首要地位。之
后,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接手了贸易。从17世纪开始,荷兰的贸易船队在
大洋上自由驰骋,所向无敌,直到英国船队出现,这种?面才告结束。第一
次世界大战前,世界贸易60%的份额仍然掌握在欧洲人的手中。杰弗里·琼
斯,《历史和理论上的跨国贸易公司》,载自《跨国商人》,琼斯编辑(伦
敦:劳特利奇,1998)。而在将贸易逐渐转移到美国人之手的过程中,菲
利普兄弟这样的贸易公司和马克·里奇这样的商人居功至伟。里奇很快声名
鹊起,被视为将会名留青史的大人物,人们称他为“驰骋在曾经属于欧洲人
金属市场上的旷世奇才”。约翰·N英汉姆,琳纳·B费尔德曼,《当代美
国商业领袖:传记辞典》(康涅狄格州韦斯特波特:格林伍德,1990),
第22页。
但是,金属贸易仅仅是一个开端,真正的革命开始于原油。

You might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