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on page 1of 4

台灣近代史(二十)

一,「白色恐怖」在台灣

⑴ 白色恐怖(White Terror)定義:①一般是指近代歷史上大規模國家機器肅清
左派、共產勢力或親共勢力的團體或人員的行動。主要由右派政府、保守派或
民族主義團體針對左派人士、社會主義者、革命者、共產黨黨員或其他反對者
所施行的肅清,故有時又稱為反左恐怖手段。
② 中國共產黨使用「白色恐怖」一詞用來形容由軍統和中統打擊中共勢力的隱
密行動,包括暗殺、暴力鎮壓及逮捕共產黨員等,中共亦將這些中華民國政府
控制區域稱為「白區」,將共產黨控制區域稱為「紅區」。
③ 在台灣,「白色恐怖」一詞大多用來指稱敗逃到台灣的國民黨政府在 1950
年代至 1980 年代在臺灣實施戒嚴令,及為了防止共產勢力在臺灣滲透與擴散,
制定《懲治叛亂條例》,結果造成特務機構打壓或限制人民政治活動,造成冤
死或冤獄。儘管 1987 年 7 月 15 日正式解嚴,1991 年 5 月 1 日廢除《動員勘亂
時期臨時條款》,但因 1991 年 5 月發生「獨台會事件」引發眾怒,其後 5 月 17
日立法院通過廢除《懲治叛亂條例》,6 月廢除《動員勘亂時期檢肅匪諜條
例》,以及 1992 年 5 月廢止刑法 100 條,白色恐怖才真正結束。

⑵ 白色恐怖形成的背景:①冷戰結構:二戰結束後,兩大戰勝國美國與蘇聯就
直接碰撞在一塊。基本上,就是兩個自認具有改造世界使命的強權,無法妥協
的衝突,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各自是雙方改造世界的意識形態方案,衝突之所
以沒有爆發成熱戰,主要是因為原子彈的發明,原子彈以其相互毀滅的困境,
代言了大戰後的兩大陣營的對立基調。西方國家由肯楠(George Kennan)的圍
堵政策(containment)、邱吉爾的「鐵幕」說(Iron Curtain),再到「杜魯門
主義」的誕生,冷戰由此展開;同樣的,蘇聯以軍事力量將其勢力範圍延展到
中、東歐,在史達林眼中,資本主義必衍生帝國主義,所以兩陣營陷入互不信
任、極端敵視的境地;②國共內戰:1949 年國民黨撤退來台後,由於僅剩台澎
金馬為最後的基地,1950 年 6 月 25 日韓戰爆發,蔣決心開始改造國民黨,建立
「中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重新樹立「聯俄容共」時的列寧主義原則。
也重新確認民主集中制、意識形態的重要性、上下等級制度、黨對政府機構和
軍隊的領導等原則,而早在 1948 年 5 月 10 日就公布實施《動員勘亂時期臨時
條款》,凍結憲法主文,讓蔣介石可以全面獨裁。另一方面,以反共抗俄之名
全面掃蕩共黨組織、清除左翼思想。先是 1949 年 5 月 20 日全台戒嚴(直到
1987 年 7 月 15 日才解嚴),其後通過《國家總動員法》、《懲治叛亂條例》、
《動員勘亂時期匪諜肅清條例》、《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非
常時期人民團體法》……,於是台灣全面進入白色恐怖戒嚴年代。
二,白色恐怖」的分期、手法與著名案例

⑴「白色恐怖」在台灣的階段性變化:① 1950─54 是密集恐怖期:此一階段是


捕殺最密集、牽連最廣,至少有 3000 人遭到槍決,8000 人以上遭到刑期不等
的監禁處分,實際「政治黑牢」累積超過 10000 年。此一時期以捕殺匪諜為要
旨,捕殺不分主從、輕重,是最讓人詬病的恐怖時段;② 1955─1991 擴大複雜
期:以 1960 年的雷震組黨案為分水嶺,爾後,台獨案、整肅思想異己(如柏楊、
李敖)也包括在內。到了 70 年代中期黨外民主運動興起,政治反對者亦成「白
色恐怖」的獵捕對象。也就是說,「共匪、台獨,黨外人士」被定調成三合一
敵人,完全的黨國是從、一黨獨裁的心態。

⑵ 國民黨在台施行「白色恐怖」的特徵:①運用多種條例企圖控制人民的政治、
經濟、社會、甚型文化與精神生活;②操弄多系統的特務機構(其後主要為警
備總部、調查局、國防部情報局),使其互相牽制、爭功諉過,以致行徑常逾
越法度;③由於國民黨政權的外來性格,所以控制是無所不在,軍中、媒體、
校園、工廠都有「保密系統」,鼓厲舉發匪諜、可疑人士,讓人人自危,不敢
妄言妄動;④所有的特務機構、檢調、法院,最後集中歸屬於具有太上內閣之
稱的「動員勘亂時期國家安全會議」,也就是由蔣介石一人掌控「白色恐怖」
的生死簿,其後蔣介石將此權限交予蔣經國。⑤捉捕不按法定程序、刑求逼供
是常態,判決書最後都得經蔣介石批示,據統計,在實際收錄一萬多名戒嚴時
期曾受軍事審判的政治受難者判決資料中,蔣介石總共介入審判決策(包括下
指令要求改判死刑及加重刑期的案件)高達 14946(人次),判死刑槍決的多
達 1153 人,佔了 13.12%。⑥所謂刑滿者常以各種名義繼續「保護管束」,即
使回歸原籍仍得不時向當地警察機關報到,就業飽受歧視、仇恨,甚有特務機
關脅迫出獄者當告密者(俗稱的抓耙仔)。

⑶ 著名案例:①四六事件(以台大、台師大為主體,1949 年)是「白色恐怖」
濫觴;②台灣省工委會組織涉及的「基隆中學《光明報》案」(鍾浩東)、高
雄工委會案、台北市工委會案、台中地區工委會案、山地工委會案、鐵路局、
學委等,最後工委會領導人蔡孝乾被策反,組織一一被破獲;③澎湖七一三事
件(被稱為外省人的二二八);④鹿窟基地案;⑤孫立人兵變案;⑥雷震組黨
案;⑦余登發案;⑧美麗島事件。

三,白色恐怖與二二八事件之差異

⑴ 時間長短:二二八事件是單一明確的事件,最激烈時間在十天左右,若加上
綏靖、清鄉,也不過三個月;但白色恐怖則長達四十年以上,猶如天羅地網,
任何人都可能觸犯到。

⑵ 性質:國民黨對二二八是採全面、激烈的鎮壓,對象為本土菁英、知識分子
與親日人士,以恢復「秩序」為目的;而白色恐怖係針對共產黨,以維穩為目
的,對象模糊且不斷擴大。

⑶ 手法:二二八以濫殺濫捕為主,少有經司法程序處理者;而白色恐怖則以精
心製作的密集法條偵伺,但不遵程序正義,所以冤假錯佔多數。

四,白色恐怖影響與評估

⑴ 影響:①由於國民黨政權係以保障蔣家政權為目的,所以它的反共抗俄跡近
法西斯的非理性屠殺,人民是在恐懼心態下生活,沒有自由思想討論意識形態
優劣,致使不少知識青年一留學放洋,不是轉為紅色共產支持者,就是成為台
獨急先鋒,國民黨的反共思想教育並不成功;②由於思想的全面禁錮,文藝、
媒體、學術都得戰兢為之,重創本土、獨立精神的開創,遺毒迄今未消;③國
民黨徹底消滅左翼組織與思想,致使工會、農民生活長期無人敢於聲援,並導
致台灣全面右翼化,少有經左右激盪而產生新思維與法制模式。

⑵ 評估:①國民黨政權敗逃來台,以反共抗俄為主軸,確保台灣免於赤化,基
本上無誤;但蔣家父子係以保障他們的權位濫殺無辜、箍制言論、集會結社自
由,從而讓台灣淪為生活於真空、抵抗力弱的社會,這才是大錯。②今日要談
平反白色恐怖,必須區分真實匪諜與無辜受害者兩類。對於前項就不必詳論,
而後者則必須平反、賠償,即使有因同情共產社會主義而涉案者,若是司法程
序有重大瑕疵,也必須平反,也就是說,白恐期間若僅因讀書會、藏者涉共者
都無罪,必須是共黨組織成員並涉行動才不得平反。③今日國民黨轉而親中媚
共,不敢正視黨國在半世紀內作為,這就是轉型正義沒有徹底落實的結果。

【參考書籍】

周婉窈著,《臺灣歷史圖說》,北市:聯經,2009 年。
藍博洲著,《白色恐怖》,北市:揚智,1993 年。
蘇瑞鏘著,《白色恐怖在臺灣》,新北:稻鄉,2104 年。
台大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台大四六事件考察:四六事件資料蒐集小組總
結報告》,北市:台灣大學,1997 年。
藍博洲著,《天未亮: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師院部份)》,北市:晨星,
2000 年。
藍博洲著,《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份)》,北市:
晨星,2001 年。
裴可權著,《臺共叛亂及覆亡經過紀實》,北市:臺灣商務,1987 年。台

You might also like